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论文一千字左右

发布时间:2024-09-06 07:08:45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论文一千字左右

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我们应该从WTO对中国农业的规定和要求出发,重点分析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基本特征,分清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判断WTO对中国农业乃至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影响作用。 肉类进口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同时削减肉类关税,关税减让到2004年完成。 降低鱼类进口关税,税率将从目前的3%逐步调整到2005年1月1日的6%。我国农村人口大约为9亿。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农村有劳动就业能力的人口估计达到6亿人左右,根据劳动力与土地的正常配比,农业只需要1亿左右的劳动力,另外5亿左右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就业上去。虽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不小,但是从人均拥有量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显得十分稀缺,劳动力大大过剩。我国自然资源十分稀缺,集中表现为土地资源稀缺。我国的土地经营规模十分不经济,每个农户土地面积的占有量不到一公顷。美国的耕地面积差不多是中国的2倍,而农场数量只有200万,不到中国的1%,农场平均规模超过100公顷。欧盟的农地面积与中国相同,但只有740万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的规模将近20公顷,同样大大高于中国农户土地面积的平均拥有量。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价格水平。以国际期货价格为比较标准,假如1998年国际期货价格为100 ,那么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应该是:小麦143、大米101、玉米180、大豆179、棉花107、豆油156、花生油153、生猪 68、原糖183。很明显,在9种主要农产品方面,8种已丧失价格优势,只有生猪还有价格优势。(三)主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普遍比较差。1、大米:从1990年到1996年一直处于净出口的状态,其竞争力系数也一直维持1。大米是我国在粮食作物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米的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这种比较优势也在逐渐消失。2、小麦:中国小麦1991-1997年一直从国外进口,其竞争力系数争定在-1。3、玉米:出口竞争力系数1990-1995年为-1,1996年后,中国玉米的出口有了快速增长,1997年的出口竞争力系数竟达到999。但是入世后,对中国玉米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将是复杂和多方面的2、基本判断从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看,形成了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局面,特别是粮、棉、糖等大宗农产品出口呈现下降形势,相比之下,蔬菜、水产品和畜产品等产品出口形势较好。虽然少数品种进出口形势有所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维持原有的格局,即出口竞争能力结构照旧,土地密集型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六)分析结论三、加入WTO对农业的影响作用分析从各个省市来看:1、福建、上海、广东、天津、山东、浙江、北京等7个省市,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将从促进出口中获利较大,但是将面临较大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压力;2、新疆、内蒙、黑龙江、陕西、青海、宁夏、山西、云南、安徽、甘肃等10个省市,因在国内具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面临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压力较小,但是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得益也较少;3、海南、广西、辽宁、江西、河北、湖北、吉林等7个省市,由于在劳动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不但可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作用中获利较大,而且所面临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压力较小,形势相对比较有利;4、湖南、江苏、四川、重庆、贵州、西藏等6个省区,在两类农产品生产上都缺乏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作用中获利较小,所面临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压力较大,形势相对不利。(二)因农业各子行业对生产要素要求存在差异,生产要素能得到满足的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各子行业在国际市场中比较优势或劣势存在差异,从而受WTO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各子行业的影响作用大体形势为:3、畜牧饲料业:正负效应同时存在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不但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猪弱消费大国。中国加入WTO后,有望通过低价的进口饲料来进一步降低养猪成本,猪肉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其它肉类产品尽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优势不是十分明显,而且受疯牛病等因素影响,扩大出口前景具有不确定性。饲料行业,由于所用原料主要来自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但是,如果部分企业使用低价的进口谷物来生产饲料,成本有望下降。问题是,饲料成本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成本密切相关,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竞争力差的局面难度较大。就我一个,顶哦

论如何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我国近几年采取的对外贸易发展措施主要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但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29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但是要想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继续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针对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我国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我国贸易摩擦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叙述:(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仍在下滑,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经开始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受此影响,美国近几个月耐用品订单和工业生产不断下滑,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持续走高,个人消费正趋于疲软,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上升,美元对欧元和其他货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受美国经济减速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已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1%调降至7%,比1月份预计再次调低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2%回落到今年的5%,欧元区由6%回落到4%,日本由1%回落到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将回落2个百分点。IMF认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为25%。同时,IMF还预计,国际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8%回落到今年的6%。⑴美国经济形势与美元汇率走势;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今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8%,3月份进一步升至1%。自去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累计降低25个百分点至2%。美国国会和布什政府已就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整个方案分两年实施,2008年落实1520亿美元的退税,2009年落实160亿美元的退税。但是,美联储降息以及政府刺激经济举措对化解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作用目前还不明显。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6%,经合组织(OECD)预计美国经济第二季度为零增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承认,美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幅度可能很小,甚至出现萎缩。IMF最新报告指出,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交叉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全年经济增长将只有5%。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007年,美元对欧元下跌幅度接近10%,2008年以来跌势不减。截至3月底,美元综合加权指数收报于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收于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6%;美元对日元汇率收于1:85,较上年末贬值6%。鉴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还在加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大幅降息,而欧洲央行可能保持中性货币政策,加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分流美元资产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态势仍难以逆转。(二)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持续攀高;2007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美元大幅贬值等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已连续6年攀升,其中尤以原油和农产品价格涨势最为迅猛。国际原油价格年末比年初几乎翻了一番,粮食、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扬,其他农产品如饮料、畜禽产品以及棉花、羊毛、木材、天然橡胶等工用农业原材料的价格也全线上涨。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42%。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原油、黄金及小麦、大米、大豆、豆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加大了各国的通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粮食进口国增加采购量,出口国纷纷实行出口限制,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扭曲,供应趋紧,刺激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高粮价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也将进一步加大全球通胀压力。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美元汇率虽有反复,但总体趋软,加上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价格仍将继续高位波动。(三)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影响更加明显;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如工资上涨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国内消费;环保成本上升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4%。同时,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比去年同期加快7个百分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感受到流动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压力增加。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四)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是调整商品进出口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暂定税率。出口方面,主要针对资源性产品提高或开征了出口关税。进口方面,主要是降低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以及国内不能生产又有较大需求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关税。2008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的关税总水平为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92%。二是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近年来国家几次调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2007年7月进一步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矛盾,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明显促进了部分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但是,由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调低轻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中国应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我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我自己写的,但有些是书上的观点,还有从网上查了点资料,这位仁兄你看着办吧!能不能帮上你!我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论文一千字

这涉及保护的目的的所在,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新兴产业、幼稚工业,以及对一些能源、资源的保护首先,外来商品的长驱直入会造成本国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工人失业率增加。其次,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国家安全问题。再次,采用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 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还是为了防止不公平竞争。这里所说的不公平竞争,主要因他国政府采取贸易补贴或价格不真实等情况所导致。为了避免本国产业被这种竞争冲垮,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而引起社会动荡,就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综上所述,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是必要的。希望采纳

确立了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 ;对外贸易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对外贸易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和外汇储备 ;对外贸易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就业机会被创造而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使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论文一千字以上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基础是产业内分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经济生活国际化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这个历史趋势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的。产业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塑造了19世纪的国际分工,即英国作为工业的太阳与广大农业和原料附庸之间的分工,从而就像《党宣言》所说,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导致了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国的优势在钢铁、造船、采煤等工业,德国则擅长电气、化学等工业。二次战后,除了上述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使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并占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产业内分工。过去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要素禀赋所制约,现在科技优势足以减轻甚至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至同一行业内的各个部门或同一企业内的各个分厂、车间和工艺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实现最优配置。产业内贸易便是上述这种分工的表现形式,这种贸易6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从而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1975年格鲁伯尔和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的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提出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产业内贸易就是一国同时既出口又进口某一同类产品,所谓同类产品则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再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分为2000个基本项目(Item)。这就是说属于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同类产品。他们提出的计算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上式也可写作 |Z[,i]-M[,i]| B[,i]=(1- ————————————)×100 (Z[,i]+M[,i])在上式中,B[,i]便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之G-L指数,在0-100间变动,愈趋向于10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愈高。i指产业,Z指出口额,M指进口额。他们和其他西方学者的研究都表明:(1)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据经合组织的材料,1991年6个西欧国家的制造业中有60%以上是产业内贸易,另外6个西欧国家这一比重为50%~60%。(2)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远高于初级产品,最高的当推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化学工业,科技密集度愈高的部门,其产业内贸易的倾向也愈大。(3)一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根据上述,我们可将世界G-L指数当作反映全球化的生产指标,因为G-L指数愈大,说明各国在生产专业化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愈高。产业内分工的主要形式有同一产品不同档次、品质或仅仅是型号、规模不同的专业化,例如大量出口若干品牌的汽车,同时又大量进口另一些品牌的汽车。还有零部件或工艺流程的专业化,由各有关企业参加协作来完成最终产品。我国的加工贸易可说属于后一种形式,它是通过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装配而又出口来完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出口额还只有56亿美元,在我国全部出口中也仅占18%,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则高达82%,但到1995年其金额增至740亿美元,10年内增长了12倍之多,比重也上升为50%,开始超过一般贸易;到1996年加工贸易金额增至7亿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将近18倍,比重约占57%。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的比重更高,而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全部出口中已占45%,其增长势头之强劲远胜于国有企业。因此可以说近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是主要的支撑力量,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规模,据广东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贸易在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约占55%,吸收了约1000万人就业,估计全国借此解决就业的人数约近2000万。加工贸易还带动了我国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某些制造业部门的成长,有的可说是从零开始的,例如,家用电器就是从组装起步,后来成长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初级产品,这是与加工贸易的发展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加工贸易确实为我们参与并利用产业内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加工贸易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和矛盾,这主要与对外贸易中的双重机制有关。为了扶持加工贸易,对其所需的中间品免征进口税,同时各地区还有自己的优惠措施,于是就在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以外,又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平行的加工贸易的促进机制,从而引发了以下矛盾: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主要在于出口退税,实现零税出口,而加工贸易的出口只有在国内创造价值部分才给予退税,从原则上说,二者都是合理的,可以并行不悖。但当一般贸易的出口退税不能全部到位时,有的企业就会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特别是那些需用高关税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企业,将改做加工贸易,减少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这样就影响了国家的关税收入。如果加工过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进行,海关就便于实施有效的监管。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并无地域限制,从沿海到内陆,可谓星罗棋布,确实不易监管。再加外贸企业有经营权而缺乏加工能力,生产企业有加工能力而没有经营权,工贸脱节,漏洞不少,以致不法之徒有隙可乘,将保税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品在国内倒卖以谋取厚利。例如,1997年海关查获的走私大案中约有一半左右的金额是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的。必须指出,以上的矛盾不是由加工贸易这个利用国际分工的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对于两种平行机制只要不断协调,统筹兼顾,使之保持恰当的平衡,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对于走私,中央已下定决心,全面进行打击,同时1997年银行建立了加工贸易台帐制度,海关和外汇管理局也进一步加强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核销措施。因此,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非法活动正在受到遏制。当前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户供应或自行从海外进口,加工装配后的成品又通过客户所掌握的销售渠道进入海外市场,我国企业只是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收取有限的工缴费,而要创收更多的外汇,就只有大进大出。为了进一步利用产业内分工的潜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须加快加工贸易的升级,其关键是抓好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即以更多的国产成份取代外来的中间品,使产品的国际价值链中有更多的环节转移到国内,这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增加创汇,也能扩大与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联系,从而使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发生更大的拉动作用。回顾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次能源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一系列产业向外进行梯度转移,东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大陆移植。我国的加工贸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兴起的,其中较成功的便是家用电器,从加工组装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并开始走向世界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客观上出现了新的机遇,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我国的加工贸易就能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论如何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我国近几年采取的对外贸易发展措施主要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但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29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但是要想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继续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针对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我国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我国贸易摩擦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叙述:(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仍在下滑,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经开始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受此影响,美国近几个月耐用品订单和工业生产不断下滑,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持续走高,个人消费正趋于疲软,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上升,美元对欧元和其他货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受美国经济减速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已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1%调降至7%,比1月份预计再次调低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2%回落到今年的5%,欧元区由6%回落到4%,日本由1%回落到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将回落2个百分点。IMF认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为25%。同时,IMF还预计,国际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8%回落到今年的6%。⑴美国经济形势与美元汇率走势;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今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8%,3月份进一步升至1%。自去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累计降低25个百分点至2%。美国国会和布什政府已就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整个方案分两年实施,2008年落实1520亿美元的退税,2009年落实160亿美元的退税。但是,美联储降息以及政府刺激经济举措对化解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作用目前还不明显。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6%,经合组织(OECD)预计美国经济第二季度为零增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承认,美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幅度可能很小,甚至出现萎缩。IMF最新报告指出,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交叉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全年经济增长将只有5%。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007年,美元对欧元下跌幅度接近10%,2008年以来跌势不减。截至3月底,美元综合加权指数收报于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收于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6%;美元对日元汇率收于1:85,较上年末贬值6%。鉴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还在加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大幅降息,而欧洲央行可能保持中性货币政策,加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分流美元资产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态势仍难以逆转。(二)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持续攀高;2007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美元大幅贬值等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已连续6年攀升,其中尤以原油和农产品价格涨势最为迅猛。国际原油价格年末比年初几乎翻了一番,粮食、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扬,其他农产品如饮料、畜禽产品以及棉花、羊毛、木材、天然橡胶等工用农业原材料的价格也全线上涨。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42%。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原油、黄金及小麦、大米、大豆、豆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加大了各国的通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粮食进口国增加采购量,出口国纷纷实行出口限制,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扭曲,供应趋紧,刺激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高粮价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也将进一步加大全球通胀压力。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美元汇率虽有反复,但总体趋软,加上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价格仍将继续高位波动。(三)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影响更加明显;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如工资上涨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国内消费;环保成本上升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4%。同时,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比去年同期加快7个百分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感受到流动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压力增加。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四)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是调整商品进出口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暂定税率。出口方面,主要针对资源性产品提高或开征了出口关税。进口方面,主要是降低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以及国内不能生产又有较大需求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关税。2008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的关税总水平为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92%。二是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近年来国家几次调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2007年7月进一步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矛盾,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明显促进了部分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但是,由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调低轻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中国应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我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我自己写的,但有些是书上的观点,还有从网上查了点资料,这位仁兄你看着办吧!能不能帮上你!我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三千字左右初中

一、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1:2的水平(美国这一比例为1:6)。   (1)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偏小,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920亿美元,进口额1008亿美元,贸易逆差88亿美元,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6%,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02%,是我国的6倍。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部门。②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欧盟、美国和日本,合计约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③服务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2006年,北京服务贸易占到全国服务贸易总额19%。   (3)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直到近年才有较大的改观。服务贸易的立法未成为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已颁布的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仅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层次低、缺乏协调,影响到我国服务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务管理体制落后。目前,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国际惯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   (1)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   (2)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1)2007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   (2)对中国商品提起反倾销讼诉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行列。   (3)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涉及4000多种商品。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其可诉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涉及的金额和反倾销税率越来越大,委内瑞拉1999年决定对中国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类,采取临时措施,征收300%的反倾销税;秘鲁1996年立案的中国鞋,最高征收的反倾销税达到92%;2004年2月,墨西哥经济部决定恢复对从中国进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倾销税。   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转贴于 中

探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论述了技术壁垒已逐步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并将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探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和制定我国技术标准的建议。关键词:技术标准,技术壁垒,国际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国际贸易更加频繁,企业出口量快速增长。然而,我国企业在享受着贸易自由化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来自技术标准的障碍越来越大,相当数量的产品频繁遭遇国外以技术标准为主的技术壁垒,出口纷纷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达17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出口额的2%。以技术标准为主的技术壁垒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壁垒。1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1当今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技术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国际经济交往中,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就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主要形式。技术壁垒主要是以技术为支撑,指一国以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技术壁垒以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其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就是技术标准。标准与知识产权技术壁垒具有合理性、隐蔽性、复杂性、灵活性等特点。当今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限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天平从关税壁垒倒向非关税壁垒一侧,关税壁垒逐步为非关税壁垒所取代。而在非关税壁垒中,如直接采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又常常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易遭到对等的报复,因而也越来越少。但是,技术壁垒因其具有合理性、隐蔽性,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它进行贸易保护,从而使其逐步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的贸易壁垒,也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并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中,只有10%~30%是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入90年代后,这一比例逐步上升。目前,我国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进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2技术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技术壁垒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保护的需要,设置技术壁垒来维护贸易秩序、促进发展已经得到WTO的认可,具有合法性。同时,随着各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一部分技术壁垒将会被消除,但新的技术壁垒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安全环保的要求将不断产生和不断更新,这就决定了技术壁垒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不但如此,一些发达国家常以各种“标准”为理由,以专利技术为盾牌,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并且利用其在国际标准机构中的领导权尽可能地将有利于本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检测方法等纳入国际标准,设置和利用技术标准对其他国家外贸出口进行限制,进而借助技术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完成了由简单的关税壁垒向复杂的技术壁垒转变的过程。这也是技术壁垒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一个因素。2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当今国际贸易中,围绕技术壁垒的贸易纠纷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表面上是贸易纠纷,其背后的实质就是技术标准之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凸现出其重要的作用。在传统观念中,技术标准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今天,技术标准远远走出了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的概念,而更多地成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技术壁垒,甚至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标准作为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标准和法规的依据,具有促进贸易发展的作用和作为仲裁依据的仲裁作用,但一旦成为技术壁垒,它更多的是起到保护作用或壁垒(或垄断)作用。(1)保护作用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协议,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语言、地域、民族习俗等,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技术标准。这种技术标准能够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健康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健康、保护环境,同时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利益,从而对自己构成贸易保护,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2)壁垒或垄断作用一些国家利用自己经济、技术、专利等优势,制定一些苛刻或需用到专利技术的技术指标,故意或无意地限制别国产品进口,或垄断了某行业的技术,这时技术标准就起了消极的壁垒或垄断作用。当今这种作法往往被发达国家所利用,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受害者。如欧共体的OKO—生态纺织品标准100中对服装和纺织品中的某些物质的含量要求高达PPb级,对苯乙烯的要求不超过5PPb,乙烯环乙烷不超过2PPb,这无疑给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由于技术有限,发展中国家很难控制到PPb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验条件有限,而无法检测出PPb级的物质。如果让发达国家的检测机构检测费用相当昂贵,成本必然增加。又如CDMA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其背后是美国高通公司的1 400多项专利,企业在采用这个标准的同时也不得不采用他的专利。在很多情况下,技术标准同时具有“双刃性”,既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又有消极的壁垒作用和垄断作用,对我是保护作用,对你则是壁垒或垄断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标准已上升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谁掌握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够有效地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得标准者得天下’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技术标准往往决定一个产品甚至一个行业的技术路线,技术标准一旦制定,大家只能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走,并且能影响相关行业。特别是当标准中隐含着专利技术并上升为国际标准时,它所带来的利益直接体现了国家的利益。去年底,我国信息产业部颁布了自己制定的WAPI无线局域网标准以来,在中美IT界掀起了滔天巨浪,其实质就是以美国大企业为主导的Wi-Fi无线局域网标准与我国政府倡导的WAPI无线局域网的标准之争。如近年来我国DVD行业的专利费事件,由于DVD的国际标准由欧美等国制定和控制,中国企业生产的每件产品都需要缴纳一定的专利费用。这些就是“技术标准”的威力!正如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所说:“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标准已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已上升到国际间经贸关系的高度,成为一个制约国家对外贸易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加强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和制定我国技术标准既然以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技术壁垒已逐步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并将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而技术标准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技术标准,建设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即在鼓励企业尽快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努力将我国国家标准纳入国际标准的同时,完善和制定我国技术标准。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将目光转向标准,通过技术标准中技术要素的确立和技术指标的设立,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TBT协议中有限干预的原则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完善和制定我国的技术标准,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体系;将一些我国企业能够达到而外国企业难以达到的和我国国情特有的技术指标制定成国家标准,同时合理地保护民族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没有技术壁垒,就如同一座不设防的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品实际上是按照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的,短期来看是可以节约开发成本,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跟进”的做法始终会让企业沦为别人的“打工仔”,甚至威胁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况且,我们拥有巨大的市场,当我们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后,一些外国企业为了保证自己不被中国的市场抛弃就会倾向于接受我国的技术标准。一些小的国家也会被吸引到我国的技术标准下,特别是亚洲的周边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小,难以形成独立的规模市场效应,因此就必须要依赖那些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企业为了能够在中国市场巨大的商机里面获得机会,就必然会采用我国的技术标准。如此一来,我国的技术标准也会被大家公认,即使成不了国际标准,也会成为公认的事实标准,从长远来看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也有着重大作用。参考文献1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中国标准化,20012广东质量技术监督局网,/asp3新浪网,/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三千字左右高中生

探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论述了技术壁垒已逐步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并将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探讨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和制定我国技术标准的建议。关键词:技术标准,技术壁垒,国际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国际贸易更加频繁,企业出口量快速增长。然而,我国企业在享受着贸易自由化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来自技术标准的障碍越来越大,相当数量的产品频繁遭遇国外以技术标准为主的技术壁垒,出口纷纷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达17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出口额的2%。以技术标准为主的技术壁垒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壁垒。1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1当今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技术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国际经济交往中,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就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主要形式。技术壁垒主要是以技术为支撑,指一国以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技术壁垒以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其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就是技术标准。标准与知识产权技术壁垒具有合理性、隐蔽性、复杂性、灵活性等特点。当今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限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天平从关税壁垒倒向非关税壁垒一侧,关税壁垒逐步为非关税壁垒所取代。而在非关税壁垒中,如直接采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又常常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易遭到对等的报复,因而也越来越少。但是,技术壁垒因其具有合理性、隐蔽性,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它进行贸易保护,从而使其逐步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的贸易壁垒,也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并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中,只有10%~30%是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入90年代后,这一比例逐步上升。目前,我国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进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2技术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技术壁垒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保护的需要,设置技术壁垒来维护贸易秩序、促进发展已经得到WTO的认可,具有合法性。同时,随着各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一部分技术壁垒将会被消除,但新的技术壁垒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安全环保的要求将不断产生和不断更新,这就决定了技术壁垒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不但如此,一些发达国家常以各种“标准”为理由,以专利技术为盾牌,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并且利用其在国际标准机构中的领导权尽可能地将有利于本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检测方法等纳入国际标准,设置和利用技术标准对其他国家外贸出口进行限制,进而借助技术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完成了由简单的关税壁垒向复杂的技术壁垒转变的过程。这也是技术壁垒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一个因素。2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当今国际贸易中,围绕技术壁垒的贸易纠纷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表面上是贸易纠纷,其背后的实质就是技术标准之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凸现出其重要的作用。在传统观念中,技术标准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通用性。今天,技术标准远远走出了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的概念,而更多地成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技术壁垒,甚至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标准作为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标准和法规的依据,具有促进贸易发展的作用和作为仲裁依据的仲裁作用,但一旦成为技术壁垒,它更多的是起到保护作用或壁垒(或垄断)作用。(1)保护作用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协议,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语言、地域、民族习俗等,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技术标准。这种技术标准能够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健康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健康、保护环境,同时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利益,从而对自己构成贸易保护,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2)壁垒或垄断作用一些国家利用自己经济、技术、专利等优势,制定一些苛刻或需用到专利技术的技术指标,故意或无意地限制别国产品进口,或垄断了某行业的技术,这时技术标准就起了消极的壁垒或垄断作用。当今这种作法往往被发达国家所利用,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受害者。如欧共体的OKO—生态纺织品标准100中对服装和纺织品中的某些物质的含量要求高达PPb级,对苯乙烯的要求不超过5PPb,乙烯环乙烷不超过2PPb,这无疑给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由于技术有限,发展中国家很难控制到PPb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验条件有限,而无法检测出PPb级的物质。如果让发达国家的检测机构检测费用相当昂贵,成本必然增加。又如CDMA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其背后是美国高通公司的1 400多项专利,企业在采用这个标准的同时也不得不采用他的专利。在很多情况下,技术标准同时具有“双刃性”,既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又有消极的壁垒作用和垄断作用,对我是保护作用,对你则是壁垒或垄断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标准已上升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谁掌握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够有效地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得标准者得天下’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技术标准往往决定一个产品甚至一个行业的技术路线,技术标准一旦制定,大家只能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走,并且能影响相关行业。特别是当标准中隐含着专利技术并上升为国际标准时,它所带来的利益直接体现了国家的利益。去年底,我国信息产业部颁布了自己制定的WAPI无线局域网标准以来,在中美IT界掀起了滔天巨浪,其实质就是以美国大企业为主导的Wi-Fi无线局域网标准与我国政府倡导的WAPI无线局域网的标准之争。如近年来我国DVD行业的专利费事件,由于DVD的国际标准由欧美等国制定和控制,中国企业生产的每件产品都需要缴纳一定的专利费用。这些就是“技术标准”的威力!正如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所说:“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标准已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已上升到国际间经贸关系的高度,成为一个制约国家对外贸易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加强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和制定我国技术标准既然以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技术壁垒已逐步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并将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而技术标准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技术标准,建设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即在鼓励企业尽快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努力将我国国家标准纳入国际标准的同时,完善和制定我国技术标准。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将目光转向标准,通过技术标准中技术要素的确立和技术指标的设立,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TBT协议中有限干预的原则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完善和制定我国的技术标准,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体系;将一些我国企业能够达到而外国企业难以达到的和我国国情特有的技术指标制定成国家标准,同时合理地保护民族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没有技术壁垒,就如同一座不设防的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品实际上是按照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的,短期来看是可以节约开发成本,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跟进”的做法始终会让企业沦为别人的“打工仔”,甚至威胁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况且,我们拥有巨大的市场,当我们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后,一些外国企业为了保证自己不被中国的市场抛弃就会倾向于接受我国的技术标准。一些小的国家也会被吸引到我国的技术标准下,特别是亚洲的周边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小,难以形成独立的规模市场效应,因此就必须要依赖那些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企业为了能够在中国市场巨大的商机里面获得机会,就必然会采用我国的技术标准。如此一来,我国的技术标准也会被大家公认,即使成不了国际标准,也会成为公认的事实标准,从长远来看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也有着重大作用。参考文献1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中国标准化,20012广东质量技术监督局网,/asp3新浪网,/

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我国出口效益不高  我国出口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所得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一些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低于1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于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竞相杀价出口,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现了一部分产品贸易量增加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创汇的要求,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很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并且我国单位产出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带来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业也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外贸增长方式没有质的改变。  贸易方式不合理  2000年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达到54%,占据半壁江山,此后基本保持稳定上升,占出口贸易总额54% 左右。由于通过加工贸易我国只能赚取增加值,虽然对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我国从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却较少。另一方面,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平均占比75%,而国有企业仅占10%~15%,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更小。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当前中国外贸出口市场的选择过于狭窄,过多地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从理论上讲,这种过分依赖状况极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市场风险,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上尤其是美国针对我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加。2004年,对我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合计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倍。涉及知识产权的争端和技术壁垒也呈递增之势。与主要贸易伙伴摩擦加剧,成为制约我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对策略:  澄清认识,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出口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其实,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业不亏损,国家也不补贴,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出口产品卖价又合理,我们就应当鼓励多出口,这样做就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也不会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另一种观点是只强调扩大内需而忽视外需的作用,这是不科学的。诚然,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应坚持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始终如一地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三轮推动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发展。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应当强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由外商委托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也会延伸链条,增加附加价值,加工贸易也会向高层次发展。  制定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曾经制定了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科技兴贸等外贸发展战略。21世纪初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和战略重点应该是对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来说,(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高技术产业贸易是跨国公司企业间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我们应首先关注和重视的市场。发展中国家里那些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环境相对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或具有战略前景的市场是我们今后应特别关注和加大开拓力度的市场,也是国家政策应重点支持的市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市场已展开强大攻势,甚至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其中,将可能失去重大市场机遇。(3)创造竞争优势,重视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实力。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实施都应该围绕是否能够调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来进行。在未来几年里,对外贸易战略应把侧重点从主要依*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转向大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上来,从根本上解决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问题。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条件下的集团竞争,而我国外贸企业结构迄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存在着缺乏主导产业、无长远规划、缺乏开拓新市场的能力等缺点。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就必须向大型化、实业化方向发展。(4)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认真研究各种重要的国际标准并加以宣传、推广,保证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减少贸易摩擦;应努力提高环保技术,不断开发绿色产品,避免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  积极应对入世的不利条款。  由于各国的政府层面没有专门针对WTO规则的法,各自用国内法处理与中国贸易关系。我们要踏踏实实研究其是否符合WTO规则,做到知己知彼。针对不公平的歧视性待遇,我国出口生产企业或行业面对反倾销起诉,首先是要用法律和事实来证明某一遭投诉的产品或行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均具市场经济条件。如能证明而且能够获得进口方反倾销主管当局的承认,中国的生产者和出口商就能直接被承认为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不能获得认定,则一旦遭遇反倾销诉讼,要实事求是,积极应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进口方成员的相关法律武器。例如,根据美国等反倾销程序中关于“可获得的最佳信息(BIA,Best information available)”的规定,积极选取对我出口产品有利的“替代国”价格,以争取获得较好的反倾销应诉结果。我们既要积极应对入世的不利条款,最大限度消除对我国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特保条款”、“非市场经济”等不利条款,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贸关系所处的地位,从最大限度地争取我国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制定应对战略措施和具体工作方案,注意防止某些贸易伙伴将不利条款政治化,以及滥用不利条款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积极参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审议,加强南南合作,继续为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使世界经济早日纳入平等的轨道。  总之,世贸组织有一整套完备、明确和细致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它们的熟悉程度是决定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我们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抓紧学习这些规则。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要有危机感、紧迫感,熟悉WTO的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有效地利用WTO的原则解决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密切跟踪WTO的活动,以便应对未来的谈判;要进一步利用自由化措施,将关税减弱和自由化的承诺转化为贸易的机遇;要最大程度地利用 WTO规则,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稳妥解决国内出口欠退税问题。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欠退税规模和欠退税现象不断扩大,出口退税机制已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已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也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表面看,出口欠退税问题是由于中央财政没有能力满足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而造成的,但从深层次分析,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合理与外贸经营体制改革要求不适应而至。目前,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而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导致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利与义务不对称。随着出口退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央财政的压力会随着出口退税资金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加大。解决出口欠退税问题,既要有利于保持出口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又不能影响财政预算的完成;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应退尽退,又要加强管理。  努力营造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国家和地区散布所谓的“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等荒谬论调。我们应以加入 WTO为契机,大力宣扬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适时提出中国经济机遇论,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将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将为一些国家经济渡过难关作出应有的贡献。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必将对我们促进外贸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