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水库大坝管理论文范文三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24-09-05 22:12:51

水库大坝管理论文范文三年级上册

请参考下面2篇:【题名】:水利工程【摘要】: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特性;受漩涡作用的水下块石的起动流速;复式河槽流量计算方法比较与分析;二维溃坝洪水波的演进绕流和反射的数值模拟;分部面积超蓄产流法;天然河流被改变条件下的降雨径流预报模型;面向对象方法在河网非恒定流计算中的应用;水工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抗剪作用的试验研究;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渗透性能试验研究;水工结构土石坝沉降一填筑灰色监测模型分析;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分缝形式及破坏机理研究;碾压混凝土拱坝单向间隔诱导缝等效强度研究。【题名】:水利工程【摘要】: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突扩突缩式内流消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湖底地形对风生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动水环境中有限宽窄缝湍射流的水力特性研究;双局部行进波对流的时空结构;水工材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的解析解;跳回失稳研究;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层配合比优选方法研究;堤基渗流管涌发展的理论分析。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到2009年工程已全部完工。第一阶段工程1994--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第二阶段工程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第三阶段工程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预计为2039亿元人民币,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13万亩,最终将移民18万人。其中枢纽工程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

水库大坝管理论文范文三年级下册

利:解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问题。(三峡工程的第一职能所在)在交通运输方面,三峡工程提高了长江中游的通航能力,黄金水道,带动、促进沿岸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完善全国交通网,水铁联运,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自然还有加强了中东部的联系。弊: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峡移民的社会问题。差不多了,你写七百字的话。

丹江口工程不仅是汉江流域上的一座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五利俱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1958年开始建设到世纪之末,已走过了41年的风雨路程,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发挥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水利工程不可替代的。今天,站在世纪之交看丹江,重新认识丹江口工程,对丹江口工程进行再评价,对我们运用好这个工程,发挥好它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汉江是长江上最大的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北,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9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江水量554亿立方米。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00~1100毫米,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受东南季风影响,7~9月份经常发生暴雨,容易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汉江中下游是湖北省的重要粮棉基地之一,但洪灾频繁。据资料记载,从1822年至1955年,干堤或主要支堤溃口的有68年,约为2年一溃。防洪减灾是治理汉江的首要任务,而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汉江的首要工程。 丹江口大坝位于汉江上中游交界处,控制汉江流域面积6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9亿立方米,占汉江水量的70%。按流域规划及1958年批准的建设规模是:坝顶高程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0米,相应库容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80~110亿立方米,可解除汉江中下游相当于1935年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坝工程采取分批建设方式,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米,正常蓄水位157米,相应库容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56亿~78亿立方米,与原批准的建设规模相比,水库调蓄能力降低,中下游防洪标准只能达到20年一遇,对防御特大洪水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水库防洪调度中明确规定:6月21日至8月20日汛限水位为149米,9月1日至9月30日汛限水位为5米,10月1日起允许逐步蓄至157米。 从大坝1967年下闸蓄水至1998年这32年的运行来看,丹江口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通航、养殖等五大效益中,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防洪:拦蓄洪峰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67次,累计减少淹没耕地5万公顷,匡算减免损失达75亿元人民币。发电:累计发电量1028亿千瓦时,创发电产值2亿元人民币。灌溉:引水总量129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185万公顷。航运:累计过坝次数3084次。养殖:库区年捕鱼量已达1000万公斤以上。在五大效益中,以防洪效益最为显著,从这一点来说,丹江口工程的公益性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是首位的。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大水之后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水。作为主要支流的汉江,7月4日至16日,上游平均降雨量3毫米,致使7月11日入库洪峰流量达到14300立方米每秒,总洪量46亿立方米,经丹江口水库拦蓄,削峰率87%。8月份,丹江口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7毫米,为多年平均值的91倍,入库总水量7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3倍。月内,丹江口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共计3次,最大洪峰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经丹江口水库拦蓄,削峰60%~93%,最大下泄流量仅1780~5710立方米每秒,甚至有60小时减为1000立方米每秒。8月中旬,汉江全流域普降大到暴雨,16日丹江口入库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丹江口至钟样区间又发生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此时,长江第六次洪峰来临,武汉关水位已高达9米,汉水入江受阻而宣泄不畅,造成下游水位上涨,防洪形势非常紧张,丹江口水库调度运用也处于艰难状况,按照规程调度应加大下泄量,以腾出库量拦蓄第三次洪峰,但为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汉江集团公司积极与湖北省防汛指挥部协调配合,勇担风险,紧锁闸门长达96个小时,成功地实现了汉水第三次洪峰与长江第六次洪峰的错峰。丹江口水库于8月15日奉命关闸停止泄洪,致使库水位于19日达到65米,超汛限水位65米,超蓄洪水2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只剩下17亿立方米,这是丹江口水库首次在汛期大幅度超高蓄水,承担了大坝在高水位运行下的巨大压力。当时中下游控制点皇庄流量是9280立方米每秒,仙桃以下洪峰流量为5320立方米每秒,而位于汉江中下游杜家台民垸的部分群众已经转移,做好了分洪的准备,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有效调节,避免了杜家台的分洪,保证了下游干堤的安全,仅此一次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到43亿元。 如果没有丹江口水库拦蓄,8月份洪水在中下旬全部通过汉江河槽宣泄,加上丹江口至皇庄区间约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泄入,皇庄自然流量将有可能达到25000立方米每秒,按汉江防洪规划,皇庄河段流量超过21000立方米每秒时,就需用民垸分蓄洪,至少小江湖、邓家民垸要配合分洪,仅此一次,分洪损失即约3亿元(按1990年水平)。下游沙洋新城河段将持续出现18400~19000立方米每秒的稳定流量,在东荆河自然分流4200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泽口以下河段干流流量仍有14000~15000立方米每秒,仙桃段以下仅能安全通过5000~9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即使在杜家台分洪的情况下,仙桃以下干流洪峰量仍高达9000立方米每秒,而当时汉口的最高水位为43米,此时汉江汇人长江的洪水只有6300立方米每秒,如再增加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通过汉江河槽下泄,将提高汉口水位3米,则汉口水位就可能接近或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73米。这里不谈对汉江干流堤防的压力和是否能保证干堤安全的重大问题,仅就由于丹江口水库所发挥的重大拦蓄削峰作用,对缓解长江中游特别是武汉河段的洪水压力这一重大贡献是难以用数字来表达的。1998年汛期,丹江口水利工程为减轻汉江中下游和武汉的防洪压力,先后拦蓄汉江7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5次,累计拦蓄洪水的总量约75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湖北省公安县分洪区进洪容量的5倍,由此可见丹江口水利工程在去年汛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从下闸蓄水运行以来32年的历史,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防洪的社会效益显著。自1973年丹江口初期工程建成后,汉江中下游形成了以丹江口水库为主体,和两岸堤防、杜家台分洪工程、中下游临时分蓄洪民垸组成的防洪体系,初步缓解了武汉市及江汉平原受洪水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其初期工程自1967年蓄水以来,共拦蓄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67次,有38次削峰率在50%以上,其余洪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避免了10次民垸分洪,减少杜家台工程分洪17次。1983年,汉江流域发生了约40年一遇的洪水,经丹江口水库与杜家台分洪区部分分洪民垸联合调度运用,保证了汉江平原的安全,累计减少淹没耕地560万亩,近百万人次免遭洪灾。在确保汉江中下游和武汉市的安全中,丹江口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作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曾被水利专家称为综合效益最好的一座水库工程。 二是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丹江口水利枢纽地处鄂西北汉江与丹江的汇合处,不仅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理想的水源地,也是汉江的控制性工程,对于汉江中下游的防洪乃至长江的防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拿它的坝顶高程162米来说,海拔水平面比华中地区高出130多米,相当于40多层楼房的高度,对汉江中下游1300万乃至武汉市的800多万人民来说,就好像悬在头顶上的一“盆”水,一旦出现险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笔者认为从防洪的角度来看,完善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必须的。 三是发展前景广阔。丹江口水库曾被不少水利专家认为是中线南水北调理想的水源地,如果大坝加高到完建高程6米,不仅水库蓄水容量可增加到30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向北方调水150亿立方米,而且可以使汉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从长远来看,丹江口大坝加高,能实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汉江防洪,二是有利于南水北调,三是有利于黄河调水。黄河流域近几年频频断流,已经向人们敲响了水资源短缺的警钟,而丹江口大坝加高,可以实现从汉江调水入黄河的愿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解黄河断流之危。 按长江水利委员会可行性研究报告,丹江口大坝加高的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挖填62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20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6000吨。根据1992年调查资料,库区需动迁移民22万人,淹没耕地5万亩,按1995年物价水平静态投资48亿元,工期6年。完建丹江口大坝所用资金与汉江中下游堤防加固和民垸建设所用资金相差不多,若确定先完建丹江口工程,加大水库调洪作用,则汉江中下游堤防设防标准可按照1964年型洪水(20年一遇)设置。如果不再完建或较长时间后再完建丹江口工程,则汉江中下游的堤防及分蓄洪设施不仅只按1964年型洪水标准加固加高,还要按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设防,这样,投入资金更多。所以,在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先实施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方案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况且丹江口大坝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没有完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三峡大坝坚如磐石 !三峡军事安全经几十年论证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要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愿。1959年,中央开始规划三峡工程,考虑到战争因素,同时也开始了对大坝人防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成立的人防小组汇集了60多名各方面专家,从1959年到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近十多年来,仅模拟尖端武器的试验就达200多次。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没用: 三峡大坝是一座坚固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由2689万吨混凝土外加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组成,坝高185米,大坝底部宽121米,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 关于三峡大坝的坚固性,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的设计特点,可以使遭受打击的破坏性减到最小。他说:“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重力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自己的稳定。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的破坏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核战争,那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一般都有预警,我们可以提前把水库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坏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峡水库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线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库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平均宽度仅1.1公里,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千回百转,全长200公里,这是一个少见的“河床型”水库。 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称,即使水坝被突然炸溃,对于下游大城市威胁也不大。溃坝后,由于库区曲折河道的阻滞,江水从库上游流到大坝处,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而且,从三峡到宜昌江面上有3个大的转弯,每个转弯处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缓冲水流。到宜昌以后,江面变宽,水流骤缓。宜昌附近有长江的几条小支流,可以容纳一部分水流。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可以阻挡一部分水流。从宜昌到荆州有长江几条比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进入荆江分洪区后,还可通过分洪减轻中游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压力。 为了得到三峡工程万一遭核武器袭击而溃决后的水灾影响范围的准确数据,水利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试验,试验表明,大坝溃口在宽度为1000米、700米、400米3种不同情况下,在宜昌测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溃坝实验结果表明,三峡万一溃坝,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作用有限。 保护大坝有天网 :兴建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反复论证后才决定的,对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未来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早有考虑。因此,在建设大坝的同时,我国也构筑起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虽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关的防御早就部署就绪,并仍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把国土防空作为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防空能力在大气层以内具有很大优势。大气层以内的防御体系分高、中、低3层。担负防御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空军航空兵、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及陆军防空部队。 组成防御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导弹,各种类型作战飞机,单兵对空导弹,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据悉,负责保护三峡大坝的防空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峡大坝为圆心,从里到外按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部队、空军航空兵循序进行疏散配置。其任务分配是:高中空由空军航空兵主要负责,中低空由空军、陆军的防空部队负责。 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以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否则就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水库大坝管理论文范文三年级

三峡大坝坚如磐石 !三峡军事安全经几十年论证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要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愿。1959年,中央开始规划三峡工程,考虑到战争因素,同时也开始了对大坝人防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成立的人防小组汇集了60多名各方面专家,从1959年到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近十多年来,仅模拟尖端武器的试验就达200多次。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没用: 三峡大坝是一座坚固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由2689万吨混凝土外加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组成,坝高185米,大坝底部宽121米,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 关于三峡大坝的坚固性,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的设计特点,可以使遭受打击的破坏性减到最小。他说:“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重力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自己的稳定。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的破坏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核战争,那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一般都有预警,我们可以提前把水库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坏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峡水库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线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库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平均宽度仅1.1公里,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千回百转,全长200公里,这是一个少见的“河床型”水库。 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称,即使水坝被突然炸溃,对于下游大城市威胁也不大。溃坝后,由于库区曲折河道的阻滞,江水从库上游流到大坝处,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而且,从三峡到宜昌江面上有3个大的转弯,每个转弯处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缓冲水流。到宜昌以后,江面变宽,水流骤缓。宜昌附近有长江的几条小支流,可以容纳一部分水流。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可以阻挡一部分水流。从宜昌到荆州有长江几条比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进入荆江分洪区后,还可通过分洪减轻中游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压力。 为了得到三峡工程万一遭核武器袭击而溃决后的水灾影响范围的准确数据,水利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试验,试验表明,大坝溃口在宽度为1000米、700米、400米3种不同情况下,在宜昌测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溃坝实验结果表明,三峡万一溃坝,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作用有限。 保护大坝有天网 :兴建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反复论证后才决定的,对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未来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早有考虑。因此,在建设大坝的同时,我国也构筑起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虽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关的防御早就部署就绪,并仍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把国土防空作为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防空能力在大气层以内具有很大优势。大气层以内的防御体系分高、中、低3层。担负防御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空军航空兵、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及陆军防空部队。 组成防御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导弹,各种类型作战飞机,单兵对空导弹,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据悉,负责保护三峡大坝的防空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峡大坝为圆心,从里到外按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部队、空军航空兵循序进行疏散配置。其任务分配是:高中空由空军航空兵主要负责,中低空由空军、陆军的防空部队负责。 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以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否则就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221亿库容是指汛期三峡水库有这么大的容量来拦洪。这将使中下游2300万亩耕地、1500万人口的安全得到保障。这是修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应该说,修建大坝改善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另外,由于有了这么高的大坝,我们可以得到清洁能源。它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燃烧5千万吨煤碳。由于用水替代了煤,可以每年少向大气层排放1亿2千万吨的二氧化碳。还可减少因二氧化碳形成的酸雨。这不仅对中国环境是一个改善,对整个地球环境的改善也是有意义的。这是三峡工程对环境有利的一面。但是,不利的一面也是存在的。它要淹没土地,但淹没的都是一些贫瘠的土地,数量很少;它要搬迁居民113万人口,但搬迁的都是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人口。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这些人搬迁后生活质量得到了跨越式提高。这也是三峡工程由不利的一面转换为有利的一面。三峡水库没有大量森林,不是自然生态非常好的地区,当然也会淹没一些文物,这是古代居民在这里留下的一些遗迹。但三峡工程兴建后,一些重要文物都得到了搬迁和保护。利与弊比较,利大于弊。所以中国政府于1992年作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定。

水库大坝管理论文范文三年级语文

三峡大坝坚如磐石 !三峡军事安全经几十年论证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要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愿。1959年,中央开始规划三峡工程,考虑到战争因素,同时也开始了对大坝人防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成立的人防小组汇集了60多名各方面专家,从1959年到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近十多年来,仅模拟尖端武器的试验就达200多次。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没用: 三峡大坝是一座坚固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由2689万吨混凝土外加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组成,坝高185米,大坝底部宽121米,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 关于三峡大坝的坚固性,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的设计特点,可以使遭受打击的破坏性减到最小。他说:“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重力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自己的稳定。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的破坏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核战争,那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一般都有预警,我们可以提前把水库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坏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峡水库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线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库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平均宽度仅1.1公里,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千回百转,全长200公里,这是一个少见的“河床型”水库。 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称,即使水坝被突然炸溃,对于下游大城市威胁也不大。溃坝后,由于库区曲折河道的阻滞,江水从库上游流到大坝处,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而且,从三峡到宜昌江面上有3个大的转弯,每个转弯处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缓冲水流。到宜昌以后,江面变宽,水流骤缓。宜昌附近有长江的几条小支流,可以容纳一部分水流。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可以阻挡一部分水流。从宜昌到荆州有长江几条比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进入荆江分洪区后,还可通过分洪减轻中游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压力。 为了得到三峡工程万一遭核武器袭击而溃决后的水灾影响范围的准确数据,水利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试验,试验表明,大坝溃口在宽度为1000米、700米、400米3种不同情况下,在宜昌测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溃坝实验结果表明,三峡万一溃坝,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作用有限。 保护大坝有天网 :兴建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反复论证后才决定的,对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未来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早有考虑。因此,在建设大坝的同时,我国也构筑起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虽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关的防御早就部署就绪,并仍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把国土防空作为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防空能力在大气层以内具有很大优势。大气层以内的防御体系分高、中、低3层。担负防御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空军航空兵、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及陆军防空部队。 组成防御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导弹,各种类型作战飞机,单兵对空导弹,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据悉,负责保护三峡大坝的防空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峡大坝为圆心,从里到外按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部队、空军航空兵循序进行疏散配置。其任务分配是:高中空由空军航空兵主要负责,中低空由空军、陆军的防空部队负责。 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以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否则就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到2009年工程已全部完工。第一阶段工程1994--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第二阶段工程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第三阶段工程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预计为2039亿元人民币,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13万亩,最终将移民18万人。其中枢纽工程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

水库大坝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作者说的“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确实不假,可是不知道有哪家媒体曾经报道说过“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稍微了解三峡的同志都应该知道,三峡工程的投资原来预计动态投资约2100国外的三峡探索网站上刊登了一篇质疑《三峡大坝,面子后面是什么?》的文章。看过那篇文章之后,我感觉该文章的作者因为对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所以才会误听误信产生各种疑问。然而,由于文章中描述的很多内容与事实严重背离,对公众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予以解释和澄清。 作者的文章一开始便说“媒体报道,中国世纪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亿,目前根据实际工程的完成情况,估计到工程完工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真不敢让人相信,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还有哪一家媒体,敢于如此公开的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入次混淆是非的报道。此外,所谓“预计到2009年启用”的说法,也纯粹是无稽之谈。恐怕世人都知道三峡早已经于2003年蓄水发电,哪里又会再跑出来一个到2009年才启用的三峡工程呢?在我看来。利主要表现在发电。抗洪 文章中作者感慨地说他本人“虽然不懂水利,但十分关注。自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到现在,有关三峡大坝建设的新闻几乎没有一个拉下。从几年前大坝开始出现的80多条裂缝,到前不久挖出的工程“蛀虫”,内心可谓是喜忧参半。但从未对大坝本身产生过疑问,即便是台湾有人叫嚣要用导弹瞄准大坝时,我也一笑了之。”

三峡大坝坚如磐石 !三峡军事安全经几十年论证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要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愿。1959年,中央开始规划三峡工程,考虑到战争因素,同时也开始了对大坝人防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成立的人防小组汇集了60多名各方面专家,从1959年到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近十多年来,仅模拟尖端武器的试验就达200多次。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没用: 三峡大坝是一座坚固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由2689万吨混凝土外加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组成,坝高185米,大坝底部宽121米,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 关于三峡大坝的坚固性,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的设计特点,可以使遭受打击的破坏性减到最小。他说:“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重力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自己的稳定。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的破坏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核战争,那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一般都有预警,我们可以提前把水库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坏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峡水库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线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库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平均宽度仅1.1公里,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千回百转,全长200公里,这是一个少见的“河床型”水库。 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称,即使水坝被突然炸溃,对于下游大城市威胁也不大。溃坝后,由于库区曲折河道的阻滞,江水从库上游流到大坝处,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而且,从三峡到宜昌江面上有3个大的转弯,每个转弯处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缓冲水流。到宜昌以后,江面变宽,水流骤缓。宜昌附近有长江的几条小支流,可以容纳一部分水流。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可以阻挡一部分水流。从宜昌到荆州有长江几条比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进入荆江分洪区后,还可通过分洪减轻中游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压力。 为了得到三峡工程万一遭核武器袭击而溃决后的水灾影响范围的准确数据,水利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试验,试验表明,大坝溃口在宽度为1000米、700米、400米3种不同情况下,在宜昌测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溃坝实验结果表明,三峡万一溃坝,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作用有限。 保护大坝有天网 :兴建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反复论证后才决定的,对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未来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早有考虑。因此,在建设大坝的同时,我国也构筑起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虽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关的防御早就部署就绪,并仍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把国土防空作为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防空能力在大气层以内具有很大优势。大气层以内的防御体系分高、中、低3层。担负防御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空军航空兵、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及陆军防空部队。 组成防御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导弹,各种类型作战飞机,单兵对空导弹,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据悉,负责保护三峡大坝的防空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峡大坝为圆心,从里到外按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部队、空军航空兵循序进行疏散配置。其任务分配是:高中空由空军航空兵主要负责,中低空由空军、陆军的防空部队负责。 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以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否则就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