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8-30 18:23:03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题目

有句话说的好:“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巧妙地道出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它说明数学本身具有发展学生智力的功能。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且联想丰富。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并积极加以运用,使知识得以内化,使思维得到发展。课堂是师生们共有的大舞台,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要使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大有作为,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李文燕老师在“周长”这一课教学中,首先出示了一片落叶:问:小蚂蚁要绕着这片树叶走一圈,怎么走?你们可以指一指吗?学生指出以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周长。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2、 多种方法,促进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了良好的开端,那么,开拓学生的思维路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而相机进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形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新颖性。如:文燕老师在《周长》这课,在测量物体的周长时,给了学生一些工具:直尺、线绳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了测量直线图形时,用直尺测量方便;测量曲线图形时,用线绳绕一圈后再测量线绳的长度效果更好。学生通过讨论,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3、自主学习,锻炼思维。课堂是学生表演的地方,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例如,在《周长》练习时,文燕老师设计了一个缺角的长方形,问学生如何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把线条移动一下转变为一个长方形,就可以量取长方形的周长。这样,学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中能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4、动手操作,诱发思维。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学生才有机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才会逐步发展。如,文燕老师 “周长”这课的教学时,首先是让学生们自己随意画几个封闭的图形,然后让他们同桌互相用手指指一指自己所画图形的一周。他们在动手操作与感官感受中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这个概念。在这节课的最后,文燕老师又出了一道动手操作题“用两块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可拼成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求?”。题目出示后,文燕老师让全班学生分成六组,共同合作探究,同学们有的动手拼,有的着手计算,有的还在出谋划策。不一会,各种拼成的图形已摆在桌面上,它们的周长也已计算出来。学生们在操作活动中巩固了计算周长的方法,又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活动中,学生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活动中,他们掌握了知识,习得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5、巩固知识,深化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对练习的精心编排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对于练习的编排应设计一定的阶梯,形成一定的坡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简单到复杂,思维由此而开拓。例如,文燕老师在《周长》这一课的教学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第一层次练习:计算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二层次练习:如图,用22米长的铁丝网靠墙围起三条边,成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已知它的宽是6米,它的长是多少米?第三层次练习:计算下列多边形的周长(单位:厘米)在这组练习中,第一层次练习比较简单,学生稍加思考就能解答。第二层次练习就需要学生加深思考,灵活运用,才能解答出来。而到了第三层次练习,就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活跃思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中就会出现 多种解法。这时,我适时引导,让学生讨论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动脑后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新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的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动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未来,也是为了民族的未来。

【摘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是实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的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归纳、实践、创新、概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体验、比较、猜想、分析、归纳、实践、创新、概括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要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1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平时在跳绳中来感知开口方向及最高点和最低点;在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让学生从家到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来感知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激情。2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味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展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一种特殊情况(角的一边经过圆心),一般情况(角的两边都不经过圆心的两种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3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论文范文)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4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5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1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很聪明,而有的学生却不那么聪明,除了先天因素外,更主要是后天培养造成的。聪明的学生,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超群,是他们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笨,关键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撑点,因而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对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2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必然要努力学习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感及教师教学技艺。3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解决问题更没有创新性,不能更好地配合好教师的

孩子的数学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转化型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2、系统型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3、激化型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4、类比型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回答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一、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是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二、思维的重要性。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其他智力因素都为它服务,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没有思维这一加工机器的运转,则信息原料和动力资源都只能是一堆废物。另外,其他诸因素,都必须受思维力支配,即必须有思维力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 2、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将高智力因素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的表现。也可以这么说,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3、思维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增长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仅靠机械传授、被动接受知识是断然不行的,古人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实质上是指教给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教育之本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思维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培养思维能力要注意社会实践运用;3、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4、要努力改变传统思想的误区,比如习惯于顺境思维、趋同思维、经验思维、局部思维等。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方面下功夫。为此,我们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六度,(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敏捷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你好!例文二:思维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本质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特殊性,分析学生思维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知识的转换过程,给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一堂好的数学教学,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呈现跳跃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文本中的知识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文本语言表达具有简洁性,知识呈现具有跳跃性,制约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将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需要在跳跃性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的时候,这两个公理“两点能确定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不能够要要学生简单的记住这两个公理,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缩短这种跳跃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的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等,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充分的有效的理解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但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创造性、创新性思维发展有比较大的潜力。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教学形式进行展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自然数10的组成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10个小木棒,让学生将这10根木棒进行分组,看看同学们能够有几种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找到多种答案,引导学生观察,在完成知识的传授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重视学习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是由问题为基础的,数学只是获得与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提出,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开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疑问与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问题,这些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也不要太简单,那样就达不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状况,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小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内在的动力。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要传授的知识精心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矩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图形的补割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析推导,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探究是思维形成的重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适当的练习题。数学的习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也有利于机枪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力。因此数学的习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系的时候,要注重习题的选择,要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相一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系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问题要大部分的学生通过思考都能够解决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还要走注重在课后为学生创造锻炼与时间的机会,不断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斯文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理念等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亲!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4条 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数学论文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论文摘要:数学不应该被看成单纯的工具,它对思维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培养数学的形象、抽象、直觉与函数思维。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需要优化大学生思维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关键词:数学;大学生;思维能力一、数学思维的概念及结构分析数学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脑运用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对数学对象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概念为细胞,通过数学判断和数学推理的形式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既从属于一般的人类思维,受到一般思维规律的制约,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数学思维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思维,属于现代抽象思维的范畴。数学思维的功能性结构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三条坐标轴分别是思维内容、思维方法和个体发展水平,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思维主体面临的思维对象,包括数学概念、法则、命题以及各种数学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等。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方法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步骤和格式,是对思维内容进行加工的方式和程序。个体发展水平则是指主体的思维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其中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等,非智力品质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等,它们在思维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培养什么样的数学思维能力(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它包括非操作性的形式(观察、感知等)和操作性形式(对事物或其模型直接进行操作等)。大学生在感观、操作等方面较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力有了一定的增强,记忆方式由机械性记忆逐步向理解性记忆转变,他们渴望进行自主学习。(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与抽象化活动密切联系的思维活动,是高等数学的核心和基础,抽象思维充分体现了高等数学学科的高度严密性和严谨性,也是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的一种数学思维。这里的抽象化有双重性,即在抽取其本质属性的同时剥离其余的非本质属性。(三)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认识的特殊方法,它是对数学对象、结构以及规律关系的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直接解决问题或得出真理。(四)函数思维。函数思维是指从数学对象、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函数是高等数学中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函数关系的确定和解决。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思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基本策略是:重思想的形成、促观念的培养。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优化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准确,或者其新旧知识不能建立联系,就会造成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解上的偏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出现思维不够严密或者不够灵活的现象。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优化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1、修正思维的误差,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产生了思维误差,影响了问题的正确解决。所以,要教会学生充分挖掘隐含条件,及时调控思维过程,修正思维误差,培养思维的严密性。2、转换思维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解题时习惯于从已知出发推演结论,形成单向思维,给解题带来一定的思维障碍。对逆向思维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是数学思维中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要素,也是数学思想的核心,数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证明结论的主要工具。在抽象定义、推导公式、证明定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都在运用逻辑思维。1、培养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理解,就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因此,要深刻理解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实质,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2、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推理判断能力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推理和判断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穷举法、特例法、反证法等,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加以巩固,从而提高推理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推理过程的学习(包括逻辑推理和直觉推理),一开始就要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步步都严密的习惯。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善于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学习;另外,在解题中要注意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平时对于一些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

第一.学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根据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尽可能多地说出同类事物,使学生由具体的个别事物扩展到一般的同类事物。比如像五年级数学里有一个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在课堂上学了可能只是记住它的计算方法,要想真的掌握得牢固,可让他们到校外去亲自测量,计算一下路边那些标牌的面积。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对于面积的计算更能掌握。第二.学会分类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根据事物的特征,如形态、用途、颜色等,将事物分类。这种训练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因为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得有绿化,那就可以亲自带他们到树下对看到的树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就悄无声息的进行了思维训练。第三.学用比较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比较事物的异同,诸如利用家具,要求学生比较桌子、椅子、床的异同等。在美术课上也可以出现两个相同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即上了美术课,又让学生思考了。第四.学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即要求学生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说出某一事物用途时,能一题多解、一物多用,尽可能地多想出一些方法来丰富思维的广度,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前提条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谈一些教学体会。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维。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有利于发现新事物和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1、利用演示、操作。演示可把图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2、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问,它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3、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讲、问牵着学生听、答的教学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4、考虑到学生现有心理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二、以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基础,逐步提高,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加强对定义、法则、定律等的教学,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但是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能力较差,学习吃力等原因,因而我们只是重视了“算”而忽视了这样一个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小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质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具体形象是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信息来源。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但如何画圆,老师不亲自示范,就让学生自己大胆尝试想法设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及时表扬他们主动动手参与、积极探索,然后再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又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他们争先恐后地投入思考动手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多种形式的评价、鼓励、激励思维也很重要。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借助各自思维的“亮点”进行激励,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思维火花因评价不当而熄灭。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迁移能力这一点不仅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还要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理解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异思维和立体思维至关重要。1、求异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既要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7+7+7+5+7=?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7×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7×5-2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7,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7,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7×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7-2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突现,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2、立体思维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立体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如,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5÷3×2+5=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5÷3×(3+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5×2-5÷3=5(千米)。其中,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3、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顿”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较强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认识数学、喜欢数学、掌握数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深挖教材,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抽象思维;学具;语言;发展;个体差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当中明确规定:“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够清楚地知道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培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现就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培养的方法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点儿看法。一、有效利用学具在小学阶段,学生

论文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要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

回答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一、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是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二、思维的重要性。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其他智力因素都为它服务,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没有思维这一加工机器的运转,则信息原料和动力资源都只能是一堆废物。另外,其他诸因素,都必须受思维力支配,即必须有思维力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 2、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将高智力因素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的表现。也可以这么说,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3、思维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增长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仅靠机械传授、被动接受知识是断然不行的,古人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实质上是指教给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教育之本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思维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培养思维能力要注意社会实践运用;3、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4、要努力改变传统思想的误区,比如习惯于顺境思维、趋同思维、经验思维、局部思维等。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方面下功夫。为此,我们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六度,(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敏捷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你好!例文二:思维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本质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特殊性,分析学生思维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知识的转换过程,给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一堂好的数学教学,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呈现跳跃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文本中的知识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文本语言表达具有简洁性,知识呈现具有跳跃性,制约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将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需要在跳跃性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的时候,这两个公理“两点能确定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不能够要要学生简单的记住这两个公理,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缩短这种跳跃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的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等,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充分的有效的理解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但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创造性、创新性思维发展有比较大的潜力。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教学形式进行展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自然数10的组成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10个小木棒,让学生将这10根木棒进行分组,看看同学们能够有几种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找到多种答案,引导学生观察,在完成知识的传授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重视学习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是由问题为基础的,数学只是获得与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提出,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开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疑问与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问题,这些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也不要太简单,那样就达不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状况,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小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内在的动力。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要传授的知识精心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矩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图形的补割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析推导,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探究是思维形成的重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适当的练习题。数学的习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也有利于机枪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力。因此数学的习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系的时候,要注重习题的选择,要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相一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系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问题要大部分的学生通过思考都能够解决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还要走注重在课后为学生创造锻炼与时间的机会,不断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斯文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理念等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亲!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4条 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议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布时间:2016-7-17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基本概念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的实质。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思维的训练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启发,引导和点拨。教师应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一.学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根据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尽可能多地说出同类事物,使学生由具体的个别事物扩展到一般的同类事物。比如像五年级数学里有一个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在课堂上学了可能只是记住它的计算方法,要想真的掌握得牢固,可让他们到校外去亲自测量,计算一下路边那些标牌的面积。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对于面积的计算更能掌握。第二.学会分类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根据事物的特征,如形态、用途、颜色等,将事物分类。这种训练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因为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得有绿化,那就可以亲自带他们到树下对看到的树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就悄无声息的进行了思维训练。第三.学用比较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比较事物的异同,诸如利用家具,要求学生比较桌子、椅子、床的异同等。在美术课上也可以出现两个相同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即上了美术课,又让学生思考了。第四.学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即要求学生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说出某一事物用途时,能一题多解、一物多用,尽可能地多想出一些方法来丰富思维的广度,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要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前提条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谈一些教学体会。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维。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有利于发现新事物和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1、利用演示、操作。演示可把图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2、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问,它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3、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讲、问牵着学生听、答的教学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4、考虑到学生现有心理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二、以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基础,逐步提高,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加强对定义、法则、定律等的教学,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但是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能力较差,学习吃力等原因,因而我们只是重视了“算”而忽视了这样一个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小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质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具体形象是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信息来源。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但如何画圆,老师不亲自示范,就让学生自己大胆尝试想法设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及时表扬他们主动动手参与、积极探索,然后再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又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他们争先恐后地投入思考动手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多种形式的评价、鼓励、激励思维也很重要。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借助各自思维的“亮点”进行激励,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思维火花因评价不当而熄灭。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迁移能力这一点不仅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还要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理解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异思维和立体思维至关重要。1、求异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既要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7+7+7+5+7=?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7×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7×5-2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7,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7,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7×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7-2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突现,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2、立体思维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立体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如,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5÷3×2+5=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5÷3×(3+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5×2-5÷3=5(千米)。其中,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3、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顿”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较强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这些概念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却离不开判断和推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正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标,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又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才能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数的组成,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 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实际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不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正确地断定“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判断是错误的。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