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汉字与文化论文两千字怎么写标题

发布时间:2024-08-29 06:15:37

汉字与文化论文两千字怎么写标题

汉字的文化魅力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汉字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她以优美的形态、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并在新世纪越发散发出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汉字形体优美。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由线条图形构成的表意文字,线条图形本身的结构就能表现出图画美。仔细端详我国的汉字,有的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汉字优美的形态,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翻开书本,你会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马”像骏马在奋蹄奔驰,“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鸟儿在树上依偎栖息;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汉字音韵和谐。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复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整齐。汉语的音节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且,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音节乐音成分比例大。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许多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把这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听好记。诗歌就是利用汉字的这一规律构成的韵文。每一个汉字有一个特定的声调,阴平、阳平读起来比较舒缓,叫平声,上声、去声读起来比较急促,叫仄声,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可以使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汉字历史积淀深厚。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内容。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究”、“江朗才尽”、“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数不清的简洁词汇,将含义丰富深远的内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古籍,车载斗量。《老子》五千字,奥妙无穷,已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学》。《孙子兵法》几千字,变换不测,不仅适用与军界,世界多国的商界也在应用。而且,汉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便于高速新产品试销读。由汉字排列组成的诗词歌赋和析字联等,讲究整齐、压韵、平仄、对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难以具备的。汉字是汉文化的创造物。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符号系统,故可直接传递语义信息。“江、河、汛、汤、泊”与“水”有关,“扎、打、扑、扒、扔”与手的动作行为有关。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理据性。张斌指出:“汉字的理据性透露出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通过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知水平等。”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结构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远古用贝壳作货币,故记录有关经济活动的汉字都加上一个“贝”,如“贪、贫、货、贷、资、贱、财、购”等,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例如,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贬义色彩的汉字都加上一个“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鉴于这种认识,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了“书同文”,之后“隶变”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

100多年前,一撮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这就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汉字。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汉字传承了数千年,从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在不断的演变中也实现着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对我们已经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汉字,就要知道汉字的始意,也就必须找到识别最早的字形。如“自”的现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关系。有人说“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们先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本。而气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就是今天,人们试探某个人死没死,还沿袭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处,看有没有出气。所以,像呼吸一样正常的状态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发出的多么高深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种正常舒服的状态,这也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他人无法模仿替代。“自从”、“自由”、“自己”、“自然”的来历及与“自”相关的字。 破解汉字对重读汉文经典的意义,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王勃这联诗我们都通晓:“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个字“存”的全部,再读此联诗,其意境就和原来不同。“存”现在发现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构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见幼小总生爱怜之心,所以“存”本义是“牵挂、相念、思恋、恤问”等意思。再看这联诗,“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诗的意境有天壤之别。正因为相互思念,双方可洞穿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距离,心神相通,“若比邻”。 从上面例证可以看出,重识汉字,能使经典重读出“新”意。其实是原有的旧意,只是因为我们对汉字识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的字形。 (全文) %,那也就是说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尽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这个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说,人们要概括汉字,基本上都说是象形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刚才我说的这个字,自己的“自”它像个什么,有人会说了它像目,上面带一撇,这一撇有人说了可能指的眉毛,那么如果是个目又带一个撇,这个字形和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字义,自然、自己、自由、自从它有什么关系?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作为汉朝的一个文字学家许慎,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汉字学家,他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就是这个字形它离我们老祖宗所创造的最早的字形怎么样呢,有变异了、有改观了。那么,如果我们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么样呢,去找古字,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在上个世纪初,我们知道,甲骨文挖掘出来了,在河南殷墟。 我们回到刚才这个主题,我们说了,这个是“自”,那么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样子的呢,甲骨文是这样的,我们说它是象形字,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实际上我们知道了古字形以后再看这个,根本不搭界。我估计有点生活经历,观察敏锐的人会发现,它实际上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人的鼻子,我们看,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子来象形,这有什么道理,实际上我们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已经隐含了很多的思想在这里头,比如说,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呢,是气,而鼻子是什么呢,是呼吸的器官,实际上呼吸器官还包括肺、还包括气管,但是在外在显示出来的是鼻子。我们现在有人看电影、看电视还知道,当这个人生死不明的时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没有气息,于是乎,我们可以推想,当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的时候,我们看,直到今天还有人谁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么他不过象征的就是说我有气,我是活着的,我是有生命状态的。可见,就是甲骨文的发掘,就是古文字的发掘,确实为我们今人跟古人怎么样,搭了一个桥,使我们能够走向古人的内心,去探秘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 我们再看这个字,这个是“打”,打人的“打”,目前发现,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现在的楷书差不多,一个手一个丁,一个手加一个丁它组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今天关于“打”,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是26种意思,《汉语大字典》是29种意思,有一个语言学家叫陈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为什么神奇呢这个“打”,我们看,当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给他一拳,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们说打他,可是,我们还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这个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关系太好了,这也是打。还有,我们现在出门,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这么来的,举手干嘛呢,打的,我们也没去打这个汽车,为什么叫打的,再有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现在一般人不玩这个了,但是,过去女同志这个都是自己织,当时不叫织毛衣,叫什么“打毛衣”。我们拿起电话叫打电话,再有我们回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去买酱油、买醋、买酒叫“打酒”,等等这些意思它跟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手一个丁,所以陈原说了这么一句话“汉字神奇,就打这么一个字形包含那么多的意思,但是里面却不见得统一。”那么我们要研究古人他造这个字,他到底凭什么,而且他凭什么又能引申出这么多意思来,当然我们可以说,汉字这个字形造出来以后,就像一个载重汽车,它随着往我们这儿越来越靠近,它载的重量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刚刚造出来的时候,它已经要承载着一些货物,也就是信息,这个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么为了解“打”这个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来我对这字也没太看重,只是我有一个朋友在人民大学教书,他当时是给外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国人,讲汉语,他说这些外国朋友想不明白这“打”,而且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一个字形能有那么多很冲突的意思,说让我讲讲,这我才对它进行了研究,那么我研究汉字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还原,这个字形它是两个部件构成一个手一个丁,还原到最远古的时候,我们想像我们的先人拿这个象征什么,当然,这得有一定的状态,那么进入状态以后,我想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先人是拿着一个东西把一个钉子,当然过去的钉子,也不一定是金属的,有可能木制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进去一个物体里头,比如说树木、比如说土,那么这样的话,刚才说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够通过这个动作还原出来,我们可以看,我们按现在的动作来看,假如你拿个锤子打这个钉子,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举,第二个是挥,第三个是击,第四个是进入。那么我们想想一个打字不过是人四个动作,给它概括出来了这样的字形,如果你不还原你不知道有这四个动作,当然得分解出来了,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打”能分解这么多的意思呢。那么现在我们看吧,刚才我们说“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为这四个动作,打毛衣是指什么呢,进入;打酒、打醋,现在是液压的,当然现在连液压都不用是桶装的,进入了;和谁打成一片,是进入;最开始打电话是跟打电报过来,打电报等于手要敲击,也就是说我们解了这个汉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义我们怎么样呢,也就明白了,那29种意思,或者说《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26种意思都有根据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字是而且的“而”,这个而且的“而”,我们知道,现在至少有四种语义,但有两种是最重要的,第一种是什么呢,是递进,比如说,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么呢?“学而时习之”,那么这个“而”它是起一个递进的作用,第二个是转折,那么这个递进和转折当然在现代汉语里头它不是实词,是指虚词,但这个虚词这个语义怎么来的呢,跟这个字形也有关系,那么也是经过前人的考证,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发现了这样一个字形,完了再跟许慎说文解字对照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而”。这是什么象形呢,是人的胡子的象形,我们看是不是挺像的,当然这个字形有很多种。我们看一下,这个字我就不写了,汉字有一个“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么过去古代男人是要留胡子的,而且这个字里面它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用胡子挑逗女性,叫耍。还有一个字一个而这边是一个寸,也有的是个立刀,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中国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这个“而”和递进和转折它有什么关系呢?为这个字我也想了好长时间,怎么也想不明白,当然你可以简单地比附,胡子软,好转折,那么递进呢?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硬想了,把这个放一放,去看别的书,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说文广义》里头发现他解这个“而”,这段记录太珍贵了,因为除了他记录别的地方我没有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鱼的鳍叫“而”。鱼,我们知道有腹鳍、有背鳍,有胸鳍有尾鳍,像小翅膀似的,这个确实特别像胡子,那么我们先人也把鱼的这个东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辞书没有这个解释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能想明白了,当鱼要奋进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使劲拨剌一下它的鳍,当鱼拐弯的时候怎么样呢,尾鳍拨剌一下,这样“而”的转折和递进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来是跟鱼的鳍是有关系的。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是音乐的“乐”,那么这个字形它和我们今天听的音乐有什么关系,这个字还有个读音,叫什么呢,叫乐,它和我们今天的快乐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这个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个象形字,像的是什么呢?像的是个乐器,有的说是架子上架的各种鼓,有说是木架子上崩的丝弦,这都无所谓,但肯定一点它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乐器,那么现在我就明白了,那么原来这个乐器的“乐”这个字最早它就是什么呢?乐器的象形,那么它这出了声叫什么呢?叫乐,它出了声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快乐,怎么样,这一个字形它包含着三个意思,全有了,当你不知道字形光看这个,想不明白。 那么现在,我估计大家会有一个问题,你这么做是什么目的呢?你这么琢磨汉字是什么目的呢?当然可以说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是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我对汉字始终有一种神秘感,好奇,但光这个够不够,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满足自己对汉字的这种神秘感,远远不能构成我对汉字研究的动力,这里头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读中国的古典文化,在我看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昆仑,真正的文化昆仑是在先秦时代,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文化最灿烂的时代。 有人可能又问了,很多人老人,我们的先人,早把这些字给注解了,你按照他的注解去读古书不就完了吗,但根据我的研究,我发现,往往一个著作,一个词语,它有不同的解释,而且有些解释怎么样呢,还是对立着的,那你说你听谁的,那我这个时候,就干脆谁的都不听,我听古人的,我去寻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们当时造这个字是怎么想的,比如说,我刚才说了孔子《论语》的第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我们先看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我最早知道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你们是做学生的嘛,“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经常复习功课是很快乐的,所以我觉得孔子这句话特别地平常,因为我同时也研究老子,我觉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悬,孔子这句话太平常了。那么当我对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后,我再重新看这段话,我发现过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说,我们先找一个字“学而时习之”的“习”字,特别简单,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体字特别像,这个“习”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鹰的小孩,也就是小鹰在干嘛呢,在学飞,每天在学飞,那么也就是说,他所引申出的第一个意思,不是复习功课是做事、是实践,那么现在我们再看孔子这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我们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学了我接受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个“而”是递进的意思,更要什么呢,习之,更要去做,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恰好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命题,知行合一,你只有学了你去做你才是快乐的。 我们由先秦来跳到初唐,初唐有个诗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诗在座的肯定知道,我只说两句,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当官去,有这么一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估计像我这种年龄的人对这些话会更熟悉,因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时候谈我们中国跟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讲这个,因为阿尔巴尼亚离我们很遥远。这首诗,我们先解一个字,存,这个“存”字,这个海内存知己,在《唐诗百话》里面,《唐诗的百话》的作者是施蜇存,有点岁数的人知道这个人,活了90多岁,他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之一,又是一个小说家,又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批评家,在华东师范大学教书,他《唐诗百话》里面解这个海内存知己,说什么呢,海内有我的知己,就像街坊邻居这么一样近,我为什么取施蜇存的解释呢,因为他的名字里面有一个“存”字,但是这个老先生对“存”字却没有解透,这个存最早的字形这边是个才,这是个子,才表示小树苗,小花小草,刚刚长出来,子表示小孩,那么当人看到了小树苗,小花小草,又看到了小孩,人首先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爱恋的感觉,怜惜的感觉,那么这个实际上才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接着引申出什么呢,由爱引申出思念,那么我们再看这首诗,还是这一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我思念我的知己,他就像街坊这么近,正是这个思念才使得这个空间怎么样,一下缩短了,就像街坊一样这么近。我们看看由于对这字解释不同,一个是有,一个是思念,那么这联诗的语境怎么样呢,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有一个大哲学家也是一个大文学家,在座的肯定知道,庄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搁在一块,说老庄哲学。《庄子》里面在《养生主》有一个寓言,讲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前面怎么复杂,我不说了,我只说跟这个字有关的,叫“奏刀”,有印象吗,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我们先有个印象,对庄子这段话。我们抛开庄子这段话,我们想这个字“奏”有什么语义,最近电视里面,播皇帝的戏比较多,常用的字,“奏折”。好我们摆脱掉皇帝,我们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去看音乐会,音乐会有一个人在弹钢琴,我们叫什么呢?叫钢琴独奏,但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弹,为什么不叫“钢琴独弹”呢?还有一个人拉小提琴,最准确的动词应该叫拉,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拉,应该叫什么呢?“小提琴独拉”,但如果在音乐会一个主持人这么报幕的话,底下会怎么样,笑场。小提琴独奏,五个铜管乐器在一块吹,准确的动词叫什么呢,“木管五重吹”,你要这么报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么?木管五重奏,可见“奏”这个字不一般,人们宁可舍去跟它最准确的这些动词,吹、拉、弹、唱,而用“奏”这个字,说明它里面有东西,有什么东西呢,我们先人创造的这个字形是这样的,这是甲骨文,经过前一代人破译,它表示的什么呢,这是手的意思,两个手,这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征性的,头上戴着饰,比如说孔雀毛什么的,底下也带着饰,比如说孔雀尾,在干嘛呢?在唱歌跳舞,载歌载舞,如果大家熟悉中国历史的话,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文物,青海出土一个陶盆,盆里面有画,画里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特别像今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块,载歌载舞,载歌载舞干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丰收,也就是说,这个“奏”我们先人用这个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块进行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时候还要朗诵,还要奏乐器。那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形表达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再去理解,比如说,奏折,就好理解了,因为奏这个行为方式是怎么样呢,是朝上的,当然,也有平视的,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在音乐会,它这个“奏”字它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台上的演出者,和台下我们欣赏者,构成了一个循环圈,这是欣赏音乐,欣赏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氛围。我们现在回到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的《庖丁解牛》这“奏”很多人的解释叫进刀或者到运刀,可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关于奏的语义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什么?就是进刀或运刀,而据的例子就是庄子的《庖丁解牛》,奏刀运刀的意思只有庄子用,后来的人全都没有用过,什么道理,是人们不知道这个字有什么意思吗,不是,我以为,是很多人对奏这个字在《庄子》这里的用法没有理解透。这里头就必须得还原,还原到“奏”最原始的意义,那么现在我们想吧,庖丁奏刀,“騞然”,它这个刀在怎么样呢,牛的筋骨之间的游动出现的声音,而不是牛的叫声,最后是怎么样,牛都不知道自己它就死了,然后,文惠君说什么呢,技艺太棒了,就今天的话“盖了帽了”。那我们想一想,一个进刀,和一个奏刀,把这个解牛当做一个仪式,当做一个艺术品,当做一个艺术活动,我们来去解牛的话,它才能够进入到一种审美状态,实际上庄子拿它当寓言,不是真正的讲宰牛的事,因为他的总标题叫什么呢,《养生主》,是说人怎么在人世间活下去,正好,如果你们说我这臆想的话,但是,庄子后面几句话,为我做注了,他后面说的什么呢?这个“莫不中音”,这个“音”不是音响的意思,是音乐的意思,一句话是“合于桑林之舞”,“桑林”是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曲的名字,后一句什么呢,“乃中经首之会”,“经首”是什么呢?也是中国古代的曲名和舞名,这两合在一块,我们看看庄子他用的这个奏什么,既有前面又有后面的结果,结起来多么的吻合。那么也正是对这个“奏”字的解释不同,使得我们能区别出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屠夫,一个是审美大师。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是毅力的“毅”,这边是最早的字形是个金文,孔子《论语》里面有句话,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个“毅”怎么理解呢?按照今天的字形,底下我们都知道这个字念豕,豕是什么?是猪的意思,这个字形是我们今天的辛,辛辣的“辛”,辛是什么东西?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这个刑具很细,很锋利,又可以剌人,可以把人耳朵割掉,又可以在人脸上刺字,不是有这么一个刑吗?叫“黥首”,就在你脸上刺字,辛就是这个刑具。那么我们想一想,“毅”这个字,猪加上这个辛,我们先不看这半边,它表示什么呢?过去的猪,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圈养的家猪,还有一种是什么?野猪,也有叫豪猪,野猪怎么样呢?后脊梁上的毛或者叫鬃,特别锋利,很尖、很硬,当然如果我们养家猪,尤其是像公的种猪的话,这个毛也很锋利,能把人手给扎透了,那么它表示什么?什么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没有这个,它是指猪的毛,尤其是后脊梁的毛立起来了,猪在什么情况下毛才立起来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顺当的时候,不会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险,比如说遇到了比它更强大的野兽,或者说遇到了它的同类要争夺一个异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是自卫,第二是进攻。可见,这个“毅”我们这么看就能够感到它的内涵了,内涵是什么,是在困境当中振作起来,后来又加一个,这个是一回事,这个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赶这个猪,它指什么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来逼迫这个猪,让这个猪毛立起来,让这个猪奋进,这是毅的本义。我们回头再看看,孔子这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就是作为一个士就是属于高等的人了,你必须要有毅力,现在我们讲毅力,你必须怎么样呢?要经常把自己放在什么呢?困境当中,也可能你是顺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困境当中,为什么?因为任重而道远,你没有毅力你是坚持不下去的。 我们看,我刚才解了孔子,还有庄子,只是因为对这几个字,解释不同,注意,这个不同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现代人的注解不一样,而是我要寻找我们先人他挖掘这个字、他创造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发现我们先人的著作,里面包含着那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理解不到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我研究汉字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读通我们的经典。

于文化力的问题,可以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新的课题,在研究这个课题当中,我觉得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为什么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呢,我在序论里面,从七个方面讲到了,为什么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其中第一点就是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永恒的动力。为什么说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呢?因为文化是软实力,但是它不是软实力的全部。那么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比如说有社会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等等,那么在软实力当中,什么是软实力的核心呢?我觉得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力到底有多大?我在序论里面讲到,文化力的影响是无边的,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无极的,是永恒的,因为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说它是核心还有两点理由,一点就是说文化力能够在软实力当中起主导作用。在硬实力当中,它能起到先导作用,一个主导作用,一个先导作用,就构成了它成为核心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讲起来很长,因为我从六个方面讲了这个,这里面我就不再多谈,因为书里面全有,我就不多说了。  【主持人】王社长,据我们所知,北京大学出版社主要是出版教育图书类为主的书籍,这次怎么会转型出版《文化力》这本书?您是赞同作者的观点,还是觉得这个书会畅销?  【王明舟】我想可能对北大出版社的定位还不太全面,北大出版社作为一所大学自己主办的出版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这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明确了我们的办社宗旨--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教育出版仅仅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术出版,特别是文化传播方面,应该说北京大学出版社也是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一直在长期不懈的坚持,所以我想北京大学出版社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也是一个学术传播机构。当然,我想高部长也是北大的教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我们这个行业的老领导了,我想北大出版社对高部长有这么一本力作以后,确确实实我们是非常兴奋的,非常荣幸有机会跟高部长合作出版这个力作。  在两年多以前,我去访问欧洲的一家著名大学出版社的时候,我跟出版社的高层有一个对话,包括到现在一直对我震撼很大。我想在西方的这些出版工作者,他们是怎么看待政治、文化,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讲了一段话,他说:中国不是最讲政治吗?我认为,你们根本不讲政治,至少我们比你们讲政治。我就想进一步的问他,我说怎么理解您这句话?他讲:文化是政治,语言是政治,我认为你们,特别是你们中国的出版人对文化的重视,对语言的重视,对你们民族文化的重视,对你们民族语言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跟我们做的还有很大差距。我觉得西方的出版者他们看的非常的深远,这也是北大出版社非常愿意努力的为高部长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主持人】高主席,我们知道这本书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说像“文化元素力”、“文化钝感力”、“文化孵化力”、“文化安全力”、“文化破坏力”这些观点都非常新颖,那我们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出现一些念白字的现象,您怎么看?这个应该算什么力?给您什么启发?  【高占祥】我在“文化元素力”这一章里面讲到了一些文人,一些干部不重视、不认识“文化元素力”的重要性。常常念错了一些东西,读错了一些东西,我接触当中,不能说许多干部,有相当一部分的干部做报告当中,常常有一些别字、错字,刚才你说了,有一些主持人也常常有读白字、错字的现象,因为中国的文字很多,我觉得是世界上各国文字里面最多的。我们现在一般的人,比如说中学生、高中生、大专、大本,估计着也就是读上三五千字,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五万五千个字左右,现在一般的大学生,一般的高中生也就是三四千字、四五千字,也就是说他掌握中国的汉字元素,也就将近1/10,或者不足1/10。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读一些错字、白字、别字也是难免的,所以有时候有一些播音员播错了一些字,我就是说包括有一些文化干部,甚至有的学者也照样写一些白字、错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如果不掌握中国文化的元素,那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情,有的干部在做报告的时候讲,某人某人造诣很深,说成“造旨”很深,梅花绽放读成“梅花定放”,月落乌啼读成“月落鸟啼”等等这些啼笑皆非的现象不少,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忽视了文化的元素力。忽视了文化的元素力,特别是主持人在空中的大课堂上读错。  【主持人】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学习。您在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像文化安全力、文化孵化力、文化钝感力等等一些概念,能给我们的网友稍稍解释一下吗?  【高占祥】这里面文化孵化力、钝感力、安全力、先导力、永恒力等等,有些个都是过去不常提的,过去不常提人们就听的比较生疏,所以在这本文化力当中,一共写了21章,写了21种“力”,为了解决刚才主持人所提到的这个问题,我就在每一章的前面写了一篇导读,这个导读就是解释为什么叫文化元素力,为什么叫文化钝感力,为什么叫做文化安全力等等,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说我在导读上写的这些文章,那么这里头既然问到了,我可以简单的说一点,比如说“文化钝感力”,过去我很注重“文化敏感力”,就是在知识的海洋当中,不仅仅有“文化敏感力”,而且有“文化钝感力”,那么“文化的敏感力”只有与文化的钝感力相结合,才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才是一种智慧,一种品德、一种修养,如果没有这种修养,过于敏感,那么文化界如果过于敏感,那就要出很多的问题。人际关系当中,过于敏感也容易出问题,包括夫妻之间,我写《咏荷诗五百首》当中有一首诗,就是通过写荷,写朦胧,写钝感,写的荷花,我写的词句就是“遮天避日为无涯,远看南分夜雨花,恩爱夫妻视如此,事事清楚就分家”,文化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而不是麻木不仁,更不是呆头呆脑,所以文化钝感力讲的是一种大智慧。  【主持人】您提到“文化钝感力”对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指导。王社长,您怎么看“文化安全力”?  【王明舟】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安全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一个民族能够独立、能够生存,经济的安全当然也非常重要,我想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那么我想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安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刚刚结束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也在十七大的报告里面提出了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文化的安全我觉得要从几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说我们把西方的文化全部照搬到中国来的话,若干年以后,大家设想中华民族还是不是中华民族?当然,我想强调文化安全,绝不以为着对西方、对外来的文化不学习、不借鉴,但是我想学习和借鉴必须要在我们吸收的情况下,能够有机的融合到我们民族文化中间,这样讲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想不光是中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文化的安全的重视也是非常强调的,高部长在这本书里面也介绍了加拿大和法国是如何重视、保护、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的,我想这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有的国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文化安全,我想,我们的民族仅仅是靠经济的发达还不足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经济发达的同时,同时我们的文化也能够发达,这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通俗文化是文化金字塔的地基  【主持人】我们知道,近年来各种历史的文化题材书籍非常畅销,这种现象是不是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这种现象跟“文化力”有没有关系?  【高占祥】这几年可以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喜的现象。跟“文化力”是什么关系呢?我在这书里面曾经讲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力之源”,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我们今天现代的“文化力”的提升,所以我们提升“文化力”,倡导“文化力”,使“文化力”得到发扬,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可以说有很多思想是永放光芒的,但是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正确的态度就是毛主席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中华文化如果做一个不大准确的描述的话,我觉得中华文化有三个圈,第一个核心圈,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个圈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第三个圈就是现在的时尚文化。这三个圈互相融合、互相倚靠,形成了我们中华的文化大圈。所以说,现代文化的“文化力”都离不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个静静的山脉,而是一个流动的长河,它只有不断的注入时代新的基因,不断的吸纳外国先进的东西,才能使我们民族的文化长河不断的奔腾向前,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力”永远朝气蓬勃,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个问题我就简单的说这些。  【主持人】那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王社长认为最应该尊重的态度是什么?  【王明舟】我觉得我非常同意刚才高部长讲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是没有发展的继承,一定是要采取一种科学发展,用这样发展的观点来继承,继承的同时,对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借鉴,高部长的话我觉得非常的赞同。  【主持人】高主席,您刚才提到了文化,也包括时尚文化这一块,现在包不包括现在很流行的通俗文化?比如像网络歌曲等等?  【高占祥】现在对通俗文化呢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通俗文化是我们当今应该是非常重视的问题。通俗文化就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大众文化,那么现在的流行歌曲,现在的通俗小说等等,有很大的观众,甚至于观众群很大,特别是青年包括一些少年。凡是青年、少年喜欢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简单的来否定它,应该研究它,青年为什么喜欢它。那么在通俗文化当中,可以说这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有人把通俗的文化作为低级文化,我不那么认为,通俗的文学作品当中有优秀的作品,高雅的,所谓文艺门类当中也有低级的作品,所以说不能够以某一个文艺品种来划分谁高谁低,而是应该看其具体的作品。通俗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就是因为它通俗,甚至于雅俗共赏,这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通俗不等于庸俗。我们要通俗而不要庸俗,那么在通俗文艺当中、文化当中,我们有没有庸俗的东西?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庸俗的东西而就把这种文艺门类打入地下,这个不行。你要允许有庸俗的东西出现,因为什么呢?如同你如果不允许泡沫文化,那你就出不来永恒的,如果你草都不允许长,就出不来好的禾苗。因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和土壤。  【主持人】王社长怎么看待通俗文化的“文化力”?  【王明舟】我觉得是这样的,文化实际上也是一个金字塔,总是有从底层到高层,我不知道这个对不对,通俗文化我觉得还是宝塔的地基,或者是宝塔的基础的地方。  【高占祥】这个比喻很好,塔基宽厚,自然就有塔尖,金字塔就会出来。您这个讲的非常好。  【王明舟】我觉得如果没有通俗文化的话,也很难产生高雅的文化,也不能成为空中的文流,没有基础的东西。这个在十年以前一直在争论的一个,所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感觉当时一个比较主流的看法,好像觉得社会效益好的出版物一定是经济效益比较差,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就要打一些折扣,我是一直反对这个观点的,我觉得就一条,我们一个《雷锋的日记》影响了几代人。如果从作者的角度来谈,雷锋肯定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文人,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恐怕应该层次不是很高,比较实在,境界很高,但是从文学的角度应该说不是很高的。那我想他的经济效应非常好啊,发行了那么多册,几百万册,你能说它社会效益不好吗?所以我想每个层级上都有优秀的作品,每个层级上面也都有一些垃圾,或者是一些比较平庸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通俗文化。那么延伸到学术上,它也是一样,我觉得如果说中国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如果没有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那我觉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停留一个口号上面,不能成为一个实际,我觉得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目前,我们全民的文化素养还是比较低的,包括在发展中国家里面,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不如我们的一些国家里面。  文化大发展首要解决文化自觉问题  【主持人】两位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不久前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可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现实问题,两位对此有什么认识?请高主席先谈一谈。  【高占祥】这次锦涛同志讲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个讲话发表以后,文化界兴高采烈,在报告里面只有一处提出了掀起新高潮,而且是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这里面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文化自觉问题,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一定要有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要看到文化对于经济的依赖性,而且要看到文化对于社会的先导性,对于经济建设的先导性,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对社会的先导。所以,认识上去了,它的地位上去了,其余的文化投资等等的就相应的得到解决。从我们国家来看,现在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道上,两个车轮,一个就是文化事业,一个就是文化产业。中央曾经提出,使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使得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不断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次讲完了以后,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新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如果不这样做,中国经济要受到影响。那么我领会,中央为什么提出要掀起一个新高潮?就是因为改革开放这30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经济的巨人,形容词,那么这个巨人,经济这条腿长,文化这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难以在奔向小康的大路上走得更快。  【主持人】王社长觉得中国的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还需要哪些努力?  【王明舟】高部长已经谈了很多,我想补充两点,我感觉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普及和创新方面必须做出新的升级。第二点,我们文化的交流,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向世界更好的传播方面,我们用文化业的行话讲,走出去战略必须要有战略部署。后一个观点我想稍微的展开一点,其实中华文化在境外的传播,国家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是一个美国来华的访问学者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个人娶了一个中国太太,应该说对中国非常友好,但是吃饭的时候,我们说点一个酱驴肉吧,他就抗议,下面一句话说的比较重,说你们中国人太野蛮了,他说我知道,“叫驴”就是你们的吃法是把活着的驴拿进来,一刀一刀的切开吃。我说不是这样的,“叫驴”是分公、母的问题,他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尽管我们经济有这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在文化上面还远远没有话语权,或者说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基本上还是建立在非常模糊的状态,不了解,那么不了解,就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很多杂音噪语,有了这么多的杂音噪语就对我们国家不利,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的把“走出去”做好,这样我们才能占据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发展下去。  【主持人】现在曲解历史文化的现象很流行,文化泛娱乐化成为当下的态势,对优秀的文化有极大的杀伤力,对此两位怎么看?  【高占祥】在戏剧、历史、小说、文学等等,现在也好、过去也好,常常有一些与历史不相符合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应该怎么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比如说历史的戏剧和历史的小说,还应该在允许它在真实的基础上,在一些个细小的细节问题上,允许它进行一些虚作,他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但是现在有的就跟历史差的太多了,把历史的基本事实如果搞错了,对后代的影响是无穷的。因为许多人都是通过戏剧、小说、影视等等来了解历史,因此,我们的作家应该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来对待这个问题。那么也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可以做一些重新的思索、思考,但是这种思索、思考不应该成为我们颠覆传统文化的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东西。有一些是带有颠覆传统文化的色彩,我觉得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传统当中的优秀的东西要弘扬,糟粕的东西要剔除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历史的一些真实的、优秀的东西,或者说历史人物给颠覆了,那常常会造成一种悲哀,会造成一种混乱。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主持人】王社长对于这种戏说历史,文化按泛娱乐化现象有什么看法?  【王明舟】戏说也好,泛娱乐化也好,首先必须建立在非常严谨的基础之上,包括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面,有一些文学的创造,我觉得更好的为广大观众服务,我个人观点觉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歪曲历史,甚至对一些已有定论的东西具有颠覆性,提出这样的结论,我觉得如果没有新的严谨的理论依据,我觉得是很不严肃的,同时我想对于我们下一代的成长恐怕也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个人虽然对一些戏说,当然是建立在严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戏说我不反对,但是我不太赞成。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请教两位,最近看到国外报导说未来增长最快的产业,包括电子化的出版,在十年内无纸时代就会到来,不知道北大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王明舟】时代在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文化时代,我想北大出版社确确实实在做这方面的思考。但是讲进入到无纸时代,这个不应该理解为绝对的没有纸的时代,互联网发展以后,我记得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外的出版界也跟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到传统出版、纸业出版会遭到多大的冲击的时候,我们请西方的一些出版家估计,传统出版基本上被颠覆的时候我们还能活多长时间?他们说大概五年。另一个也马上反对,说不不,大概要七年,那我想十年过去了,传统出版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国家也包括在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出版没有明显的下滑,当然,随着其他经济环境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传统出版有升有降,那么再早一点,当时比尔盖茨提出来无纸化办公,当时他说以后不需要纸了,报告也不要纸了,事实上过去了几年以后,一个现实的统计是纸业的使用量是增加而不是下降了。但是我想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新型的一种出版实实在在的增长非常快,那我想在未来的十年以后,应该会达到一个比较崭新的一个阶段。现在传统的出版社会面临到一个转型,所以我想北大出版社正在做这方面的思考。  【主持人】高主席怎么看待没有纸质书可读的时代?  【高占祥】王社长是搞出版的行家,有他的看法,我对这方面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研究,但是我的出身是一个印刷工人,我在印刷厂里面干了将近20年,我对纸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曾经写《文房四宝》的时候第一个写的就是纸,它已经成为四宝,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种无纸的读物会越来越多,但是我想不管是再过五年、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这种无纸的书,读书也好、书也好,我想是不可能全部把纸消灭了。这种有纸的书会永远存在,只是一个量而已,如果说书都没有纸了,印出来的东西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装饰,是一种生活当中、视觉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我的书房没了,我就觉得我的家没了,将来不是说是看不着书了,都是一台电脑了,那我会感觉到精神上的空虚和不习惯,当然,再过五代、十代的人他的习惯会改变,但是我想,这种电子读物,无纸的书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有纸的书永远不会消灭,这就是我的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理想

汉字与文化论文两千字怎么写

唧唧复唧唧,键字织文章。计算机时代,举国伏案于电脑,无论文理,不拘长幼,与祖先馈赠的汉字宝贝打交道,犹如当年木兰织布,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草色……   工作之间,难免对计算机给定的字库发牢骚:一方面是死字太多,臃肿庞杂,不及清理;另一方面是怀念一批瑰宝级汉字被打入冷宫,引发思美之幽情。   一些富有生命活力的汉字销声匿迹,出于汉字简化和计算机普及两次浪潮。归纳起来有四个原因:①作为繁体字被兼并;②作为异体字被兼并;③作为古体字被兼并;④因计算机常用字库即国标一级字库不收,无奈用他字替代。前三者属于强行火并,末者属于误入另册,不得已落草强人麾下。   想当年,汉字简化,主要是精简笔画和同音兼并,核心原因是字库臃肿和笔画繁难。没有想到,计算机时代,使用标准的智能全拼输入法(占全国用户85%,青少年用户近100%),键入1笔画字,与键入36笔画字,耗时和用力完全一样。因此,笔画多寡不再成为障碍,唯一要关注的是时代发展对文字进化的需要,即字义和情感色彩微妙差异表述的需要,即作为实用工具和美学艺术双重的需要。   此处信手摘取一组字符集,从个案分析得失。   它,作为繁体字兼并于它,即它等于它。可以说,在辉煌的汉字宝库中,它字是一枚璀璨夺目的宝石。因为,它给予有生命的动物一面独立的旗帜。——这是全世界所有的语言文字仓库中绝无仅有的现象,是中华民族古代生态思想的活化石。文字改革浪潮,将有生命的动物,强行火并入无生命的物体,其实是民族哲学思想的一种倒退。原谅如此上纲上线为它字平反昭雪,呼唤拯救其于冷宫寒窑,弘扬光大民族先进的生态理念。   蒐,作为异体字兼并于搜,即蒐等于搜。当我们用蒐集的时候,宾词指的是奇瑰稀罕事物,至少是主观心仪珍爱的事物;当我们用搜集的时候,泛指任何事物,从珍宝到垃圾。兼并的结果,至少抹杀了蒐集所独具的文学美感,抹平了文采多样性的美丽景观。   瞭,作为繁体字兼并于了,即瞭等于了。兼并中的失误,失误中的荒谬,莫过于此焉。《瞭望》杂志封面,如果忽然变脸为《了望》,读者的第一感觉,不是“了无指望”,就是“了断希望”,失望与绝望迎面袭来,读者诸君不免两股战战,摇头遁走。杂志社对如此简化方案只能不予理睬,恪守祖宗馈赠的文化遗产。   苹,作为繁体字兼并于苹,即苹等于苹。兼并的结果,起码是把一种诗经植物给兼并掉了。《诗经》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女子为贵族采苹祭祀。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中,叶有长柄,柄端有四叶成田字,也叫田字草。华裔女孩取名,多有引自诗经采苹者,是文质俱美的辞藻珍品。苹吃掉苹的结果,是吞没了一派诗情画意。   麺,作为繁体字兼并于面,即麺等于面。形形色色的麺条、麺包、麺食……与面孔、面子、桌面、被面……一锅煮,色香无存,食欲顿失,连面店的旗幡也效力骤减。汉字文化的魅力不知打了几多折扣。   舘,作为繁体字兼并于馆,舘等于馆,所谓同类项合并。而在人们心目中,饭馆、酒馆等供应食品之馆,与图书舘、博物舘、文化舘、科技舘、天文舘、文史舘等传播和研究文化之舘,有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之分,有雅俗之别。文字简化向粗略模糊方向走,是一种退化;反之,文字进化的一般规律是朝着精细识辨微妙差异方向行进的。   喆,作为异体字兼并于哲。而民间对喆的理解,还有双吉的意思,被广泛用于取名。双吉与双喜一样,是特有的中国民俗文化现象,不宜违拗民俗轻易扼杀之。   飏,作为异体字兼并于扬,即飏等于扬。大风起兮云飞飏。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历史雄杰偏爱飏之神采,形象逼真地表达一种叱咤风云的豪情。一旦改为飞扬和轻扬,那种凭风骋怀的豪情和惬意不免折损大半。   槃,作为古字兼并于盘,即槃等于盘。槃瓠为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创史先祖,且奉行祖先神崇拜教,随便给祖先神更改姓氏,是极其忌讳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本行不通。涅槃是从梵语翻译来的佛教用语,意为复活再生,古色古香,约定成俗,以涅盘代涅槃,有失佛光神采,并没有征得佛教学会和赵朴初先生的同意,僧俗均不能接受。   志,作为繁体字兼并于志。志趣、志向与心志、碑志,终归有所区别。“开业志禧”一直为业者习用。现代碑刻仍用“刻碑铭志”、“镌铭永志”,强行兼并在民间生活中并没有被采纳。   蓇,作为繁体字兼并于骨,即蓇等于骨。美丽的花蓇朵,混同于骨头、骨架之类,文学美感荡然无存。“春天到了,树木抽枝、爆芽、吐蓇朵……”春日美景,遭遇“吐骨……”,不免反胃。汉字简化过程,如果完全撇开美学原则,就难以为天下华人所接受。   塆,计算机常用的国家标准一级字库,又称小字符集,不予收录,多数计算机打不出来,客观上被湾兼并,属于不得已投奔落草。全国涉及塆的地名数以十万计,不得不用湾替代。其实,山塆与水湾显然不是一码事,两者风光迥异,混为一谈,难以描述自然景观的特质差异,等于画家缺乏色彩,绣娘匮乏色线,作者写景不得不放弃科学的精确,糊里糊涂蒙过去,等于对读者不负责任。类似的含糊,不止于山塆水湾。   漈,瀑布,常用字库不收,民间不得不乱代以际、济、矶等。试想,瓯江名胜百丈漈(泰顺)、雪花漈(景宁),美名本身魅力四射,被CCTV字幕更改为百丈际、雪花济,岂不大煞风景?类似情形还有:垟,意为田地,多为地名,小字符集不收,村民无奈用阳代之。不恰当的同音归并会导致珍稀字种的消亡。文字相当于生态物种,引导多样性则繁荣,引导单调性则退化,而其中的珍稀濒危字种应列入保护之列。   羱,小字符集不收。羱羊,又称岩羊、悬羊,弯角奇长,藏北特产物种,被认为是山羊的始祖。该字构造美妙,令人遐思。羱羊被源羊替代,虽然意思不差,但抹去了独特的美学文采。类似情形还有鸮,草鸮、雕鸮,猫头鹰属。为某些特殊物种设立特指汉字,从生态至上的观点看,并不算奢侈,这与门捷列夫周期表元素命名的情形相似。   行文至此,想用一个成语描述心情:不寒而栗。但这个成语在计算机词库中已经不复存在,栗字早已打入禁宫。按照汉字构造规则,心理活动从 “ 忄”旁。而此刻,不寒而栗与火中取栗,已经拼用了同一颗板栗,汉字构造的一般规律被轻率推倒。   草率兼并导致汉字文化魅力削弱的结果,可见一斑。以笔者寡陋,不能尽述概全,估计应拯救的活力汉字不在少数。建议学界和民间共同反思,重新审视计算机时代文字改革的方向,对基本字库重新洗牌,联袂开出一张满意的清单。笔画多寡不再成为障碍,引导汉字向字义微妙辨析和情感多彩的高级方向进化,向理艺合璧和谐和美方向进步。并建议,以宣传、改造和普及计算机新字库为工作重点,取消不合时宜的小字符集概念,制定新的国家标准大字符集,作为教育和出版部门法定的字符集。剔除死寂汉字以瘦身,请缨活力汉字以纳新。汉字文化,作为工具的神奇,作为艺术的瑰丽,需要高度和谐的统一,需要与时俱进的整容,无愧于中华盛世的呼唤。   (通讯地址:323600浙江省云和县图书馆)

关于汉字文化的书你可以试下(现代语言学),之后,你自己多看看多写写,这毕竟是你要写的论文,自己写肯定百利无一害的~~

汉字与文化论文两千字怎么写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这也是我的考试论文,有些事网上的,有些事我找的资料,有些是我自己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呵呵)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腈,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 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 been”和"used to 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0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认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有道,并区分王道与霸道还有道法自然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义,就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有了主义就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原则,就有绝对“不拿原则做交易”……这些文字、概念、命题,不但有表述意义、价值意义、哲学意义,也有终极信仰的意义与审美意义。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在中国,常常存在一个正名的问题。训诂占据了历代中国学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又是无法回避的。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汉字与文化论文两千字以上怎么写

汉字的文化魅力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汉字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她以优美的形态、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并在新世纪越发散发出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汉字形体优美。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由线条图形构成的表意文字,线条图形本身的结构就能表现出图画美。仔细端详我国的汉字,有的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汉字优美的形态,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翻开书本,你会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马”像骏马在奋蹄奔驰,“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鸟儿在树上依偎栖息;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汉字音韵和谐。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复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整齐。汉语的音节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且,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音节乐音成分比例大。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许多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把这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听好记。诗歌就是利用汉字的这一规律构成的韵文。每一个汉字有一个特定的声调,阴平、阳平读起来比较舒缓,叫平声,上声、去声读起来比较急促,叫仄声,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可以使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汉字历史积淀深厚。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内容。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究”、“江朗才尽”、“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数不清的简洁词汇,将含义丰富深远的内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古籍,车载斗量。《老子》五千字,奥妙无穷,已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学》。《孙子兵法》几千字,变换不测,不仅适用与军界,世界多国的商界也在应用。而且,汉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便于高速新产品试销读。由汉字排列组成的诗词歌赋和析字联等,讲究整齐、压韵、平仄、对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难以具备的。汉字是汉文化的创造物。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符号系统,故可直接传递语义信息。“江、河、汛、汤、泊”与“水”有关,“扎、打、扑、扒、扔”与手的动作行为有关。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理据性。张斌指出:“汉字的理据性透露出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通过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知水平等。”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结构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远古用贝壳作货币,故记录有关经济活动的汉字都加上一个“贝”,如“贪、贫、货、贷、资、贱、财、购”等,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例如,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贬义色彩的汉字都加上一个“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鉴于这种认识,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了“书同文”,之后“隶变”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

唧唧复唧唧,键字织文章。计算机时代,举国伏案于电脑,无论文理,不拘长幼,与祖先馈赠的汉字宝贝打交道,犹如当年木兰织布,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草色……   工作之间,难免对计算机给定的字库发牢骚:一方面是死字太多,臃肿庞杂,不及清理;另一方面是怀念一批瑰宝级汉字被打入冷宫,引发思美之幽情。   一些富有生命活力的汉字销声匿迹,出于汉字简化和计算机普及两次浪潮。归纳起来有四个原因:①作为繁体字被兼并;②作为异体字被兼并;③作为古体字被兼并;④因计算机常用字库即国标一级字库不收,无奈用他字替代。前三者属于强行火并,末者属于误入另册,不得已落草强人麾下。   想当年,汉字简化,主要是精简笔画和同音兼并,核心原因是字库臃肿和笔画繁难。没有想到,计算机时代,使用标准的智能全拼输入法(占全国用户85%,青少年用户近100%),键入1笔画字,与键入36笔画字,耗时和用力完全一样。因此,笔画多寡不再成为障碍,唯一要关注的是时代发展对文字进化的需要,即字义和情感色彩微妙差异表述的需要,即作为实用工具和美学艺术双重的需要。   此处信手摘取一组字符集,从个案分析得失。   它,作为繁体字兼并于它,即它等于它。可以说,在辉煌的汉字宝库中,它字是一枚璀璨夺目的宝石。因为,它给予有生命的动物一面独立的旗帜。——这是全世界所有的语言文字仓库中绝无仅有的现象,是中华民族古代生态思想的活化石。文字改革浪潮,将有生命的动物,强行火并入无生命的物体,其实是民族哲学思想的一种倒退。原谅如此上纲上线为它字平反昭雪,呼唤拯救其于冷宫寒窑,弘扬光大民族先进的生态理念。   蒐,作为异体字兼并于搜,即蒐等于搜。当我们用蒐集的时候,宾词指的是奇瑰稀罕事物,至少是主观心仪珍爱的事物;当我们用搜集的时候,泛指任何事物,从珍宝到垃圾。兼并的结果,至少抹杀了蒐集所独具的文学美感,抹平了文采多样性的美丽景观。   瞭,作为繁体字兼并于了,即瞭等于了。兼并中的失误,失误中的荒谬,莫过于此焉。《瞭望》杂志封面,如果忽然变脸为《了望》,读者的第一感觉,不是“了无指望”,就是“了断希望”,失望与绝望迎面袭来,读者诸君不免两股战战,摇头遁走。杂志社对如此简化方案只能不予理睬,恪守祖宗馈赠的文化遗产。   苹,作为繁体字兼并于苹,即苹等于苹。兼并的结果,起码是把一种诗经植物给兼并掉了。《诗经》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女子为贵族采苹祭祀。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中,叶有长柄,柄端有四叶成田字,也叫田字草。华裔女孩取名,多有引自诗经采苹者,是文质俱美的辞藻珍品。苹吃掉苹的结果,是吞没了一派诗情画意。   麺,作为繁体字兼并于面,即麺等于面。形形色色的麺条、麺包、麺食……与面孔、面子、桌面、被面……一锅煮,色香无存,食欲顿失,连面店的旗幡也效力骤减。汉字文化的魅力不知打了几多折扣。   舘,作为繁体字兼并于馆,舘等于馆,所谓同类项合并。而在人们心目中,饭馆、酒馆等供应食品之馆,与图书舘、博物舘、文化舘、科技舘、天文舘、文史舘等传播和研究文化之舘,有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之分,有雅俗之别。文字简化向粗略模糊方向走,是一种退化;反之,文字进化的一般规律是朝着精细识辨微妙差异方向行进的。   喆,作为异体字兼并于哲。而民间对喆的理解,还有双吉的意思,被广泛用于取名。双吉与双喜一样,是特有的中国民俗文化现象,不宜违拗民俗轻易扼杀之。   飏,作为异体字兼并于扬,即飏等于扬。大风起兮云飞飏。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历史雄杰偏爱飏之神采,形象逼真地表达一种叱咤风云的豪情。一旦改为飞扬和轻扬,那种凭风骋怀的豪情和惬意不免折损大半。   槃,作为古字兼并于盘,即槃等于盘。槃瓠为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创史先祖,且奉行祖先神崇拜教,随便给祖先神更改姓氏,是极其忌讳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本行不通。涅槃是从梵语翻译来的佛教用语,意为复活再生,古色古香,约定成俗,以涅盘代涅槃,有失佛光神采,并没有征得佛教学会和赵朴初先生的同意,僧俗均不能接受。   志,作为繁体字兼并于志。志趣、志向与心志、碑志,终归有所区别。“开业志禧”一直为业者习用。现代碑刻仍用“刻碑铭志”、“镌铭永志”,强行兼并在民间生活中并没有被采纳。   蓇,作为繁体字兼并于骨,即蓇等于骨。美丽的花蓇朵,混同于骨头、骨架之类,文学美感荡然无存。“春天到了,树木抽枝、爆芽、吐蓇朵……”春日美景,遭遇“吐骨……”,不免反胃。汉字简化过程,如果完全撇开美学原则,就难以为天下华人所接受。   塆,计算机常用的国家标准一级字库,又称小字符集,不予收录,多数计算机打不出来,客观上被湾兼并,属于不得已投奔落草。全国涉及塆的地名数以十万计,不得不用湾替代。其实,山塆与水湾显然不是一码事,两者风光迥异,混为一谈,难以描述自然景观的特质差异,等于画家缺乏色彩,绣娘匮乏色线,作者写景不得不放弃科学的精确,糊里糊涂蒙过去,等于对读者不负责任。类似的含糊,不止于山塆水湾。   漈,瀑布,常用字库不收,民间不得不乱代以际、济、矶等。试想,瓯江名胜百丈漈(泰顺)、雪花漈(景宁),美名本身魅力四射,被CCTV字幕更改为百丈际、雪花济,岂不大煞风景?类似情形还有:垟,意为田地,多为地名,小字符集不收,村民无奈用阳代之。不恰当的同音归并会导致珍稀字种的消亡。文字相当于生态物种,引导多样性则繁荣,引导单调性则退化,而其中的珍稀濒危字种应列入保护之列。   羱,小字符集不收。羱羊,又称岩羊、悬羊,弯角奇长,藏北特产物种,被认为是山羊的始祖。该字构造美妙,令人遐思。羱羊被源羊替代,虽然意思不差,但抹去了独特的美学文采。类似情形还有鸮,草鸮、雕鸮,猫头鹰属。为某些特殊物种设立特指汉字,从生态至上的观点看,并不算奢侈,这与门捷列夫周期表元素命名的情形相似。   行文至此,想用一个成语描述心情:不寒而栗。但这个成语在计算机词库中已经不复存在,栗字早已打入禁宫。按照汉字构造规则,心理活动从 “ 忄”旁。而此刻,不寒而栗与火中取栗,已经拼用了同一颗板栗,汉字构造的一般规律被轻率推倒。   草率兼并导致汉字文化魅力削弱的结果,可见一斑。以笔者寡陋,不能尽述概全,估计应拯救的活力汉字不在少数。建议学界和民间共同反思,重新审视计算机时代文字改革的方向,对基本字库重新洗牌,联袂开出一张满意的清单。笔画多寡不再成为障碍,引导汉字向字义微妙辨析和情感多彩的高级方向进化,向理艺合璧和谐和美方向进步。并建议,以宣传、改造和普及计算机新字库为工作重点,取消不合时宜的小字符集概念,制定新的国家标准大字符集,作为教育和出版部门法定的字符集。剔除死寂汉字以瘦身,请缨活力汉字以纳新。汉字文化,作为工具的神奇,作为艺术的瑰丽,需要高度和谐的统一,需要与时俱进的整容,无愧于中华盛世的呼唤。   (通讯地址:323600浙江省云和县图书馆)

汉字与姓氏文化论文两千字怎么写

这篇的论文真的不是特别的好写,如果你不懂中国百家姓的历史,那么这篇论文还是很难写的,还是上网上查询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吧。

谈到姓,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氏。但在上古时期,姓、氏所指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其一,严格男女之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其二,区别贵贱,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到自己的血统出处;其三,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得势头,以至于现在完全没有了界限,和二为一。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 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 Jones, Williams;美国是:Smith, Johnson, Carson;法国是:Martin, Bernard, Dupont;德国是:Schultz, Mueller, Shmidt;苏联是:Ivanov, Vasiliev, 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 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 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这个中国姓氏渊源的论文俺正好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