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扬州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8 15:09:00

扬州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内容提要:《风月梦》的作者为邗上蒙人,晚清扬州人。小说在鸦片战争的大背景下展示了一个特定地域——扬州城的风俗民情。本文从妓女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等三个方面揭示了《风月梦》中所蕴涵的浓厚的扬州文化。  关键词:《风月梦》;妓女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  问世于鸦片战争之后的《风月梦》能够真实反映那一时代的城市生活,而与普通的世情题材或妓女题材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城市小说当然以写城市为主,写出城市特色,且是特定时代的城市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乃是体现城市小说的世俗性品格。《风月梦》的内容是对19世纪扬州时代生活的记录,也是对扬州风俗文化的弘扬。[9]扬州之风俗特色,从名物到女妓,从节令到风俗,在《风月梦》中都有反映。  《风月梦》书前有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邗上蒙人自序,作者当为扬州人,余者不详。[4]“《风月梦》所附的1848年作者自序中表明,该书显然属于写实一类。序作于红梅馆,时间是1848年冬至,作者号邗上蒙人,‘邗上'即扬州,道光年间作品,《风月梦》乃直根于特定地域——扬州城。”①因而《风月梦》中很多运用文字的语言记录着扬州的风俗民情。  “一切严肃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7]既然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反观,怜悯和伤感,“不管作家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在作品中投入自己的身影则是理所当然”②。“故事完全设置在扬州城内,清之扬州府含江都、甘泉二县。该书楔子称,书以扬州为背景。”那么作者写实扬州,扬州的风俗文化从其作品中体现出来。  本文具有三大主旨。其一,论证扬州地域的妓女风俗在《风月梦》中的体现;其二,证扬州传统节日风俗在《风月梦》中的体现;其三,论证扬州曲艺风俗在《风月梦》中弹词的关系与体现。  一、《风月梦》与扬州妓女文化  唐诗中呤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杜牧的三首七绝可算是当时的代表作。他这三首著名的七绝,都是写扬州的妓女。其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可位列第一,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可排第二,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悻名。”《赠别二首》中的其一则可列为第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后在历代的诗文中,常有提及扬州妓女的,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妓女的地方。直到现代,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说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可见,自隋唐至今的千余年里,都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佳话在流传。  扬州一带有贱女之俗,“产者则恶之”。[2]不是说这里人不漂亮,因为素来就有“扬州女子貌美”一说,扬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其一,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乡滋润养育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尤其是妓女更讲究美容的女子,那就“艳妆人比画图工”,“更将梳理斗春容”了。[5]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封建保守,时尚在当时妇女眼里的模本只有标新立异的妓女身上,她们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因此她们就是当地独特风俗与时尚潮流的集大成者。扬州风俗从妓女的装饰上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艳榜远扬的扬州,它肯定有着自己的管理特色——拆帐;还有它的竞争方式——定花榜来品评妓女水准等等,这些扬州风俗可以在《风月梦》中一一得以印证。  《风月梦》与簪花  在传统社会里,扬州女子讲究发式,更讲究发饰。扬州女子一直喜爱用金玉珠宝类的首饰作为自己的发饰,就出土的文物看,早在隋唐时期扬州人就使用金、玉、牙、骨等各种质地的发簪、发钗、步摇和耳环,这些发饰在扬州的隋唐墓葬中都有发现。[5]  从风俗的地域特点来说,扬州传统风俗发饰的特色在于簪花。  宋人王观在《扬州芍药谱》中曰:“扬之人与西洛不异,无贵贱皆喜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佛旦有花市焉。”女子簪戴鲜花,则历代都有,并且城市乡村,老妇少女都乐意戴花。由于此俗相当普遍的,所以扬州就有人以种花、卖花为业。[5]在《风月梦》中陆书看见“街市上兰花担”。  扬州人簪戴鲜花的品种很多,几乎各种应时花卉都可以采取簪戴,迎春花、茉莉花、柳枝球、艾草叶等等。[5]譬如:  只见他(月香)头上乌云盘了一条辫子有二两多;偌大一条元色头条辫线辫须,拖在右太阳[穴]傍边,插了四柄玫瑰花,约有三十几条。(第五回)  那一个(巧云)年在二十左右,也是苏塌子鬏,拴了一根烧金簪,面前拴了一根烧金如意插了两柄玫瑰花,刷着刘海箍。(第六回)  (双林)梳的元宝鬏,带着金簪金如意,斜插了一根烧金点翠丹凤朝阳耳挖,玫瑰花箍,戴了两柄玫瑰,又斜插了两柄玫瑰花。(第六回)  萧老妈妈子喊了梳头的妈妈,代月香……换了簪环,带了时鲜花卉并鲜花箍子。  那些村庄妇女,头上带着菖蒲、海艾、石榴花、荞麦吊挂,打的黑蜡……  簪髻在扬州十分普遍,在《风月梦》中提到的簪花、戴花八、九次,具有普遍特色,试想三十朵玫瑰有多庞大,茶花女戴一两朵花,王熙凤也替刘姥姥戴了满头花也没三十几朵,就已经是满头了,那么三十朵数量之多,在别处是不曾见的。  《风月梦》与“扬州脚”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裹小脚,是把女子的小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自古有“天下美女出扬州”一说,实际上与“苏州头”并称“扬州脚”才是扬州美女的最大魅力所在。[2]“三寸金莲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2]短小是基本特征,月香、凤林的脚“不足四寸”,桂林有“四寸大的脚”,巧云“有五寸大些脚”,双林“有四寸半的脚”。[4]  缠足之所以能够广泛兴盛而且历时弥久,蔓延极广,无疑是宋代以后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对女性禁锢的直接后果。小脚女子不仅迎合了封建统治者与士大夫视女性为玩物的低级趣味,满足了封建时代性变态男子所谓小脚“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明清以来,当男女缠绵之际,女人的小脚不仅能够激发男人的性欲,而且还能够激发女子的性欲,大肆卖弄莲钩三寸。在那时看来,比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还要“刺激”。纤纤小脚已成为古代女子的第三性特征,这种病态的性意识与奇特的审美观,而且还成为封建时代禁锢女人走向社会的一种压迫手段。[2]第二十九回中:  凤林平空笑道:“我还告诉你句笑话,他爱我脚小,叫我跟他从良回去呢。”  奇特的习俗,并且扬州还以“扬州脚”出名!  《风月梦》与花榜、拆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遭到了破坏,从而使广大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生活面临困境;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萌芽时期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从而促使工商业不断得以发展,城市经济也日趋繁荣。近代社会经济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恰好都有利于妓女的发展。因为娼妓业总是城市经济同步发展的。近代城市工商业的扩展与繁荣,尤其需要娼妓业的辅助与刺激,而农民的破产又为城市妓院的扩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妓女来源。[1]  而花榜和拆帐在扬州妓院管理上是十分流行的。花榜往往是由妓院经营者的审美标准来划定,但实际上还是由嫖客的审美标准来决定的女妓等第格局。天启元年,潘之恒在《金陵妓品》中提出四个标准:“一曰品,典则胜;二曰韵,丰仪胜;三曰才,调度胜;四曰色,颖秀胜”,清初花榜大致继及晚明格局。[2]妓女向嫖客讨对联,以抬高身价,“花榜实际上成为了风月界的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商业广告。”[2]  花榜,既然作为一种品评名妓的格式,即品评仍以诗词或评语题写,着墨于音容笑貌、身姿风采、性情技艺等方面。类似扬州的上海妓院,类别繁多,等级森严,头等妓院有书寓、长三等,长三诸妓,呼曰校书;书寓妓则称之为词史,通称先生。嘉隆年间,《莲台仙会品》原榜前三名[1]:  品目 妓女姓名 花名 妓女居址 评语  女学士 王赛玉 紫薇 旧院后门街 赢楼国色原名玉,瑶岛天仙旧是王  女太史 扬璆姬 莲花 旧院纱帽巷 旧家虢国还秦国,绝世吴璆共楚璆  女状元 蒋兰玉 杏花 旧院鸡窝巷 丽质人如玉,幽香花是兰。  汉宫宜第一,秦史合成双。  仅例三个,可看以评选出来的妓女,以科举功名、花卉来命名,评语属于藏头联,暗含所评妓女名字。《风月梦》没有公布花榜,但是因袭这个传统,简例几个如[4]:  品目 妓女姓名 花名 妓女居址 评语  校书 月香 缺 藏经院进玉楼 月宫不许凡夫履,香味偏沾名士衣  校书 桂林 缺 强大家 桂树临风香愈远,林花映日色偏娇  女史 凤林 缺 强大家 凤鸟和鸣鸾率舞,林花烂熳蝶常飞  显然是对妓女的一种皮里阳秋的恭维,“霜管画眉春睡足,菱花照面晓妆迟”——斥责双林为残花败柳,但是也反应了一种风俗。当然花榜不是一成不变的,月香也被称为“女史”,凤林也被称为“仙史”,主要是由嫖客的审美标准来定,这些花榜仅作为一种扬州现实存在的风俗,在《风月梦》中有所体现。管窥一豹《风月梦》中拆帐,一叶知秋扬州妓院的组合形式与营业方式的完善。  爱林是个“分帐伙计”,翠琴是个“伙计”,秀红也是个“新捆下来的一个伙计”[4],凤林自述:  前年将我捆到清江二年,他得到了多少捆价,私房银两,衣饰,进年又将我捆到扬州,才来了月余日子。[4]  她们的身份不一,而且从上面表格和书中也可以看出,月香、翠琴、翠云住在进玉楼,桂林、双林、凤林、巧云在强大家,扬州实行大院制,其特点就是规模大,房屋由老板(萧老妈妈子、强大)成片成幢租赁猛然后分别布置出大小不等的房间,各房间摆设不一,月香、桂林也不一样,主要看自身的条件了。自由身自称伙计,本家称他们客师,她们可以自选房间,但家具必须自备。所得收入又妓女(客师)和本家(老板)分成,一般为四六开或三七开,称为“拆帐”。她们的行动较为自由,只要结清帐目,即可离院。另外,还有典押而来的妓女,称为“押帐”;包身而来的妓女,称为“包帐”;“捆来”的妓女(指本家为之代还债务者)称为“退帐”。[1]这类妓院盛行于各地,此类风俗扬州不乏有之,从记实的《风月梦》中可以体现出来。  这些扬州风俗的写实素材更反映出《风月梦》的作品的纪实性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性价值,它是一部具有地域特色的狭邪小说,地域风情胜于故事情节。  狎妓冶游,选艳征歌,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邗上蒙人是个经历风月场所的扬州文人,他的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区域的节日风俗。扬州的风貌通过几次值得关注的乘舟游览进一步得到揭示,这占据了第五回、十三回、十六回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十三回中发生在端午节,读者通过陆书和月香的视角体验到当地的独特风俗。另外两次是去庙里游玩,一次是五人结拜,另一次是为庆祝月香病愈。[6]  扬州冶游也盛行画舫风流,妓女乘画舫游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客招邀,即可提前预约,也可临时招携。提前预约则必须先投柬贴。临时招携则可省去此道手续。一种是妓女买棹湖上招引游客。  此外,端午节赛龙舟也是扬州的重要民俗。端午节之竞渡竞标的传统在扬州由来已久。《风月梦》第十三回专写小孩子的吊艄,还有端午龙舟,首先是九只龙船斗标抢鸭子,将两笼鸭子送到陆书们的船上,谓之“送标”,意味此活动将由他们开销,拿鸭子的人将鸭子依次丢进河里,而九只龙船也依次快速划过,抢鸭子,这一活动引来了无数游船观看。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水上运动,比如“看见有人蹬在龙船头上,一个筋斗跳下河去,多远才冒了上来,名曰跳水头,比抢鸭子还热闹。”  第十三回《贺端阳陆书看龙船》中:  但见榴红似火,艾绿如旗。……用过午饭,那些大小游船纷纷来往,又听得锣鼓喧天,远望族旗蔽日,各色龙船在水上如飞而至。有两条龙船上有洋楼旗伞,总是簇新,龙船上挂的像生人子,那站龙头的朋友,穿着华丽衣服,腰里接着洋表、小刀、葫包、扇套、手帕等物头,带时式雨缨凉帽,足穿时式缎靴,年纪又轻,夜服又新,站得又稳,出色好看。  清代末年,扬州城里以南门钞关运河上的龙舟竞渡最为盛大。当时的富商大户把“赏钱××两”的赏票放在掏空的鸭蛋里,将鸭蛋壳仍到运河中,让划龙舟的水手下河“抢标”。鸭蛋壳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沉浮不定。“抢标”的水手不准用手争抢,一定要用嘴将鸭蛋壳咬住,才算“得标”。  斗标共是九条龙船,后面有一只没篷子小船,上面摆了两个篾笼,内里有十几只活鸭。……随后凡有吊艄小孩的龙船,总靠着他们大船。就将鸭子船内两个蔑笼提上大船,摆在船头。那九条龙船总敲起抢标、锣鼓在他们大船前划来划去,那些游船听见这里撩标,总纷纷赶来,团团围绕。那站在陆书们船头上两个人,见有只青龙划近大船,就将蔑笼内鸭子抓了一只往河里一撩,那青龙船上早有一个划船的朋友,精赤着身体,只穿了一条裤头儿,发辫绕了一个咸菜把子,蹬在龙头上,见鸭子一撩,他就跳下河去,将鸭子抢起,复跳上龙船。  游客掼鸭,人立龙首,争下捉之,曰“抢鸭”。或猪脬掷水中,曰“抢标”。有采绳系短木于龙尾,七八岁小童,双丫髻,红衫绿裤,立短木上演其技,如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倒挂鸟、鹞子翻身等名目,曰“吊梢”。初五日端午,午后人往天池看龙船,盐船各帮水手,扎纸龙头尾于脚划,酒后醺醺然,飞棹欢舞而来,曰“癞乌龙船”。必花红爆竹迎之,否则抢鸭、抢标,诸多为暴。此来彼往湖船,船中恐溅水,而岸上人见以为乐。  众人敲起吊艄的锣鼓,艄后那小孩在那小红木棍上吊艄,顽的甚么红孩拜观音、鲤鱼三跌子、张飞卖肉……各样花色,总顽过了,袁猷们将钱封把与他们。  同时,文中所展示的七八岁小童在船尾短木上“吊梢”的特写镜头,也使我们明白了扬州古运河上“船梢倒挂小童儿”是怎样一幅扣人心弦的神奇画面。  乡村里的民风更为浓郁,许多妇女都有自己的特殊打扮,有的喜爱在发髻上簪上一片绿绿的艾草叶,有的喜欢在鬓角上插上一朵红红的石榴花,有的用荞麦叶编成奇妙的虎头花,还有的用绒花编出精美的虎头纹,乡村的五月,是如此地花花绿绿,如此地生机勃勃。[5]  今日是端阳佳节,扬州风俗八蛮聚齐,两岸游人男男女女,有搀着男孩,有肩着女孩。那些村庄妇女头上带着菖蒲、海艾、石栏花、荞面吊挂,打的黑蜡,搽的铅粉,在那河岸上靸着一双红布滚红叶拔情五彩花新青布鞋子乱跑,呼嫂唤姑,推姐拉妹,又被太阳晒的黑汗流流。  这些端午时节的特殊妆饰,扬州民众统称为“端午景”。清代韦柏森在描写高邮东乡的《菱川竹枝词》中也云:“金炉一瓣降香焚,和以雄黄酒半醺。绝好梳妆端午景,虎花斜插女儿云。”“端午景”一词,应该说概括得十分贴切,再加上端午时节扬州一带裹粽子、吃“十二红”,送“绿豆糕”等礼俗,的确构成了扬州特有的热热闹闹的民俗风景线。[5]  月香叫老妈剥了一盘棕子,又拿了一个五彩细磁碟,盛的是上白洋糖腌的玫瑰花膏,请陆书吃粽子。陆书吃了一个、月香用牙箸戳起一个粽子、蘸了些玫瑰花膏,衔了半个在口内,那半个粽子靠着脸,送到陆书口内。  平日里扬州有香火,节日时有马披,这些扬州的傩文化在文中都有所体现,这些“神会”,实质上带有半宗教、半风俗的形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神职人员——傩有两个名称,即“香火”和“马披”。《扬州画舫录》云:“傩在平时,谓之香火。入会,谓之马披。马披一至,锣鸣震天。”马披善于装神弄鬼,蹦纵窜跳,其行为已略具表演成分。  有两个人精身赤足,用银红兴儿布系着青兴布裤,有二尺多长铁椎穿通臂膊,手腕手里各持铁鞭,在大殿天井里热烘烘香堆子旁边乱跳。……双林向袁猷道:“这两人因为何故乱跳?”袁猷道:“他们名为马披,自称师爷,这是阴犯阳谴。”  还有跌博,又名跌成,是扬州城里有特色且极普遍的赌博娱乐方式,也是个风俗。小说第二回:  见又有些拎着跌博篮子的,那篮内是些五彩淡描磁器、洋络汗巾、顺袋钞马、荷包、扇套、骨牌、象棋、春宫、烟盒等物,站在魏璧旁边,哄着魏璧跌成。魏璧在那篮子内拣了四个五彩人物细磁茶碗,讲定了三百八十文一关。那跌博的拿那夹在夹窝内一张小高板凳坐下,将小苗帚先将地下灰尘扫了几帚,然后将耳朵眼个六个开元钱取了出来,在地上一洒,配成三字三模,递到魏璧手内,用右手将魏璧手腕托住。那傍边站有几个拾博的,向着与魏璧跌博这人嗽嘴,说道:‘叫着!'这人点头答应。魏璧将六个钱在手指上摆好,望地下一跌。那拾博人口数,一一看清了字模,拾起来又递在魏璧手内,魏璧又跌。共跌了五关,只出了两个成,算是输了三关。魏璧道:‘不跌了。'那人也不曾问着钱钞,立起身来拿了小板凳,拎着博篮同那几个拾博的去了。”  再如第十三回:  陆书、魏璧在跌博篮子上,跌了许多水老鼠、黄烟儿,带回船上,吃酒赏午。  由以上的种种描述可以见出,描绘人物的城市生活状态,刻意表现城市娱乐已成为《风月梦》的显著特征。  三、《风月梦》与扬州曲艺文化  一直以来评弹相连,但是《风月梦》中,没有提到评书,而是多处提到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扬州弹词。评书盛兴于明清,主要分袍带(讲史及英雄传奇书)、短打(公案侠义书)、神怪(神话怪异书)三大类。说书人表演道具很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却能将中华洋洋五千年的历史传闻表达出来,确属不易。评书的俗语:“砣子”(一个单元故事)、“书胆”(主人公)、“书贼”(反面人物)、“书筋”(书中的福将)。通过阅读全文,本人认为书中涉及弹词而没有评书。  弹词的历史悠久,可能是从唐代的有说有唱的变文形式中蜕化而来。变文的唱词格式,大多是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或夹杂三三的六字句等,后演变成说唱音乐,说唱音乐就是弹词的前身。扬州弹词——扬州地方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南京及苏北里下河地区。其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二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只重在面部表情。[5]弹词艺术中的说、噱、弹、唱,五到、八技,都是弹词演员所具备的基本技艺。多用扬州方言,扬州弹词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常用曲牌有“吉祥草”、“离京调”、“满江红”、“叠落”等,以羽调和商调居多。曲调朴实典雅,古色古香,多年来无什变化。唱词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一般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伴奏“上、下手”协调默契,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10]扬州妓女,在清代是有分等级的,像双林、月香这些“相公”(清有花榜),也是色艺俱全,技艺方面其一就是弹唱。《风月梦》开篇就写:  天凝门水关里面出来的游湖船上面间或有人带的女妓,也有唱大曲的,也有唱小曲的,笛韵幽扬,歌声袅娜。  《风月梦》作为写实小说,纪实性强,扬州艺人弹唱水平高,表现在即兴演唱,弹词的演出形式,灵活多变,较少受舞台、布景、道具、人数以及空间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若演出即谓“双档”,就是二人相应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一人侧重叙述,一人侧重唱曲。其实弹词很多都是取材于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民间艺术。在第二十九回《背盟誓风林另嫁》中:  贾铭向凤林道:‘我意欲屈你唱个小曲,不知可赏光否?'凤林听了,喊高妈将琵琶取来,接在手内,又叫高妈将脚蓝内那一双未曾穿过的白洋结顾绣三蓝鞋子拿出来,放在贾铭席前。凤林弹起琵琶,转动歌喉,唱了一个《离京调》其词曰:  洋经花鞋三寸大,未曾穿过送与冤家,送冤家,留为忆念来收下,我没奈何,硬着心肠来改嫁。你若想起我这好,看看鞋子上花。要相逢,除非三更梦里罢,若要想团圆今生不能只好来生罢。  凤林唱毕,将鞋子递在贾铭手内道:‘你收起来做个忆念罢。'贾铭接过去收了,向凤林道:‘你代我弹个《吉祥草》。'凤林答应,弹起琵琶。贾铭遂唱道:  冤家要去留不住,越思越想越负辜。想当初,原说终身不散把时光度,又谁知你抱琵琶走别路。我是竹篮打水、枉费工夫。为多情,谁知反反多情误,为多情,谁知反被多情误!”  如“说,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噱,要诙谐幽默,恰如其分;弹,要纯熟自如,托唱熨帖;五到,即是表演上要求做到外形动作与内在感情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说要心到、口到、手到、足到、目到;描写八技,即是用人声来模仿自然音响的口技艺术。”  妓女很少是用画吸引人的,都是弹琵琶唱曲的,因为耳软,从没听过眼软的,故吴珍道:“凤相公可算善灌米汤了。”就因为词曲可以传达心声,于是很多就将心声寄托在曲中,双林是想借弹唱琵琶的弹词歌声觅一个“有情人”跟他一辈子,双林唱《满江红》:  俏人儿,我爱你风流俊俏,丰雅是天生。我爱你人品好,作事聪明,说话又温存。我爱你非是假,千真万真,夙世良缘分。易求无价宝,真个少。难觅有情人,何日将心趁。我有句衷肠话,欲言我又忍,不知你有不肯?欲言我又忍,不知你肯不肯?  此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  口技,弹词中的一种,也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扬州曲艺文化在第十三回《庆生辰月香开寿宴》中一段用很长的语言来描述王树仁的口技,他手拿一柄纸扇,学动物、车马声音,然后进帐子里又说一家人的午休精彩片段。尤其是青年妇人唱“南京调”,文中也有词(略)。表演者运用其熟练的艺术技巧,入木三分地来刻划人物,细致生动地展现作品的思想内容,集中、概括而具体地揭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放映了弹词中是不分技艺的,优秀的弹词说唱艺术都是杂糅各技之长,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的。  题材丰富多样,月香唱了个拿手的二黄赔罪:  林黛玉闷恹恹心中愁闷,听窗外风弄竹无限凄凉。唤紫鹃推纱窗且把心散。想当初进荣府何等闹热。与宝玉日同食夜同炕枕,他爱我我爱他一刻难离。痴心肠实指望终身有托,到如今均长大男女有别。见了面反说些虚言套话,平白的又来了薛氏姨妈。他有女名宝钗容貌端庄,说甚么金玉缘可配鸾凰。痴宝玉听人言心生妄想,可怜我苦伶仃早丧爹娘。无限的心中苦谁诉衷肠,奴只得常垂泪暗自悲伤,最可恨王熙凤拆散鸳鸯。  将《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用弹词短短数句口语化的弹唱的方式演绎,别具一番特色。“果是词出佳人口,非但声音柔脆,字句铿锵,而且这词曲清新,令人心旷神也。”(陆书评曲)如第七回中《常随叹五更》:  叫凤林、月香两人各将琵琶弹起,又喊污师坐在席旁拉起提琴,袁猷用一双牙著、一个五寸细磁碟产在手中敲着,催促文兰“叹五更”:  “一更里,(略)二更里,……五更里,窗前月光沉。可叹咱们不如人,苦难伸,打了门子派差门。接帖田官话,时刻要存神。差来差往闹纷纷,终朝忙碌碌,由处喊掉魂。门印寻银子,看见气坏人。我的天呀,不是大烟家,久已到处滚。天明窗前月光迟,可叹咱们落台时,苦谁知,住在寓所怎支持!行囊都当尽,衣服不兴时,烟癌到了没法施。想起妻和子,不觉泪如丝,寻朋告友。没处打门子。我的天呀,难道跟官人,应派流落他乡死。”  贾铭着人将弦子、笛子、笙、鼓板、琵琶、提琴取来,凤林唱了一套‘想当初,庆皇唐',声音洪亮,口齿铿锵,宛似男子声音。月香等凤林唱毕,唱了一套‘这为你如花美眷',声音柔脆,细腻可人。那些看十壶牌的朋友,连牌都看错了。  这显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说明这弹词艺术的迷人精妙之处。弹词在相应

回答 亲,可写以下几点,中药制药纯化水消毒的过程和方法,在用科学表明该方法作用,最后该选题的重点内容总结 亲,你要明白论文的作用是什么,理由是最好找的,比如你看到与选题中观点一致或相反的资料、事例引发的思考,或者是由于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亲,你要明白论文的作用是什么,理由是最好找的,比如你看到与选题中观点一致或相反的资料、事例引发的思考,或者是由于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选题理由要从观点的由来和研究历程着手,提出论文是对以往研究的总结还是创新,并且研究有利于完善或是明确这一观点,而且可以指导实践,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我简单说一个理由,比如“中药制药纯化水系统是怎样消毒杀菌微生物的, 更多3条 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风调研的背景目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人来说, 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传统文化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思考。 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背景分为你所研究的课题的大背景,比如某种疾病,其发生率,致死率,在各国的情况。小背景,如果你要研究治疗方法,那么现在的治疗的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什么问题。研究意义就是指,从上面的这些问题中,你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希望对你会有些帮助。

扬州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内容提要:《风月梦》的作者为邗上蒙人,晚清扬州人。小说在鸦片战争的大背景下展示了一个特定地域——扬州城的风俗民情。本文从妓女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等三个方面揭示了《风月梦》中所蕴涵的浓厚的扬州文化。  关键词:《风月梦》;妓女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  问世于鸦片战争之后的《风月梦》能够真实反映那一时代的城市生活,而与普通的世情题材或妓女题材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城市小说当然以写城市为主,写出城市特色,且是特定时代的城市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乃是体现城市小说的世俗性品格。《风月梦》的内容是对19世纪扬州时代生活的记录,也是对扬州风俗文化的弘扬。[9]扬州之风俗特色,从名物到女妓,从节令到风俗,在《风月梦》中都有反映。  《风月梦》书前有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邗上蒙人自序,作者当为扬州人,余者不详。[4]“《风月梦》所附的1848年作者自序中表明,该书显然属于写实一类。序作于红梅馆,时间是1848年冬至,作者号邗上蒙人,‘邗上'即扬州,道光年间作品,《风月梦》乃直根于特定地域——扬州城。”①因而《风月梦》中很多运用文字的语言记录着扬州的风俗民情。  “一切严肃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7]既然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反观,怜悯和伤感,“不管作家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在作品中投入自己的身影则是理所当然”②。“故事完全设置在扬州城内,清之扬州府含江都、甘泉二县。该书楔子称,书以扬州为背景。”那么作者写实扬州,扬州的风俗文化从其作品中体现出来。  本文具有三大主旨。其一,论证扬州地域的妓女风俗在《风月梦》中的体现;其二,证扬州传统节日风俗在《风月梦》中的体现;其三,论证扬州曲艺风俗在《风月梦》中弹词的关系与体现。  一、《风月梦》与扬州妓女文化  唐诗中呤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杜牧的三首七绝可算是当时的代表作。他这三首著名的七绝,都是写扬州的妓女。其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可位列第一,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可排第二,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悻名。”《赠别二首》中的其一则可列为第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后在历代的诗文中,常有提及扬州妓女的,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妓女的地方。直到现代,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说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可见,自隋唐至今的千余年里,都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佳话在流传。  扬州一带有贱女之俗,“产者则恶之”。[2]不是说这里人不漂亮,因为素来就有“扬州女子貌美”一说,扬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其一,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乡滋润养育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尤其是妓女更讲究美容的女子,那就“艳妆人比画图工”,“更将梳理斗春容”了。[5]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封建保守,时尚在当时妇女眼里的模本只有标新立异的妓女身上,她们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因此她们就是当地独特风俗与时尚潮流的集大成者。扬州风俗从妓女的装饰上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艳榜远扬的扬州,它肯定有着自己的管理特色——拆帐;还有它的竞争方式——定花榜来品评妓女水准等等,这些扬州风俗可以在《风月梦》中一一得以印证。  《风月梦》与簪花  在传统社会里,扬州女子讲究发式,更讲究发饰。扬州女子一直喜爱用金玉珠宝类的首饰作为自己的发饰,就出土的文物看,早在隋唐时期扬州人就使用金、玉、牙、骨等各种质地的发簪、发钗、步摇和耳环,这些发饰在扬州的隋唐墓葬中都有发现。[5]  从风俗的地域特点来说,扬州传统风俗发饰的特色在于簪花。  宋人王观在《扬州芍药谱》中曰:“扬之人与西洛不异,无贵贱皆喜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佛旦有花市焉。”女子簪戴鲜花,则历代都有,并且城市乡村,老妇少女都乐意戴花。由于此俗相当普遍的,所以扬州就有人以种花、卖花为业。[5]在《风月梦》中陆书看见“街市上兰花担”。  扬州人簪戴鲜花的品种很多,几乎各种应时花卉都可以采取簪戴,迎春花、茉莉花、柳枝球、艾草叶等等。[5]譬如:  只见他(月香)头上乌云盘了一条辫子有二两多;偌大一条元色头条辫线辫须,拖在右太阳[穴]傍边,插了四柄玫瑰花,约有三十几条。(第五回)  那一个(巧云)年在二十左右,也是苏塌子鬏,拴了一根烧金簪,面前拴了一根烧金如意插了两柄玫瑰花,刷着刘海箍。(第六回)  (双林)梳的元宝鬏,带着金簪金如意,斜插了一根烧金点翠丹凤朝阳耳挖,玫瑰花箍,戴了两柄玫瑰,又斜插了两柄玫瑰花。(第六回)  萧老妈妈子喊了梳头的妈妈,代月香……换了簪环,带了时鲜花卉并鲜花箍子。  那些村庄妇女,头上带着菖蒲、海艾、石榴花、荞麦吊挂,打的黑蜡……  簪髻在扬州十分普遍,在《风月梦》中提到的簪花、戴花八、九次,具有普遍特色,试想三十朵玫瑰有多庞大,茶花女戴一两朵花,王熙凤也替刘姥姥戴了满头花也没三十几朵,就已经是满头了,那么三十朵数量之多,在别处是不曾见的。  《风月梦》与“扬州脚”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裹小脚,是把女子的小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自古有“天下美女出扬州”一说,实际上与“苏州头”并称“扬州脚”才是扬州美女的最大魅力所在。[2]“三寸金莲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2]短小是基本特征,月香、凤林的脚“不足四寸”,桂林有“四寸大的脚”,巧云“有五寸大些脚”,双林“有四寸半的脚”。[4]  缠足之所以能够广泛兴盛而且历时弥久,蔓延极广,无疑是宋代以后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对女性禁锢的直接后果。小脚女子不仅迎合了封建统治者与士大夫视女性为玩物的低级趣味,满足了封建时代性变态男子所谓小脚“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明清以来,当男女缠绵之际,女人的小脚不仅能够激发男人的性欲,而且还能够激发女子的性欲,大肆卖弄莲钩三寸。在那时看来,比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还要“刺激”。纤纤小脚已成为古代女子的第三性特征,这种病态的性意识与奇特的审美观,而且还成为封建时代禁锢女人走向社会的一种压迫手段。[2]第二十九回中:  凤林平空笑道:“我还告诉你句笑话,他爱我脚小,叫我跟他从良回去呢。”  奇特的习俗,并且扬州还以“扬州脚”出名!  《风月梦》与花榜、拆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遭到了破坏,从而使广大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生活面临困境;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萌芽时期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从而促使工商业不断得以发展,城市经济也日趋繁荣。近代社会经济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恰好都有利于妓女的发展。因为娼妓业总是城市经济同步发展的。近代城市工商业的扩展与繁荣,尤其需要娼妓业的辅助与刺激,而农民的破产又为城市妓院的扩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妓女来源。[1]  而花榜和拆帐在扬州妓院管理上是十分流行的。花榜往往是由妓院经营者的审美标准来划定,但实际上还是由嫖客的审美标准来决定的女妓等第格局。天启元年,潘之恒在《金陵妓品》中提出四个标准:“一曰品,典则胜;二曰韵,丰仪胜;三曰才,调度胜;四曰色,颖秀胜”,清初花榜大致继及晚明格局。[2]妓女向嫖客讨对联,以抬高身价,“花榜实际上成为了风月界的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商业广告。”[2]  花榜,既然作为一种品评名妓的格式,即品评仍以诗词或评语题写,着墨于音容笑貌、身姿风采、性情技艺等方面。类似扬州的上海妓院,类别繁多,等级森严,头等妓院有书寓、长三等,长三诸妓,呼曰校书;书寓妓则称之为词史,通称先生。嘉隆年间,《莲台仙会品》原榜前三名[1]:  品目 妓女姓名 花名 妓女居址 评语  女学士 王赛玉 紫薇 旧院后门街 赢楼国色原名玉,瑶岛天仙旧是王  女太史 扬璆姬 莲花 旧院纱帽巷 旧家虢国还秦国,绝世吴璆共楚璆  女状元 蒋兰玉 杏花 旧院鸡窝巷 丽质人如玉,幽香花是兰。  汉宫宜第一,秦史合成双。  仅例三个,可看以评选出来的妓女,以科举功名、花卉来命名,评语属于藏头联,暗含所评妓女名字。《风月梦》没有公布花榜,但是因袭这个传统,简例几个如[4]:  品目 妓女姓名 花名 妓女居址 评语  校书 月香 缺 藏经院进玉楼 月宫不许凡夫履,香味偏沾名士衣  校书 桂林 缺 强大家 桂树临风香愈远,林花映日色偏娇  女史 凤林 缺 强大家 凤鸟和鸣鸾率舞,林花烂熳蝶常飞  显然是对妓女的一种皮里阳秋的恭维,“霜管画眉春睡足,菱花照面晓妆迟”——斥责双林为残花败柳,但是也反应了一种风俗。当然花榜不是一成不变的,月香也被称为“女史”,凤林也被称为“仙史”,主要是由嫖客的审美标准来定,这些花榜仅作为一种扬州现实存在的风俗,在《风月梦》中有所体现。管窥一豹《风月梦》中拆帐,一叶知秋扬州妓院的组合形式与营业方式的完善。  爱林是个“分帐伙计”,翠琴是个“伙计”,秀红也是个“新捆下来的一个伙计”[4],凤林自述:  前年将我捆到清江二年,他得到了多少捆价,私房银两,衣饰,进年又将我捆到扬州,才来了月余日子。[4]  她们的身份不一,而且从上面表格和书中也可以看出,月香、翠琴、翠云住在进玉楼,桂林、双林、凤林、巧云在强大家,扬州实行大院制,其特点就是规模大,房屋由老板(萧老妈妈子、强大)成片成幢租赁猛然后分别布置出大小不等的房间,各房间摆设不一,月香、桂林也不一样,主要看自身的条件了。自由身自称伙计,本家称他们客师,她们可以自选房间,但家具必须自备。所得收入又妓女(客师)和本家(老板)分成,一般为四六开或三七开,称为“拆帐”。她们的行动较为自由,只要结清帐目,即可离院。另外,还有典押而来的妓女,称为“押帐”;包身而来的妓女,称为“包帐”;“捆来”的妓女(指本家为之代还债务者)称为“退帐”。[1]这类妓院盛行于各地,此类风俗扬州不乏有之,从记实的《风月梦》中可以体现出来。  这些扬州风俗的写实素材更反映出《风月梦》的作品的纪实性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性价值,它是一部具有地域特色的狭邪小说,地域风情胜于故事情节。  狎妓冶游,选艳征歌,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邗上蒙人是个经历风月场所的扬州文人,他的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区域的节日风俗。扬州的风貌通过几次值得关注的乘舟游览进一步得到揭示,这占据了第五回、十三回、十六回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十三回中发生在端午节,读者通过陆书和月香的视角体验到当地的独特风俗。另外两次是去庙里游玩,一次是五人结拜,另一次是为庆祝月香病愈。[6]  扬州冶游也盛行画舫风流,妓女乘画舫游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客招邀,即可提前预约,也可临时招携。提前预约则必须先投柬贴。临时招携则可省去此道手续。一种是妓女买棹湖上招引游客。  此外,端午节赛龙舟也是扬州的重要民俗。端午节之竞渡竞标的传统在扬州由来已久。《风月梦》第十三回专写小孩子的吊艄,还有端午龙舟,首先是九只龙船斗标抢鸭子,将两笼鸭子送到陆书们的船上,谓之“送标”,意味此活动将由他们开销,拿鸭子的人将鸭子依次丢进河里,而九只龙船也依次快速划过,抢鸭子,这一活动引来了无数游船观看。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水上运动,比如“看见有人蹬在龙船头上,一个筋斗跳下河去,多远才冒了上来,名曰跳水头,比抢鸭子还热闹。”  第十三回《贺端阳陆书看龙船》中:  但见榴红似火,艾绿如旗。……用过午饭,那些大小游船纷纷来往,又听得锣鼓喧天,远望族旗蔽日,各色龙船在水上如飞而至。有两条龙船上有洋楼旗伞,总是簇新,龙船上挂的像生人子,那站龙头的朋友,穿着华丽衣服,腰里接着洋表、小刀、葫包、扇套、手帕等物头,带时式雨缨凉帽,足穿时式缎靴,年纪又轻,夜服又新,站得又稳,出色好看。  清代末年,扬州城里以南门钞关运河上的龙舟竞渡最为盛大。当时的富商大户把“赏钱××两”的赏票放在掏空的鸭蛋里,将鸭蛋壳仍到运河中,让划龙舟的水手下河“抢标”。鸭蛋壳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沉浮不定。“抢标”的水手不准用手争抢,一定要用嘴将鸭蛋壳咬住,才算“得标”。  斗标共是九条龙船,后面有一只没篷子小船,上面摆了两个篾笼,内里有十几只活鸭。……随后凡有吊艄小孩的龙船,总靠着他们大船。就将鸭子船内两个蔑笼提上大船,摆在船头。那九条龙船总敲起抢标、锣鼓在他们大船前划来划去,那些游船听见这里撩标,总纷纷赶来,团团围绕。那站在陆书们船头上两个人,见有只青龙划近大船,就将蔑笼内鸭子抓了一只往河里一撩,那青龙船上早有一个划船的朋友,精赤着身体,只穿了一条裤头儿,发辫绕了一个咸菜把子,蹬在龙头上,见鸭子一撩,他就跳下河去,将鸭子抢起,复跳上龙船。  游客掼鸭,人立龙首,争下捉之,曰“抢鸭”。或猪脬掷水中,曰“抢标”。有采绳系短木于龙尾,七八岁小童,双丫髻,红衫绿裤,立短木上演其技,如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倒挂鸟、鹞子翻身等名目,曰“吊梢”。初五日端午,午后人往天池看龙船,盐船各帮水手,扎纸龙头尾于脚划,酒后醺醺然,飞棹欢舞而来,曰“癞乌龙船”。必花红爆竹迎之,否则抢鸭、抢标,诸多为暴。此来彼往湖船,船中恐溅水,而岸上人见以为乐。  众人敲起吊艄的锣鼓,艄后那小孩在那小红木棍上吊艄,顽的甚么红孩拜观音、鲤鱼三跌子、张飞卖肉……各样花色,总顽过了,袁猷们将钱封把与他们。  同时,文中所展示的七八岁小童在船尾短木上“吊梢”的特写镜头,也使我们明白了扬州古运河上“船梢倒挂小童儿”是怎样一幅扣人心弦的神奇画面。  乡村里的民风更为浓郁,许多妇女都有自己的特殊打扮,有的喜爱在发髻上簪上一片绿绿的艾草叶,有的喜欢在鬓角上插上一朵红红的石榴花,有的用荞麦叶编成奇妙的虎头花,还有的用绒花编出精美的虎头纹,乡村的五月,是如此地花花绿绿,如此地生机勃勃。[5]  今日是端阳佳节,扬州风俗八蛮聚齐,两岸游人男男女女,有搀着男孩,有肩着女孩。那些村庄妇女头上带着菖蒲、海艾、石栏花、荞面吊挂,打的黑蜡,搽的铅粉,在那河岸上靸着一双红布滚红叶拔情五彩花新青布鞋子乱跑,呼嫂唤姑,推姐拉妹,又被太阳晒的黑汗流流。  这些端午时节的特殊妆饰,扬州民众统称为“端午景”。清代韦柏森在描写高邮东乡的《菱川竹枝词》中也云:“金炉一瓣降香焚,和以雄黄酒半醺。绝好梳妆端午景,虎花斜插女儿云。”“端午景”一词,应该说概括得十分贴切,再加上端午时节扬州一带裹粽子、吃“十二红”,送“绿豆糕”等礼俗,的确构成了扬州特有的热热闹闹的民俗风景线。[5]  月香叫老妈剥了一盘棕子,又拿了一个五彩细磁碟,盛的是上白洋糖腌的玫瑰花膏,请陆书吃粽子。陆书吃了一个、月香用牙箸戳起一个粽子、蘸了些玫瑰花膏,衔了半个在口内,那半个粽子靠着脸,送到陆书口内。  平日里扬州有香火,节日时有马披,这些扬州的傩文化在文中都有所体现,这些“神会”,实质上带有半宗教、半风俗的形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神职人员——傩有两个名称,即“香火”和“马披”。《扬州画舫录》云:“傩在平时,谓之香火。入会,谓之马披。马披一至,锣鸣震天。”马披善于装神弄鬼,蹦纵窜跳,其行为已略具表演成分。  有两个人精身赤足,用银红兴儿布系着青兴布裤,有二尺多长铁椎穿通臂膊,手腕手里各持铁鞭,在大殿天井里热烘烘香堆子旁边乱跳。……双林向袁猷道:“这两人因为何故乱跳?”袁猷道:“他们名为马披,自称师爷,这是阴犯阳谴。”  还有跌博,又名跌成,是扬州城里有特色且极普遍的赌博娱乐方式,也是个风俗。小说第二回:  见又有些拎着跌博篮子的,那篮内是些五彩淡描磁器、洋络汗巾、顺袋钞马、荷包、扇套、骨牌、象棋、春宫、烟盒等物,站在魏璧旁边,哄着魏璧跌成。魏璧在那篮子内拣了四个五彩人物细磁茶碗,讲定了三百八十文一关。那跌博的拿那夹在夹窝内一张小高板凳坐下,将小苗帚先将地下灰尘扫了几帚,然后将耳朵眼个六个开元钱取了出来,在地上一洒,配成三字三模,递到魏璧手内,用右手将魏璧手腕托住。那傍边站有几个拾博的,向着与魏璧跌博这人嗽嘴,说道:‘叫着!'这人点头答应。魏璧将六个钱在手指上摆好,望地下一跌。那拾博人口数,一一看清了字模,拾起来又递在魏璧手内,魏璧又跌。共跌了五关,只出了两个成,算是输了三关。魏璧道:‘不跌了。'那人也不曾问着钱钞,立起身来拿了小板凳,拎着博篮同那几个拾博的去了。”  再如第十三回:  陆书、魏璧在跌博篮子上,跌了许多水老鼠、黄烟儿,带回船上,吃酒赏午。  由以上的种种描述可以见出,描绘人物的城市生活状态,刻意表现城市娱乐已成为《风月梦》的显著特征。  三、《风月梦》与扬州曲艺文化  一直以来评弹相连,但是《风月梦》中,没有提到评书,而是多处提到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扬州弹词。评书盛兴于明清,主要分袍带(讲史及英雄传奇书)、短打(公案侠义书)、神怪(神话怪异书)三大类。说书人表演道具很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却能将中华洋洋五千年的历史传闻表达出来,确属不易。评书的俗语:“砣子”(一个单元故事)、“书胆”(主人公)、“书贼”(反面人物)、“书筋”(书中的福将)。通过阅读全文,本人认为书中涉及弹词而没有评书。  弹词的历史悠久,可能是从唐代的有说有唱的变文形式中蜕化而来。变文的唱词格式,大多是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或夹杂三三的六字句等,后演变成说唱音乐,说唱音乐就是弹词的前身。扬州弹词——扬州地方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南京及苏北里下河地区。其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二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只重在面部表情。[5]弹词艺术中的说、噱、弹、唱,五到、八技,都是弹词演员所具备的基本技艺。多用扬州方言,扬州弹词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常用曲牌有“吉祥草”、“离京调”、“满江红”、“叠落”等,以羽调和商调居多。曲调朴实典雅,古色古香,多年来无什变化。唱词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一般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伴奏“上、下手”协调默契,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10]扬州妓女,在清代是有分等级的,像双林、月香这些“相公”(清有花榜),也是色艺俱全,技艺方面其一就是弹唱。《风月梦》开篇就写:  天凝门水关里面出来的游湖船上面间或有人带的女妓,也有唱大曲的,也有唱小曲的,笛韵幽扬,歌声袅娜。  《风月梦》作为写实小说,纪实性强,扬州艺人弹唱水平高,表现在即兴演唱,弹词的演出形式,灵活多变,较少受舞台、布景、道具、人数以及空间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若演出即谓“双档”,就是二人相应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一人侧重叙述,一人侧重唱曲。其实弹词很多都是取材于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民间艺术。在第二十九回《背盟誓风林另嫁》中:  贾铭向凤林道:‘我意欲屈你唱个小曲,不知可赏光否?'凤林听了,喊高妈将琵琶取来,接在手内,又叫高妈将脚蓝内那一双未曾穿过的白洋结顾绣三蓝鞋子拿出来,放在贾铭席前。凤林弹起琵琶,转动歌喉,唱了一个《离京调》其词曰:  洋经花鞋三寸大,未曾穿过送与冤家,送冤家,留为忆念来收下,我没奈何,硬着心肠来改嫁。你若想起我这好,看看鞋子上花。要相逢,除非三更梦里罢,若要想团圆今生不能只好来生罢。  凤林唱毕,将鞋子递在贾铭手内道:‘你收起来做个忆念罢。'贾铭接过去收了,向凤林道:‘你代我弹个《吉祥草》。'凤林答应,弹起琵琶。贾铭遂唱道:  冤家要去留不住,越思越想越负辜。想当初,原说终身不散把时光度,又谁知你抱琵琶走别路。我是竹篮打水、枉费工夫。为多情,谁知反反多情误,为多情,谁知反被多情误!”  如“说,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噱,要诙谐幽默,恰如其分;弹,要纯熟自如,托唱熨帖;五到,即是表演上要求做到外形动作与内在感情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说要心到、口到、手到、足到、目到;描写八技,即是用人声来模仿自然音响的口技艺术。”  妓女很少是用画吸引人的,都是弹琵琶唱曲的,因为耳软,从没听过眼软的,故吴珍道:“凤相公可算善灌米汤了。”就因为词曲可以传达心声,于是很多就将心声寄托在曲中,双林是想借弹唱琵琶的弹词歌声觅一个“有情人”跟他一辈子,双林唱《满江红》:  俏人儿,我爱你风流俊俏,丰雅是天生。我爱你人品好,作事聪明,说话又温存。我爱你非是假,千真万真,夙世良缘分。易求无价宝,真个少。难觅有情人,何日将心趁。我有句衷肠话,欲言我又忍,不知你有不肯?欲言我又忍,不知你肯不肯?  此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  口技,弹词中的一种,也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扬州曲艺文化在第十三回《庆生辰月香开寿宴》中一段用很长的语言来描述王树仁的口技,他手拿一柄纸扇,学动物、车马声音,然后进帐子里又说一家人的午休精彩片段。尤其是青年妇人唱“南京调”,文中也有词(略)。表演者运用其熟练的艺术技巧,入木三分地来刻划人物,细致生动地展现作品的思想内容,集中、概括而具体地揭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放映了弹词中是不分技艺的,优秀的弹词说唱艺术都是杂糅各技之长,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的。  题材丰富多样,月香唱了个拿手的二黄赔罪:  林黛玉闷恹恹心中愁闷,听窗外风弄竹无限凄凉。唤紫鹃推纱窗且把心散。想当初进荣府何等闹热。与宝玉日同食夜同炕枕,他爱我我爱他一刻难离。痴心肠实指望终身有托,到如今均长大男女有别。见了面反说些虚言套话,平白的又来了薛氏姨妈。他有女名宝钗容貌端庄,说甚么金玉缘可配鸾凰。痴宝玉听人言心生妄想,可怜我苦伶仃早丧爹娘。无限的心中苦谁诉衷肠,奴只得常垂泪暗自悲伤,最可恨王熙凤拆散鸳鸯。  将《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用弹词短短数句口语化的弹唱的方式演绎,别具一番特色。“果是词出佳人口,非但声音柔脆,字句铿锵,而且这词曲清新,令人心旷神也。”(陆书评曲)如第七回中《常随叹五更》:  叫凤林、月香两人各将琵琶弹起,又喊污师坐在席旁拉起提琴,袁猷用一双牙著、一个五寸细磁碟产在手中敲着,催促文兰“叹五更”:  “一更里,(略)二更里,……五更里,窗前月光沉。可叹咱们不如人,苦难伸,打了门子派差门。接帖田官话,时刻要存神。差来差往闹纷纷,终朝忙碌碌,由处喊掉魂。门印寻银子,看见气坏人。我的天呀,不是大烟家,久已到处滚。天明窗前月光迟,可叹咱们落台时,苦谁知,住在寓所怎支持!行囊都当尽,衣服不兴时,烟癌到了没法施。想起妻和子,不觉泪如丝,寻朋告友。没处打门子。我的天呀,难道跟官人,应派流落他乡死。”  贾铭着人将弦子、笛子、笙、鼓板、琵琶、提琴取来,凤林唱了一套‘想当初,庆皇唐',声音洪亮,口齿铿锵,宛似男子声音。月香等凤林唱毕,唱了一套‘这为你如花美眷',声音柔脆,细腻可人。那些看十壶牌的朋友,连牌都看错了。  这显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说明这弹词艺术的迷人精妙之处。弹词在相应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风调研的背景目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人来说, 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传统文化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思考。 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

扬州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弄文化背景主要是嗯,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毕竟比如说孔融让梨就让我们感觉到礼让三先的好处,让我们孝敬父母的好处

一、地方民歌1、高邮民歌: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我的家乡在高邮、回家乡。已经收录词曲完整高邮民歌达272首,曲调有40多种。2、卸甲民谣:秧歌号子3、卸甲肩担木偶戏4、横泾民歌:横泾原生态民歌5、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杨柳青、扬州清曲、扬州小调6、邵伯民歌:邵伯秧号子二、文化遗产1、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2、海上丝绸之路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三、风俗习惯1、观音山香会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 2、清明节清明节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扩展资料:扬州,江苏省地级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 ,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扬州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高邮市、仪征市2个县级市,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扬州成功举办2017年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峰会、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18年世界运河风情民俗展演活动、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 、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举办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

你好!扬州评话、扬州八怪、扬州弹词、扬州清曲、扬州的漆器工艺、扬州雕版印刷、扬州文宴、三把刀(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扬州话打字不易,采纳哦!

花的背景当然是以前的传统,传到现在也成了传统文化

贵州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风调研的背景目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人来说, 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传统文化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思考。 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 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先是沟通人与神的关系,那些以祭祀上帝、山川日月之神以及祖先神灵为目的的颂诗和部分“大雅”之作就属于这类作品。其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向天下诸侯证明周人统治的合法性,向周人证明贵族等级制的合法性。对神的祭祀从来都是一种特权,因此,祭祀活动本身就已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了。西周诗歌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君臣关系。这里又分为“美”、“刺”两个部分。“美”是臣下对君主的肯定性评价;“刺”是臣下对君主的批评与规谏。根据郑玄《六艺论》和《毛诗序》等汉儒的记载我们知道,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诗歌的形式来沟通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委婉文雅,便于言说与倾听。现在看来,这大约是贵族社会一种言说的特殊方式或权力——可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根据《诗经》可以知道,在西周后期,诗的这种功能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实现。对于诗歌这种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意识形态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十分清楚,西周时期诗歌的这两种主要功能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这意味着,西周诗歌本来就是彼时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这对于以继承和弘扬西周礼乐文化为天职的儒家思想家来说自然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诗歌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就像母鸡有下蛋的功能一样是天经地义的。 促成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动因则是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儒家士人作为一个知识群体, 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克己复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为最高任务的。他们的一切话语建构与阐释活动无不以这一目的为核心。对诗歌的阐释自然也不例外。从现存的《论语》、《孟子》、《荀子》和被定名为《孔子诗论》的楚简等涉及诗歌的论述来看,先秦儒家已经在诗歌阐释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再到荀子的“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不离“克己复礼”之宗旨。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主流,其影响至为深远。汉代是儒家知识群体擎着儒学大旗与统治集团讨价还价、形成“共谋关系”,从而建立起新型官方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所谓经学,实际上乃是统治集团与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终于形成联盟关系的话语表征,是知识阶层进入权力系统的意识形态保证,也是权力集团获得合法性的直接产物。经学是政治权力正式承认知识阶层话语之权威性的标志,是“势”对“道”的妥协;经学也是知识阶层话语压制了其固有的乌托邦精神之后的结果,是“道”向“势”的让步。因此,经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最终确定了中国主流文化始终在政治与知识之紧密联系中发展的基本格局,从而也决定了这种文化始终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形态而向自然领域拓展的命运。 在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自然是彻底的工具主义的。从《毛诗序》和郑玄的《诗谱序》、《六艺论》等文论话语来看,在汉儒的心目中,诗歌直接就是一种规范君权、教化百姓的政治工具。诗歌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不能在个体情感世界中去寻找,而必须在人伦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中去寻找。汉儒说诗,非美即刺。无论美或刺,都是一种具有明显政治性的话语建构,是对儒家给出的价值秩序的维护与阐扬。汉代《诗》学四家,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异,其主旨都是用工具主义的眼光来解说《诗经》作品,其目的都是借助于对古代诗歌的解说来实施对现实君主的约束与引导。总之,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策略。手段是文化的,目的是政治的——这就是经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隋唐之时,儒家工具主义文论大体上继承了汉儒传统。但由于诗文自身的发展,文论话语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经过了魏晋六朝的诗文创作大繁荣局面之后,儒家文论家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再是如何阐释已有的诗文作品,而是如何创作新的作品。因此,隋唐儒家不再满足于通过阐释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主义文论观点。他们直接提出诗文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乃是此期工具主义文论的典型口号。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文论观。在这时的价值坐标中,建功立业乃居于最高位置。因此,“有补时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工具主义文论的基本宗旨。 宋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期的儒家已经不再把建功立业视为人生最高理想,因此也就不再满足于仅仅赋予诗文直接的政治功能。从社会地位看,宋儒与汉唐儒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幸成为君主集团唯一的合作和依靠对象;而汉唐时代的功臣、外戚、宦官、世族才是君主集团最重要的依靠对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处于被压制与被排挤的地位。宋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再以进入仕途、建功立业为人生最高理想,而是要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一般说来,成圣成贤是宋儒普遍存在的人生理想。如此,则宋儒所主张的工具主义文论观也就有别于汉唐儒者。其根本之处是宋儒不仅仅要诗文服务于社会政治,而且更要服务于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道”。宋儒的文论处处离不开对“道”的阐扬。这个“道”可以说乃是宋儒乌托邦精神的话语表征而不是现实社会秩序。这种将“道”视为“文”之本体、将“文”视为“道”之发用的观点,本来是唐代中后期韩愈等人提出来的,是所谓“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但是这种观点在唐代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昙花一现。只是到了宋代,由于言说者的社会境遇发生了变化,才成为人人言之的普遍性的文论观点。 这样一来,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诗文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一是要求诗文从属于某种超验的精神价值,成为载道之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为现实政治服务与为某种高远难达的理想服务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这种不同就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差异所在。自宋直至晚清,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的发展即是这两种倾向的此消彼长。

真的很多耶 我就拿一个咯 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 ——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 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 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 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 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 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 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 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女人有独特生命价值吗?不过是男人附庸。每一个中国女子,应以生活于现代为庆幸,而以生活于古代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一方面是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掠夺百姓,另一方面却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对平民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进行种种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压制个体生命正当欲望。哪个人特立独行,即“枪打出头鸟”,导致国民虽众多,实则千人一面,有胆有识的人百中无一。有新的思想,即“鸣鼓而攻之”。有不逊之言,即“祸及九族”、“诛灭十族”。在家听父母的话,在乡听长辈的话,社会上听官僚的话,而全体官僚则听皇帝的话。个人的婚姻大事,听父母的话。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缺乏关心。虽然在鸦片战争被打败,仍不肯认输,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别人文化的有价值东西。一次次失败,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对自己体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发自己民族生机活力。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 愚昧、落后、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骗,又有背景的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之士,却往往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几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对酒当家,人生几何”,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均体现这种强烈抱负的存在。与自然也有着天然的共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文艺复兴以前的古希腊文明,已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文明,遭到彻底批判。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试概括出几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道、佛并存,为什么还说是没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对立的,而实则皇权政治下一种思想的三个方面:出则为佛,入则为儒,修身则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统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战,也不容挑战。除非在政权没落,或瓦解情况,批判儒家、专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头之日。 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 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 在发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讲的是科学和民主。科学,不但是重视科学技术,也包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选举国家机关,并进行相应监督。这使西方社会数百年来一直生机勃勃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处理非典工作有严重失职。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但中国对这起事情的处理,却十分费力。这类情况,在中国十分普遍。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 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 ——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 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 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 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 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 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别人不来向我们学习,是别人的愚蠢。而我们不去学习别人,则是我们的愚蠢。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 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创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根深叶茂。文化积累是根,根基不扎实,是长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长不高,长不壮。 二要明确方向。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复古,前功尽弃。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四要有勇气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旧的文化,并非一帆顺,必然会碰到斗争。这离不开政治家的胆识,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总的印象,是太慢了。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得多。这可能同他们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便于接收同属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世界先进成果有关。而我们则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 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这里还想就国家热谈一谈自己的精浅想法。 这十多年后,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这已经走入歧路。时代不同了。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精通西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一个现代国学家,就必须同时也是现代西学家。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要研究国学必须研究春秋百家学,大唐文学,鲁迅文学;有人把千古罪学当作国学,其实把自己变成了千古罪人。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