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

发布时间:2024-09-06 10:08:10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MVJKDFJKJKLXCKLCKVKKC;VKLKVCLKXL;KCL;XKL;XKVL;CXL;KL;XKVL;XCKL;KVUYUIXHYCUIHSDUHUDH,DKIYUHHCKLXHJHLZHJKCHLZKJKLZHJHKCJZKXJKXJKCJKJHKHZKCHJXZ8XJJXJKZKNNVKXJKJKK,XXHXJKKYHSKJHDKJHFJJKKZJXJJCJMVJLZKXJKCKJKKCNHLZKJXKKXCVNJKXJKKKXJCKXJKLXZJKLKLXZLJLKJXCZZZZZZZZZZHXHZUUHUFHAIUDHAHAHAUSHUKAHUKKSUZKUSUAHUAKHUAKUUFAUHDUAHUHZNBXBNZ,VCMZM,XDJALDVJLAJDJZJD,ZN,DV,ZJ,JV,ZDJ,JX,,JZJ,V,JXJX,ZNXZNVNZJXJZJJXHJHZHLJH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1500字开头

[摘 要]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汽车工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汽车工业企业必须对所处的内外环境、宏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对汽车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构建一套既有理论依据又具实践价值的危机管理对策,以保证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汽车工业 SWOT分析 对策分析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加之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危机应对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危机出现,汽车工业将难以应对,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汽车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劣势,构件一套危机管理对策,对保障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 首先,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 首先,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而日本是40辆~60辆,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2亿元,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 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 第一,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2%,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未来1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 (1)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 (2)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3)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加以消除,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获取危机中的商机,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 战略创新策略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自主发展策略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 人才策略 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要突出四个重点: 首先,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中心高移,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争取到“十五”末期,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寻求合作发展,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 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1)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2)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消费心理学具体,语言广告我知道,你地址多少,

中国汽车的未来之路日前,80多台采用世界领先技术发动机的车辆参加了必比登挑战赛,目标明确:展示移动性领域的各种技术成就。面临2030年全球轿车数量将达15亿辆(目前的两倍)这一严峻形势,这些技术将使车辆继续支持经济的增长和人们自由出行的需要,同时避免对社会和能源供应造成难以承受的负荷,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新能源在汽车领域的使用。规则与油价催生新能源车日前,国家发改委再度调整了成品油的价格,北京市场上93号油也随之每升涨了44元。同日,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科技部也将“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继续组织实施涉及各种清洁能源汽车的重大科技项目。行业新规则的制订和不断上涨的汽油价格,让新能源车的引入变得更加实际。放眼看去,国内俨然成为新能源车技术开发的前沿战场。10月,通用汽车宣布与上汽和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中国车用能源技术研发中心,量产车已进入产业化开发最后阶段,预计2008年将投入量产。而早在3年前,一汽丰田就将普锐斯(参数配置)混合动力车引入国内。上汽也在混合动力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牌混合动力轿车已经孕育而生。目前,国内的汽车企业小至力帆、双环、中兴、吉利;大到一汽、上汽以及部分合资企业;还包括长安、哈飞、奇瑞(参数配置)、比亚迪等,无一不在宣传各自即将上市的混合动力汽车计划。明年,国内将至少出现10款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明年将经过一个全面“萌芽”的阶段,部分新能源车会逐渐开始“露脸”。 燃料电池和纯电动全启动其实,即将在东风本田投产的混合动力车只是新能源车的一种。新近实施的《准入规则》明确说,新能源汽车含混合动力、纯电动(BEV,包括太阳能)、燃料电池电动(FCEV)、氢发动机、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等类能源为动力的汽车。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是以什么方向为主?氢动力、燃料电池还是纯电动,或者是日本已经比较纯熟的混合动力技术?在面向未来的汽车用能源战略中,中国汽车企业拥有着大量参与的机会。就在美国通用汽车去年8月宣布,成功解决了将其研制的氢燃料电池车Sequel投放市场的所有问题时,去年11月,中国科技部正式将奇瑞B11燃料电池轿车示范样车开发和生产;氢动力上,今年6月,宝马正式在中国发布首款氢动力7系。而比亚迪的铁电池团队正在做“铁动力”(以其在电池领域里的最新发明“铁电池”为核心技术支持的新汽车动力体系)量产的准备工作,按照比亚迪的计划,E6电动车在2008年6月在坪山基地下线。靠发展新能源来缩小差距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研发机构和厂商看,自主品牌似乎占据了优势,但要论整体技术和发展规模而言,其在世界巨头面前仍然显得稚嫩。在新能源技术上得到突破,并非就掌握了在汽车领域的制胜权,因为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掌握了新能源、动力问题,不等于就掌握了汽车技术的全部。发展新能源汽车确实可以减小自主品牌与国外巨头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系统上的差距。虽然目前国外一些厂商,例如丰田已经将普锐斯等新能源车型投入市场,但是因为售价过高等原因其还没有真正普及。在新能源研究和量产化工作方面,自主品牌和国外汽车巨头的差距显然比传统汽车技术上的差距要小很多。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许将重新界定自主品牌同国外巨头的起跑线。但是,如果仅仅在新能源技术上有所突破,却不能改变自主品牌产品整体水平落后的现状。如果几年后,消费者购买到的某一款新能源汽车在动力上很先进,但是其他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可以肯定地说,依然会直接影响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消费。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1000字开头

[摘 要]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汽车工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汽车工业企业必须对所处的内外环境、宏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对汽车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构建一套既有理论依据又具实践价值的危机管理对策,以保证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汽车工业 SWOT分析 对策分析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加之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危机应对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危机出现,汽车工业将难以应对,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汽车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劣势,构件一套危机管理对策,对保障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 首先,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 首先,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而日本是40辆~60辆,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2亿元,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 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 第一,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2%,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未来1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 (1)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 (2)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3)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加以消除,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获取危机中的商机,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 战略创新策略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自主发展策略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 人才策略 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要突出四个重点: 首先,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中心高移,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争取到“十五”末期,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寻求合作发展,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 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1)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2)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及汽车需求增长的国际格局  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形成了“6+3”的格局,9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从汽车产销量的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形势看好。在亚洲,韩国、泰国和中国等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巨大的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亮点。据预测,从2002年到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加1100万辆,亚太地区将新增7百万辆以上,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  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2002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辆,比2001年同期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2001年同期增涨37.1%,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由于企业进入和竞争激烈,销量前3位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占总销量的53.4%,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6.8个百分点;其他各类汽车的生产集中度总体来讲较之2001年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4大集团汽车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  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直接影响,一是促使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最终达到合理价位;二是竞争领域不断扩展,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而且涉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市场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将成为竞争焦点。通过充分而有效的竞争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并将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  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的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今后10年—15年中国将成长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  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推动了国内汽车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预计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依托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将进一步加速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格局剧烈变化,投资并购机会将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高于国际水平,随着产品价格的下降,这极可能降低行业利润率,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费用也有较大下降空间,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可能保持,甚至有可能提高。国家进一步降低一些税费,将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提供降价空间,如果产销规模能随降价得到有效扩大,规模效应将发挥出来,会使行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同时,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降,将使一些厂家进口成本有所下降,对采用进口部件较多的中高档产品影响更加明显。我国汽车行业中的轿车工业发展最为迅速,不仅产量的增长高于整个汽车行业产品产量的增长,技术进步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从全行业来看,轿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企业的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取向  1.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1)预计今后10到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与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中国2002年的人均GDP是7972元,按官方汇率计算折合910多美元,而按世界银行测算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则接近4000美元。在一些发达城市、东南沿海相当多的地区,人均GDP按官方汇率计算也达到四五千美元,呈现明显的即将进入汽车社会的特征。预计中国将在未来10年--15年成长成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的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2)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汽车产业是波及范围最广和波及效果最大的产业。对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玻璃、涂料等原材料工业,铸、锻、热、焊、冲压、机加工、油漆、电镀、试验、检测等设备制造业,机械、电子、电器、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公路建设、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都会产生巨大需求,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预计今后10年每年GDP增量,有1/7至1/6由汽车产业提供。  (3)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汽车的制造中心。中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新发展的起点。此外,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优势:一是大国的市场优势;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预计在今后10到15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  2.中国今后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取向  (1)创造积极而充分的、有利于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竞争环境。应鼓励各种类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进入,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给予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平等的市场竞争机会,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过程,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结构,带动我国汽车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提高。  (2)改制、重组是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汽车企业的改制与重组。在改制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解决普遍存在的企业办社会、人员过多、债务负担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重组可以在以下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整合汽车资源,以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汽车工业资产利用率;二是进一步加强与汽车跨国公司的多方面合作;三是推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四是对不同类型的汽车产品采取不同的重组战略;五是在强调放松进入限制的同时,要大力排除退出障碍;六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重组。  (3)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开放中逐步融入全球汽车制造分工体系。改变汽车产业链配置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并逐步向高段领域挺进。在整车上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多层次性以生产中低级别的轿车作为未来时期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点,逐步实现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占领周边发展中国家;同时要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优势,扶植国内有条件的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2000字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摘 要]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汽车工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汽车工业企业必须对所处的内外环境、宏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对汽车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构建一套既有理论依据又具实践价值的危机管理对策,以保证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汽车工业 SWOT分析 对策分析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加之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危机应对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危机出现,汽车工业将难以应对,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汽车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劣势,构件一套危机管理对策,对保障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 首先,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 首先,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而日本是40辆~60辆,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2亿元,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 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 第一,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2%,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未来1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 (1)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 (2)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3)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加以消除,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获取危机中的商机,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 战略创新策略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自主发展策略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 人才策略 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要突出四个重点: 首先,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中心高移,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争取到“十五”末期,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寻求合作发展,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 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1)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2)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为什么我们消费心理学是作业是用SWOT分析法来剖析自选企业案例的内外环境……自己做吧,也很容易的。我做的“盛大”企业案例,只用了一个下午,开了20+个网站找资料,翻查财务报表,股票,市场占有额等数据。。自己做有经验些,大学嘛,,,总要学点东西。。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

现在有些朋友总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觉得上了这么多年的班连个车都没混上实在是太失败了,于是这买车之想总萦绕心怀,甚至视为自己供职后的第一目标,也许我并不爱车并无此想法,但如果说没拥有自己的车就视为失败,窃以为实在是没有必要。而由此联想到汽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不免心生感慨,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是如此紧密、不可或缺,而它带来的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细细思量。 汽车从发明到现在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应该说还是一个质的变化,而由此产生的汽车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又有所不同,在西方人看来,人是在所有机器之前的,所以要给予最大的重视,而自行车是出现在汽车之前的也应先行。所以在西方的马路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如果在过路口时有自行车,汽车会慢行等它先通过,换了是行人和自行车争行时,要先让行人先通过,更不用提行人与汽车了,那是更要先让着行人的。可在我们中国,汽车仿佛是有钱有权的一种象征,却可以视这些在西方通用的规则而不顾,对行人自行车抢行不说,还不耐烦地按着喇叭,横冲直撞简直就是大爷,我们只学来了人家的技术和照搬人家的交通规则,却没有学来人家的汽车文化,而缺少了文化的东西总是缺失点什么的。如果说汽车只是做为一种代步的工具,我们拥有它是为了生活的便利和提高工作效率,那么是没错的,要是想着有了车把它开在大街上也超越那些在路上卖力骑行的人,傲慢地按着喇叭催促走在前方八百米的行人,那就有点虚荣的味道,真把它和成功与否联系在一起就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而在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资源虽不少可平摊到每个人身上就少得可怜,不管是土地还是能源的状况都不容乐观,汽油有很大一部分信赖进口,油价的涨跌牵动着每个有车族的心。虽说近年开发了新的能源,比如车用乙醇,似乎前景一片美好,但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现在用的是玉米为原料造乙醇,美国现如今严加限制玉米的出口来卡我们的脖子,而做为一个人口大国,玉米也是重要的粮食来源,必须得有一定的储备,所以现在也叫停了这项工程。这条路走不通,还是有其它的新能源,但目前都处在不成熟阶段,短期内不能得到解决。就说有朝一日解决了能源,那么我们的交通状况呢,大家所熟悉的北京的五条环路上的超大露天停车场,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中国人的耐心又尤其的差,拥堵时到处是心浮气躁的人,总想自己先走反而欲速而不达,更是乱成一锅粥。没有良好的秩序和驾驶习惯,就算修再宽的马路也是枉然。法制的不健全也为汽车在中国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考到驾照却车技很差的“马路杀手”,是谁把驾照发给了这些人。还有前阵报道的更令人寒心的,故意把被自己撞倒的人二次碾压至死的事故,都透露出我们的法制在某些地方是不是出了差错,以至于流传着撞残不如撞死这样的说法。 此外还有汽车尾气的污染,排放的有害物质可谓大气污染的“元凶”。汽车尾气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能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妨碍交通。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会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损害肺功能。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含量过高时,会随降水形成“酸雨”。还会使得肺癌的人数明显增加。离公路越近,公路上汽车流量越大,肺癌死亡率越高。汽车尾气中的铅化合物可随呼吸进入血液,并迅速地蓄积到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它们干扰血红素的合成、侵袭红细胞,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严重时损害脑细胞,引起脑损伤。当儿童血中铅浓度达6~8ppm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危及胎儿。 不管是出于环境还是交通的考虑,本人认为,私人买车,不仅养车的费用很贵,维护也是件头痛的事。我们还是选择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比如说骑车,虽说累点但可以锻炼身体;乘坐公车,大力发展和完善公交系统,节省能源和道路资源 ;和别人拼车即方便还可以在路上找个伴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自身也是生物的一部分,做为一个个人,能为环保做一份贡献也是应该的,就算是我们自已不方便些,多留些绿色给下一代。而且成功的方式也不只体现在有没有车,这都是表面上的东西,本人以为成功是为这个世界创造和留下了些什么,而不是你自己拥有了些什么。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说都象你这样那么中国的汽车工业就别发展了,但一项产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给环境造成破坏,给生活带来更大的不便上。我们拥有汽车是为了更方便,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还要受它的危害,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还不如不拥有它的为好。汽车与我们的生活可谓是密不可分的,怎样使它发挥更好的作用而减少危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而我们只要人人努力,总会把生活过得更好,而不在于是否拥有自己的私车,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把身边的事做好,过好我们的每一天,生活意义不仅仅在于成功与否,更在于快乐与否!!

消费心理学论文网上有

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