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当代文化思潮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8 18:40:27

当代文化思潮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当代文化思潮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当代的主要哲学大多批判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它们阐释哲学自身的涵义、主题及研究方式则很为歧异。亚里土多德说过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全体,存在有多样性意义。海德格尔曾批判“本体加属性”的传统存在模式说.当代一些哲学不袭用对存在的传统理解,然而,仍然是以新的视角,在探究新时代存在的新的多样性意义。经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剧烈变革,当代哲学从不同视角和方面探究人和各类现实存在.各自作出普遍性的说明。有唯物论或实在论倾向的哲学力图整合知识体系,概括世界及其发展的一般图景,甚至在探索宏观宇宙秩序、微观世界特性及身心关系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人文主义倾向的哲学在探究自我意识、人的历史性存在中,说明人及其文化创造的世界。后分析哲学在以新的方式重新研究一度被拒斥的形而上学,用整体性的经验或概念构架说明语言与世界现实的关系;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都经历了背景和内容很不相同的“语言的转向”,语言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因为人正是在语言中形成对自身和现实世界的理解。当今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与心智哲学,透过语言的行为经验探究存在、实在、真理、心智的本性与结构等问题;大陆人文哲学则将语言看作人的存在或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从而审察当代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当代哲学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特定的成就,理论取向和研究样式歧异、多元的态势仍将持续。然而,处在这个交织着严重挑战和发展机遇的时代,它们都总要在与现实相关的意义上,思索哲学在人类文明进展中的目标与使命。 当代各种哲学确定自身的具体目标与任务很为不同。在分析哲学看来,哲学是诊断、治疗语言与思想混乱的活动,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与科学的合理性。一些人文哲学旨在描述意识的先验建构,阐释生活世界的真理与价值,培植人与文化健全发育的机制,克服现代的人性异化危机。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世界观,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解构论与新实用主义哲学反对基础主义,消解任何含有逻各斯中心的体系哲学,断言哲学不再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但能在多元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方面发挥边缘性的中介作用。然而,理论取向各不相同的当代哲学,也在对话中思索、探讨应共同担负的历史使命: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热核威慑、恐怖主义、种族与地区冲突、生态危机、非正义与不平等、贫富悬殊、文化矛盾、伦理无序与道德危机等等威胁人类文明与历史进步的全球性问题,哲学应为克服、解决这些关系新世纪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促进文化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为在全球化背景中建立民族间相互合作、富有理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理论智慧与创造性的新意义;应以独特的思想方式研究解决科学、文化与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应当为人的行为规范通达“善”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与选择标准;当今哲学作为在20世纪末黄昏已经展翅的“密涅瓦”(猫头鹰),不仅要回眸自身与人类文明的百年历程,还要从中开发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高瞻远瞩新千年文明开端世纪遇到的种种新矛盾与新问题,展示同人的本性相应的文明发展趋向和社会、文化理想。 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哲学也还需研究、解决自身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特殊问题。如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兴起、80年代后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思潮,其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后现代和现代性及相关的“启蒙”的关系问题,成为探讨的焦点。它有两重不同而又相关的涵义。一是就社会进程与时代特征而言,现代社会指西方近代以来造就的工业文明社会,其经济、政治、社会机制和启蒙时代确立的以人为主体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基本价值,就是“现代性”。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性是指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状态、机制与文化价值在当代有重大变迁、转折。二是就文化样态而言,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出现的反抗传统价值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这种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80年代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上述两种涵义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未来走向,有很不相同的见解。如利奥塔(J。F。Lyotard)的后现代知识论与文化观认为“后现代”就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后工业化年代后,“知识已成为首要生产力”,并具有“信息商品形式”,深刻影响发达国家的社会构成,甚至已是“世界权力竞争”的“最重要的赌注”。[1]他认为当代西方的知识状态有两种危机: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割裂;知识合法化危机。近代以来作为西方文化的理论基础有两大“元叙事”,即启蒙运动崇扬的理性主义、人的主体解放和德国古典哲学注重整体性的精神辩证法,而今它们都已不可信、崩溃瓦解了。他认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就是“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当代知识背离上述两大“元叙事”实即背离西方启蒙思想传统,这种知识非合法化恰恰为后现代思潮开辟了道路。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则认为18世纪启蒙哲学的现代性设计,按内在逻辑发展客观科学,并使道德与法律以及自律的艺术普遍化,以求实现理性社会与人的个性自由的解放,这种现代性工程虽历经曲折,但至今尚未完成,并没有终结,现代西方文化危机的主要问题在于理性的认知、伦理与审美三层面的分裂、互悖,造成扭曲的文化交往。他强调不应放弃启蒙理想,而应纠正原有现代性的社会工程设计在实践中的偏差。他提出交往理论,主张建立起一种自由、理智的社会与文化交往,真正实现现代性设计中科学、道德与艺术的三重理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完成现代性启蒙设计,实现人的解放,通达一种新的理性社会。 西方哲学界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围绕“后现代”与“启蒙”的探讨,有颇为丰富的内容和各种不同的学说,中国学术文化界对它们已有较多的介绍和论评。现代性与现代化发展模式是有多样性的。中国和西方的社会发展并不是同步、同一的,西方的启蒙思想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进步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宏伟事业并不简单地根基于西方的现代性,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当今正处于良好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中国的哲学包括哲学原理与各分支学科在努力探索自身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多重机制,为深化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精神文化建设,作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弘扬与重建,吸取、借鉴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等等。而中国哲学家研究、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可以从中得到启迪,使我们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中的某些后果,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这对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也是很有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的。 (二)科学理性与人文意识 知识论和方法论在当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哲学提供认知世界、运用知识的方法与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概括、促进当代日新月异的知识增长与创新,而且是为了发挥知识在文化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功用,促进当代“知识社会”的成长与健全发育。科学理性与人文意识本来皆是人反思实在与人自身的心智功能,体现在哲学的长期历史发展中。20 世纪哲学研究知识与方法,发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明显分野。科学主义推崇分析理性,将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模式与语义分析方法奉为范型,用于研究全部知识领域,注重以精致的语言与逻辑分析研究事实或事件的真理,并且强调知识的功利性及其在社会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发挥人的理智能力足以使社会理性化和造就工业文明。人文主义则将全部知识归属于人的文化创造,通过描述和解释人的内在意识的建构活动,探究文化的根基与进化,认为全部文化包括科学知识都根植于、从属于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因此它注重文化价值的社会功能,批评片面膨胀工具理性造成技术文明中的种种社会病态与问题。现代辩证法吸取系统论、结构分析等方法,努力综合知识,说明人与现实的普遍发展法则;有些学派则将辩证法归结为人的实践总体性。分析理性、人文意识以及辩证理性以各有的长处推进知识与方法的创新研究。然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提出了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科学理住与人文意识如何获得辩证的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哲学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价值功能。 科学理性与人文意识也各自体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应割裂或隔绝,不必发生“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世界大战”。两者的知识对象不同,研究方法各有特殊性,前者注重理智的逻辑分析与论证,后者注重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解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以不同方法研究两种文化,各有建树,但也已分别在探讨一些综合性的课题,很需要沟通科学理性与人文意识。在当代科学哲学中可以见到:从静态地分析科学知识的逻辑构造转向以动态的整体经验论研究科学的历史发展;确认形而上学背景理论、历史文化因素与科学共同体在科学范式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研究高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因素,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导向,科学技术自身及其社会效应的价值评估;开拓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STS)”这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等等。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哲学研究则遇到另一类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诸如:社会发展系统工程中科技、经济、政治、文化诸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结;“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对技术与技术文明的形而上学反思,当代科技革命与后现代文化的关系,等等。当代知识进展的特点是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其应用在相互渗透,这也要求科学理性与人文意识有机结合,使各类知识在相互沟通与协调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对人的哲学理解 人本身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人的本质及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有很 为歧异的理解与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主张通过消除异化劳动即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奴役,解放人的本质力量。欧美一些哲学仍将理性与自由奉为最高人性,另一些哲学则从非理性的情感、“无意识”或生命本能方面解释人性。人本主义突出人作为主体的中心地位,以不同方式依据人性解释社会与文化现象;它们探究先验的或实践的主体的自我意识,赋予不同于传统人本主义的新涵义,大多批判近代启蒙哲学将抽象的理性看作人的永恒本性。海德格尔早就批判抽象人性,强调人存在的时间性、历史性,他在后期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人本主义从欧陆人文哲学中脱颖而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以解释文化建构或解构文化断层方式,消解人的中心形象,但它们仍是对人的一种哲学理解。人的历史形象有多重侧面和特性,并在不断变化中,对人的哲学理解的歧异多样仍将不可避免。然而,现实的人总要解除种种羁缚与困苦,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健全发展,在现实世界营造自己的家园。这毕竟是当代哲学最为关注、涉及人类未来的重要课题。, 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人在探求真理中也有追求实现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是理解人及其现实活动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国情、传统及社会体制不同,各种社会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纷陈多样、互不相同,不可能齐一地服从单种价值体系。当代哲学突出了价值学的探讨,它们依据不同的哲学原则和社会背景,对善、正义、平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公正与效率等等基本价值及其选择标准,有不同的立论。鉴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矛盾,为了改革或改善社会体制与道德生活,当代哲学家们重视反思和研究调整现存的价值体系、更新价值观念。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发表了引起热烈反响的著作《正义论》,批判近代以来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功利主义价值体系的理论误导及其弊端,主张根据理性人选择正义原则的新社会契约,建立一个个人自由与社会合作结合、财富与权利分配相对平等的正义社会及相应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并生的,还有诺齐克的自由主义乌托邦论、麦金泰尔的社群主义与德性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等,还有它们之间热烈的论战,都表明当今哲学家在深化对人的哲学理解中,极大地关注调整价值体系、更新价值观念。 当代哲学研究人,还突出了两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第一,人与社会发展。20世纪一度流行将发展只归结为经济量线性增长的学说,这种发展观已遭到怀疑和批评,因为它在实践中导致社会发展的倾斜失衡和诸多挫折。新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中心与目的,强调应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旨在实现文化价值的精神文明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倡导新发展观、推进研究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颇有贡献。第二,人与环境。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与环境破坏,促使当代哲学家们重新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他们否定近代启蒙哲学的主张即人的理性力量炫示在对外部自然界的征服中,指出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如只听受工具理性与功利性价值驱使,一味剥掠自然资源,就会受自然惩罚,危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而也破坏了工具性和功利性本身。当代哲学的有关立论虽有不同,但一般都主张以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价值观为指导,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人们皆应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安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对环境与生态问题承担起道德责任。 (四)在全球化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突的伦理问题。 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的伦理学已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它在深深介入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且成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关键环节。它的研究密切关涉在全球化中建立国际经济、政治与文化新秩序,关涉培育人性、维护可持续发展与体现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核心内涵。 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密切而非常复杂的国际交往与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研究全球性的伦理问题以求规范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与文化新秩序,显得很为紧迫、突出。有全球性的伦理规范,才能实现资本、技术、知识的合理交往与流动,实现资源、利益的分配正义,确立合理的教育、科学、文化与信息交往原则,避免全球化中的文化霸权与文化价值的冲突,才有可能解决全球化中最大的负面效应问题。全球伦理或作为一种交往程序规则的普遍伦理是否可能,已引起国际社会与国际学术界热烈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伦理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98年在北京较有成效地举办了“普遍伦理国际研讨会”。之后,这些年来,中国哲学界不少学者一直在继续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社会伦理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的“实践的合理性”。社会伦理有着开阔而互相关联的双重内涵:一是体制伦理,指谓蕴涵在特定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政治等体制)中的伦理原则与价值规范,确立社会体制必须有一定的伦理基础,需要合理的伦理辩护。二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它源自并维护社会体制的伦理基础,致力于改善社会的道德秩序、培植公共理智、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社会伦理也为一些实践领域的应用伦理(经济伦理、生命伦理等等)提供基本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导向。社伦理已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建设、中国哲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深刻变动中,要求社会伦理探究在社会变革的各层面分配权利与义务的伦理原则,推进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中国学者们在研究“社会伦理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体制伦理需要加强研究。 当代科学技术的革命特别是高新科技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伦理挑战。科学技术伦理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STS)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体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它们要前瞻运用高新科技的正负面社会后果,研究科技发展的合理、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以避免科技误用、滥用的负面效应甚至冲突,保障人类自身的安全、社会持续发展与世界持久和平。这一研究领域在国际社会与国际学术界愈益备受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2007年中期战略》已将科学技术伦理列为优先的重点课题,并已专门成立科学技术伦理委员会。科学技术伦理有开阔的研究内容,包括总体研究和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等一些分支学科的研究。中国哲学家们以往对生命伦理展开了较多研究,取得可观的成果,包括对当今国际社会瞩目的爱滋病的伦理研究也有进展;环境伦理的研究也有所深化。但是,对科学技术伦理的总体研究和对它的某些分支学科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尚未起步,需要着力开拓。 (五)传统及其交往 哲学是文化传统的理论核心。哲学自身不是割断历史的无源之流,它在反思传统中创新。20世纪一些哲学学说的创立,表现出对传统的强烈批判精神。当代一些哲学学说则表现出以建设性态度重新反思传统的倾向,确认传统的活力,主张在进化中更新传统。以动态的、历史分析的、确认文化与发展多样性的观点来理解,传统不是现代化的路障,和现代性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理应会通的。传统不是博物馆的文化标本,不是嵌在历史断层的精神化石,它是民族文化生命之流,在历史长河中进化,不断因生活实践变迁获得新的意义。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主张,作为历史所保存的成见总汇的传统,是人的理解活动的前提,人又以创造性的理解和解释参与传统的进化,使其获得新的意义。麦金泰尔的德性论指出,为了克服现代生活中道德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危机,应重视研究传统的建构,吸取、发扬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的精华,研究现代“实践”的合理性,以重建个人与社会的德性。当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哲学界,注重研究本土的哲学与文化传统,较多哲学家认为他们的本土哲学与文化传统并不是历史进步的路障,其中有生命力的内容经过必要的调适,可赋予新的意义,在现时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同欧美一些工业化国家中占主导的个体主义价值体系不同,东亚有些国家的哲学与文化传统自有社群本位的价值体系(主要是儒家文化传统),其中的合理内容切实地更新意义,可构成本国经济与社会成功发展的一种特色。韦伯曾称颂清教伦理促使资本主义兴起和工业社会秩序理性化,认为某些东方国家的传统哲学、宗教与文化阻碍本国进向工业文明,他的命题已受到质疑或否定。 当今世界日益密切全球性交往,丰姿多彩的各民族的哲学与文化传统增进相互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幅度。因而当代哲学家们关注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理解与对待这种交往,以利消除全球化的负面文化效应,维护与增进本土的文化建设,并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合理的交往需要三点原则的共识: 1.尊重民族哲学与文化传统的多样性。由于历史背景与生活方式差异,各种民族的传统自然不同,应彼此理解和尊重各种传统,并承认它们在维护民族文化同一性中的重要作用。 2.实现在合理交往中各种哲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补性。本土的传统根据自身实情有分析地吸取外来哲学与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身;但这种吸收不是机械、片断、随机、僵硬的移植或嫁接,否则,会导致本土文化的阻滞或断裂。中国哲学界近20 年来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开放式介绍与研究是远为超过往昔的,既注重对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欧美哲学的演进过程的完整把握,又关注追踪研究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思潮、新演变。10卷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中译本已出版,希腊哲学史的断代研究成果也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学者们还在撰写从古至今的8卷本研究版《西方哲学史》,并在开展中西哲学交往史研究与比较研究,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和其他东方国家哲学、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的交往史研究与比较研究。这有利于不同哲学传统相互取长补短,也是很有意义与价值的。

此链接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朝代的兴衰就是历史政治的背景,也是原因。

然后就对着明月中繁花似锦的九一挤中牛棚不管他舒适的否当后桥流水在蛙声中隐匿为么,叶子被打弯腰。

当代思潮与文化批评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分析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  弥 沙1,李育红2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  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  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  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  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  MI Sha, LI Yu-hong  (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  literature and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It brings the transfor-  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  serious limitation of   Key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  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  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  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  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  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  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  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  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  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  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  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  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  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  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  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  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  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  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  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  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  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  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  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  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  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  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  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  线斗争的工具。  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  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  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  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  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  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  “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  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  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  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  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  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  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  “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  和“非社会性”。  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  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  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  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  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  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  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  来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  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  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  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  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  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  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  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  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  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  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  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  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  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  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  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  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  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  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  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  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  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  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  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  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  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  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  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  方式和提问方式。  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  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  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  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  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  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  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  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  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  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  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  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  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  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  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  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  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  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  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  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  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  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  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  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  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  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  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  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  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  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  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  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  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  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  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  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  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  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  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  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  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  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  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  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  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  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  “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  “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22)在这种精神指  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  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  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  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  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  践。”[3](112-11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  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  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  个宇宙。”[4](421)。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  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  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  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  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  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  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  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  ‘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  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  面性。”[5](486-487)  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  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  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  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  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  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  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  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  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  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  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  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  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  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  球上连根拔起”[6](1305)。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  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  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  幸。”[7](1)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  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  的工具化”[8](136)。  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  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  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  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  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  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  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  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  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  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  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  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  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  干欺骗买卖的现实主义”[9](703)。他批判“文化工业”  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  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  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  “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  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  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  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  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  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  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  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  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  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  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  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  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  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  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  它们消灭。”[10](43)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  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  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  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  文化的准绳。”[11](30)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  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  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  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  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145-146)卢卡  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  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  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383)通过  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  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  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  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  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  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  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  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  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  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  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  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  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  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  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  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  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  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  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  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  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  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  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  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  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  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  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  判性的过度强调。  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  潮的影响  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  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  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  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  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  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  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  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  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  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  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  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  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  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  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  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  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  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  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  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  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  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  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  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  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  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  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  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  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  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  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  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  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  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  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  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  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  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  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  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  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  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  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  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  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  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  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  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  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  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  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  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  力的原因[14](252)。  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  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  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  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  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  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  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  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  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  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  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  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  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  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  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  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  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  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  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  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  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  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  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  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  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  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  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  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  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  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  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  以检视和反思。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不可能给你写现成的……但是方法是:阅读大量文献,之后做一个思想性的总结,就是背景及意义。

当代思潮与文化批评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述

“我们的经验在都市题材面前‘死机’” “在评选过程中我就开玩笑说,不要评出来全是村里事儿啊。结果评出来还真就全是村里事儿”,《人民文学》副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作为中篇小说的评委认为,面对都市题材,当代中国作家和理论界都面临着经验失效的问题。 “我们心中运行的那套系统可能特别适用于乡土题材,碰到了村里事儿我们的系统就运行得欢实,一碰到都市中的事儿它就出现故障甚至失效。”他以“死机”来形容中国当代文学对都市经验的失效。 这也解释了评论界面临新现象的不知所措:先是出来个“七零后”,然后是网络文学,再然后是“八零后”。“他们写得怎么样是一个问题,但主流文学评价系统和理论批评界的反应迟钝,其实是我们无法对他们发言,因为我们甚至搞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 “都市题材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则认为,“都市文学”和中国长期以来所盛行的“乡土文学”形成了一种比照。过去的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性地位,现在该轮到都市文学了。这既是文学自身发展演进的一种必然,更是中国社会向都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 他举例,新的作者群体比如“八零后”,大都有着城市出身和生活的背景,他们是与都市同时“长大”的一代,都市生活已经浸润到他们的细胞与血脉,他们将写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以一个烟灰缸就可以虚构一个精彩故事,那么‘八零后’的写手们则仅凭一个语词就可以建造一个想象的世界。”白烨无奈地感叹道。 “曾经有一个在高中和大学里做的调查显示,‘你最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排名依次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和鲁迅。我想,这表达了一种倾向,对传统文学神圣性的彻底颠覆,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要反省反思,对现状的认识需要更清醒些。” “中国文坛的将来属于郭敬明们”? 在讨论中,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蒋巍甚至激动地表示:“我们都将老去死去,中国文坛的将来是属于郭敬明们的。”此言一出,引得众人纷纷反对。“虽然郭敬明的书现在能出版一千万册,但我不相信他能像鲁迅一样值得后人纪念”,白烨表示。而有的发言者则认为不能完全以孩子们的喜好来评文学作品,“我的女儿以前很喜欢赵薇,现在也不追星了;她现在看郭敬明的东西也觉得没有意思,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得太快。” 中国当代文学的状态,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深刻烙印,所以面对现代社会哑口无言。在都市与乡土的二维化选择中,文学的世俗化、时尚化和社会化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代思潮与文化批评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

“我们的经验在都市题材面前‘死机’” “在评选过程中我就开玩笑说,不要评出来全是村里事儿啊。结果评出来还真就全是村里事儿”,《人民文学》副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作为中篇小说的评委认为,面对都市题材,当代中国作家和理论界都面临着经验失效的问题。 “我们心中运行的那套系统可能特别适用于乡土题材,碰到了村里事儿我们的系统就运行得欢实,一碰到都市中的事儿它就出现故障甚至失效。”他以“死机”来形容中国当代文学对都市经验的失效。 这也解释了评论界面临新现象的不知所措:先是出来个“七零后”,然后是网络文学,再然后是“八零后”。“他们写得怎么样是一个问题,但主流文学评价系统和理论批评界的反应迟钝,其实是我们无法对他们发言,因为我们甚至搞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 “都市题材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则认为,“都市文学”和中国长期以来所盛行的“乡土文学”形成了一种比照。过去的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性地位,现在该轮到都市文学了。这既是文学自身发展演进的一种必然,更是中国社会向都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 他举例,新的作者群体比如“八零后”,大都有着城市出身和生活的背景,他们是与都市同时“长大”的一代,都市生活已经浸润到他们的细胞与血脉,他们将写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以一个烟灰缸就可以虚构一个精彩故事,那么‘八零后’的写手们则仅凭一个语词就可以建造一个想象的世界。”白烨无奈地感叹道。 “曾经有一个在高中和大学里做的调查显示,‘你最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排名依次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和鲁迅。我想,这表达了一种倾向,对传统文学神圣性的彻底颠覆,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要反省反思,对现状的认识需要更清醒些。” “中国文坛的将来属于郭敬明们”? 在讨论中,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蒋巍甚至激动地表示:“我们都将老去死去,中国文坛的将来是属于郭敬明们的。”此言一出,引得众人纷纷反对。“虽然郭敬明的书现在能出版一千万册,但我不相信他能像鲁迅一样值得后人纪念”,白烨表示。而有的发言者则认为不能完全以孩子们的喜好来评文学作品,“我的女儿以前很喜欢赵薇,现在也不追星了;她现在看郭敬明的东西也觉得没有意思,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得太快。” 中国当代文学的状态,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深刻烙印,所以面对现代社会哑口无言。在都市与乡土的二维化选择中,文学的世俗化、时尚化和社会化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  弥 沙1,李育红2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  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  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  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  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  MI Sha, LI Yu-hong  (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  literature and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It brings the transfor-  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  serious limitation of   Key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  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  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  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  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  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  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  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  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  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  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  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  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  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  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  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  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  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  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  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  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  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  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  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  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  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  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  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  线斗争的工具。  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  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  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  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  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  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  “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  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  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  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  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  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  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  “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  和“非社会性”。  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  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  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  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  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  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  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  来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  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  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  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  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  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  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  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  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  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  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  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  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  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  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  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  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  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  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  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  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  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  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  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  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  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  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  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  方式和提问方式。  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  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  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  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  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  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  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  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  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  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  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  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  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  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  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  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  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  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  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  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  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  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  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  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  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  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  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  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  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  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  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  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  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  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  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  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  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  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  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  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  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  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  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  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  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  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  “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  “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22)在这种精神指  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  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  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  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  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  践。”[3](112-11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  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  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  个宇宙。”[4](421)。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  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  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  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  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  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  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  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  ‘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  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  面性。”[5](486-487)  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  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  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  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  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  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  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  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  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  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  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  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  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  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  球上连根拔起”[6](1305)。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  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  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  幸。”[7](1)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  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  的工具化”[8](136)。  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  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  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  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  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  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  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  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  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  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  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  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  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  干欺骗买卖的现实主义”[9](703)。他批判“文化工业”  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  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  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  “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  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  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  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  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  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  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  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  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  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  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  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  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  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  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  它们消灭。”[10](43)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  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  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  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  文化的准绳。”[11](30)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  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  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  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  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145-146)卢卡  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  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  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383)通过  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  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  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  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  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  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  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  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  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  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  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  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  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  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  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  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  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  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  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  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  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  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  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  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  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  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  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  判性的过度强调。  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  潮的影响  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  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  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  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  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  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  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  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  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  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  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  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  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  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  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  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  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  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  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  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  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  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  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  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  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  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  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  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  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  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  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  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  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  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  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  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  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  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  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  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  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  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  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  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  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  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  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  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  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  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  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  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  力的原因[14](252)。  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  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  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  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  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  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  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  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  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  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  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  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  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  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  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  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  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  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  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  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  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  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  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  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  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  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  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  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  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  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  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  以检视和反思。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