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范文大全初中

发布时间:2024-09-06 03:37:22

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范文大全初中

一、 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培养学生 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等信息素养方面的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脱离了知识背景进行信息素养的教学是不能实现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这种在知识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当贯穿整个现代信息技术课。因此,选择了《鲤鱼溪》做为计算机互联网课程的知识背景。课堂中,《奇妙的鲤鱼溪》课文引起小学生探究的动机,鲤鱼溪网站是学生探究的源泉,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就是探究的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信息技术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摘自《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根据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对信息能力培养目的考虑,应当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信息的能力。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以拨号工具、浏览器等工具的教学为主。应当适当加强对信息内容的强调,减少对工具的强调。   二、 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现代信息技术课中由教师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主。根据认知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职责与任务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学习过程的活动者。在现代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互联网部分的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因为这种课堂教学中拥有的计算机设备,拥有的互联网可以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实践工具。有了信息源与实践工具,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就有了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我们一定要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设备,使设备充分发挥的作用。  因此,在“鲤鱼溪”这课堂中,直接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提出了与主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相关于主题的各种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继续深入地获取新的信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三、 现代信息技术课中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主题化探究型教学   为了解决现代信息技术课互联网部分教学的具体特性,我们总结出了一种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一种具体形式:“主题化探究型”教学模式。  主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分成五部分:设置情境、提出主题、分解与分析主题、完成主题,形成成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主题化探究型教学各部分与本课对应:  设置情境 利用课文引入学习  提出主题 提出课题——鲤鱼溪  分解或分析主题 1、 你还有其他的,你最希望知道或者体会的关于鲤鱼溪的问题呢?(在课文中这些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找出依据,不能解决多少?引出网络学习的概念)2、 介绍、学生试用鲤鱼溪网站。3、 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使用网站4、 利用网站中的信息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课堂进行问题的交流。5、 教师总结、对比获得信息的两种方法,引出获得信息的多种方法。  完成主题,形成成果 获取新信息   过滤、处理、分析获取的信息   根据信息形成初步观点   讨论、研究、交流观点   经过初次循环形成成果   成果展示与交流

我之前在“我要毕业代写网”写过论文质量非常好,一次就给通过了而且是用支付宝担保交易的,很安全,不会被骗定金之类的,他们是专业代写论文包含(文案定制、论文发表、职称论文、文案策划、各种毕业论文、外语互译等)方面的服务的。公司拥有强大的队伍,保质量,包通过。创一流服务,让客户满意。哦对了您可以在百度搜索哦。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IT在本国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从工作内容上看,主要有师资队伍的培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等。   二、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举措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是状元之乡──湖北省天门市市区内的一所重点初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87年,1991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天门市初中示范窗口学校,1996年升格为市直初中,是我市唯一的一所直辖公办初中,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6人,教学班级37个,学生2294人。   为了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办,专门负责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信息办由分管校长负责,下设办公室主任、专业信息工作人员近十人。信息办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校委会的领导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   1.硬件方面。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铺设完成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装备了一个计算机教室,配有电脑50台;建成两个多媒体教室,其中一个多媒体教室配有先进的电子白板;七年级14个班每班配有一台25英寸的彩电,以及一台带有USB接口的DVD影碟机。   2.软件方面。首先是培训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其次是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学科建立了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各科教师上传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3.教学方面。信息办要求各科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每班每周至少到多媒体教室上两节课。课后认真填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在学校强有力的领导下,骨干教师的带动下,基本上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风气。   4.研究方面。我校是天门市远程教育示范学校,承担有中央电教馆布置的多个科研课题任务。2008年5月申报承担了由中央电教馆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的子课题《模式三环境下农村远程教学资源归类与高效应用的管理方法研究》的课题任务,该子课题目前正按计划在开展研究。   上述工作的落实和进行,极大的改变了学校的教学面貌。几年前,除了市级的大型公开课在我校举行时,可以看到有人用课件、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以外,平常几乎没有老师能用、会用课件上课;可是今天,情景已大不相同了,每天都有人来多媒体教室上课,语数外理化政史地生乐美各门功课都有。几年前,除了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会操作电脑、投影仪外,几乎没有普通教师会操作这些设备;可是今天,很多普通的教师已不需专职人员的帮助,自己就会操作设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看上去高深莫测的技术正在被普通化。2008年市电教馆为我校配发了一块先进的电子白板,白板装好不久,很多老师就掌握了白板的使用方法,抢着带学生到这个多媒体教室上课。   除了这些明显的变化以外,还有一个不太明显但却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备课的变化。以前,教师的备课主要是依靠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往往一份教案可以沿用多年。但如今大不相同了,很多教师的备课几乎离不开互联网了,互联网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利用互联网备课,不仅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而且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   三、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时之功。从我校的实际来看,成绩是巨大的、明显的,但问题也是明显的,不容忽视的。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需改善。   1.思想上认识重视不够   目前,虽然社会上和各级政府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社会舆论和教育部门仍然“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这使得不少领导和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数和成绩上,对当前不能立竿见影起作用的教育信息化,心底里并不十分支持,甚至有少数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是花架子、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作用,也有些老教师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跟上新形势了,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实际行动上对信息化教学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凡此种种,造成一根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且仍然是我校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   2.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信息化需要建设配套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即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演示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系统和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等。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严重滞后。唯一的一个计算机教室里只有四五十台电脑。而大多数班级却都有六七十人,有的甚至八九十人。上信息技术课不能做到学生人手一台,根本无法满足全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因此虽然信息技术课给学生发了教材,上级教育部门也要求上,但无法开课。仅有的这个计算机教室只能供给三年级学生在备战信息技术考试时使用。同样,供平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多媒体教室仅有两个,全校37个班级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两个班级去上课,其它班级只能排队等候。可教学进度却等不及。教学中,经常发生“准备好了课件或者与教材相关的视频等教学资源却没有教室;不需要用时又排到名下”的现象。   3.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再好的基础,如果没有人会应用,也只能浪费和闲置。   教育信息化在我校开展还不久,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仍然显得很薄弱。虽然上级和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培训,但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仍然普遍偏低。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还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现在学校从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转行经过培训来的,许多人还是兼职。普通教师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更低,甚至仍然有中青年教师不会计算机的开机关机。大部分教师虽然懂一点电脑知识,但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上网聊天斗地主,看看行情炒股票而已。真正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是少数,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更是极少,学校里就是那么几个人,凤毛麟角,且制作水平不高。   每有上级部门组织教学比武和汇报课之类的活动,讲课教师不得不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来制作课件。授课的学科教师不懂专业的信息技术,它不知道某个软件可以实现(或只能实现)什么功能;课件制作人员不懂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费时、费力、费钱。而且很难尽如人意。   4.信息化课堂教学实际有待规范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轰轰烈烈的信息化教学浪潮面前,我校教师的教学往往有以下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教师不愿意于用或者是不会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任你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固守自己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会用可以理解,不愿意用只能理解为懒,因为再好的方法,再先进的手段,也没有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来得方便。此种类型的教师大多为中老年教师和少数基本上属于电脑盲的青年教师。二种是恰好相反,教师过于热衷崇拜信息技术教学的威力。不管什么课,不管什么内容,只要找到一点东西,就带着学生往多媒体教室跑。此种类型的教师大多为略懂电脑技术、对新鲜事物很敏感的教师。   其实这后一种情况是人之常情,是属于前进中的问题。人们在初掌握一种技能和本事,总有一种骄傲和炫耀的心理,觉得这种本领了不得,等慢慢见多了,适应了,心态也就冷静了。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实际的信息化教学中当然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是有一些现象或误区不能不提出来。   现象之一就是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自己的解读与讲述,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课堂上多媒体设备代替了教师,屏幕代替了黑板,课件成了为课堂的主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效果。但很长的时间里,学生的教科书却始终搁置在一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通读教材的情况下,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与课文配套的演示。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   其实,认真地研读文本是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文本中感性材料的文字符号来逐步实现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教师对文本把握的能力。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决定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教师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处理教材上,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和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去完成教学目标。   现象之二就是有些课件设计制作上往往华而不实,花里胡哨,过多运用音效、特技、过于突出鲜明的背景图片等,存在很多干扰教学的因素。或者课件缺乏交互性和通用性。   现象之三,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制作课件,只能使用别人的课件。为了使用课件,只能照搬别人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和流程,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但教学是一种比较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的专业修养和素质不同,适合别人用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用。遇到那些通用性比较差的课件,只能使教师丧失自己的个性,课上得千篇一律。   5.资源的建设与更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要将越来越迫切。虽然我们建立了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已经可以通过卫星接收到中央和省电教馆播发的远程教育资源,但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很多基础不太好的老师想上课,却找不到合适可用的资源,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资源的匮乏和使用上的不方便这不能不说是影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问题。

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范文初中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不难的,可以写很多题目。开始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很专业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批判与超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重构南阳市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聋生的有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抚顺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管理对策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基于聊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重庆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名县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石首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找教育技术相关的论文范文就行,自己在适当的修改一下即可,没有那么多规矩,要是想你的论文作品有更好的发展,仅仅靠论文的质量是不够的,你懂,下面这篇范文你用的到。浅谈教育技术探析摘要:教育技术既是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教育技术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作用,惟有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形式组合,而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模式、手段与课程内容、进程、目标的有机融合和完美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1 加强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间的整合每一个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管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会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各个课程的特点,有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行业特点,突出不同的职业要求,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反过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动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2 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1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引领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作用。本篇范文转载于top期刊论文网例如:我曾任教的机电2011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本次实训的德育目标确定为“团结协作、荣辱与共”,让学生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训过程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3人一组,首先让学生明确德育目标,告诉学生哪一组做得最快、做的最好即为优秀,评出两组“最佳协作奖”。最终,学生在这次实训中,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任务达成率高,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生的操作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在《电力拖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工具和设备、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并引进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6S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3 使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者,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收效甚微。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在《生活德育简论》一文中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销电子产品。在活动中,我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推销计划,设计推销方案,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童叟无欺,并教会学生一些推销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在销售过程中,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见,社会实践会给学生一个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来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悉学生的心灵,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高素质人才。作者:郑燕

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什么样的课题?原创我帮忙,附带检测报告。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很多,不知你想要的是教育哪个方面的论文题目。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发展方面;三、中小学德育、校外教育方面;四、课程与教学方面;五、家庭教育方面;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你定好题目没??要是还没思路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在网上找些关于这类的(职业教育)等等找下你的思路!

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范文大全

教育信息化:评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因特网是一种对现代教育有正面和负面重大影响的,也是现代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有用工具。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因特网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意义、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方式、因特网进入现代教育要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评述了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因特网的出现,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的转换问题,而是对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出了更大挑战。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特网的作用。  第一,终生教育及融合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校门之外,延伸至成年,乃至老年;远程教育的出现使得不分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着诸多区别的受教育者可以同时接受的教育。目前,就教学形式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面向在校人员和非在校人员。它可以说是为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的终生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并将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深深地植入了决策者和大众的观念中。  第二,创新教育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观念是网络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因为网络世界纵横交错着无数的联接和关系,总的方面与现代社会求新、求变,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特征相吻合,激励人们的思想更延伸、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敏捷。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而非受教育者,它要求教育体制和机构认真迎接网络环境的挑战,要求教师的地位从细节的陈述者变成积极学习的支持者,要求教育的领导者和从事者不仅应该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还应该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层次不仅应该适应当前的社会要求,而且应该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三,重塑文化能力的观念。这一观念直接涉及文化水平、读写能力的界定。在以印刷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水平通常指的是人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读写能力往往又是根据识字的多少来界定的,后者也是判断文盲与否的标准。在网络社会,个人的文化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在一个层次上,他必须能阅读和写作;在另一个层次上,他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使用计算机和其他远程交流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的读书与写作;在更多的层次上,他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文化人,应该同时具备适应两者和创造两者的能力。  第四,学校虚拟化的观念。网络作为普遍现象,意味着生产的传统要素——资金、场地、库存和熟练劳动力等不再是经济力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的潜力将越来越多地同控制和操纵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了一起。学校硬件设施的界定将超出规模、存量、占地等指标,而增加了创造性、流动性和速度等新的要求。学校的功能、校区建设等方面的观念也将变更。  第五,社会教育化的观念。在网络社会,教育不再是学校的专利,而日益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个人和家庭将教育作为最佳的投资领域;企业把教育看作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国家和社会视教育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  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易于从学校可获取的资源这一方面看出。比如:因特网可以使农村学校和弱势人群、不便离职学习的人群等不再受到学校条件和在学校里才可获取教育资源的限制。进入因特网后,他们就可以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服务。因特网还有其他信息提供方式不具有的独特好处:一旦连上,巨大的信息量不需要增加物理空间,储存简单,不需要学校和个人增加储藏室。信息可以保存在磁盘上供将来使用或不用时删除。不管怎样,学校和个人不会面临增加藏书空间来贮存大量增加的资源这一任务。因特网对课程的直接影响,从学校开出的课程种类中可以看出。比如,如果一所学校能把整个图书馆上网,以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上网进入,这所学校就能开有关因特网新技术课程。学校通过把这样的新技术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不仅对现在的课程产生影响,而且整个新的课程需要进一步开发。课程编制人员、学生和教师都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学生对因特网知道什么?教这些技能和概念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我们必须考察哪些道德因素?在什么层次上教给学生这些概念?此外,教师目前正在使用的课程将直接受到因特网的影响。当因特网在课程中应用得越多,我们就将看到教师扮演教练和辅助者的角色也越多。当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就会有更多的合作学习发生。当教师学会并应用了这些方法,学校的整个课程将会改变。然而不管什么方法,教师必须齐心协力把因特网引入学校日常生活中。随着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因特网的有效应用可以以教科书同样的方式甚至更有效的方式影响课程。  间接影响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作为教师,总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学习并终生学习的志趣?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难题。然而,现在我们却能亲眼目睹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几小时的信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学生喜欢利用因特网就某个课题进行研究,我们还看到了学生借助因特网对学习非常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们会持续不断地学习。因特网有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魔力。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可以更多的控制他们选择的信息。其次,学生将以多媒体的形式探讨问题。再次,因特网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机会。最后,因特网提供了与他人和它地的联系。这些不是按照国籍、种族或智力来评判一个学生,而是按照学生交流使用的文字和思想进行判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会随着对因特网新奇感的消退而消退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是:否!这是因为:假设你有一本你真的很喜欢读的书,你读了许多次,每一次你都会发现作品的新内涵。虽然,你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但结论总是不同的。我们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因特网结尾很少有相同的,因为它在不断的增加新材料。这些材料不是一年、一月、一天增加,而是每小时、每分钟在增加。某一问题在某一天信息不多,一天以后可能会很多。这就是因特网对学生来说都是生动的原因。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范文大全高中

我把你的问题理解的是教育理论,可能不是对于单学科教育 应该是个整体的吧  给你找了一个  你修改一下吧  内容比较有时代感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 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 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 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成 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如何迎接这场跨世纪的挑战?  一、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两种“命运”的反差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悖反 ,考察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种二律悖反。  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里出现时,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 来一场革命。十几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影视界、出版印刷界、国防部门、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先后出现了, 但在学校中却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计算机仅用来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繁琐的程序 语言,或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近年来,一些电脑公司为了赢利把各种应考“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 向早已厌倦的学生,结果当然不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尤其是从事学科教育的老师们,仍然偏爱他们用惯了的粉 笔与黑板,同计算机世界几乎处于“绝缘”状态。  然而,与在教育领域受到的“冷遇”相反,计算机及其孪生兄弟游戏机一起,在儿童乃至成人的游戏王国 中却大受欢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人们宝贵的闲暇时间和大量金钱。突然冒出的电子游 戏产业在全球已拥有15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消费市场,其规模比美国电影业还要庞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更 令人难以置信:信息领域最新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投资20万美元才开 发到勉强可以应用,没过多久,任天堂公司便推出了价格只有199美元的“虚拟男孩”电子游戏机;当今速 度最快的英特尔处理器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而索尼公司最新推出价格200美元的电子“游戏站”(play station),速度竟比前者快10倍。〔①〕  看来,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二)成功者的启示  其实,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十几年跋涉,并不都是悲剧。  80年代中期,美国苹果公司的教育家们在对教育技术的市场预测中,迫切希望研究和了解这样一个问题 :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和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 他们选取了几所学校的一些班级进行实验,为参加实验的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两台计算机,一台放在学校, 一台放在家里,开始了一项被称为“明日苹果教室”(appleclassroon of tomorrow)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研究持续了10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②〕,尤其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取得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成果。  该项实验研究实质上是在探索和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因此首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 第一学年末,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就有了明显改善,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和个性化的 独立学习,尽管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他们逐渐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 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总结中这样写 道:“学生毫不厌烦在计算机上工作,他们实际上是要求多做一些事情,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很少看到学 生主动要求做额外的作业。”过去人们经常担心:学生整天跟计算机打交道,会因缺少与同伴的交往而变得孤 独。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运用新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 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 们深感到,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的努力使他们重 新审视教育的基本准则,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 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这显然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成效的 一条重要出路。正如一位教师所言:“新技术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热情,但我现在同以前不一样,现在 我是指导学生,他们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 信息。”  导演这场教育改革喜剧的不只苹果公司一家,所有成功的演员和幸运的观众都会获得以下共识:当代信息 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因此, 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何研究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人们往往仅从表面上理解二者之间 的关系,因而只看到二者直接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会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两方面都不错,但实际上,技术在对教育发生影响 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探讨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和将会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 生存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再由此探讨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可能会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  二、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的裂变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 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 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  (一)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 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 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文 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 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 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 本(hypertext)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 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hypermedia)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 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 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 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 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 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 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③〕你若 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 巨大变革了。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 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 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④〕这个数据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当然, 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二)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 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 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 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 快上,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 大节省了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光笔与数据 板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以及“眼球跟踪器”等电脑视觉系统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 将会出现更加“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加快电脑写作模式的普及,这对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 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写作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 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 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 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要从小培养。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 来越普及,甚至会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 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章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 ,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段落甚至关键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 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 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 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 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 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在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中,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这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 、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由此 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式。  (三)计算方式的变革  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 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 字化”。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为支点的“基2代码”,任何领域的问题要想交 给计算机来解决,必须先将其转换为能够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由此可见,计算机应 用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如何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来表达各个领域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 化模拟。如今,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惊人发展,尤其是软件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各种工具平台的出现,纯数字 化的计算机语言正在从“前台”退到“后台”,各种“友好”界面的出现,使人们交付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指 令逐渐由数字化、专业化转向通俗化、大众化。经过这样的“改头换面”,计算和计算机以公众所喜闻乐见、 易学易用的形式步入千家万户,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  文字的数字化可以看作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此后,文字所表达和 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了,而计算机也开始从技术上升为文化。至此,作为人类传统文 化三大支柱的读、写、算,在计算机语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了,这对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的挑战与促 进是可想而知的。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 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  计算机文化并没有就此止步。当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和图象世界乃至将时间之矢综合进来 的三维动画世界之后,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了。而把计算机文化的这个新的发展转化为现代技术,并由此改变人 类整个生存环境的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奇迹。  “多媒体”技术的含意并不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而是将各种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 ,并自如地分解、组合,这正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来实现的。如今,从图书馆中的巨著,到用 声音、图像表达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图片、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巨大的资料库,都可以被数字化处理后 浓缩、隐身于微小的光盘之中。这些高密度的压缩数据在光、电的运载下,时刻都纵横驰骋于高速运行的环球 “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之中,随时等待和人类的智慧实现跨时空的“联网”与“激发”,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 富与乐趣,开创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天地。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两个概念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亮相”的时间还不足5年,但却以惊人的 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越变越“小”,使整个世界越来 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以上我们探讨了从印刷时代转变为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之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的 挑战与变革,仅从这小小的窗口中已不难看出,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跨世纪文化—教育变革之急剧与深刻 。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现代与未来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 断超越。文化的超越有量变也有质变,每当文化的根基发生实质性变化之时,文化的质变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察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三、教育如何步入信息时代  中国与发达国家物质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也不同,因此中国步入信息社会的道路,尤其是教育 走向信息时代的道路与发达国家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绝不能强调这种差异而甘居落后。我们更应研究 异中之同,扬长避短,加速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使命与标志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其主要标志又有哪些 ?这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极其模糊的概念,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此,我不想多加评说,仅想提出一个不成 熟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现代化显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从当代世界任何一个被公认为基本进入了现代化阶段的行业和 部门来看,虽然情况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部门或行业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步入现代化阶段的一个重要 标志。因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部门或行业是绝对不可能步入现代化的。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 系统工程,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部门都已发展成最庞大的部门或行业(无论从业人员、受教育人数、经费 投入还是社会影响,都超过社会中任何一个部门),因此这个最庞大部门的效益和现代化程度显然是至关重要 的。但至今教育部门仍然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教师还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尤其 是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从事大量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学生更是被大量重复性、低效率的学习压得喘不过 气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 转变。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 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 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解放教师的生 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岗位不仅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而且成为令人羡慕的职 业。总之,将教育领域信息化的程度纳入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之中,对于加速我国 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更好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目前教育严重存在的一系列误区和困境,有效 地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尽快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竞争的国际环境的优秀人才,提高全体国民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与素质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认为,发展教育技术,推动教育工艺革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目前许多地区普及九年制 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哪有条件投资教育领域的高科技呢?其实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提高, 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普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信息技术大大加快了远距离教育发展的步伐 ,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智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输送。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面向现代化必须参与世界发 展高科技的竞争,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 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 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 的就要花。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 虑。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 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⑤〕小平同志的话对我们认识当前我国 教育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教育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具有 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现代化的对策思考  对教育未来的预测与展望同对教育现实的剖析,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而探讨由现实走向未来之路,则 属于教育的战略或对策研究。  下面,我们仅从我国教育如何迎接高科技的挑战这一侧面,作一些对策思考。  1.要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十分重视,也舍得投资,但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结合部上 ,与世界前沿的差距极大,而且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步履缓慢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在这一结合部上尽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配备现代化的研究设备与条件 ,研究人员不仅要有技术专家,而且要有心理专家、教育战略专家和各领域的学科教育专家,并形成一个开放 、流动的研究群体。建议在北大、北师大等博士点比较全的综合性大学设立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国家实验 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向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大、中、小学教师开放。  2.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  与国家实验室结合起来,组建教育软件的搜集、研究、开发、评审和管理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 策法规,以改变目前我国教育软件开发与软件市场的混乱状态和低水平重复性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巨大 浪费状况,缩小我国教育软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3.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 念。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培训模式不仅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因此,当 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并建立一 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在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不能光学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语言,应使他们了 解和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和优秀教育软件,并使每个师范生都能了解和研究信息时代教育、教学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使他们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促进派。  4.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在全国建立一批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  不仅要注重实验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而且要在软件建设和干部、师资培训,尤其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还要注重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负面的、 消极的影响,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并逐渐实现实验学校之间尤其是实验学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网 ,加强我国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整体实力。这样才有可能紧紧捕捉住各种机遇,在跨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 流中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水平、实力和地位。  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相结合,定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谱写创造性人才涌流 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都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学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跨越新的台阶当然,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已经形成但它又是一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冲击,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已从中初步尝到了甜头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立足于三尺讲台,也谈不上称职,更会贻笑大方因为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人已经置身于信息化所覆盖的环境之中,从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恐怕会处处遭遇难堪而校园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学大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等,哪一处没有信息化的痕迹?只不过程度有高有低而已当然,我们的教师要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那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呢?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教育信息化应该指向课程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如果他能很好地运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进行课程开发,对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课程中,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对教师而言,则是走向现代教学的开端但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也并非轻而易举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还须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本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积累,想方设法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如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对信息源的了解越多越好,要能从一般人不易察觉之处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如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撰写课件脚本,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能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组织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对于特别适合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及时纳入到课件制作的范围,并尽可能地制作成相关的课件用于教学,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最终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信息化社会里,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信息、利用信息,就会有被信息淹没的危险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加快上述能力的培养   在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传统接受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是有相当距离的要扭转这种局面,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并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主动地去探求未知世界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