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文摘要与论文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8-28 03:58:17

论文摘要与论文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1、论文摘要释义: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 2、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3、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与关键字置于上下。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意思

患病就要补充营养,可过度的营养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从食物营养类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均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模式极其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几方面,论述了人类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就必须注意膳食和营养的道理。 关键词:饮食 养生 合理营养 膳食 食物营养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并供给热能,缺乏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创伤和骨折不易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脂肪可供给热能,构成组织脂肪及储存脂肪,供给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脂肪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性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鱼类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棕榈油、椰子油除外),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胆固醇量增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血小板的粘附性。所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S/P)以1∶1为宜,这样既照顾到必需脂肪酸的供应,又可预防一些与脂肪营养有关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症等)的发生。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食物来源,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可保证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维持大脑活动、肝脏解毒和肌肉活动。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导致热能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易于疲劳,摄入过多可致肥胖。膳食纤维为人体健康所必需,为人体内物质代谢所必需,不能由人体合成,只能由食物供给。钙、磷、镁、钾、钠等无机盐是组成机体的必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组织中含量少于体重的01%的铁、碘、铜、锌、锰、钛、钼、硒、铬、氟、镍等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酶、维生素、激素、核酸有密切关系。 有资料称,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各种致命和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都是人自己吃出来的。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洋垃圾食品的入侵是导致文明病的发生的最大的原因。营养科学告诉我们:“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任何一种食物都可提供某些营养物质,关键在于调配多种具有不同特点的食物,组成合理的膳食。 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营养。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比较合理的,具有很大优点;以谷类为主,蔬菜相辅,低糖,高纤维。但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开始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当前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的发生率高与这种膳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界吸取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作用。健康的 现代科学定义是身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 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甚为密切。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 营养失调则可损害健康引起疾病。如果人生了病,就不能称之为健康。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由于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渐进性的,甚至是潜在性的,因此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往往易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  一、营养与疾病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营养缺乏是指单纯摄入不足,既可以是个别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几种营养素同时摄入不足。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如长期食用精白米面,捞饭等易患脚气病;蔬菜先切后洗,过度加热或水煮可使维生素C大量破坏、损失。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如昏迷、精神失常、口腔疾患及肠胃疾病引起的食物摄入困难或障碍;消化道疾病或胃肠手术等引起的营养素吸收障碍;肝脏疾病引起的营养素利用障碍;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新霉素等)所致的吸收、利用障碍;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引起营养素消耗增加;以及生长发育、妊娠、哺乳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机体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  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重过大,植物性食物比重过小,精制食物多,蔬菜、水果少,这是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膳食中肉类、蛋、奶、黄油等动物性食物几乎达膳食总量的50%,因而出现了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三高膳食,造成热能、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过剩。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进食高盐饮食、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追求饮食享受以及优质食物集中消费等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是造成营养过剩的重要原因。有人调查一桌中式酒席,人均蛋白质达90g以上,脂肪7Og以上  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 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成人发病较少。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常见于缺乏喂养知识,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早产儿先天不足。成人可见哺乳期妇女长期食物供给不足者。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使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或由于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或长期患有妨碍进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可分为营养消瘦症(nutritional 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Kwashiorkor)两种,前者在婴幼儿中常见,患儿体重降低,常低于同龄儿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不浮肿。后者常见于儿童,多为长期蛋白质供给不足,热能供给基本足够,其临床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脏肿大、毛发无华、腹泻等,又称水肿型营养不良。而临床上多见为混合型,混合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消瘦。生长迟滞,体重与身高低于正常儿标准,尤其体重下降更为明显。患儿表现急躁不安、表情淡漠、明显饥饿感或食欲不振,常伴有腹泻、腹壁变薄、腹部凹陷呈舟状、肝脾肿大,常易合并感染,并常伴有维生素缺乏症等。  血清生化检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降低,尿中羟脯氨基酸排出量明显下降,尿中肌酐排出量减少,出现电解质紊乱等。   维生素A缺乏症 临床表现主要是夜盲症与干眼病。由于视黄醇供给不足,体内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早期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症。眼睛结膜近角膜缘外侧形成毕脱氏斑,由于眼结膜、角膜退行性变,泪腺分泌减少,致使眼部干燥,角膜软化、溃疡,甚至穿孔而失明,即称干眼病。据统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因维生素A缺乏所致干眼病而失明。其中高发年龄在3~4岁。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还可有皮肤上皮细胞过度角化、皮肤粗糙、有时呈棘状丘疹,粘膜完整性破坏,导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系统抵抗力低下,而易受感染。  我国人民维生素A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A原(主要为β—胡萝卜素),其在体内转化率约为六分之一,摄入量不足,尤其在蔬菜水果供给匿乏地区、冬春季节,轻、中度维生素A缺乏症常见,但重度缺乏症在我国已不多见。   维生素C缺乏症 冬、春季节由于蔬菜水果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维生素C缺乏症常可发生。人体由于缺乏L——古乐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体内贮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贮运和烹调中丢失维生素C严重,因此维生素C缺乏症在我国一些地区并不少见。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斑,或鼻、月经过多、牙龈出血,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等。此外还表现有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骨骼发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过度等。目前在我国严重的维生素C缺乏症已少见。   维生素B1缺乏症 建国初期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在南方地区曾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病。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缺乏营养学知识指导,精白米面消费量明显上升,此外由于酗酒等原因,维生素B1缺乏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重视。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旺盛性疾病、烧伤病人也可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典型临床表现叫脚气病,可分为湿性脚气病和干性脚气病两型,前者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后者以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主。临床表现有末梢神经炎、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心功能不全、浮肿、静脉压升高、共济失调、记忆力减退、心电图异常等。此病多见于幼儿。   维生素B2缺乏症 我国人民核黄素的来源较少,就全国来说动物性食物供应相对不足,根据全国性膳食调查平均供给水平只占推荐供给量一半。因此,核黄素缺乏也是我国人民重要营养问题之一。核黄素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有湿疹样皮炎、阴囊炎、舌炎、口角炎和脂溢性皮炎等,此外亦可见角膜出血、羞明、视力模糊、流泪等表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acy anemia,IDA) 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该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早产婴儿、儿童、女性青少年和孕妇,育龄妇女中发病率更高。我国对该病的诊断标准为成年男子血红蛋白<12g%、成年女子<13g%。据《儿童少年贫血筛选标准》规定,血红蛋白的标准为6~11岁(男女)<11g%,12~14岁男<12g%、女<5g%,15~17岁男<5g%、女<5g%。  根据我国普查资料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g%约占70%,低于11g%约占50%。根据WHO报告,亚洲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儿童为50%,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92%。  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口唇粘膜与眼结膜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有低烧、活动后呼吸急促,中度贫血者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病人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泻,育龄妇女可有月经过少或停经。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象呈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发生改变。上述检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  锌缺乏症 锌缺乏多见于儿童,属于世界性营养缺乏病症之一。锌与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缺锌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异常,生长和智力发育障碍。锌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摄入量不足,此外是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或体内储存量减少、高能量输液等。临床表现与锌缺乏程度和缺乏时间有关,急性缺乏时以皮肤表面为主,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围、眼睑、肛门周围或外阴部以及易受机械刺激的部位形成糜烂、水疱和脓疱,并出现毛发脱落。一般认为当血清锌值低于50μg/dl时,可出现上述表现,但临床上很少见。  慢性锌缺乏表现为生长障碍,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性腺发育不全、性幼稚症,皮肤干燥粗糙,毛发无华,指甲白斑,食欲不振,创伤愈合延缓,味觉减退,易受感染。缺锌性侏儒除身高低下外智力也低下。  锌源性肢体皮炎(enteropathic acrodermatitis)是一种缺锌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为先天性锌吸收障碍。  其它营养缺乏症见表1-4-3。  表1-4-3 其它常见营养素缺乏症体征  营养素缺乏病及常见体症  维生素D缺乏  活动性佝偻病(4岁以内),骨骺无痛肿大,串珠肋,前囟未闭(18个月龄以上),颅骨软化,肌张力过低  痊愈的佝偻病:前额或顶骨凸出,膝内翻或“O”型腿,胸部变形(郝氏沟,鸡胸),骨质软化  舌炎,呈猩红或牛肉红色,舌裂,颧、眶部及四肢对称性色素沉着及癞皮病(皮炎)  鼻唇窝皮脂溢出,舌炎,末梢神经疾病,伴有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  尼克酸缺乏  贫血,脸色苍白,轻度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位感与振动感消失,伸侧反射消失,神经炎等  维生素B6缺乏  脸色苍白,阿佛他性口炎  维生素B12缺 乏叶酸缺乏 维生素K缺乏  凝血时间延长,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  (二)营养失调性疾病   肥胖症 由于摄入量过多或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改变而引起体内积聚过多的脂肪,造成体重过度增加,从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叫做肥胖症。  临床表现主要为脂肪沉着于躯体,沉积部位男女性间不同,女性多沉积于四肢、腹部、臀部和腰部,而男性多沉积于颈部、腹部和腰部。此外表现为肌肉无力,体力较差,耐久力差,动作迟缓,缺乏活力,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异常。  肥胖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损,胰岛功能异常而易并发糖尿病,并可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为严重肥胖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肥胖可引起肾脏损害,肾功能低下、痛风等并发症,肥胖妇女常伴有月经异常,卵巢功能不全、不育症,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肥胖者多伴有多汗症,皮肤出现汗斑,皮肤瘙痒、湿疹、皮肤炎症等。   维生素过多症 (1)维生素A过多症 多见于儿童,如果一次摄入维生素A大于10�5IU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颅压升高、剧烈呕吐、发烧、视力模糊、复视、眩晕、嗜睡、皮疹皮炎,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而危及生命。急性中毒临床少见。  儿童每天摄入维生素A8000IU或成人每天摄入3×104IU,连续摄入6个月可出现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儿童生长停滞,皮肤粗糙,毛发无华易脱落,肝脾肿大,骨骼疼痛,长骨骨干有骨质增生,韧带肌键钙化,成人可有肝功异常,甚至肝硬变。停止摄入维生素A,症状可逐渐恢复。  (2) 维生素D过多症 维生素D中毒往往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所致。临床表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易疲劳,恶心、呕吐,腹泻多尿,烦躁不安,血清钙磷浓度明显升高,动脉、心肌、肺、肾等软组织出现转移性钙化,易发生肾结石,可引起继发性肾水肿,严重时可致肾功能衰竭。  三、营养有关疾病的预防  营养有关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食品生产供应状况、食物品种及加工贮运烹调销售以及营养知识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关系前所述,引起营养有关疾病的原因,一种是供给不足,一种是摄入过多。前者是当今世界主要问题。营养素供给不足除了食物生产供应上的问题外,更多的由于食品在贮运加工烹调中的丢失,其中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锌、铁等,由于地壳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些所谓“微营养”问题有明显的地区性。预防营养性疾病主要抓好几件工作。  (一)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  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对改善人群营养十分重要,重点应让群众了解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根据营养素的特点,在食品的贮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各环节中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加强购买食品的营养学指导,推广编制食物INQ表,INQ即营养质量指数,是1979年由Hansen RG等人推荐的评价食物营养质量的简明实用指标,主要供给未曾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的一般公众选择食物时应用,是一种普及营养知识、指导营养实践的工具。  推广母乳喂养,纠正儿童偏食、挑食习惯,儿童饮食适当,科学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别要解决好早餐问题。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指导。提倡吃标准米标准面粉,适当增加粗粮供应,开发大豆制品。  (二)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  我国食品供应近些年来已有较大发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种不多,一些地区食物品种单调,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仍应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粮食生产除了解决生产数量,也应开发多品种生产。增加动物性食品生产供应,开发食品新资源,让广大民众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供给问题。  (三)预防应有针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学问题,预防工作必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作好调查研究是制订好预防措施的基础。  WHO推荐的一些指标,如出生体重、年龄别体重、不同身高的体重、入学年龄体重、年龄别死亡专率(0~4岁)、母乳喂养、人工哺育、特殊营养缺乏的新病例数等。可以反映当前和既往的营养状况,也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婴儿死亡率是对营养水平特别敏感指标之一。 营养调查可以了解人群膳食摄入情况和营养供给量间的关系,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和体格,发现营养性疾病,为修订营养素供给量等提供资料。调查结果不仅为设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提供依据,同时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营养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营养调查包括三方面内容。  膳食调查 是调查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可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否能满足要求。首先要选择好调查对象,必须具备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调查一般应每季度一次,避免由于食物季节性供应差别造成误差,至少一年也要调查两次(如春季和秋季)。  膳食调查方法有查账法、询问法、称量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一般普查多采用查账法(或用变通查账法),做科研时多采用称量法或化学分析法,门诊个例调查可用询问法。  不论采用哪种调查方法,膳食调查都必须取得两项基本数据资料,一是调查期内各种食物的消耗量,一是同期内食用这些食物的人数。根据上述两项数据计算出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数量,再查食物成分表,换算出每人每日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推荐供给量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调查时间查账法至少一个月,称量法、询问法与化学分析法可采用5~7天。  进行膳食调查同时,应对食堂进行现场调查,了解食品来源、贮存条件,加工烹调方法、炊管人员个人健康和卫生状况,供综合评价时参考。   体格检查 对被调查对象除了一般常规体格检查之外,还应进行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标准体重可按身高厘米数减100计算(男子身高在165cm以下者应减105),在标准体重土10%为正常,士(10~20)%为消瘦或超重,大于士20%为极消瘦或肥胖。  皮褶厚度亦为常用指标,但尚无统一标准,各学者的调查资料可供参考。FAO/WHO推荐的测量部位有脐旁、肩胛下和三头肌部位。   实验室检查 通过生理生化和各种营养素负荷试验,进一步了解被调查人群体内营养素水平,及时发现营养素缺乏的亚临床表现。  综合上述三方面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评阶。营养调查可以提示以下几个问题,并为制订具体预防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  (1) 了解被调查人群营养素供给是否达到推荐供给量水平,食物组成来源、生产、贮运、加工烹调以及供应分配状况,饮食习惯和就餐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 被调查人群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3) 营养缺乏或过剩状况,种类及病例数,发展趋势和原因。  (4) 营养方面应重视的一些问题,如动物性食品、脂肪是否摄入过多,精白米面消耗量是否过多,是否长期食用方便、快餐食品和强化食品。  (5) 第二代发育趋势和原因分析。  (6) 发现一些普通存在的问题和特殊问题,发现营养性地方病,探索一些原因不明疾病与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四、肥胖病的防治  肥胖是多见于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中的营养失调性疾病。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肥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卫生问题。如美国儿童肥胖约为6%~15%,青年肥胖20%~30%,成年可达20%~50%。德国的饮食过量现象也十分普遍,约55%的妇女和47%的男子过重或肥胖。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民由于食物供给不足,基本不存在肥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膳食不断改善,尤其是近些年来,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不断上升,膳食中油脂比重增高,一部分人群中出现了营养过剩,肥胖病人也逐年增加。如1992年调查,城市居民体重过重者为8%,农村为9%,近年来更高。尤其是肥胖儿童的出现和数量增加,预示着对肥胖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肥胖的判断  肥胖是指机体脂肪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过量增加超出了生理适应范围。人体出生时体脂含量约为12%,到6个月时可增至25%,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成年男子体脂含量为体重的15%~18%,女子为20%~25%,当男子体脂超过25%,女子超过30%,即为肥胖。由于准确测定人体脂肪或脂肪组织的量比较困难,故常根据体重、体重指数及皮褶厚度等来判断。   体重和体重指数鉴于体脂的积聚和脂肪组织的增容常导致体重增加。故可根据体重来判断肥胖。但须考虑种族、年龄、性别及体格类型等的差异。我国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用标准体重(或理想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来估计。  婴幼儿1~6月正常体重(kg)=月龄×6+出生体重(平均为3kg);7~12月=月龄×O5+出生体重;l岁以上正常体重(kg)=年龄×2+3。亦可根据实测体重,当体重超过当地(或全国平均值)同龄同身高的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时,即视为肥胖。成人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20%~129%为轻度肥胖,130%~149%为中度肥胖,1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20~9为正常,25~9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皮褶厚度 皮下脂肪厚度常用皮褶厚表示。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分布不同,一般用几个部位之和表示。  3.上臂围、上臂肌围 上臂围为上臂中点周长,上臂肌围=上臂围-14×三头肌皮褶厚(cm),其标准值为男3cm,女2cm。  体脂含量还可用下列回归方程式计算:  F%=91137S1+17871S2+15381S3-60146  S1——头肌皮褶厚度  S2——肩胛下皮褶厚度  S3—一腹部皮褶厚度  (二)肥胖发生的原因  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长期饮食过度、能量摄入过剩或能量消耗过少致使机体能量入超是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与遗传、内分泌、代谢及精神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饮食因素 能量是可贮存的,当机体能量摄入超过机体的能量消耗时,过多的能量可转化为脂肪贮存。动物实验证明,能量摄入过剩,剩余的能量就以脂肪形式在体内积聚。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体重过重的人摄入的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高于体重正常的个体。  造成能量摄入过多的主要原因有饮食过度、膳食结构不合理等。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和脂肪增长过快,造成许多人热能摄入过剩。据1990年七省一市居民收入与热能摄入量调查结果,高收入人群热能摄入量已达RDA的120%,故肥胖病人逐年增加。精神、情绪方面的原因也可使部分人过度进食,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引起肥胖。   体力活动因素 体力活动是影响机体脂肪消耗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积聚。青年时期体力活动量较大,一般不易发生肥胖,中年后体力活动逐年减少,这是肥胖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能量消耗减少,而不是摄入量增加。对肥胖人群的调查也表明,在同样条件下,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少,能量消耗少。亦有研究表明,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水平能调节摄食量,而肥胖者的这种调节机制紊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3.生化因素 如果机体能将过剩的能量消耗,就可避免肥胖;反之减少能量消耗,也可避免消瘦。据研究,不同个体所含Na+-K+-ATP酶及脂蛋白酶(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和活性不同,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所含Na+-K+-ATP酶的数量少,活性低,或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多、活性高。有的研究还表明这种差别在肥胖形成之前就已存在,肥胖形成后更明显。有的研究认为,体脂合成与分解时,脂肪酸在脂肪辅酶A酶作用下形成酯酰辅酶A,这类酶有两种,一种专管合成,另一种专管分解,如果前者的数量与活性高于后者,则易于促成肥胖。4.其他 遗传因素、内分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三)肥胖的防制原则  肥胖病人常易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痛风、胆结石及某些肿瘤等。而且应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一旦患有肥胖后,治疗和减肥十分困难,成效甚少,因此防止肥胖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合理饮食,维持机体热能平衡 合理饮食,保持机体的热能平衡是预防肥胖发生的主要措施。婴、幼、儿童是人一生中的生长旺盛期,长期能量过剩,将使体内脂肪细胞增生,数量增多,为肥胖打下脂肪库增大的解剖学基础,因此防制肥胖应从婴幼儿抓起。人到中年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减少热能摄入,保持体重相对稳定。  注意膳食结构和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高热能、高脂肪食物,限制饮酒,做到少吃多餐,不暴饮暴食。   加强锻炼,坚持适当体力活动 增加体力活动 即可增加热能消耗,尤其有氧代谢为主要特证的体力活动,如中、快速步行、慢跑、体操、游泳、爬山、打太极拳等。  此外,儿童、青少年肥胖可能有激素分泌障碍等,应及时检查治疗。许多肥胖病人往往伴有精神情绪变化,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有规律的生活节律也十分重要。疾病恢复期、妊娠及冬春季节易于体脂积聚,这些时期也应由意饮食平衡,防止体重过量增加。  参考资料:

森林与环境的关系的论文摘要是什么意思

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注目。森林中有高大的乔木,众多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还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提供木材的一面,其实它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巨大效益,要比提供木材的价值大得多。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下列十一点: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的作用 森林与一切绿色植物一样,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10 000 m2阔叶林每天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000 kg,放出氧气730 kg。这对于保护空气的清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和一切动物以及好氧性的微生物,都要靠氧气生活,排出的二氧化碳又需要经过绿色植物转化,才能够维持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气体的交换和循环。有关资料表明,城市居民每人至少需要10 m2的林木草地,才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吸收有毒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物的作用 现代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燃烧过程也在不断地放出二氧化碳,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来污染环境。试验证明,林木能够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被污染了的空气得到净化。选育抵抗有毒气体能力强、净化效能高的植物,通过造林绿化,净化大气,是环境保护措施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利用敏感植物,并测定其伤害阈值来监测、指示大气污染情况,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生物监测的重要内容。有些植物对某种有毒气体特别敏感,往往在人们还没有感觉到的浓度下,便出现了伤害症状,从而起了“报警”作用。驱菌和杀菌的作用 据调查,绿化区与无绿化区比较,绿化区空气的单位体积内含菌量较少。据调查,林区空气中的含菌量约为城区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许多林木能够分泌有强大杀菌力的挥发性物质,称为杀菌素。如橙、柠檬、桧、黑核桃、法国梧桐等都能够分泌这种杀菌素。因此,林区空气中的含菌量大大减少。阻滞粉尘的作用 空气中的粉尘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林木对于大气中的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过滤的作用。林木枝叶茂盛,能够降低风速,从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地面。同时,植物叶子表面粗糙不平,多茸毛,有些植物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因而又能吸附滞留在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据统计,10 000 m2高大的森林,其叶面积的总和可比其占地面积大75倍。因此,森林具有强大的吸尘能力。每10 000 m2松树林一年滞尘总量为34 t。针叶树的吸附粉尘能力比白杨树大30倍。蒙尘的树木经雨水淋洗后,又能恢复吸尘能力。消减噪声的作用 城市的强烈噪声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个因素,森林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能够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吸收放射性物质的作用 在当代,放射性物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污染源。利用某些抗放射性树种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抗御放射性的污染。产生微风驱散大气污染物的作用 一般的有毒气体大都比空气重,下沉于地面,产生危害。森林可以在无风的情况下产生微风,驱散有害气体,促进空气的流通。据资料分析,夏季晴天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温度比林阴下面高16 ℃,裸露地面的气温比草地高3 ℃。

先根据你要写的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来一段在根据你对变化的看法,写一些措施

大方面的: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他不断为地球更新空气,很大程度上改善地球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净化空气作用,例如有的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有的可以吸收一氧化碳,有的可以吸收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另外美化环境、减少噪音等…………树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有些动物吃树叶的,动物的排泄物和屍体最后会被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养份。然後被植物吸收。一、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的多。据测定,森林种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类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个健康的人三两天不吃不喝不会致命,而短暂的几分钟缺氧就会死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若是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诚然,林木在夜间也有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进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间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同时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有极大的提高空气质量的能力;并能减少温室气体,减少热效应。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据研究结果,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就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出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为天然的消声器有着很好的防噪声效果。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分贝。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要使消声有好的效果,在城里,最少要有宽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带,林带不应离声源太远,一般以6-15米间为宜。五、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森林叶子虽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使空气流量减少,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据测定,夏季森林里气温比城市空阔地低2-4℃,相对湿度则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气温要低10-20℃。由于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断的吸取深层土壤里的水分供树木蒸腾,使林正常形成雾气,增加了降水。通过分析对比,林区比无林区年降水量多10-30%。国外报导,要使森林发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其绿化覆盖率要占总面积的25%以上。 六、森林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出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风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风速变化不大;过林之后,大约要经过500-1000米才能恢复过林前的速度。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层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就像一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阻载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紧紧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冲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工业发展、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威胁人类健康。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14克,松林为86克,榆树林为39克。

森林占陆地面积为30%比较适合,太少时易发生洪水、沙尘暴,太多时易发森林火灾。

数学与生物学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意思

数学是其他科目的工具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摘要就是你论文的主要内容的缩写,比如采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这些。 关键词就是你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名词) 参考文献下载文章最后 建议你百度搜索一篇毕业论文范文,很多的。

数学是基础科学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数学知识来研究比如说:了解一个生态系统的某个群落需要统计学的知识;而遗传学也需要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我举的例子都是很基础的需要,越是高层次的研究对数学的要求越高

论文摘要和正文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论文摘要是对你论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要突出重点内容与论述思想。论文的展开必须围绕论文题目与摘要中心思想展开。如果说论文内容与摘要思想偏差太多,就无法得到认可,如果是毕业论文不用等答辩就会被导师打回重写了。

论文的摘要部分不属于正文。论文摘要是指摘写的要点或摘录的要点。论文摘要是一篇很短的文章,旨在提供文献内容的大纲,没有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洁、准确地描述文献的重要内容。 摘要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来说,它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手段和方法、结果和重要结论,有时还包括其他具有情报价值的重要信息。毕业论文字数要求的范围一般是指文本部分,不包括摘要、序言、致谢。除非学校或专业有特殊要求。一般来说,毕业论文应包括标题、目录、摘要、关键词、文本、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其中,由于目录、摘要等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和总结,二字数要求是确保论文主题论证充分,内容完整,因此只有正文才能计入要求字数的计数范围。综上所述,论文摘要并不属于论文正文部分,但是不能因为它不属于正文而不重视它,好的摘要可以为一篇论文加很多分,所以,大家也要认真创作论文摘要部分。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摘要就是整篇文章和浓缩预览,它被排放在论文的首要位置。论文摘要是文章的灵魂,很多老师审稿时没有时间查看论文正文内容,往往是通过文章的摘要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层次,因此,写好论文摘要无比重要。  摘要主要包括论文的六个要素,即:①题目②目的③方法④结果⑤结论⑥关键字  论文摘要撰写的要求: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文献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是一种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  (2)用第三人称。作为一种可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用 其他人称来写。有的摘要出现了"我们"、"作者"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一般讲,这会减弱摘要表述的客观性,有时也会出现逻辑上讲不通。  (3)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成为常识的或科普知识的内容。  (4)不得简单地重复论文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  (5)要客观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6)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切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 两可的结论。  (7)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  (8)不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 代号。  (9)不得使用一次文献中列出的章节号、图、表号、公式号以及参考文献号。  (10)要求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以及正确地书写规范字和标点符号。  (11)要求使用众所周知的国家、机构、专用术语尽可能用简称或缩写。  (12)长度要在杂志要求的下限与上限之间。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的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