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建筑欣赏论文1000字开头结尾

发布时间:2024-07-07 12:40:31

建筑欣赏论文1000字开头结尾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 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建筑工程论文结束语怎么写?学术堂来告诉你:  结论的任务是精炼表达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它又以自身的条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与引言相呼应,同摘要一样可为读者和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结论的内容不是对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更深入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部分的全部内容出发,并涉及引言的部分内容,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  一、注意事项  研究成果或论文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具体"结论"来体现的,所以结论段也不宜用如"本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类语句来作自我评价  二、结语主要包含的内容  (1)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对论文创新内容的概括,措辞要准确、严谨,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这类词,以免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2)对前人有关问题的看法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者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或否定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如是否存在例外情况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也可提些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结论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对要点要具体表述,不能用抽象和笼统的语言可读性要强,如一般不用量符号,而宜用量名称行文要简短,不再展开论述,不对论文中各段的小结作简单重复

五彩缤纷的现代建筑 令人耳目一新的亮派 这是新崛起的一个建筑流派,其特色是采用光泽,如合金、不锈钢、镜面玻璃、塑料、闪光涂料等,用作建筑物的墙壁或装饰物,使建筑物闪闪发光,绚丽异常。 亮派建筑以美国居多。由于商业竞争激烈,为了突出广告的效力,才大量使用光泽材料造房。上世纪50年代,专营肥皂和洗衣粉的纽约丽华公司,投巨资建造了一幢玻璃大厦,颇引人注目,招来不少生意。 日本东京草月会馆是亮派建筑的代表作。外墙全用蓝色镜面玻璃砌成,阳光云彩辉映其中,与周围融为一体,大大美化了市容,使那些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楼相形见绌! 不仅在建筑外墙上采用光泽材料,美国建筑师还尽可能在室内采用光泽材料来装饰。美国为新加坡滨华酒店制作的金属饰品,安放在22层高的酒店大厅内,被认为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 品。它高36米,宽21米,重约1700公斤,从上垂挂而下,由数百个镀金金属体组合而成。通过上方柔美的灯光照射,汇成从上流泻下数条光带,是亮派建筑室内饰物的杰作。 我国也有亮派建筑。座落在上海外滩边上的联谊宾馆可视为国内亮派建筑的代表。联谊宾馆四周外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整幢高层建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与黄浦江的一条银光闪烁的水带互为相映,组合成光亮的世界,为上海市容增添了光彩。 庄重典雅的新古典建筑 1985年是世界上传统主义盛行的一年,在建筑方面古典风格得到了发展 。这种建筑古典化实际是古典与现代 结合的产物,它除了追求古朴、自然 的建筑风格之外,建筑师们还于设计中揉进了不规则线条与自己的想象力,而决不是单纯的模仿古典建筑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 学校教学楼是20世纪后叶新的都市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它座落在罗马哥特式的校园内,周围是错落不齐的建筑物。它通过镀锌钢架、胶合板的拉毛水泥来显示校舍坚韧不拔和高贵的气质,在古典气氛中透出新意。美国的政府大楼、建筑,甚至动物园都在采用这种风格。 在风景点里安家 住宅是一种活动住宅,也称“野外别墅”。当代旅游业十分发达。对于出门的人来说,最大的事莫过于 和住宿这两件事了。国外一些专家,针对这一现状,在一般小汽车或大卡车的基础上,研制出旅游住宅,它较之旅游帐蓬和塑制拆装房屋要先进得多。这种能跑的住宅不仅设有卧具,让旅途劳累的人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而且还备有箱、橱、柜、台等,便于存放衣物和办公。有的甚至还配置有小型厨房设施,如气灶、冰箱、备餐台等,可供多人用餐。这种旅游住宅不仅对旅游者来说是理想的临时家庭居所,而且倍受野外勘测人员的青睐,大有发展前途。不久前,某国的一个旅游团来我国观光,带来了几辆这样的旅游住宅,国内的参观者都极为欣赏,认为我国生产这样的旅游住宅并不困难,国内可以自行制造。 不拘一格的造型建筑 现代一些西方建筑师常把建筑设计成某一特定的造型,以增强建筑的真实、自然感,给人亲切的感染力。美国有一幢建筑物,远看酷似一架大型的三角钢琴,不仅形象犹如钢琴,而且色彩也与钢琴一般,其造型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美国政府还曾花费十五万美元制作了一根完全按照球棒设计的钢铁雕塑,它高达三十多米,矗立在高楼大厦间,远看是一根巨大的球棒,近看是一根柱子,气魄很是雄伟。其他如人体型、动物型、轮船型等等的建筑物也不断出现,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流派,这一流派往往还揉入了雕塑艺术,使造型建筑更具有艺术性和生活情趣,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耐用结实的陶瓷住宅 传统的住宅都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日本新近利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研制一种陶瓷住宅,它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理想住宅。这种材料极轻,可浮于水上,但抗压力大极难破碎。它的特点有:抗火,耐久,不易腐蚀,隔音,吸音,能控制湿度。这种陶瓷住宅在空气潮湿时可以吸进水汽,空气过分干燥时又可散发水汽。制造的方法 是,把矽土和石灰石混合,加水后在1800℃的高温下加热成型,生产快捷,低廉。 我国在用陶瓷作建筑材料上也作了尝试,现已能制造出几十种建筑用材料,并已开始远销国外。 应急住纸宅 美国世界造纸公司研制成一种纸造房屋。这种纸造房屋不仅费用低廉,而且具有容易搬迁和建筑迅速等特点,适合牧区、林区和农场使用,还可以解决自然 灾害所造成的需大量提供过渡性用房之急。 这种新型房子的墙壁是由一种专门设计的带皱纹的牛皮纸制成的,经过化学处理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它的厚度为12~41厘米,纸板外面涂上树脂和玻璃纤维,其每平方厘米的抗压强度为211公斤,内壁墙面和天花板上的涂料能经受高达1000℃的高温,并可防虫害。房子除了为房顶斜度所需要的几块特别纸板外,其他所有的板块都完全相同,可以任意装配,只要稍加改动,便可装配成教室、图书室或会议室等。 方兴未艾的塑料建筑 现代 科学 技术的应用 ,使得传统的建筑三大材料:混凝土(水泥)、钢材、木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塑料打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塑料的应用,已占塑料总量的25%以上。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它具有质轻、绝缘、耐腐蚀、美观、易加工等特点,能满足建筑材料的及其他性能要求,甚至比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更多的优点。在国内外都已有了全塑料建筑。在我国,建筑非结构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却已广泛应用塑料,从住宅的防水保温,室内外装饰到建筑结构用复合材料、轻质材料,大型构件等均已能用塑料制作。目前 塑料建筑不论是充气式、拆装式、楼房式都具有实用性,可作为展览厅、体育 馆、游泳池、雷达站、战地医院 、飞机库、工作棚、农作物暖房等。大力开发塑料建筑,能大大缩短施工时间,减轻结构重量,提高装配化程度,便于使用现代化施工方法 ,改善建筑质量和耐久性,并可加强美观效果。 如前所述,当今世界新颖别致的现代建筑层出不穷。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一些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新型建筑会更多的涌现,它将为美化市容、丰富生活放射出更为绚丽夺目的光辉。

建筑欣赏论文1000字开头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 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登楼一游,或际会四方之客,或酬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皆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故中国历代名楼皆有名诗佳作千古传唱。 三大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序”、崔颢的“黄鹤楼”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就随之而来了。 除了赫赫有名的“三大文化名楼”外,我国的名楼还有:位于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等等。

2000字数的建站类型的小论文,其实很好写的,如果不知道怎么写,建议你搜几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来看看,看下别人怎么写,你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上面很多论文范文,各个领域都有,比较全面,还有很多写作方面的资料可以学习下

建筑欣赏论文1000字开头的作用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 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擅长的我 帮你写的

五彩缤纷的现代建筑 令人耳目一新的亮派 这是新崛起的一个建筑流派,其特色是采用光泽,如合金、不锈钢、镜面玻璃、塑料、闪光涂料等,用作建筑物的墙壁或装饰物,使建筑物闪闪发光,绚丽异常。 亮派建筑以美国居多。由于商业竞争激烈,为了突出广告的效力,才大量使用光泽材料造房。上世纪50年代,专营肥皂和洗衣粉的纽约丽华公司,投巨资建造了一幢玻璃大厦,颇引人注目,招来不少生意。 日本东京草月会馆是亮派建筑的代表作。外墙全用蓝色镜面玻璃砌成,阳光云彩辉映其中,与周围融为一体,大大美化了市容,使那些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楼相形见绌! 不仅在建筑外墙上采用光泽材料,美国建筑师还尽可能在室内采用光泽材料来装饰。美国为新加坡滨华酒店制作的金属饰品,安放在22层高的酒店大厅内,被认为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 品。它高36米,宽21米,重约1700公斤,从上垂挂而下,由数百个镀金金属体组合而成。通过上方柔美的灯光照射,汇成从上流泻下数条光带,是亮派建筑室内饰物的杰作。 我国也有亮派建筑。座落在上海外滩边上的联谊宾馆可视为国内亮派建筑的代表。联谊宾馆四周外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整幢高层建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与黄浦江的一条银光闪烁的水带互为相映,组合成光亮的世界,为上海市容增添了光彩。 庄重典雅的新古典建筑 1985年是世界上传统主义盛行的一年,在建筑方面古典风格得到了发展 。这种建筑古典化实际是古典与现代 结合的产物,它除了追求古朴、自然 的建筑风格之外,建筑师们还于设计中揉进了不规则线条与自己的想象力,而决不是单纯的模仿古典建筑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 学校教学楼是20世纪后叶新的都市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它座落在罗马哥特式的校园内,周围是错落不齐的建筑物。它通过镀锌钢架、胶合板的拉毛水泥来显示校舍坚韧不拔和高贵的气质,在古典气氛中透出新意。美国的政府大楼、建筑,甚至动物园都在采用这种风格。 在风景点里安家 住宅是一种活动住宅,也称“野外别墅”。当代旅游业十分发达。对于出门的人来说,最大的事莫过于 和住宿这两件事了。国外一些专家,针对这一现状,在一般小汽车或大卡车的基础上,研制出旅游住宅,它较之旅游帐蓬和塑制拆装房屋要先进得多。这种能跑的住宅不仅设有卧具,让旅途劳累的人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而且还备有箱、橱、柜、台等,便于存放衣物和办公。有的甚至还配置有小型厨房设施,如气灶、冰箱、备餐台等,可供多人用餐。这种旅游住宅不仅对旅游者来说是理想的临时家庭居所,而且倍受野外勘测人员的青睐,大有发展前途。不久前,某国的一个旅游团来我国观光,带来了几辆这样的旅游住宅,国内的参观者都极为欣赏,认为我国生产这样的旅游住宅并不困难,国内可以自行制造。 不拘一格的造型建筑 现代一些西方建筑师常把建筑设计成某一特定的造型,以增强建筑的真实、自然感,给人亲切的感染力。美国有一幢建筑物,远看酷似一架大型的三角钢琴,不仅形象犹如钢琴,而且色彩也与钢琴一般,其造型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美国政府还曾花费十五万美元制作了一根完全按照球棒设计的钢铁雕塑,它高达三十多米,矗立在高楼大厦间,远看是一根巨大的球棒,近看是一根柱子,气魄很是雄伟。其他如人体型、动物型、轮船型等等的建筑物也不断出现,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流派,这一流派往往还揉入了雕塑艺术,使造型建筑更具有艺术性和生活情趣,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耐用结实的陶瓷住宅 传统的住宅都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日本新近利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研制一种陶瓷住宅,它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理想住宅。这种材料极轻,可浮于水上,但抗压力大极难破碎。它的特点有:抗火,耐久,不易腐蚀,隔音,吸音,能控制湿度。这种陶瓷住宅在空气潮湿时可以吸进水汽,空气过分干燥时又可散发水汽。制造的方法 是,把矽土和石灰石混合,加水后在1800℃的高温下加热成型,生产快捷,低廉。 我国在用陶瓷作建筑材料上也作了尝试,现已能制造出几十种建筑用材料,并已开始远销国外。 应急住纸宅 美国世界造纸公司研制成一种纸造房屋。这种纸造房屋不仅费用低廉,而且具有容易搬迁和建筑迅速等特点,适合牧区、林区和农场使用,还可以解决自然 灾害所造成的需大量提供过渡性用房之急。 这种新型房子的墙壁是由一种专门设计的带皱纹的牛皮纸制成的,经过化学处理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它的厚度为12~41厘米,纸板外面涂上树脂和玻璃纤维,其每平方厘米的抗压强度为211公斤,内壁墙面和天花板上的涂料能经受高达1000℃的高温,并可防虫害。房子除了为房顶斜度所需要的几块特别纸板外,其他所有的板块都完全相同,可以任意装配,只要稍加改动,便可装配成教室、图书室或会议室等。 方兴未艾的塑料建筑 现代 科学 技术的应用 ,使得传统的建筑三大材料:混凝土(水泥)、钢材、木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塑料打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塑料的应用,已占塑料总量的25%以上。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它具有质轻、绝缘、耐腐蚀、美观、易加工等特点,能满足建筑材料的及其他性能要求,甚至比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更多的优点。在国内外都已有了全塑料建筑。在我国,建筑非结构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却已广泛应用塑料,从住宅的防水保温,室内外装饰到建筑结构用复合材料、轻质材料,大型构件等均已能用塑料制作。目前 塑料建筑不论是充气式、拆装式、楼房式都具有实用性,可作为展览厅、体育 馆、游泳池、雷达站、战地医院 、飞机库、工作棚、农作物暖房等。大力开发塑料建筑,能大大缩短施工时间,减轻结构重量,提高装配化程度,便于使用现代化施工方法 ,改善建筑质量和耐久性,并可加强美观效果。 如前所述,当今世界新颖别致的现代建筑层出不穷。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一些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新型建筑会更多的涌现,它将为美化市容、丰富生活放射出更为绚丽夺目的光辉。

建筑欣赏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建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建筑物作文  一、写建筑物的作文类型  通过描写或介绍一处建筑,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或展现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二、写建筑物的参考题目  略。  三、写建筑物的参考开头  略。  四、写建筑物的参考词句  错落有致/风格迥异/红墙碧瓦/拔地而起/小巧玲珑/气象万千/雄伟/干干净净/引人注目/富丽堂皇/讲究/天花板/精致/宽敞/张灯结彩/正中墙上/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明亮/高大雄伟/造型别致/玻璃幕墙/更加壮观/巍然屹立/高耸入云/鹤立鸡群/气势磅礴/小桥流水  地扫得干干净净的,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褪了色的红色薄棉衣,白底绣花的帐顶,发黄的藤靠椅,放在小桌子上绍兴式的茶壶套……一切都和当时一样。  我看见一棵树墩旁边安放着一口烧劈柴的铁炉,这大约就是他们烧水做饭的地方。  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客厅后面所种的竹子,碧绿可爱。  玻璃书柜里是一套套的精装的英文书,书柜的顶端摆着一盆翠绿的枝叶繁茂的文竹草。  到了夏季,白玉兰开花的时候,花儿散发出的香味,飘得满操场满校园都是。  一盏大红灯笼悬挂在教室的中央,一根根彩带,一串串纸花,把教室打扮得五彩缤纷,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五、写建筑物的参考段落  新建的上海少年儿童浏河活动营地,就在我的家乡——唐行的浏河岛上。古色古香的活动楼、明亮宽敞的宿舍楼、小巧精致的食堂等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群,与幽静的白玉兰林、银杏林和香樟林,碧波荡漾的新浏河老浏河,组成了引人入胜的秀丽景色。  (写好建筑物也必须写好它的周围的环境,可以起到衬托的作用。)  喷泉真是各式各样,有拔地而起的水柱;有簇拥在水柱周围的菱形网状水帘;有腾起云雾状的水球,还伴随着悦耳、优美的乐曲声,随着声调的高低,颤动着二十四个喇叭型水花。  (用排比句来形容事物能够形成一定的气势,多角度地进行描绘,给人较深刻的印象。)  五亭桥是由五个亭子组成的,五亭相连,大亭端坐中央,四周的小亭对称地围绕着它。五亭桥下有十五个圆洞,圆洞相通,游船来往自如。中秋佳节,十五个圆洞中映着十五轮像玉盘似的月亮。远看,五亭桥像一座玲珑的水上宫殿;近看,五亭桥像是碧湖之上开了一朵巨大的莲花。  (远看和近看,小读者看起来很懂得描写的方法,一远一近,就把事物写清楚了,而且还有立体的感觉呢!)  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晚上的露水洒过,春雨洗过,显得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躺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水面活溜溜的,风一吹,荡漾着轻柔的涟漪,就像是有什么人在悄悄抖动着碧绿的绸子。每隔二三十步,就有一座小桥。有耸肩驼背的小桥,有清秀玲珑的石板桥,也有小巧的砖砌桥和油漆栏杆的小木桥。  (细致的观察,同时加以分类,就能够把事物说明清楚。)  邮电大厦是一座庄严美丽的大厦。顶端是钟楼,钟楼上包着金属铜板,上面漆着绿漆。白底黑字的大自鸣钟高高地镶嵌在钟楼的上方。钟楼顶部是一根高耸的旗杆,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站在那高耸入云的钟楼上可以俯视上海全景。钟楼下面便是一块题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匾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十八根高大、粗壮、坚硬的花岗石棱柱支撑着屋檐,显得十分雄伟。  (从上到下,写作顺序很清楚。当然,我们读者读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吃力了。)  再往前走,马路上下分开,中间的车道慢慢向下,伸向对面,从南到北,像彩虹一样,高高地架在天上。长桥的下面,每侧有12对水泥桥墩,像一个个巨人,叉开有力的双腿,守卫着大桥。拖着两条辫子的无轨电车在它的脚下飞跑。  (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一打比方,别人不明白的也明白了。)  走进秦峰塔的底层塔门细看,门上的木条呈灰白色,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芝麻大小的洞。门的两旁用方砖角砌成锯齿形。走进塔内,就听见啁啾的鸟叫声,鸟儿们在塔顶上嬉闹追逐。这里是鸟的乐园!抬头望,每层塔上都有断木。据说原先每层上都铺有木板,并有楼梯,人们能够爬到塔顶,俯览全镇风貌。如今,已是木去楼空,然而,塔身仍然坚不可摧,巍然屹立。这种精神,是我们所需要和发扬的呀!  (写建筑物,要写得形象生动,让人一下子就明白,打比方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我们来到正桥,栏杆是乳白色的。在桥面矗立着十五根电杆,每杆安装四只杯形华灯,宛如倒扣的茶杯。乳白色的灯罩和蔚蓝的天空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我想,到了夜晚,这些灯发出柔和的金色的光辉,一定会使大桥更加美丽,犹如披上了一层金纱。大桥有快车道和慢车道。快车道有十二米宽,可并排行驶四辆卡车。来往车辆从这里疾驰而过,奔向四方。桥两旁站立着威武的石狮子,它们像卫士一样,不管风吹雨打,忠实地守卫着大桥,又为大桥增添了几分雄姿。  (写建筑物,也需要想象。这位小作者是白天去参观的,所以他看不到夜晚的景色。但他觉得桥上的那些灯在晚上时一定很美丽,于是他就用“我想”这样的句式,开始了想象。文章也就变得丰富生动了。是不是大家都可以学学呢?)  居住在靖城的大人小孩都知道在东门菜场向北有一口稀奇的井。它是由四口小井组合在一起,所以人们都叫它“四眼井”。这四口小井的井口分布在一块正方形的石板上。人们经过这个地方都要特地走过去瞧瞧,觉得很新奇。井内水深不到二米,邻居们常常用吊桶去打水、淘米、洗衣服。天长日久,井圈上让绳子磨出了道道光滑的槽痕。我有时就喜欢伏在井圈上做着怪样子看着倒影,水中的倒影清清楚楚,我高兴得又跳又蹦。  (写井,先交待它的位置,怎样组成的,井水有多深,还特别写了井圈上的道道槽痕,给人历史久远的印象。然后再写我对这口井的喜爱。很有条理。其中写我伏在井圈上朝井内做怪样的事情,写得很有儿童的情趣。)  一走进小书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靠正面那座镶着透明玻璃的书柜。柜里整齐地放着书刊,有文学书,科技书,企业管理书,少儿书,真是应有尽有。有适合儿童看的,也有适合青年、老人看的,还有小说出租呢。各类书籍排得整整齐齐,最上层是专业书籍,第二层是政治读物,中间两层是少年儿童读物,底下几层是医药卫生等读物。在营业员旁边,还有条理地堆放着一些报纸书刊。  (写建筑物和写别的东西一样,要注意顺序,不能想到写什么就写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一段虽然很简单,但却很有次序,一点不乱。)  六、写建筑物的参考题材  略。相关阅读:第一类:写生活用品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生活用品作文类型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生活用品参考题目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生活用品参考开头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生活用品参考词句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生活用品参考段落 第二类:写建筑物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建筑物作文 第三类:写花草树木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花草树木作文 第四类:写鸟兽虫鱼 状物作文写法详解—写鸟兽虫鱼作文

建筑鉴赏论文3000字开头结尾

结束语一般都是总结性的言论,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以下是本人以前发表论文的结束语供您参考:5 结语 本文基于作者多年使用ANSYS软件进行结构分析的经验,对应用ANSYS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可能涉及到的基本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更不乏对相关技巧的说明。但是,应该看到,不同工程有其不同特点,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建模及分析,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 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