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2024-07-20 05:00:36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文选题方向

一、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资源法的历史使命  自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蠢事。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和打虎灭雀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搞什么“开荒开到山顶,种田种到湖底”和“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退田还林还草,治沙治水治山,但由于欠账过多、积重难返、治理污染艰难和恢复生态缓慢,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趋势。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县、市),其中重庆为16个区(县、市),总面积为6万km2。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06万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年侵蚀量为11481万t。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我觉得你可以去借鉴下《自然科学》期刊里面的论文~看下别人的写作经验及思路吧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萧灼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不管文明多么发达,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人类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惩罚人类对自然的侵犯。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从前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建立的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尚未建立。在这个特定时期,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迫切。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类自身的规模扩张。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人口密度加速增大,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这是一个威胁人类永续生存的重大问题。要按照科学办事,尊重自然规律。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人口的增加,消费方式和消费标准的追求,都要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导方,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鼓励节能降耗,支持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产业选择、资源开采、技术运用、生产工艺和排污处理等方面,要考虑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恶化生存环境。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公众每天都在与自然打交道。实际上,政府与企业行为也是由人操作的。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负责是关键。

人与自然谁是生命的主宰?人,还是大自然?有人说:“世界上如果存在神,那么神便是天上的主宰,而人类则是地球的上帝。”自然。世上不存在神,那些神明论也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那么人类就是世上的主宰吗?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有思想,感情,有着低等动物所没有的智慧,人类能发明制造出几乎他们想要的一切。人有感知与判断能力,能够分析世间的美,万物的理,事物发展的规律。人在其它低等动物眼中真的是至高无上的,对人类,它们既羡慕,又畏惧。人类的科学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也试图凭着自己的智慧改变本不能也不可能改变的大自然。人类的野心太大,想要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在他们眼中,他们本该是无所不能的,以致能决定一切。他们也在为主宰自然,主宰地球作准备,肆无忌惮地破坏阻碍他们的事物。大自然也曾一次次地警告,人类还是执迷不悟。大自然的怒火是无情的,足以焚毁一切。让你在痛苦中煎熬,让你第一次感到恐惧,也开始后悔人类的无知与可笑。人类抵抗不了大自然给予他们的惩罚,这是一种屈服。最高等动物也只能跪伏在大自然面前,生命的主宰,地球的主宰,便是大自然。人类总认为自己与自然是并列关系,其实不然,人类还不够资格。人与大自然只是包含关系,而且是自然包括人类。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又或者更少。所以,假设哪一天出现了比人类更高等的生物,我也不会感到奇怪。另一方面来说,人类是产生于大自然的,是由森林中的古猿进化而来的,只是人类总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人类在大自然的各个区域里生存下来,依靠着大自然存活并发展。等到一个人渐渐年迈,直到死去。人们总希望他的灵魂还在世间飘荡,自古祭祖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但从本质上讲,人死后无非是成为泥土或其它植物的养料。总的来说,人生于大自然,最后也会归于大自然,这只是生物循环的一个过程。除了生前遗留的精神财富,或是造福于人类的各种技术,总之,除了生前的贡献还留在世上,便没有其它超出实际的意义了。别把自己当做上帝,人最多是上帝的臣民罢了。我们没有资格掌控自己的生死,一切都是按照事物的正常发展规律进行的,每种生物或非生物都是充当循环链的一部分,人类也的确有很多智慧结晶,但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产物呢?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县、市),其中重庆为16个区(县、市),总面积为6万km2。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06万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年侵蚀量为11481万t。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一、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资源法的历史使命  自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蠢事。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和打虎灭雀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搞什么“开荒开到山顶,种田种到湖底”和“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退田还林还草,治沙治水治山,但由于欠账过多、积重难返、治理污染艰难和恢复生态缓慢,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趋势。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

人与自然谁是生命的主宰?人,还是大自然?有人说:“世界上如果存在神,那么神便是天上的主宰,而人类则是地球的上帝。”自然。世上不存在神,那些神明论也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那么人类就是世上的主宰吗?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有思想,感情,有着低等动物所没有的智慧,人类能发明制造出几乎他们想要的一切。人有感知与判断能力,能够分析世间的美,万物的理,事物发展的规律。人在其它低等动物眼中真的是至高无上的,对人类,它们既羡慕,又畏惧。人类的科学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也试图凭着自己的智慧改变本不能也不可能改变的大自然。人类的野心太大,想要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在他们眼中,他们本该是无所不能的,以致能决定一切。他们也在为主宰自然,主宰地球作准备,肆无忌惮地破坏阻碍他们的事物。大自然也曾一次次地警告,人类还是执迷不悟。大自然的怒火是无情的,足以焚毁一切。让你在痛苦中煎熬,让你第一次感到恐惧,也开始后悔人类的无知与可笑。人类抵抗不了大自然给予他们的惩罚,这是一种屈服。最高等动物也只能跪伏在大自然面前,生命的主宰,地球的主宰,便是大自然。人类总认为自己与自然是并列关系,其实不然,人类还不够资格。人与大自然只是包含关系,而且是自然包括人类。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又或者更少。所以,假设哪一天出现了比人类更高等的生物,我也不会感到奇怪。另一方面来说,人类是产生于大自然的,是由森林中的古猿进化而来的,只是人类总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人类在大自然的各个区域里生存下来,依靠着大自然存活并发展。等到一个人渐渐年迈,直到死去。人们总希望他的灵魂还在世间飘荡,自古祭祖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但从本质上讲,人死后无非是成为泥土或其它植物的养料。总的来说,人生于大自然,最后也会归于大自然,这只是生物循环的一个过程。除了生前遗留的精神财富,或是造福于人类的各种技术,总之,除了生前的贡献还留在世上,便没有其它超出实际的意义了。别把自己当做上帝,人最多是上帝的臣民罢了。我们没有资格掌控自己的生死,一切都是按照事物的正常发展规律进行的,每种生物或非生物都是充当循环链的一部分,人类也的确有很多智慧结晶,但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产物呢?

从事文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所有文学中的一个具有永恒探讨价值的主题,特别是在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作品中更是如此。诗人们总是从自然界或自然景观引伸出一些奇思妙想,使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他们的笔下,自然总是被想象得更加美丽,而且将是他们理想的家园。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之下,曾经有过关于乌托邦的种种构想;而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则有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种艺术构想尤其体现在不少作家的文本中,作家们总是通过对往事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回顾来表达自己对一切人为的东西的厌恶,这实际上也形成了后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1]显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因为那些极力讴歌大自然并且充满了浪漫主义理想的诗人们总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某种甚于实在世界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世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也有着两个不同的方面:既相互之间密切关联同时又相互矛盾。毫无疑问,人类如果不依靠自然就无法生存,因此,在相当的程度上,是自然创造了人,培育了人,而且甚至使人得以进化到当今这个状态。但另一方面,人们通常又不善待自然,不仅仅耗尽其有限的资源,更有甚者,他们很少想办法去保护自然。因此毫不奇怪,大自然有时当然要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甚至严重的灾害,而且有时还会导致人类无家可归。这种现象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变得比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远为复杂。同时,上面所提到的这一切又总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因其文化背景和美学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尤其对于从事东西方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更是一个颇有诱惑力的论题。本文旨在展现一些中西方作家眼中的自然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共同点和差异的比较和分析以探寻一种既可用于解释西方文学现象同时又适用于中国文学阐释的共同美学。  既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作家来说是如此地复杂、微妙甚或诱人,因此它便成了东西方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其原因在于它始终促使人们在自然中去探寻人类实在世界所无法实现的理想。毫无疑问,当自然处于最佳态势时,它必定是人类的理想家园,尤其当人们面临剧烈的变革和民族冲突时就更是如此,这时,他们不由得流露出怀旧的情绪,往往试图在自然中觅见较之实在世界更为美好和理想化的东西。因此在这方面,自然显示出远远胜过现实世界的优越性,尽管这样一种自然显然是人为建构的和理想化的。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以及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这样一种关系也就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得到不同的表现。我这里仅举人们经常讨论的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几乎所有熟悉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诗人陶渊明曾于一千五百多年前退出官场后写下了不朽杰作《桃花源·诗并记》[2],作为一位擅长于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人,陶渊明对自然有着深切的爱恋,有时这种爱恋甚至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返回自然的倾向。显然,他深受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所谓“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之观念的影响,这部杰作在许多地方流露出诗人的这种思想。《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便和诗人的另一些以描写自然为题材的作品不断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讨论和分析甚至争论,因为陶渊明对一种远离尘嚣世事的理想的家园的大胆预言乃至建构给了人们以极大的诱惑。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中国作品预示乌托邦的极好范例,因为这部作品的写作年代远远早于托马斯·莫尔对乌托邦理想的建构。在许多方面,它与乌托邦迥然不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可以被看作是东方人早期对乌托邦预示的文本。当西方汉学家詹姆斯·海尔塔武尔(James Hightower)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发表其英译文时,这部作品终于对西方和日本的学者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尽管他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丰裕的物质文明的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但他们却向往着陶渊明所建构的那种恬静幽雅的田园生活环境。[3]因此这部作品又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不断地被东西方的读者阅读和建构其意义的寓言。每当人们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人为的毁灭性损失时,诸如战争或民族间的冲突或者其他形式的动乱,等等,总不由得会想到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那个理想的家园:一方面,他们对混乱的世事感到腻烦,另一方面,就诗人陶渊明来说,他实际上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家园,在这里,没有剧烈的冲突或争吵;一切都是那样幽雅宁静,美丽和自然;每个人都举止得体,显得彬彬有礼,从不伤害别人;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等级制度之分,不存在什么统治者或臣民,村里村外都是一个样。正是在这个地方才能实现所谓的“乌托邦共产主义”的理想。显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充满幻想的故事是不可能存在于人世间的,尽管也许可以发生在很久以前人们的想象世界,甚或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历史是不可能复现的,历史的复现只是在寓言的意义上才得以实现,或更为精确地说,在文学作品中才得以实现,因为在那里才能最完美地体现作者对世事的憎恶和对自然的热爱。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在现在来读陶渊明的作品并试图去对之作出新的解释呢?依我之见,这部作品与当今的现实密切相关,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对现实总是不甚满意,他们始终以各种方式探寻理想的处所,因而如果我们试图以一种能动性解读的方式来发现这部作品的意义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它的意义正体现在这一点:一方面,人们为了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尽了自己很大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在更多的方面做了不少损害大自然甚至损害人类自身的事情。这就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人们所能够做的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各种形式的自然形象,以便以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来使得自然变得更加美好。尽管所有的人,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热爱自然,但他们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因此我们便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有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达。这种差别尤其体现在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东西方文学作品中。  从事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常常喜欢拿陶渊明和英国十九世纪的“湖畔诗人”华滋华斯相比较,因为后者也十分喜爱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大自然或自然景观。他们很容易将这两位诗人看作是代表对待自然的两种不同态度的最好范例,当然这种差别主要是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传统所使然。诚然,如果我们从比较的角度仔细地阅读这两部作品的话,或将这两位诗人也“文本化”(textualiz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两个案例来找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主要相同点和差异:陶渊明这位自愿退居田园以便“远离尘嚣”的中国古代自然诗人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他笔下展现的自然之概念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或曰“天人合一”;而华滋华斯这位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则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幻灭而不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怀旧的情绪,他也向往着回归自然。很明显,这两位诗人都被人们看作是自然诗人,分别以在作品中讴歌大自然并寄托自己对自然的深深爱恋而著称,但是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知识传统以及表现方式的不同,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就显示出了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正如我们前面所读到的,陶渊明对自然的表现更具有寓言性,而非仅仅是现实性。他试图在自然与现实之间拉开一段距离,以便使自己创造出的理想的家园——桃花源——具有永久的美。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源倒越来越对古人和今人有着难以消逝的诱惑力。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都试图从这一古典文本中发掘出当代意义。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远比陶渊明时代的桃花源进步和先进的时代,因而我们就拥有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十分便利的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创造我们的古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任何人间奇迹。但是,身为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人的我们,为什么又不时地去梦想对我们从来就是远不可及的乌托邦呢?确实,人们总有着某种怀旧感,尤其是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时侯就更是如此,其表现形式往往大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若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我认为,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基于自己时代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对《桃花源记》作出新的解释。因此在这个,基于我们在细读这个文本时对现实的指涉,我们就能重新发现这一理想的家园的现实意义。它实际上起到了某种以理想化的玫瑰梦来反拨并非尽如人意的现实之作用,但是梦毕竟是梦,梦是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的。因此桃花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陶渊明本人的乌托邦建构,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在于他为当代人预示出了一个理想的家园。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并不稳定的且到处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世界的人们难免不产生一种怀旧感,其表现形式就是试图建构各种类似乌托邦理想的家园,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努力肯定失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不少中国学者都认为陶渊明对桃花源的建构或多或少表达了他对世事和人生的消极态度,或者说是通过返回自然来实现对现实的逃避,或者说反映了他对不尽人意的现实的看破红尘的态度。但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东西方的冲突结束后的今天,文化上的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作用。因此,重读陶渊明的诗作和桃花源的故事将更有意义,尽管我们并不相信他那充满幻想的描绘。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有诸如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的家园,这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在这里不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任何冲突或矛盾,也没有喧嚣的城市生活或工业污染,在这里,我们真正到达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和,以致于自然竟成了始终令人们神往的理想的幻像。在自然中人类才得以实现自己的崇高目标,使自己升华到完美的境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其理想的方式得到展现:和谐融洽得几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然,对于生活在人间的我们,这不啻是一个使人难以企及的乌托邦,但是这对于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寻求这样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的家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学作品赋予人们以极大的想象力。  也许从陶渊明所建构的桃花源这一中国式的乌托邦理想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一种基本的中国式的人生哲学,即一种和而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而言,差异显然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差异就非得以对立的形式出现,有时处理协调得当照样可以达到和谐,这就是在和谐的基础上保留各自的特征。在陶渊明眼里,现实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他又不想去以任何暴力或其他形式的剧烈的革命来改变丑恶的现实,那么他所希望建构的就只能是一种远离尘嚣的东西,并试图发现某个不同于现实但又不想去取代现实的处所。如果我们将其拓展到当今的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方面,我们就能找到解决中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之差异的暂时的方法。这两种文化都没有必要去压倒对方,因为差异会永远存在下去,但并无必要形成一种对立关系。找到一切都很相似的东西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味趋同,我们就会以丧失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身份为代价。中国文化应当而且有可能同西方文化和谐地共存共处,中国文化也可以和西方文化在许多层次上进行对话。在这个意义上,冲突将会逐渐地由一种和谐共处而非剧烈对立的关系而取代,而且双方的文化特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得以保留。在这方面,陶渊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是说,在任何时侯,人类都应当有自己的理想,并且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如果不能在现实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们便有可能在文学作品中对令人怀念的过去加以建构。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返回自然和返回过去的倾向,陶渊明才被不少学者批评为逃避社会现实,这一点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说,陶渊明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之于剧烈的人类变革和社会现实而无动于衷的道家哲学的话,那么我们应当指出,华滋华斯的返回自然则有些不同,因为他之所以逃避社会现实,是因为他对由法国大革命所导致的激烈的社会变革感到诚惶诚恐,他曾一度以极大的热情支持过这一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但后来眼看着许多人被无辜杀死而改变了原先的态度。正如他在一些作品中所描写的,他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致使他濒临情感崩溃的边缘,当他“由于这些矛盾而搅得他心神不宁”时,他甚至“在绝望中产生了一些道德上的问题”。他受到了剧烈的情感折磨,近乎精神崩溃,但后来却又断然与自己的过去相别,以便“与我的真实自我建立另一种形式的沟通”,这些复杂微妙的情感经验都隐匿在他的许多优秀诗作中。显然,作为一位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的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是这样表达的,“在平静地聚集起的情感中”,他始终被以往的一种难以摆脱的同自然水乳交融的经验所萦绕着,而这种经验则恰恰是他本人所十分珍视和热爱的。眼前的一些自然物或景观突然把他童年时代曾有过的天真质朴的经历再度突现出来了,致使他陷入对往事的爱恋和向往之中,因而在他的许多诗中,诗人都情不自禁地缅怀这些萦绕他脑际的往事。对于一个像他这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来说,他不得不对自然和现实作出或者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前者显然比后者更为美好,而他采取的则是后一种态度。因此在他的许多自然诗中,他都情不自禁地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强有力来表达自己的悲怆情绪,在他看来,自然没有必要同人或现实相和谐。他之所以喜好用最常用的口语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意思,其目的在于显示他本人与自然达到的认同,而正是在这种认同关系中他才得以寄托他本人的希望。在华滋华斯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样表达得尽善尽美,但却以视当下的现实为仇敌而且毫无美满可言为代价。在他的诗篇《丁顿寺旁》(Lines Composed a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on Revisiting the Banks of the Wye during a Tour)中,诗人这样写道:  此时此刻,半灭的思想之火在闪烁  诸多往事渐渐黯淡,  似乎一片渺茫,  脑中的形象再度浮现;  我此时此刻不仅怀有  当下的快乐,还有那令人快慰的回想  此时此刻生机盎然,更有那未来的  精神食粮。我敢企望  虽然已时过境迁,当初我  来到山里时的情景;有如小鹿一般  我跑跳着翻过山峦,经过那深深的  河流,还有那孤独的小溪,  每当自然——更像是人——被引导着  从他惧怕的东西那里飞越,而不  像在寻求自己热爱的东西。那时的自然  (我孩提时的那些游戏,  动物的那些欢蹦乱跳之情景均已消逝)  就是我所看到的这一切。……我能描绘出  当时的情景。那飞瀑的响声  像炽热的激情萦绕着我;那高高的岩石,  山峰,那深不可测的树林,  它们的颜色和外形,如同往昔  在激发我的欲望;情感的爱恋,  无须更遥远的魅力,通过思想  只有思想而无须任何兴致和视觉来获得。  俱往矣,一切巨大的欢乐不再出现,  一切巨大的狂喜……。[4]  显然,在上面这段描写中,华滋华斯对大自然的向往甚至认同溢于言表,他的逃避社会现实和返回自然之倾向并非出于他本人的意愿,尽管他确实十分热爱大自然因而甚至试图在上述诗行以及另一些诗文中将自己认同于自然。但正如艾布拉姆斯所总结的那样,/"华滋华斯权衡诗歌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自然’,而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的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乡野环境中)的人身上;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情感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5]因此他坚定地相信,一切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的真实情感的“自发的流露”,没有这一前提那就不能被当作是优秀的诗歌。这样看来,毫不奇怪,他本人对自然的态度与陶渊明就不尽相同,而且他始终想在对过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黄金时代的缅怀中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幻灭,而不像另一些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雪莱)那样,把希望放在未来。但是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个相似之处:过去的事情是不可能在现在再现的,它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和梦幻中。在陶渊明讲述的故事中,当那个渔人以及另一些人未能找到桃花源时,也就不再有人对寻觅这种幻觉中的处所感兴趣了,它只是不时地萦绕着诗人的记忆。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当作家在一瞬间失去创作的灵感时,灵感是很难再出现的。而陶渊明和华滋华斯对自然的讴歌之所以至今仍能吸引当代读者,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他们对文学想象力的诉求,而当今的文学则恰恰缺乏这种想象力,因而常常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  作为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我采取的是一种平行研究方法,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华滋华斯的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作比较,在这里我谨想提请广大读者注意当今时代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发达国家,人们已经拥有了一切物质上的东西,但这一切都是人为的或科学技术造就的,因此他们并没有对之感到满足,倒是回过头来更加珍视自然并尽其全力来保护自然;而在一些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却不顾一切地在耗尽自然资源,根本不考虑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然。所以在这些国家,也许应包括中国,由于对自然的这种肆无忌惮的破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这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和谐转变为对立。在中国的语境下,人们习惯于滥用“人定胜天”这类产生于特定环境的带有政治意义的口号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而根本忽略了人与自然可能达到的和谐,在许多地方,人们甚至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天然敌人。但是一旦人与自然的这种平衡关系失掉,人类将迟早出现更为严重的灾难,不管我们对自然如何,它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回报我们,或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或者给我们加倍带来灾难或惩罚。因此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曾有过的教训足资我们借鉴和思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陶渊明这位曾建构了远离尘嚣和都市混乱的世外桃源的中国诗人在西方和日本如此受欢迎的一个原因,[6]因为他所建构的桃花源正是人们所热切向往的理想的家园。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后现代作品中常常出现返回原始或自然的倾向的原因,毕竟当人们在经历了各种世事变迁之后,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也许这就是展现在一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的循环,尽管其展现方式不尽相同,但热爱自然和将人类自我认同于自然也应当是人的本性。  附注:  [1]很明显,在中国当代一些被称为具有“后现代”倾向的作家,例如莫言、苏童、格非等的笔下,返回原始和返回自然的倾向也是一大特色。  [2]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引自《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271-272页。  [3]在1995年10月日本京都举行的“理想的故乡:东方与西方”国际研讨会上,一位日本学者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现在什么物质上的东西都已拥有,因此我们才更加向往桃花源这类充满理想主义的东西/"。  [4]引文见艾布拉姆斯等主编《诺顿英国文学选》(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第4版(1979),第2卷,第157-158页。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和批评传统》(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1953年版,第105页。  [6]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理想的故乡:东方与西方”国际研讨会上,除了我本人作了一个“命题”发言论及陶渊明外,大会的主题发言人芳贺澈也作了“桃花源和乌托邦”的长篇发言。我认为,尽管我们可以对这二者作比较研究,但其中的巨大差异仍然可辨识出。  作者简介·王 宁 1955年生,江苏扬州人。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兼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文化研究会委员。著有《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等。网上搜到的一篇论文,很详细写出了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了,希望帮到你

可以参考逍遥游中道家对于天人合一的观点。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沉落在地上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鹏鸟飞九万里,其下有巨风的承载,然后才乘风而飞,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想准备飞到南方去。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寿命长的。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是天然形成的。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乡群众,道德合乎一国之君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如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而且世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自身与物的区别,辨明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没有拼命追求。他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上是逍遥游的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各种文人学者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是个文章。打动过你的或者印象深刻的。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怎样的自然怎样的人生。之类的。 额。。。许久不写作文了。一些小提议。供你开拓下思维什么的。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文选题

《人与自然》《火烧不尽,风吹又生》《遵循自然法则》《落红护花》《对于自然》《对自然远观即可》

一、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资源法的历史使命  自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蠢事。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和打虎灭雀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搞什么“开荒开到山顶,种田种到湖底”和“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退田还林还草,治沙治水治山,但由于欠账过多、积重难返、治理污染艰难和恢复生态缓慢,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趋势。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

感悟自然绿水青山何处无欣赏自然的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远离尘嚣,走进自然自然之境,心向往之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县、市),其中重庆为16个区(县、市),总面积为6万km2。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06万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年侵蚀量为11481万t。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文选题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县、市),其中重庆为16个区(县、市),总面积为6万km2。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06万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年侵蚀量为11481万t。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人与自然》《火烧不尽,风吹又生》《遵循自然法则》《落红护花》《对于自然》《对自然远观即可》

人与自然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世人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地球上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自然创造了人类,孕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她一直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孩子。她包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她一直默默的付出。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挽回。她明白,她明白人类这样下去,终究会受到惩罚。她不想,也不忍心看着人类受到惩罚。于是她极力掩饰着人类的罪行。同时她也等待着,等待着人类觉醒的一天。而人类却不知道母亲的痛苦和等待。仍然伤害着母亲。只想着怎么从母亲那里谋取更多利益。人类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这不仅破坏了母亲原有的面貌而且也使母亲失去了健康。此外,人类还破坏了植被。因为人类的乱砍乱伐,使树木大量减少。原来是树林成群的地方现在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有的人甚至在山中建起了工厂。森林大面积减少,这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也因为人类的破坏,使沙漠越来越多,沙尘暴也越来越频繁。以前的宁波是个宁静的城市。而前不久,沙尘暴竟然也袭击了这里。这是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因此我们多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得到很好的控制。人类盲目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人类的盲目使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罗布泊,过去那里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那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溪流也干枯了。那里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飞禽敢于穿越。更过分的是人类不仅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垃圾藏到母亲体内。还把工业污水排入母亲的血管内,母亲的血液被污染了。可人类没想过:母亲的血液都被污然后该怎么办?人类将怎么生存?大自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让人类一起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看到一个清新绿色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