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一

发布时间:2024-09-06 06:32:12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知识结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清朝的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秦汉:三公制度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1)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知识结构:(一)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二)黑暗时代:300年(三)城邦时代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城邦殖民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知识结构:发展历程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知识结构:一、政制发展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帝制(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二、法律制度《十二铜表法》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查士丁尼民法大会》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结构: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权利法案》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人治走向法治)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知识结构: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二、联邦制的巩固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知识结构:一、共和国的建立法国大革命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二、政体的曲折发展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知识结构: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第13课鸦片战争知识结构:一、鸦片战争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清政府的变化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结构:一、运动的兴起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事件: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北伐西征(军事全盛)《天朝田亩制度》目的:建立四同社会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三、天国的衰败天京变乱(由盛转衰)重建领导核心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结构: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战争爆发的原因爆发及经过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第16课辛亥革命知识结构: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兴起的背景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发动武装起义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17课五四运动知识结构: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三、意义(五四精神)第五单元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结构: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三、巴黎公社公社建立的背景公社政权的性质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知识结构: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二、革命的前奏二月革命(结果、性质)四月提纲三、十月革命的过程开始结果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清朝的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秦汉:三公制度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1)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二)黑暗时代:300年(三)城邦时代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城邦殖民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政制发展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帝制(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二、法律制度《十二铜表法》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查士丁尼民法大会》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权利法案》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人治走向法治)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二、联邦制的巩固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共和国的建立法国大革命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二、政体的曲折发展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清政府的变化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运动的兴起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事件: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北伐西征(军事全盛)《天朝田亩制度》目的:建立四同社会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三、天国的衰败天京变乱(由盛转衰)重建领导核心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战争爆发的原因爆发及经过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第16课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兴起的背景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发动武装起义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17课五四运动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三、意义(五四精神)第五单元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三、巴黎公社公社建立的背景公社政权的性质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二、革命的前奏二月革命(结果、性质)四月提纲三、十月革命的过程开始结果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第21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线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第六单元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线索:一、新中国的成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新中国的成立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线索: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基层民主选举第24课祖国统一的潮流线索: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第七单元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冷战"兴起的背景"冷战"的表现(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二、"冷战"时期的"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线索: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形成的背景过程影响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含义及宗旨意义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缓和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时间主要对手外交政策外交活动50年代美国三大政策,一边倒中苏友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60年代苏、美争取两个中间地带70年代苏三个世界,一条线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建交(1979年)80年代霸权主义两个重要转变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90年代以后霸权主义多边外交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神农氏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有哪些耕作方式与生产工具?3、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历史时期是什么?4、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有哪些?5、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3)6、描写古代农业经济的的文学作品有哪些?(课本中找)7、汉唐宋丝织业与纺织业各有哪些成就?8、汉代冶金业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工具?9、汉唐宋明清陶瓷业各有哪些工艺?10、古代中国手工业有哪些特点?11、汉唐宋时期描述商业经济各有哪些文艺作品?(如《四民月令》)12、明代出现哪两大商帮?会馆的作用是什么?13、草市出现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征?14、宋代的"市"有什么突破?原因是什么?15、汉宋清各有哪些重要商业城市?16、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与目的各是什么?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17、秦汉时期管理工商业的措施政策各有哪些?18、"海禁"实施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0、古代禁奢侈无法做到的原因是什么?21、重农抑商与禁奢侈的关系是什么?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2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条件是什么?时间、地区、投资人各是什么?24、早期著名的三家民族工业是什么?25、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26、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高潮的原因条件有哪些?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指什么?27、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28、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哪三大势力的压迫?(课本第36页)29、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0、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31、三大改造的名称是什么?其各自的主要形式是什么?32、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各是什么?3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什么后果?34、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3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定?有什么意义?36、农村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始于哪两个省?最终实施什么经济体制?有什么意义?3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内容是什么?38、对外开放最终形成了什么格局?有哪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是什么?(浦东开放)39、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40、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41、中共十四作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使之具体化的会议是什么?42、中共十五大的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44、近代男女服饰主要有哪些?45、近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有哪些?46、四大菜系是指什么?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近代以来居室的典型征是什么?46、近代以来出现了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47、影响近代生活变迁的因素(原因)主要有哪些?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48、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开辟了哪三条主要航线?49、新航路开辟带来哪些影响?作物是怎样相互传播的?50、荷兰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重要的金融中心与港口各是什么?51、英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17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的三个方向是指什么?52、欧洲一些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有哪些?有哪两方面影响?53、英国工业革命原因和条件有哪些?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制是如何产生的?陶瓷业在英国工业部门地位如何?54、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要的发明成就?(课本第78页)55、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美国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是什么?56、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有哪些?57、世界市场形成与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是什么?58、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有哪些?两个发源地和中心是指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59、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60、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是什么?61、世界一体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交通工具、电信工具)6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提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3、罗斯福新政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64、罗斯福新政有哪五方面内容?颁布了哪些重要法规?65、罗斯福新政有哪些作用?新政的实质是什么?(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6、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有哪些作用?67、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各有什么重要经济政策?68、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哪些特点?69、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70、二战后英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征?主要内容是什么?由于字数过多,必修三见此网站

美国有着学习、引进欧洲各国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传统,这一传统贯穿于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始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有:阿克莱技师塞缪尔·斯莱特将先进技术秘密带往美国,开办了阿克莱式棉纱机工厂,成为美国棉纱工厂先驱。1814年,在马萨诸塞的沃尔瑟姆建立了第一部水动力织布机,集梳棉、纺纱和织布于一厂。惠特尼采用标准化部件设计生产装配枪枝,终于完成了1798年签订的生产1,000支滑膛枪的生产合同。工具机标准化的推广,为美国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必备条件。1819年,美国一条长100英尺、使用72马力发动机的萨凡那号汽船,已往返于萨凡那、利物浦至彼得堡间,成为头一艘横渡大西洋的汽船。19世纪中期,美国还发展了飞剪快船,航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第一辆实用蒸汽火车是英国人乔治·史蒂文森发明的。但是,铁路运输发展最快的却在美国。美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近代科技发展的重点内容以这两次工业革命为主。主要的就是纺纱和蒸汽和汽车和汽船等为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农业的起源 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 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 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 精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耕 水利设施的完善: 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细 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 生产方式的变化 千耦其耘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生 原因 私有土地出现 产 产生: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特点 男耕女织,自己自足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形成:商周时期 特点: 有公田、私田之分 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 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 中 瓦解 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国 大量公田抛荒 古 表现 部分“私田”逐渐私有 代 时间:战国时期 的 私田逐渐私有 土 私有制确立 原因 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地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度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宋初: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中 出现:东汉时期 国 田庄经济 特点: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聚族而居 古 拥有私人武装 自给自足 代 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土 秦朝:产生 地 租佃关系 发展 汉代:较普遍 制 日益普遍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度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原因 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区 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域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 特点 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济 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和 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重 经济地位 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 心 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 的 原因:主要是战乱 的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南 中原人口的南迁 过程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 移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影响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因 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过程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 农 青铜冶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耕 炼技术 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时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代 钢铁冶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的 金属冶炼 炼技术 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手 术的演变 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工 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业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丝织技术 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农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耕 棉纺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 时 手工业部门 代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的 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手 东汉末年:青瓷 工 制 南北朝:白瓷 业 从烧陶 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到制瓷 技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术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产生:西周时期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特点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官营手工业 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手工业经营 优势与 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方式的变化 不足 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兴起: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 经营方式 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的变化 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 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 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耕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时 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代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商 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业 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与 发展 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城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市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周秦至唐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农 城市的繁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耕 宋代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代 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商 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 业 集权的思想 与 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 城 重农抑商 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 市 演变 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 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 近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代 商业 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前 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夜 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的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 条件 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展 资本主义生产 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与 因素的萌芽 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迟 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滞 概况 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 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措施 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 抑商 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 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抑商与禁海 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 禁海 反清斗争 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清朝 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 化专制 近代前夜的危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西方 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 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二

科技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技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发展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就是经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好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同样能够促进技术的发展。

技术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是技术的一个体现 而拥有相应的技术可以为经济提供相应的动力

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的发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经济建设发展了,为科学技术提供物质基础,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技术有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是科学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或者说是人对于物的攫取方面的一切理念、方法、手段、程序的设计和应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仅仅是以人为主体以物及环境为客体的活动方式。广义的概念则是:技术是处置一切客观事物的合理的、有效的、经济的理念、手段、方法、程式的总括。也就是说,它不光是以物为客观对象,而是扩展到客观事物的一切方面。 而经济则是研究人们需求—生产—分配—交换一系列活动的学问。是解释和指导“在人们需求的资源是稀缺的这种环境下,人们如何做出选择,把资源调配到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状态,使得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时尽其效”的一门科学。经济一词来源于“经世济民”这句成语,本意是:“经营管理社会或者国家,接济人民,使人民幸福安康”。由此可以定义:经济学就是“经世济民”的学问。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是:1,从狭义的方面说,技术是经济的推动力之一,技术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在合理的人类社会中是正相关关系。2,从广义的方面说,技术也是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工具。某些科学方法例如数学,在经济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经济学在经济实践中具有了更加深入的指导意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 财政反作用于经济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调节总需求,可以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额,并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经济关系。 [编辑本段]财政学的发展历程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以后,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从治理国家和管理财政的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理财思想。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主张按土地好坏征收差额赋税,不要征收同等的赋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防止农民相率逃亡。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如轻税、食盐专卖、铁矿合营等等。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提出“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主张 。即摧毁旧封建主的土地世袭占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按田亩征收赋税。这种主张反映了封建财政由过去的地方割据财政,改革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财政的要求。唐朝的刘晏、宋朝的王安石 等,都有过理财的论述。   在古希腊,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论述了财政、赋税方面的概念。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中,也有过关于财产与收益之间应以何者为课税标准,以及强制征税的公平原则之类的论述。在古罗马,有关于罗马税制以及专门讨论赋税负担的著作。   但是,不论在古代中国或古代希腊、罗马,都还没有形成财政学的理论体系。   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17和18世纪,重商学派讨论了消费税的课征 ;官房学派讨论了财产税以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重农学派提出了只有土地提供纯生产,主张征收土地纯生产的单一税。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配第,在他的主要著作《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从经济生活的内部联系来分析财政租税问题 。   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把地租、利润、租税、公债等作为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他还探讨了财政和经济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发了财政理论,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继斯密之后,李嘉图也对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和财政租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所要求于国家的,只是为资本获得利润和积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古典学派对于国家干涉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尽力减少国家干预,节减政府支出,减轻租税课征,还对财政经济领域中的封建特权和垄断作了抨击,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频繁出现,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庸俗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取得了统治地位。   凯恩斯学派认为,单凭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要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必须由国家出面对经济进行干预。他们主张实行赤字财政,发行公债和执行通货膨胀政策,依靠扩大政府财政开支、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等来刺激私人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   继凯恩斯之后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论”等形形色色的财政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财政经济情况作了一些新的解释,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从扩大或缩小政府干预经济以及通过税收调节收入等方面进行讨论。   现在一般认为财政学主要研究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财政学可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分为: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和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以及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   古代财政思想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以后,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从治理国家和管理财政的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理财思想。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的财政政策,主张按土地好坏征收差额赋税,不要征收同等的赋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防止农民相率逃亡。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如轻税、食盐专卖、铁矿合营等等。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提出“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汉书·食货志》)的主张,即摧毁旧封建主的土地世袭占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按田亩征收赋税。这种主张反映了封建财政由过去的地方割据财政改革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财政的要求。汉朝桓宽著的《盐铁论》中记载了桑弘羊和贤良文学关于理财思想的争论。唐朝的刘晏、宋朝的王安石,都有过理财的论述。在古希腊,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论述了财政、赋税方面的概念。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中,也有过关于财产与收益之间应以何者为课税标准以及强制征税的公平原则之类的论述。在古罗马,有关于罗马税制以及专门讨论赋税负担的著作。但是,不论在古代中国或古代希腊、罗马,都还没有形成财政学的理论体系。  资产阶级财政学 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17和18世纪,重商学派讨论了消费税的课征,官房学派讨论了财产税以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重农学派提出了只有土地提供纯生产,主张征收土地纯生产的单一税。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W配第,在他的主要著作《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从经济生活的内部联系来分析财政租税问题。A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把地租、利润、租税、公债等作为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他还探讨了财政和经济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发了财政理论,从而创立了财政学。继斯密之后,D李嘉图也对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和财政租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所要求于国家的,只是为资本获得利润和积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古典学派对于国家干涉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尽力减少国家干预,节减政府支出,减轻租税课征,还对财政经济领域中的封建特权和垄断作了抨击,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频繁出现,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庸俗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取得了新的统治地位。凯恩斯学派认为,单凭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要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必须由国家出面对经济进行干预。他们主张实行赤字财政,发行公债和执行通货膨胀政策,依靠扩大政府财政开支、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等来刺激私人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长期执行赤字财政政策,大量增发通货,物价不断上涨,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和通货不断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于是,继JM凯恩斯之后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论”等形形色色的财政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财政经济情况作了一些新的解释,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从扩大或缩小政府干预经济以及通过税收调节收入等方面进行讨论。  马克思主义财政学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财政制度作了深刻的论述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此为指导,剖析了国家财政所反映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财政的实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租税、公债、国家预算等财政范畴的基本特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财政学。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财政学系统地研究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财政理论。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国家财政范围,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财政学阐述了社会主义财政的实质,阐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租税、公债、国家预算、国营企业财务、固定资产投资等财政范畴。  马克思主义财政学对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种种理论问题作了阐明。主要包括:①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②社会主义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④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学科组成 ①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可分为:专门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②按财政分配的内容可分为:国家预算学、国家税收学、公债学、国营企业财务学、固定资产投资学等。③按财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中国财政史、外国财政史、税制史、公债史,以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理财思想的财政思想史。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 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2000开始也被纳入RCA考试范围。  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是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财务管理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  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事实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则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编辑本段]财务管理的演进     基本观点: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缺点:第一是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价值因素,如今年的100万和明年的100万显然不在一个时间点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判 断,第二是没有考虑所获得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用5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00万元利润与用6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00万元利润相比,如果单单看利润的话这两个对企业的贡献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考虑了投入就显然不太一样了,第三是没有考虑所获取的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比如,同样投入100万元,本年获利10万元,一个企业是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生坏账损失收不回的情况,这两个的风险显然不相同  每股盈余最大化  基本观点: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虑,用每股盈余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其中一个缺陷  缺点:本目标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价值因素,另外,仍然没有考虑风险  优点:解决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中所获取利润和资本投入的缺陷  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  基本观点:增加股东财富是财务管理的目标  优点:本目标解决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中的所有三个缺陷  缺点:难以计量 [编辑本段]财务管理的内容   1、筹资管理   2、投资管理   3、营运资金管理   4、利润分配管理 [编辑本段]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1)资本结构理论(Capital Structure)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理论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米勒因MM理论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尼亚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1952年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马科维茨为此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研究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论夏普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该风险资产的风险夏普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3)期权定价理论(Option Pricing Model)    期权定价理论是有关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认股权证等)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1973年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90年代以来期权交易已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旋律斯科尔斯和莫顿因此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    有效市场假说是研究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论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资本市场为有效率的。在这种市场上,证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经济利益理论主要贡献者是法玛  (5)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代理理论是研究不同筹资方式和不同资本结构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理论主要贡献者有詹森和麦科林。   (6)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公司内外部人员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关人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判断。 [编辑本段]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1952年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马科维茨为此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研究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论夏普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该风险资产的风险夏普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3)期权定价理论(Option Pricing Model)   期权定价理论是有关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认股权证等)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1973年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90年代以来期权交易已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旋律斯科尔斯和莫顿因此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   有效市场假说是研究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论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资本市场为有效率的。在这种市场上,证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经济利益理论主要贡献者是法玛  (5)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代理理论是研究不同筹资方式和不同资本结构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理论主要贡献者有詹森和麦科林。   (6)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公司内外部人员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关人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判断。 [编辑本段]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1、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继续追问: 太抽象了 不实际 补充回答: 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额,并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经济关系。经济管理学是以集团或者个企的财务处理管理分配为一体一、资金的管理:资金的筹集(6个方面,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重点,难点,要求掌握销售百分比法和资金习性预测法。会比较,掌握7种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债券股票价格的确定资金成本,短期筹资政策就是所说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长期筹集政策,资本结构资金结构的选择。)资金的投放与运用。1企业资金投放与运用的法规政策要求2营运资金管理(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应收帐款管理)证券投资,与资金的筹集结合一起学习,(债券投资管理、股票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管理(考试不会考)收益分配1收益分配政策(4个或5个)灵活掌握影响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确定股利分配率的高低额。采取适当的股利支付形式股利分配方案的确定二、企业并购,重点掌握并购的类型,决策,决策的标准,并购净收益,并购净收益如何确定等。三、财务分析理解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会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灵活运用,杜邦分析。营运分析、综合分析等--国有企业效绩评价等。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二

教育与政治发展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① 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② 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 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③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④ 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 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拓展资料:关于“教育”的概述: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关于“政治”的概述: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和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政治包涵两层含义:(1)“政”指的是正确的领导;(2)“治”指的是正确的管理。“政”是方向和主体,“治”是手段和方法,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

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为科学技术不是某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一个不断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的历史过程。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数学必修二

一、 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新”。 二、 拟定题目 文题如目,好的题目能够叫人拍案叫绝,一眼难忘。它好似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对吸引读者起着关键作用。好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要讲求三个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题目要用精练的文字将论文内容确切的揭示出来。如某位同学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浓度》,一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论文阐述的内容,一目了然。小,指的是题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写得集中、紧凑。题目过宽,往往由于我们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围窄,专业知识不深,而难以驾驭。如某位中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静电除尘黑板擦的研究与制作》,题目小且具体,学生可以作深刻的阐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题目中透露出新鲜的立意。选题新鲜,才有阅读价值。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新的发现,即使表达再好,论证再有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 写好开篇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 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 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 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 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 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 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五、 用好材料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解题过程]六、文稿写作常识 为了减少编辑发稿时的困难,也为了减少论文排版时的差错,作者在撰写科技小论文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文稿写作常识。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文稿用标准稿纸书写清楚(或者用电脑打印)。每格一字,标点单独占一格。不需排印的说明文字一律用铅笔标注。书写时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防止错别字,更不要杜撰生字。除成语、古文和引用文献的数字外,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公元的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简写成99年)。五位以上的数字可用“亿”、“万”作单位。四位以上的数字连写,不用分节点;外文字母、化学符号等要写得端正清楚。外文应用印刷体书写,大小写必须分明,并用铅笔标明玩儿文种,正斜体和上下角标

搜索词条科技小论文更多图片(3张)科技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特定设计的方案,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

2009年06月03日 数学(shuxue)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shuxue)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分巨大。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 高度,通过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把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好 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仁的帮助和指正。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 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 个方面的实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 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 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 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 应用题 审题 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 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 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 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 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具备的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 学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 给出即时定义。如1999年高考题第22题给出冷轧钢带的过程叙述,给出了“减薄率”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出了即时定 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 3.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一种产品原来的成本为a元,在今后几年内,计划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经过五年后的成本为多少? 将题中给出的文字翻译成符号语言,成本y=a(1-p%)5 3.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 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 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择的数学模型列表: 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 二次函数 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数 测量、交流量、力学问题等 3.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 功尽弃。所以加强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 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 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 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学生提出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其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数学学习不仅要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在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需要得到训 练和提高,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明确探究方向,能够运用已有的知 识进行交流,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要重视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 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学完要在实践中试一试。 如新教材“三角函数”章前提出:有一块以O点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 为绿册,使其册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 称的点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面积最大?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对所考察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知欲,如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 这样通过章前问题教学,学生明白了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 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要重视章前问题的教学,还可据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 题,补充一些实例,强化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重视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2.通过几何、三角形测量问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 学习几何、三角的测量问题,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现在数学模型,巩固 数学建模思维过程、教学中对学生展示建模的如下过程: 现实原型问题 数学模型 数学抽象 简化原则 演算推理 现实原型问题的解 数学模型的解 反映性原则 返回解释 列方程解应用题体现了在数学建模思维过程,要据所掌握的信息和背景材料,对问题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 利于解答的思想。且解题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是据题意更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据 实际问题特点,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基本思想,联想现成的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 来解决问题。如利息(复利)的数列模型、利润计算的方程模型决策问题的函数模型以及不等式模型等。 3.结合各章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拓展数学建模形式的多样性式与活泼性。 高中新大纲要求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如“数列”章中的“分期 付款问题”、“平面向是‘章中’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同时,还可设计类似利润调查、洽谈、采购、销售等问 题。设计了如下研究性问题。 例1根据下表给出的数据资料,确定该国人口增长规律,预测该国2000年的人口数。 时间(年份)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人中数(百万) 39 50 63 76 92 106 123 132 145 分析:这是一个确定人口增长模型的问题,为使问题简化,应作如下假设:(1)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稳 定;(2)该国的人口增长数由人口的生育,死亡引起;(3)人口数量化是连续的。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认为人口数 量是时间函数。建模思路是根据给出的数据资料绘出散点图,然后寻找一条直线或曲线,使它们尽可能与这些散点吻 合,该直线或曲线就被认为近似地描述了该国人口增长规律,从而进一步作出预测。 通过上题的研究,既复习巩固了函数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注 意训练学生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生活中“数”意识和观察实践能力,如记住 一些常用及常见的数据,如:人行车、自行车的速度,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利用学校条件,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实 习活动,活动一结束,就回课堂把实际问题化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如:推铅球的角度与距离关系;全班同学手 拉手围成矩形圈,怎样围使围成的面积最大等,用砖块搭成多米诺牌骨等。 四、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完善数学建模思想。 由于数学模型这一思想方法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小学解算术运用题中学建立函数表达式及 解析几何里的轨迹方程等都孕育着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我认为这就要求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才能更好的完善数学建模思想: (1)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洞察能力,即关于抓住系统要点的能力; (3)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4)“翻译”能力,即把经过一生抽象、简化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文符号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或计算得到注结果能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5)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通过实际加以检验的能力。 只有各方面能力加强了,才能对一些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如下例就要用到各种能力,才能顺利解出。 例2:解方程组 x+y+z=1 (1) x2+y2+z2=1/3 (2) x3+y3+z3=1/9 (3) 分析:本题若用常规解法求相当繁难,仔细观察题设条件,挖掘隐含信息,联想各种知识,即可构造各种等价数学模型解之。 方程模型:方程(1)表示三根之和由(1)(2)不难得到两两之积的和(XY+YZ+ZX)=1/3,再由(3)又可将三根之积 (XYZ=1/27),由韦达定理,可构造一个一元三次方程模型。(4)x,y,z 恰好是其三个根 t3-t2+1/3t-1/27=0 (4) 函数模型: 由(1)(2)知若以xz(x+y+z)为一次项系数,(x2+y2+z2)为常数项,则以3=(12+12+12)为二次项系数的二次函f(x) =(12+12+12)t2-2(x+y+z)t+(x2+y2+z2)=(t-x)2+(t-y)2+( t-z)2为完全平方函数3(t-1/3)2,从而有t-x=t-y=t-z,而x=y=z再 由(1)得x=y=z=1/3,也适合(3) 平面解析模型 方程(1)(2)有实数解的充要条件是直线x+y=1-z与圆x2+y2=1/3-z2有公共点后者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圆心(O、O)到直 线x+y的距离不大于半径。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学出现的实际的问题,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就 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强调数学 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分巨大。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数学建模 解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把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好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 到同仁的帮助和指正。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 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 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 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 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 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 应用题 审题 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 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 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 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 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具备的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给出即时定义。如 1999年高考题第22题给出冷轧钢带的过程叙述,给出了“减薄率”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出了即时定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 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 3.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 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一种产品原来的成本为a元,在今后几年内,计划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经过五年后的成本为多少? 将题中给出的文字翻译成符号语言,成本y=a(1-p%)5 3.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 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 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 择的数学模型列表: 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 二次函数 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数 测量、交流量、力学问题等 3.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加强 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 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 作者的足够重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