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8-31 03:12:01

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论文摘要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新课程 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但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假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想在数学课堂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本人认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精当。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布置到位。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每节课搞几次合作学习就行了,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曾经听过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有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难度适中。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想一想,这时的学生,相关知识己经掌握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合作问题,学生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铺垫,加之教师适时的煽情的激励语言,学生的合作欲望将得到激发,通过合作他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反之,题目设计得太难,有的甚至在学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合作学习,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即使通过合作也无法解决。久而久之,他们的合作欲望将被我们的教师在无声无息中扼杀。我曾上了这样一节课:《打电话》。我在教学中出示出示这样一个问题:新接到通知人数和通知总人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打电话中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由于缺少铺垫,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难我看到一些小组也在讨论合作,但没有一个小组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我想,这个地方,如果教者这样改一改:先讲解一下,教师要打给三个人?需要几分钟?教师打给第三人时,第二个接到电话的学生可以干嘛?让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教师打的时候,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学生同时也可以通知下一个学生,从而更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应集中,不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的比较突些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的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的肤浅理解,在教学中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在表面上看与合作学习没有区别,也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小组讨论,我们称之为拼接式的“合作学习”。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将合作研究的任务布置下去,就站在一旁看表,等到他预定的时间到了,也不管学生的合作有没有成功,就叫停。那么,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按照教师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试想一下,常此以往,不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半途而废的不良学习习惯吗?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新的表象。这些,不是几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合作,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只是从形式上认识和掌握了合作学习,并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和应用合作学习,肤浅地将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混为一谈,认为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只要教师出示合作题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只要进行了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我们更多的从课堂上看到:很多教师为了体现他的教学理念比较新,经常让学生展开讨论。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数学教学经历,并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磨炼中,我应清楚认识到:并非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独立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与同学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合作学习新事物的出现,我们在应用的时候难免会走弯路,出现一些误区,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的功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如何规范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新课标理念,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有组织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形式。 关 键 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现在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选好创设情境主题,激发动机 。 因为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经验数学化,使课堂充满趣味,充满数学味,展现数学课的灵魂。这样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以一定的具有挑战性的背景材料的展现来引发新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现象与规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折纸,剪纸等活动充分感知图形的对称性,在这个活动中鼓或几个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以知识的背景营造,以新鲜的角度营造,以好奇心营造,以活动营造,以问题的争论营造等开展利于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对于那些非常简单,学生在学习前就已了解或熟知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汇报来完成,有必要的可以搞一点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推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却有模棱两可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活动来完成,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形成小组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让孩子们分组购物,于是孩子们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利用学具中的钱币买不同价格的东西,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使学生在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喜悦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商品交换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认识的视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交流评价,增强信心。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后环节。在学生交流中,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小组的活动意见成果,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虚心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要以鼓励为主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在教师作出评价是要突出整个小组不突出小组中的某某学生。从而使孩子们在合作中更好的成长,在集体中不断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新课标》2011年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文章摘要: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取得成功,没有学习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本领。现代教育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人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同时也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是更有效。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其次、要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再其次、要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第四、重要的是要能与时俱进的运用现代科学成果,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手段和辅助工具。最后、要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使小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 合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学生为了自尊,就会出现课堂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教育公平性,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成员。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每一位学生知道,合作的力量大于一个人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然学生能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的组建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角色位置及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间学习成为可能,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测量教室的面积时,可以分成小组让聋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三、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它还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突出,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四、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优化促进小组合作。 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合作效果不好。原因有很多,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同学记录的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学习主观上不想参与。其实很多的时候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不能够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运用书本上提供的知识以及自己以前的知识贮备,当然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能借助互联网,在网络上收集有关问题的知识,从而很好的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把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的过程很好的展示,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五、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 ,2和6,3和5,4和4,5 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还能较好的满足儿童的交流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感,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的高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关于小学小组合作的论文摘要

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前提下的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方式。这种小组可以是学生根据需要随机组合的,也可以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人员比较固定的小组。自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而小组合作学习堪称是教学方式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下面仅就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理应充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手段,真正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真正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要有科学性。 合理编组,科学排座,使学生充分地合作 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生之间由于学习的需要随机自由组合的小组,有的是按学生身高编排座位前后桌自然形成的小组。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通常视班型及教室面积大小而定。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我在编组时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其他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鼓励学生把握机会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应使学生因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再者,我在带领学生编好了小组以后,引导他们给自己心爱的小组起个富有竞争力和个性化的名字。比如有起“金龙队”的,有叫“飞虎队”的,还有的叫“天马队”……孩子们尽情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 编号分工,明确责任 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我们让小组成员互相编号,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可由一号同学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同学做记录员,三号负责收集讨论所需的各种资料,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代表发言人等等。并且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一号组织者,可能明天担任四号发言人。当然,角色与号的变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与当天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能生效。 注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小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我们在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里经常会出现“有的听,有的看,有的什么也不干”的情况。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暂,在对合作的意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这种“别人的发言与我何干”的认识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当中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自觉地眼着别人的问题走了,竟忘记了自己最初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在合作中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和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 评价前有具体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正确的导向 比如:我在教数学第十册“分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出现了一道判断题“假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全班出现了对错平分秋色的局面。看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并提出“看哪个组的理由最多且充分”的评价条件。于是’各小组纷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汇报时,有的同学直接指出“假分数”的意义,使这句判断与概念之间形成自相矛盾、不攻自破的情景;有的用举例子的方法直观地说明:如7/9是假分数,7/7也是假分数,而后者的分子和分母是相等的,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由于教师提前给出了具体明确的评价指导,所以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讨论效果自然回比较理想。 采用"累计积分制",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我采用了“累计积分制”这种整体性的评价办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十分有好处。我们在学生小组合作后的集体交流时,有意识任意指派各组的某号同学代表汇报,该生发言的成绩就代表全组合作学习的水平,记人“小组排行榜”,每周累计各组积分,周未评出“优胜小组”,该组每人都可在班报评比栏中升一面“合作旗”。在这样的以团队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便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带动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战。四、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弊端 弊端一:马蹄型座位不利于两边的学生长身体的需要 小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端坐课堂的时间占一天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学习小组的人员一经编定则不轻易变动。这样,坐在两边的学生看黑板时需要把身体侧转过来或者偏着头斜着眼,不但不利于正常体型的生长,也有形成斜视的可能。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让学生每周按顺时针方向调换一次座位,既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座位及邻居的更换抱有新鲜感,从而加深了对小组的感情。 弊端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虽然原则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报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弊端三: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 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题实验中,要求每次小组合作讨论时,先由中差生发言,并在组员分工时设一名调控管理员,负责监督提醒长篇大论者适可而止,这样,就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也使他们的惰性无处可逃,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5、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6、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太多。 7、评价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要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采取措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得不好,仅流于形式,这种合作收获甚微。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真正落到实处呢? 1、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深刻理解新课标。 《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但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  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3、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兴趣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第一,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刺伤其自尊心,要让其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4、小组合作学习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极大的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围绕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5、有效组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6、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第一,预习时合作。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既能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语文教学中需要的课外知识资料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时经常会叫学生课下查找一些资料,并且每次都可以比比谁查到的多,哪个小组查到的又多又好。 第二,练习时合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就可以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比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组员之间轮流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词方法教给同组的其他人,看谁的方法好,推举到全班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掌握了生字生词。 第三,读议中合作。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读”是理解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读”的重要性,老师让读了,就在那儿“休息”,等到老师问:“都读完了么?”也会随声附和“读完了”,其实根本没有读,在后边的讨论中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读”,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之间认真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讨论时也会有所见解。我在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阅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交换朗读,分别记下对方的错误,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加阅读,并且很认真。另外,在讨论时,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监督员、有的是总结人,对平时好“静”的学生也有具体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 第四,活动表演中合作。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编课本剧、诗文朗诵、成语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7、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索,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要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仅自己动脑筋,而且还要和大家一块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并且还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二,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逐步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样听别人讲话,使注意力慢慢变的集中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组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的发言做出判断,要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的见解。要使学生认识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 第四,培养学生交流习惯。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特别要认真思考和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善于听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言时,要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深入。当学生发言不普遍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些发表意见的语言,随着不同情况的出现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合作意识。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在教学  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课外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采用这一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精彩。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新课程 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但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假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想在数学课堂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本人认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精当。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布置到位。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每节课搞几次合作学习就行了,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曾经听过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有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难度适中。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想一想,这时的学生,相关知识己经掌握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合作问题,学生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铺垫,加之教师适时的煽情的激励语言,学生的合作欲望将得到激发,通过合作他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反之,题目设计得太难,有的甚至在学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合作学习,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即使通过合作也无法解决。久而久之,他们的合作欲望将被我们的教师在无声无息中扼杀。我曾上了这样一节课:《打电话》。我在教学中出示出示这样一个问题:新接到通知人数和通知总人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打电话中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由于缺少铺垫,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难我看到一些小组也在讨论合作,但没有一个小组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我想,这个地方,如果教者这样改一改:先讲解一下,教师要打给三个人?需要几分钟?教师打给第三人时,第二个接到电话的学生可以干嘛?让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教师打的时候,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学生同时也可以通知下一个学生,从而更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应集中,不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的比较突些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的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的肤浅理解,在教学中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在表面上看与合作学习没有区别,也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小组讨论,我们称之为拼接式的“合作学习”。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将合作研究的任务布置下去,就站在一旁看表,等到他预定的时间到了,也不管学生的合作有没有成功,就叫停。那么,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按照教师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试想一下,常此以往,不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半途而废的不良学习习惯吗?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新的表象。这些,不是几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合作,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只是从形式上认识和掌握了合作学习,并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和应用合作学习,肤浅地将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混为一谈,认为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只要教师出示合作题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只要进行了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我们更多的从课堂上看到:很多教师为了体现他的教学理念比较新,经常让学生展开讨论。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数学教学经历,并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磨炼中,我应清楚认识到:并非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独立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与同学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合作学习新事物的出现,我们在应用的时候难免会走弯路,出现一些误区,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的功率。

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论文

(1)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探究(2)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分析(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4)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探索如需资料,可M我

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讨论式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实验课题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开端。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相比,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柱体的体积”复习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媒体、实物手段,出示一个“小博士”图象,并说明复习的方法,即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逐个出示图形和长方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还可以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创设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可设计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奖品,制定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说说旅游中的感想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合理选择旅游路线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知识。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比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又比如教学“梯形”一课,可设计了下面的小组学习题: (1)什么叫梯形?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2)什么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 (3)什么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 (4)什么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几条高? (5)在预先发的一个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 一些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它则如让学生跨上高一级台阶。这类题,优生就象弹跳力好的学生原地就可一跃而上;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可退后数步,再借助跑力量腾越而上;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利用小组学习题为其设置阶梯,降低坡度。经过小组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习。 小组间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教学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先出示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找到的特征最完整,并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中的探讨合作,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顶点的各种特征。学习效果很好。使学生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后来逐步注意要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了用词的准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验写出了一篇学习小论文。在班上展示后大大增强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心得,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则营造适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让合作小组准确开展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许多表现的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则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还可运用小组自评。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为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成绩而有了压力,这样就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不要忽略质疑提问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是研究-讨论式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客观次序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路过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个玩具于是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了于是对爸爸说妈妈不好爸爸好爸爸给我买玩具 这就是逻辑最基本的公式列逻辑是一种融合了矛盾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逻辑还是不完美的逻辑在时间面前永远站不住脚 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人们更需要的是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等。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重视数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较好地满足社会的数学需求。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 、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感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树叶、蜻蜓、门窗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形成轴对称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解脱出来,而且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记得牢。 二、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材中,已经注意了渗透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新大纲》要求要加强渗透的力度,有些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让学生较早地体会或初步了解,使小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积累科学思想、方法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而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叠在一起,然后以它们重合的一个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三角形旋转180度,再沿着一条边平移,直到与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且还使 学生直观地了解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含义,以及对图形位置变化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的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了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应用题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所以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是导致学生分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其内容而言,有的部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其能力训练的价值来看,侧重的是解习题的技能,而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视仍显不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跳绳和毽子,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跳绳可以买50根,如果全部买毽子可以买60只,现在先买了30根跳绳,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只毽子?”这道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课程改革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练习题,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我觉得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知识,我们要正视他,让孩子对它产生兴趣,而不是像语文,英语那样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是首要任务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路过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个玩具于是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了于是对爸爸说妈妈不好爸爸好爸爸给我买玩具 这就是逻辑最基本的公式列逻辑是一种融合了矛盾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逻辑还是不完美的逻辑在时间面前永远站不住脚 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新课程 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但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假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想在数学课堂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本人认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精当。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布置到位。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每节课搞几次合作学习就行了,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曾经听过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有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难度适中。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想一想,这时的学生,相关知识己经掌握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合作问题,学生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铺垫,加之教师适时的煽情的激励语言,学生的合作欲望将得到激发,通过合作他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反之,题目设计得太难,有的甚至在学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合作学习,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即使通过合作也无法解决。久而久之,他们的合作欲望将被我们的教师在无声无息中扼杀。我曾上了这样一节课:《打电话》。我在教学中出示出示这样一个问题:新接到通知人数和通知总人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打电话中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由于缺少铺垫,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难我看到一些小组也在讨论合作,但没有一个小组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我想,这个地方,如果教者这样改一改:先讲解一下,教师要打给三个人?需要几分钟?教师打给第三人时,第二个接到电话的学生可以干嘛?让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教师打的时候,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学生同时也可以通知下一个学生,从而更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应集中,不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的比较突些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的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的肤浅理解,在教学中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在表面上看与合作学习没有区别,也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小组讨论,我们称之为拼接式的“合作学习”。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将合作研究的任务布置下去,就站在一旁看表,等到他预定的时间到了,也不管学生的合作有没有成功,就叫停。那么,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按照教师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试想一下,常此以往,不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半途而废的不良学习习惯吗?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新的表象。这些,不是几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合作,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只是从形式上认识和掌握了合作学习,并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和应用合作学习,肤浅地将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混为一谈,认为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只要教师出示合作题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只要进行了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我们更多的从课堂上看到:很多教师为了体现他的教学理念比较新,经常让学生展开讨论。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数学教学经历,并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磨炼中,我应清楚认识到:并非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独立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与同学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合作学习新事物的出现,我们在应用的时候难免会走弯路,出现一些误区,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的功率。

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论文标题

%D0%A1%D1%A7%CA%FD%D1%A7%C2%DB%CE%C4%CC%E2%C4%BF&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

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前提下的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方式。这种小组可以是学生根据需要随机组合的,也可以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人员比较固定的小组。自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而小组合作学习堪称是教学方式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下面仅就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理应充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手段,真正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真正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要有科学性。合理编组,科学排座,使学生充分地合作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生之间由于学习的需要随机自由组合的小组,有的是按学生身高编排座位前后桌自然形成的小组。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通常视班型及教室面积大小而定。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我在编组时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其他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鼓励学生把握机会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应使学生因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再者,我在带领学生编好了小组以后,引导他们给自己心爱的小组起个富有竞争力和个性化的名字。比如有起“金龙队”的,有叫“飞虎队”的,还有的叫“天马队”……孩子们尽情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编号分工,明确责任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我们让小组成员互相编号,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可由一号同学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同学做记录员,三号负责收集讨论所需的各种资料,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代表发言人等等。并且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一号组织者,可能明天担任四号发言人。当然,角色与号的变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与当天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能生效。 注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小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我们在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里经常会出现“有的听,有的看,有的什么也不干”的情况。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暂,在对合作的意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这种“别人的发言与我何干”的认识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另外,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当中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自觉地眼着别人的问题走了,竟忘记了自己最初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在合作中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争论和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评价前有具体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正确的导向比如:我在教数学第十册“分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出现了一道判断题“假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全班出现了对错平分秋色的局面。看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并提出“看哪个组的理由最多且充分”的评价条件。于是’各小组纷纷了热烈的讨论。汇报时,有的同学直接指出“假分数”的意义,使这句判断与概念之间形成自相矛盾、不攻自破的情景;有的用举例子的方法直观地说明:如7/9是假分数,7/7也是假分数,而后者的分子和分母是相等的,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由于教师提前给出了具体明确的评价指导,所以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讨论效果自然回比较理想。采用quot;累计积分制quot;,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我采用了“累计积分制”这种整体性的评价办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十分有好处。我们在学生小组合作后的集体交流时,有意识任意指派各组的某号同学代表汇报,该生发言的成绩就代表全组合作学习的水平,记人“小组排行榜”,每周累计各组积分,周未评出“优胜小组”,该组每人都可在班报评比栏中升一面“合作旗”。在这样的以团队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便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带动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战。四、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个弊端弊端一:马蹄型座位不利于两边的学生长身体的需要小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端坐课堂的时间占一天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学习小组的人员一经编定则不轻易变动。这样,坐在两边的学生看黑板时需要把身体侧转过来或者偏着头斜着眼,不但不利于正常体型的生长,也有形成斜视的可能。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让学生每周按顺时针方向调换一次座位,既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座位及邻居的更换抱有新鲜感,从而加深了对小组的感情。弊端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虽然原则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报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肯自己动脑子想,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弊端三: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题实验中,要求每次小组合作讨论时,先由中差生发言,并在组员分工时设一名调控管理员,负责监督提醒长篇大论者适可而止,这样,就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也使他们的惰性无处可逃,激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数学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创] [数学论文] 数学概念学习的几种方法[原创] [数学论文] 简谈分数“1/2”和小数“5” 的重要性与三重性质[原创] [数学论文] 简谈分数“1/2”和小数“5”的重要性与三重性质[原创] [数学论文] 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探究[原创]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规律[原创] [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创] [数学论文] 浅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数学论文]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论文]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 [数学论文] 试论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数学论文] 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数学论文] 自然灾害预测与预警机制探索[原创] [数学论文] 如何激发学生想学数学 [数学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节水控制系统 [数学论文] 三角函数的解题应用 [数学论文]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数学论文] 五论《数学基础》数值逻辑有理数系基本理论自身的深刻变革 [数学论文] 为什么1+1=2?!——试论《数学基础》有理数系数值逻辑基本理论自身的深刻变革 [数学论文] 解析变换的特性 [数学论文] 小学应用题七环教学法 [数学论文]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数学论文] 时空箴言

网上搜搜吧,建议你上火星学习网学习平台上找找看

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论文题目

题主你好 首先不知道你是在职人士还是学生,如果是学生,可以请求你的指导老师给你建议,给你确定方向如果是在职的人士,那么就可以去查找相关的文献,学习他人的经验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新课程 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但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假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想在数学课堂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本人认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精当。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布置到位。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每节课搞几次合作学习就行了,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曾经听过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有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难度适中。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想一想,这时的学生,相关知识己经掌握到什么程度,再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合作问题,学生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铺垫,加之教师适时的煽情的激励语言,学生的合作欲望将得到激发,通过合作他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反之,题目设计得太难,有的甚至在学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合作学习,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即使通过合作也无法解决。久而久之,他们的合作欲望将被我们的教师在无声无息中扼杀。我曾上了这样一节课:《打电话》。我在教学中出示出示这样一个问题:新接到通知人数和通知总人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打电话中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由于缺少铺垫,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难我看到一些小组也在讨论合作,但没有一个小组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我想,这个地方,如果教者这样改一改:先讲解一下,教师要打给三个人?需要几分钟?教师打给第三人时,第二个接到电话的学生可以干嘛?让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教师打的时候,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学生同时也可以通知下一个学生,从而更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应集中,不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的比较突些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的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的肤浅理解,在教学中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在表面上看与合作学习没有区别,也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小组讨论,我们称之为拼接式的“合作学习”。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将合作研究的任务布置下去,就站在一旁看表,等到他预定的时间到了,也不管学生的合作有没有成功,就叫停。那么,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按照教师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试想一下,常此以往,不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半途而废的不良学习习惯吗?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新的表象。这些,不是几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合作,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只是从形式上认识和掌握了合作学习,并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和应用合作学习,肤浅地将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混为一谈,认为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只要教师出示合作题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只要进行了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我们更多的从课堂上看到:很多教师为了体现他的教学理念比较新,经常让学生展开讨论。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数学教学经历,并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磨炼中,我应清楚认识到:并非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是学生有话可讲,有一定争论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独立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与同学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合作学习新事物的出现,我们在应用的时候难免会走弯路,出现一些误区,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的功率。

网上搜搜吧,建议你上火星学习网学习平台上找找看

为什么米、分米、厘米的进制是100?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