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沈阳故宫论文发表价格表最新消息

发布时间:2024-09-04 09:36:48

沈阳故宫论文发表价格表最新消息

一、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享受门票半价:1、 未成年人: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凭有效证件;2、学生:全日制本科或本科以下学生凭学生证(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阶段);3、老人: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二、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享受门票免费:1、儿童: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以下儿童;2、老人: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3、残疾人:残疾人凭残疾证(由中国残联制发),对盲人(视力残疾二级及以上)、双下肢残疾人、中度智力残疾人(智力残疾三级及以上)和精神残疾人、允许一名陪护人员免票。残疾军人、残疾警察凭有效证件;4、军人、公安民警:现役军人、公安民警凭有效证件,军队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5、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未成年子女免费。扩展资料: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后经康熙、乾隆时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参考资料来源:沈阳故宫博物院—票务政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阳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名字最大的争议在“清明”两字。我当时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曾经很详细的解剖这两个字,让我们大家讨论,到底是什么意思。 千百年来,有关此画题目的意思,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三种意见值得注意: 一,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气,此画描绘的是北宋时期人们在清明节时的活动; 二,认为清明其实是表示太平盛世,世事清明的意思; 三,认为清明指的其实是地名,据考证,当年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外共分一百三十六坊,在东水门地区的一个坊就叫清明坊。 不过,这三种说法都是假设。北宋距今的年代已太过久远,时间能够毁灭一切证据,这使得《清明上河图》画题的原意很可能永远成谜。然而,这丝毫无碍这幅国宝名画的艺术价值。 我觉得也有可能这三种情况都可以解释作者意图。成语不有“一语双关”之说吗?那也许清明上河图是一图三关呢?也有可能,楼主你说对吧?

上星期六我们跟随十几个老师参观了昔日的帝王之家——故宫。 我们从午门进入观察了故宫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故宫里人们很少注意的太监走的们都注意到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保和殿。这里是殿试的考场,殿内还悬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据说从清代开始现任皇帝将下一任皇帝的名字一分为二,一半在皇帝那一半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待现任皇帝驾崩之后将他身上的一半字条与匾额后的字条一拼便是下任皇帝的名字了。游览结束后,我心中一直存留着疑问:古代没有起重机和一些现代建筑工具,他们是如何建成那么高的房子,吊起那么重的柱子和铜缸的呢?那个几百吨的大理石是怎么运过来的?现在的起重机也不一定能建起这么结实的建筑,故宫的建筑竟然能拆了还能原封不动的按上去,太神奇了!

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在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巨大灾变,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一声巨响,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人畜,树木,砖石等被卷入空中,又随风落下,数万房屋尽为齑粉,死伤2万余人,让人心惊胆颤,触目惊心。灾后,男女尽皆裸体,衣物首饰器皿全都飘到西山上去了。紫禁城外正在修缮围墙的3千工匠尽皆跌下脚手架,摔成肉袋,正在用早膳的天启皇帝躲在龙书案下才幸免于难。奇怪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用火药库爆炸或地震引起灾变,都难以解答。一时间,众说纷纭,天怒人怨,天启帝不得不下罪己诏,大赦天下。此事被御笔太监记入了明朝正史。 关于明朝北京王恭厂大爆炸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惊心动魄的灾难,但都莫过于解不开的自然灾难之谜,被人们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的是(1)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2)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3)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这三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是莫衷一是。 神秘的爆炸 明代自永乐年起火器制造就有了很大发展,驻守京城的京军所设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中神机营是明军主力部队,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和最强的兵力,为此明末的北京城内先后设立过6处火药厂局,凡是京营火器所需的铅子、火药都是由王恭厂预造,以备京营来领用,可见王恭厂当时是作为工部制造、储存火药的火药库。 公元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即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了一次离奇的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王恭厂所在位置是:(见[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卷胡同集》)大约今西城区新文化街以南、象来街以北、闹市口南街以东、民族宫南街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关于大爆炸的情况,在《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北京史地著作《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中都有记载,尤其是根据当时属于官方的、相当于现在政府新闻公报性质的邸报底本,佚名抄撰《天变邸抄》对王恭厂灾变记述极为详细。这部著作是最早记述王恭厂灾变的著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流传于明朝天启末年。其影响之大就连明代佚名小说《梼杌闲评》第四十回中也把这一事件写进了小说的情节之中。 《天变邸抄》对这次灾变的描述是: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启丙寅即天启六年),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西及平则门(今阜城门)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这次爆炸中心的“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 正在爆炸中心范围内,走在街上的官员薛风翔、房壮丽、吴中伟的大轿被打坏,伤者甚众,工部尚书董可威双臂折断,御史何廷枢、潘云翼在家中被震死,两家老小“覆入土中”,宣府杨总兵一行连人带马并长班关7人没了踪影。承恩寺街上行走的女轿,事后只见轿俱被打坏在街心,女客和轿夫都不见了。更有甚者,炸飞的“大木远落密云”,石驸马大街上有一5000斤重的大石狮竟被掷出顺成门(今宣武门)外。中心区以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波影响,皇上感到大震,起身便冲出乾清宫直奔交泰殿,(情急间)“内侍俱不及随,止(只)一近侍掖之而行”,这时“建极殿槛鸳瓦飞堕”,正中近侍头部、脑浆迸裂,而“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正修建大殿的工匠,因“震而下堕者二千人,俱成肉袋”。[ 小说《梼杌闲评》第四十回对这次爆炸的描绘是:到了五月六日巳刻,京师恰也作怪——京城中也自西北起,震天动地如霹雳之声,黑气冲天,彼此不辨。先是萧家堰,西至平则门、城隍庙,南至顺城门,倾颓房屋平地动摇有六七里,城楼、城墙上砖瓦如雨点飞下…… 奇异的“脱衣”现象 王恭厂灾变发生在300多年前,今人已经无法重现当时的景象,由于前人对科学的认知不像今天那样深刻,对于某些还不能解释的事情具有恐惧心理或是出于某种动机,像对于魏忠贤之流的仇恨,会借助灾祸来表达一种“天怨人怒”的心情,可能要加以渲染,夸大其神秘、奇异的成分。但那时的多种史料都作了类似的记载,可见像“脱衣”这样奇异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天变邸抄》)。“凡死伤俱裸露,员弘寺街轿中女赤体无恙”(《国榷》)。“木石人复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死者皆裸”(《帝京景物略》)。足见“脱衣”现象是大爆炸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于放射状冲击波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强劲的气流使“脱下”的衣服飘挂西山之树,昌平教场衣服成堆(《国榷》),“衣服挂于西山树梢、银钱器皿飘至昌平阅武场中”(《绥寇纪略》)。 虽然爆炸后冲击波是向四面扩散的,但从记载中看,爆炸的力量主要是在王恭厂中心区内,如石驸马大街到工部衙门一带是官府衙门集中的地方。爆炸后“官员人等死伤者难以计数”,冲击力量在东、西和北三个方向,以东面和北面更强一些,惟独丝毫未提及南面。 灾变成因众说纷纭 对于王恭厂特大爆炸,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有人说是火药自爆、也有人认为陨星坠落,认为隐火山热核强爆有之,认为是由地震、火药及可燃气体静电爆炸同时作用亦有之,更有甚者,认为是外星人入侵、UFO降临等。但每一个观点都没有摆出无可辩驳的证据,使人完全信服。 目前北京城正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原明代王恭厂(注:吴长元《宸垣识略》:明火药厂今废,有前、后王恭厂胡同)遗址所在区域也在旧城改造范围内,如何保护遗址,在故址地层建设勘探中是否能够找到某些寻找王恭厂大爆炸的实证,是揭开王恭厂大爆炸神秘面纱的关键。在近年城市开发中并没有得到来自这方面的消息,那么有关部门是否应该予以关注,是很重要的。也许有一天记载北京史上这一段离奇的灾害将会写上新的一笔。 奇诡的天启大爆炸 明朝天启年间,一天上午九点左右,北京的天空十分明亮,突然间,从城的东北方至城西南传来一阵轰隆声,出现了一个特大的火球在空中滚动。天空中有丝状、潮状的五色乱云在四处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柱直竖于城西南角,接着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方圆23里之内,瞬间夷为平地。这场大爆炸突如其来,其惨烈、诡秘世所罕见,发生的原因至今仍然从说纷纭,谁也解释不清。 据专家学者们收集当时的目击者见闻说:爆炸当时本来天空晴朗,忽然就听到一声巨大的轰雷响起。“隆隆”地在大地上滚过,声音震撼天地。从京城的西南角涌起一片遮天盖地的黑云。不大一会儿,又是一声巨响,天崩地裂。顿时,天空变得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东至顺成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方圆十三里,万余间房屋建筑顿时变成一片瓦砾。两万多居民非死即伤,断臂者、折足者、破头者无数,尸骸遍地,秽气熏天,一片狼籍,惨不忍睹,连牛马鸡犬都难逃一死。王恭厂一带,地裂十三丈,火光腾空。东自通州,北至密云、昌平,到处雷声震耳,被损坏的房屋建筑无数。老百姓有侥幸活命的,也都是披头散发,狼狈不堪,惊恐万分举国上陷入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之中,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久,又见南方的天空上有一股气直冲入云霄,天上的气团被绞得一团乱,演变成各种奇形怪状,有的像乱丝,有的像灵芝,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许久才渐渐散去。 出事当时,明熹宗朱由校正在乾清宫用早膳。突然,他发现大殿摇晃起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吓得不顾一切地往外逃。跑到门外,他又急忙拼命向交泰殿奔去,身边的侍卫们都惊得不知所措,只有一个贴身的内侍紧紧跟着他跑。刚到建极殿旁,天上忽然飞下瓦片,正巧砸在这个内侍的脑袋上,内侍当场脑浆迸裂,倒地而亡。熹宗皇帝这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一口气跑到交泰殿。大殿的一角放着一张大桌子,他连忙钻到桌子底下,才喘了口气,希望自己能逃过这一次劫难。 这场大爆炸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都震骇至极,人心惶惶。当时国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忠奸不分,很多大臣认为这场大爆炸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纷纷上书,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时弊,重振朝纲。皇帝一看群情激愤,事情也是既诡秘又恐怖,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诏”,表示要“痛加省醒”,并告诫大小臣工“务要竭虑洗心办事,痛加反省”,希望借此能使大明江山长治久安,“万事消弭”。他还下旨从国库中拨出黄金一万两救济灾民。 但是这场大爆炸,又不像一般的炸药爆炸,在爆炸之前还有征兆出现。皇帝的司礼太监刘若愚是这次大灾变的目击者之一,在他所著的《明宫史》一书中,详尽地记述了这场巨大灾变。据他记载:5月2日夜里,前门角楼出现“鬼火”,发出青色光芒,有好几百团之多,飘忽不定。不一会儿,鬼火合并成一个耀眼的大团。另一本书记载:在事发之前,后宰门的火神庙中忽然传出音乐,一会儿声音细些,一会儿声音粗些。守门的内侍刚要进去查看,忽然有个大火球一样的东西腾空而起,俄顷,东城发出震天的爆炸声,在爆炸中有许多人失踪。有一位新任总兵拜客,走到元宏寺大街,只听一声巨响,他和他的7个跟班,连人带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还有西会馆的熟师和学生一共36人,一声巨响之后,也没了踪迹。据说,承恩街上有一抬八人大轿正走着,巨响后,大轿补打坏扔在街上,轿中女客和8个抬轿的轿夫都不知去向。更奇怪的是,菜市口有个姓周的人,正同6个人说话。巨响之后,他的头颅突然飞去,尸体倒在地上,而他身边的6个人却安然无恙。爆炸之时,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掉落在远处,石驸马大街有一尊千斤重的大石狮子,几百人都推移不动,居然被一卷而起,落在10里外的顺成门外。猪马牛羊、鸡鸭狗鹅更时纷纷被卷入云霄,又从天空中落下。据说长安街一带,纷纷从天上落下许多人头来,德胜门一带落下的人的四肢最多。这一场碎尸雨,一直下了两个多小时。木头、石头、人头、人臂以及缺胳膊断腿的人、无头无脸的人,还有各种家禽的尸体,纷纷从天而降,真是骇人听闻。同时据记载:这次遇难者,不论男女,不论死活,也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很多人衣服鞋帽尽被刮去,全都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一篇当时的人写的笔记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在元宏街上有一乘女轿经过,只听一声震响,轿顶被掀去,女客全身的衣服都被刮走,赤裸裸地仍旧坐在轿中,全身竟没有一丝伤处。他们的衣服都被吹到哪里去了呢?据说事后有人发现,衣服全都飘到了西山,挂在树梢上。昌平县校场落的衣服堆成小山,其中器皿、衣服、首饰、银钱都有。这些现象至今无人解释,而且有可能被古人加上了渲染、夸大的成分。但从记载来看,像“脱衣”这样奇异的现象应该确实是存在的。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次大爆炸,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有人说明代自永乐年起火器制造就有了很大发展,火药大都由王恭厂制造,可见王恭厂当时是作为工部制造、储存火药的火药库。有可能是火药库爆炸引起了这场灾难,后来又被人夸大的记述,所以出现了现在的面目。又有人认为,这个三百多年前发生和事件其谜底与不明飞行物有关。三位美国科学家提出这是一个由反物质组成的陨石,意处地闯入太阳系,才导致了这场灾难。不过,仍有许多科学家持反对意见。假定是反物质,那么记载中的“不焚寸木”又怎么解释呢。看来历史谜底的彻底解开还需要时间。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UTC 零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55度,东经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通古斯爆炸事件距今已届满一世纪,目前当地的森林与生态环境已恢复。此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及1626年5月30日北京的王恭厂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沈阳故宫论文发表价格表最新

沈阳故宫门票价格现在网上预订是58元。挂牌好像是60元。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后经康熙、乾隆时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 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这是一篇论文啊 建议参照《故宫》百度百科及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故宫博物院的官网,左侧子目录里有你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以建筑方面为例:紫禁城宫殿→1、宫殿建筑2、紫禁城建筑研究。紫禁城建筑研究→1、历史沿革2、规划布局3、建筑法式4、建筑技术5、建筑艺术。进入本级子目录之后,再点击由此进入。能看见更细的划分目录。

沈阳故宫门票:58元交通如下:乘坐公交到【中街】或者【故宫西华门】站下车即可。温馨提示:游客服务中心有免费提供的婴儿车、轮椅等

沈阳故宫论文发表时间是几月

回答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世界三大宫殿之一。从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几乎每周一闭馆。 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0月,故宫博物院发布首款主题功能游戏和首张古画主题音乐专辑,拉开“智慧故宫”序幕。2019年10月,故宫博物院将推出剧集《故宫如梦》,以创新形式讲述年轻工匠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的过程。2019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清代宫廷中医药文物的科学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挖掘其科学价值。2019年10月19日,故宫博物院的V故宫获VR/AR创新金奖。 2020年1月23日,故宫博物院关于闭馆的公告。自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起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2020年3月24日,第十一届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大奖榜单发布,北京故宫博物院荣获“年度最佳文化旅游大奖”。5月1日,故宫博物院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

修建时间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然而,作为都城象 沈阳故宫构图征的皇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所以,史官对建皇宫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态度。有人推测故宫是老罕王迁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佟悦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迁都,当日下午就动身的。决定没有定下迁都之前不可能开始建宫殿。佟悦说,史料对故宫的最早记载是,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3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据介绍,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横扫辽东,不到十天攻克70余座城池,包括沈阳和辽阳。打下辽阳之后,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抚顺老家,胸怀大略的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定从萨尔浒迁居辽阳。1625年,努尔哈赤再次提出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进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萨尔浒老家,离开重镇辽阳还可以避开明朝的风头。三月三日(农历)上午决定出发,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开始启程,当晚到达沈阳辽阳交界的虎皮驿。四日清晨,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定都沈阳后,努尔哈赤加固明朝城墙,建造八门,改城内十字形大街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建造罕王宫居住。沈阳故宫何年开始建造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沈阳故宫2003年1月15日,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经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前史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研究,认定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年(天命九年)。但佟主任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佟悦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皇太极王府是不是故宫定都沈阳之后,亲王们都在城内兴建王府。康熙年间成图的《盛京城阙图》上记载了当时十一个亲王的王府,地位远不如四大贝勒的亲王府邸都有记载,而当时权倾一时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记载。佟悦分析,这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极外,另两个贝勒后来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府邸自然不被记录在案。专家们认为,皇太极的王府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了故宫是在他的王府基础上建造的。故宫的大政殿在过去不属于皇宫的一部分,佟悦介绍,大政殿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大政殿广场就像现在的市府广场一样,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会场所。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的皇宫。专家们推测,这里原来应该是皇太极的王府,皇太极登基之后,没有入住努尔哈赤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宫。没有新修王宫也是担心劳民伤财,而且简单的扩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632年主体建筑才完工。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沈阳北陵(昭陵)——皇太极陵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沈阳故宫冬季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满族设计者和建造者。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努尔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努尔哈赤在位期间,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这在史学界同样存在很大争议。李治亭教授认为,努尔哈赤在沈阳时一直都居住在故宫北门旁边,而不是居住在沈阳故宫里,这说明当时故宫肯定还没建完。而且建造宫殿是一项耗资巨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纷繁复杂,而努尔哈赤率部迁都沈阳18个月后便猝然离世。在这么短时间里,根本没有足够时间能将复杂的宫殿建造得如此之快。而佟主任则认为,一年半时间也不算太短,在辽阳城建造宫殿时也只用了2年多时间,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完全有时间修建宫殿。而根据史料最早记载,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时期,大政殿和与之成组的建筑十王亭时应该已经建好。当然,关于沈阳故宫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但李教授强调,只要能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解读故宫,那么这就是皇家宫殿留给后人最重要的一笔文化遗产。故宫地址地址: 沈河区沈阳路,兴隆大家庭南行100米。9满族风情满族是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前身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历史上虽几易其名,但几千年来都一脉相承。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满族的形成出现在15、16世纪的中国,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五十余年的不懈奋斗,统一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从此,“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自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使为一”。(《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国,改“满洲”为“满族”,标志着满族成为一个有别于其先世的崭新民族。满族的旗装历史上曾影响中国三百年,她那独特的发式,头饰无论是端庄的“两把头”、“高底鞋”,还是粗犷的 等,都流露出了这个朴实,强悍的民族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在婚俗上,满族遵循本族的婚嫁程序,最有特点的是“跨鞍”、“射箭”、“坐福”等,这其中有接受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婚俗成分,但同时也使关外的各民族的婚嫁更多染上了满族的色彩。自古生活在塞外赛天雪地的满族人民,对冰雪有着浓厚的感情,冰雪项目成为民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冰车、冰尜、爬犁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嘎拉哈、哈巴车、珍珠等更使北国儿童的游戏妙趣横生,其乐陶陶。除此之外,满族还是一个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最有特点的要数刺绣和剪纸。满族的刺绣和剪纸题材广泛,技法多样,既有身边的动物、植物形象,也有流传的神话故事,还有简洁大方的几何图案,体现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艺术的热爱。

沈阳故宫论文发表时间是多久

两个小时左右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为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宫殿,距今近400年历史。武功坊牌楼是进入沈阳故宫的门户,建于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是沈阳故宫唯一有历史纪年款识的标志性建筑。景点类型:历史建筑最佳季节:3月--5月、9月--11月游玩最佳。 春天和秋天温度适中,天气适宜;夏天炎热,冬天寒冷,但可以欣赏美丽的雪景。

修建时间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然而,作为都城象 沈阳故宫构图征的皇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所以,史官对建皇宫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态度。有人推测故宫是老罕王迁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佟悦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迁都,当日下午就动身的。决定没有定下迁都之前不可能开始建宫殿。佟悦说,史料对故宫的最早记载是,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3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据介绍,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横扫辽东,不到十天攻克70余座城池,包括沈阳和辽阳。打下辽阳之后,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抚顺老家,胸怀大略的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定从萨尔浒迁居辽阳。1625年,努尔哈赤再次提出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进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萨尔浒老家,离开重镇辽阳还可以避开明朝的风头。三月三日(农历)上午决定出发,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开始启程,当晚到达沈阳辽阳交界的虎皮驿。四日清晨,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定都沈阳后,努尔哈赤加固明朝城墙,建造八门,改城内十字形大街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建造罕王宫居住。沈阳故宫何年开始建造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沈阳故宫2003年1月15日,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经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前史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研究,认定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年(天命九年)。但佟主任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佟悦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皇太极王府是不是故宫定都沈阳之后,亲王们都在城内兴建王府。康熙年间成图的《盛京城阙图》上记载了当时十一个亲王的王府,地位远不如四大贝勒的亲王府邸都有记载,而当时权倾一时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记载。佟悦分析,这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极外,另两个贝勒后来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府邸自然不被记录在案。专家们认为,皇太极的王府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了故宫是在他的王府基础上建造的。故宫的大政殿在过去不属于皇宫的一部分,佟悦介绍,大政殿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大政殿广场就像现在的市府广场一样,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会场所。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的皇宫。专家们推测,这里原来应该是皇太极的王府,皇太极登基之后,没有入住努尔哈赤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宫。没有新修王宫也是担心劳民伤财,而且简单的扩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632年主体建筑才完工。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沈阳北陵(昭陵)——皇太极陵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沈阳故宫冬季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满族设计者和建造者。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努尔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努尔哈赤在位期间,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这在史学界同样存在很大争议。李治亭教授认为,努尔哈赤在沈阳时一直都居住在故宫北门旁边,而不是居住在沈阳故宫里,这说明当时故宫肯定还没建完。而且建造宫殿是一项耗资巨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纷繁复杂,而努尔哈赤率部迁都沈阳18个月后便猝然离世。在这么短时间里,根本没有足够时间能将复杂的宫殿建造得如此之快。而佟主任则认为,一年半时间也不算太短,在辽阳城建造宫殿时也只用了2年多时间,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完全有时间修建宫殿。而根据史料最早记载,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时期,大政殿和与之成组的建筑十王亭时应该已经建好。当然,关于沈阳故宫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但李教授强调,只要能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解读故宫,那么这就是皇家宫殿留给后人最重要的一笔文化遗产。故宫地址地址: 沈河区沈阳路,兴隆大家庭南行100米。9满族风情满族是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前身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历史上虽几易其名,但几千年来都一脉相承。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满族的形成出现在15、16世纪的中国,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五十余年的不懈奋斗,统一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从此,“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自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使为一”。(《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国,改“满洲”为“满族”,标志着满族成为一个有别于其先世的崭新民族。满族的旗装历史上曾影响中国三百年,她那独特的发式,头饰无论是端庄的“两把头”、“高底鞋”,还是粗犷的 等,都流露出了这个朴实,强悍的民族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在婚俗上,满族遵循本族的婚嫁程序,最有特点的是“跨鞍”、“射箭”、“坐福”等,这其中有接受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婚俗成分,但同时也使关外的各民族的婚嫁更多染上了满族的色彩。自古生活在塞外赛天雪地的满族人民,对冰雪有着浓厚的感情,冰雪项目成为民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冰车、冰尜、爬犁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嘎拉哈、哈巴车、珍珠等更使北国儿童的游戏妙趣横生,其乐陶陶。除此之外,满族还是一个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最有特点的要数刺绣和剪纸。满族的刺绣和剪纸题材广泛,技法多样,既有身边的动物、植物形象,也有流传的神话故事,还有简洁大方的几何图案,体现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艺术的热爱。

沈阳故宫 简要介绍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沈阳故宫 建筑结构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380年前的农历三月初三(今年4月11日),努尔哈赤率部众从辽阳迁都沈阳。从此,沈阳城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为一代帝王都城。从此,沈阳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化。今天的中街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故宫依然是沈阳最具吸引力的建筑。 几天前,古老的故宫宣布将恢复戏台和嘉荫堂的原貌,这将是故宫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最大规模的古建筑修缮工程。在戏台和嘉荫堂恢复之后,故宫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将恢复历史的原貌。 沈阳故宫崇政殿 在清朝统治的200多年中,这里发生过太多的事件,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传说故事。即使在今天,故宫仍然有许多史料中没有记载的谜团。谜团之一 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然而,作为都城象征的皇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所以,史官对建皇宫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态度。 有人推测故宫是老罕王迁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佟悦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迁都,当日下午就动身的。决定没有定下迁都之前不可能开始建宫殿。佟悦说,史料对故宫的最早记载是,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 据介绍,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横扫辽东,不到十天攻克70余座城池,包括沈阳和辽阳。打下辽阳之后,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抚顺老家,胸怀大略的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定从萨尔浒迁居辽阳。1625年,努尔哈赤再次提出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进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萨尔浒老家,离开重镇辽阳还可以避开明朝的风头。 三月三日(农历)上午决定出发,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开始启程,当晚到达沈阳辽阳交界的虎皮驿。四日清晨,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定都沈阳后,努尔哈赤加固明朝城墙,建造八门,改城内十字形大街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建造罕王宫居住。谜团之二 皇太极王府就是故宫?定都沈阳之后,亲王们都在城内兴建王府。康熙年间成图的《盛京城阙图》上记载了当时十一个亲王的王府,地位远不如四大贝勒的亲王府邸都有记载,而当时权倾一时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记载。佟悦分析,这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极外,另两个贝勒后来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府邸自然不被记录在案。 专家们认为,皇太极的王府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了故宫是在他的王府基础上建造的。故宫的大政殿在过去不属于皇宫的一部分,佟悦介绍,大政殿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大政殿广场就像现在的市府广场一样,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会场所。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的皇宫。专家们推测,这里原来应该是皇太极的王府,皇太极登基之后,没有入住努尔哈赤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宫。没有新修王宫也是担心劳民伤财,而且简单的扩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632年主体建筑才完工。谜团之三 庄妃招降洪承畴?庄妃即孝庄皇太后在清朝历史上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帮助年仅六岁的福临战胜多尔衮等强大对手登上帝位,又帮助康熙消灭了鳌拜。在清朝入关之前,庄妃最具传奇的传说就是她劝降了曾誓死不降的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 松锦战役失败被俘后,洪承畴被关押在故宫里边的三关庙内,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洪承畴不予理睬,甚至绝食求死。后来降清的汉官范文程前去劝降,他发现洪承畴几次将落在衣服上的灰尘掸去,于是他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美女劝降的计划开始展开。在夜深人静之时,洪承畴卧在床上,这时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走到面前,轻声软语地叫声“大人”,然后表示了对洪承畴誓死如归气节的仰慕。洪承畴立刻感觉到被人关心的温暖,世上竟有这样了解他的美女,不禁想到自己统率千军万马的威风和家中的娇妻美妾,求死之心立即动摇。美女见机送上一杯香茶,多日未进食的洪承畴喝下后立刻精神了许多。美女走后,洪承畴觉得人间美好,决定降清。 传说中,这位美女就是庄妃。佟悦介绍,这些都是野史中的传说,没有文字作证。历史资料记载,皇太极亲自到三关庙看望洪承畴,并亲手将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于是跪地称臣。佟悦分析,在皇太极劝降之前,可能已经有美女做好了招降的前期工作,庄妃劝降也有可能。沈阳故宫暗藏四大未解之谜 谜团之一,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谜团之二,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 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2003年1月15日,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经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前史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研究,认定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年(天命九年)。 但佟主任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佟悦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 谜团之三,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 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 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 谜团之四,努尔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 努尔哈赤在位期间,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这在史学界同样存在很大争议。李治亭教授认为,努尔哈赤在沈阳时一直都居住在故宫北门旁边,而不是居住在沈阳故宫里,这说明当时故宫肯定还没建完。而且建造宫殿是一项耗资巨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纷繁复杂,而努尔哈赤率部迁都沈阳18个月后便猝然离世。在这么短时间里,根本没有足够时间能将复杂的宫殿建造得如此之快。 而佟主任则认为,一年半时间也不算太短,在辽阳城建造宫殿时也只用了2年多时间,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完全有时间修建宫殿。而根据史料最早记载,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时期,大政殿和与之成组的建筑十王亭时应该已经建好。当然,关于沈阳故宫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但李教授强调,只要能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解读故宫,那么这就是皇家宫殿留给后人最重要的一笔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地址:

沈阳故宫论文发表时间是多久呀

你要自己向杂志社投稿,需要等待的时间就比较长,而且如果不通过审核,你的讠仑文就会石沉大海。这样容易耽误事,找个讠仑文网帮你发表,

论文投稿要根据杂志登记来定。一般是在3,4天审稿后会给你用稿声明,告诉你刊登的期刊。如果着急的话可以发加急的稿件呀,但就是费用上会都个几百块钱

一般来说正常的时间是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加急就会快一点,但是加急一般都是和杂志社有合作的公司才能行。

光审核就要1-3个月的时间,审稿严格,自己以此类推。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