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外文学的差异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9-06 06:58:53

中外文学的差异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你好。其实论文的摘要很容易写,这是由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的。论文必定有论点,也必定有很多分论点或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个论点。你先通读一遍论文内容,其结构无非总分总、总分、分总这几种。论点基本都在开头或结尾,在结构中的“总”这一部分。论点的关键句,分论点的关键词句,所举实例的关键总结句,就是这篇论文的摘要。总结八个字——抽其主干,砍其枝叶。

去百度搜索一下看看,我记得有的

同学 找到组织了啊 我们一定是一个学校 一个老师 一堂课的 希望不会找到一样的

中外文学的差异的论文摘要

中国文化是非常历史悠久的,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是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比较是婉约配喜欢以喜剧结尾,但是外国比较豪放,大多数以悲剧结尾,中国文学善于探讨人性,而外国文学在于分析哲学之类的。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四、 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正如英语中一句谚语所说的:“So many countries, so many ”在对狗的态度上,中国人脑海中狗如同鸡、鸭、猪一样是一种地位十分卑微的动物。常常把狗与“下贱”、“低微”、“无赖”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猪狗不如”、“狐朋狗党”等,[5](P83)虽然狗也用作看家护院、狩猎、牧羊。狗还常被宰杀烹调,这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在谚语中可以体现出来,如:狗眼看人低。 好狗不挡道。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改不了吃屎。 痛打落水狗。而狗在西方人眼中不仅是狩猎、看门、工作的得力可靠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重要的伴侣和朋友,是抚慰人们寂寞空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将其视为家中的成员,与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西方还有发生狗死后,为其安葬立碑的事。因此,狗的形象在英语谚语中是褒义的,人们对狗是怜爱、赞赏的。英语谚语之中,常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各人皆有出头之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Love me, love my 爱屋及乌。而英语中兔子常代表胆怯,但汉语中与“胆怯”相联系的动物形象则是老鼠。因此有谚语“气壮如牛,胆小如鼠”;英语民族常用狮子比喻力量、雄威,所以有谚语: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三月来如猛狮;去如羔羊。Every dog is a lion at 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狠。A lion may be beholden to a 老鼠也能帮狮子;弱者也能帮强者。这里因为狮子多产于非洲、印度等地,而英国历史上与这些地区或国家有着很深的关系。而我国不产狮子,无论南方北方都产老虎。[6](P73)从前,老虎数量繁多,常出没山林,侵扰人民,甚至危害人命。人们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对虎十分敬畏,有“养虎为患”、“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把虎看作力量、威武、雄壮的象征,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与老虎有关的谚语。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虎毒不食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五、 民族性格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对自身环境的不同应战,发展出各自不同的社会文明,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在古希腊,由于土地的贫瘠,海上通道的开辟,再加上频繁的战争和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得他们很早就发展起商业经济,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西方成了典型的商业社会,人们从事着频繁的商业活动,正所谓“The English are a nation of shop-”(英国全民皆商,外表富强)。经商的成效不在天地鬼神而在自己,在于自己的才干。[7](P22-23)商场中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你失我得,这形成了西方人个人意识较强、重视个人作用、个人独立自主、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思想。Self comes 自我利益是第一位的。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个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Near is my shirt, but nearer is my 自己的利益最切身。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保存自己是自然界的第一法则。He who depends on another dines ill and sups 指望别人,难有好吃喝。而经商见效快、获利多、风险大,也养成了西方人急功近利、富于进取、敢于冒险的流动性格。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try Forbidden fruit is Catch as catch Discontent is the first step in Life is a battle from cradle to 人生是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战斗。Life, to be worthy of a rational being, must be always in 人生必须永远前进,才不愧为有理智的人。Fortune favors the 勇者天佑。个人主义思想使西方人重视突出个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乐于标新立异,爱出风头,尊重个性、自我,并鼓励个性发展,对别人因个性表现出的任何形态都能够理解接受,这可以在谚语中体现出来。It’s squeaky wheel that gets the 吱吱叫的轮子先上油。Tastes 个人品位不同。Every man after his 个人追求个人的风格。 If you’ve got it, flaunt 这句谚语来源于一部The producer的美国电影。意思是如果你有钱、本事、美貌或性感,就应该让人瞧瞧。[8](P334)而以农业为根本的中国人则截然不同,农业的收获往往不在耕种者,而是老天。人的意志如何强大也阻止不了干旱、洪水、风暴等天灾的来临。[7](P23)另外农业见效慢,而一年一度的丰收来自于长期的扎扎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劳动,这形成了中国人思想意识中安定保守、善于坚持忍耐、缺乏冒险、知足的性格的特质。[5](P23)

同学 找到组织了啊 我们一定是一个学校 一个老师 一堂课的 希望不会找到一样的

爱情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最相通的。爱情把人的精神提升到与心灵对话的层次。爱情在人类社会中以永不衰竭的形式伴随生命存在。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对东西方不同爱情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而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进而促进双方的理解沟通。文学虽然是世界性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由此我们在分析和认识文学作品的某一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很深人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某种文学创作模式产生的深刻背景。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将体现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使中西文学的爱情观念决然不同。我们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西方文学中往往把爱情视为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l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做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纵观l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克洛德也有了人性的要求。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基于这种爱,他才愤愤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然而,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在西方,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在文艺领域,只能写对上帝的爱,写恋歌成为一种罪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世纪依然:有法国经院哲学家、唯情论者阿伯拉尔与巴黎名媛哀绿依斯冲破重重阻挠,苦苦相恋,尽管身为僧侣却不理睬教会的禁欲主义,而是写了大量歌颂男女爱情的恋歌,在民间广泛流传,产生很大影响。在德、法两国民间广泛流传的骑士传奇《特利斯坦和绮瑟》中,写特利斯坦和绮瑟无意中喝了一种药.酒,这种药酒使人永远相爱。尽管他们受到绮瑟的丈夫马尔克国王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的爱情永远消灭不了。西方文学中的爱情还可以使人摆脱厄运,绝处逢生,在西方关于《白雪公主》的多种版本中,以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白雪公主》为例,王子充满爱的深情的一吻是白雪公主死而复生的秘诀。中西方名人对爱情的评价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差异。费尔巴哈:爱情,就是要成为一个人。莎士比亚: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样陷入爱情:盈柔的怀抱。歌德:在爱情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孟子:食色,性也。林语堂: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傅雷: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部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来无穷的痛苦。老舍:爱情要是没有苦味。甜蜜从何处领略?爱情要是没有眼泪,笑声从何处飞来?爱情是神秘的,宝贵的,必要的,没有他,世界上只有一片枯草,一带黄沙,为爱情而哭而昏乱是有味的,真实的!人们要得不着恋爱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假的,人若没有两性的爱,一切的爱都是虚空。之所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反映一种冲突,是因为这样才有必然性一一那不是性格的冲突,也未必是人格、品质的冲突,而是“理想的冲突”。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合理的。而这理想又如此不同,所以悲剧在所难免。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因而感情的悲剧以婚姻悲剧居多。催人泪下的《孔雀东南飞》,重在写婚姻悲剧。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在于,围绕的轴心不是爱情,而是国计民生,风雅美刺等在我 n看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并且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能允许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但是“言志”的说法很笼统,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所以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要写重大而严肃的题旨,没有个人化的私人情感空间,写“家务事”、“儿女情”是不行的。中国人亦深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由于礼是儒学四端中的其中一个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修身立德上,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比较内敛含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色即才子结缘于佳人,英雄无缘于美女的中国爱情模式。中国的才子以手中的一支笔获取小姐的芳心,寒窗苦度的考场配以柔情似水的情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魁首”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对于爱情的论断,古今中外,难以记述。但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西方是有差异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和人家的文化还有历史背景不同。所以,中西方的爱情观是不一样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东西方差异是有的,但我们也有共识。有不同的爱情观,但我们都向往着美好的爱情;无论是梁祝化蝶还是茶花女、卡门或是舞剧天鹅湖,都是我们对冲破传统观念和对爱情的追求及向往。

中外文化的差异论文摘要怎么写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导向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本精神、科学精神、自由与平等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分析中西文化的现状出发,论述这一分析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现状;比较;现实意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一、中国文化现状二、西方文化现状三、中西文化现状比较四、分析中西文化现状的现实意义

中外文化差异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中国文化现状二、西方文化现状三、中西文化现状比较四、分析中西文化现状的现实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 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需要很长时间和精力,可以找专业的人帮你写一下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写的不错,完成文章,满意再付款的加他为好友就行:一零③七二五二⑥五七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导向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本精神、科学精神、自由与平等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分析中西文化的现状出发,论述这一分析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现状;比较;现实意

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摘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No, I don't think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参考文献:[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去百度搜索一下看看,我记得有的

中西文化差异 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需要很长时间和精力,可以找专业的人帮你写一下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写的不错,完成文章,满意再付款的加他为好友就行:一零③七二五二⑥五七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