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服装美学论文2000字民族元素

发布时间:2024-07-20 22:43:50

服装美学论文2000字民族元素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于:一: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汉寓意,给人以撩拨和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表达通过造型、布局、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以此表达深刻的设计思想。比如清朝的服装,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二: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大量采用刺绣、飘带、符号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力,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观念主义的效果。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着装刻画的表现。三: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的谐美感,严肃端庄、美观高雅,能起到烘云衬月之效。如:中山装的流行。四: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注重实际和应用,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服饰文化则以伦理道理观自律,因此命中注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情意为主线,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中心的氛围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求取社会长治久安,维持礼仪之邦的声誉。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窄裙的妇女有所减少,这个时期的窄裙样式,上窄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行不露足,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空前繁荣。因此这一时期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善。”汉官威仪“就是用来称颂汉朝服饰制度的成语,”汉服“一词也由此而来。”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虽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其基本特征不变,而且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是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和帝王百官的服饰大为不同,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穿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也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簪固定,加之以冠,以表示成年。汉服不仅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代汉族服饰的变迁,还映射了人文历史,更包含了古人的礼法观念。汉服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迁,而“礼法,文化“却始终不变。在众多汉服中,唐朝体制最为独特,不同场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人,衣服甚至是不同的颜色,唐代的平民基本只穿白衣。宋朝,程朱理学盛行,在它的影响下,”存天理,灭人欲“,加强”古人之礼“,反映在服饰上则是”简单,朴素,力求不出错。另外,朝堂之上,不同等级的官吏服饰颜色各有不同。到了明代,整体样式与宋代基本相同。棉质衣物普及,提高了衣物的舒适感。

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艺术文化异彩纷呈,这些都为设计师的艺术设计带来丰富的创作源泉在现代设计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任何设计创新都需要以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依托,才能显示其独有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现代设计需要从传统艺术的元素中寻求有益的营养,从而提高中国艺术设计品格,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 摘 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文化中所构成美的因素是中华民族的国宝。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这些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设计师应该继承并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民间美学 自入行设计以来,就一直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深有感触。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五十六个民族共生共荣,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美的辉煌。我们民族的美是我国独有的,但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也能更好的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而这个文化体系所蕴藏着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在设计中,若能融入这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民族自豪感!现引用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他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而有学者又将文化定义成:“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那究竟什么是美?首先,劳动创造着美,美产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生活实践,生产情景中。多样的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情形的场景经整体协调融和而产生出美,亦即快乐、融洽的美。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和五味以适口,和五色以悦目,和六律以快耳,和天地人三才以自适娱心,都是为了美的创造。而且除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颇高的艺术造诣。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美的艺术构思,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其次,与西方文化的美相比,西方文化从柏拉图开始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而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的,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统一的美——“整体意识”,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 由于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不重“写实”而重“传神”,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而不是对客观对象事无巨细的全盘描绘,这与西方的审美是很不相同的。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即所谓含蓄的美,而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是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再次,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思想,而设计思想反过来又会影响着民族的审美观念。在我们中华民族看来,美不是别的什么,也不是什么神秘而不能及的,美就是使人快乐的融和体,所谓“非和弗美”。正如庄子所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因此,可以说,美出于和,也就是快乐之美。任何人都存在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这一心理,但各个人的欣赏能力、水平不同,这毕竟是和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偏好度及很多其它因素有关,但美――真正的美是雅俗共赏的。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多重性。首先是原创性,审美文化必须是体现一定的审美意识而又能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文化,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诗、乐、舞等艺术和人体装饰、韵律美、和谐美,都是来自民间的,都是各族人民群众创造。中国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通常还是美学思想中的精品。设计师应该充分学习这些宝贵的知识。其次是蕴藏性,传统美学活在民间,新美学诞生在民间,因而民族民间美学这个宝库的蕴藏量特别丰富。所以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需要创新,艺术本身又存在延续性。但这种创新不是一味的否定前文化,这种否定应该是肯定的否定,确切的说应该是扬弃。古人说的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指导我们用优秀的民间文化去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对现代设计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无论怎样的发展,它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民间美学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华文化对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高峰——包豪斯,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把老庄哲学,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有一个曾经在包豪斯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他对东方哲学,尤其对中国的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颇有研究,他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从东方的、中世纪的艺术中学习古代艺术的精神趣味,甚至让学生练气功。中华文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艺术的作品表面中,而是在某些方面已成为艺术作品的灵魂。很多世界优秀的服装品牌,在它们的某些设计中,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一些中华文化的影子。有时,当你在街头巷尾看到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友人穿着我们的唐装时,你不禁也会惊叹这不同的风韵,不禁也能感触到这美果真是不分国界的。所以传统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它的广博性都应是我们所继承、发展并传播的。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这个体系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在影响、制约和调节着我们的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是由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制度、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所以,要成功的运用民族民间中美的因素,就首先要求设计者深深的爱着这个民族,理解这个民族,熟悉这个民族。这样才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使我们从中提取许多有用的资料和新的启发。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二、传统服装的现代化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写道:“时至今日,理学的时代久已过去,应该建立中国文化的新统。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新统已经在建立之中”。张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新统指近代中国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中国服装的改革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象文学革命那明确响亮口号,但那时期大胆着装者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也是服装领域的一次革故鼎新。由此产生中国的新服装和新的服装文化,开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服装的新统。这里所谓的服装新统是相对于服装传统而言的,是指服装无论从设计、裁剪还是工艺上都区分传统服装、体现出现代生活的服装。中国传统服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不奇怪。它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结构是时间的,强调“天地之大,天地之可久也”,因此服装上以宽服大带包裹全身,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的服装”。而又由于封建礼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趋于保守,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隐藏真性,遮掩人体之美。当世界上没有比之更先进、更进步的社会制度时,中国传统服装是优越的。当西方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以后,那里的服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先是巴黎成为欧洲的服装中心,继而诞生第一家高级时装店,而与此同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如同冬眠。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入中国,宽体、宽袖日渐变窄、变短,“大拉翅”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装改革。20世纪初,女性开始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会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有碍于工作和运动的传统长袍大袖被废除了,代之以短袖合体的日常服装。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服装也实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轨与转型,改变了服装业的落后现象。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服装的转轨与转型快速地扩展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服装在20世纪发生了全面的、根本的变化,进入服装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然而一提起传统服装,人们便会联想到旗袍的传统要素:立领、盘扣、绣花、织锦缎……这样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设计作品便成了一件件“古装翻版”和“出土文物”。这样的服装或许作为表演服或者礼服还比较适合,但比较难以让被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所左右的人们所接受。上海APEC会议引发了“唐装”热,流行的“唐装”差不多全是丝绸的、锦缎的,大团花、绦子边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创新。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因而它并没有成为经典而保存下来,它还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服装的世界流行趋势。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开发,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等相结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装,这样它才可能长久。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良传统服装,创造服装新统成为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一道难题。几年前,国际服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在T型台上掀起“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关注。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不但让外国人着迷,更使国人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审美情趣是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产物,而每个时代的文化又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了封建时代服装的等级森严的文化特征。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多元化、国际交流的频繁化,社会文化轻松化、活泼化,服装也相应的由传统的凝重单一型向现代的轻快多样型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服装式样简单、适合运动、变化频繁等等,而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而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必然会被新统服装所取代。服装的美来源于它的整体美,笔者认为服装设计要做到色彩和谐、款式呼应、装饰得体。同时在服装设计中要有国际眼光与民族情愫,要充分发掘利用西式服装的特点,做到既关照到国际新潮,又表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需要在现代时装中倾入中华服饰文化元素,尤其是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服饰中的中华风,穿出中国人的气势来。这,才是衣冠大国崛起的时刻。

服装美学论文3000字民族元素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于:一: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汉寓意,给人以撩拨和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表达通过造型、布局、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以此表达深刻的设计思想。比如清朝的服装,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二: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大量采用刺绣、飘带、符号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力,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观念主义的效果。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着装刻画的表现。三: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的谐美感,严肃端庄、美观高雅,能起到烘云衬月之效。如:中山装的流行。四: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注重实际和应用,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服饰文化则以伦理道理观自律,因此命中注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情意为主线,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中心的氛围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求取社会长治久安,维持礼仪之邦的声誉。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二、传统服装的现代化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写道:“时至今日,理学的时代久已过去,应该建立中国文化的新统。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新统已经在建立之中”。张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新统指近代中国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中国服装的改革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象文学革命那明确响亮口号,但那时期大胆着装者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也是服装领域的一次革故鼎新。由此产生中国的新服装和新的服装文化,开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服装的新统。这里所谓的服装新统是相对于服装传统而言的,是指服装无论从设计、裁剪还是工艺上都区分传统服装、体现出现代生活的服装。中国传统服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不奇怪。它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结构是时间的,强调“天地之大,天地之可久也”,因此服装上以宽服大带包裹全身,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的服装”。而又由于封建礼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趋于保守,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隐藏真性,遮掩人体之美。当世界上没有比之更先进、更进步的社会制度时,中国传统服装是优越的。当西方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以后,那里的服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先是巴黎成为欧洲的服装中心,继而诞生第一家高级时装店,而与此同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如同冬眠。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入中国,宽体、宽袖日渐变窄、变短,“大拉翅”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装改革。20世纪初,女性开始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会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有碍于工作和运动的传统长袍大袖被废除了,代之以短袖合体的日常服装。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服装也实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轨与转型,改变了服装业的落后现象。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服装的转轨与转型快速地扩展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服装在20世纪发生了全面的、根本的变化,进入服装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然而一提起传统服装,人们便会联想到旗袍的传统要素:立领、盘扣、绣花、织锦缎……这样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设计作品便成了一件件“古装翻版”和“出土文物”。这样的服装或许作为表演服或者礼服还比较适合,但比较难以让被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所左右的人们所接受。上海APEC会议引发了“唐装”热,流行的“唐装”差不多全是丝绸的、锦缎的,大团花、绦子边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创新。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因而它并没有成为经典而保存下来,它还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服装的世界流行趋势。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开发,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等相结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装,这样它才可能长久。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良传统服装,创造服装新统成为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一道难题。几年前,国际服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在T型台上掀起“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关注。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不但让外国人着迷,更使国人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审美情趣是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产物,而每个时代的文化又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了封建时代服装的等级森严的文化特征。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多元化、国际交流的频繁化,社会文化轻松化、活泼化,服装也相应的由传统的凝重单一型向现代的轻快多样型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服装式样简单、适合运动、变化频繁等等,而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而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必然会被新统服装所取代。服装的美来源于它的整体美,笔者认为服装设计要做到色彩和谐、款式呼应、装饰得体。同时在服装设计中要有国际眼光与民族情愫,要充分发掘利用西式服装的特点,做到既关照到国际新潮,又表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需要在现代时装中倾入中华服饰文化元素,尤其是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服饰中的中华风,穿出中国人的气势来。这,才是衣冠大国崛起的时刻。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窄裙的妇女有所减少,这个时期的窄裙样式,上窄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行不露足,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空前繁荣。因此这一时期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善。”汉官威仪“就是用来称颂汉朝服饰制度的成语,”汉服“一词也由此而来。”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虽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其基本特征不变,而且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是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和帝王百官的服饰大为不同,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穿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也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簪固定,加之以冠,以表示成年。汉服不仅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代汉族服饰的变迁,还映射了人文历史,更包含了古人的礼法观念。汉服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迁,而“礼法,文化“却始终不变。在众多汉服中,唐朝体制最为独特,不同场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人,衣服甚至是不同的颜色,唐代的平民基本只穿白衣。宋朝,程朱理学盛行,在它的影响下,”存天理,灭人欲“,加强”古人之礼“,反映在服饰上则是”简单,朴素,力求不出错。另外,朝堂之上,不同等级的官吏服饰颜色各有不同。到了明代,整体样式与宋代基本相同。棉质衣物普及,提高了衣物的舒适感。

服装美学论文3000字民族元素图片

可以将一些花纹,将一些元素,和现代服饰结合,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应用了,注意少数民族的设计,可以将一些设计融入到现代服装中。

摘 要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沉淀,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性代替对形象的实际摹写,把似真似梦的境界与无形无迹却又无往不在的虚空融为一体,超脱而浑厚。如何运用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现代设计服务是值得探讨的,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也诠释了传统纹样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和影响。关键词:传统图案; 现代标志; 巧妙结合; 影响性; 延续性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 “夕阳文化”,只能当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来,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对标志并不陌生,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少数民族服装元素,我觉得想要在现代服装设计当中得到应用的话,还是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少数民族的服装元素可以做成绣花或者装饰,运用在现代服饰里,比如扣子,袖口边,口袋,都可以得到应用。

服装美学论文3000字民族元素怎么写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二、传统服装的现代化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写道:“时至今日,理学的时代久已过去,应该建立中国文化的新统。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新统已经在建立之中”。张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新统指近代中国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中国服装的改革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象文学革命那明确响亮口号,但那时期大胆着装者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也是服装领域的一次革故鼎新。由此产生中国的新服装和新的服装文化,开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服装的新统。这里所谓的服装新统是相对于服装传统而言的,是指服装无论从设计、裁剪还是工艺上都区分传统服装、体现出现代生活的服装。中国传统服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不奇怪。它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结构是时间的,强调“天地之大,天地之可久也”,因此服装上以宽服大带包裹全身,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的服装”。而又由于封建礼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趋于保守,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隐藏真性,遮掩人体之美。当世界上没有比之更先进、更进步的社会制度时,中国传统服装是优越的。当西方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以后,那里的服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先是巴黎成为欧洲的服装中心,继而诞生第一家高级时装店,而与此同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如同冬眠。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入中国,宽体、宽袖日渐变窄、变短,“大拉翅”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装改革。20世纪初,女性开始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会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有碍于工作和运动的传统长袍大袖被废除了,代之以短袖合体的日常服装。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服装也实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轨与转型,改变了服装业的落后现象。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服装的转轨与转型快速地扩展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服装在20世纪发生了全面的、根本的变化,进入服装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然而一提起传统服装,人们便会联想到旗袍的传统要素:立领、盘扣、绣花、织锦缎……这样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设计作品便成了一件件“古装翻版”和“出土文物”。这样的服装或许作为表演服或者礼服还比较适合,但比较难以让被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所左右的人们所接受。上海APEC会议引发了“唐装”热,流行的“唐装”差不多全是丝绸的、锦缎的,大团花、绦子边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创新。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因而它并没有成为经典而保存下来,它还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服装的世界流行趋势。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开发,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等相结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装,这样它才可能长久。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良传统服装,创造服装新统成为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一道难题。几年前,国际服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在T型台上掀起“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关注。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不但让外国人着迷,更使国人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审美情趣是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产物,而每个时代的文化又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了封建时代服装的等级森严的文化特征。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多元化、国际交流的频繁化,社会文化轻松化、活泼化,服装也相应的由传统的凝重单一型向现代的轻快多样型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服装式样简单、适合运动、变化频繁等等,而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而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必然会被新统服装所取代。服装的美来源于它的整体美,笔者认为服装设计要做到色彩和谐、款式呼应、装饰得体。同时在服装设计中要有国际眼光与民族情愫,要充分发掘利用西式服装的特点,做到既关照到国际新潮,又表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需要在现代时装中倾入中华服饰文化元素,尤其是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服饰中的中华风,穿出中国人的气势来。这,才是衣冠大国崛起的时刻。

少数民族的服装元素可以做成绣花或者装饰,运用在现代服饰里,比如扣子,袖口边,口袋,都可以得到应用。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摘要: 浅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使设计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力求在其内部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分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设计风格 流派 装修 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本性的一种体现,是与人类生存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手段,从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半坡村的建筑群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建造的“筑土构木”的屋子就不难发现,即使最简单的建筑形式,也在力求其内容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 人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是跳动的音符,它将自己的感觉和知觉融入到了设计构思之中,用活动的艺术思维和凝固的技术手段,把它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空间[4] 中国的室内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一般来讲是以木结构为主,其特点是梁柱承重,墙体起到围护的作用,室内空间较大,运用格扇门罩以及博古架等物件对空间进行多种划分,采用天花藻井,雕梁当柱,斗拱加以美化,并以中国字画和陈设艺术品等作为点缀,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高雅的氛围,特别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中国建筑室内固有的传统风格样式,其造型特征被称为中国“民族传统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1]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大量的宫殿建筑中的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字画、装修等多方面因素中,均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组合得较为完美的一个整体空间设计。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对于组织空间起到了增加层次和厚度的作用。一般民居则较简朴、自由。在色彩的处理上,中国北方宫殿建筑室内的梁、柱常用红色,天花藻井并绘有多种多样的彩画,用鲜明吉祥的色彩取得对比调和的效果。中国南方的建筑室内风格则常用冷色调,白墙、灰砖、黑瓦,色调对比强烈,形成了江南特有的秀丽[2] 中国室内设计流派 (1)新古典主义 采用民族传统的装饰手法,在现代结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高新技术的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处理和装饰,同时采用陈设艺术手法来进行分割空间,装饰空间的设计,使中国传统的室内样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1959年中国的十大建筑,特别是人民大会堂的室内设计和民族文化宫的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为基调的空间形象,都是运用新形式和古典风格结合的新古典主义作品。 (2)新地方主义 当今的建筑室内设计师在充分了解建筑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使原有的地方色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使设计师在创作中更加显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自然的韵味。1982年,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其外部环境和室内设计均具有中国江南园林以及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使人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南方建筑室内设计的高雅和浓厚的文化品味,是新地方主义现代宾馆的典型范例。 (3)新少数民族风格 在现代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象征性地表现少数民族建筑的人文文化特色内部空间形式,并在结构构件上较为直接地采用适当简化了的少数民族装饰图案,或以其图案所做的立题性标志,保持其民族色彩、家具饰品等特征,并选用少数民族陈设的艺术品装饰室内环境气氛,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文明特征,这一类设计风格被称为新少数民族风格。 (4)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风格的设计起始于19世纪下半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现代家庭装饰的主流。现代风格主张“功能第一”。为了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客厅特别强调它的实用功能,一般只需要沙发、茶几和组合电器装置,不再有观赏性强的壁炉或布艺窗帘等过分装饰。现代风格也是一种简朴淡雅式风格,它是以简洁明快为其主要特色。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应按功能区分的原则进行,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主张废弃多余的、繁琐的附加装饰,使室内景观显得简洁、明快,完美地反映出“少就是多”这一设计概念。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故为中国现代主义。 (5)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派的设计者们主张兼容并蓄,凡能满足当今居住生活所需的都加以采用。这种风格的室内设计,空间组合十分复杂,突破完整的立方体、长方体的组合,且多呈界限不清的状态。利用设置隔墙、屏风或壁炉的手法来制造空间层次感,使居室在不规则、界限含混的空间利用细柱、隔墙,形成空间层次的不尽感和深远感。他们还常将墙壁处理成各种角度的波浪状,形成隐喻象征意义的居室装饰格调。 (6)乡土和自然风格 也许为了寻找故乡的情怀,人们更加喜爱乡土和自然风格。在家居装修中主要表现为尊重民间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保持民间特色,注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或利用当地的传说故事等作为装饰的主题。这样可使室内景观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例如采用较暗的灯光,墙上挂着鱼叉、鱼网和船桨,天棚用的是一艘底儿朝天的小木船,置身其中,仿佛来到渔村,有一种特有的幽静和温情。大城市生活的紧张、拥挤和环境污染,使人们产生厌倦,向往能享受更多阳光、空气、鸟语花香的环境。这种思绪使人们崇尚自然的室内布置,例如采用不加粉刷的砖墙面,将粗犷的木纹刻意外露于室内[3] 室内设计的目的和内容 室内设计的要求和目的,从广义上讲,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学习环境、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室内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从狭义上讲,由于空间条件的不同、业主要求的不同、室内设计的目的也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反映人们对功能和艺术的不同追求,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价值。 室内设计是一门多种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学科,可分为四部分: (1)空间形象设计 就是对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进行处理,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解决好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衔接、对比、统一等问题。当设计师看完建筑图纸时,首先要对室内空间进行调整,在不影响结构的情况下,根据业主要求和设计思想更加合理的运用空间,协调好空间之间的转换关系,利用有利条件,排除不利因素,使室内设计更加舒适化、科学化和艺术化。 (2)室内装修设计 主要是按照空间处理的要求把空间围护体的几个界面,即对墙面、地面、天花等进行处理,包括了对分割空间的实体、半实体的处理,即对建筑构造体有关部分进行设计处理。 (3)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 对室内体感气候、采暖、通风、温湿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是现代室内设计中极为重要的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它已成为衡量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 (4)室内陈设艺术设计 主要是对室内家具、设备、装饰织物、陈设艺术品、照明灯具、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处理。 室内设计根据人的流动特点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居环境设计 在较长时间内有固定人员的居住空间。它包括:合式住宅、公寓式住宅、别墅式住宅、院落式住宅以及集体宿舍。第二类是限定性公共空间设计 在较长时间内有相对固定人员的公共空间。它包括:学校、幼儿园、办公楼、教堂等。第三类是非限定性公共空间设计 没有相对固定人员的公共空间。它包括:旅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所、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火车站、机场、商场等综合设施。 中国的室内设计已经进入了创新阶段。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适应城乡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大规模兴建的需要,近几年迅速成长起来,取得了飞跃发展,度过了模仿东、西方传统室内设计和西方现代室内设计的时期,逐步走上了创新之路。这从近几年建成的工程及各类展览、评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很多作品科技含量比较高,使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艺,创造了室内新的界面造型和空间形态,达到较佳的声、光、色、质的匹配和较佳的线、面空间组合和空间形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和鲜明的时代感。另一方面,从一些作品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艺术语言综合、重构,使简练的室内界面及空间形态蕴涵较深厚的文化神韵和意境。比如人民大会堂内的上海厅、重庆厅、广东厅和小礼堂,时代感都很强,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文化色彩[5]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

民族元素在服装上的应用论文

平时上课没教古希腊着装··

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与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与色彩在服装整体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 2、装饰性的统一。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 3、实用性的统一。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用还是审美出发都可将它归为饰品的一部分。 二、文化性 民族饰品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宗教、社会与民俗几个方面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因蚩尤爱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头饰是牛头从草间花丛中冒出。苗女银角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美丽至尊的象征,具有明显的牛崇拜的色彩:在戴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象一个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祭仪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社会活动。祭仪活动中需要许多道具,服饰特别是配饰是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祭仪中重要角色巫师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饰体现,头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夸张的头饰。民间的祭仪活动更多的则是演变为一种社交活动,而这种社交活动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数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对歌开始,发展为互赠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带、手帕、荷包等随身的饰品。 三、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饰的历史性可以从象征性与地域性两方分析。 1、象征性。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 苗族姑娘全身的银饰常常达二、三十斤,全身闪亮的银饰一方面使姑娘美丽出众,另一方面则是显示家里的富裕情况。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的表现。 四、民族配饰对现代服饰形式的启发 少数民族服饰的这些“附加物”丰富多彩,它们作为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更具有代用物、补充物、保护物的多种功用,因而显得十分实用,不可或缺。从更深的文化层次考察,它们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历史、爱情等象征意义。 配饰为民族服饰增辉添彩,成为民族服饰的精华,服中有饰、饰可成服是民族服装的一个特色。而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嬉皮风格,到近几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风格,配饰对服装风格个性的强化作用越来越突出。比如表面斑驳而陈旧的镶有天然石头、珊瑚、动物骨头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银质藏饰,平实的材料散发出浓烈的古味、土味,将现代时尚与异族风情搭配得完美而协调。从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中,我们应进一步挖掘设计灵感,在民族风格的大前提下创造符合潮流的新的穿作风格与新的搭配形式,将中国民族风格发扬光大。

少数民族的服装元素可以做成绣花或者装饰,运用在现代服饰里,比如扣子,袖口边,口袋,都可以得到应用。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