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普通心理学论文2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9-05 05:26:37

普通心理学论文2000字怎么写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入手呢?我们首先应究其"病因"。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搞提高补习。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戒,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尺度,还是人的发展空间。当所有人都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就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可见,学业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到时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头术语。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录象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 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当这些现象都出现的时候,社会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德育工作怎么会失灵了?!"继而要求大大加强思想工作,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都不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去那么做,犯了错认错,认了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啊 作业吗

普通心理学论文2000字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我们刚考试用管理心理学的加大班级的凝聚力,里面用到了群体凝聚力那一张,没办法的话你可以去图书馆接本管理心理学来看看。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  ——“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7万册。  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  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  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  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  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  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  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  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  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  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  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  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  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  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  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  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普通心理学论文2000字范文怎么写

我们刚考试用管理心理学的加大班级的凝聚力,里面用到了群体凝聚力那一张,没办法的话你可以去图书馆接本管理心理学来看看。

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啊 作业吗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入手呢?我们首先应究其"病因"。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搞提高补习。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戒,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尺度,还是人的发展空间。当所有人都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就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可见,学业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到时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头术语。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录象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 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当这些现象都出现的时候,社会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德育工作怎么会失灵了?!"继而要求大大加强思想工作,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都不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去那么做,犯了错认错,认了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普通心理学论文2000字范文

我们刚考试用管理心理学的加大班级的凝聚力,里面用到了群体凝聚力那一张,没办法的话你可以去图书馆接本管理心理学来看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入手呢?我们首先应究其"病因"。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搞提高补习。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戒,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尺度,还是人的发展空间。当所有人都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就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可见,学业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到时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头术语。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录象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 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当这些现象都出现的时候,社会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德育工作怎么会失灵了?!"继而要求大大加强思想工作,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都不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去那么做,犯了错认错,认了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在营销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研究和利用消费者心理对于营销决策非常重要,营销人员只有掌握一定心理学才能了解客户的态度,最终促成产品的销售。文章拟针对心理学在营销活动中的一系列的表现提出了一些具体针对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营销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策略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相同之处,因此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的应用贯穿了整个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心理营销已经成为继定制营销、网络营销、知识营销、绿色营销之后日益崛起的市场手段。  一、心理营销的目标与作用  心理营销,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心理学原理,研究客户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从而相机抉择的市场营销理念。心理营销不仅把客户看作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人,也看作有一定心理特征的人。客户个体是人的个体,具有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同时,作为客户,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观念、态度、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和心理品质,常常融于购买欲望、动机和行为之中。  心理营销的目标: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是要适应客户的心理要求、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仅要适应客户当前的心理需求,还要适应客户的超前心理需求。二是要影响和激发客户的心理需求、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二者都要应用某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有心理针对性的营销方式,使企业形象、产品或劳务服务更好地让客户接受和满意,同时让企业得到更好的收益。心理营销的作用:在以竞争和客户统治为根本特征的买方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日益细分、客户越来越难以伺候的今天,心理营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客户往往对值得他们忠诚的公司保持忠诚。海尔成功经营的经验证明,建立客户忠诚体验的方法并不复杂。商家卖出商品后打个电话给客户,看客户有什么问题,提醒他们随时可与公司销售人员取得联系。一方面打消了客户的顾虑,坚定了客户的购买决定,另一方面通过祝贺或支持信息的情感影响,加强了客户的忠诚度。所有人都会受到诸如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类心理需求的吸引,引发购买动机。中国市场最独特的地方是,中国客户正在经历的演化速度惊人,让人感觉瞬息万变。因此,积极研究客户的心理变化规律顺应这种变化规律和趋势,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不断满足,甚至诱导和创造客户的各种类型、层次的需求,将自己的产品永久地根植在客户的心灵之中。要更好地组织市场商品流通,提供人们的生活需要,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特别是了解客户市场,掌握支配客户行为活动的各种心理现象,了解客户的消费特点、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做到按需生产、按需经营和销售,即只有按客户的需要制定生产计划,调整生产结构,改进产品设计,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产出更多更好的、受客户欢迎的产品。现代市场竞争,既是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竞争,也是商品销售手段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掌握渠道的心理规律与特点,在交易、服务及与渠道的交往中,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心理策略和技巧、融通与渠道的关系,使渠道获得满足感和享受感。这样渠道就会对经营者产生非常好的印象,并通过口头传播广为宣传,从而在广大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信誉是最为宝贵的软资产,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长期发展的生命线。  二、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要较之生理方面的需要对购买动机及其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作为营销人员应更加注重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应用,以下主要介绍心理学在营销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抓住消费者的求新心理促成销售成功。通常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感和新鲜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新奇的商品交易可使客户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兴趣和欲望,新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在人的心目中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而对已有的事物往往觉得习以为常而不会给予很多注意,然而正是这种需求心理,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具有这种心理的客户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作为经营者来说,只有去满足客户这种心理需求而不是去违背它。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有一种市场领先的勇气和追求第一的精神,而不是在领先者后面进行模仿,即要求经营者要有创新精神。抓住消费者的求名牌心理促成销售成功。随着客户收的提高,很多高收入者和赶时髦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而对其他非名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不屑一顾。同时,他们对商品的品牌往往非常敏感,名牌形象一旦受损,他们就可能放弃购买此类商品,而转向购买另外的名牌。新一代的客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求名心理一般来说最多表现在人们对轿车、服饰、烟酒等品牌的追求上。客户一旦形成了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就能从品牌中满足自我形象、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同时通过移情作用,获得情感上的寄托和心理上的共鸣,对品牌产生情感。按照客户需求导向定价促成销售成功。以客户的需求强度及对价格的随能力为依据,通过研究客户对商品价值的感受与理解程度来定价的方法。在策略上可应用心理定价策略;如声望定价、尾数定价、习惯定价等策略。另外,在特定市场环境中对价格的调整必须考虑客户的心理反应,在调价时附以必要的说明解释,以便消除客户的误解与不满  结论:有人将客户心理形象地喻为暗箱,谁能通过客户外在的表象洞察客户内在的心理秘密,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应用于的具体营销活动之中,谁就能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真正做到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最终的存续与发展,这者是现代营销者应有的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

普通心理学结课论文2000字

心理学的知识写一篇分析自己的文章,2500字左右就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的外延是文章,其内涵是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它是一种说理文章。这里着重是要理解“讨论”和“研究”,这是论文的本质属性。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  ——“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7万册。  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  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  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  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  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  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  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  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  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  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  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  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  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  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  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  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  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