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自然灾害论文600字开头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20 18:59:33

自然灾害论文600字开头怎么写

一座座美丽的城市瞬间变成了坟场,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下子消失了,一棵棵青翠的风景树一转眼倒下了,真是天大的不幸啊!但祖国的上空却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自然灾害论文600字开头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西南抗旱救灾——科学对待旱灾  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2月24日,云南省召开抗旱救灾动员大会,省委、省政府发出号令:要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打一场抗大旱、保民生、保春耕的攻坚战。  面对如此严重的旱灾,我们应作何感想?笔者2月25日参加了宣威市文兴乡的抗旱救灾工作,走访了文兴乡的白药、半山、庆底、咪科4个旱灾严重的行政村,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抗旱救灾的思考。  一、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  1、旱灾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 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在冬春季,云南大部受到来自印度洋湿润西南季风的影响,本应湿润多雨才是,但当印度洋的湿润之风爬到2000米的云南高原时,风中的水汽早已被重重山脉层层“盘剥”,空气中含水量已极低,成了“焚风”,无雨可下,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冬春季风性旱灾。冬天暧和,但很多时候无雪无雨。春季是最要命的干旱季节,“焚风”横行,温度升高,土地焦黄,尘土飞扬,草树干枯,如同炼狱。如果冬季印度洋季风弱一些,大西北利亚的寒流会在云南高原上留下它的足迹,下上几场厚厚的瑞雪,第二年春天(在清明之前)也就会下上几场雪或受季风影响变成几场小雨,那旱情就会小一些,所以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因此,云南的旱灾是自然规律所致,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年年冬春季节都有,只是干旱的程度有大小而已。今年冬季无雪,春季估计无雨,干旱也就十分严重。  2、旱灾是大自然对人类违规行为的惩罚。虽说云南的干旱根源是地势及印度洋的季风所为,但也有人为因素。比如宣威市文兴乡的白药、半山、庆底、咪科干旱的成因就有人为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河两边的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也由于人口密集,从山脚到山顶,60~70度角的山坡都被开发出来做耕地。远远看去,层层耕地井然有序,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勤劳勇敢,生活艰辛。但为了生存,在砍伐树林、开垦耕地的同时也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破坏了植被生态,使山上的树林荆棘无法生存,水土也就无法保住。在白药、半山还有煤矿,煤矿把山上原有的水也撤走了。按照生态原则,森林是天然的水库。只要山上有树林植被,就能保住水。冬春干旱来临,人畜饮水应该没有问题。但由于生态植被的严重破坏,就加重了冬春季节干旱的程度。这是在自然干旱的基础上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旱,使诸如此类地方的干旱更加严重。自然干旱是大自然运行的结果,而人为因素的干旱却是人类违背大自然规律所应受到的惩罚。  生存与生态本应该和谐相处,但在此地却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云南、在我国,这种矛盾还普遍存在,这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为因素的干旱还很多,但愿人们在生存了同时,也要学会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学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少做自搬石头自砸脚的蠢事。  3、旱灾是人类抗旱救灾能力不足的体现。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斗争。但人对自然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中也是如此。自从盘古开天地,人们就开始依靠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一直到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虽有了极大的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仍有许多自然之谜无法解开。  云南的干旱十分严重,这主要是自然规律使然,但也有我们人类自己的功劳。在抗拒旱灾时我们的能力还明显不足,还有待提高。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无法使印度洋的季风改变方向或减小,或使云南的地势降低。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没有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有干旱的地方都修建好水库、塘坝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抗旱救灾。  二、要解放抗旱思想,转变抗旱方式,科学抗旱救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则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法宝,当然也是我们抗旱救灾的根本方法。在抗旱工作中我们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在严重的旱灾面前,我们既要坚持传统的抗灾方法,同时也要应用科学发展观原理来创新抗旱救灾的方法。站在全国、全省的角度,把抗旱救灾工作与自然、民生、统筹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从根本上解决旱灾,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1、坚持搬迁抗旱救灾。搬迁抗旱救灾就是站在全国、全省的大局观念上,按照气候、地势、雨水等自然条件重新安排布局农民的居所,或者说把现在正在发生旱灾,年年抗旱,但无论花费多少人力财力物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灾,把这些地方的农民想法搬迁到其他自然条件更好更能发展致富,不会发生旱灾的地方去,从宏观布局上合理避开旱灾的发生。这是从宏观角度解决旱灾最理想最有效的办法。比如宣威市文兴乡的白药、半山村,那里人口众多,山高坡陡,人均耕地面积少,只适合人们在那里艰难地生存,不适合发展致富。这样的地方宣威还有阿都乡、普立乡、双河乡、杨柳乡等,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地方也一定还很多。  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就决定了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必须发扬愚公愚山精神才能解决,又怎样去发展致富呢?每年春天旱灾来临,人畜饮水,春耕生产要花费不少的物力财力来抗旱救灾。夏季来临,大雨倾盒,山洪暴发,地基开裂,房屋倒蹋,山体滑坡,又要花费更多的物力财力去防洪。年年抗旱年年旱,岁岁防洪岁岁洪。这些地方生存尚且艰难,又如何去发展致富呢?  愚公精神虽可取,但我认为从发展致富的角度看,搬山就不如搬家。在全国、全省还有许多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没有开发,就应该站在全国、全省角度,全国一盘棋或者全省一盘棋,宏观规划,统筹安排,利用异地扶贫搬迁的办法将这些地方的人民搬到能发展致富的地方去。  这样就规避了这些地方的自然灾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每年无穷无尽的抗旱救灾款项用来搬迁,又将这些村民搬走后的地方按照其气候、地势、土壤等自然条件,退耕还林,适合栽种什么就栽种什么,或果树或林木,因地制宜,因气制宜,各得其所,岂不美哉!  2、坚持源头抗旱救灾。在不适用搬迁抗旱救灾的地方,就要坚持源头抗旱救灾。源头就是事物的根本,针对抗旱而言就是在顺应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寻找水源,保持水源。  顺应自然,修建水库塘坝。从全国的降水来看,是从东部向西部、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少。雨就是水的来源,就是我们抗旱的根本。有雨就无旱,有水就无旱。从这点上说,我国的东部、南部地区,还有河流的下游可以说是无旱灾可言。但我国的东部、南部地区及黑龙江、淮河、黄河、长江、珠江下游等地也常有旱灾发生,这就是我们还没有从源头上治理好旱灾,还没有在适合修筑水库塘坝的地方修建好水库塘坝,才让旱灾频繁发生。  退耕还林,种草种树保水源。在我国的北部、西部降水稀少,还有许多地方由于历史原因,过度砍伐树木,或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盐碱化,需要抗旱救灾。这些地方由于降水少,抗旱的根本方法就是退耕还林还草或采用轮流放牧制度,退牧养草,种草种树保水源。在黄河流域一带,国家已经采取南水北调的方法,把长江多余的水引入黄河水中,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当然也是最好的抗旱救灾方法。在我国的西南部如云南,由于地势高,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冬春干旱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些地方山高谷深,不是缺水少雨,而是保不住雨水,就应该更多地修建水库塘坝,退耕还林,种树种草,保住水源。  3、坚持统筹抗旱救灾。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暖,也是旱灾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抗旱救灾不只是旱灾地区的事情,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事情。旱灾只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一种,抗旱应该同抗击其他自然联系起来。抗旱目的是保民生、维稳定、建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过幸福安康的生活。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抗旱与民生、抗旱与防洪、抗旱与城乡发展的关系,使抗旱工作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与党和国家的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统筹好抗旱与民生工作。当旱灾发生时,党和政府是领导人民群众抗旱救灾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在抗旱工作中必须广泛联系人民群众可能产生的其他需要,就必须联系到抗旱工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春耕备耕、果树成活、防火等多项工作。如宣威市委及政府在抗旱过程中就提出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无一人因缺水而死亡,确保无一生畜因缺水而死亡,确保无一起因缺水而引发的纠纷)的号召,把抗旱与保民生很好地联系起来,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及其他无旱灾地区的人民群众捐款抗旱;组成工作组到旱情严重的地方调查了解情况,寻找水源,帮助缺水的灾民运水(车拉、马驮、人背);从多个方面解决人民群众缺水的问题及防火、春耕备耕等其他各项工作。  统筹好抗旱与防洪工作。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高海拔地势决定了这里独特的气候特征,就是冬春旱灾、夏秋涝灾。当然全国的很多地方特别东部、南部及江河下游地区都会形成一年中旱涝两灾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抗旱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防洪,把抗旱与防洪很好地统筹起来,在抗旱的同时要考虑到防洪,在防洪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抗旱。甚至还要反季节思考,反季节行动,树立夏秋抗旱、冬春防洪的思想。就是在夏秋季雨水多时利用水库塘坝把水蓄好,以备冬春干旱时人畜饮水及春耕备耕;冬春无雨水时是最好修筑水库塘坝的时候,当地党委、政府要积极筹划,组织领导好人民群众利用冬春时节修筑好水库塘坝,做好夏秋季防洪的准备工作。  统筹好抗旱与城乡发展工作。今年,党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指出全党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水利基础设施工作就是抗旱防洪工作,在抗旱工作中结合城乡发展的原则,发动城市对口抗旱,城市中的单位、干部、职工及居民都应该动员起来,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搞好灾区的水库塘坝修建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乡双赢,就是要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帮助农村抗旱救灾,带动农村也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  参考地址:

防灾减灾灾害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自然灾害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科学发展注重的是经济社会、人文、自然间的发展,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坚持的是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就其内容而言,减灾当属重要内容,因为减灾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董,我你小学同学,原创哦~~~~~~~~~特来助你···

自然灾害论文600字开头怎么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蜡烛周围布满了水分子,使得蜡烛周围无法被火苗的温度熔化,而中间的蜡烛没有水分子的包围,很快被火苗熔化,火苗也就陷了下去,所以才出现了火苗在水下燃烧的情况。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另外,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要镇静地采取行动。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止,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要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切不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要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后救“人”;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同是东华沦落人,我只搵到(资料)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600字开头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另外,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要镇静地采取行动。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止,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要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切不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要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后救“人”;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木有免费的,有意可以联系,开空间有扣号。可以帮你写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自然灾害论文600字怎么写

木有免费的,有意可以联系,开空间有扣号。可以帮你写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另外,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要镇静地采取行动。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止,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要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切不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要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后救“人”;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西南抗旱救灾——科学对待旱灾  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2月24日,云南省召开抗旱救灾动员大会,省委、省政府发出号令:要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打一场抗大旱、保民生、保春耕的攻坚战。  面对如此严重的旱灾,我们应作何感想?笔者2月25日参加了宣威市文兴乡的抗旱救灾工作,走访了文兴乡的白药、半山、庆底、咪科4个旱灾严重的行政村,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抗旱救灾的思考。  一、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  1、旱灾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 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在冬春季,云南大部受到来自印度洋湿润西南季风的影响,本应湿润多雨才是,但当印度洋的湿润之风爬到2000米的云南高原时,风中的水汽早已被重重山脉层层“盘剥”,空气中含水量已极低,成了“焚风”,无雨可下,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冬春季风性旱灾。冬天暧和,但很多时候无雪无雨。春季是最要命的干旱季节,“焚风”横行,温度升高,土地焦黄,尘土飞扬,草树干枯,如同炼狱。如果冬季印度洋季风弱一些,大西北利亚的寒流会在云南高原上留下它的足迹,下上几场厚厚的瑞雪,第二年春天(在清明之前)也就会下上几场雪或受季风影响变成几场小雨,那旱情就会小一些,所以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因此,云南的旱灾是自然规律所致,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年年冬春季节都有,只是干旱的程度有大小而已。今年冬季无雪,春季估计无雨,干旱也就十分严重。  2、旱灾是大自然对人类违规行为的惩罚。虽说云南的干旱根源是地势及印度洋的季风所为,但也有人为因素。比如宣威市文兴乡的白药、半山、庆底、咪科干旱的成因就有人为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河两边的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也由于人口密集,从山脚到山顶,60~70度角的山坡都被开发出来做耕地。远远看去,层层耕地井然有序,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勤劳勇敢,生活艰辛。但为了生存,在砍伐树林、开垦耕地的同时也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破坏了植被生态,使山上的树林荆棘无法生存,水土也就无法保住。在白药、半山还有煤矿,煤矿把山上原有的水也撤走了。按照生态原则,森林是天然的水库。只要山上有树林植被,就能保住水。冬春干旱来临,人畜饮水应该没有问题。但由于生态植被的严重破坏,就加重了冬春季节干旱的程度。这是在自然干旱的基础上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旱,使诸如此类地方的干旱更加严重。自然干旱是大自然运行的结果,而人为因素的干旱却是人类违背大自然规律所应受到的惩罚。  生存与生态本应该和谐相处,但在此地却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云南、在我国,这种矛盾还普遍存在,这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为因素的干旱还很多,但愿人们在生存了同时,也要学会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学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少做自搬石头自砸脚的蠢事。  3、旱灾是人类抗旱救灾能力不足的体现。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斗争。但人对自然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中也是如此。自从盘古开天地,人们就开始依靠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一直到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虽有了极大的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仍有许多自然之谜无法解开。  云南的干旱十分严重,这主要是自然规律使然,但也有我们人类自己的功劳。在抗拒旱灾时我们的能力还明显不足,还有待提高。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无法使印度洋的季风改变方向或减小,或使云南的地势降低。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没有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有干旱的地方都修建好水库、塘坝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抗旱救灾。  二、要解放抗旱思想,转变抗旱方式,科学抗旱救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则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法宝,当然也是我们抗旱救灾的根本方法。在抗旱工作中我们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在严重的旱灾面前,我们既要坚持传统的抗灾方法,同时也要应用科学发展观原理来创新抗旱救灾的方法。站在全国、全省的角度,把抗旱救灾工作与自然、民生、统筹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从根本上解决旱灾,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1、坚持搬迁抗旱救灾。搬迁抗旱救灾就是站在全国、全省的大局观念上,按照气候、地势、雨水等自然条件重新安排布局农民的居所,或者说把现在正在发生旱灾,年年抗旱,但无论花费多少人力财力物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灾,把这些地方的农民想法搬迁到其他自然条件更好更能发展致富,不会发生旱灾的地方去,从宏观布局上合理避开旱灾的发生。这是从宏观角度解决旱灾最理想最有效的办法。比如宣威市文兴乡的白药、半山村,那里人口众多,山高坡陡,人均耕地面积少,只适合人们在那里艰难地生存,不适合发展致富。这样的地方宣威还有阿都乡、普立乡、双河乡、杨柳乡等,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地方也一定还很多。  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就决定了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必须发扬愚公愚山精神才能解决,又怎样去发展致富呢?每年春天旱灾来临,人畜饮水,春耕生产要花费不少的物力财力来抗旱救灾。夏季来临,大雨倾盒,山洪暴发,地基开裂,房屋倒蹋,山体滑坡,又要花费更多的物力财力去防洪。年年抗旱年年旱,岁岁防洪岁岁洪。这些地方生存尚且艰难,又如何去发展致富呢?  愚公精神虽可取,但我认为从发展致富的角度看,搬山就不如搬家。在全国、全省还有许多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没有开发,就应该站在全国、全省角度,全国一盘棋或者全省一盘棋,宏观规划,统筹安排,利用异地扶贫搬迁的办法将这些地方的人民搬到能发展致富的地方去。  这样就规避了这些地方的自然灾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每年无穷无尽的抗旱救灾款项用来搬迁,又将这些村民搬走后的地方按照其气候、地势、土壤等自然条件,退耕还林,适合栽种什么就栽种什么,或果树或林木,因地制宜,因气制宜,各得其所,岂不美哉!  2、坚持源头抗旱救灾。在不适用搬迁抗旱救灾的地方,就要坚持源头抗旱救灾。源头就是事物的根本,针对抗旱而言就是在顺应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寻找水源,保持水源。  顺应自然,修建水库塘坝。从全国的降水来看,是从东部向西部、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少。雨就是水的来源,就是我们抗旱的根本。有雨就无旱,有水就无旱。从这点上说,我国的东部、南部地区,还有河流的下游可以说是无旱灾可言。但我国的东部、南部地区及黑龙江、淮河、黄河、长江、珠江下游等地也常有旱灾发生,这就是我们还没有从源头上治理好旱灾,还没有在适合修筑水库塘坝的地方修建好水库塘坝,才让旱灾频繁发生。  退耕还林,种草种树保水源。在我国的北部、西部降水稀少,还有许多地方由于历史原因,过度砍伐树木,或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盐碱化,需要抗旱救灾。这些地方由于降水少,抗旱的根本方法就是退耕还林还草或采用轮流放牧制度,退牧养草,种草种树保水源。在黄河流域一带,国家已经采取南水北调的方法,把长江多余的水引入黄河水中,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当然也是最好的抗旱救灾方法。在我国的西南部如云南,由于地势高,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冬春干旱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些地方山高谷深,不是缺水少雨,而是保不住雨水,就应该更多地修建水库塘坝,退耕还林,种树种草,保住水源。  3、坚持统筹抗旱救灾。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暖,也是旱灾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抗旱救灾不只是旱灾地区的事情,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事情。旱灾只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一种,抗旱应该同抗击其他自然联系起来。抗旱目的是保民生、维稳定、建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过幸福安康的生活。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抗旱与民生、抗旱与防洪、抗旱与城乡发展的关系,使抗旱工作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与党和国家的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统筹好抗旱与民生工作。当旱灾发生时,党和政府是领导人民群众抗旱救灾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在抗旱工作中必须广泛联系人民群众可能产生的其他需要,就必须联系到抗旱工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春耕备耕、果树成活、防火等多项工作。如宣威市委及政府在抗旱过程中就提出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无一人因缺水而死亡,确保无一生畜因缺水而死亡,确保无一起因缺水而引发的纠纷)的号召,把抗旱与保民生很好地联系起来,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及其他无旱灾地区的人民群众捐款抗旱;组成工作组到旱情严重的地方调查了解情况,寻找水源,帮助缺水的灾民运水(车拉、马驮、人背);从多个方面解决人民群众缺水的问题及防火、春耕备耕等其他各项工作。  统筹好抗旱与防洪工作。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高海拔地势决定了这里独特的气候特征,就是冬春旱灾、夏秋涝灾。当然全国的很多地方特别东部、南部及江河下游地区都会形成一年中旱涝两灾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抗旱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防洪,把抗旱与防洪很好地统筹起来,在抗旱的同时要考虑到防洪,在防洪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抗旱。甚至还要反季节思考,反季节行动,树立夏秋抗旱、冬春防洪的思想。就是在夏秋季雨水多时利用水库塘坝把水蓄好,以备冬春干旱时人畜饮水及春耕备耕;冬春无雨水时是最好修筑水库塘坝的时候,当地党委、政府要积极筹划,组织领导好人民群众利用冬春时节修筑好水库塘坝,做好夏秋季防洪的准备工作。  统筹好抗旱与城乡发展工作。今年,党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指出全党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水利基础设施工作就是抗旱防洪工作,在抗旱工作中结合城乡发展的原则,发动城市对口抗旱,城市中的单位、干部、职工及居民都应该动员起来,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搞好灾区的水库塘坝修建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乡双赢,就是要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帮助农村抗旱救灾,带动农村也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  参考地址: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