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范文初中

发布时间:2024-09-05 17:16:3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范文初中

难,还是自己努力写吧

****同志在北师大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个性提供了张扬的舞台。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5%,触觉占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漫长历史中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也不断出现,如《三国演义》、《鸦片战争》、《长征》、《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等。大量的图文素材使得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    二、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最感兴趣的学科,他们就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使命。    历史《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如在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上网时,我通常要求他们,利用D盘共享建立“资料市场”,调剂组际资料。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的时候,都会剔出大量无用的资料。如何使无用的资料得到再生利用,化废为宝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们把小组无用的资料存入D盘,在“资料市场”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料再利用。学生也在重新选择中学会合作的重要性,相互协作。    三、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历史课堂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网络建立联系,指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    如: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经常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POWERPONIT,讲出自己的感受。其中刘添锦同学的《不能忘却的记忆》留给同学们深刻的反思。她在展示课件讲课的同时,还节选了《南京大屠杀》影片中的四个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我们在震惊之余,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科整合的魅力,她让一个孩子在信息化的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历史学科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信息化平台的创设,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未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养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知道怎样、从哪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络迅速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凝炼,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不足的后顾之忧和某些教材知识的遗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四、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志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这都是为我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历史课堂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源源动力,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如在讲授初二历史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中,我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活动小组选择专题,追寻中国“两弹一星”及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史及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素材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通过教师机进行广播,使学生迅速实现知识的选择汇集,展现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大量精美的图文中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受到了“两弹一星”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看到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往往影响学科整合的成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广度和理论素养。另外现有初中学校的计算机室还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这也局限了学科间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中,溶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行为中,这些软硬件达到了,我们会看到在新课改的学科整合领域又会焕发出奇光异彩,显示出更鲜亮的活力和生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初中教

信息技术与教学论文范文初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初中教

论文可以去辑文期刊网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不难的,可以写很多题目。开始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很专业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批判与超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重构南阳市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聋生的有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抚顺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管理对策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基于聊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重庆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名县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石首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论文范文初中数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要具有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从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讲巧练,面向全体,人人参与这三方面进行了探究

论文可以去辑文期刊网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电教论文1: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教学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严重不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针对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我自身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上课前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讲立体图形时,我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尽量使得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二、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针对把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正方体,用一刀切去一部分,那么剩下部分切口图形为哪些形状制作了多个正方体。然后用FLASH制作动画,一一把剪切的形象演示出来,剪切的角度由小而大变化,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在处理教科书中数据的表示时,首先用EXCEL制作了统计表,接着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在把它转化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图型等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数据的存在,数据的快速处理,对开阔学生视野,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较大的帮助。 三、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的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四、 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的理解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二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立体几何的理解我借用高中的立体几何画板中的范例,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对概率统计我选择各种相关的EXCEL等软件,重复多次实验,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造的丰富资源的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现代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使用的迅速增长,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以一种健康、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数学电教论文1: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 创新源自于探索,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为目的的初中数学导探教学模式,我们已经过两轮从初一到初三的实验。通过实验表明,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教手段,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进行教学,会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图1的教学软件,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 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图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象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另外,在“直线与平面垂直”采用了“日晷”实例录像图片并配上音乐,在“轨迹”教学中运用软件的动态性、再现性等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学生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探奇觅胜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并注意“五度”(程度、难度、跨度、梯度和密度)。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是非电教手段中任何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学生探索方法 冯诺依谩说过:“远离经验来源,一直处于“抽象的”近亲交配之中,一门数学学科将有退化的危险。”在数学教学中,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生动有趣的实例又因表达的困难而不易讲清,于是造成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特别是CAI,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和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这是一个难点问题,以往都是从静态角度去和学生分析,学生也因此容易走上只记结论不去真正理解函数增减性实质的误区,更不要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了,且讲授此知识点十分费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寓教于乐易探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如图2。同时,结合分析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 (1)观察函数变化(P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探索PxPy的变化情况;且分析函数变化(结合X、Y的对应值表),探索函数变化实质; (2)学会总结、探索函数变化的规律。又如,在几何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图形(如图3),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我们对这一基本图形通过多媒体对条件进行增减变化,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这样,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这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前提。二、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二次函数增减性”二维动画图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教学技术手段的限制,在这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讲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形象直观地表述;讲数形结合,图形不能召之即来;讲数形运动变化,黑板上的图形却静止不动。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如课本上曾要我们证明:“从□ABCD的顶点A、B、C、D向形外任意直线MN引垂线AA'、BB'、CC'、DD',垂足分别是A'、B'、C'、D'[如图4(Ⅰ)],求证AA'+CC'=BB'+DD'”现将直线MN向上平移(多媒体演示),使得A点在直线上侧B、C、D三点在直线的另一侧[如图4(Ⅱ)]再将直线MN向上移动,使两侧各有两个顶点[如图4(Ⅲ)],图(Ⅱ)、(Ⅲ)中AA'、BB'、CC'、DD'之间(相加的两条垂线段在多媒体中用同一颜色不断闪烁,直线MN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不断变化,使四条垂线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又有什么关系?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教师的同步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类比——联想——猜想——分析——归纳”的循序渐进过程达到落实思维训练的目的,其中尤其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真可谓有一石(多媒体)三鸟之功效。 电教媒体在优化数学教学导探中的融合性、非线性、互交性和可编辑性的特征满足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联系的思维方式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但电教媒体的音乐、画面、色彩、运动等所表现出的综合艺术效果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是一个颇具诱惑力和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崭新领域,这正如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提出的“美苏之争的实质是什么,直到世纪末我们才明白,他们竞争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站在为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高度,在使用电教媒体的同时,还应把数学与各种教学艺术的协调作用作为现代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追求。另外,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度、适当”,当用则用,不当用是尽量不用。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在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处。切不可以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人文性,充分认识其“辅助”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电教媒体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导和学生“探”的互补作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初中教

论文可以去辑文期刊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初中教

****同志在北师大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个性提供了张扬的舞台。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5%,触觉占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漫长历史中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也不断出现,如《三国演义》、《鸦片战争》、《长征》、《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等。大量的图文素材使得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    二、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最感兴趣的学科,他们就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使命。    历史《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如在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上网时,我通常要求他们,利用D盘共享建立“资料市场”,调剂组际资料。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的时候,都会剔出大量无用的资料。如何使无用的资料得到再生利用,化废为宝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们把小组无用的资料存入D盘,在“资料市场”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料再利用。学生也在重新选择中学会合作的重要性,相互协作。    三、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历史课堂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网络建立联系,指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    如: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经常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POWERPONIT,讲出自己的感受。其中刘添锦同学的《不能忘却的记忆》留给同学们深刻的反思。她在展示课件讲课的同时,还节选了《南京大屠杀》影片中的四个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我们在震惊之余,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科整合的魅力,她让一个孩子在信息化的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历史学科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信息化平台的创设,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未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养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知道怎样、从哪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络迅速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凝炼,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不足的后顾之忧和某些教材知识的遗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四、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志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这都是为我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历史课堂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源源动力,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如在讲授初二历史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中,我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活动小组选择专题,追寻中国“两弹一星”及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史及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素材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通过教师机进行广播,使学生迅速实现知识的选择汇集,展现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大量精美的图文中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受到了“两弹一星”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看到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往往影响学科整合的成效。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广度和理论素养。另外现有初中学校的计算机室还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这也局限了学科间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中,溶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行为中,这些软硬件达到了,我们会看到在新课改的学科整合领域又会焕发出奇光异彩,显示出更鲜亮的活力和生命力。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