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韩学前教育比较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4-08-31 05:34:22

中韩学前教育比较论文3000字

对了叔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3000字到5000字左右过去还有更多的字

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略) 参考文献:[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霍华德•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4,(8):32—[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3,(1):20—

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韩国教育制度 韩国政府于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后,正式开始"4"基本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 高等教育:韩国的高等学校包括专科大学、教育大学、师范大学、综合大学和研究生院等,以实施全日制教育为主。其中专科大学为二年制,教育大学、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为四年制,而医科大学的学制则为六年,研究生院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各为三年制。此外,韩国还设有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广播函授大学和开放大学,主要设专科大学和学士学位的课程,学制为二至四年。韩国的高等学校分为国立、公立及私立等三种管理体制。 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韩国的初级中学作为中等教育机构,学制为三年,招收小学毕业生,为升入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其他学校做准备。韩国的高级中学分为人文高中、实业高中,学制均为三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 初等教育:韩国的初等教育,学制六年,招收六岁儿童入学,为升入初级中学做准备。韩国的初等教育机构均为义务教育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实业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 中国的教育相比就有很多缺点: 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许多的利益群体牵扯到里面去,若牵一发那可真是动全身啊。 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讨论最多的几点是: 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教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有什么高考移民等。 四、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一些中国教育制度的改善方式: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教授及来自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和民办信孚教育集团的柴纯清等专家就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制度。 教宵的公平性。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教育的民主性。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源泉。 教育的实用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动力机制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认知,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中韩学前教育比较论文

韩国教育制度 韩国政府于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后,正式开始"4"基本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 高等教育:韩国的高等学校包括专科大学、教育大学、师范大学、综合大学和研究生院等,以实施全日制教育为主。其中专科大学为二年制,教育大学、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为四年制,而医科大学的学制则为六年,研究生院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各为三年制。此外,韩国还设有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广播函授大学和开放大学,主要设专科大学和学士学位的课程,学制为二至四年。韩国的高等学校分为国立、公立及私立等三种管理体制。 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韩国的初级中学作为中等教育机构,学制为三年,招收小学毕业生,为升入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其他学校做准备。韩国的高级中学分为人文高中、实业高中,学制均为三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 初等教育:韩国的初等教育,学制六年,招收六岁儿童入学,为升入初级中学做准备。韩国的初等教育机构均为义务教育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实业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 中国的教育相比就有很多缺点: 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许多的利益群体牵扯到里面去,若牵一发那可真是动全身啊。 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讨论最多的几点是: 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教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有什么高考移民等。 四、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一些中国教育制度的改善方式: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教授及来自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和民办信孚教育集团的柴纯清等专家就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制度。 教宵的公平性。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教育的民主性。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源泉。 教育的实用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动力机制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认知,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略) 参考文献:[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霍华德•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4,(8):32—[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3,(1):20—

中韩学前教育比较论文摘要

摘要可以根据文章的大概内容写哦,需要发表可以找我的哦

韩国教育制度 韩国政府于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后,正式开始"4"基本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 高等教育:韩国的高等学校包括专科大学、教育大学、师范大学、综合大学和研究生院等,以实施全日制教育为主。其中专科大学为二年制,教育大学、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为四年制,而医科大学的学制则为六年,研究生院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各为三年制。此外,韩国还设有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广播函授大学和开放大学,主要设专科大学和学士学位的课程,学制为二至四年。韩国的高等学校分为国立、公立及私立等三种管理体制。 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韩国的初级中学作为中等教育机构,学制为三年,招收小学毕业生,为升入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其他学校做准备。韩国的高级中学分为人文高中、实业高中,学制均为三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 初等教育:韩国的初等教育,学制六年,招收六岁儿童入学,为升入初级中学做准备。韩国的初等教育机构均为义务教育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实业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 中国的教育相比就有很多缺点: 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许多的利益群体牵扯到里面去,若牵一发那可真是动全身啊。 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讨论最多的几点是: 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教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有什么高考移民等。 四、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一些中国教育制度的改善方式: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教授及来自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和民办信孚教育集团的柴纯清等专家就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制度。 教宵的公平性。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教育的民主性。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源泉。 教育的实用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动力机制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认知,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推荐几篇学前教育的参考文献给你看下,你可以去学习学习1、赵蕾 具身认知:学前教育启示录[J] 教育进展, 2020, 10(3): 362- 、林雯 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中教学应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 121- 、陈余丹 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生幸福教育[J] 职业教育, 2012, 1(2): 37-

中韩学前教育比较论文题目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建议:1、 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2、 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3、 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型论文也要有一定理论分析。以上课题可以代做!

韩国教育制度 韩国政府于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后,正式开始"4"基本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 高等教育:韩国的高等学校包括专科大学、教育大学、师范大学、综合大学和研究生院等,以实施全日制教育为主。其中专科大学为二年制,教育大学、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为四年制,而医科大学的学制则为六年,研究生院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各为三年制。此外,韩国还设有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广播函授大学和开放大学,主要设专科大学和学士学位的课程,学制为二至四年。韩国的高等学校分为国立、公立及私立等三种管理体制。 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韩国的初级中学作为中等教育机构,学制为三年,招收小学毕业生,为升入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其他学校做准备。韩国的高级中学分为人文高中、实业高中,学制均为三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 初等教育:韩国的初等教育,学制六年,招收六岁儿童入学,为升入初级中学做准备。韩国的初等教育机构均为义务教育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实业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 中国的教育相比就有很多缺点: 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许多的利益群体牵扯到里面去,若牵一发那可真是动全身啊。 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讨论最多的几点是: 一、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教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有什么高考移民等。 四、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一些中国教育制度的改善方式: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教授及来自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和民办信孚教育集团的柴纯清等专家就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制度。 教宵的公平性。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教育的民主性。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源泉。 教育的实用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动力机制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认知,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扩展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中韩学前教育比较论文格式

据学术堂了解,一篇好的论文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下面给大家整理了10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略) 参考文献:[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霍华德•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4,(8):32—[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3,(1):20—

职业教育你有没有看过?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