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诗歌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高中语文

发布时间:2024-07-17 14:57:43

诗歌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高中语文

阅读题要在文章中找答案~诗词鉴赏格式是:此诗描绘了~~(用两个四字词概括)~~的景色,用了~~(以动衬静,乐景写哀~~)~~的手法,烘托出~~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是高二的,语文两连冠,你相信我吧~~格式是这么个理论,但仍然要因题而异,比如笼统要你鉴赏你就百分百要用这个格式~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具体规定是这样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的诗词鉴赏试题,选用了24首诗词,设计了37道题目,对考点均有涉及,就题目而言,虽然有的侧重某一方面,有的是综合考查,但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炼字炼词型命题形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是请简要分析)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好处。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答题示例: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  ①氛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 (第一步:指出是哪一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该字的好处),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邻邻,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例2  (200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明]高  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①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题目已将字词点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该词后的景象);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该词的好处)。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例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表达技巧型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    吴  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此(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省江门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及使用该手法的好处),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步:结合思想内容再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第四种模式:分析形象意境类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例1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牡丹花[宋]苏  轼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答:因题干中已明确了诗歌的形象,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对海棠花开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无固定模式,但一般分析诗歌意境须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山东卷)晓上空泠峡①王闿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  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抓住其中要点:描摹诗歌图景)(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概括了意境----特点),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剖析了作者思想)。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剖析了作者思想)。第五种模式:分析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步骤:可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过……,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或歌颂了……的品质或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例1   (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  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  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采用了通过……鞭挞了……和通过……,讽刺了……的句式)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直接结合具体诗句,采用表达了……情怀和志向的句式)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就是高考诗歌鉴赏所要考查的。  应对高考古诗鉴赏题有妙招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附录:【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1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6分)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答案】(8分)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⑵(4分)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湖南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 白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李白在漫游和飘泊中度过一生,任侠尚义,交游天下,是极重道义和感情的人。素称“诗家天子”的王昌龄是李白的挚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而不屈己志。约于天宝八年,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瘴疠之地夜郎,李白闻讯后同情关注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往情深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通过明净的语言,把他那种真挚的友情、焦急的关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我有一些资料,先让你看其中的一些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标点误用主要有以下十六种情况: 非疑问句用问号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 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淮剧”“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 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和”“及”“与”)前面,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概数之间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 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应将句号改为逗号,或将分号改为句号。 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修改方法:或将冒号删去,或将“我从中”前面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短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充当“三位女杰”的说明性短语。 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本句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1)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前一句中李白的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一句“神形兼备,充满生机”,只是句中的谓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到引号外。 不是书名误用书名号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是不能用书名号的,只能用引号。 15. 省略号与“等等”并用 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 省略号与“等等”意思是重复的,二者应该删去其一。 16. 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淆 1 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 2 他培育了许多香花,收养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如前一句),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号除外)应省去。所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及“经、史、子、集”后的句号都应删去,然后在后括号外加句号。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如后一句),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可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用句末点号。所以应把原来句末的句号移到“小动物”后。

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一)特点:以情动人(二)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2、 记事的记叙文3、 状物的记叙文4、 写景的记叙文5、 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三)思路(1)以记事为主的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叙述事件要生动形象;最后,画龙点睛,写出事件的意义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2)以写人为主的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这叙事是为写人服务,可以依据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特点来化分段落;可以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品质;刻画人物要突出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要注意材料详略安排(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还可以按照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划分段落二、记叙文常见的命题方法1.以人名或称谓命题:如《刘文学》、《焦裕禄》、《妈妈》;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猎户》、《小报编辑》;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我和同桌》、《儿时的往事》;4.以人物的品格命题:如《闲不住的老爷爷》、《老乐叔》;5.以我的感受命题:如《好榜样》、《可敬的蔡老师》、《他在我的记忆深处》;6.以场景命题:如《欢腾的夜市》、《动人的一幕》;7.以中心事件命题:如《买菜》、《钉钮扣》;8.以线索物命题:如《一张贺卡》、《礼物》、《一件旧上衣》;9.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如《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傍晚的除夕》;10.以事件发生的环境气氛命题:如《锣鼓声声》、《柳絮飘飘》、《风雨情深》;11.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命题:如《光荣榜前》、《在电影院门口》;12.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命题:如《任弼时二三事》、《张老汉捐款办教育》13.写物寄意的记叙文,则常常以“物”(描写对象)命题,如《井岗翠竹》、《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14.引用诗句为题:《霜叶红于二月花》《南州六月荔枝丹》三、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再如2008年四川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一文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如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四、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起"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3)以典型细节、典型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4)以人物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从一开始的疙疙瘩瘩,到不觉对小蜜蜂"动了情",以致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自己的老师为线索(5)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线索游记一般都用时空为线索记事的记叙文,按事件自身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

诗歌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高中

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一)特点:以情动人(二)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2、 记事的记叙文3、 状物的记叙文4、 写景的记叙文5、 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三)思路(1)以记事为主的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叙述事件要生动形象;最后,画龙点睛,写出事件的意义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2)以写人为主的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这叙事是为写人服务,可以依据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特点来化分段落;可以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品质;刻画人物要突出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要注意材料详略安排(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还可以按照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划分段落二、记叙文常见的命题方法1.以人名或称谓命题:如《刘文学》、《焦裕禄》、《妈妈》;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猎户》、《小报编辑》;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我和同桌》、《儿时的往事》;4.以人物的品格命题:如《闲不住的老爷爷》、《老乐叔》;5.以我的感受命题:如《好榜样》、《可敬的蔡老师》、《他在我的记忆深处》;6.以场景命题:如《欢腾的夜市》、《动人的一幕》;7.以中心事件命题:如《买菜》、《钉钮扣》;8.以线索物命题:如《一张贺卡》、《礼物》、《一件旧上衣》;9.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如《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傍晚的除夕》;10.以事件发生的环境气氛命题:如《锣鼓声声》、《柳絮飘飘》、《风雨情深》;11.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命题:如《光荣榜前》、《在电影院门口》;12.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命题:如《任弼时二三事》、《张老汉捐款办教育》13.写物寄意的记叙文,则常常以“物”(描写对象)命题,如《井岗翠竹》、《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14.引用诗句为题:《霜叶红于二月花》《南州六月荔枝丹》三、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再如2008年四川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一文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如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四、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起"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3)以典型细节、典型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4)以人物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从一开始的疙疙瘩瘩,到不觉对小蜜蜂"动了情",以致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自己的老师为线索(5)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线索游记一般都用时空为线索记事的记叙文,按事件自身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

说实话,建议你去买参考书,上面超多,我以前就是买的《五三》,蛮好的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具体规定是这样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的诗词鉴赏试题,选用了24首诗词,设计了37道题目,对考点均有涉及,就题目而言,虽然有的侧重某一方面,有的是综合考查,但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炼字炼词型命题形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是请简要分析)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好处。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答题示例: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  ①氛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 (第一步:指出是哪一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该字的好处),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邻邻,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例2  (200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明]高  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①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题目已将字词点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该词后的景象);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该词的好处)。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例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表达技巧型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    吴  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此(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省江门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及使用该手法的好处),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步:结合思想内容再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第四种模式:分析形象意境类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例1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牡丹花[宋]苏  轼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答:因题干中已明确了诗歌的形象,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对海棠花开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无固定模式,但一般分析诗歌意境须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山东卷)晓上空泠峡①王闿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  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抓住其中要点:描摹诗歌图景)(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概括了意境----特点),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剖析了作者思想)。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剖析了作者思想)。第五种模式:分析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步骤:可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过……,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或歌颂了……的品质或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例1   (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  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  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采用了通过……鞭挞了……和通过……,讽刺了……的句式)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直接结合具体诗句,采用表达了……情怀和志向的句式)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就是高考诗歌鉴赏所要考查的。  应对高考古诗鉴赏题有妙招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附录:【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1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6分)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答案】(8分)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⑵(4分)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湖南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 白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李白在漫游和飘泊中度过一生,任侠尚义,交游天下,是极重道义和感情的人。素称“诗家天子”的王昌龄是李白的挚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而不屈己志。约于天宝八年,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瘴疠之地夜郎,李白闻讯后同情关注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往情深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通过明净的语言,把他那种真挚的友情、焦急的关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首先要分析其意境,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根据其词句揣摩作者的心理和想表达的意思。

诗歌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高中生

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鉴赏须要国学博,仄平韵律是基本。历代诗歌似大海,读懂一首做题目。

首先要分析其意境,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根据其词句揣摩作者的心理和想表达的意思。

一在《诗之心得:怎样留住诗意》一文中,我说:“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那些喜好与人辩论诗的问题的人必须为之努力,这样才能增强语言的可信力。这时即使言论有所欠缺,别人也不至于揪住不放,因为能力可以证明经验。”有人提出,这样说是不是绝对了些?并指出,某些文学文艺评论家一生也没有写过小说、散文,也没有做过导演、编剧,不还是一样被人称道?我说,这个情形恰恰不适用对诗歌的评论,因为诗歌有它极强的独特性。小说、剧本等文学艺术,基本反映人们生活里的故事,情节要求具体,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一般篇幅较长,有些评论家从来不好写或不善写,都是正常的,丝毫不会影响其评论质量。苏联时期有一位大评论家曾尝试亲自写小说,最后却主动放弃,自叹不如,也未伤及他在学术上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他尽管不善写(不应认为不会写,这只是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可他熟悉那里边的生活,对如何反映并使之成为艺术有足够的见地。诗歌评论则不同,中国历史上还没有那个评论家、理论家不善诗的例子。例如《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诗品》作者钟嵘,《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都能诗。古代小说家、戏剧家也几乎都是能诗善词(曲)的,如关汉卿、吴承恩、曹雪芹。诗歌短的仅有几句话,这就证明诗歌是一种足可以信手拈来的文学体裁,写好固然不容易,可那是另一回事。经验和见地是文学艺术评鉴的关键。连几句简单合辙押韵的言语都不能顺口诌来的话,谈何经验?见地又有何信?诗歌总的看是对形象性语言的运用,但也有抽象性的一面,这是由其简洁概括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像其它语言艺术那样可以将生活场景完完整整地可至粗可至细地描绘出来,因此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就不一定对得准诗歌的诞生过程,即不一定促成诗的必然产生。写如是,评亦如是。不过“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的主张只针对那些华而不实的专著、专论而已,不包括人们日常泛泛的对诗的谈论。凡是带有抽象性的艺术,其评价就越离不开经验。从某个意义上说,诗词的抽象性是仅次于书法、音乐的,没有良好的实践修养是不可能有真知灼见的。经验告诉我们,诗是经灵感激发从毫无准备到脱口而出的语言艺术,是从诗意产生到记录的过程所必然指向的结果,这是其他语言艺术并不具备的。尽管对有的人而言从脱口而出到最终定格诗稿,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比如修改、润色,沉淀,但这并不能否定诗的速成性。所以照搬其它体裁的评论经验来评论诗歌是不恰当的,带着不谙诗之速成之法的明显缺陷来评论诗歌也一定会有欠缺。经验产生见地,“能诗”的经验才是评论诗歌的前提和要素。“能诗”是诗歌创作的一项发达能力,是有关诗歌一切经验的基础,写与评都要从这里出发,否则很难悟到诗歌的真谛到底在哪里。而“会诗”只不过代表一般的写诗经历或者能力,还不能上升到诗意无处不在,这样的人作为写诗启蒙老师还是可以的,如果作为诗评家还远远不够格。不过当今正式的非正式的“诗评家”还真的不少,有的还大名鼎鼎,可这有何用?中国诗歌艺术本身(主要是旧体诗)并没有重新振奋起来。中国诗歌要想重新走入辉煌,就必须依赖广大的诗歌创作队伍,而且诗歌创作是诗歌评论的源泉,以古评古,以古评今的诗歌评论评价模式,过分强调欣赏,忽视写的经验,越来越凸显出它对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不适应性,甚至制约了诗歌的发展。大量的诗歌创作队伍至少要比写诗的人少时,更能促进诗歌创作经验和水平的提高,这个观点恐怕是没有异议的。任何艺术,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评论家,但艺术实践才是最根本问题。所以让人更轻松地参与写诗创作实践,这个“让”字要比多少个“评”字都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其实我们所说的“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正是这个意思,从实践的层面力主任何评论都应从激发人们主动写诗、爱好写诗出发,评论者要评写结合,不以纸上谈兵的方式要么把人评得瞎写一通,要么把人评得避难而退,谁都不愿写。当然这个主张里我们并没有排斥对待诗评应该有的科学态度,即坚持认为凡有益的评论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写诗也要主动去接受别人的评论评价,写诗与欣赏或创作与评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姊妹花,缺了谁另一个都不会太美丽。况且,诗评与诗论还有所不同,即诗评不完全等于严肃客观的诗论。诗评,说到底是评价,诗论重在理论探索,二者虽然都是人经验和见地的反映,但诗论更着重于对诗的本原,创作和发展规律的探讨,是对什么是诗、怎样写诗以及诗的价值的认识,理论性自然要强一些,也没有多少感情色彩。而诗评则集中于对某一作品本身的领会和解读,因而诗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倾向性。诗论所运用的经验和表达出的见地,既可来自于亲身实践经验,也可来自于日常阅读所形成的学识性经验。诗评由于要深入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实践过程,仅凭学识性经验是不够的,诗评者必须是具有很高水平的实践者,所以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分析和良好的实践经验,是诗评最基本的要素。但是当下很多情形却不是这样的,很多诗评文章既看不出评者的实际创作能力,也看不出他真正深入了诗的作者的创作过程多少,甚至还没有读懂就赤膊上阵了,这很符合现今的浮躁风气,却不符合诗评的规律和诗评者自身应该尽到的责任。又由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实在之神奇,独一无二,比如中国文学从民谣和占卜起步,人人便懂得追寻日月星辰与天地人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构想和借助适应了人的心理寄托,有利于释放生活中的烦恼与迷惑,诗歌很快便占据了主导地位;民间音乐的采集和宫廷音乐的发展,让上至帝王下至地方官吏都能以倚声填词为热;更甚者从毛笔诞生之日起,凡拿得起毛笔的人便人人不是书法家,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始终不能将艺术的探求(包括理论)与实践分开,所以今天也不便违背这个规律了,“别人实践,我来评”的现象,也就是毫无道理的。二一般都认为诗是形象语言的艺术,这没错。但如何把形象语言变成艺术?这中间的门道就值得说说了。那是什么呢?是抽象。形象语言必须经过人脑的抽象才能上升为艺术,诗歌就是最重视这个“抽象”的艺术。因而可以说,诗是运用形象语言以抽象化的方式结构起来的韵文艺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同一首诗歌的价值评判不同?有人说是人的好恶和欣赏习惯作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对诗的抽象方法的感受和理解有差异。诗的语言不过是作者给诗披上的一层外衣,他的真实内涵是通过作者抽象劳动完成的。然而在“七分衣裳三分人”的欣赏心理状态下,人的眼睛对本质的认识有些模糊罢了。所以对一首诗其作者抽象劳动的认识,必须要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才可领悟到。比如诗的语言是通俗还是华丽,是细腻还是粗犷,是简约还是繁冗,是严肃还是俏皮,等等,有人把这归结为风格,毋宁说是作者的抽象劳动或抽象劳动习惯使然,因为“风格”一词可以概括一首诗的特点,但不能因此而揭开它的本质。抽象劳动在其它文学形式中也大量存在,但深刻程度皆不如诗。像“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的语汇,谁都会说,但把这些结构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却是作者独特的抽象劳动的成果。如果用这种抽象劳动去写小说、散文、剧本,那最终也不是真面目的小说、散文,而是史诗(长篇叙事诗)、散文诗、诗歌剧一类的东西,或如古代楚辞、赋。诗的抽象劳动,其结果是语言的标志性。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一览众山小”(杜甫)、“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等皆属标志性语言,这些语言代表了诗人各自抽象劳动的深度,一经面世便不可被替代,后人可以引用,但不具新意的重复却只能是徒劳的。诗就是这些标志性语言的集合。古人所谓“炼字”、“炼语”、“炼句”虽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这层意思,但也不无误导,因为没有在本质上真正说清怎么“炼”的问题。标志性语言,因为其标新立异且前所未有的言语结构和内涵,往往被人喜爱而成为广为传咏的名言警句。可是任何这样的句子当时都是作者写来为全诗服务的,是作者在运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抽象劳动自然而然的结晶,而非为写名言佳句而故意累积成诗。现在写诗填词出现为追求警言佳句而写诗并乐此不疲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尽管众多,却不可取。为求佳句而写诗,必然离“苦吟先生”越来越近,而距在诗意调动下自由展现人写诗的情趣越来越远。虽然前者也不乏灵感刺激,但因违背了写诗的意义,其诗的价值也就打上了问号。这样的人评论起诗来定然南辕北辙,可能入得潮流,却找不到源头。我们的主张是为了杜绝这种情形,才提出来的。还是那句话,“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是针对一些专著、专论而言的,不包括正常的交流心得体会的文字。我不时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诗词在唐宋以后为什么要走下坡?读到的文章可谓不少,总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却又不能被完全说服。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中国文学形式发展的多样化,不是使诗词从主要文学形式中退避出来的主要原因,而是诗词本身自唐宋以后越来越被固化和神秘化所造成的。加之某些研究在贵族审美倾向的影响下的推波助澜,人们对待写诗填词态度从亦步亦趋逐渐走入过分谨慎,越来越不自由,创作热情的下降,创作队伍随之减少,自然导致了诗歌艺术的下降。遍览唐宋诸多诗家诗作,无疑可证明那时有文化的人大都能文善诗,可见写诗的人多了,能留传下来的好诗才层出不穷。是至毛泽东,旧体诗才有了新的突破。其原因在于他能主动打破僵化的束缚,以信手拈来似的创作热忱将诗词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如此丰碑,却如鹤立鸡群般孤芳独立,影响深远也让人望尘莫及,因为人们很难具有他那样的人格风范和豪迈经历。不过自此可以看出,人的创作热情、实践的自由感,才是关乎诗歌创作局面兴衰的关键原因。我相信当今网络中方兴未艾的诗词创作热,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这个端倪。但是这个“热”,同时也伴随着对古典诗词的再挖掘。挖掘是必须的,不挖掘便不知其根之所在,不然热也是虚热。正如良马只有寻觅到了草原才能发现驰骋的天地有多大,可是这也意味着它从此肯再也挣脱不出套马杆,它走得越远被套牢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诗词热也离不开诗词欣赏,诗词欣赏时刻左右着诗词热的起伏。在评论别人诗词时,某些网站上所谓的专家、大师正在以倾尽所能的姿态,有意把人引向对诗壳的过分关注,而将内容、情趣、寓意的欣赏推于次席。相反,在对待古人诗词上他们却不仅能做到对内容的关注,甚至还能过分到牵强附会、任意引申的程度,对古人的创作自由也能给予尊重和理解。显然,他们对欣赏古今诗词存在着双重标准和狭隘的市侩风气,这和套马杆毫无二致。换言之,套马杆本无何不好,就看它被谁拿来如何使用。三另一方面,诗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也要反映生活,也要生活气息越浓越好。舞文弄字虽属于头脑中的躁动,但绝非是在脑子里一味地编织想象,而是放眼于真实的生活,并将实际的生活感悟及时地迁移到一时一地、一情一感被激发出的那一刻,直至获得一发不可收的文字能力。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一段段生活场景描述下来,就成了小说、散文、剧本一类的东西,诗却不是这样。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提炼性(从语言外部看是提炼性,从内部看则属人脑抽象行为),所以诗不是靠耐心和语言罗列(平铺直叙)就可完成的。诗不仅要求作者有使用文字的口头或笔头能力,更要有观察和捕捉生活的敏感,用提炼的语言来及时诠释这种敏感,诗便喷涌而出了。那么“敏感”哪里来呢?只能来自不断的且高密度的写诗实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主张“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的原因。人有能力是一回事,熟能生巧又是一回事,但二者却难以同日而语,因为其质量不可同日而语。从人的一般心理来讲,写诗是个人情趣,不管出于娱人还是娱己的目的,都不是专门拿来让人说三道四的,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期待人欣赏,与人沟通。如果不能从内容和寓意上与写诗的人共鸣,读者或褒或贬之词很难保证公允,评论失于偏颇就更难避免。诗既要提炼又要避免提炼过度。不提炼诗则不成诗,提炼过度则晦涩难懂。评诗只有体恤作者当时的心境和语言运用心理才能有的放矢,这是要靠写诗经验才能有所保证的。同时评古人诗和今人诗也有不同,古人诗里传下来的大都经过了沉淀,一是达到了怎么挖掘都不为过,一是使用什么态度评价古人也听不见。但是对今人诗,一定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尽量给予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地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这才是得体的评论,其“得体”也必然来自大量的写诗的实际经验。还要说一下,那些非专论的一般的写诗读诗感受上的交流,算不上严格意义的评论或评价,与我们主张“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没多大关系,这样泛泛的交流即使提出很深刻甚至尖刻的意见,也属于正常且直接的感受,写诗的人是不该因此而感到伤害的。一个作者只有经得起人的各种推敲,他才能从中受益,才能让自己的诗走进好诗的行列。任何人阅读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感受,且愿意将这份感受与作者分享,这是对作者多大的尊重和鼓励!这一点,要与还没有深入去感受作品就挑三拣四的所谓评论分开。当然如果读者把他的感受上升为专门的学术性评论,更是难能可贵,难道这不是哪一个作者都乐于接受的吗?有深入感受和有亲身体会的诗评才是最真诚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交流感受和体会,是极其重要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有效方式,一个人从真实感受出发,可能有褒有贬,这时连他是否会写诗也不重要了,因为这样的交流与居高临下套用学识的评价不同,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写诗即便遇到了这样的“打击”,也应视作正好提高的机会。写诗既然是情趣使然,就不应该把它当做展现学识来对待,所以保持良好的情趣,诗才能写好,别人有些批评又有何妨?不过话说回来,写诗的人不能把自己写的每一首诗,都当做宝贝似的不忍割舍,这个会对作者形成桎梏,最终会影响诗的品质。好诗是从数量中挑出来的,属偶得,故不可为其所累。人最需要的是把诗意及时记录下来,至于诗写得好不好,可另当别论,不必计较。以上我们从诗的评论、诗的创作和诗的作者三个方面,谈了主张“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的理由。

诗歌评论文章题目怎么写高中的

(1)找出体现晚,望的意向【从诗中找】,如果是试卷分值较高,就说一说这些意象带来的情感或者营照出什么样的氛围。(2)这属于炼字题,如果这字有什么修辞手法,就得写出来;然后把这句是营照的氛围写出来,如果不会那就把这句诗翻译一遍,最好翻译的优美一点;最后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写出来。三步搞定。

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抒情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表现手法[专业术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即咏物言志,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事:(即叙事抒怀,表现手法:叙议结合)借古迹:(即怀古咏史,表现手法: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 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王维) 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二)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落的痛苦。年华小时,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三)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四)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五)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出陈心志的告白。 古代诗词中常见抒情风格术语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 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 语言风格术语 清新: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含蓄: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简洁:指干净利落,言简意骇。

首先要分析其意境,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根据其词句揣摩作者的心理和想表达的意思。

多做题,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听老师讲例题,把老师那个答题模式记住,千万不要光听老师讲完了就完了,一定要用心体会;了解一些事物:景物的意向

诗歌评论文章怎么写题目

我前年已经高考过了,所以就谈谈我的经验吧。诗词主要是考学生的鉴赏能力,一般诗词就那么几个意象和表达方式。不外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思乡之类的。你做这样的诗词时,要仔细看诗词的主要字眼,一般诗人在诗词中都是会用一个字来总领自己的情感的,那就是诗眼,抓住诗眼就OK了。其他的再稍微拓展一下,拿高分是没有问题的!

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2.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3.各类试题答题要领第一、形象类(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第二、意境类(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如雄壮开阔、高阔深远,情韵浓郁、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第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先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第四、语言炼字类(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二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第五、“诗眼”类(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诗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第六、句意类(1)阐明诗句的语表义,有时还要发掘它的深层(语里)义;(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第七、表达技巧类(1)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第八、关键词类(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明白全诗要表达的感情,古代诗歌常见内容有:思乡、怀远、咏史咏物、怀古伤今、离情别绪、春恨秋悲、人生际遇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表现手法诸如用典、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比喻、等。把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就是意境。诗歌的主题就是在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来的将这些逐条分析下来再组合到一起,基本就能行了

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一)特点:以情动人(二)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2、 记事的记叙文3、 状物的记叙文4、 写景的记叙文5、 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三)思路(1)以记事为主的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叙述事件要生动形象;最后,画龙点睛,写出事件的意义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2)以写人为主的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这叙事是为写人服务,可以依据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特点来化分段落;可以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品质;刻画人物要突出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要注意材料详略安排(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还可以按照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划分段落二、记叙文常见的命题方法1.以人名或称谓命题:如《刘文学》、《焦裕禄》、《妈妈》;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猎户》、《小报编辑》;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我和同桌》、《儿时的往事》;4.以人物的品格命题:如《闲不住的老爷爷》、《老乐叔》;5.以我的感受命题:如《好榜样》、《可敬的蔡老师》、《他在我的记忆深处》;6.以场景命题:如《欢腾的夜市》、《动人的一幕》;7.以中心事件命题:如《买菜》、《钉钮扣》;8.以线索物命题:如《一张贺卡》、《礼物》、《一件旧上衣》;9.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如《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傍晚的除夕》;10.以事件发生的环境气氛命题:如《锣鼓声声》、《柳絮飘飘》、《风雨情深》;11.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命题:如《光荣榜前》、《在电影院门口》;12.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命题:如《任弼时二三事》、《张老汉捐款办教育》13.写物寄意的记叙文,则常常以“物”(描写对象)命题,如《井岗翠竹》、《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14.引用诗句为题:《霜叶红于二月花》《南州六月荔枝丹》三、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再如2008年四川眉山卷《拔掉那颗蛀牙》一文的标题“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学会去爱,付出爱,才能健康、快乐、幸福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如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四、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起"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3)以典型细节、典型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4)以人物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从一开始的疙疙瘩瘩,到不觉对小蜜蜂"动了情",以致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自己的老师为线索(5)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线索游记一般都用时空为线索记事的记叙文,按事件自身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