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3000字内容

发布时间:2024-07-07 19:52:47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3000字内容

总结研究全国各地探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实践和新经验,结合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使命,必须把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课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创造、新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进理论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实践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有理论指导下的大众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二要在实践中产生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过去,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基本是“上下一般粗”,比如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主要是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为主,目的是解决一个基本的理论武装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强化理论武装外,还为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建设任务。面对全新的理论建设的新使命,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制度的改革。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积极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一是要解决长期形成的理论学习“上下一般粗”的问题,着力培养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识”。要看到,新时期的学习与以往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武装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围绕针对性、实践性、大众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学习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所谓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应是各级党组织首先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提出推动发展的科学理念、基本方略和规划,具体实施的策略、手段与方式方法等;进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再者,把创新的“大众化”理论成果循环往复地运用于本省、本市、本县、本企业、本单位和本乡镇的新实践,探索内在发展规律,再次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通过党员和群众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党组织的“集成创新”,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党章要求,各级党组织具有共性的职责和任务,但具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又有各自的本职业务,需要掌握相应的本领,而且本领高低决定党的命运。战争年代,如果领导革命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如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长期执政。因此,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从实践来看,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一是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的前沿知识。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有远见卓识,能够与时俱进。有远见卓识,就是思想上不断“抢占”战略制高点。知识就是力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学习新知识的历史责任。与时俱进,就是依据自身单位的实际,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向先进地区和先进省份、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学习。发展每向前迈一步,前沿知识学习就跟进一步或超前一步甚至几步,始终追求自身发展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踩在“巨人的肩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把研究理论、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理论,目的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问题;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就是研究来龙去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推进本职工作的不断创新。三是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向别的国家学习,向国内兄弟单位学习;请进来,请进来讲,请进来教,请进来联合做项目,共同开发研究等。总之,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制度,使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党组织集成创新。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网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把关于本职业务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世界各国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国内同行业、同专业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对本省本地区本系统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不断进行信息分析,分析趋势、分析亮点、分析可借鉴性。在此基础上,党组织再对本地本单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别人的创新和自家的创新,不断研究制定和推出集成创新的新方案,推进集成创新的组织实施。三、创新个性化学习,着力促进党员和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个性化学习,是党员个人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构建党组织学习形态的基础。学习,需要个人的认真思考和消化吸收,因此学习是个人的智力创造活动。即使是党组织的集体学习,接受知识、消化吸收知识也要靠个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党组织召开研讨会、务虚会,也必须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个人的知识更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补充知识。二是个人人生工作经验教训的自我总结。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一样,几乎有一半知识是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的,因此,必须有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加工。三是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方面结合起来,经过个人的消化吸收,才能实现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给个人充分的空间,鼓励党员和干部追求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实践中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兴奋点不同,只有通过个性化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所以,在实践中,一是要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倡个人作出个性化学习计划。二是要定期开展个性化学习成果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可促使参与者对交流内容有所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这样无疑会推进个人学习系统化。三是要有组织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对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既能推动个人学习的深化,又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蓬勃开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积累,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后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 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自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光辉的历史道路。在党的初创时期,它只有几十个党员、几个小组。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多人口的执政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近代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也好,一次次地都失败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成果最终也为袁世凯所窃取。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自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使其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到达胜利的彼岸。中国革命和富强的领导责任只能由共产党人来承担。中国无产阶级那时人数虽然不多,但它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且,由于它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更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彷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期待,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飙。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但在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明显暴露出来。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这就逐渐引起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种怀疑和批判,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由于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 的北方邻国,因而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诞生,使正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更给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苦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雨后春笋”般出现,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921年7月23日,各地党的早期组织选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李达、邓恩铭、王尽美、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也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党的根本目的,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党纲中还包含着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如关于党员条件的规定,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规定,等等,大会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其中,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两大革命任务,这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辛亥革命,虽然帝国主义未能完全吞并中国,但中国人民却始终未能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历史呼唤新的领导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④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上4点须详细解释)(3)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了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国民党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在大革命失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积极倡导、组织、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国民党破坏和平,挑起内战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完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必然的。

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及时健全完善基层组织系统,实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全覆盖。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大力推行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加大党务公开力度,积极引导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党建工作重心放在党支部建设上,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提高党员素质,不断壮大党员队伍,逐步消灭无党员班组,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要规范党务工作机构设置,完善党务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党务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稳定政工干部队伍,为加强党建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证。  着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力度,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和提拔任用“三挂钩”制度。要着眼源头治理,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落实。要围绕生产经营目标,进一步加强专项监督检查,强化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要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抓好工团组织建设。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切实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原则,把工团组织工作纳入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格局,认真落实自治区总工会和自治区团委等上级工团组织的有关工作部署,以“五星级职代会”“五四先进团委”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工团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引导各级工团组织融入中心开展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激励和引导广大职工和团员青年立足岗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3000字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积累,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后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 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自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光辉的历史道路。在党的初创时期,它只有几十个党员、几个小组。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领导着13亿多人口的执政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近代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也好,一次次地都失败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成果最终也为袁世凯所窃取。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自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使其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到达胜利的彼岸。中国革命和富强的领导责任只能由共产党人来承担。中国无产阶级那时人数虽然不多,但它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且,由于它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更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彷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期待,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飙。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但在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明显暴露出来。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这就逐渐引起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种怀疑和批判,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由于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 的北方邻国,因而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诞生,使正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更给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苦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雨后春笋”般出现,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921年7月23日,各地党的早期组织选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李达、邓恩铭、王尽美、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也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党的根本目的,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党纲中还包含着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如关于党员条件的规定,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规定,等等,大会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其中,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两大革命任务,这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辛亥革命,虽然帝国主义未能完全吞并中国,但中国人民却始终未能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历史呼唤新的领导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④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上4点须详细解释)(3)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了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国民党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在大革命失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积极倡导、组织、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国民党破坏和平,挑起内战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完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必然的。

总结研究全国各地探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实践和新经验,结合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使命,必须把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课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创造、新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进理论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实践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有理论指导下的大众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二要在实践中产生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过去,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基本是“上下一般粗”,比如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主要是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为主,目的是解决一个基本的理论武装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强化理论武装外,还为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建设任务。面对全新的理论建设的新使命,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制度的改革。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积极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一是要解决长期形成的理论学习“上下一般粗”的问题,着力培养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识”。要看到,新时期的学习与以往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武装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围绕针对性、实践性、大众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学习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所谓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应是各级党组织首先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提出推动发展的科学理念、基本方略和规划,具体实施的策略、手段与方式方法等;进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再者,把创新的“大众化”理论成果循环往复地运用于本省、本市、本县、本企业、本单位和本乡镇的新实践,探索内在发展规律,再次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通过党员和群众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党组织的“集成创新”,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党章要求,各级党组织具有共性的职责和任务,但具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又有各自的本职业务,需要掌握相应的本领,而且本领高低决定党的命运。战争年代,如果领导革命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如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长期执政。因此,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从实践来看,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一是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的前沿知识。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有远见卓识,能够与时俱进。有远见卓识,就是思想上不断“抢占”战略制高点。知识就是力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学习新知识的历史责任。与时俱进,就是依据自身单位的实际,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向先进地区和先进省份、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学习。发展每向前迈一步,前沿知识学习就跟进一步或超前一步甚至几步,始终追求自身发展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踩在“巨人的肩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把研究理论、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理论,目的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问题;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就是研究来龙去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推进本职工作的不断创新。三是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向别的国家学习,向国内兄弟单位学习;请进来,请进来讲,请进来教,请进来联合做项目,共同开发研究等。总之,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制度,使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党组织集成创新。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网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把关于本职业务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世界各国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国内同行业、同专业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对本省本地区本系统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不断进行信息分析,分析趋势、分析亮点、分析可借鉴性。在此基础上,党组织再对本地本单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别人的创新和自家的创新,不断研究制定和推出集成创新的新方案,推进集成创新的组织实施。三、创新个性化学习,着力促进党员和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个性化学习,是党员个人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构建党组织学习形态的基础。学习,需要个人的认真思考和消化吸收,因此学习是个人的智力创造活动。即使是党组织的集体学习,接受知识、消化吸收知识也要靠个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党组织召开研讨会、务虚会,也必须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个人的知识更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补充知识。二是个人人生工作经验教训的自我总结。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一样,几乎有一半知识是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的,因此,必须有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加工。三是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方面结合起来,经过个人的消化吸收,才能实现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给个人充分的空间,鼓励党员和干部追求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实践中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兴奋点不同,只有通过个性化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所以,在实践中,一是要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倡个人作出个性化学习计划。二是要定期开展个性化学习成果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可促使参与者对交流内容有所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这样无疑会推进个人学习系统化。三是要有组织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对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既能推动个人学习的深化,又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蓬勃开展。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3000字怎么写

当前,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农业税免征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与村支“两委”的利益联结不再紧密,农村基层组织化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必须着力“一盖两化”,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化程度,不断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党的组织全覆盖。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必须要提高党组织在各领域的覆盖率。一是在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市场关联度高,具有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农户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党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在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将同一个产业内的党员组织在一起,由党员干部领办、创办,更好地发挥党员的示范、引导、帮扶作用,使示范园区真正成为致富能手帮带的示范园、产业基地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生产田。三是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按照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到哪里的思路,根据农村发展需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一项产业、一个支部、一面旗帜”的党群共建发展格局。四是在行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各种农村专业协会的建立发展,起到了引导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其在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夯实实党的执政基础,探索建立党组织也迫在眉睫。总之,要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覆盖面,有效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自治组织规范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农村村民、社区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一要规范化组建,在农村基层,最为常见的自治组织有村委会、村民小组、议事会、护河队、护林队等,在成立这些组织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相关规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建议,公开进行推荐、民主进行选举,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唤醒他们“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让群众自己议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事。二要规范化运行,群众自治组织组建是基础,关键是常态化、规范化的运行。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既充分体现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切实保证村级其他组织发挥功能;坚持依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建章立制;坚持把村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实用实效、便于操作,使各项制度的制定着眼实际,有章可循,操作性强的原则,做到该开的会一次不差、该知晓的一个不少、该表决的人人有份,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始终。经济组织股份化。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农民手中的资源,采取“三变”模式有效整合起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重新有效组织群众,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一是村集体要领办实体项目,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村支“两委”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等,选准发展路子,在征得广大群众的意见后,村干部带头领办或者创办养殖场、精米加工厂、精品果园、建筑劳务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等实体项目,在闯荡市场中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带头示范,对广大群众进行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教育引导,树立抱团发展的信心、增强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与支持。二是科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无论是村集体自己领办,还是招商引资合办,必须要把全体村民的利益考虑进去,坚持“以资入股、按股分红、人人有份”的原则,科学建立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全覆盖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占股有保底、入股有分红、劳动有报酬”的目标,进一步组织好、凝聚好广大党员群众,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认真领会内涵,牢固树立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揽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解,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各种经济主体、社会管理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而且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自治实践的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和资源调配权力,权力影响相对弱化,再使用权力手段,既没有足够的条件,也不适应新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同志也深刻地体会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在陈旧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搞的一些工作和活动,与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对路。二是从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来讲,基层党组织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任务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三是服务型党组织的构成要素,除了“服务”二字,还有一个“型”字,就是要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系统、稳定、长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载体过多、提法较散,有些做法难以坚持下去。因此,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发展形势和群众需求的必然要求,必须要牢固树立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揽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突破口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个关键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必须要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必须要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怎么结合,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改善中的问题及群众诉求中,反思倒推基层党组织应该有哪些服务职能,怎样履行服务职能、发挥作用。比如: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中,就要从土地确权矛盾纠纷多、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农民务工和创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缺乏关爱等问题中,反思基层党组织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征地拆迁等容易引发突出矛盾和群体性上访及群众来信来访比较集中的案件中,反思党组织在说服教育群众、疏导群众情绪、排查化解矛盾等方面是否做到位,应该建立怎样的应对机制;从一些群众中反映的基层干部和执法、服务窗口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作风漂浮,村(居)务不公开,反思党组织怎么去规范干部行为,需要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机制;从一些非公企业职工工作不稳定、“雇佣”思想严重等问题中,反思党组织怎么去沟通协调好业主与党员和职工的关系,怎么促成企业发展与企业党建同步推进、怎么促成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机制,等等。问题找准了,才能牵住“牛鼻子”,找到突破口。三、坚持务实创新,用项目化操作方式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既要务实又要创新,二者必须兼得而且重在务实、贵在创新。务实就是要做一些实在、具体、可操作性强、有效益的事;创新就是要打破一些基层党组织、重工作任务轻人性化关怀,对下级党组织和党员要求尽义务多、保障权力少、服务少等定势思维,推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向服务转型。实践证明,实行项目化操作是体现务实创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但在实施中要注重方式、方法。一是要区分基层党建项目与经济工作的不同点。经济工作项目更多侧重于“硬件”投入和建设,基层党建项目进行“硬件”建设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项目怎么组织、怎么运行、怎么管理的制度机制,通过项目建设起到强化组织、带动队伍的作用,也就是要拿出“硬件”背后的“软件”,把结果落脚到提升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来。二是要着眼于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能力选项目。要紧扣强化党组织服务能力、服务实力选项目做方案,力求做到上一个项目解决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做几件让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形成一套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方式、方法,带动一批服务组织和服务队伍,搭建一个能让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培树一批先进典型和典型事例,最终强化一项或几项党组织服务功能。三是要注重设计好操作程序和配套制度建设。项目定下来,要围绕强化服务功能这个目标设计好清晰的路线图和流程图。要把开展试点工作的有利条件、所具备的资源和存在的问题想清楚,人、财、物怎么匹配要考虑好,方法、步骤、时限、要求、责任要安排好,配合操作程序需要制定哪些制度要谋划好,不能笼而统之、图热闹、赶形式。积极发动和组织有关单位、各类组织和党员、群众参与。强化服务功能,仅靠基层党组织和几个基层干部是干不好的。要善于借助联系领导、联系部门、辖区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推动。

摘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基础性工程,关系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三农”工作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当前处于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转变的关键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把握时代特点,紧抓主要矛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让党的旗帜在农村高高飘扬,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指南针和助推器。关键词: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以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村级党支部为核心,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根基一是抓好基层村级党组织设置,选好用好书记这一关键人物,按照“选好一个人,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配备好副书记、组织、宣传、纪检等委员,防止因职位空缺导致工作缺失。二是抓好书记和组织委员的培养,组织村书记、组织委员培训、轮训等,提高他们带领班子抓党建的能力,防止出现书记和组织委员不懂党建、不会党建、不抓党建等问题。三是抓好软弱涣散基层支部的整治,对班子配备不齐,委员职位空缺或不胜任现职的,限期调整、配备到位,必要时派出镇级干部担任村书记职务;对管理混乱、矛盾纠纷集中的村级党

总结研究全国各地探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实践和新经验,结合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使命,必须把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课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创造、新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进理论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实践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有理论指导下的大众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二要在实践中产生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过去,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基本是“上下一般粗”,比如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主要是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为主,目的是解决一个基本的理论武装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强化理论武装外,还为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建设任务。面对全新的理论建设的新使命,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制度的改革。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积极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一是要解决长期形成的理论学习“上下一般粗”的问题,着力培养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识”。要看到,新时期的学习与以往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武装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围绕针对性、实践性、大众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学习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所谓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应是各级党组织首先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提出推动发展的科学理念、基本方略和规划,具体实施的策略、手段与方式方法等;进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再者,把创新的“大众化”理论成果循环往复地运用于本省、本市、本县、本企业、本单位和本乡镇的新实践,探索内在发展规律,再次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通过党员和群众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党组织的“集成创新”,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党章要求,各级党组织具有共性的职责和任务,但具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又有各自的本职业务,需要掌握相应的本领,而且本领高低决定党的命运。战争年代,如果领导革命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如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长期执政。因此,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从实践来看,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一是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的前沿知识。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有远见卓识,能够与时俱进。有远见卓识,就是思想上不断“抢占”战略制高点。知识就是力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学习新知识的历史责任。与时俱进,就是依据自身单位的实际,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向先进地区和先进省份、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学习。发展每向前迈一步,前沿知识学习就跟进一步或超前一步甚至几步,始终追求自身发展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踩在“巨人的肩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把研究理论、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理论,目的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问题;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就是研究来龙去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推进本职工作的不断创新。三是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向别的国家学习,向国内兄弟单位学习;请进来,请进来讲,请进来教,请进来联合做项目,共同开发研究等。总之,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制度,使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党组织集成创新。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网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把关于本职业务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世界各国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国内同行业、同专业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对本省本地区本系统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不断进行信息分析,分析趋势、分析亮点、分析可借鉴性。在此基础上,党组织再对本地本单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别人的创新和自家的创新,不断研究制定和推出集成创新的新方案,推进集成创新的组织实施。三、创新个性化学习,着力促进党员和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个性化学习,是党员个人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构建党组织学习形态的基础。学习,需要个人的认真思考和消化吸收,因此学习是个人的智力创造活动。即使是党组织的集体学习,接受知识、消化吸收知识也要靠个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党组织召开研讨会、务虚会,也必须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个人的知识更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补充知识。二是个人人生工作经验教训的自我总结。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一样,几乎有一半知识是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的,因此,必须有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加工。三是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方面结合起来,经过个人的消化吸收,才能实现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给个人充分的空间,鼓励党员和干部追求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实践中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兴奋点不同,只有通过个性化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所以,在实践中,一是要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倡个人作出个性化学习计划。二是要定期开展个性化学习成果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可促使参与者对交流内容有所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这样无疑会推进个人学习系统化。三是要有组织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对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既能推动个人学习的深化,又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蓬勃开展。

党的建设论文3000字内容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经过了一个假期我了解了国家与党的精神与信念。了解了更深一层的党的意义。国家与党的精神,首要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全党和全国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把几年来我们所熟悉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说明我们党在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深化,表明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这对于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生产力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把5800万党员凝聚在一起,把13亿人民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邱少云同志那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那种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那种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一个又一个革命前辈是视纪律重于生命的典型代表。在清朝末年,中国背负了一个又一个的屈辱,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但是,往往人在极限时而实现突破,这个力量是无敌的,我们拿起了镰刀锄头,去反击帝国主义者的洋枪大炮,这时,历史选择了反击。在1937年时,日本大举进攻中国,这次,我们没有懦弱,我们的毛主席带领我们勇敢抗击敌人,这时,历史在中国危难的时候选择了毛泽东和反击。在文革时期,四人帮在整个中国搅得人民不得安宁,这时,在国家需要治理的时候,历史选择了邓小平。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向世界宣布: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不怕你们!我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崛起了!那么,力量在哪里呢?今天人们常常会提到一位伟大哲人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邓小平爷爷也提到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当时落后?因为当时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得太深,女孩都不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没有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现在,中国选择了我们,历史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中国不再伤痕累累,中国的历史不再有屈辱的一页。让我们新一代为他抹平创伤,为他摘下屈辱的包袱。让他轻松的发展,用事实来反击帝国主义,你不是说中国是东亚病夫吗?那就让我们前进的拳头击碎你的思想;还想再侵犯我们神圣的徒弟吗?那就让我们前进的脚步轧碎你的意图。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历史的选择!满意请采纳

思路:可以从学习党史国史教育的优势展开,并结合自己的感悟、理解加以说明。我认为在学习党史、国史与中国梦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如何形成的。学习党史和国史,就是实事求是地告诉我们,党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建立起新中国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我们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也有过错误。既要实事求是地讲出我们犯过错误,也要讲出我们为什么犯错误,并且要讲明我们又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要分清哪些是主流,哪些是支流;要明白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党史和国史都有丰富的内容,是最好的教科书。同时,将学习党史与开辟未来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党有很多理论创造是与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在一起的,而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是与开辟未来联系在一起的。再者,学习党史和国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再造功能。中国古代一直很注意历史的教化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党史和国史更要发挥文化再造功能,要展现何为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何为历史上名流千古的国史英雄。他们不仅包括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还包括那些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平凡工作在自己岗位上的奉献者。在党史和国史的撰写中,我们要为这些为中国崛起而做出努力的人们留下历史的印记。这样的书写不仅是在做历史的记载,也是在做文化的传承,我们将用丰富的历史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气。史学的繁荣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承载着文化功能。认真学习党史和国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新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用历史去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文化功能,起到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文化上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后又率领着炎黄子孙继续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画卷。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若你实在是无从下手,可以戳我!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范文

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单位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写: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取得地效果。如:好人好事、单位、部门、个人荣誉等当然,从这两方面写比较空洞,可以加进去一些实例,如:通过加强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如何组织开展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党组织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党组织开展的便民活动等。就党员来讲通过学习教育,如何发展先锋模范作用,如开展共产党员岗,挂牌服务;咨询、春运期间党员放弃休息日工作的典型也可。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