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目录图片大全大图

发布时间:2024-07-09 03:40:01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目录图片大全大图

包括。附录包含的内容:1、为了说明书或论文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损于正文的处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细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的途述,对于了解正文内容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2、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3、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注释、框图、统计表、打印机输出样片、结构图等。附录格式:1、说明书或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A”、“附录B”、“附录C”等编号。如果只有一个附录,也应编为“附录A”。2、附录中的图、表、公式的命名方法也采用上面提到的图、表、公式命名方法,只不过将章的序号换成附录的序号。3、附如图A5是代表附录A的第5个图。其他依次类推。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第一章 中国原始民居第一节 原始民居穴居巢居干栏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民居遗址河南安阳小南海北楼顶山民居遗址吉林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寿山仙人洞民居遗址承德市鹰手营子镇四方洞民居遗址贵州盘县大洞民居遗址云南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民居遗址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1)早期裴李岗文化:半地穴式民居(2)中期仰韶文化:半坡半地穴式民居(3)中晚期龙山文化:土台式民居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木结构民居(2)大溪文化:竹材民居(3)屈家岭文化:土木结构民居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民居第一节 夏代民居夏代民居特点第二节 商代民居商代民居特点商代民居建筑仪式第三节 周代民居周代民居特点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民居第一节 春秋战国民居春秋战国民居特点第二节 春秋战国民居典范第四章 秦汉时期民居第一节 秦代民居秦代民居特点秦代民居典范第二节 汉代民居汉代民居特点汉代民居典范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居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民居魏晋南北朝民居特点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客家民居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民居典范河北邯郸邺城遗址、第六章 隋唐时期民居第一节 隋唐民居隋唐民居特点第二节 隋唐民居典范四川邛崃唐代民居洛阳恭安坊民居第七章 宋元时期民居第一节 宋代民居宋代民居特点宋代民居典范(1)厦门翔安曾山宋代民居(2)深圳宋代民居第二节 元代民居元代民居特点元代民居典范(1)北京后英房民居(2)山西赵城镇东街武营巷民居(3)元代民居的孤例——姬氏民居第八章 明清时期民居第一节 明代民居明代民居特点明代民居典范(1)山西民居山西襄汾丁村民居(2)江苏民居苏州东山杨湾赵宅东山杨湾翁宅(3)浙江民居东阳卢宅浙东范宅(4)安徽徽州民居歙县吴宅程氏三宅(5)福建泰宁民居尚书第-第二节 清代民居清代民居类型(1)合院式民居(2)厅井式民居(3)组群式民居(4)窑洞式民居……中国民居建筑类型中国民居建筑技法中国民居艺术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三、“一颗印”式住宅 四、大土楼  五、窑洞式住宅 六、干阑式住宅  下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礼"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制度。  四合院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有天地。 "礼"是儒家为维持封建社会人际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  四合院就是一种体现了礼制思想的民宅  国人在建筑空间安排上,形成了中为尊,两侧为卑;北尊南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体系。四合院中,北房的中间是客厅或祖堂,东次间是长辈卧室,西次间是主人的卧室。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长子夫妇居东,次子夫妇居西。南房做外客厅、书斋。厢房与南房设垂花门及矮墙,隔绝内外,形成内外院,妇女不出内院,外客不进内院。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楼,住未出嫁的女子或女佣,或做为杂用房间。  四合院的门窗一致开向院里,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外面看来相当封闭,里面的生活却自成体系。它突出长辈与晚辈、长子与次子、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差别,体现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主仆有别"的特点。  四合院平面图与功能分析  方位与功能:  乾 坎 艮  兑 中宫 震  坤 离 巽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宅门都是一间,按大小和规格又有数种:如广亮大门等级最高,进深大,门扇安在中柱一线,前后各有一个空间,前部空间两侧设守门人条凳,额枋下有雀替;金柱大门较小,门扇前移,安在金柱(即老檐柱)一线,门前空间也较小;蛮子门更小,门扇更前移,安在外檐柱一线,门前没有空间(图四)。以上三种都用在官宦人家。再小的是如意门,有的面阔只及半间,门扇也在外檐柱,用在虽非官宦而相当殷富的人家。最小的是墙门,没有进深,门上有小屋顶,或模仿西洋建筑砌通天柱  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中门,通常是一座称为垂花门的小门屋,施悬山"勾连搭"顶(即前后两个双坡顶相接),造型玲珑,相当华丽,预示由此进入内宅,丰富了内外二院的景观(图六)。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以减少阳光。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各地的四合院,适应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此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四合院民居形式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进入庭院,尤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目录表图片大全

这么多,你不把分给我,哼哼`看我怎么收拾你哦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二宜楼、承启楼、振成楼、绳武楼以及田螺坑土楼群五座中的四座,皆是闻名于世的圆形土楼,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闽南的福佬语系和闽西的客家语系土楼建筑的异同,又体现了不同时代土楼建筑的特色。  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竣工落成的永定承启楼,位于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整座楼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成,石基土墙砖木结构,通廊式。环与环间以天井相隔,石砌廊道相通。楼墙周长6米,总面积17平方米。其中,外环4层,高4米,设4部楼梯上下,每层用穿斗式木构架和浆砌泥砖分隔成72开间;底层为厨房,2层为谷仓,3、4层是卧室,并在外墙开窗;二环高两层半,每层44开间;三环为单层,作为书房,计36开间;四环是厅堂与回廊组成的单层“四架三间”两堂式院落,是楼内族亲议事、婚丧喜庆等活动场所。公共设施除了凿有2口饮用水井外,还有一个大门、3个中门、8个侧门、8个檐廊拱门、8个防卫巷门和百余米的上下楼梯、千余米的通廊,安排之巧妙,令人折服。鼎盛时期这里居住着江氏族亲达80多户、600余人,现尚住有50多户、300余人。这种通廊式土圆楼,是福建闽西客家土楼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最早被作为圆形土楼的杰出代表载入《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名胜词典》、《中国住宅概说》等书,制作成模型参加国际联展,印成面值1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向国内外发行,被日本组织的世界邮票年度评审定为当年最佳邮票。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始建、历时十二年竣工的华安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蒋氏家族36户200多人聚居之宅。此楼背靠杯石山,面临交汇于楼前的小溪,取宜山宜水宜室宜家之意作为楼名。楼的平面呈圆形,石基土墙木结构,内外环,单元式内通廊,对外开一大门和左右两侧小边门。外环四层,高18米,每层52开间,除三个楼门和祀堂占4开间外,其余48个开间分隔成12个单元,各备楼梯上下,相对独立。底层为客厅或卧房,2、3层作卧室,顶层是祖厅。内环单层,高4米,分12单元,作为厨房、餐厅和谷仓等,并有过廊与外环楼连接,围合成每个单元内的小天井。楼中央是公用的庭院,凿水井2口。外墙底层以花岗岩块石垒砌,二层以上用生土夯筑,1-3层不设窗,仅在外环的四层楼设通廊将各开间联成一体,向外凿墙开56扇窗户,广布枪眼以备防卫匪患。楼内装饰繁简有度,重点突出:正对大门的祖堂、各单元顶层的祖厅和底层小天井的檐廊,雕凿彩绘,精巧绚丽;每家每户的壁画,更多出当地名家之手,维妙维肖。这种单元式土圆楼,整体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建筑装饰精巧华丽,是福建闽南土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显有别于闽西的客家土圆楼。  由1座方楼(步云楼)和4座圆楼(和昌楼、文昌楼、振昌楼、瑞云楼)组成的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乡上坂村。它以方楼居中,4座圆楼立于左右上下,疏密有间,错落有致。楼与楼之间,鹅卵石阶曲折相连。每座楼皆为三层的石基土墙木结构,通廊式,底层是厨房,中层为谷仓,顶层是卧室,中为共享的庭院,皆有一口清澈的水井。除方楼设四个楼梯上下外,4座圆楼皆设2个楼梯上下,一个大门出入。从第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至最后一座竣工于1966年,繁衍生息在这里的黄姓子孙前后历经了近二百年,方才造就了人间此般奇景。从山顶往下看,以平面呈“器”字形,近似奥林匹克的五环,酷似山间绽开的梅花,外国人说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中国人讲更像“地上长出的蘑菇”,倍受赞赏;从山脚往上看,座座土楼顺山势而建,壮丽得宛若江南“布达拉宫”,令人倾倒。充分展现了土楼建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特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研究员见状,赞不绝口,赋诗曰:“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有,环球建苑出奇葩。”  此外,振成楼,中西合璧,用料考究,就建筑质量而言是近代土楼建筑的上乘之作。绳武楼,结构精巧,雕饰精美,是单元式与通廊式土楼相结合的典范。和贵楼,为方形土楼,兴建于淤泥地上,以木桩垫基,高达五层。福裕楼,为五凤楼,又称府第式土楼,是客家土楼与闽西南传统民居建筑手法的有机结合。奎聚楼,为宫殿式土楼,显示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力。皆各有千秋。  2001年6月25日,福建土楼被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承启楼、振成楼、和贵楼、奎聚楼、福裕楼、绳武楼和田螺坑土楼群与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二宜楼合并,名称福建土楼。  保护范围: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平和的绳武楼,围墙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前至田,后至公路,左至山,右至田。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陕北民居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侗族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徵。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菲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此击鼓。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此, 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建於清初,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增冲鼓楼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6米,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栎梁骨干部分。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 4 0 0 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 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 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 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 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 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 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 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 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 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 外人入内的。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 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 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 水的坛罐器皿。  傣家人的习惯进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竹席上 ,天长日久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当人们步上木梯,坐 在金黄色的篾席上,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或米酒,眺望 着窗外绿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树,听着鸟儿的歌声 ,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 落出现。谁家建造新竹楼,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忙,送 草排,赠青竹,来帮工。因此建房速度相当快,一幢楼 一两天即可竣工。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傣族 人民喜爱的“赞哈”,更是以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迁 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不少竹 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 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 成。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室内的陈设,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彩电、录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 已习以为常。

北京,广东,广西,云南、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第一章 中国原始民居第一节 原始民居穴居巢居干栏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民居遗址河南安阳小南海北楼顶山民居遗址吉林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寿山仙人洞民居遗址承德市鹰手营子镇四方洞民居遗址贵州盘县大洞民居遗址云南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民居遗址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1)早期裴李岗文化:半地穴式民居(2)中期仰韶文化:半坡半地穴式民居(3)中晚期龙山文化:土台式民居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木结构民居(2)大溪文化:竹材民居(3)屈家岭文化:土木结构民居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民居第一节 夏代民居夏代民居特点第二节 商代民居商代民居特点商代民居建筑仪式第三节 周代民居周代民居特点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民居第一节 春秋战国民居春秋战国民居特点第二节 春秋战国民居典范第四章 秦汉时期民居第一节 秦代民居秦代民居特点秦代民居典范第二节 汉代民居汉代民居特点汉代民居典范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居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民居魏晋南北朝民居特点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客家民居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民居典范河北邯郸邺城遗址、第六章 隋唐时期民居第一节 隋唐民居隋唐民居特点第二节 隋唐民居典范四川邛崃唐代民居洛阳恭安坊民居第七章 宋元时期民居第一节 宋代民居宋代民居特点宋代民居典范(1)厦门翔安曾山宋代民居(2)深圳宋代民居第二节 元代民居元代民居特点元代民居典范(1)北京后英房民居(2)山西赵城镇东街武营巷民居(3)元代民居的孤例——姬氏民居第八章 明清时期民居第一节 明代民居明代民居特点明代民居典范(1)山西民居山西襄汾丁村民居(2)江苏民居苏州东山杨湾赵宅东山杨湾翁宅(3)浙江民居东阳卢宅浙东范宅(4)安徽徽州民居歙县吴宅程氏三宅(5)福建泰宁民居尚书第-第二节 清代民居清代民居类型(1)合院式民居(2)厅井式民居(3)组群式民居(4)窑洞式民居……中国民居建筑类型中国民居建筑技法中国民居艺术

中国民居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目录图片大全初中

清明上河图鉴赏肯定好的

wuyuluc suo

这么多,你不把分给我,哼哼`看我怎么收拾你哦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二宜楼、承启楼、振成楼、绳武楼以及田螺坑土楼群五座中的四座,皆是闻名于世的圆形土楼,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闽南的福佬语系和闽西的客家语系土楼建筑的异同,又体现了不同时代土楼建筑的特色。  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竣工落成的永定承启楼,位于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整座楼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成,石基土墙砖木结构,通廊式。环与环间以天井相隔,石砌廊道相通。楼墙周长6米,总面积17平方米。其中,外环4层,高4米,设4部楼梯上下,每层用穿斗式木构架和浆砌泥砖分隔成72开间;底层为厨房,2层为谷仓,3、4层是卧室,并在外墙开窗;二环高两层半,每层44开间;三环为单层,作为书房,计36开间;四环是厅堂与回廊组成的单层“四架三间”两堂式院落,是楼内族亲议事、婚丧喜庆等活动场所。公共设施除了凿有2口饮用水井外,还有一个大门、3个中门、8个侧门、8个檐廊拱门、8个防卫巷门和百余米的上下楼梯、千余米的通廊,安排之巧妙,令人折服。鼎盛时期这里居住着江氏族亲达80多户、600余人,现尚住有50多户、300余人。这种通廊式土圆楼,是福建闽西客家土楼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最早被作为圆形土楼的杰出代表载入《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名胜词典》、《中国住宅概说》等书,制作成模型参加国际联展,印成面值1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向国内外发行,被日本组织的世界邮票年度评审定为当年最佳邮票。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始建、历时十二年竣工的华安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蒋氏家族36户200多人聚居之宅。此楼背靠杯石山,面临交汇于楼前的小溪,取宜山宜水宜室宜家之意作为楼名。楼的平面呈圆形,石基土墙木结构,内外环,单元式内通廊,对外开一大门和左右两侧小边门。外环四层,高18米,每层52开间,除三个楼门和祀堂占4开间外,其余48个开间分隔成12个单元,各备楼梯上下,相对独立。底层为客厅或卧房,2、3层作卧室,顶层是祖厅。内环单层,高4米,分12单元,作为厨房、餐厅和谷仓等,并有过廊与外环楼连接,围合成每个单元内的小天井。楼中央是公用的庭院,凿水井2口。外墙底层以花岗岩块石垒砌,二层以上用生土夯筑,1-3层不设窗,仅在外环的四层楼设通廊将各开间联成一体,向外凿墙开56扇窗户,广布枪眼以备防卫匪患。楼内装饰繁简有度,重点突出:正对大门的祖堂、各单元顶层的祖厅和底层小天井的檐廊,雕凿彩绘,精巧绚丽;每家每户的壁画,更多出当地名家之手,维妙维肖。这种单元式土圆楼,整体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建筑装饰精巧华丽,是福建闽南土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显有别于闽西的客家土圆楼。  由1座方楼(步云楼)和4座圆楼(和昌楼、文昌楼、振昌楼、瑞云楼)组成的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乡上坂村。它以方楼居中,4座圆楼立于左右上下,疏密有间,错落有致。楼与楼之间,鹅卵石阶曲折相连。每座楼皆为三层的石基土墙木结构,通廊式,底层是厨房,中层为谷仓,顶层是卧室,中为共享的庭院,皆有一口清澈的水井。除方楼设四个楼梯上下外,4座圆楼皆设2个楼梯上下,一个大门出入。从第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至最后一座竣工于1966年,繁衍生息在这里的黄姓子孙前后历经了近二百年,方才造就了人间此般奇景。从山顶往下看,以平面呈“器”字形,近似奥林匹克的五环,酷似山间绽开的梅花,外国人说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中国人讲更像“地上长出的蘑菇”,倍受赞赏;从山脚往上看,座座土楼顺山势而建,壮丽得宛若江南“布达拉宫”,令人倾倒。充分展现了土楼建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特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研究员见状,赞不绝口,赋诗曰:“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有,环球建苑出奇葩。”  此外,振成楼,中西合璧,用料考究,就建筑质量而言是近代土楼建筑的上乘之作。绳武楼,结构精巧,雕饰精美,是单元式与通廊式土楼相结合的典范。和贵楼,为方形土楼,兴建于淤泥地上,以木桩垫基,高达五层。福裕楼,为五凤楼,又称府第式土楼,是客家土楼与闽西南传统民居建筑手法的有机结合。奎聚楼,为宫殿式土楼,显示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力。皆各有千秋。  2001年6月25日,福建土楼被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承启楼、振成楼、和贵楼、奎聚楼、福裕楼、绳武楼和田螺坑土楼群与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二宜楼合并,名称福建土楼。  保护范围: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平和的绳武楼,围墙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前至田,后至公路,左至山,右至田。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陕北民居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侗族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徵。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菲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此击鼓。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此, 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建於清初,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增冲鼓楼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6米,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栎梁骨干部分。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 4 0 0 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 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 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 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 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 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 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 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 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 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 外人入内的。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 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 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 水的坛罐器皿。  傣家人的习惯进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竹席上 ,天长日久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当人们步上木梯,坐 在金黄色的篾席上,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或米酒,眺望 着窗外绿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树,听着鸟儿的歌声 ,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 落出现。谁家建造新竹楼,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忙,送 草排,赠青竹,来帮工。因此建房速度相当快,一幢楼 一两天即可竣工。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傣族 人民喜爱的“赞哈”,更是以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迁 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不少竹 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 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 成。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室内的陈设,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彩电、录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 已习以为常。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 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 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 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 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 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 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 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 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 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 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 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 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 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 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 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 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 “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 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 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 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 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是公元十二世纪时的画家张择端的巨作。它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清明时节繁荣的社会景象。整幅画面上的景观从城郊一直到城内最热闹的街市,全画的房屋和树木繁多姑且不说,仅仅以描绘的人物而言,就有五百多个(查资料得知),他们中间有农民、船夫、商人、小贩、知识分子、和尚、算命先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些充分显示了当时生活的繁荣,可见,作画者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高度的生活观察能力的人,才可以创作出这样一件超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实际上,画家不仅仅是详实而又真实地描绘了京城主要河流两岸的节日风光,而且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发掘和表现了生活中的戏剧和诗,也突出地表现在对汴河中的大船通过虹桥时的戏剧性的描绘,以及对市民生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赞美。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先 看对汴河中大船通过虹桥时的描绘,就是整个画卷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也是全画的高潮。当满载货物的大船准备穿过桥洞时,一个惊险的戏剧性场面就开始了,船顶 上的船夫,急急忙忙放下桅杆,但是有些困难,所以看得出面部表情很紧张,显出呼喊纷扰之状;与此同时,甲板上的许多船夫,有的在船舷两侧使劲撑篙,有的用 长杆顶住桥洞的顶端,以防冲撞;还有人从桥上抛下绳索,以便挽住那支船,使它平稳地穿过桥洞;此外,邻近的一些大型船只和大桥上的好些人,也在一旁指指点 点地帮忙助力。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参加到这场紧张而富于戏剧性的同激流搏斗的斗争场面中去。画面是那样逼真,仿佛有喧哗之声从画面传来。画家通过这段精 彩的描写,使整个画卷再次形成了一个热闹而紧张的高潮,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也是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和诗句,把平凡的生活变成了动人的艺术。  桥 面上的热闹场面 ,也是同样耐人寻味的。熙熙攘攘的行人,桥栏杆两边的售货的小商,凭栏闲眺的市民,使桥面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好像由于人多口杂吧,一些小小的纷扰发 生了,骑马的和一抬乘轿的迎面而来,眼看就会撞车了,幸好骑马人急中生智,连忙把马头揪住,那匹马聚然一惊,头向下冲,才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可是它影响 到的前面的小毛驴,吓得跳了起来,又联动惊动了凭栏眺望的人们,打断了他们的闲情雅致,不得不回过头来把那小毛驴赶到了桥中间去。你看,这些细节的描写不 尽丰富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反应了画家对新城市的世俗生活的莫大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清明上河图》具有市民文艺的特点,是反应市民阶层生活的伟大诗 篇。  它的艺术构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面的重要特点,它不是像西洋画一样,把视点固定于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取“移动透视”或者“散透视”、“不定透视”的 手法来处理构图方式,这种手法更具有灵动性。比如,虹桥上下,既画桥下,有画桥上, 室内室外面面俱到。画家的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和技巧,实在是惊人的,它跳出焦点透视的局限,根据主题的要求和艺术的规律,虚实、节奏巧妙组织画面,并按 照图画的需要,延长或者缩短上下上下左右的距离,更好地表现了画家的创作意图。此外,它也将其广阔的生活画面活壮丽的山河景象,有头有尾地表现出来,充分 地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魅力。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目录图片大全高清

(11)五十载倾心设计 苦心人建造美丽——专访中国航天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 赵祖望 金立刚(17)繁华深处藏净土——历史余晖下的京郊古村落——北京山脚下的世外桃源——爨底下村 安久亮(28)金碧辉煌的背后——琉璃渠村 谭勇(35)京西回荡的读书声——灵水举人村 尹凯(42)永定河畔的一枚红叶——塔河古村 潘守永(58)那抹红,此番热度惹人醉 金立刚(64)预约大自然 美化新生活——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天下为庐” 石岩(70)家具世界的“万金油”——多功能、时尚、实用家具搜罗 花信(76)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人性化的北欧家具风格设计 王颖 周鼎(89)晋祠,流转千年的风韵 花信(93)法祖与祖先崇拜——从唐叔虞祠缘起的祭祖建筑 花信(97)群仙会聚,各安一隅——民间崇拜的建筑展台 花信(103)茶马古道系列 ——蒙顶茶园史久 康定民歌情长 无(115)是生物,还是建筑? 无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第一章 中国原始民居第一节 原始民居穴居巢居干栏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民居遗址河南安阳小南海北楼顶山民居遗址吉林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寿山仙人洞民居遗址承德市鹰手营子镇四方洞民居遗址贵州盘县大洞民居遗址云南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民居遗址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民居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1)早期裴李岗文化:半地穴式民居(2)中期仰韶文化:半坡半地穴式民居(3)中晚期龙山文化:土台式民居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民居遗址(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木结构民居(2)大溪文化:竹材民居(3)屈家岭文化:土木结构民居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民居第一节 夏代民居夏代民居特点第二节 商代民居商代民居特点商代民居建筑仪式第三节 周代民居周代民居特点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民居第一节 春秋战国民居春秋战国民居特点第二节 春秋战国民居典范第四章 秦汉时期民居第一节 秦代民居秦代民居特点秦代民居典范第二节 汉代民居汉代民居特点汉代民居典范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居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民居魏晋南北朝民居特点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客家民居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民居典范河北邯郸邺城遗址、第六章 隋唐时期民居第一节 隋唐民居隋唐民居特点第二节 隋唐民居典范四川邛崃唐代民居洛阳恭安坊民居第七章 宋元时期民居第一节 宋代民居宋代民居特点宋代民居典范(1)厦门翔安曾山宋代民居(2)深圳宋代民居第二节 元代民居元代民居特点元代民居典范(1)北京后英房民居(2)山西赵城镇东街武营巷民居(3)元代民居的孤例——姬氏民居第八章 明清时期民居第一节 明代民居明代民居特点明代民居典范(1)山西民居山西襄汾丁村民居(2)江苏民居苏州东山杨湾赵宅东山杨湾翁宅(3)浙江民居东阳卢宅浙东范宅(4)安徽徽州民居歙县吴宅程氏三宅(5)福建泰宁民居尚书第-第二节 清代民居清代民居类型(1)合院式民居(2)厅井式民居(3)组群式民居(4)窑洞式民居……中国民居建筑类型中国民居建筑技法中国民居艺术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三、“一颗印”式住宅 四、大土楼  五、窑洞式住宅 六、干阑式住宅  下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礼"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制度。  四合院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有天地。 "礼"是儒家为维持封建社会人际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  四合院就是一种体现了礼制思想的民宅  国人在建筑空间安排上,形成了中为尊,两侧为卑;北尊南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体系。四合院中,北房的中间是客厅或祖堂,东次间是长辈卧室,西次间是主人的卧室。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长子夫妇居东,次子夫妇居西。南房做外客厅、书斋。厢房与南房设垂花门及矮墙,隔绝内外,形成内外院,妇女不出内院,外客不进内院。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楼,住未出嫁的女子或女佣,或做为杂用房间。  四合院的门窗一致开向院里,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外面看来相当封闭,里面的生活却自成体系。它突出长辈与晚辈、长子与次子、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差别,体现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主仆有别"的特点。  四合院平面图与功能分析  方位与功能:  乾 坎 艮  兑 中宫 震  坤 离 巽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宅门都是一间,按大小和规格又有数种:如广亮大门等级最高,进深大,门扇安在中柱一线,前后各有一个空间,前部空间两侧设守门人条凳,额枋下有雀替;金柱大门较小,门扇前移,安在金柱(即老檐柱)一线,门前空间也较小;蛮子门更小,门扇更前移,安在外檐柱一线,门前没有空间(图四)。以上三种都用在官宦人家。再小的是如意门,有的面阔只及半间,门扇也在外檐柱,用在虽非官宦而相当殷富的人家。最小的是墙门,没有进深,门上有小屋顶,或模仿西洋建筑砌通天柱  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中门,通常是一座称为垂花门的小门屋,施悬山"勾连搭"顶(即前后两个双坡顶相接),造型玲珑,相当华丽,预示由此进入内宅,丰富了内外二院的景观(图六)。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以减少阳光。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各地的四合院,适应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此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四合院民居形式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进入庭院,尤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目录图片高清大图

包括。附录包含的内容:1、为了说明书或论文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损于正文的处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细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的途述,对于了解正文内容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2、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3、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注释、框图、统计表、打印机输出样片、结构图等。附录格式:1、说明书或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A”、“附录B”、“附录C”等编号。如果只有一个附录,也应编为“附录A”。2、附录中的图、表、公式的命名方法也采用上面提到的图、表、公式命名方法,只不过将章的序号换成附录的序号。3、附如图A5是代表附录A的第5个图。其他依次类推。

中国民居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三、“一颗印”式住宅 四、大土楼  五、窑洞式住宅 六、干阑式住宅  下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礼"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制度。  四合院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有天地。 "礼"是儒家为维持封建社会人际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  四合院就是一种体现了礼制思想的民宅  国人在建筑空间安排上,形成了中为尊,两侧为卑;北尊南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体系。四合院中,北房的中间是客厅或祖堂,东次间是长辈卧室,西次间是主人的卧室。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长子夫妇居东,次子夫妇居西。南房做外客厅、书斋。厢房与南房设垂花门及矮墙,隔绝内外,形成内外院,妇女不出内院,外客不进内院。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楼,住未出嫁的女子或女佣,或做为杂用房间。  四合院的门窗一致开向院里,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外面看来相当封闭,里面的生活却自成体系。它突出长辈与晚辈、长子与次子、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差别,体现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主仆有别"的特点。  四合院平面图与功能分析  方位与功能:  乾 坎 艮  兑 中宫 震  坤 离 巽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宅门都是一间,按大小和规格又有数种:如广亮大门等级最高,进深大,门扇安在中柱一线,前后各有一个空间,前部空间两侧设守门人条凳,额枋下有雀替;金柱大门较小,门扇前移,安在金柱(即老檐柱)一线,门前空间也较小;蛮子门更小,门扇更前移,安在外檐柱一线,门前没有空间(图四)。以上三种都用在官宦人家。再小的是如意门,有的面阔只及半间,门扇也在外檐柱,用在虽非官宦而相当殷富的人家。最小的是墙门,没有进深,门上有小屋顶,或模仿西洋建筑砌通天柱  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中门,通常是一座称为垂花门的小门屋,施悬山"勾连搭"顶(即前后两个双坡顶相接),造型玲珑,相当华丽,预示由此进入内宅,丰富了内外二院的景观(图六)。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以减少阳光。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各地的四合院,适应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此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四合院民居形式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进入庭院,尤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