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音韵学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8-28 22:31:46

关于音韵学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这个可以帮你搞定 我有原创论文 首先你更喜欢哪种 这样好答辩一点 可以联系用户名

你好,这个可以从你所掌握的方言语音入手,比如分析一下某个字的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或者某一韵母、某一声母与古音的对应或演变,也可以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比如,如果你的方言是闽南话,那可以写挺多东西的,比如文白异读系统、古重唇音的演变、没有撮口呼之类的特点入手。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谢谢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关于音韵学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这个可以帮你搞定 我有原创论文 首先你更喜欢哪种 这样好答辩一点 可以联系用户名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语言学方面: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二)、现代汉语方面: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4、网络汉语研究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8、词典适意研究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1、汉字和汉文化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4、部件研究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6、如何整理异体字7、如何整理异性词8、规范汉字的研究9、汉字的前途10、“修辞与语境”浅谈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16、谈“成语的活用”17、谈“叠用句”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19、谈“比喻”四)、古代汉语方面: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7、古代汉语“之”(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5、论穆旦的诗6、论钱钟书《围城》7、论贾平凹的散文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9、论余华的小说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12、舒婷诗作简析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15、评铁凝的《玫瑰门》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25、我读海子的诗26、重读寻根小说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3、论《诗经》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8、孔子与《诗经》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11、楚文化与楚辞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13、论屈原的人格美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21、李白山水诗研究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28、《琵琶行》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31、《西厢记》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33、汪道昆之短剧34、徐渭(谓)的《四声猿》35、汤显祖36、孟称舜37、沈自徵(徽)之剧作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46、论王熙凤形象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5、“文学自觉”说新探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九)、西方文论方面: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14、从叔本华到尼采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十)、比较文学方面: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5、钱钟书论“通感”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十一)、美学方面: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3、美感特征简析4、论审美想象5、论悲剧与崇高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这个可以从你所掌握的方言语音入手,比如分析一下某个字的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或者某一韵母、某一声母与古音的对应或演变,也可以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比如,如果你的方言是闽南话,那可以写挺多东西的,比如文白异读系统、古重唇音的演变、没有撮口呼之类的特点入手。

关于音韵学的论文选题方向

这个可以从你所掌握的方言语音入手,比如分析一下某个字的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或者某一韵母、某一声母与古音的对应或演变,也可以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比如,如果你的方言是闽南话,那可以写挺多东西的,比如文白异读系统、古重唇音的演变、没有撮口呼之类的特点入手。

方言与音韵学结合论文俺能给与你参考的。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有关音韵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的

这个可以从你所掌握的方言语音入手,比如分析一下某个字的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或者某一韵母、某一声母与古音的对应或演变,也可以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比如,如果你的方言是闽南话,那可以写挺多东西的,比如文白异读系统、古重唇音的演变、没有撮口呼之类的特点入手。

方言与音韵学结合论文俺能给与你参考的。

有关音韵学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语言学方面: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二)、现代汉语方面: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4、网络汉语研究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8、词典适意研究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1、汉字和汉文化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4、部件研究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6、如何整理异体字7、如何整理异性词8、规范汉字的研究9、汉字的前途10、“修辞与语境”浅谈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16、谈“成语的活用”17、谈“叠用句”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19、谈“比喻”四)、古代汉语方面: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7、古代汉语“之”(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5、论穆旦的诗6、论钱钟书《围城》7、论贾平凹的散文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9、论余华的小说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12、舒婷诗作简析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15、评铁凝的《玫瑰门》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25、我读海子的诗26、重读寻根小说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3、论《诗经》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8、孔子与《诗经》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11、楚文化与楚辞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13、论屈原的人格美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21、李白山水诗研究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28、《琵琶行》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31、《西厢记》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33、汪道昆之短剧34、徐渭(谓)的《四声猿》35、汤显祖36、孟称舜37、沈自徵(徽)之剧作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46、论王熙凤形象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5、“文学自觉”说新探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九)、西方文论方面: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14、从叔本华到尼采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十)、比较文学方面: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5、钱钟书论“通感”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十一)、美学方面: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3、美感特征简析4、论审美想象5、论悲剧与崇高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音转的“四有”模式  内容提要:音转的的定义、形成,音转的“四有”模式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音转的理论价值。重点是我所理解的音转的“四有”模式,我称其为“三因一果”规律和“时”“空”的经纬学理论。  关键词:音转 “四有”模式 时 空 字 音  文史类的同学都会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没有为什么的学科。往往是老师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或者书上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虽然,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音韵上的问题。可是,真正的成就往往屈指可数。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音韵在古代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更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好的语音存储机器。一般是都是口述相传的,这也是音韵学难考证的重要原因。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很多的语音都存在了偏差,或者说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中语言,那么就使得音韵学变得更为广泛和复杂,并且相当的繁琐和具体。没有一定的同意规律。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人为的感情色彩等,都会在音上有所变化,使得音韵学变得困难重重没有规律。  我就与音韵学相关的内容——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不过先得了解一下音转的定义,就是要知道音转是什么之后,才能做其他的了解吧。  通俗的讲就是字词失去其“正音”,即正确的读音。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使用同一语词表达同一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某种变异性。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异的现象,便是音转。  音转是以同一个语词并表达同一个意义为基准来说的。所谓同一个语词,这就意味着其声或韵尽管发生了流转性变异,但终究还是一个“音”,变异中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的共同音素。所以黄承吉曾多次强调:“凡字原只一声,故只一音,虽周流参差于各方之口舌,而原即此音也。承吉尝谓古无定音者,参差之口舌也;谓音实有定音,以虽参差而原即是此音也。”【1】所谓表达同一个意义,这就意味着音转尚未导致语词的分化,仍然是属于同一个语词的问题。如果代表的虽是相同的意义,但声韵了不相涉;或声韵虽然相关,但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便都不能看作是音转,而是同义词或同源词的问题。  最早使用音转这个词语的,是三国时期的魏人张揖。他在《上广雅表》中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同,音转失读,八方殊语……”所谓“音转失读,八方殊语”,【2】即就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言。音转是造成失读的原因。失读指失去字词的正确读音,古人又称“正音”或本音。音转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是地区语言和历史语言中普遍而又必然存在的一种语音变异现象。方言的形成,音转是其重要原因。一般来说,音转是异地异时的现象,不应同时同地而有转音共存。比如,“yǎng【3】”为“我”之转,“云”为“曰”之转。如果甲地的人施身自谓称“我”,乙地的人施身自谓称“yǎng”,那么,甲地之人便不会同时又自称为“yǎng”,乙地的人同时又自称为“我”。同样,如果彼时的人表述说话用“曰”,此时的人表述说话用“云”,那么,彼时的人便不会又用“云”,此时的人同时用“曰”。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许多本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音转之词,难免发生交融互收现象。尤其在文献语言中,因为许多音转之词往往“音别为字”,异域性、历时性的音转现象便很可能以共时态而反映出来。所以,同一篇文章同一部著述便有了既用“曰”又用“云”的情况,甚至于出现了“yǎng须我友”“今者吾丧我”之类的语句。  基本的我们知道了音转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就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描述吧。  音转的“四有”模式在吴泽顺老师著的《汉语音转研究》这本书里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吴老师将其列在了“音转原理”这一章节里的第一节。我觉着,音转的“四有”模式不能孤立,所以,他应该是和后面的“同源分化导致音转”以及“音转规律”,还有前面的“音转的时代层次”都是融合的。  所谓的音转“四有”模式里的“四有”指“时”、“地”、“字”、“音”。“时”指的是时间,当然就存在古今了,“地”是指地域,南北。“字”就表面理解就是文字了,不过应该是理解为文字的变革。“音”的理解就应该是读音了,不过也应该是读音的转变,可是,前三者是因,后者才是果。音转的“四有”模式如果在严格的意义上应该只有“三有”。或者说“三因一果规律”来的更为贴切。  音转是一种客观现象,究其原因,从宏观上讲,不外“时”“空”二字,也就是索绪尔讲的共时变化与历时变化。我国明代的陈第,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4】  因为汉字属表意文字体系,字音和字义关系密切,所以陈第将文字与时地相并列。在讲到音转的前三有模式是第四者的因时,问题就转到了音转的形成的问题上了,对于这个因果关系,陈第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然一郡之内,音有不同,系夫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地转,系夫时者也。况有文字后有读音,由大小篆而有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5】  除了将文字书体的演变作为音转的原因有些生硬之外,很明显,陈第将时间变迁、地域差异和文字变化看作音转产生的原因,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这也是我说的,将音转的“四有”模式理解为音转的“三因一果”规律的原因了。这在以前的格里木音变的三大规律中同样有类似的讲解咯。  回到“四有”模式上,如果非有“四有”之说,那么必定要存在关系,很明显的就有一个因果的关系。吴泽顺老师将其理解为不是平列的关系。  而在“时”“地”关系上吴老师同样为之定位为交叉关系,而我在看过之后,我想我的理解除了吴老师的交叉关系之外,还应该有平行关系,即我定义为经纬关系。在时间或者空间的单独作用下同样可以产生音变,或者说音变就是一个运动的自由音韵体。这样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将音变理解为或假设为地球的表面的很多的自由体,但当经线或者纬线或者共同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异,那么整个的球表面就是一个客观的音转体,它在不停的变化,却不为人知。  在“字”对音转的作用,吴老师说其具有超时空性质。我借伟人的肩膀再次采用。我们认为应限于文字书体的演变,还应包括通假字、方言错字、方言造字以及同源通用字等。超时空性也就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文字的变化时空交错。文字的变化可能是共时平面的,也可能是历时纵向的,它往往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并不受时空的限制。  2)文字的使用超越方言  方言变异造成方言与共同语之间语音上的差异。为了记录方言词,人们往往采用方言造字和方言借字两种方法。  如此,音转的“四有”模式在某种意义上都存在关系和得到解释。  由此音转的“四有”模式的存在有着其理论的价值,我做一个简要的带过:  1)“四有”模式所彰显的语言历史观,推动古音的研究  2)“四有”模式所揭晓的音转原理,推动了古义的探索。

方言与音韵学结合论文俺能给与你参考的。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