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课程

发布时间:2024-09-05 13:13:01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课程

音乐教育学就是研究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策略等的一门学科,严格的说它还不是一门学科(所以音乐教育学多只在艺术教育界称呼)或称音乐教学论、音乐课程论更常规一些。研究方法也就是一般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的质的,实验、调查、访谈等等方法,没什么特殊的独有的研究方法

很多呀~~~首先 钢琴和声乐必修视唱练耳、舞蹈与形体、基本乐理、中国民族音乐、和声学基础、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复调音乐、歌曲创编、外国民族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这些是专业课~~~~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我国新一轮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开始是在2010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新课改的实施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迎接新课改下农村音乐教育的挑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教学观念十分落后,忽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并没有完全接纳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侧重点在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完全不适应新课改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非音乐专业教师代教音乐课的现象,可见农村小学对音乐课根本不重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低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而对于一直被视为“副科”的音乐课师资就更没有任何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小学音乐没学什么东西,上课就教你唱首歌。

一是与自己学历专业相关的学术知识研究,二是与自己任教学科相关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于教材的,还有关于学生的研究,教师的,或者对于一种现象的研究等等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的

加我QQ 我跟你讨论

我们区自己搞的课题,其中第一个为国家课题哈1、多感官参与音乐学习,实现音乐学习方式最优化2、音乐课堂(欣赏课)的有效提问研究<可分低中高年段进行>3、多媒体课件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运用研究4、(农村学校)小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与研究5、小学音乐合唱课的实效性讲究6、低年段音乐教学的故事导入模式研究

小学音乐没学什么东西,上课就教你唱首歌。

我国新一轮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开始是在2010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新课改的实施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迎接新课改下农村音乐教育的挑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教学观念十分落后,忽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并没有完全接纳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侧重点在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完全不适应新课改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非音乐专业教师代教音乐课的现象,可见农村小学对音乐课根本不重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低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而对于一直被视为“副科”的音乐课师资就更没有任何

音乐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课程

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考研专业主要有1、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含当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专业音乐教育学、木卡姆研究、音乐文献翻译、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作曲、视唱练耳、配器、复调、和声、作品分析、律学、作曲技术理论英语文献翻译、指挥双钢琴演奏此外还有钢琴、电子管风琴、手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圆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乐伴奏艺术、竖琴、笛子、管子、唢呐、笙、琵琶、阮、三弦、古筝、古琴、箜篌、扬琴、板胡、二胡、民族打击乐、声乐、声乐伴奏艺术(双导师制)、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艺术、提琴制作、音乐治疗学、艺术嗓音医学、交响乐、室内乐二、天津音乐学院,音乐考研专业主要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作曲、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当代音乐史、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考古学、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批评学、演奏艺术理论、声乐表演理论、音乐翻译音乐教育声乐教学、钢琴教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合唱指挥、音乐基本训练与教学、自弹自唱艺术管理音乐表演声乐演唱、中国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键盘乐器演奏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考研专业主要有音乐美学与批评、音乐人类学、世界音乐、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作曲理论、中国音乐研究、西方音乐研究、音乐戏剧研究。扩展资料: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实践环节有:毕业实习、采风、艺术实践(展演)、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音乐会)。1、 考研的科目多数学校都是英语、政治、中西音乐史、和声与曲式分析。但不同专业仍有所区别,包括同一专业,不同学校所要求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2、可考虑视唱练耳专业,或者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等。其实音乐学下的研究方向还是很多的。3、先确定几个感性却的学校,包括师范大学和音乐学院,仔细阅读各学校研究生处网站上往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上面明确列出了各校招生的人数和专业方向,以及考试科目,有些网站还提供了导师的基本情况和参考书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音乐教育专业

艺术学、教育学。音乐学,是一门对于音乐的学术性研究,一般以葛多·阿德勒(Guido Adler,1855~1941)在1885年发表的一篇〈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标〉学术论文作为这门学科的开端。音乐学主要是执行一个系统性的音乐研究,其中以“历史学”及“人类学”的系统发展最早,且研究成果丰硕,因而今日多将音乐学分成三大领域,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及系统音乐学。扩展资料:知识能力:1、掌握音乐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音乐的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4、了解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的工作能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学

音乐教育学就是研究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策略等的一门学科,严格的说它还不是一门学科(所以音乐教育学多只在艺术教育界称呼)或称音乐教学论、音乐课程论更常规一些。研究方法也就是一般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的质的,实验、调查、访谈等等方法,没什么特殊的独有的研究方法

通常有以下几类专业:音乐科技、音乐作曲、指挥、声歌、音乐学科教育、音乐学、音乐与舞蹈学。目前,各大院校与音乐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音乐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民族音乐学二胡艺术及其教育西方音乐史及其教育声乐表演艺术及其教育音乐教育学视唱练耳及其教育琵琶艺术及其教育小提琴艺术及其教育钢琴艺术及其教育钢琴伴奏民族音乐学(单考)西方音乐史及其教育(单考)声乐表演艺术及其教育(单考)音乐教育学(单考)视唱练耳及其教育(单考)琵琶艺术及其教育(单考)扩展资料: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音乐学除了基本的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历史和现在的一切个人和民族的音乐行为,即音乐的生理行为、创造行为、表演行为、审美行为、接受行为、和学习行为。音乐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音乐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音乐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音乐学专业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意思

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您给人们一个 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留下美的烙印。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音乐教育工作岗位的新手,曾梦想着自己要在热爱的音乐教育沃土中尽情挥洒如今这扇门已向我开启心中满是激动与欢喜。如何把一音乐这颗美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中并萌发成长应是每为老师最大的愿望,当然我也不例外。在实际的工作中自然遇到各种不同的状况以我现在能力也许对教学的御驾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但我会努力,通过学校前辈、老师及自身的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学水平。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于是“把学习还给学生的”呼声四起。《中国音乐教育》副主编吴斌说:“中小学音乐教育既不仅仅是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也不仅仅是通过教育来学习音乐;既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今天的享受而学音乐,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而学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我们呼吁“把音乐还给学生,把艺术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课堂。 时间飞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已结束在此对其进行如下总结来自我反思、发现不足以求进步这学期我被安排上一、二年级,五年级(1、2)班的音乐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懂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 一、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培养兴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 在(一二)年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幼而的特征音乐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因此备课前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一些相应的教具,运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学习歌曲《买菜》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而又满溢着童趣的说唱结合的去童谣。“(念)鸡蛋圆溜溜呀,母鸡咯咯叫,青菜绿油油呀。。。。。。”在范唱时我欢快念打这节奏边拿出菜篮展示我的各种五颜六色的“蔬菜”,这时孩子门兴奋起来。抓住这一刻我要求孩子门用同样的节奏把自己喜爱的菜念打出来。歌曲难点就一带而过了并切他们发现说唱很有意思学习时当然劲头大了。 五年级的学生,仍然形象思维活动为主,但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音乐兴趣不仅要保持还须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知识也需要增加内容。在教学中我尽量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其音乐兴趣,我曾以节奏为主题让学生们来到操场上开展--节奏接龙 的音乐活动,实践中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鼓励下用不同的节奏表达,学生敢于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每堂课安排5分钟的时间进行节奏问好及练习,这个项目学生非常喜欢。我总在出示节奏类型后,请学生尝试拍打节奏,亲身感受节奏带来的美感,再由学生互相启发评价,最后由教师讲解,授以正确的做法。这个看似简单的节奏练习一旦融入思维的过程,就变得其乐无穷了。介绍乐理小常识。在歌曲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标记,如:反复记号、升降记号、上滑音、下滑音、休止符、倚音等,它们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我常用漂亮的小卡片写上符号与同学交朋友,以形象的富有童趣的语言来表达符号的用法,学生学起来就不会如食鸡肋一般索然无味。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乐曲,说说听后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个乐句?找出相同的乐句。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唱、视唱、哼唱,以及歌曲的教学,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兴趣更浓厚了。 二、课堂组织中的不足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在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但有时把握不住学生音乐课上总是乱糟糟的使金浑身解数也“镇”不住他们。 像有一次,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是这时乱了,他们各自画了起来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讨论起来时间到了我怎么也来不回来了,等等场面。 肯定是我没有运用表扬没在点子上,过于频繁反而失去了它的威力,要不就是自己备课不足,没有“备”好学生还或者是不是自己的夤夜表现力不够没能吸引学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能有所改进。 三、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火车开啦》一课教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启发他们:“你们坐过火车吗?谁说说坐火车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坐过火车的同学纷纷举回答,他们有的去过北京、上海、南京……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旅行,于是我扮司机,小朋友扮乘客,在教室里转起圈来,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吧!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 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孝彬,程凤春�学校管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杨永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1� 〔3〕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J〕.中小学管理,2000(12)�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