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微观经济学论文4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00:21:11

微观经济学论文4000字怎么写

我觉得可以关注一下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原理需要联系实际才能得到更多的提现。关注一些官方公众号如人民日报经济周刊之类的,他们通常会对最近发生的社会着重关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经济方面的事物进行报道,你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具体事件通过一定的微观原理和模型来写。分析方法就是自己知道哪些就可以做哪些。比如19年年末的时候我们有科研基金申报,我就去翻关于官媒中有关经济方面的内容,当时是选了一个粉丝经济和数字经济结合的主题(还有什么一个我给忘了),然后我就去找指导老师商讨一下这个问题,老师给我推荐了申报通知前几天的中央发了一个关于深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动社会世界一流经济城市建设的文件,建议我申报有关长三角经济内容的科研申报,从微观或者宏观哪个方面都行。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微观经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上,还是在相关知识的运用上,效果均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参照教学理念提出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以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1、微观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大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基本概念的界定抽象难解,知识点繁杂且大量采用曲线分析法阐述相关理论,自主学习难度较大。任课教师为确保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好坏,除受任课教师个人理论素养的影响外,还受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影响。一般而言,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良好。不但可维持学生上课的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激发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本门课程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好坏,不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还取决于学生对课程新内容的预习情况和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同一任课教师在不同教学班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为例,倘若该班能够认真提前预习且对已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比较多,即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所占比例高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通常较好,该班的教学效果也较好。否则课堂氛围会比较沉闷,学生偷玩手机、昏昏欲睡、跟不上教师课堂节奏的现象就会突出,教学效果不佳。其次现有课程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等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占比通常为30%和7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高达70%,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上课松懈、临到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然而,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平时成绩的评定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而任课教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较宽松。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平时学习动力不足,期末突击复习的动力也大大减弱。二者的共同作用致使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佳。从以上两方面考虑,要改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从根源上入手,具体量化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评定,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考核。具体地说,任课教师要调整授课模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到“翻转课堂”。将师生的教学活动从单独的课堂讲授延展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通过对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情况的考核来约束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此外,要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占比,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是指把老师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课前学习新知识,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的情况下,“翻转课堂”可有效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过,这种全面考核的有效性要以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细化为前提。第一,细化“微观经济学”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考核。学生课前预习的考核分两步完成。第一,为了让学生对每次新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便于他们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在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相关资料发给学生。第二,为引导学生认真预习,任课教师可将每一章的内容总结归纳成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在每一章开始前完成这些题目。对可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的简单的概念性题目,教师以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评定成绩。对相对复杂的综合性分析题目,每次挑3~5道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并在教师讲解该章内容前提交备查。鉴于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无法理解部分知识是合理现象,故教师检查课前作业时只看是否完成,不看对错。对没有完成课前作业的同学,扣除相应的分数。(2)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主要以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任课教师结束每一章内容的讲解后,针对该章的基本知识点提供10道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后交给教师批改并登记成绩。(3)对学生课后复习状态的考核。讲解完每一章的内容后,任课教师会根据该节内容为学生提供1~5道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后于新一章内容开始前交给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完成质量登记成绩。此外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相关内容。教师还可在讲解新内容之前,随机请几名同学回顾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并根据其阐述情况评定成绩等级。课后复习的最终成绩为各次课后作业成绩和课堂回顾成绩的平均数。第二,调整“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案。为切实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升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调整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方案。(1)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占比。目前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比过低,仅为30%,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作业。为改变这种情况,建议将平时成绩的占比从30%提高到50%。此外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任课教师积极互动,约束学生按时上课,建议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考核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种学习状态外,还将出勤和课堂互动纳入考核指标,每项占比各为10%。(2)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作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财经类高校通常同时有多位教师在为多个教学班授课。出于保证授课质量、避免不同班级考核标准差异过大等考虑,各授课教师均是按相同的教学大纲安排讲授内容。所有学生在期末使用相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任课教师按照相同的评分标准批阅试卷[2]。在期末违规处罚力度较高且监考较严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可以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随着平时成绩占比的提高,为让学生依然重视期末考试,建议学校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约束。3、结论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将课程考核方式由侧重期末考试转向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的模式,可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限制,有效保证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值得说明的是,翻转课堂的实施可能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平时成绩的细化会大幅度增加任课教师检查作业的工作量。建议给任课教师配备研究生助教,分担检查作业的工作量。第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开始时可能会导致大量学生课程考核不合格。大学教育较为宽松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不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顺利通过课程考核。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提高了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在过渡期内,学校需要接受可能出现的学生大面积不合格的情况,不应对任课教师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人口的主因由微细人口分怖到聚合宏观

微观经济学论文4000字

无论微观还是宏观,我是觉得论文的框架都差不多,你可以看下(世界经济探索)这本期刊~看下别人这类文章是怎么写的吧

微观经济学论文:对边际生产力论文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边际生产力理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  厂商的生产函数是Y=F(x[,1],x[,2],x[,3],x[,4]……),Y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出,x[,1],x[,2]……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F是生产函数。一般情况下,生产函数满足下面假设: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满足一阶偏导数大于零,二阶偏导数小于零,即附图。一阶偏导数大于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带来实物产出的增加,即边际产品大于零,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公理,厂商没有必要在产量减少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二阶偏导数小于零也就是生产函数的凸性假设,表明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递减的,这是一个比一阶导数大于零较强的假定,这就是经济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页。)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报酬超过了在少使用这种要素时损失的产值时,那么就会少使用一单位该种生产要素,并且如果这种不平衡没有消除,就会继续减少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直到相等为止,即:附图,(注:实际上应该要素的报酬应该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duct),而不是边际产值(value ofmarginal product),由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P为产品的价格。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从给定生产函数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出。  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这样边际生产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对于一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L,K),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附图,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利润(息)率附图。二、总额相符问题(Adding-up Problem)  边际生产力在直觉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每个要素的每一单位都按照相应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报酬,那么厂商的产量是否等于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论分配法则的协调》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这些分配份额加起来等于每个厂商的净产量。”(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07-409页。)这个结论的详细描述是:在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性时,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其投入量的总和正好等于其产值,这就是总额相符,也就是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从而使边际生产力在理论上更加完美。如果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总和正好等于总产值。(注:在欧拉定理Y=MP[,L]×L+MR[,K]×K两边同时乘以产品的价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厂商的(超额)利润等于厂商的收入(总产值)减去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总成本),即总额相符,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函数必须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通常用生产函数的齐次性来表示规模报酬。齐次性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明一个函数F(x,y)如果满足条件:P(ax,ay)=a[n]F(x,y),这个函数就是n次齐次性。如果n=1时,就是一次齐次性,也称为线性齐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个生产函数是n次齐次生产函数,那么当n>1时,该生产函数就是规模报酬递增,n<1时,是规模报酬递减,n=1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就意味着总额相符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才能成立。同样可以容易证明出: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不足”;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过剩”。那么,谁来弥补“不足”和得到“过剩”呢?很明显,这两种情况下,边际生产力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为它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相矛盾,除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着这两种情况。在经济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就可以把大企业分割成小企业来生产,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一般认为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三、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性  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是逐渐集中,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分工,采用先进设备,聘请高级专家,节省管理费用,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足以表明现代化的生产肯定是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规模报酬呈递增。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1926年12月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规律》,指出“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只要产量增加伴之有内部经济,厂商便不会处于完全均衡状态”,“递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协调的”。从此也就揭开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序幕。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但是“根据复制的观点,不变规模报酬是最自然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递增的规模报酬通常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适用。”用复制来说明不变规模报酬的存在是有疑问的,这种复制是远离现实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厂商扩大产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规模上扩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厂复制原来的工厂,范里安这种认为不变规模报酬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不管怎么很难否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四、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  既然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答案补充 五、结论  因在经济中普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时,不能实现总额相符,从而出现一个“余值”,这个余值却不知道归谁所有。很明显,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和规模报酬递增相矛盾的。如果考虑到资本和劳动的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要求的资本数量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呈反向关系就由于“技术的再转辙”不能得到保证。问题的根源在于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它抽象掉了分配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而把分配完全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在资本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控制着资本,从而也就控制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选择,从而规模报酬递增是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通过资本积累而进行技术选择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关系,同时也体现着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不是像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表现的那样,资本和劳动是平等的,进而得出资本家可以雇佣工人,支付给工人工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人雇佣资本,支付给资本家利息这种假想的生产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样矛盾的结论来。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论文4000字怎么写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微观经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上,还是在相关知识的运用上,效果均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参照教学理念提出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以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1、微观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大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基本概念的界定抽象难解,知识点繁杂且大量采用曲线分析法阐述相关理论,自主学习难度较大。任课教师为确保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好坏,除受任课教师个人理论素养的影响外,还受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影响。一般而言,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良好。不但可维持学生上课的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激发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本门课程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好坏,不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还取决于学生对课程新内容的预习情况和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同一任课教师在不同教学班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为例,倘若该班能够认真提前预习且对已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比较多,即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所占比例高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通常较好,该班的教学效果也较好。否则课堂氛围会比较沉闷,学生偷玩手机、昏昏欲睡、跟不上教师课堂节奏的现象就会突出,教学效果不佳。其次现有课程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等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占比通常为30%和7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高达70%,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上课松懈、临到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然而,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平时成绩的评定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而任课教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较宽松。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平时学习动力不足,期末突击复习的动力也大大减弱。二者的共同作用致使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佳。从以上两方面考虑,要改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从根源上入手,具体量化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评定,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考核。具体地说,任课教师要调整授课模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到“翻转课堂”。将师生的教学活动从单独的课堂讲授延展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通过对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情况的考核来约束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此外,要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占比,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是指把老师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课前学习新知识,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的情况下,“翻转课堂”可有效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过,这种全面考核的有效性要以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细化为前提。第一,细化“微观经济学”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考核。学生课前预习的考核分两步完成。第一,为了让学生对每次新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便于他们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在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相关资料发给学生。第二,为引导学生认真预习,任课教师可将每一章的内容总结归纳成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在每一章开始前完成这些题目。对可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的简单的概念性题目,教师以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评定成绩。对相对复杂的综合性分析题目,每次挑3~5道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并在教师讲解该章内容前提交备查。鉴于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无法理解部分知识是合理现象,故教师检查课前作业时只看是否完成,不看对错。对没有完成课前作业的同学,扣除相应的分数。(2)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主要以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任课教师结束每一章内容的讲解后,针对该章的基本知识点提供10道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后交给教师批改并登记成绩。(3)对学生课后复习状态的考核。讲解完每一章的内容后,任课教师会根据该节内容为学生提供1~5道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后于新一章内容开始前交给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完成质量登记成绩。此外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相关内容。教师还可在讲解新内容之前,随机请几名同学回顾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并根据其阐述情况评定成绩等级。课后复习的最终成绩为各次课后作业成绩和课堂回顾成绩的平均数。第二,调整“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案。为切实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升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调整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方案。(1)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占比。目前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比过低,仅为30%,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作业。为改变这种情况,建议将平时成绩的占比从30%提高到50%。此外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任课教师积极互动,约束学生按时上课,建议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考核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种学习状态外,还将出勤和课堂互动纳入考核指标,每项占比各为10%。(2)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作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财经类高校通常同时有多位教师在为多个教学班授课。出于保证授课质量、避免不同班级考核标准差异过大等考虑,各授课教师均是按相同的教学大纲安排讲授内容。所有学生在期末使用相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任课教师按照相同的评分标准批阅试卷[2]。在期末违规处罚力度较高且监考较严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可以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随着平时成绩占比的提高,为让学生依然重视期末考试,建议学校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约束。3、结论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将课程考核方式由侧重期末考试转向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的模式,可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限制,有效保证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值得说明的是,翻转课堂的实施可能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平时成绩的细化会大幅度增加任课教师检查作业的工作量。建议给任课教师配备研究生助教,分担检查作业的工作量。第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开始时可能会导致大量学生课程考核不合格。大学教育较为宽松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不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顺利通过课程考核。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提高了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在过渡期内,学校需要接受可能出现的学生大面积不合格的情况,不应对任课教师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再加点自己的话就行了!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新型的拍卖前几天,在广播里听到一种新型的拍卖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内出价(最小位数为角),并将价格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电台,电台将从诸多竞拍价格中选择没有重复的最低价格出售,且没有保留价格。众所周知,电台并不指望靠卖掉这件商品以赚取其中的利润,而是以商品为诱饵,利用人们希望低价拍到商品的侥幸心理,赚取短信费用。这种拍卖方式与现存的并广泛应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卖方式激励人们说真话不同,它有点类似让听到广播的人不偷懒地“发短信”。现在将这种新型拍卖的实质抽象出来分析一下。一件商品允许你在较大的价格浮动范围内任意出价,但要求竞拍者必须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串通地将价格发送给拍卖方。事实上,即便是串通也没有任何优势,因为拍卖者是选择没有重复的价格,而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价格,因此不必担心竞拍者之间的共谋、勾结的情况,除非竞拍者“能量”很大,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已报价格的分布,并在截止时间之前发送出未被报出的最低价,或者是能够限制其他所有竞拍者,不许他们的报价与他的重复并出现低于他的报价且不重复价格。显然,这两种情况对于普通的广播听众来说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他也会衡量一下为了一件商品这么做值不值得,还不如自己直接上街买回来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话)。因此,分析模型中,竞拍者均是独立的行为个体,并且这种激励机制下不用考虑竞拍者之间的勾结,但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无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价值不菲的情况下(这里难免要差一句了,说到价值不菲时很容易出现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比较典型的例子要数西安摸彩的宝马事件,理性人过于理性了,就难免走极端,不顾一切代价地维护并聚敛自身利益,违规操作、铤而走险更不在话下了)。下面从价格角度上来看,首先较大的浮动范围就给人以很大的诱惑,理性人总是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设想,较大的浮动范围意味着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们有可能以低于商品实际标价很低的价格得到该商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或许我们应该说标价不同结果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绝不会产生质的区别。如果该商品标价100元,那么从一圆零角到一百圆零角总共有991种价格,当竞拍者都抱着占便宜的心理,那么听众人数少于991时必然会出现不重复的最低价(现实中哪个电台的节目听众如此少得可怜,它也该停播了),竞拍者人数超过991时,由于991数目太小,重复几率太大,这就看谁的运气好能碰上了,或者干脆低于一百圆的价格全部重复,这时候哪个倒霉鬼出价高于标价又是非重复最低价时,只能恭喜他“中奖”了,可怜他当初抱着捣蛋的心态报出高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时想:“反正选的是最低价,我出价都高于标价了,怎么都不会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这种人!想到别人都会出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为什么就不再动动脑子想想那么多人,想报出不重复的价格机率几乎为零啊!不该你倒霉该谁倒霉!打落牙齿和血吞吧!”卖方原来也没想到实际价格都报出去了还能赚到差价,现在一定在开香槟一边庆祝一边想到你而捧腹。千万不要气得发抖噢!其次,为什么是“不重复的最低价”而不是“最高价”呢?从卖方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是最高价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说了,卖方并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价,他们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掉入这个美丽的陷阱,心甘情愿地发短信,而“最低价”的说法更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这个说法貌似站在竞拍者的立场,因为在竞拍者的潜意识里他们中的幸运儿最终是以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拍到商品的,那么最低价是让这个价格低于并最大限度的远离实际标价,是完全最大化竞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让出价高于实际标价的人拍到,此时,所谓的最低价只是让售价高于并接近实际标价,这笔买卖肯定是要吃亏,亏大亏小已无本质区别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二、草坪上的警示语“严禁践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场所起不到什么震慑作用,想踩的还是踩,而当改成“凡抓到践踏草地者,奖赏200美金”,草地就没有再被践踏过。其区别就在于,原来是把公众当作被监督和潜在惩罚的对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坏欲,越是被束缚、约束,越会去违规,这种警示语将管理者和人们的利益(在能否践踏草坪上)在潜意识里对立了起来,使之是冲突的,矛盾的;警示语修改过后,200美金的奖赏激励那些不会践踏草坪的人主动监督,并约束了原本就有践踏倾向的人不去践踏。这是一个有关解决公共地悲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现在国内公共场所中出现了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语,如“小草惹人怜,不要欺负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儿为谁开?劝君莫采摘”之类。以往我们所说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机制能够使激励方和受约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对于人行为的驱使作用,而这些人性化的警示语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发人们的道德心、同情心、怜悯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这不失为一种充满人性的激励机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激励机制也要与时俱进嘛!三、中国股市记得掀起炒股热那会,从父亲的言谈和媒体的评论中就隐隐感到炒股就是一个投机,碰运气的事。今天你赔,明天他赚,就是看谁运气好,手气好,和严谨的市场观望、细致的公司业绩分析与小心的选择没有多大关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无归的,总结起来一句话,要想通过炒股赚钱,就得见好就收,积少成多,外加几分好运气。现在才知道股票市场原本应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过对信息的甄选确定优势公司,投资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公司运行良好以后,股民能够从中获取投资收益。照这么分析,谨慎投资应该是稳赚不赔的(因为谁都不会傻到把钱砸到一个岌岌可危的公司头上),但是现实中,不仅仅是亏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机的代名词,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信息不对称造成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背离,使证券市场失去了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机制,导致整个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的降低,并成为市场过度投机的主要根源。这种信息不对称除了隐瞒不报之外,还有财务公司做假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安然大厦的轰然倒塌,不知压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资梦想!中国也有银广夏,良辰美景原虚设之说。无奈与失望之余,只能祈祷股市的泡沫与暮霭早日消散啊!四、重庆火锅的困境04年初,重庆火祸底料掺杂石蜡问题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对产自重庆的火锅底料实行全面封杀,勒令冠名“重庆火锅”的店铺关门整顿,对重庆火锅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众所周知,石蜡是一种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化学物质。重庆某些小厂贪图眼前利益,用石蜡代替牛油,他们在谋取暴利的同时,毁掉的是重庆火锅的百年基业!重庆火锅闻名遐迩,但究竟具体哪一家或哪几家有名其实非常模糊,我们这些外地人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重庆火锅”这四个字上。讲质量、讲口碑的厂家、店主用“重庆火锅”这块牌子,打响了名声以后,不法分子见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就也用这块金字招牌,长此以往,造成鱼龙混杂的状况。这大概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公共地的悲剧”。招牌为大家公有,工厂、店铺则分属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谁也无须为之负责,而工厂产量、店铺的销售额为个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下面用博弈论的形式来表示这个问题:假定有两个火锅底料店,他们可以选择多生产和少生产。若双方均选择少生产,招牌得以保护,那么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选择多生产,另一方选择少生产,多生产的人的经济收益明显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产的话,招牌被破坏,大家的收益都减少了。而厂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多生产。这造成的结果是整体利益无法最优化。可以设想两种方法改变结果:一是局外人采取强制措施,改变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规定产量定额。当然这种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损失,政府的监督成本也相当大,还可能带来权力寻租等弊端。二是利用产权界定的原则,明确权利及义务,促进对公共资源(“重庆火锅”)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确的产权,各厂商会从长远考虑,有利于增强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出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完全是坏事,它有助于我们正视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于厂商、店主寻求解决之道,这应该才是关键所在。

微观经济学结课论文4000字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再加点自己的话就行了!

微观经济学论文:对边际生产力论文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边际生产力理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  厂商的生产函数是Y=F(x[,1],x[,2],x[,3],x[,4]……),Y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出,x[,1],x[,2]……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F是生产函数。一般情况下,生产函数满足下面假设: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满足一阶偏导数大于零,二阶偏导数小于零,即附图。一阶偏导数大于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带来实物产出的增加,即边际产品大于零,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公理,厂商没有必要在产量减少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二阶偏导数小于零也就是生产函数的凸性假设,表明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递减的,这是一个比一阶导数大于零较强的假定,这就是经济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页。)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报酬超过了在少使用这种要素时损失的产值时,那么就会少使用一单位该种生产要素,并且如果这种不平衡没有消除,就会继续减少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直到相等为止,即:附图,(注:实际上应该要素的报酬应该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duct),而不是边际产值(value ofmarginal product),由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P为产品的价格。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从给定生产函数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出。  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这样边际生产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对于一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L,K),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附图,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利润(息)率附图。二、总额相符问题(Adding-up Problem)  边际生产力在直觉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每个要素的每一单位都按照相应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报酬,那么厂商的产量是否等于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论分配法则的协调》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这些分配份额加起来等于每个厂商的净产量。”(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07-409页。)这个结论的详细描述是:在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性时,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其投入量的总和正好等于其产值,这就是总额相符,也就是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从而使边际生产力在理论上更加完美。如果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总和正好等于总产值。(注:在欧拉定理Y=MP[,L]×L+MR[,K]×K两边同时乘以产品的价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厂商的(超额)利润等于厂商的收入(总产值)减去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总成本),即总额相符,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函数必须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通常用生产函数的齐次性来表示规模报酬。齐次性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明一个函数F(x,y)如果满足条件:P(ax,ay)=a[n]F(x,y),这个函数就是n次齐次性。如果n=1时,就是一次齐次性,也称为线性齐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个生产函数是n次齐次生产函数,那么当n>1时,该生产函数就是规模报酬递增,n<1时,是规模报酬递减,n=1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就意味着总额相符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才能成立。同样可以容易证明出: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不足”;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过剩”。那么,谁来弥补“不足”和得到“过剩”呢?很明显,这两种情况下,边际生产力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为它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相矛盾,除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着这两种情况。在经济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就可以把大企业分割成小企业来生产,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一般认为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三、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性  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是逐渐集中,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分工,采用先进设备,聘请高级专家,节省管理费用,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足以表明现代化的生产肯定是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规模报酬呈递增。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1926年12月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规律》,指出“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只要产量增加伴之有内部经济,厂商便不会处于完全均衡状态”,“递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协调的”。从此也就揭开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序幕。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但是“根据复制的观点,不变规模报酬是最自然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递增的规模报酬通常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适用。”用复制来说明不变规模报酬的存在是有疑问的,这种复制是远离现实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厂商扩大产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规模上扩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厂复制原来的工厂,范里安这种认为不变规模报酬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不管怎么很难否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四、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  既然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答案补充 五、结论  因在经济中普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时,不能实现总额相符,从而出现一个“余值”,这个余值却不知道归谁所有。很明显,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和规模报酬递增相矛盾的。如果考虑到资本和劳动的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要求的资本数量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呈反向关系就由于“技术的再转辙”不能得到保证。问题的根源在于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它抽象掉了分配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而把分配完全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在资本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控制着资本,从而也就控制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选择,从而规模报酬递增是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通过资本积累而进行技术选择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关系,同时也体现着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不是像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表现的那样,资本和劳动是平等的,进而得出资本家可以雇佣工人,支付给工人工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人雇佣资本,支付给资本家利息这种假想的生产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样矛盾的结论来。

no money, no thesis

微观经济学课程论文4000字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微观经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上,还是在相关知识的运用上,效果均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参照教学理念提出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以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1、微观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大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基本概念的界定抽象难解,知识点繁杂且大量采用曲线分析法阐述相关理论,自主学习难度较大。任课教师为确保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好坏,除受任课教师个人理论素养的影响外,还受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影响。一般而言,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良好。不但可维持学生上课的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激发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本门课程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好坏,不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还取决于学生对课程新内容的预习情况和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同一任课教师在不同教学班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为例,倘若该班能够认真提前预习且对已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比较多,即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所占比例高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通常较好,该班的教学效果也较好。否则课堂氛围会比较沉闷,学生偷玩手机、昏昏欲睡、跟不上教师课堂节奏的现象就会突出,教学效果不佳。其次现有课程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等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占比通常为30%和7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高达70%,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上课松懈、临到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然而,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平时成绩的评定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而任课教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较宽松。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平时学习动力不足,期末突击复习的动力也大大减弱。二者的共同作用致使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佳。从以上两方面考虑,要改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从根源上入手,具体量化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评定,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考核。具体地说,任课教师要调整授课模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到“翻转课堂”。将师生的教学活动从单独的课堂讲授延展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通过对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情况的考核来约束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此外,要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占比,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是指把老师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课前学习新知识,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的情况下,“翻转课堂”可有效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过,这种全面考核的有效性要以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细化为前提。第一,细化“微观经济学”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考核。学生课前预习的考核分两步完成。第一,为了让学生对每次新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便于他们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在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相关资料发给学生。第二,为引导学生认真预习,任课教师可将每一章的内容总结归纳成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在每一章开始前完成这些题目。对可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的简单的概念性题目,教师以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评定成绩。对相对复杂的综合性分析题目,每次挑3~5道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并在教师讲解该章内容前提交备查。鉴于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无法理解部分知识是合理现象,故教师检查课前作业时只看是否完成,不看对错。对没有完成课前作业的同学,扣除相应的分数。(2)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主要以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任课教师结束每一章内容的讲解后,针对该章的基本知识点提供10道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后交给教师批改并登记成绩。(3)对学生课后复习状态的考核。讲解完每一章的内容后,任课教师会根据该节内容为学生提供1~5道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后于新一章内容开始前交给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完成质量登记成绩。此外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相关内容。教师还可在讲解新内容之前,随机请几名同学回顾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并根据其阐述情况评定成绩等级。课后复习的最终成绩为各次课后作业成绩和课堂回顾成绩的平均数。第二,调整“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案。为切实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升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调整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方案。(1)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占比。目前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比过低,仅为30%,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作业。为改变这种情况,建议将平时成绩的占比从30%提高到50%。此外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任课教师积极互动,约束学生按时上课,建议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考核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种学习状态外,还将出勤和课堂互动纳入考核指标,每项占比各为10%。(2)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作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财经类高校通常同时有多位教师在为多个教学班授课。出于保证授课质量、避免不同班级考核标准差异过大等考虑,各授课教师均是按相同的教学大纲安排讲授内容。所有学生在期末使用相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任课教师按照相同的评分标准批阅试卷[2]。在期末违规处罚力度较高且监考较严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可以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随着平时成绩占比的提高,为让学生依然重视期末考试,建议学校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约束。3、结论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将课程考核方式由侧重期末考试转向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的模式,可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限制,有效保证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值得说明的是,翻转课堂的实施可能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平时成绩的细化会大幅度增加任课教师检查作业的工作量。建议给任课教师配备研究生助教,分担检查作业的工作量。第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开始时可能会导致大量学生课程考核不合格。大学教育较为宽松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不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顺利通过课程考核。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提高了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在过渡期内,学校需要接受可能出现的学生大面积不合格的情况,不应对任课教师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新型的拍卖前几天,在广播里听到一种新型的拍卖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内出价(最小位数为角),并将价格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电台,电台将从诸多竞拍价格中选择没有重复的最低价格出售,且没有保留价格。众所周知,电台并不指望靠卖掉这件商品以赚取其中的利润,而是以商品为诱饵,利用人们希望低价拍到商品的侥幸心理,赚取短信费用。这种拍卖方式与现存的并广泛应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卖方式激励人们说真话不同,它有点类似让听到广播的人不偷懒地“发短信”。现在将这种新型拍卖的实质抽象出来分析一下。一件商品允许你在较大的价格浮动范围内任意出价,但要求竞拍者必须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串通地将价格发送给拍卖方。事实上,即便是串通也没有任何优势,因为拍卖者是选择没有重复的价格,而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价格,因此不必担心竞拍者之间的共谋、勾结的情况,除非竞拍者“能量”很大,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已报价格的分布,并在截止时间之前发送出未被报出的最低价,或者是能够限制其他所有竞拍者,不许他们的报价与他的重复并出现低于他的报价且不重复价格。显然,这两种情况对于普通的广播听众来说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他也会衡量一下为了一件商品这么做值不值得,还不如自己直接上街买回来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话)。因此,分析模型中,竞拍者均是独立的行为个体,并且这种激励机制下不用考虑竞拍者之间的勾结,但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无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价值不菲的情况下(这里难免要差一句了,说到价值不菲时很容易出现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比较典型的例子要数西安摸彩的宝马事件,理性人过于理性了,就难免走极端,不顾一切代价地维护并聚敛自身利益,违规操作、铤而走险更不在话下了)。下面从价格角度上来看,首先较大的浮动范围就给人以很大的诱惑,理性人总是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设想,较大的浮动范围意味着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们有可能以低于商品实际标价很低的价格得到该商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或许我们应该说标价不同结果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绝不会产生质的区别。如果该商品标价100元,那么从一圆零角到一百圆零角总共有991种价格,当竞拍者都抱着占便宜的心理,那么听众人数少于991时必然会出现不重复的最低价(现实中哪个电台的节目听众如此少得可怜,它也该停播了),竞拍者人数超过991时,由于991数目太小,重复几率太大,这就看谁的运气好能碰上了,或者干脆低于一百圆的价格全部重复,这时候哪个倒霉鬼出价高于标价又是非重复最低价时,只能恭喜他“中奖”了,可怜他当初抱着捣蛋的心态报出高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时想:“反正选的是最低价,我出价都高于标价了,怎么都不会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这种人!想到别人都会出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为什么就不再动动脑子想想那么多人,想报出不重复的价格机率几乎为零啊!不该你倒霉该谁倒霉!打落牙齿和血吞吧!”卖方原来也没想到实际价格都报出去了还能赚到差价,现在一定在开香槟一边庆祝一边想到你而捧腹。千万不要气得发抖噢!其次,为什么是“不重复的最低价”而不是“最高价”呢?从卖方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是最高价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说了,卖方并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价,他们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掉入这个美丽的陷阱,心甘情愿地发短信,而“最低价”的说法更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这个说法貌似站在竞拍者的立场,因为在竞拍者的潜意识里他们中的幸运儿最终是以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拍到商品的,那么最低价是让这个价格低于并最大限度的远离实际标价,是完全最大化竞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让出价高于实际标价的人拍到,此时,所谓的最低价只是让售价高于并接近实际标价,这笔买卖肯定是要吃亏,亏大亏小已无本质区别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二、草坪上的警示语“严禁践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场所起不到什么震慑作用,想踩的还是踩,而当改成“凡抓到践踏草地者,奖赏200美金”,草地就没有再被践踏过。其区别就在于,原来是把公众当作被监督和潜在惩罚的对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坏欲,越是被束缚、约束,越会去违规,这种警示语将管理者和人们的利益(在能否践踏草坪上)在潜意识里对立了起来,使之是冲突的,矛盾的;警示语修改过后,200美金的奖赏激励那些不会践踏草坪的人主动监督,并约束了原本就有践踏倾向的人不去践踏。这是一个有关解决公共地悲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现在国内公共场所中出现了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语,如“小草惹人怜,不要欺负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儿为谁开?劝君莫采摘”之类。以往我们所说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机制能够使激励方和受约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对于人行为的驱使作用,而这些人性化的警示语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发人们的道德心、同情心、怜悯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这不失为一种充满人性的激励机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激励机制也要与时俱进嘛!三、中国股市记得掀起炒股热那会,从父亲的言谈和媒体的评论中就隐隐感到炒股就是一个投机,碰运气的事。今天你赔,明天他赚,就是看谁运气好,手气好,和严谨的市场观望、细致的公司业绩分析与小心的选择没有多大关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无归的,总结起来一句话,要想通过炒股赚钱,就得见好就收,积少成多,外加几分好运气。现在才知道股票市场原本应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过对信息的甄选确定优势公司,投资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公司运行良好以后,股民能够从中获取投资收益。照这么分析,谨慎投资应该是稳赚不赔的(因为谁都不会傻到把钱砸到一个岌岌可危的公司头上),但是现实中,不仅仅是亏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机的代名词,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信息不对称造成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背离,使证券市场失去了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机制,导致整个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的降低,并成为市场过度投机的主要根源。这种信息不对称除了隐瞒不报之外,还有财务公司做假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安然大厦的轰然倒塌,不知压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资梦想!中国也有银广夏,良辰美景原虚设之说。无奈与失望之余,只能祈祷股市的泡沫与暮霭早日消散啊!四、重庆火锅的困境04年初,重庆火祸底料掺杂石蜡问题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对产自重庆的火锅底料实行全面封杀,勒令冠名“重庆火锅”的店铺关门整顿,对重庆火锅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众所周知,石蜡是一种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化学物质。重庆某些小厂贪图眼前利益,用石蜡代替牛油,他们在谋取暴利的同时,毁掉的是重庆火锅的百年基业!重庆火锅闻名遐迩,但究竟具体哪一家或哪几家有名其实非常模糊,我们这些外地人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重庆火锅”这四个字上。讲质量、讲口碑的厂家、店主用“重庆火锅”这块牌子,打响了名声以后,不法分子见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就也用这块金字招牌,长此以往,造成鱼龙混杂的状况。这大概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公共地的悲剧”。招牌为大家公有,工厂、店铺则分属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谁也无须为之负责,而工厂产量、店铺的销售额为个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下面用博弈论的形式来表示这个问题:假定有两个火锅底料店,他们可以选择多生产和少生产。若双方均选择少生产,招牌得以保护,那么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选择多生产,另一方选择少生产,多生产的人的经济收益明显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产的话,招牌被破坏,大家的收益都减少了。而厂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多生产。这造成的结果是整体利益无法最优化。可以设想两种方法改变结果:一是局外人采取强制措施,改变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规定产量定额。当然这种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损失,政府的监督成本也相当大,还可能带来权力寻租等弊端。二是利用产权界定的原则,明确权利及义务,促进对公共资源(“重庆火锅”)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确的产权,各厂商会从长远考虑,有利于增强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出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完全是坏事,它有助于我们正视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于厂商、店主寻求解决之道,这应该才是关键所在。

微观经济学论文:对边际生产力论文的探讨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边际生产力理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  厂商的生产函数是Y=F(x[,1],x[,2],x[,3],x[,4]……),Y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出,x[,1],x[,2]……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F是生产函数。一般情况下,生产函数满足下面假设: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满足一阶偏导数大于零,二阶偏导数小于零,即附图。一阶偏导数大于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带来实物产出的增加,即边际产品大于零,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公理,厂商没有必要在产量减少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二阶偏导数小于零也就是生产函数的凸性假设,表明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递减的,这是一个比一阶导数大于零较强的假定,这就是经济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页。)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报酬超过了在少使用这种要素时损失的产值时,那么就会少使用一单位该种生产要素,并且如果这种不平衡没有消除,就会继续减少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直到相等为止,即:附图,(注:实际上应该要素的报酬应该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duct),而不是边际产值(value ofmarginal product),由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P为产品的价格。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从给定生产函数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出。  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这样边际生产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对于一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L,K),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附图,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利润(息)率附图。二、总额相符问题(Adding-up Problem)  边际生产力在直觉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每个要素的每一单位都按照相应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报酬,那么厂商的产量是否等于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论分配法则的协调》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这些分配份额加起来等于每个厂商的净产量。”(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07-409页。)这个结论的详细描述是:在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性时,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其投入量的总和正好等于其产值,这就是总额相符,也就是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从而使边际生产力在理论上更加完美。如果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总和正好等于总产值。(注:在欧拉定理Y=MP[,L]×L+MR[,K]×K两边同时乘以产品的价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厂商的(超额)利润等于厂商的收入(总产值)减去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总成本),即总额相符,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函数必须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通常用生产函数的齐次性来表示规模报酬。齐次性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明一个函数F(x,y)如果满足条件:P(ax,ay)=a[n]F(x,y),这个函数就是n次齐次性。如果n=1时,就是一次齐次性,也称为线性齐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个生产函数是n次齐次生产函数,那么当n>1时,该生产函数就是规模报酬递增,n<1时,是规模报酬递减,n=1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就意味着总额相符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才能成立。同样可以容易证明出: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不足”;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过剩”。那么,谁来弥补“不足”和得到“过剩”呢?很明显,这两种情况下,边际生产力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为它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相矛盾,除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着这两种情况。在经济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就可以把大企业分割成小企业来生产,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一般认为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三、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性  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是逐渐集中,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分工,采用先进设备,聘请高级专家,节省管理费用,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足以表明现代化的生产肯定是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规模报酬呈递增。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1926年12月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规律》,指出“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只要产量增加伴之有内部经济,厂商便不会处于完全均衡状态”,“递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协调的”。从此也就揭开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序幕。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但是“根据复制的观点,不变规模报酬是最自然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递增的规模报酬通常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适用。”用复制来说明不变规模报酬的存在是有疑问的,这种复制是远离现实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厂商扩大产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规模上扩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厂复制原来的工厂,范里安这种认为不变规模报酬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不管怎么很难否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四、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  既然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答案补充 五、结论  因在经济中普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时,不能实现总额相符,从而出现一个“余值”,这个余值却不知道归谁所有。很明显,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和规模报酬递增相矛盾的。如果考虑到资本和劳动的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要求的资本数量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呈反向关系就由于“技术的再转辙”不能得到保证。问题的根源在于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它抽象掉了分配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而把分配完全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在资本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控制着资本,从而也就控制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选择,从而规模报酬递增是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通过资本积累而进行技术选择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关系,同时也体现着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不是像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表现的那样,资本和劳动是平等的,进而得出资本家可以雇佣工人,支付给工人工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人雇佣资本,支付给资本家利息这种假想的生产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样矛盾的结论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