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析儿童文学与儿童成长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8-30 14:52:46

浅析儿童文学与儿童成长的论文题目

这个论文的题目开放性很强,很有意思!我建议可以拟成《儿童文学和儿童成长》,侧重于文学对孩子的成长意义,参考资料如:阅读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寻找到与已相关的人和事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要找到一个知己是很难的。孩子往往在孤独中要找到一种理解和心灵的抚慰也很困难。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看到书中与己相似的经历,总是感到分外兴奋。孩子的阅读,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当他们看到书中所写的淘气事和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相似时,心里也就不会感到太多的困惑。在阅读中寻找感动寻找智慧——为自己的人生成长奠基我们现在很多老师都感到“我们的孩子现在很难学会感动了。”不知道我们是应该为孩子的“成熟”感到高兴,还是应该为此类情感的缺失感到悲哀。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学是一类能让孩子学会感动的书籍,多读儿童文学的孩子内心应该是纯净透明的(虽有些许偏颇)。学生的生活一类是现实的生活体验,还有一类就应该是间接的经历,那就是来自口传,书授。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上了阅读,那么他的生活就不会感到单调,他的成长也应该是丰盈的。呵呵,仅供参考!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 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三、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与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文学蕴含层面,是指文本所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它是宗白华所说的“最高灵境”层次,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哲学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阐述。在西方,但丁早就指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可见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这样可以满足读者的阐释欲望。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当然也讲究文学的蕴含。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适合少年阅读的儿童小说,其内蕴存在于特定的小说话语体系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如,曹文轩的《古堡》,表层描写两个少年对一座传说中的古堡的寻觅,深层告诉儿童在一切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要表现出不迷信、不盲从、不畏艰险、不惮前驱的探索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召唤着儿童充分调动其联想、想象能力,逐渐走进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层面。阅读期待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曾说:“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9〕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文学能力和阅读兴趣为主要因素构成文学读者的统觉背景,即是阅读期待视野,读者正是立足于这一统觉背景去选择作品、破译语符来和作家对话的。在这儿,读者是接受主体、是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面对儿童文学文本,儿童读者当然可以而且必须以自己的想象去将其具体化,去进行再创造。如果再用姚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10〕接受美学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再创造性质。儿童在阅读作品时,不是对作品作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在阅读(或听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能有所感受和领悟。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有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况且少年儿童的心理有其共性:即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青少年最富于想象、青少年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创造的特色。”〔11〕于是,面对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个性独特的儿童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面对汤素兰的童话,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曲折有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童话形象;面对着儿童诗歌,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所以,在儿童的阅读期待中,要抓住儿童想象丰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阅读回味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回味是读解的一种精神反刍形式,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3〕(171)儿童文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甚至它的一两句有意思的话,儿童诗歌中某种意境、某一佳句、某一关键字眼都可能给儿童读者留下阅读回味。之所以产生阅读回味,是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难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逐渐得以领会。而回味的过程,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回味《和时间赛跑》这一篇文章时,让儿童在进一步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与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也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讲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或让学生用画笔描绘珍惜时间的画面。这一过程用故事、音乐或画面来渲染气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同时,这一过程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参考文献:〔1〕〔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6〕〔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8〕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0〕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1〕北师大公共课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角度兼备的,它包括: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作用等。 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60余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格林兄弟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描写奇幻异彩的童话世界,给儿童已启示。《格林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

浅析儿童文学与儿童成长的论文

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儿童写作的读物,包括儿歌、童话、寓言和故事等。很多儿童都是听着《小兔子乖乖》、《小燕子》、《种太阳》、《亲亲我》等儿歌,读着《龟兔赛跑》、《猴子捞月》、《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故事长大的。他们的很多语言和行为也来源于此。所以儿童文学是儿童最贴心的伙伴,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第一,儿童文学是儿童语言学习和积累的最好老师。如果我们把一位没有接触过儿童文学的孩子和一位天天与儿童文学为伴的孩子安排在同一个环境中,让他们对月亮做出表述,我们肯定会看到前一位孩子不知道用什么词语表述月亮,或者说:月亮圆。"圆”就是他(她)唯一的词语。而后一位孩子可能会说:月亮像一条小船;月亮像一个大月饼……他(她)能用形象的比喻把月亮描述得很生动,倒不是他(她)已经懂得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他(她)的词语和句式来自于同他(她)为伴的儿童文学,他(她)只不过能够把从儿童文学中学习和积累的词语和句式加以很恰当地运用而已。很多家长都有深切地体会,孩子与儿童文学做伴,就是比同龄孩子知道的事情多,词汇也多,时不时就会说出一个连大人都想不到的词语来。而且总喜欢拿童话里的人物和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做比较,来评价和判断儿童自己做的事情。毋庸置疑,儿童文学是儿童语言学习和积累的最好老师。第二,儿童文学是儿童行为养成的良好帮手。儿童行为的养成一部分源自父母的教导,一部分源自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相互学习,一部分源自儿童文学的陶熏。可以这样说,源于父母的教导有强迫性,儿童不见的完全接受。源于小伙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有一些是错误行为。唯有源于儿童文学中的行为,不但是正确和可行的,而且最容易让儿童接纳。儿童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他们很喜欢比照童话里学到的行为与同伴过家家,甚至要求大人与他们一起表演童话里的故事,对大人指手划脚,俨然一副导演的样子。所以说,让儿童同儿童文学做伙伴,无疑是其良好行为养成的好帮手。第三,儿童文学是儿童判断事物好坏的最可靠依据。儿童不具备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比如他(她)看到了一条蛇,就想走上去抓住它,因为他(她)不知道蛇会咬人。简单事物好坏的判断能力,主要是父母教的,但事物的类别很多,父母也不见得都能教给他(她)。而儿童文学中不光有对一般事物好坏的判断,还有对人的判断,对情感的判断,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这些情形,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但儿歌里有,童话里有,寓言故事里有。当他们从儿童文学中获得后,对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时帮助很大。他们常常拿儿童文学中的事情来判断他们所遇到的事情。所以说儿童文学是儿童判断事物好坏的可靠依据。第四,儿童文学给儿童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趣味。儿童是无忧无虑的,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如何获得快乐。玩玩具、与小伙伴同玩、父母陪着玩是他们得到快乐的主要渠道。儿童文学会为儿童获取快乐打开了另一扉门。不管是听儿歌、听童话故事,还是看儿童连环画,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很多儿童乐此不疲,留连忘返。有时候,必须要在大人的干预下,才能离开儿童文学的世界去吃饭、睡觉。有的儿童甚至要听着童话故事才能安安稳稳地入睡。总之,儿童文学是成人送给儿童最好的礼物,就像生日蛋糕一样留在他们的世界里。不但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享受,而且为他们的成长铺开了一条平坦的道路。【原创文章,引用需说明】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 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三、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与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文学蕴含层面,是指文本所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它是宗白华所说的“最高灵境”层次,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哲学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阐述。在西方,但丁早就指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可见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这样可以满足读者的阐释欲望。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当然也讲究文学的蕴含。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适合少年阅读的儿童小说,其内蕴存在于特定的小说话语体系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如,曹文轩的《古堡》,表层描写两个少年对一座传说中的古堡的寻觅,深层告诉儿童在一切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要表现出不迷信、不盲从、不畏艰险、不惮前驱的探索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召唤着儿童充分调动其联想、想象能力,逐渐走进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层面。阅读期待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曾说:“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9〕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文学能力和阅读兴趣为主要因素构成文学读者的统觉背景,即是阅读期待视野,读者正是立足于这一统觉背景去选择作品、破译语符来和作家对话的。在这儿,读者是接受主体、是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面对儿童文学文本,儿童读者当然可以而且必须以自己的想象去将其具体化,去进行再创造。如果再用姚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10〕接受美学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再创造性质。儿童在阅读作品时,不是对作品作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在阅读(或听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能有所感受和领悟。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有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况且少年儿童的心理有其共性:即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青少年最富于想象、青少年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创造的特色。”〔11〕于是,面对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个性独特的儿童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面对汤素兰的童话,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曲折有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童话形象;面对着儿童诗歌,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所以,在儿童的阅读期待中,要抓住儿童想象丰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阅读回味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回味是读解的一种精神反刍形式,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3〕(171)儿童文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甚至它的一两句有意思的话,儿童诗歌中某种意境、某一佳句、某一关键字眼都可能给儿童读者留下阅读回味。之所以产生阅读回味,是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难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逐渐得以领会。而回味的过程,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回味《和时间赛跑》这一篇文章时,让儿童在进一步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与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也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讲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或让学生用画笔描绘珍惜时间的画面。这一过程用故事、音乐或画面来渲染气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同时,这一过程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参考文献:〔1〕〔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6〕〔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8〕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0〕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1〕北师大公共课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外儿童文学发生和发展史都在不断地叙说着这一事实: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属某国家某民族某地区儿童文学的发韧之作,大多因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的序言中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但丞相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17世纪被誉为“第一个为儿童写作的法国作家”费纳隆,为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王孙布哥尼公爵而写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它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苏联的卓娅、舒拉、铁木尔,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张天翼笔下的三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贪玩好动的罗文应、懒惰好出风头的王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则从反面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国度。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就曾向人们说过: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3.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 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像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儿童文学有利于健全儿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先生认为“情感缺席”是现在孩子的一大问题,曹文轩先生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与孩子的阅读有关联。曹文轩先生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小熊温尼·普》、《玛丽·波平丝》、《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其次,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再次,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畏困难,不屈不挠是使儿童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注意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如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我们应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如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梦想。

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论文

通过学习儿童文学,不仅可以丰富文化知识,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是一个标榜作用

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儿童成长论文

我可以帮你写。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有多大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人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如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还有学者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我们的教材给出的观点很显然是反对遗传决定论的。理由是: 第一,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说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这很好理解。说遗传只能为人大发展提供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第二,人的遗传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遗传基因的破译可能在医学上的价值更大和更直接些,目前还无法通过DNA来破译与人的各种能力、智力等相关的遗传因子,但是,人们又分明看到了基因对人的个性、智商、技能等的影响。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的巨大影响的。突出的才能,基本都是天赋的。 第三,人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生理发展程度。这个生理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个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跃迁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

这样的论文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进展)这本书说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是这个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的论文题目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想要作文题目,不是文章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