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有关审计的论文5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8-30 10:10:01

有关审计的论文5000字怎么写

审计实务——政府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应把好“五关” 近几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提高,许多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发挥着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据审计了解,政府投资虽然数量在增加,而有的投资应获得的效益没有达到预计的程度,有些项目存在着严重的损失浪费现象,大大降低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力度应把好“五关”。 一要把好投资决策关。规范重大项目决策对项目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节约建设投资,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的前提。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投资、基建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审查项目决策立项的程序,防止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的行为发生;审查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充分性,是否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防止可行性论证变为“可批性论证”的倾向,增强建设项目的民主性,使建设项目的决策公开化、透明化,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促进职能部门规范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立项和决策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二要把好招标采购关。一方面,施工队伍的选择,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建设投资节约有着密切关系。一些项目往往在招投标后,出现投标单位与施工单位不一致的现象,转包、大包套小包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时,应重点对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查证,按照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审查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履行合法程序以确保选择到最佳的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另一方面,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各类物资及设备的采购,对建设项目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审计时,除对集中招标采购过程的规范性查证外,结合对市场行情的调查,重点审查所购材料与设备是否处于当期市场最优最低,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三要把好安全质量关。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是提高建设项目质量、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保障。首先,掌握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的内部构成及规则标准,为审计人员勾勒出内部管理体系轮廓。要审查监理单位的选择方式和资质,检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以及是否有效运行,重点检查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及其他检查的内容是否进行了监理,并办理了有关签证手续。要结合项目施工管理和控制检查,促进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其次,以资金为主线、以财务收支活动的内控制度为重点,对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财务活动的规范情况进行查证,找出资金使用与管理上的漏洞,以达到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第三,对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建议,为今后管好用好政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要把好资金结算关。竣工决算审计应当作为投资效益审计的重点,并注重投资的节约性,重点审查项目的工程总量,对照最初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变更情况,核准工程的实际造价和各种税费的计提是否正确,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以达到有效降低投资建设成本的目的。 五要把好项目效益关。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的投入运营状况分析,客观评价项目投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有些政府投资项目是以发挥公共作用为主,本身的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或者为零,对这类的项目重点从社会效果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影响项目社会效益发挥的诸多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年终报表审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年终报表审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被审计单位会计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也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从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了解和掌握不够,不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如一些企业按3%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远远小于实际发生额;某些固定资产实际损耗已大大超过了账面折旧,却仍然坚持按原办法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无疑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有关减值准备的判断是否合理,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二、充分收集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 学会计  (一)审定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能作为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二)对于接受捐赠的各项资产,不但要注意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方法和顺序确认入账,还要注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尤其要对市场价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引起足够重视。对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审查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避免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多年但由于没有办理竣工决算而长期不入账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审查入账的金额,特别要注意与自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的金额。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必须收集有关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审计证据,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注审计结论。   (三)对资产减值的审计应注意: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被审计单位是否将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或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计提了坏账准备金。存货计提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监盘审计程序,在盘点过程着重关注存货有无损坏、变质、陈旧、失效。如有,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盘点过程中着重关注固定资产有无长期闲置不用,由于技术进步已经被淘汰,或虽可使用但使用后会产生大量不合格品。如存在上述情形,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利用专业判断能力,关注经济业务中的或有事项。   四、规范了所有者权益方面的核算,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资本公积项下,增设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先是要想好写的是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方向的。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些都是要自己先想好的。审计讠仑文摘要 摘要是讠仑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它要尽量反映讠仑文的主要信息,应当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以及论文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文献检索使用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的词条应为通用词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为2~6个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去询问壹品优 。很高兴为你解答。

有关审计的论文5000字

审计实务——政府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应把好“五关” 近几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提高,许多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发挥着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据审计了解,政府投资虽然数量在增加,而有的投资应获得的效益没有达到预计的程度,有些项目存在着严重的损失浪费现象,大大降低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力度应把好“五关”。 一要把好投资决策关。规范重大项目决策对项目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节约建设投资,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的前提。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投资、基建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审查项目决策立项的程序,防止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的行为发生;审查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充分性,是否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防止可行性论证变为“可批性论证”的倾向,增强建设项目的民主性,使建设项目的决策公开化、透明化,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促进职能部门规范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立项和决策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二要把好招标采购关。一方面,施工队伍的选择,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建设投资节约有着密切关系。一些项目往往在招投标后,出现投标单位与施工单位不一致的现象,转包、大包套小包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时,应重点对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查证,按照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审查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履行合法程序以确保选择到最佳的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另一方面,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各类物资及设备的采购,对建设项目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审计时,除对集中招标采购过程的规范性查证外,结合对市场行情的调查,重点审查所购材料与设备是否处于当期市场最优最低,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三要把好安全质量关。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是提高建设项目质量、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保障。首先,掌握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的内部构成及规则标准,为审计人员勾勒出内部管理体系轮廓。要审查监理单位的选择方式和资质,检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以及是否有效运行,重点检查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及其他检查的内容是否进行了监理,并办理了有关签证手续。要结合项目施工管理和控制检查,促进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其次,以资金为主线、以财务收支活动的内控制度为重点,对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财务活动的规范情况进行查证,找出资金使用与管理上的漏洞,以达到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第三,对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建议,为今后管好用好政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要把好资金结算关。竣工决算审计应当作为投资效益审计的重点,并注重投资的节约性,重点审查项目的工程总量,对照最初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变更情况,核准工程的实际造价和各种税费的计提是否正确,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以达到有效降低投资建设成本的目的。 五要把好项目效益关。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的投入运营状况分析,客观评价项目投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有些政府投资项目是以发挥公共作用为主,本身的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或者为零,对这类的项目重点从社会效果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影响项目社会效益发挥的诸多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年终报表审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年终报表审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被审计单位会计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也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从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了解和掌握不够,不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如一些企业按3%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远远小于实际发生额;某些固定资产实际损耗已大大超过了账面折旧,却仍然坚持按原办法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无疑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有关减值准备的判断是否合理,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二、充分收集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 学会计  (一)审定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能作为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二)对于接受捐赠的各项资产,不但要注意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方法和顺序确认入账,还要注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尤其要对市场价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引起足够重视。对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审查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避免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多年但由于没有办理竣工决算而长期不入账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审查入账的金额,特别要注意与自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的金额。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必须收集有关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审计证据,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注审计结论。   (三)对资产减值的审计应注意: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被审计单位是否将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或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计提了坏账准备金。存货计提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监盘审计程序,在盘点过程着重关注存货有无损坏、变质、陈旧、失效。如有,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盘点过程中着重关注固定资产有无长期闲置不用,由于技术进步已经被淘汰,或虽可使用但使用后会产生大量不合格品。如存在上述情形,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利用专业判断能力,关注经济业务中的或有事项。   四、规范了所有者权益方面的核算,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资本公积项下,增设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为使审计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发展,2003年审计署非凡制定了国家审计《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并将“实行科学的审计治理,整合审计资源”列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众所周知,经济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审计资源配置也应是审计治理的核心问题,它是实现审计资源整合目标的重要保障。探讨审计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需求无限和资源稀缺的矛盾,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就是资源配置(赵学增,1994)。合理的审计资源配置可以保证各类审计按照理想的模式和需要来选择和安排审计资源,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审计资源配置旨在使审计资源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实现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吻合,达成审计资源配置的优化,最终实现审计目标。 一、审计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性 要探讨审计资源配置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的重点在于“配置”二字。所谓资源配置,应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资源的需求,有目的地将有限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方向、部门或者企业等的一种活动。 结合对与资源配置概念的理解,所谓审计资源配置则应为:审计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活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配置不单纯是指资源在不同生产方向、部门或者企业之间的配置,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配置到不同生产部门间的资源还经常进行同市场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配置,故资源配置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资源配置在一定时刻是已定的、静止的、满足需求的,但在不同时刻,又是未定的、流动的。其中所谓已定、静止、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未定、流动、需求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无条件的。审计资源配置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之间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联系,也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内部的分配或者流动的过程。在一定时刻建立的这种相对静止或者说审计资源供求平衡,经常被新的客观事实变动所打破,于是又会引起新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再建立。也就是说,审计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审计资源在不同主体、范围和重点之间的分配,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分配到不同方向的资源进行同审计资源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分配和再调整,这是对同需求相比审计资源配置不协调的经常平衡。

关于审计的论文5000字怎么写

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结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防范审计风险已日益引起审计界的重视。本文就结合本区基建审计工作实践,谈谈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旨在引起关注和启示。 一、审计风险发生的几个环节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的全过程。 审计风险具体存在于审计立项、调查取证、出具报告、提出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等整个环节。其发生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文书制作风险。 越权风险。包括审计范围越权和审计评价越权。审计机关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界定。超出法定范围去审计评价,会导致政治、社会、司法等诸多方面的损害。 程序风险。包括审计计划、立项、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达送发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程序的违法未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但程序违法会导致行政诉讼而使审计的结果无效。 取证风险。审计中大量工作是调查过程。而取证是调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最终作出评价和处理处罚的基础。取证不慎,所取证据不完整充分,不真实有效,会导致所作的评价失去证据的有效支持。 判断风险。审计中的判断是对调查中的问题分析观察。分析不深不透不细,观察不全不力,凭借主观猜测,经验判别,会导致性质认定中使用法规不当,造成定性不准,造成审计处理处罚中的不当。 处理处罚风险。审计事项所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不当。即便在判断中没有发生失误,但由于处理处罚中使用法律法规不当,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造成审计复议和行政诉讼。 文书制作风险。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表达或词不达意、模棱两可,或由于一时疏忽造成重大笔设,或校对不严出现严重错误,会导致文书制作形成内容上的错误和不当。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的。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本文来自】:诺贝尔论文网( )【详细参考】:原文地址- _asp?id=19359&p=1

审计实务——政府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应把好“五关” 近几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提高,许多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发挥着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据审计了解,政府投资虽然数量在增加,而有的投资应获得的效益没有达到预计的程度,有些项目存在着严重的损失浪费现象,大大降低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力度应把好“五关”。 一要把好投资决策关。规范重大项目决策对项目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节约建设投资,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的前提。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投资、基建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审查项目决策立项的程序,防止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的行为发生;审查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充分性,是否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防止可行性论证变为“可批性论证”的倾向,增强建设项目的民主性,使建设项目的决策公开化、透明化,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促进职能部门规范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立项和决策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二要把好招标采购关。一方面,施工队伍的选择,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建设投资节约有着密切关系。一些项目往往在招投标后,出现投标单位与施工单位不一致的现象,转包、大包套小包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时,应重点对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查证,按照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审查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履行合法程序以确保选择到最佳的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另一方面,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各类物资及设备的采购,对建设项目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审计时,除对集中招标采购过程的规范性查证外,结合对市场行情的调查,重点审查所购材料与设备是否处于当期市场最优最低,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三要把好安全质量关。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是提高建设项目质量、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保障。首先,掌握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的内部构成及规则标准,为审计人员勾勒出内部管理体系轮廓。要审查监理单位的选择方式和资质,检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以及是否有效运行,重点检查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及其他检查的内容是否进行了监理,并办理了有关签证手续。要结合项目施工管理和控制检查,促进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其次,以资金为主线、以财务收支活动的内控制度为重点,对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财务活动的规范情况进行查证,找出资金使用与管理上的漏洞,以达到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第三,对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建议,为今后管好用好政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要把好资金结算关。竣工决算审计应当作为投资效益审计的重点,并注重投资的节约性,重点审查项目的工程总量,对照最初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变更情况,核准工程的实际造价和各种税费的计提是否正确,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以达到有效降低投资建设成本的目的。 五要把好项目效益关。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的投入运营状况分析,客观评价项目投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有些政府投资项目是以发挥公共作用为主,本身的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或者为零,对这类的项目重点从社会效果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影响项目社会效益发挥的诸多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年终报表审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年终报表审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被审计单位会计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也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从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了解和掌握不够,不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如一些企业按3%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远远小于实际发生额;某些固定资产实际损耗已大大超过了账面折旧,却仍然坚持按原办法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无疑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有关减值准备的判断是否合理,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二、充分收集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 学会计  (一)审定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能作为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二)对于接受捐赠的各项资产,不但要注意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方法和顺序确认入账,还要注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尤其要对市场价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引起足够重视。对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审查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避免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多年但由于没有办理竣工决算而长期不入账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审查入账的金额,特别要注意与自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的金额。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必须收集有关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审计证据,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注审计结论。   (三)对资产减值的审计应注意: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被审计单位是否将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或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计提了坏账准备金。存货计提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监盘审计程序,在盘点过程着重关注存货有无损坏、变质、陈旧、失效。如有,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盘点过程中着重关注固定资产有无长期闲置不用,由于技术进步已经被淘汰,或虽可使用但使用后会产生大量不合格品。如存在上述情形,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利用专业判断能力,关注经济业务中的或有事项。   四、规范了所有者权益方面的核算,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资本公积项下,增设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先是要想好写的是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方向的。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些都是要自己先想好的。审计讠仑文摘要 摘要是讠仑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它要尽量反映讠仑文的主要信息,应当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以及论文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文献检索使用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的词条应为通用词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为2~6个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去询问壹品优 。很高兴为你解答。

关于审计的论文5000字怎么写的

审计实务——政府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应把好“五关” 近几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提高,许多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发挥着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据审计了解,政府投资虽然数量在增加,而有的投资应获得的效益没有达到预计的程度,有些项目存在着严重的损失浪费现象,大大降低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力度应把好“五关”。 一要把好投资决策关。规范重大项目决策对项目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节约建设投资,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的前提。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投资、基建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审查项目决策立项的程序,防止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的行为发生;审查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充分性,是否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防止可行性论证变为“可批性论证”的倾向,增强建设项目的民主性,使建设项目的决策公开化、透明化,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促进职能部门规范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立项和决策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二要把好招标采购关。一方面,施工队伍的选择,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建设投资节约有着密切关系。一些项目往往在招投标后,出现投标单位与施工单位不一致的现象,转包、大包套小包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时,应重点对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查证,按照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审查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履行合法程序以确保选择到最佳的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另一方面,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各类物资及设备的采购,对建设项目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审计时,除对集中招标采购过程的规范性查证外,结合对市场行情的调查,重点审查所购材料与设备是否处于当期市场最优最低,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三要把好安全质量关。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是提高建设项目质量、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保障。首先,掌握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的内部构成及规则标准,为审计人员勾勒出内部管理体系轮廓。要审查监理单位的选择方式和资质,检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的建立以及是否有效运行,重点检查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及其他检查的内容是否进行了监理,并办理了有关签证手续。要结合项目施工管理和控制检查,促进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其次,以资金为主线、以财务收支活动的内控制度为重点,对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财务活动的规范情况进行查证,找出资金使用与管理上的漏洞,以达到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第三,对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建议,为今后管好用好政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要把好资金结算关。竣工决算审计应当作为投资效益审计的重点,并注重投资的节约性,重点审查项目的工程总量,对照最初预算及项目实施中的变更情况,核准工程的实际造价和各种税费的计提是否正确,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以达到有效降低投资建设成本的目的。 五要把好项目效益关。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的投入运营状况分析,客观评价项目投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有些政府投资项目是以发挥公共作用为主,本身的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或者为零,对这类的项目重点从社会效果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影响项目社会效益发挥的诸多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年终报表审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年终报表审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被审计单位会计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也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从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了解和掌握不够,不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如一些企业按3%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远远小于实际发生额;某些固定资产实际损耗已大大超过了账面折旧,却仍然坚持按原办法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无疑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有关减值准备的判断是否合理,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二、充分收集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 学会计  (一)审定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能作为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二)对于接受捐赠的各项资产,不但要注意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方法和顺序确认入账,还要注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尤其要对市场价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引起足够重视。对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审查固定资产的入账时间,避免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多年但由于没有办理竣工决算而长期不入账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审查入账的金额,特别要注意与自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的金额。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必须收集有关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审计证据,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注审计结论。   (三)对资产减值的审计应注意: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被审计单位是否将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或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计提了坏账准备金。存货计提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监盘审计程序,在盘点过程着重关注存货有无损坏、变质、陈旧、失效。如有,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盘点过程中着重关注固定资产有无长期闲置不用,由于技术进步已经被淘汰,或虽可使用但使用后会产生大量不合格品。如存在上述情形,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未计提,则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利用专业判断能力,关注经济业务中的或有事项。   四、规范了所有者权益方面的核算,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资本公积项下,增设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论中国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及其优化  摘 要: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审计资源配置的方式应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制定审计资源配置的具体优化措施。  要害词:审计资源配置;配置方式;配置优化  为使审计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发展,2003年审计署非凡制定了国家审计《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并将“实行科学的审计治理,整合审计资源”列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众所周知,经济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审计资源配置也应是审计治理的核心问题,它是实现审计资源整合目标的重要保障。探讨审计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需求无限和资源稀缺的矛盾,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就是资源配置(赵学增,1994)。合理的审计资源配置可以保证各类审计按照理想的模式和需要来选择和安排审计资源,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审计资源配置旨在使审计资源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实现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吻合,达成审计资源配置的优化,最终实现审计目标。  一、审计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性  要探讨审计资源配置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的重点在于“配置”二字。所谓资源配置,应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资源的需求,有目的地将有限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方向、部门或者企业等的一种活动。  结合对与资源配置概念的理解,所谓审计资源配置则应为:审计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配置不单纯是指资源在不同生产方向、部门或者企业之间的配置,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配置到不同生产部门间的资源还经常进行同市场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配置,故资源配置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资源配置在一定时刻是已定的、静止的、满足需求的,但在不同时刻,又是未定的、流动的。其中所谓已定、静止、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未定、流动、需求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无条件的。审计资源配置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之间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联系,也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内部的分配或者流动的过程。在一定时刻建立的这种相对静止或者说审计资源供求平衡,经常被新的客观事实变动所打破,于是又会引起新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再建立。也就是说,审计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审计资源在不同主体、范围和重点之间的分配,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分配到不同方向的资源进行同审计资源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分配和再调整,这是对同需求相比审计资源配置不协调的经常平衡。  二、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  审计资源配置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事情繁杂的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源配置工作要始终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审计资源配置目标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将审计资源配置到最恰当、最重要、效益性最好的地方,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以保障审计资源供给,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审计目标。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障审计资源供给  目标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它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审计资源配置目标应直接反映社会需求对于审计职责的变化来满足这种要求,并以此指导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以求得审计自身的长远发展。可以说,审计资源配置目标是联结社会需求、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审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不断调整审计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是为了最终适应审计的社会需求,引发审计资源的再配置,最终推动审计实践的变革。  以目前我国要大力开展的效益审计为例。在以往的审计实践中,由于受审计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因而要同时实现审计的真实、合法、效益三类审计目标是不现实的。审计机关一般根据审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法制环境状况和审计机关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等具体情况,确定审计目标的侧重点,亦即明确审计资源配置目标的侧重点。在会计资料和经济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往往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把真实性的资源配置目标放在重要地位,在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上下功夫,果断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基础上,揭露和查处各种重大违法行为,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治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实审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变迁,使得审计机关在21世纪的第三个年头提出了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一半左右的长远规划,以实现效益性审计目标。这正是由于受社会需求(审计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调整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调整审计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为效益审计的落实与开展而努力  (二)以效益性为核心: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  对效益的追求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是资源合理配置追求的目标。因此,效益最大化不仅是审计资源配置追求的目标,并且是核心目标。效益性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  效益即产出和投入之比,审计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目标是指审计资源配置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出最大的收益;二是为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少地消耗审计资源。也就是说,不仅要求最有效地进行审计,同时也要求最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利用。  审计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目标是资源配置中效益追求的最高层次,它包括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包括经济方面的社会效益,如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之间财富的是否公平分配,社会不公分配的调整,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协调,充分的劳动就业,社会在文化、卫生、体育、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社会安定感的维护、社会新风尚的树立等等,都可以视为审计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  (三)审计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否则审计资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目标性也是审计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系统的根本之所在。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最终结果(石爱中,2002),是评价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审计目的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理解而呈现出来的具体审计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可以看出,我国审计法律法规确定的审计目标主要有三类:一是真实性,二是合法性,三是效益性。  三、中国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非凡性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包括计划和市场两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计划与市场方式不断协调的历史。要么通过计划配置,要么通过市场配置,要么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配置。从形式来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应是一种最佳选择,事实上也是目前各国资源配置方式选择的趋势。  审计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配置方式必然受到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纵观我国现代审计发展的历史,随处可以观察到计划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对于审计资源配置的影响。而我国审计体系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单一国家审计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并存的审计体系转换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证实。  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后,我国开始逐步恢复和建立审计制度。虽然当时我国已经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但就整个国家总体而言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受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时的审计资源配置仍须通过计划进行,直到1999年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善。例如,最重要的审计人力资源的配置,不仅国家审计机关,即使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都需要通过计划渠道获得,事务所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场所也不例外。因为,此时不存在可以自由直接交易的公开市场,这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初期必须依靠“挂靠单位”的原因之一。这种状况对于初期我国审计界的影响是: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当刚刚出现市场配置审计资源的需求和趋势时,这些政府部门便通过行政手段瓜分市场,阻碍全国审计市场的形成,因而降低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  再如,在当时非公有制经济仍被当作资本主义、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来看待的条件下,除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审计划归会计师事务所外,其他单位的审计几乎全部划归国家审计机关负责。由此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思想模式,即属于国有性质的审计对象应划归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非国有性质的审计由社会审计组织承担。在单纯计划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下,政府对原本属于市场自我调节的领域大量介入,国家审计资源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审计资源难以覆盖所有领域,即使是重点审计领域,大量监督空白也明显存在,审计质量不高。于是,国家审计机关采取了发展内部审计的办法来解决普遍存在的审计覆盖面少的审计问题,自己负责重点单位的审计。所以,当时我国公有制单位的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行政手段推动起来的,是“要我建”而不是“我要建”的自发行为。社会审计在当时我国的法律规定中,长期划归为一种事业单位,并且划到全民性质的范围内。  尽管如此,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倾向,故在以公有制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处于“补充”地位。在这种计划经济的环境下,我国审计体系出现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现实的社会权责结构中,审计出现了许多问题。对于国家审计:(1)审计力量与被审计对象数量对比悬殊太大,造成了周期性审计对象不稳定;(2)经济生活中,某些改革政策与现行财经法规发生矛盾,出现没有明确的审计依据、审计范围的现象;(3)审计程序缺乏标准,没有建立起完全确定有效的审计体系。对于社会审计,由于缺乏独立性与公平竞争环境,加之职能的摩擦,使社会审计的发展受到不应有的限制,近几年虽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整个社会经济权责结构很不相当。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由于在组织治理上采取双重性结构(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与国家审计机关间接领导相结合),从抽象意义上赋予内审人员双重身份,从而导致权力结构与动力结构相脱节,内审工作难以开展。权力结构呈内向化,因为其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与本单位直接挂钩,既代表企业,又代表国家。这是一个矛盾。现行审计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既不利于发挥审计体系的整体功能作用,也不利于宏观调控目标与微观经济高效率运行的和谐统一。  在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历史阵痛”后,我国也开始反思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不足,开始逐步探索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1986年到1994年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审计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也开始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这些从不同侧面推动了社会审计的恢复与发展,而社会审计也以其能够强化企业财务信息、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加强治理等优势回应了这种推动。审计资源的配置开始向社会审计倾斜,国家审计逐步转移到宏观治理的监督上,直接对企业的审计逐渐减少,只是对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专项资金等进行审计。1992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关于强化审计监督的意见》,研究了审计监督在宏观治理中的作用,标志着我国审计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两会”联合、“脱钩改制”、“清理整顿”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社会审计走向审计市场铺平了道路,国家审计逐步放弃对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行政治理,只承担对其监督的职责。于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组成的审计体系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逐渐形成对国家宏观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监督。  需要肯定的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计划经济的审计资源配置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经济效益方面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假如没有政府的推动,在当时市场不完善的中国,完全靠市场来配置审计资源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源于计划经济的审计,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有很多不能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质要求的缺陷,不注重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当时及其后的审计资源配置留下了很多“隐患”。  在这种方式下,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应属社会审计,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成就了审计资源流向社会审计领域。应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社会审计,市场经济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史已经印证了这个道理。但是,市场在审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只有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指导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审计为什么在许多国家仍然需要政府的严格治理,并为其规定非常高的执业标准,正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政府与市场可以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审计资源的作用,不应否认政府的作用,同样,发挥国家审计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不应否定市场的作用。不过政府配置审计资源是为了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从当前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国家审计职责范围来看,应逐步进行战略性收缩,一方面适应小政府、大市场的趋势,相信市场、培育市场,相信市场能够做好国有企业审计,同时积极地培育市场,注重市场规则的建立,如严格的招标程序。另一方面应转移国家审计资源涉足的领域,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治理职能应更多地转化为间接控制职能,将审计资源转向实施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财政、金融部门审计,多在完善、净化企业运作环境上下功夫,

先是要想好写的是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方向的。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些都是要自己先想好的。审计讠仑文摘要 摘要是讠仑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它要尽量反映讠仑文的主要信息,应当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以及论文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文献检索使用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的词条应为通用词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为2~6个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去询问壹品优 。很高兴为你解答。

有关审计学的论文5000字

这个是可以的,还是先问问学校有没有什么要求,每个学校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为使审计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发展,2003年审计署非凡制定了国家审计《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并将“实行科学的审计治理,整合审计资源”列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众所周知,经济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审计资源配置也应是审计治理的核心问题,它是实现审计资源整合目标的重要保障。探讨审计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需求无限和资源稀缺的矛盾,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就是资源配置(赵学增,1994)。合理的审计资源配置可以保证各类审计按照理想的模式和需要来选择和安排审计资源,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审计资源配置旨在使审计资源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实现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吻合,达成审计资源配置的优化,最终实现审计目标。 一、审计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性 要探讨审计资源配置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的重点在于“配置”二字。所谓资源配置,应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资源的需求,有目的地将有限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方向、部门或者企业等的一种活动。 结合对与资源配置概念的理解,所谓审计资源配置则应为:审计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活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配置不单纯是指资源在不同生产方向、部门或者企业之间的配置,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配置到不同生产部门间的资源还经常进行同市场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配置,故资源配置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资源配置在一定时刻是已定的、静止的、满足需求的,但在不同时刻,又是未定的、流动的。其中所谓已定、静止、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未定、流动、需求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无条件的。审计资源配置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之间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联系,也是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审计主体内部的分配或者流动的过程。在一定时刻建立的这种相对静止或者说审计资源供求平衡,经常被新的客观事实变动所打破,于是又会引起新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再建立。也就是说,审计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审计资源在不同主体、范围和重点之间的分配,更重要的而且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已分配到不同方向的资源进行同审计资源需求方向与强度相适应的再分配和再调整,这是对同需求相比审计资源配置不协调的经常平衡。

FRIENDS OF ACCOUNTING税务与审计一般认为,审计报告是审计实践工作的总结和审计结论的重要载体,也是审计应用过程最终的环节,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应用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实际上,审计报告理论最终回到审计信息理论,用以指导审计信息处理和认证,提高审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使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一、审计报告概念(一)报告的概念查《新华字典》,报告是指:①把事情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②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两种解释的共同点在于“正式”,但有差异。第一个解释的重点在于“(正式)告诉”,即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动词,第二个解释的重点在于“(正式)陈述”,即信息本身,是名词。报告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按性质分为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会议报告等,按职业分为医疗报告、司法报告、审计报告等,按照作用力层级分为人大报告、中央政府报告、地方政府报告、民间报告等。报告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组织形式,即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或载体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格式传递给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报告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相关信息,向特定的信息使用者传递。“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载体,显然应该从“报告”的第二种解释中派生出来,“审计”一词是对报告范围和内容的限定。(二)审计报告的概念我国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定义2006 年2 月15 日发布、2007 年1 月1 日正式生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 号———审计报告》将“审计报告”定义为,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称之为审计报告书,审计人员从取得的审计证据中归纳出各种结论,应予以检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书,审计报告书应包括对财务信息的用书面清晰明了的表达的评语。其他定义莫茨(RK Mautz) 和夏拉夫(Hussein ASharaf)在《审计哲理》(ThePhilosophy of Auditing)一书中提出,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的报告,具有标准和简要的格式,并从公允表达和充分披露的角度对审计报告原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审计报告旨在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可靠性进行鉴证。弗林特(David Flint)在《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of Auditing) 一书中将报告(Reporting)定义为:用于表明审计人员所持的观点或报告,包括对一个公司开展审计后形成的相对简要的意见陈述,还包括对公司管理进行审计后形成的相对广泛的报告。审计报告对于各利益相关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后果。弗林特对报告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审计报告即是我们常说的“审计报告”,广义的审计报告还包括“管理建议书”等。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专家认为,对于民间审计而言,审计结果最终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和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报告是比较常见的“审计结果”。所谓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意见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审计报告可以用作被审计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证明文件,也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利害关系人决策的参考资料,它还能反映审计人员工作的业绩。蔡春教授从审计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审计报告过程生产的审计信息主要是有关整个受托经济责任实际履行状况的信息,也就是审计人员以从审计调查过程获得的各种审计证据和做出的各种审计判断为基础,而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状况所作的总结性说明,它以审计意见的形式反映于审计人员提出的各种报告之中,如审计报告和致管理当局函。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一份标准的审计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审计信息:审计的范围、依据和标准、运用的方法与程序和审计师的意见。其中,审计师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信息。文森特·M·奥赖利等在《蒙哥马利审计学》中提出,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中所有努力的正式成果,其所讨论的内容是在审计那些根据公认会计原【摘要】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应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审计报告理论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加深对审计报告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审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文章利用比较的方法,主要从审计报告的概念、种类、要素、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方面加以研究。【关键词】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理论; 比较研究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鲁东大学王海兵刘亚莲审计报告理论比较研究①① 感谢课题组李孝林教授、陈丽蓉博士、梁刚副教授、李歆副教授对本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101会计之友2010 年第3 期下FRIENDS OF ACCOUNTING表1 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影响因素及意见表达变形的类型报告方式需要在无保留审计意见中加入说明性质语言的情形部分根据其他审计人员的报告形成审计意见在介绍段和意见段之间加入说明性语言偏离审计人员认同的权威文告加入说明段描述并判断该偏离前任审计人员对以前年度比较报表的审计报告没有提交在介绍段加入说明性语言财务报表与管理层报告的其他信息之间存在重大不一致加入说明段描述不一致的情况(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是否要拒绝出具审计报告或者撤回审计)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的补充信息的例外情况加入说明段描述该情况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问在意见段之后加入说明段(允许无法表示意见但不是必要的)会计原则的应用缺乏一致性在意见段之后加入说明段审计人员希望强调某些事项加入说明段需要偏离无保留意见的情形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在范围段做保留(“除了”……),在意见段之前的单独段落描述审计范围限制,根据情况和重要性发表保留意见(“除了”……)或者无法表示意见偏离公认会计原则在意见段之前的单独段落描述该偏离;根据其重要性发表保留意见(“除了”……)或者发表否定意见———资料来源:《蒙哥马利审计学》(原书第12版)文森特·M·奥赖利等著,刘宵仑等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税务与审计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后做出的报告,那些报告(被称为审计报告或者审计师报告)的相关规定都反映在审计准则公告中。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企业本身、其董事会或股东们,以解除受托审计责任。综上所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 号———审计报告》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对审计报告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不仅强调审计报告是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而且突出了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应该以审计工作的实施为前提,全面反应了审计报告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形式。两者界定具有一致性,但也有一些差异。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定义较为抽象,直接涉及到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标准和审计程序,而中国审计准则体系课题组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化。总之,以上定义能涵盖其他有关审计报告的概念及作用的提法。特别地,审计报告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对于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委托审计单位、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具体作用各不相同,鉴于审计报告对会计信息起着“认证”的作用,两者“绑定”在一起才能真正起作用,所以审计报告的作用最终通过会计信息并与之一起得到发挥。从这种意义上讲,审计报告的基本作用应定位于“决策有用性”。二、审计报告种类(一)审计报告分类审计报告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照审计主体分为政府审计报告、民间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按照审计意见分为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按照篇幅长短和详细程度分为长式审计报告和简式审计报告(长式审计报告一般应用于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简式审计报告一般应用于民间审计);按照格式是否标准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按照国家所属法系分为英美法系审计报告和大陆法系审计报告,等等。鉴于审计报告的作用集中体现于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上,所以按照审计意见分类是最为常见的分类。审计报告是否是标准审计报告或非标准审计报告也对审计意见产生影响,按照格式分类也很常见。实践中通常采用按照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格式的混合分类。(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文森特·M·奥赖利等在《蒙哥马利审计学》中讨论了标准的审计师报告(常常被称为无保留或“干净”的审计报告或意见)、发布审计报告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及对偏离标准报告的处理。下表是标准审计报告的主要变形(非标准审计报告)。我国的审计报告意见一般包括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②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② “无法表示意见”本身不属于审计意见,但广义上讲,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意见。102FRIENDS OF ACCOUNTING表2 我国出具审计报告应考虑的因素及意见表达出具加说明段或修正语的无保留意见报告的决策需要发表带说明段或修正语的无保留意见报告的两种情况重要程度不重要重要不确定事项影响客户会计报表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对客户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怀疑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需要偏离无保留报告的三种情况重要程度不重要重要,但不影响会计报表整体的公允表达很重要,以至影响会计报表整体的公允表达审计范围受限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会计报表编制偏离公认会计准则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审计不独立无法表示意见(不管重要性如何)注:情况2 中若注册会计师认为现行会计准则会产生误导,应出具修正语的报告。情况3 中审计不独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重要的,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资料来源:李雪著,《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税务与审计计报告时,必须正确地选择审计意见的类型。以上四种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大部分报告要素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审计意见段。从无保留意见开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的否定成分在逐渐加深,无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是两个极端,而保留意见介于无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之间。无法表示意见严格上讲不属于审计意见,但由于也能对外传递特殊的信息,所以也可以视同为一种特殊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类型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具体情形如下: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当存在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除上述规定的两种情形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此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其经营效率、效果做出的承诺。由于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意见的作用还是具有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只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内与会计报表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发表审计意见,并不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不允许其对被审计意见的未来事项做出鉴证。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把“需要在无保留审计意见中加入说明性质语言的情形”高度精炼成“不确定事项影响客户会计报表”以及“对客户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怀疑”两种情况,根据重要性程度决定所出具需要发表带说明段或修正语的无保留意见报告审计报告意见的具体类型。另外,我国把充分的审计独立性视为出具恰当审计报告的一个基本前提,在缺乏独立性时,注册会计师不能表示审计意见,这是对奥赖利所提出的“需要偏离无保留意见的情形”的重要补充。三、审计报告要素(一)审计报告的要素1994 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对1983 年颁布的13 号国际审计准则指南《关于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进行了修订,新的报告包括下列要件:标题、收件人、导言段、范围段、意见段、日期、地址、签名。该模式的特点是要素非常齐全,其格式同美国的审计报告基本一致,均属三段式。美国审计报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国际标准的角色。另外,该模式还兼具协调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见表达方面,即“真实与公允地反映”和“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以及“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或相关国际标准”(并且符合相关法律或法规)。2006 年2 月15 日颁布、2007 年1月1 日正式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 号———审计报告》规定,审计报告应当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报告日期九个要素。(二)与国际审计报告要素的主要区别我国审计报告要素与国际审计报告的主要区别在于:国际审计报告使用合适的标题如“独立审计人员报告”,我国的审计报告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国际审计报告在导言段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我国审计报告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单独作为两个要素予以区分,置于引言段之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包含了国际审计报告中“范围段”的内容。我国审计报告对国际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拆分和整合,如表3 所示。103会计之友2010 年第3 期下FRIENDS OF ACCOUNTING③ 审计公告制度也存在于民间审计,例如上市公司强制审计及审计报告公示等。但考虑到商业秘密等原因,审计公告制度一般不适用于内部审计。表3 中国审计报告和国际审计报告的报告要素比较审计报告存在较大差异的审计报告要素国际审计报告导言段确认被审计会计报表;说明管理当局责任与审计人员各自的责任范围段提及国际审计准则或相关的国家审计准则或实务;描述审计人员的工作中国审计报告引言段说明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财务报表已经过审计,并包括下列内容:指出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每张财务报表的名称;提及财务报表附注;指明财务报表的日期和涵盖的期间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应当说明,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应当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税务与审计我国审计报告要素与国际审计报告要素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借鉴国际审计报告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表3 所示,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其实是对所有主要要素的一个综合说明,而我国审计报告则没有这样一个总括性的导言段,只有一个过渡性的引言段。所以,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和我国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在结构上属于总分式,后者在结构上属于并列式。国际审计报告的导言段被拆分和细化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国际审计报告的范围段则并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对审计责任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界定。这种调整符合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且有利于清晰界定审计对象、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强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意识,蕴含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降低了审计人员的诉讼风险,而且对于责任的严格区分从法理上巩固和提升了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四、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民间审计和国家审计均需要出具审计报告,但两者存在重大区别。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意见书和做出的审计决定从广义上讲也属于审计报告的范畴。民间审计不涉及审计决定,国家审计一般附有审计决定,即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程序,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审计报告进行审定后,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给予处理和处罚的决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民间审计结果必须向社会全面公开,而国家审计的审计结果是否公开及公开的程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国家审计署自2003 年开始发布审计公告,并从2007年全面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凡是财政财务收支的单位在接受了审计后,审计结果将完全公开。本节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念、实施背景、不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念及实施背景审计公告制度主要针对政府审计而言③。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主动或依据相对人的申请向社会公开,或通过其他方式使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者知晓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经济组织审计结果的一种制度安排(张立民,聂新军,2006)。审计结果公开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得力手段,审计结果全面公开是一种必然趋势。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国外早已实行,但在我国起步较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2001 年审计署公布令第3 号)于2001 年8 月1 日起施行,审计署于1996 年12 月16 日发布的《审计机关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的规定》(审法发〔1996〕362 号)同时废止,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入了法制化、国际化轨道。在2003 年12 月第一次进行了审计结果公告———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在我国是第一号审计公告。2004 年、2005 年、2006 年又陆续公告了几项重大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慢慢地走向规范化的轨道。2003 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公布了《审计署2003 至2007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中国将积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二)不同国家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模式的比较研究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不同,审计体制有所不同,各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因此存在较大差异。当前世界上国家审计体制主要存在四种模式,即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司法模式和行政模式。(1)立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完全独立于政府,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模式是目前世界审计制度的主流,其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属于比较典型的立法型审计体制的国家。(2)在独立模式下,审计机关超然独立,向公众负责。实际运作中,审计机关倾向于对立法部门报告工作。其104FRIENDS OF ACCOUNTING表4 中、美、法、德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特点的比较国家审计模式审计职能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审计范围)审计结果公告批准机关审计结果公告方式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依据美国立法检查、评价和报告联邦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政府责任署和议会通过媒介对社会公众公开,公众也可以向审计机关索取审计报告《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预算和会计法案》德国独立检查、评价和报告政府部门、联邦法院、议院和总统直属机构联邦审计院和议会通过新闻发布会对社会公众公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和《联邦审计院法》法国司法检查、报告和一定的处罚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审计法院和议会通过出版公共审计报告对社会公众公开《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和《审计法院法》中国行政检查、评价、报告、处理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经济责任以及社保等有关基金等审计本级审计机关及本级人民政府有选择地通过媒介对社会公众公开《审计法》税务与审计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独立于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并不直接拥有处理权和直接进行最终审判权,而只是采取批判态度,根据自己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收集的资料,向立法部门提供信息,以等最后的裁决。采用独立的政府审计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日本、德国和印度。(3)司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关除具有审计职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司法权限,显示了国家对法治的强化。其特点是政府审计拥有司法权,审计官员享有司法地位,从而强化了政府审计职能。这种审计模式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巴西等西欧和南美一些国家广泛采用,因此,通常又称为大陆模式。这些国家设立审计法院,享有最高法院的某些特权,可以对违法或造成损失的事件进行审理并予以处罚。④行政型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关在体制上隶属于国家行政系列,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在行政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行政首长交办的事项为首要任务,突出行政权威和行政手段,特别强调行政处理处罚,以行政权力作为推动审计工作的主要力量。与“立法模式”、“独立模式”和“司法模式”相比,“行政模式”的政府审计机构独立性较缺乏,其活动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目前采用行政审计模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罗斯、瑞典等,前苏联、东欧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曾采用这种模式。审计公告制度已经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大部分国家关于审计公告的理念是一致的,都认为审计是一种监督制约机制,只有增强公开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与立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协同作用,才能使审计公告制度真正成为实行民主监督的机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的审计体制决定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因此各国的政府审计结果对外公告也存在较大差异。表4 就各种不同审计体制模式下审计职能、审计公告范围、审计公告批准机关、审计公告方式和审计公告法律依据等方面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简要的直观比较。国家审计在我国又叫政府审计,我国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属于行政审计模式,亟待纳入法制化轨道,与国际惯例接轨。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审计监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政府各部门开支也是从公共财政中支出,全体纳税人都有权利对此进行监督。国家审计机关及时将有关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总之,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提高了政务透明度,维护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对于发扬民主政治、构建人本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主要参考文献】〔1〕 RK Mautz,Hussein ASThePhilosophy of A英文影印本〔2〕 David Flint,AICPAPhilosophy andPrinciples of Auditing,〔3〕〔美〕尚德尔审计理论〔M〕汤云为等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4〕 文森特·M·奥赖利等 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2 版)〔M〕刘宵仑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5〕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 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6〕 萧英达比较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8〕 李雪审计理论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9〕 秦荣生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8(12)105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