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9-06 21:59:13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论文题目怎么写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教学网| 会员登陆 | 会员退出 | 会员注册 | 会员列表 管理视野管理思维课堂同步教学相长教学指导案例集粹资讯链接 当前位置:山东理工大学管理教学网 > 阅读新闻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时间:2005-12-15 13:54:42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管理教学网 阅读1954次 1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2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3 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的分析与研究4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5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6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7 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8 企业营销的战术策略9 提高市场占有率常见的错误及对策10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11 企业绿色营销与我国对外贸易12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13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14 客户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管理15 试论企业营销能力的培育与增强16 我国企业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对策17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及其建立与改造18 论营销渠道模式转型19 论企业的网上病毒性营销策略20 对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21 浅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市场创新22 构造三维市场营销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23 合作营销战略研究24 企业与中间商25 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26 企业绿色营销探析27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28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的神经网络模型29 提升中国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30 我国科技企业营销体制中的观念导向31 营销社会化刍议32 新产品试销评价方法研究33 论中国转型市场中企业营销的预警管理34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35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36 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37 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8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的合理化研究39 浅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40 基于环境管理的企业绿色营销对策41 试论企业营销战略规划42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43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管理44 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营销对策45 论企业营销的市场导向46 “客户顾问制”与营销创新47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发展48 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49 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50 浅论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忠诚度51 对当前企业营销问题的点评52 世纪之初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 对绿色营销的探讨54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55 用服务“粘住”你的顾客——略论企业的服务营销56 中小企业应确立营销新观念57 现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探讨58 可持续性发展与企业绿色营销59 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60 企业营销活动的“催化剂”61 供应链企业外部绩效评价子系统研究62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63 互联网技术与关系营销的实现6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65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66 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67 略论采购成本的控制68 供应链中的合作与模式匹配的研究69 论绿色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70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71 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72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73 客户档案知识的挖掘方法研究74 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75 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初探76 浅析新时期的合作营销关系77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设计78 论网络营销与企业谋略79 论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80 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营销对策81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战略82 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e化83 企业供应链的结构类型研究84 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85 供应链管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86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点的增设在企业材料采购中的作用87 论企业建立顾客导向营销观念88 加强商品审美研究 搞活企业市场营销89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分析90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全球化营销的必经之路91 企业虚拟经营的营销战略思考92 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策略整合93 浅谈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战略94 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95 企业市场策略常见缺陷分析96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97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98 中国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现实意义99 信息传递障碍与营销效率研究100 模仿创新的特性与营销环境分析10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102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103 企业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104 销售经理的基本素质105 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在后发企业的应用106 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中的战略价值107 “青年文明号”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108 “越区销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09 企业营销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10 提高顾客价值意识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111 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12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13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方向114 影响顾客忠诚度因素探析115 论生产企业对分销渠道成员的管理116 信息化、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实施成功的关键117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导入与实施118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浅议119 论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绩效120 让客户关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21 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122 市场对接过渡期的企业营销策略123 无缝营销管理——企业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124 试论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125 企业营销管理研究——“顾客中心论”的企业营销战略126 浅谈企业如何控制销售信用风险127 上市公司关联购销交易实证研究128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战略129 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130 WTO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131 WTO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132 营销管理支持系统及其内在运行机制133 “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134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135 论内部营销策略组合及其应用模型136 论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137 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发展的理论研究138 信息经济中的管理锁定策略及其应用139 试论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140 论协同合作式的供应链管理141 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142 现代企业如何保证物资采购效果143 加入WTO后制造企业销售通路建设的思考144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145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146 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147 客户关系管理视角下的分销渠道整合148 客户行为与区域市场渠道策略149 企业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问题初探150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对策151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152 谈知识营销在企业营销创新中的杠杆作用153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154 企业开拓目标市场策略新论155 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156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157 基于顾客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158 论现代企业的顾客满意观和顾客资产观159 面对WTO中外企业营销落差比较160 CRM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161 当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162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163 论产品的知识营销164 方法-目的链短化的原因浅析165 CRM在药品营销渠道管理中的应用166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67 基于移动Agent建立企业动态供应链168 当前环境变革中我国企业营销理念的转变169 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误区与对策170 WTO与中国企业市场营销171 新世纪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172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对策17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联合定价决策模型探讨174 网络经济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175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双赢研究176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论及应用探讨177 论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178 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179 客户忠诚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180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181 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182 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网络及其知识管理的系统剖析183 中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条件分析184 探究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185 理解客户关系管理——谈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意义186 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187 当前企业营销观念及其规则分析188 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189 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创新190 创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顾客价值191 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192 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机制193 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194 供应链竞争力的厂商均衡分析195 绿色营销初探196 高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特殊性分析197 网络经济与客户的数字化管理198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99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200 组织市场上购买决策者的结构类型与企业的营销对策201 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202 论企业营销活动策划的专业化203 西方的顾客忠诚研究及实践启示204 以企业营销新理念迎接入世挑战205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206 企业营销创新的内容和重要性207 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产品定价问题研究208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规划模式209 供应链的自动补货模式及其价值210 博弈理论与营销创新211 激励机制在现代人事管理中的运用212 对客户忠诚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213 现代供应链联盟问题研究214 顾客满意度中的顾客竞争性评价215 建立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216 绿色营销与企业经营策略分析217 论企业产品营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218 有形产品的服务提供方式研究219 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220 我国企业知识营销现状与对策221 客户关系营销——现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222 论营销流程再造223 谈企业营销费用分析和会计处理原则224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225 面向过程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研究226 企业应对价格战的策略227 客户关系管理的困惑与发展228 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对策229 借鉴ISO9000的管理思想精髓优化供应链管理230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及备件订货问题研究231 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232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233 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其对策234 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235 企业电子商务盈利策略探析236 基于企业整体模型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237 供应链性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38 基于零部件归并问题的采购策略模型(英文)239 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研究240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24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242 客户全生命周期利润预测方法的研究243 谈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244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学245 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略246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47 企业产品试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248 基于资源利用综合水平的采购量分配方法249 我国企业间促销管理的实证分析与对策250 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改革探讨251 信息传递障碍与国有企业营销效率研究252 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行253 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54 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思想浅析255 基于机制设计的供应链优化整合决策效应分析256 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257 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258 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与控制259 论关系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260 全球绿色营销趋势和我国企业的策略261 试论营销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262 企业供应链构建与优化对策研究263 市场营销战略失误与民营企业“流星现象”264 试析企业客户资本管理265 关于构建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的探讨266 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与对策267 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268 现代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对策269 VMI供应链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研究270 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市场营销271 浅析营销适宜度272 基于相对熵的营销机会模糊评价273 现代企业的物流革命与营销创新274 电子商务下企业CRM的实施研究275 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76 试论关系营销277 企业营销理念与品牌提升策略创新278 入世后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营销对策研究279 论企业营销形象内在素质的塑造280 21世纪企业营销变革与创新方向281 过程工业供应链计划调度模型及算法的研究进展282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283 基于客户发掘、客户全面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盈利模式探究284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实现“两个转变”的关系285 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286 试论市场营销组合4PS向4CS的转变287 VE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288 质量文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融合作用289 客户资源的特征及CRM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290 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291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292 供应链系统运行评价研究293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294 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295 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296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297 基于过程的供应链重构模式与选择298 电子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299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的博弈论分析

学术堂整理十五个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分析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   麻烦经济:女性商品需求制造的逻辑--以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为例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探讨   血缘关系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以小说《金翼》为例   经济新常态下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分析   夯实统计基础服务经济发展   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空心村”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以昆明市团结镇乐居村为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公共关系新变局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   日本:另类“银发经济”   “粉丝经济”中的青年偶像崇拜与“审美劳动”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  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  1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1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1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经济学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论文题目多参考下别人发表的过的文章,多看看资料吧(世界经济探索)还行吧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论文题目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曹秀 提起中国经济,有人肯定会以为中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繁荣昌盛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当中国老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在为复活做准备了。计划经济就是新中国的重要产物,也是最大的经济措施,当时的环境是百废待兴,国家是一穷二白,老百姓也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为此计划经济应运而生。 计划经济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老百姓物质平均,人人工资平等,生活水平相同。不利的是,国家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任何风险。换言之,经不住外国经济的封锁,受不了金融市场的冲击,因此中国只能是对内计划,对外抵御。于是,外国人批评中国保守,批评中国落后,叫喊社会主义制度不行。然而中国就是在叫喊中发展着,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成一个富有的新中国,每一个中国人受到保障,以户口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开始有序发展,各式各样票据应有尽有。这就是中国计划经济的利弊,如果没有计划经济,没有当初的封闭政策,就没有后来的商品经济,也没有市场经济,更没有改革开放。 奇怪的是,现在的人一提改革开放,他们就批评计划经济,批评中国过去的措施。实际上中国不这样行吗?当年旧中国的钱财都被旧政府带到了台湾省,剩余的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还有等待援助的老百姓,缺少吃穿的老百姓不计划行吗?家家人口多,底子薄,哪有经济基础,哪有钱财,只有一身病态。在此情况下,不计划经济行吗?即使这样,几亿中国人也活得艰难。 其实说白了,中国幸而有计划经济,如果没有计划经济就没有中国后起之秀,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然而改革者并不是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并非十全十美,过去改革是针对企业职工,现在改革针对机关干部,计划经济有时也比市场经济具有优越性,其中最大的就是统一计划,第二就是控制物价。现阶段改革开放把物价控制当成自由贸易,认为谁都有控制物价的权力,其实这是最大误解。改革开放不是不要物价,不是谁都有权力调节价格,更不是谁的企业谁说了算。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比的结果是,职工心情愉快,可是岗位没了。物质应有尽有,可是价钱高了。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买卖东西自由了,可是商贩独断专行多了。楼房高了,费用也高了。难怪有人说,过去开会多,现在收费多。计划经济时期,一张介绍信可以走遍天下,现在用不着介绍信也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完成。过去到处铲草,现在到处种草。过去看不起小商小贩,现在私营经济比国营职工还牛,谁有钱谁就占有社会地位,比如进政协委员,当人大代表,有的还进入人大常委会。由此可见,一个时期一个体制,一个体制一个方式,哪个好,哪个优越,只有老百姓心明眼亮,只有改革者知道内部情况。 现阶段能否试验这样一种办法,计划经济中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计划,在计划经济中发展市场,这也是经济规律。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寻找最适宜老百姓利益的生存之路,如果老百姓生活水平上不去,已经到了四面楚歌,这样的体制就需要打破常规,再次改革。不是说现在的体制不好,改革开放就是寻找最好的办法,哪个办法最好就应用哪个。在这里看看有你要的不?很好的网站哦!市场经济

论文题目多参考下别人发表的过的文章,多看看资料吧(世界经济探索)还行吧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论文题目大全

对“诚信经济”的新型研究注:诚信经济,论题新颖别致,吸引力强,主旨在于说明诚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小到个人工作,大到国家乃至世界(信贷),只要你能想到,极有充足的发挥余地,一定会使你的毕业论文大放异彩!祝你好运!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曹秀 提起中国经济,有人肯定会以为中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繁荣昌盛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当中国老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在为复活做准备了。计划经济就是新中国的重要产物,也是最大的经济措施,当时的环境是百废待兴,国家是一穷二白,老百姓也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为此计划经济应运而生。 计划经济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老百姓物质平均,人人工资平等,生活水平相同。不利的是,国家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任何风险。换言之,经不住外国经济的封锁,受不了金融市场的冲击,因此中国只能是对内计划,对外抵御。于是,外国人批评中国保守,批评中国落后,叫喊社会主义制度不行。然而中国就是在叫喊中发展着,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成一个富有的新中国,每一个中国人受到保障,以户口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开始有序发展,各式各样票据应有尽有。这就是中国计划经济的利弊,如果没有计划经济,没有当初的封闭政策,就没有后来的商品经济,也没有市场经济,更没有改革开放。 奇怪的是,现在的人一提改革开放,他们就批评计划经济,批评中国过去的措施。实际上中国不这样行吗?当年旧中国的钱财都被旧政府带到了台湾省,剩余的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还有等待援助的老百姓,缺少吃穿的老百姓不计划行吗?家家人口多,底子薄,哪有经济基础,哪有钱财,只有一身病态。在此情况下,不计划经济行吗?即使这样,几亿中国人也活得艰难。 其实说白了,中国幸而有计划经济,如果没有计划经济就没有中国后起之秀,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然而改革者并不是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并非十全十美,过去改革是针对企业职工,现在改革针对机关干部,计划经济有时也比市场经济具有优越性,其中最大的就是统一计划,第二就是控制物价。现阶段改革开放把物价控制当成自由贸易,认为谁都有控制物价的权力,其实这是最大误解。改革开放不是不要物价,不是谁都有权力调节价格,更不是谁的企业谁说了算。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比的结果是,职工心情愉快,可是岗位没了。物质应有尽有,可是价钱高了。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买卖东西自由了,可是商贩独断专行多了。楼房高了,费用也高了。难怪有人说,过去开会多,现在收费多。计划经济时期,一张介绍信可以走遍天下,现在用不着介绍信也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完成。过去到处铲草,现在到处种草。过去看不起小商小贩,现在私营经济比国营职工还牛,谁有钱谁就占有社会地位,比如进政协委员,当人大代表,有的还进入人大常委会。由此可见,一个时期一个体制,一个体制一个方式,哪个好,哪个优越,只有老百姓心明眼亮,只有改革者知道内部情况。 现阶段能否试验这样一种办法,计划经济中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计划,在计划经济中发展市场,这也是经济规律。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寻找最适宜老百姓利益的生存之路,如果老百姓生活水平上不去,已经到了四面楚歌,这样的体制就需要打破常规,再次改革。不是说现在的体制不好,改革开放就是寻找最好的办法,哪个办法最好就应用哪个。在这里看看有你要的不?很好的网站哦!市场经济

论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1)原因: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预计,对环境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据有关专家计算,中国目前GDP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2)意义: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现状: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两重两轻”即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况依然严峻。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目前,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供不应求。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压力很大。今后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含义。因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资源、环境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而且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中国在未来新时期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因为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融合到一起,就有一个怎么样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要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4)指导思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解决了,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2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5)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资料来源: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论文摘要怎么写

我眼中的“市场经济”我喜欢思考,有时候用脑,有时候用脚!朦胧中的“计划经济”是我妈怀抱着我,背着一夹背(夹背,老家用来背东西的竹制工具,底小口大)刚从生产队里分来的谷子,汗流浃背艰难的行走在山路上,偶尔也让我守着那分来的一堆玉米茫然的看着大人们嘻嘻哈哈的开着或荤或素的玩笑,这样往往要等到背最后一次时我妈才带我一起回家。我朦胧中的“计划经济”还是年底才吃得上的几次猪肉,过年才能穿上的几件新衣……。“计划经济”还是我小时候的煤油,小学时因为离家太远我们都住校,因为没有电,每天晚上晚自习时我们大家人人一盏煤油灯,几十盏煤油灯在教室同时点亮,煞是壮观,用现代人的观点“是非常浪漫烛光晚会”,可是那时候我也没有暗恋某个女孩也不懂浪漫,,只是觉得煤油灯燃烧的烟雾搞得整个教室仿佛要燃烧似的,时间长了两个鼻孔都是黑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认为点一盏灯或一根蜡烛就是浪漫,胡扯!那时候煤油非常紧俏,我小学班主任刘老师,人家都叫他“刘大炮”,讲课时扯着嗓门吼,十里八里都能听见顾名思义“刘大炮”。因为煤油是凭票限量供应,刘老师家的煤油就经常不够用,每次他买煤油时都让我去帮他买,我买煤油不要票,因为我“背后”有“人”,我一个本家大爷(我爷爷的爷爷可能和他爷爷是一家人,我从来没有去考证过)在供销社专卖煤油,随时板着脸,一斤煤油票绝对不会给你两斤煤油,但我每次都有绝招,我找大爷的老婆也就是被我称为大婆婆的人,她总是趁我大爷不注意时我要多少她给我多少从不要票,所以每次我帮刘老师弄到煤油后他都要竖起大拇指算是对我的感谢!同学们知道后也经常让我帮忙弄煤油,让我非常自豪!娃儿不愁长,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进城念书了,人生识字糊涂始,我开始糊涂了,“经济”不再需要“计划”了,再也不是母亲分得的谷子玉米了,更不是煤油了,“经济”被“市场”了,名曰“市场经济”。媒体狂轰滥炸似的形容“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淹没了计划经济的影子”“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华夏大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等宣传下,糊涂的我以及我们 “市场经济”了。从初中升入高中,我进城念书了。在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喋喋不休的 “教育不该市场化”“教育应该市场化” 的讨论声中,教育改革开始了,于是“教育”就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指导下行走于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边缘。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曹秀 提起中国经济,有人肯定会以为中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繁荣昌盛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当中国老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在为复活做准备了。计划经济就是新中国的重要产物,也是最大的经济措施,当时的环境是百废待兴,国家是一穷二白,老百姓也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为此计划经济应运而生。 计划经济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老百姓物质平均,人人工资平等,生活水平相同。不利的是,国家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任何风险。换言之,经不住外国经济的封锁,受不了金融市场的冲击,因此中国只能是对内计划,对外抵御。于是,外国人批评中国保守,批评中国落后,叫喊社会主义制度不行。然而中国就是在叫喊中发展着,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成一个富有的新中国,每一个中国人受到保障,以户口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开始有序发展,各式各样票据应有尽有。这就是中国计划经济的利弊,如果没有计划经济,没有当初的封闭政策,就没有后来的商品经济,也没有市场经济,更没有改革开放。 奇怪的是,现在的人一提改革开放,他们就批评计划经济,批评中国过去的措施。实际上中国不这样行吗?当年旧中国的钱财都被旧政府带到了台湾省,剩余的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还有等待援助的老百姓,缺少吃穿的老百姓不计划行吗?家家人口多,底子薄,哪有经济基础,哪有钱财,只有一身病态。在此情况下,不计划经济行吗?即使这样,几亿中国人也活得艰难。 其实说白了,中国幸而有计划经济,如果没有计划经济就没有中国后起之秀,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然而改革者并不是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并非十全十美,过去改革是针对企业职工,现在改革针对机关干部,计划经济有时也比市场经济具有优越性,其中最大的就是统一计划,第二就是控制物价。现阶段改革开放把物价控制当成自由贸易,认为谁都有控制物价的权力,其实这是最大误解。改革开放不是不要物价,不是谁都有权力调节价格,更不是谁的企业谁说了算。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比的结果是,职工心情愉快,可是岗位没了。物质应有尽有,可是价钱高了。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买卖东西自由了,可是商贩独断专行多了。楼房高了,费用也高了。难怪有人说,过去开会多,现在收费多。计划经济时期,一张介绍信可以走遍天下,现在用不着介绍信也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完成。过去到处铲草,现在到处种草。过去看不起小商小贩,现在私营经济比国营职工还牛,谁有钱谁就占有社会地位,比如进政协委员,当人大代表,有的还进入人大常委会。由此可见,一个时期一个体制,一个体制一个方式,哪个好,哪个优越,只有老百姓心明眼亮,只有改革者知道内部情况。 现阶段能否试验这样一种办法,计划经济中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计划,在计划经济中发展市场,这也是经济规律。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寻找最适宜老百姓利益的生存之路,如果老百姓生活水平上不去,已经到了四面楚歌,这样的体制就需要打破常规,再次改革。不是说现在的体制不好,改革开放就是寻找最好的办法,哪个办法最好就应用哪个。在这里看看有你要的不?很好的网站哦!市场经济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论文范文

不很好,不完善但是进步很大国家政策太强大了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背景的。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时代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着新的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即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的,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范畴,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价值。但是,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马克思重点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他并没有将剩余价值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剩余价值具有一般属性。   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在这里,马克思将工人的劳动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相应地,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性和剩余劳动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做工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性内消耗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就叫做剩余价值,进而指出:“把价值只是看作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只是看作是剩余劳动时间性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意义。”[1]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剩余价值等于原预付货币额的增加值,即超过原价值的余额。马克思通过对货币流通过程(W—G—W)和资本流通过程(G—W—G)的比较,得出了资本流通过程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结论,进而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2]   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范畴,而是除原始社会之外其他社会共有的范畴。   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物化。而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以前社会就已经存在,并且它存在于除原始社会的一切社会形态之中。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需要量的劳动,必然始终存在……在一个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同一般的物质劳动所占有的时间的较显著的缩短结合在一起。”[3]这是因为,剩余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社会进步的表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人们的劳动只能是必要劳动或者是劳动成果少于必要劳动成果的劳动,不可能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简单金属工具的应用和分工的出现,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剩余劳动,产生了剩余产品。在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讲话的工具,他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其完全归属于奴隶主,其劳动成果也归属于奴隶主。这样,奴隶的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就全部交给了奴隶主,而不加以区分。在封建社会,农民以交纳地租的形式将剩余劳动的产品交给地主。   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了商品的形式,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必然采取价值的形式,那么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也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所以,商品经济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商品经济,剩余劳动必然物化为剩余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      二、全面认识剩余价值的来源      传统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来源于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而且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工人的剩余劳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状况显然与马克思当时研究剩余价值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主要有:  (一)全社会的劳动者活劳动的剩余劳动形成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劳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才能成为资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中,资本的流动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部门,而且也存在于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剩余价值只能来源于资本运动,就必然来源于各个部门,各个产业的资本的运动,只能来源于许多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只能来源于社会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这就是说,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仅有物质生产部门,而且还有精神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在内的社会各部门,不仅是第一、第二产业,而且是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社会各产业,不仅是直接生产人员,而且是科学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都能成为剩余价值的来源。  (二)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使总劳动分解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总产品分解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为前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剩余价值产生的表层原因,而知识的积累和进化,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深层次原因[5]。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武装了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人类越来越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自然资源,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另外,知识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产品,具有其他物质产品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他物质产品一经使用,便失去其使用价值,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知识,使用一次后,仍然可以使用,仍保持其使用价值,可以重复使用。这部分知识的价值也发生了转移,往往不参与新产品的价值计算或以比实际价值非常低的价值参与新产品价值的计算。这样,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发现和发明者而言,知识的价值经过投入转入就形成了知识的剩余价值,或叫做技术的溢出价值。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只要重复使用这种知识,就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量。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这种剩余价值仍然来源于全社会劳动者的活劳动中和剩余劳动。它也包含有应该计算而实际并没有计算或没有足值计算的知识和技术的部分价值。   (三)生产力系统效应形成的价值   现代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种生产力复杂系统所形成的产品的价值,不是个人劳动所形成的产品的价值的简单求和,在这个总和之外还会有系统效应,形成一种提升了的新价值。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联合劳动和分工协作的范围就越大,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水平就越强,系统效应就越强。马克思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生产力,而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6]这种“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花费资本劳动。”[7]这种系统效应提升了新价值,不增加产品成本,而形成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就叫做系统效应价值。  正因为剩余价值存在以上多个来源,才能使工人活劳动相对减少的情况下,而价值量不断增加成为可能和现实,才能使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取得更大的效益,才能使许多互助合作关系取得双赢效果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曹秀 提起中国经济,有人肯定会以为中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繁荣昌盛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当中国老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在为复活做准备了。计划经济就是新中国的重要产物,也是最大的经济措施,当时的环境是百废待兴,国家是一穷二白,老百姓也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为此计划经济应运而生。 计划经济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老百姓物质平均,人人工资平等,生活水平相同。不利的是,国家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任何风险。换言之,经不住外国经济的封锁,受不了金融市场的冲击,因此中国只能是对内计划,对外抵御。于是,外国人批评中国保守,批评中国落后,叫喊社会主义制度不行。然而中国就是在叫喊中发展着,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成一个富有的新中国,每一个中国人受到保障,以户口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开始有序发展,各式各样票据应有尽有。这就是中国计划经济的利弊,如果没有计划经济,没有当初的封闭政策,就没有后来的商品经济,也没有市场经济,更没有改革开放。 奇怪的是,现在的人一提改革开放,他们就批评计划经济,批评中国过去的措施。实际上中国不这样行吗?当年旧中国的钱财都被旧政府带到了台湾省,剩余的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还有等待援助的老百姓,缺少吃穿的老百姓不计划行吗?家家人口多,底子薄,哪有经济基础,哪有钱财,只有一身病态。在此情况下,不计划经济行吗?即使这样,几亿中国人也活得艰难。 其实说白了,中国幸而有计划经济,如果没有计划经济就没有中国后起之秀,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然而改革者并不是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并非十全十美,过去改革是针对企业职工,现在改革针对机关干部,计划经济有时也比市场经济具有优越性,其中最大的就是统一计划,第二就是控制物价。现阶段改革开放把物价控制当成自由贸易,认为谁都有控制物价的权力,其实这是最大误解。改革开放不是不要物价,不是谁都有权力调节价格,更不是谁的企业谁说了算。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比的结果是,职工心情愉快,可是岗位没了。物质应有尽有,可是价钱高了。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买卖东西自由了,可是商贩独断专行多了。楼房高了,费用也高了。难怪有人说,过去开会多,现在收费多。计划经济时期,一张介绍信可以走遍天下,现在用不着介绍信也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完成。过去到处铲草,现在到处种草。过去看不起小商小贩,现在私营经济比国营职工还牛,谁有钱谁就占有社会地位,比如进政协委员,当人大代表,有的还进入人大常委会。由此可见,一个时期一个体制,一个体制一个方式,哪个好,哪个优越,只有老百姓心明眼亮,只有改革者知道内部情况。 现阶段能否试验这样一种办法,计划经济中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计划,在计划经济中发展市场,这也是经济规律。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寻找最适宜老百姓利益的生存之路,如果老百姓生活水平上不去,已经到了四面楚歌,这样的体制就需要打破常规,再次改革。不是说现在的体制不好,改革开放就是寻找最好的办法,哪个办法最好就应用哪个。在这里看看有你要的不?很好的网站哦!市场经济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