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现代化军事武器论文范文高中历史

发布时间:2024-08-29 00:32:18

现代化军事武器论文范文高中历史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人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一)定义  “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1、高技术的定义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  ——具有前沿性  ——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二)分类  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  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  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  (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  (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  (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  (5)电子战技术  (6)军事航天技术  (7)精确制导技术  (8)指挥自动化技术  (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  (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  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  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给一篇我拼凑的资料吧。记得要在里面再加上一些你的军理书的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因为老师喜欢在文章里看到课上讲过的内容!!!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攻歼战……这是我们常在战争片中看到的战斗场景。在那个烽火年代,我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经典镜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的意识中,战场上,无外乎就是机枪大炮加飞机,为争夺阵地而冲杀。 近几年来,美国战争大片开始冲击我们的视野,不仅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崭新的战争理念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围绕“斩首行动”实行联合作战,其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虚幻的战争大片还是真实的伊拉克战争,显然这种作战模式跟我们意识中那些战争模式不一样。 这就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打赢高科技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 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验证也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一大动因。 我个人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因素。先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对战争形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战争,是受信息时代推动。二是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向来是推动战争样式、战争形态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是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没有核技术就没有核武器,没有核武器也就没有火箭部队和导弹部队,当然也就没有核作战理论。另外一个动因就是军事变革的孕育。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求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编制体制的改变,也要求军事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要求整个军队进行变化,这样的一切变化我们叫做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信息化战争不是孤立于冷兵器、热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讲究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我们说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实现新军事变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进行精确控制。什么是精确控制,精确控制就是像水龙头那样,一开哗哗的水流不断,一关就滴水不漏了。什么是综合集成呢?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卫星、导弹这些都是相互分离的武器装备,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现在的新军事变革,就是要把互不关联的武器装备联成系统,只有形成系统才能综合集成,综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为强大的战斗力。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历次革命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未来战争中,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会不会越来越小?“人民战争思想”是否过时? 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依然按照人民战争的理论,与时俱进,建设信息化军队,准备和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变化可以赋予人民战争更多新的内涵。未来新的作战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间。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依然将继续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比如信息战、网络战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这些东西的优势在民间,民用信息技术领先于军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特网的路由器和宽带技术、手机通信和短信技术、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等等,都是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还有就是网络黑客技术、网络病毒技术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作战。 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机会更多了。今后军队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大量减少正规军,增大战争动员的潜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通过快速动员体系把战争潜力迅速转变为战争实力,支持和打赢战争。所以人民战争理论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增加新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完整。 还有一点要注意,人民战争不是人海战争。未来战争没有前线后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线的问题;未来战争很难分清军人和民众,所以不存在直接参战和间接参战的问题。当然,这是一般战略意义上的划分,就直接作战部队而言,未来战争讲究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这些则是在联合作战层面上的问题,联合作战层面要用联合作战的概念去解释,不要与人民战争相混淆,人民战争是指导联合作战的。 我们要和平崛起,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军队就是要忍,韬光养晦,永不称霸、不轻易言战。尤其是年轻人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国外的一些有目的的说法和谣言蛊惑,人家说航母好,我们就跟着炒作航母;人家说你中国要称霸,我们就盲从。实际上,这全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蛊惑和挑拨中国的国际关系。 纵观中国,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今天,我们面临信息化战争的机遇,这次机遇我们必须要抓住,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的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我们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的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军事变革,战略思维就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国家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进行广播电视的网络化,通讯的网络化,对军队来讲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把信息用在战争准备上。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网络系统,把它融为一体。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综合集成,技术融合。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就是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你是啥目的哦,你有毛病吗?是不来我国的间谍哦?如是写论文你真是牛啊。吃进的是草,拿出的还是草,原来是头死牛,真想了解。请去军事学院。呵呵呵。。。。

美国志在亡我 强国从我做起 3月1日的《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十分醒目:《美将中国列为潜在核打击对象》,是日本《每日新闻》从美国战略司令部搞到的最新情报。 我跟踪美国战略研究已经20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美国战略已作出重大调整。中国不与世界任何国家为敌,一心一意搞建设。但是,我发现,美国对华战略只做了战术调整,在1979年到1989年期间,由于苏联是双方共同敌人的缘由,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才表现得像一点正常国家关系,之后,就变得很不正常。只有在美国需要中国的时候,美国才给中国一点好脸。联想到美国对中国罄竹难书的刁难、杯葛、折腾,可以看出,美国始终是以改造、控制、威胁直至肢解的战略。不管中国人如何表达自己的善意,只要中国不愿意做美国的政治附庸和经济奴隶,美国对中国是不会改变看法和战略方针的。 这是中国学术界早晚都会明白的事,早一点明白,就会早一点唤醒国民。外患不可怕,怕的是看不到外患,更可怕的是认贼做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作为如笔者一样的老百姓,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多做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人一把火,红透半边天。振作起来,奋发向上。一个国家有没有志气,要看这个国家的人的精神面貌。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我们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版图,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尊严地自立于这个世界? 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国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除了爱国,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太阳强大了,乌云会散去;我们强大了,外敌会惧我! 要深入研究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重大问题。 在新形势下,必须把研究重大战略问题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不仅要形成浓厚的战略研究的氛围,还要逐步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战略研究机制。我想要说的是,每一个研究人员,都要做胡主席号召的执行者,以实际行动,拿出自己的成果,而不是口是心非地喊几句动听的口号敷衍了事。稍有头脑和良知的人都知道,今天中国的内外形势,无论是国防安全、经济结构还是精神信仰,都已迫近了底线。胡主席讲话的真意就在于此。为国分忧,责无旁贷!

现代化军事武器论文范文高中生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障。旧社会,中国人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欺凌,这都是因为中国国防方面不够重视,没有一支比较强大、比较有力的军事队伍所造成的。美国近几年曾发起了好多次战役,他们为什么能那么张狂,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强大的军师队伍,有各种新式的防范、攻击武器。与美国相比较,我国在军事方面还相当落后,因此,加强国防建设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不仅体现在科技上,在军事上也同样适用。一个国防建设落后的国家随时都将面临着被军事强国的攻击。且不说我国如何,世界上许多的国家都被美国、英国所困扰着,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很典型、很鲜明的例子。美国为了石油问题,曾耗费那么大的精力对付伊拉克,而伊拉克又有多少无辜的百姓在这场战斗中丧生、受伤。每当我看到电视屏幕上那一幕幕鲜血淋漓的场面和伊拉克儿童那渴望和平的目光,我都会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国家不加强国防建设,会不会重演伊拉克悲剧?如果我们真的遭受军事强国的攻击,那我们能不能抵御他们的侵略?美国等其他国家都拥有强大的航空母舰,我们国家能不能制造?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不能成为军事强国,让世人刮目相看?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朋友你说要写国防作文800字,这里字数有限,写不下,很抱歉,你还得自己去写吧。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障。     旧社会,中国人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欺凌,这都是因为中国国防方面不够重视,没有一支比较强大、比较有力的军事队伍所造成的。美国近几年曾发起了好多次战役,他们为什么能那么张狂,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强大的军师队伍,有各种新式的防范、攻击武器。与美国相比较,我国在军事方面还相当落后,因此,加强国防建设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不仅体现在科技上,在军事上也同样适用。一个国防建设落后的国家随时都将面临着被军事强国的攻击。且不说我国如何,世界上许多的国家都被美国、英国所困扰着,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很典型、很鲜明的例子。美国为了石油问题,曾耗费那么大的精力对付伊拉克,而伊拉克又有多少无辜的百姓在这场战斗中丧生、受伤。每当我看到电视屏幕上那一幕幕鲜血淋漓的场面和伊拉克儿童那渴望和平的目光,我都会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国家不加强国防建设,会不会重演伊拉克悲剧?如果我们真的遭受军事强国的攻击,那我们能不能抵御他们的侵略?美国等其他国家都拥有强大的航空母舰,我们国家能不能制造?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不能成为军事强国,让世人刮目相看?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给一篇我拼凑的资料吧。记得要在里面再加上一些你的军理书的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因为老师喜欢在文章里看到课上讲过的内容!!!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攻歼战……这是我们常在战争片中看到的战斗场景。在那个烽火年代,我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经典镜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的意识中,战场上,无外乎就是机枪大炮加飞机,为争夺阵地而冲杀。 近几年来,美国战争大片开始冲击我们的视野,不仅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崭新的战争理念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围绕“斩首行动”实行联合作战,其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虚幻的战争大片还是真实的伊拉克战争,显然这种作战模式跟我们意识中那些战争模式不一样。 这就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打赢高科技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 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验证也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一大动因。 我个人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因素。先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对战争形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战争,是受信息时代推动。二是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向来是推动战争样式、战争形态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是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没有核技术就没有核武器,没有核武器也就没有火箭部队和导弹部队,当然也就没有核作战理论。另外一个动因就是军事变革的孕育。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求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编制体制的改变,也要求军事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要求整个军队进行变化,这样的一切变化我们叫做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信息化战争不是孤立于冷兵器、热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讲究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我们说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实现新军事变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进行精确控制。什么是精确控制,精确控制就是像水龙头那样,一开哗哗的水流不断,一关就滴水不漏了。什么是综合集成呢?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卫星、导弹这些都是相互分离的武器装备,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现在的新军事变革,就是要把互不关联的武器装备联成系统,只有形成系统才能综合集成,综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为强大的战斗力。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历次革命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未来战争中,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会不会越来越小?“人民战争思想”是否过时? 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依然按照人民战争的理论,与时俱进,建设信息化军队,准备和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变化可以赋予人民战争更多新的内涵。未来新的作战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间。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依然将继续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比如信息战、网络战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这些东西的优势在民间,民用信息技术领先于军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特网的路由器和宽带技术、手机通信和短信技术、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等等,都是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还有就是网络黑客技术、网络病毒技术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作战。 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机会更多了。今后军队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大量减少正规军,增大战争动员的潜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通过快速动员体系把战争潜力迅速转变为战争实力,支持和打赢战争。所以人民战争理论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增加新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完整。 还有一点要注意,人民战争不是人海战争。未来战争没有前线后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线的问题;未来战争很难分清军人和民众,所以不存在直接参战和间接参战的问题。当然,这是一般战略意义上的划分,就直接作战部队而言,未来战争讲究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这些则是在联合作战层面上的问题,联合作战层面要用联合作战的概念去解释,不要与人民战争相混淆,人民战争是指导联合作战的。 我们要和平崛起,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军队就是要忍,韬光养晦,永不称霸、不轻易言战。尤其是年轻人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国外的一些有目的的说法和谣言蛊惑,人家说航母好,我们就跟着炒作航母;人家说你中国要称霸,我们就盲从。实际上,这全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蛊惑和挑拨中国的国际关系。 纵观中国,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今天,我们面临信息化战争的机遇,这次机遇我们必须要抓住,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的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我们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的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军事变革,战略思维就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国家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进行广播电视的网络化,通讯的网络化,对军队来讲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把信息用在战争准备上。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网络系统,把它融为一体。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综合集成,技术融合。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就是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现代化军事武器论文范文高中生物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人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一)定义  “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1、高技术的定义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  ——具有前沿性  ——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二)分类  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  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  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  (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  (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  (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  (5)电子战技术  (6)军事航天技术  (7)精确制导技术  (8)指挥自动化技术  (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  (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  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  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理论、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枪、炮、普通炸弹、氢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电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从种类上统计,国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装备从冷兵器时代的20多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200多种,现在又进一步增加到1000种以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  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科技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性日益增强,射程、威力(精度和杀伤半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渐提高。  现代雷达的探测距离已达数十公里至数千公里以上,现代的侦察探测 装置可以在数百里之外甚至4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上监视地面的目标。如美国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在几百公里轨道上对地面目标的分辩率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区域。  至于战斗武器系统性能的提高,更令人惊叹不已。例如,在作用距离或射程方面,采用增程技术可使火炮的射程从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采用制导炮弹可使射击精度达0.3米,各种导弹的射程则可依据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已达1万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采用空中加油技术可使军用飞机作远距离的甚至是作不着陆的环球飞行等。在杀伤力方面,国防科技已使单件兵器的杀伤威力大得惊人。  武器系统杀伤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的国防科研成果被用于武器系统,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显改进的结果。军事运筹学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确定武器的杀伤效能与有关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典型的一个数学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为一方武器的作战效能、数量(如火炮数或坦克数)、射速和每发弹的杀伤概率:N2、λ2、P2则依次为另一方武器的数量、射速和杀伤概率。从上式可见,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显提高其作战效能。通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高爆弹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炮,由于采用了“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使其对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导炮弹提高了2500倍。现代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机、计算机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由数十秒缩短在10秒以内,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现在研制的坦克、飞机、军舰等的机动速度和战场灵活性都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普遍装备有电子对抗设备,甚至采用崭新的隐身技术来对付敌方的攻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现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武器装备性能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实践证明,为一种武器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赵多,其性能越好,战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核武器的摧毁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各种高技术常规武器的打击能力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争证明。现在,配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战斗机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300架B-17轰炸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而8架F-117A隐身战斗机只要配备2架空中加油机就能完成75架非隐身作战飞机和支援飞机才能完成的空袭任务。更有甚者,一艘现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全部海军舰队攻击力的总和。  现代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正在并还将导致更多更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问世,如计算机病毒、电磁微波炸弹和炮弹等信息战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无人作战航空器、微型侦察探测器、微型攻击机器人等。这一切将使未来的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导致军事上的变革  国防科技发展可为军事或战争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战术技术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的新技术或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往往会导致军事领域发生变革,或发生军事革命。这种变革涉及军事理论或军事学说的各个方面,而且接照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观点,军事理论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作战方式的变革和军队编制构成的变革。  (一)新武器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所谓作战方法,就是战争过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组织兵力、兵器实施战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战方法种类繁多,如按行动类型区分,有进功方法、防御方法等;按行动规模区分,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的作战方法;按军兵种划分,有空战、海战、陆战、坦克战、炮战、化学战等作战方法。军事史表明,所有这些作战方法都是由武器装备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从古至今,要在战场上有效地杀伤敌人以及抵御敌人的进攻,必须依靠手中的武器并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战方式、方法必然会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  当青铜器和铁兵器出现以后,远古时期没有队形的搏斗便被有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阵”(如古罗马军队的方阵)所取代。  弓箭发明以后,较远距离的射箭便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而且使古代战车及骑兵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专门的步兵及步兵战术。  火药的发明,迎来了军事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使用火药的火枪、火炮发明并用于战争以后,先后出现了线式战术、散兵战术及线式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而且,随着军事技术的改进,巷战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老式的建筑街垒和防街垒的方法被炮弹和炸药所粉碎。18世纪60年代以后,舰载线膛炮、无烟火药等伴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成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的海战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获得了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产生了飞机、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装甲集群突击的闪击战术及大纵深作战方法,还出现了空中战役、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战法。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舰载机的制空作战讲座-35-中国国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轰炸攻击作战成为争夺制海权的关键。由于多军兵种的诞生,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以探测技术、C3I系统、电子战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作战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都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中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的电子战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作战方式。  现在已可以断言,随着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计算机病毒等为手段的攻击计算机互联网络、通信系统、金融系统的信息战,以及用各种“软杀伤”武器或“硬杀伤”武器摧毁C3I系统的指挥控制战即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崭新作战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军队组织编制的改变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军队的军兵种结构及规模(包括编制人数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随着新的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展,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53)实际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种新武器的发明也都会带来类似的变化。  新武器装备导致新军兵种的诞生和旧兵种的消亡,已是公认的历史事实。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组织体制。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海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发展,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据预测,随着信息战技术和军用航天器(包括各种侦察卫星、作战卫星、军用空间站、军用空天飞机等)及空间武器系统(天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全新的信息战和天战等更新的军兵种或作战部队。  为了合理地利用多军兵种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有效地进行作战,以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许多国家又组建了包括多军兵种的合成军。新武器装备的出现除了引起军兵种类型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军队中各国兵种构成比例和军队规模的变化。  一般而论,新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优异,但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因此各国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并随着国防科技和经济发展逐步增大技术性的军兵种在整个军队构成中的比例。以前苏军为例,20年代各军种的比例是:陆军98.6%,空军0.5%,海军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变为75.2%,12.8%,9.7%,其余2.3%为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这种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由于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火箭军组建,上述比例发生了重大改变。到80年代末,前苏军的军种结构为:陆军45.2%,空军10.7%,海军10.7%,防空军12.3%,战略火箭军7.1%,边防军5.5%,内卫军8?%。不但如此,陆军、边防军、内卫军等都是由多军种组成的合成部队。美军的技术军兵种比例也逐渐增大,80年代末,美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5.9%、27.0%、27.9%,此外还有9.2%的海军陆战队。至于兵种的构成比例,也大致是技术兵种比例逐渐增大。如现在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强大的装甲兵、电子战部队等。  由于新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现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取得同样的作战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战时的10~20%。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因此,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各方面因素出发,各国军队的规模及编制单位的构成就越来越小。  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护保养任务和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均在增加。例如,战时美军部队的战斗人员和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3,有时甚至达1:5。平时,美军正规部队中有一半为文职人员。  一方面部队的战斗人员在减少,另一方面部队的保障人员在增加,这似乎存在着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队拥有可靠的战斗能力条件下,尽量减少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的数量,则技术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量均可明显减少,保障人员数量也可减少,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规模缩小。这正是目前各国军队确定组织编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总之,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日益现代化、高技术化,军队的组织编制将进一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给一篇我拼凑的资料吧。记得要在里面再加上一些你的军理书的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因为老师喜欢在文章里看到课上讲过的内容!!!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攻歼战……这是我们常在战争片中看到的战斗场景。在那个烽火年代,我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经典镜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的意识中,战场上,无外乎就是机枪大炮加飞机,为争夺阵地而冲杀。 近几年来,美国战争大片开始冲击我们的视野,不仅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崭新的战争理念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围绕“斩首行动”实行联合作战,其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虚幻的战争大片还是真实的伊拉克战争,显然这种作战模式跟我们意识中那些战争模式不一样。 这就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打赢高科技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 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验证也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一大动因。 我个人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因素。先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对战争形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战争,是受信息时代推动。二是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向来是推动战争样式、战争形态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是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没有核技术就没有核武器,没有核武器也就没有火箭部队和导弹部队,当然也就没有核作战理论。另外一个动因就是军事变革的孕育。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求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编制体制的改变,也要求军事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要求整个军队进行变化,这样的一切变化我们叫做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信息化战争不是孤立于冷兵器、热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讲究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我们说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实现新军事变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进行精确控制。什么是精确控制,精确控制就是像水龙头那样,一开哗哗的水流不断,一关就滴水不漏了。什么是综合集成呢?坦克、飞机、航空母舰、卫星、导弹这些都是相互分离的武器装备,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现在的新军事变革,就是要把互不关联的武器装备联成系统,只有形成系统才能综合集成,综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为强大的战斗力。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历次革命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未来战争中,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会不会越来越小?“人民战争思想”是否过时? 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依然按照人民战争的理论,与时俱进,建设信息化军队,准备和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变化可以赋予人民战争更多新的内涵。未来新的作战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间。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依然将继续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比如信息战、网络战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这些东西的优势在民间,民用信息技术领先于军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特网的路由器和宽带技术、手机通信和短信技术、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等等,都是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还有就是网络黑客技术、网络病毒技术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作战。 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机会更多了。今后军队发展的方向是继续大量减少正规军,增大战争动员的潜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通过快速动员体系把战争潜力迅速转变为战争实力,支持和打赢战争。所以人民战争理论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增加新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完整。 还有一点要注意,人民战争不是人海战争。未来战争没有前线后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线的问题;未来战争很难分清军人和民众,所以不存在直接参战和间接参战的问题。当然,这是一般战略意义上的划分,就直接作战部队而言,未来战争讲究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这些则是在联合作战层面上的问题,联合作战层面要用联合作战的概念去解释,不要与人民战争相混淆,人民战争是指导联合作战的。 我们要和平崛起,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军队就是要忍,韬光养晦,永不称霸、不轻易言战。尤其是年轻人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国外的一些有目的的说法和谣言蛊惑,人家说航母好,我们就跟着炒作航母;人家说你中国要称霸,我们就盲从。实际上,这全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蛊惑和挑拨中国的国际关系。 纵观中国,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今天,我们面临信息化战争的机遇,这次机遇我们必须要抓住,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的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我们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的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军事变革,战略思维就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运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国家的建设,进行电子政务,进行广播电视的网络化,通讯的网络化,对军队来讲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把信息用在战争准备上。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网络系统,把它融为一体。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综合集成,技术融合。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就是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军事武器发展论文范文高中历史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冷兵器与热兵器的特点与区别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按写作目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基本类别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们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 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幻影雷”无人机或将开启空战新纪元近日,美国波音公司历时两年打造的新型无人侦察机“幻影雷”(PhantomRay)在圣路易斯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这款无人机外形独特,看起来仿佛是科幻片中的未来飞行器,翼身高度融合、外形光滑流畅,不愧是无人机大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新星。而该型无人机也将成为本世纪军用航空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隐身性能优越 “幻影雷”无人机是从X-45C项目演变而来的。波音公司计划在今年7月开始其验证机的滑行试验,首飞时间预计在 2010年12月。 该项目负责人丹尼斯·穆林伯格指出,作为未来尖端科技的试验台,“幻影雷”可为军方提供包括情报、监视、侦察、压制敌方防空,实施电子攻击和自主空中加油在内的诸多作战选择。 “幻影雷”采用典型的翼身融合和飞翼式布局设计,翼展宽15米,机身长10米,重达16571公斤,飞行高度12公里,最大巡航飞行速度为0.8马赫,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约1852千米。 目前,可以看出“幻影雷”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的隐身性能。其独特的外形使人想到了美空军现役隐形战略轰炸机B—2A,两者都是采用典型的隐身结构设计。如果在空中飞行,正面平视它像是一个压扁了的橄榄球,正面俯视它像一个三角形的飞行物,远处仰视它像个飘翼。 “幻影雷”外形上并没有传统意义飞机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机身和机翼已高度融合在一起,这就大大减少了飞机整体的雷达反射截面。为了提高隐身性能,“幻影雷”的发动机被放置到了机翼的上方,且进气口和尾喷口都深置于机翼之内,使雷达波难以照射。机翼后部形成了一个W型,可使来自飞机后方的探测雷达波无法反射回去。这些精细的外观与结构设计加上隐身材料的运用,可使“幻影雷”有效地躲避敌方雷达的预警与监视,避免遭袭。 美空军无人机操控人员缺口较大 目前,美陆、海和空军都配备了无人机,但陆、海军配备的多是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其地面操控人员的训练与普通的航模运动员的培养过程相似。 但是,美空军要求操控大型无人机的人员是具有丰富飞行经验的驾驶员、领航员或武器控制员等空勤人员。这些无人机飞行员主要从现役的或预备役的航空兵部队调配,多数是处于兼职工作状态,过一段时间就要轮换。但是,随着大型无人机装备数量的增加,这种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无人机装备发展的需要。 美空军2009年计划购买的93架飞机中,就有52架是军用无人机,其数量超过飞机总购置数的50%。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公布的2010年的防务预算草案建议,为无人机项目和其他情报设备增加20亿美元的经费。可见,美空军需要更多的有飞行经历的人员去操控无人机,才能满足无人机增长的需要。 如果继续照原来的方法选择大型无人机飞行员,势必造成有人机与无人机的驾驶员都不够用的困境,影响到美空军的作战能力。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是专门开办培养无人机飞行员的学校,或在现有军校中培养无人机的操控和维修人才。 据悉,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已经组建了一所无人机学校,该校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无人机操作员和地面维修人员,使他们能够胜任初级或中级无人机的操作与维修工作,以取代现行的办法。另外,美国也可以考虑从航校中选拔部分因身体原因被淘汰的飞行学员或从航空兵部队中挑选一些已到最高飞行年限的老飞行员或退役的飞行员进行适当培训后,充当无人机驾驶员。 无人机取代有人机将成必然趋势 无人机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无人”优势,符合现代战争“非接触”和“零伤亡”的作战理念,因此备受重视。未来,无人机作为能够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的无人作战平台,全面取代有人机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受技术制约,目前这个目标还难以实现。 在今后20年时间内,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对未来空中作战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无人机空中预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由于预警机存在需要人员值守、目标特性大、防卫能力差和机动能力不足等缺点,即使有战斗机护航也容易受到敌方远程制导武器的攻击,部署空域受到了较大限制,预警探测距离也随之被大大缩短。因此,空中预警势必成为无人机未来担负的突出任务之一。“幻影雷”无人机是非常好的预警平台,其信息处理速度应该高于目前现役的预警机。此外,各类侦察、通信和电子战无人机均可以被部署在相对危险的空域,长时间执行预警探测和情报搜集等任务,使空中警戒和作战纵深得以整体前推,可大大提高预警机的安全和效率。 二是无人攻击机将成为重要突击力量。对于空中进攻战役,完成任务主要由有人机实施。但是长时间(超)低空飞行远程奔袭容易造成飞行员的疲劳从而降低有人机作战效能,而且在没有完成夺取制信息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即使在战争后期,敌方仍然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的情况下,采用有人机实施此项任务仍需要付出相当的人员损失代价,存在着巨大的作战风险。但是,由于无人攻击机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较大的武器携带能力和超低空远程飞行能力,即使作战任务失败也不会带来人员伤亡。目前,无人攻击机编队协同能力、目标自动搜索和分配能力正在迅速提高,将成为未来空中进攻战役的首战武器和主要突击力量。 三是无人机将成为未来空战场的重要武器装备。无人机作为空中战场上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在预警、侦察、电子对抗和对地攻击等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随着其功能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将成为未来战场上优先考虑使用的武器装备,并将逐渐形成一种配置合理的无人机作战体系。 四是无人机将是战略打击和投送力量的主角。随着美军“全球打击、全球到达”作战理念的提出,类似X-37B的高超声速作战平台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未来空天一体的战争环境,这种作战平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悉,美军在2020年前就可以拥有在两小时内到达、打击全球任何一个目标的能力。无人机的这种能力无疑是战略打击的首选武器装备。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空运能力会越来越强,必将是投送力量的主角。 五是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将是未来空中作战的主要样式。无人机与有人机相比,它能够执行更危险和飞行时间更长的任务。与导弹相比,无人机的优势则体现在其作战灵活性。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在其飞行过程中无法中止或更改其任务,而无人机在作战过程中依然可控。 由于目前无人机作战能力有限,因此无人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取代有人机。随着无人机数量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其地位与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如何使其与有人机实现协同作战,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正是当前世界空军关注的问题。因此,随着现代作战理念的发展,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将是未来空中作战的主要样式。

现代化军事武器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美国志在亡我 强国从我做起 3月1日的《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十分醒目:《美将中国列为潜在核打击对象》,是日本《每日新闻》从美国战略司令部搞到的最新情报。 我跟踪美国战略研究已经20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美国战略已作出重大调整。中国不与世界任何国家为敌,一心一意搞建设。但是,我发现,美国对华战略只做了战术调整,在1979年到1989年期间,由于苏联是双方共同敌人的缘由,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才表现得像一点正常国家关系,之后,就变得很不正常。只有在美国需要中国的时候,美国才给中国一点好脸。联想到美国对中国罄竹难书的刁难、杯葛、折腾,可以看出,美国始终是以改造、控制、威胁直至肢解的战略。不管中国人如何表达自己的善意,只要中国不愿意做美国的政治附庸和经济奴隶,美国对中国是不会改变看法和战略方针的。 这是中国学术界早晚都会明白的事,早一点明白,就会早一点唤醒国民。外患不可怕,怕的是看不到外患,更可怕的是认贼做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作为如笔者一样的老百姓,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多做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人一把火,红透半边天。振作起来,奋发向上。一个国家有没有志气,要看这个国家的人的精神面貌。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我们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版图,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尊严地自立于这个世界? 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国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除了爱国,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太阳强大了,乌云会散去;我们强大了,外敌会惧我! 要深入研究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重大问题。 在新形势下,必须把研究重大战略问题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不仅要形成浓厚的战略研究的氛围,还要逐步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战略研究机制。我想要说的是,每一个研究人员,都要做胡主席号召的执行者,以实际行动,拿出自己的成果,而不是口是心非地喊几句动听的口号敷衍了事。稍有头脑和良知的人都知道,今天中国的内外形势,无论是国防安全、经济结构还是精神信仰,都已迫近了底线。胡主席讲话的真意就在于此。为国分忧,责无旁贷!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请加入文献检索互助团队,打造百度知道优秀团队

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之于知识结构的改变,通过对中国近代国防历史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就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落后,中国在近代领土被宰割,人民被屠杀,财富被掠夺,民族尊严被肆意践踏中国人民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挫折、失败最后才找到了社会主义这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从而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才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对这些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适合国家社会的制度: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而这些历史的学习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仅是对祖国的无比深厚的感情和保卫祖国的英勇精神,而且更表现为是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为祖国的前途,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进步而奋斗的精神。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会使任何国家都不敢侵略我们,只有社会主义オ能够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所以,我们的爱国主义与热爱社会主义就是完全一致的。在今天的中国,热爱祖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