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文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9-06 00:49:41

论文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课题界定: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四、理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研究重点: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和过程: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1、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对于个体成长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2、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学生、教育目标都不同于一般的小学教育,有自己的规律3、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学前教育规律,知道学前实践,因此有意义。

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幼儿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差距,普及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幼儿教育得到改革以来,各地方和政府都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幼教人员的配备等,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很多幼儿都能在自己的社区或就近的一些幼儿园入学。但我国的幼儿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幼儿教育差距非常大。扩展资料: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A:幼儿常规活动要求1.能衣着整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能向老师问早、问好,能与家长说再见。2.能接受晨检,按号数插好自己的晨检牌。3.不带危险品、零食入园。能将外衣、帽子等放在固定地方。4.学习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愿意进区游戏。5.玩桌面游戏时,能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不影响别人。B:对教师要求 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做好室内外清洁卫生工作。 接待幼儿,与家长做好交接手续,检查幼儿外套,帽子的放置。4.观察幼儿来园精神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与保健医取得联系。 组织幼儿桌面游戏,提醒幼儿做好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 清点人数,作好点名记录。7.作好幼儿生活用品的安放及毛巾、水杯等的消毒工作。8.准备好幼儿一日饮水,保证幼儿随时有温开水喝。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幼儿如厕能力是指幼儿会独自如厕、自理如厕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集体时,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进餐、午睡、如厕等生活自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小班幼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在孩子入园后的观察中发现:幼儿由于家中使用的是大人的马桶或痰盂和旱厕,不利于幼儿独自使用,于是,家长是帮助幼儿如厕。甚至有的家长按时给幼儿把尿,幼儿没有独自小便的意识或表述的意愿,更没有自理小便的能力。有的幼儿在睡觉时还用尿布,养成幼儿有便意不知表述,没有在便池如厕的意识和不会自理。其次,幼儿在家中多有老人带养,老人样样事情包办再先,从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动手操作,造成幼儿动手能力非常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入园以后,幼儿表现在不会向老师表述而尿裤子;如厕时,幼儿不会穿脱裤子,心理紧张;便后幼儿又不会提起裤子,一个个光着屁股等待老师的帮助。所以,对初入园幼儿进行如厕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幼儿现状调查:小班幼儿倾向于幼儿整理衣裤和入厕后的清理能力上,我们总结出幼儿在如厕行为养成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幼儿如厕后整理衣裤的能力较弱。2、便后没有掌握正确的擦拭方法。3、幼儿有便意后不能及时入厕,有弄脏衣裤和床铺的现象。4、不能合理使用纸张,有浪费现象。5、在卫生间玩耍、打闹。6、有窥视异性入厕的行为。7、不歧视、笑话尿湿床铺或弄脏衣裤的幼儿。8、不会观察自己的排便情况。通过和家长交谈,我发现在家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包办代替。2、没有交给孩子识别异常大小便的意识。3、在遇到孩子尿床或拉裤子时,有训斥的现象。4、不重视幼儿如厕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认为无所谓。二、重点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出现上述如厕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弱。2、由于家长包办,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3、缺少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4、农村家长对幼儿入厕习惯养成关注不够。5、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三、重点制定对策:针对小班幼儿存在的个性问题,我们制定了“四个环节、四个原则、四个方法”的实施对策,做到将集体教学和随机教育结合;身体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齐抓;自理能力与行为习惯养成并重;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管。(一)环节:1.让教育活动成为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环节。 让晨间接待来园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环节。3.让游戏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让生活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二)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日生活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家园共育原则。(三)方法:情景教育法,家园对照法,儿歌故事法,奖励评比法。四、对策的实施:(一)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让环境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丰富的环境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提醒幼儿如厕前、如厕时、如厕后应该怎样做。幼儿如厕后及时提高裤子。在便池上方粘贴不同的标志,提示幼儿按男女如厕。大班粘贴男孩(小绅士)、女孩(小天使)标志,要求幼儿按相应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各班均将洗手的方法、提衣裤的方法照成照片在盥洗室粘贴,提醒幼儿整理好衣裤并按规定的要求清洗双手。为使幼儿能节约用水、用纸,教师创编了洗手歌,用儿歌进行时间上的隐性提示。在节约用纸方面教师也将用纸量和折纸的方法照成照片。(二)开展如厕健康教育,让健康知识深入幼儿内心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是如厕课题更好开展的前提,为此各班围绕如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小班社会“学习自己如厕”,引导幼儿学习自己如厕,尽可能不尿湿裤子,并知道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大班科学“有趣的座便器”通过认识座便器的外部结构特征,座便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懂得爱惜物品,节约用水的道理。孩子如厕时总喜欢奔跑,而当地面有水时就会很滑,教师除了及时拖干净外,也把入厕安全设计成了一节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猜猜小动物怎么走路”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模仿小猫走路“轻轻”,模仿小乌龟走路“慢慢”等特点,来培养幼儿安静如厕的习惯。(三)抓好随机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如厕习惯1、刚入园幼儿不乐意主动在园如厕如厕是小班幼儿的一大难题,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讲,由于幼儿园与家庭厕所的环境及如厕方式之间的差异,使幼儿对如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大多不喜欢在幼儿园上厕所,尤其是大便,有时出现便在裤子里或床上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宝宝在家如厕情况”的问卷调查,仔细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如厕情况,做好记录,耐心去帮助幼儿建立如厕排便的习惯。对于尿裤子及尿床的幼儿则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使幼儿消除恐惧,能够在幼儿园里主动入厕。2、幼儿如厕拥挤,相互碰撞小班幼儿的年龄还小,规则意识差,往往不会去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比较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相互谦让,在如厕及便后洗手时经常挤在一起,争着如厕、洗手。我们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旁贴上小脚印。幼儿马上明白了,要踩在小脚印上才能如厕、洗手,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幼儿便后不能用正确方法主动洗手幼儿如厕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后经常会忘记洗手,有的幼儿虽然洗手了,但是方法不正确。为了增加幼儿的正确洗手、如厕等生活常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听故事、念儿歌的形式向幼儿进行卫生教育。4、幼儿不能便后独立整理衣裤幼儿在家中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代替的,造成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我们要耐心教给幼儿正确的整理衣裤方法,多观察、关注,提醒和帮助幼儿将衣裤整理好,平时加强练习,并与幼儿家长及时沟通,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方便的衣裤,便于幼儿穿脱提拉。要让家长尽量给幼儿多一点的锻炼机会,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我们要使用亲切的口吻,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 “你真棒”,你真能干,教师通过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发挥了语言的魅力,幼儿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增强了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5、便后幼儿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擦拭,不能掌握正确的用纸量。我们教会幼儿从前向后的擦拭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每次等他们擦完以后以教师还以“看看小屁屁干净不干净”为由检查一下,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心理1、対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的隐私在幼儿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喜欢窥视异性的如厕方式,尤以小班幼儿居多。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性别教育,使幼儿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如厕方式,打消幼儿对异性如厕的神秘感。同时我们在全体幼儿中开展了如厕隐私教育,即:要求幼儿按男女分别如厕,在他人如厕时不进行窥视,尊重他人的如厕隐私2、教育幼儿不歧视大小便失禁的幼儿幼儿在园或家中常有尿床或拉裤子的现象,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会遭人笑话,这样会使尿床或拉裤子的幼儿不好意思。尤其是再加上教师或家中的训斥,就会使孩子更加的自卑。因此我们在幼儿中开展了阳光教育,即不笑话大小便失禁的小伙伴,帮助他及时更换衣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安抚孩子,不要太过于声张。尊重孩子的自尊,将孩子带入到寝室更换衣裤,不要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进行。同时和家长达成一致,请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时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如遇此次情况经常发生时,则要求教师在园及时提醒这些孩子如厕,避免孩子尿裤子。并及时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带孩子进行治疗。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配合,针对幼儿如厕问题及时沟通,达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工作:(一)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把对孩子如厕方面提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如:家长会,每天的入、离园时间,家园联系栏等,请家长配合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商量对策。(二)家园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家长在家里要让幼儿独自养成入厕的好习惯,对幼儿提出与幼儿园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学习正确入厕的方法,这样家园共同努力,保证幼儿在园在家生活规律的一致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厕能力。(三)通过多种形式(家长会、家园宣传栏、班级QQ群、家园联系栏、每月话题、家长预约谈话),向家长宣传“培养文明如厕习惯的重要性和方法”及相关知识。(四)邀请保健老师为家长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及时有效的让家长了解一些培养幼儿文明如厕的措施与方法,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在家也能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良好如厕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及家长都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如厕教育,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抓住幼儿如厕环节,利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幼儿学会自立大小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幼儿真正全面健康地成长。幼儿园还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让好习惯陪伴幼儿一生。

论文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幼儿如厕能力是指幼儿会独自如厕、自理如厕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集体时,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进餐、午睡、如厕等生活自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小班幼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在孩子入园后的观察中发现:幼儿由于家中使用的是大人的马桶或痰盂和旱厕,不利于幼儿独自使用,于是,家长是帮助幼儿如厕。甚至有的家长按时给幼儿把尿,幼儿没有独自小便的意识或表述的意愿,更没有自理小便的能力。有的幼儿在睡觉时还用尿布,养成幼儿有便意不知表述,没有在便池如厕的意识和不会自理。其次,幼儿在家中多有老人带养,老人样样事情包办再先,从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动手操作,造成幼儿动手能力非常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入园以后,幼儿表现在不会向老师表述而尿裤子;如厕时,幼儿不会穿脱裤子,心理紧张;便后幼儿又不会提起裤子,一个个光着屁股等待老师的帮助。所以,对初入园幼儿进行如厕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幼儿现状调查:小班幼儿倾向于幼儿整理衣裤和入厕后的清理能力上,我们总结出幼儿在如厕行为养成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幼儿如厕后整理衣裤的能力较弱。2、便后没有掌握正确的擦拭方法。3、幼儿有便意后不能及时入厕,有弄脏衣裤和床铺的现象。4、不能合理使用纸张,有浪费现象。5、在卫生间玩耍、打闹。6、有窥视异性入厕的行为。7、不歧视、笑话尿湿床铺或弄脏衣裤的幼儿。8、不会观察自己的排便情况。通过和家长交谈,我发现在家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包办代替。2、没有交给孩子识别异常大小便的意识。3、在遇到孩子尿床或拉裤子时,有训斥的现象。4、不重视幼儿如厕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认为无所谓。二、重点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出现上述如厕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弱。2、由于家长包办,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3、缺少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4、农村家长对幼儿入厕习惯养成关注不够。5、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三、重点制定对策:针对小班幼儿存在的个性问题,我们制定了“四个环节、四个原则、四个方法”的实施对策,做到将集体教学和随机教育结合;身体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齐抓;自理能力与行为习惯养成并重;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管。(一)环节:1.让教育活动成为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环节。 让晨间接待来园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环节。3.让游戏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让生活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二)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日生活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家园共育原则。(三)方法:情景教育法,家园对照法,儿歌故事法,奖励评比法。四、对策的实施:(一)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让环境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丰富的环境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提醒幼儿如厕前、如厕时、如厕后应该怎样做。幼儿如厕后及时提高裤子。在便池上方粘贴不同的标志,提示幼儿按男女如厕。大班粘贴男孩(小绅士)、女孩(小天使)标志,要求幼儿按相应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各班均将洗手的方法、提衣裤的方法照成照片在盥洗室粘贴,提醒幼儿整理好衣裤并按规定的要求清洗双手。为使幼儿能节约用水、用纸,教师创编了洗手歌,用儿歌进行时间上的隐性提示。在节约用纸方面教师也将用纸量和折纸的方法照成照片。(二)开展如厕健康教育,让健康知识深入幼儿内心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是如厕课题更好开展的前提,为此各班围绕如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小班社会“学习自己如厕”,引导幼儿学习自己如厕,尽可能不尿湿裤子,并知道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大班科学“有趣的座便器”通过认识座便器的外部结构特征,座便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懂得爱惜物品,节约用水的道理。孩子如厕时总喜欢奔跑,而当地面有水时就会很滑,教师除了及时拖干净外,也把入厕安全设计成了一节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猜猜小动物怎么走路”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模仿小猫走路“轻轻”,模仿小乌龟走路“慢慢”等特点,来培养幼儿安静如厕的习惯。(三)抓好随机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如厕习惯1、刚入园幼儿不乐意主动在园如厕如厕是小班幼儿的一大难题,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讲,由于幼儿园与家庭厕所的环境及如厕方式之间的差异,使幼儿对如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大多不喜欢在幼儿园上厕所,尤其是大便,有时出现便在裤子里或床上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宝宝在家如厕情况”的问卷调查,仔细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如厕情况,做好记录,耐心去帮助幼儿建立如厕排便的习惯。对于尿裤子及尿床的幼儿则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使幼儿消除恐惧,能够在幼儿园里主动入厕。2、幼儿如厕拥挤,相互碰撞小班幼儿的年龄还小,规则意识差,往往不会去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比较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相互谦让,在如厕及便后洗手时经常挤在一起,争着如厕、洗手。我们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旁贴上小脚印。幼儿马上明白了,要踩在小脚印上才能如厕、洗手,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幼儿便后不能用正确方法主动洗手幼儿如厕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后经常会忘记洗手,有的幼儿虽然洗手了,但是方法不正确。为了增加幼儿的正确洗手、如厕等生活常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听故事、念儿歌的形式向幼儿进行卫生教育。4、幼儿不能便后独立整理衣裤幼儿在家中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代替的,造成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我们要耐心教给幼儿正确的整理衣裤方法,多观察、关注,提醒和帮助幼儿将衣裤整理好,平时加强练习,并与幼儿家长及时沟通,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方便的衣裤,便于幼儿穿脱提拉。要让家长尽量给幼儿多一点的锻炼机会,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我们要使用亲切的口吻,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 “你真棒”,你真能干,教师通过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发挥了语言的魅力,幼儿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增强了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5、便后幼儿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擦拭,不能掌握正确的用纸量。我们教会幼儿从前向后的擦拭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每次等他们擦完以后以教师还以“看看小屁屁干净不干净”为由检查一下,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心理1、対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的隐私在幼儿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喜欢窥视异性的如厕方式,尤以小班幼儿居多。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性别教育,使幼儿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如厕方式,打消幼儿对异性如厕的神秘感。同时我们在全体幼儿中开展了如厕隐私教育,即:要求幼儿按男女分别如厕,在他人如厕时不进行窥视,尊重他人的如厕隐私2、教育幼儿不歧视大小便失禁的幼儿幼儿在园或家中常有尿床或拉裤子的现象,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会遭人笑话,这样会使尿床或拉裤子的幼儿不好意思。尤其是再加上教师或家中的训斥,就会使孩子更加的自卑。因此我们在幼儿中开展了阳光教育,即不笑话大小便失禁的小伙伴,帮助他及时更换衣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安抚孩子,不要太过于声张。尊重孩子的自尊,将孩子带入到寝室更换衣裤,不要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进行。同时和家长达成一致,请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时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如遇此次情况经常发生时,则要求教师在园及时提醒这些孩子如厕,避免孩子尿裤子。并及时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带孩子进行治疗。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配合,针对幼儿如厕问题及时沟通,达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工作:(一)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把对孩子如厕方面提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如:家长会,每天的入、离园时间,家园联系栏等,请家长配合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商量对策。(二)家园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家长在家里要让幼儿独自养成入厕的好习惯,对幼儿提出与幼儿园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学习正确入厕的方法,这样家园共同努力,保证幼儿在园在家生活规律的一致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厕能力。(三)通过多种形式(家长会、家园宣传栏、班级QQ群、家园联系栏、每月话题、家长预约谈话),向家长宣传“培养文明如厕习惯的重要性和方法”及相关知识。(四)邀请保健老师为家长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及时有效的让家长了解一些培养幼儿文明如厕的措施与方法,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在家也能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良好如厕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及家长都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如厕教育,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抓住幼儿如厕环节,利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幼儿学会自立大小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幼儿真正全面健康地成长。幼儿园还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让好习惯陪伴幼儿一生。

A:幼儿常规活动要求1.能衣着整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能向老师问早、问好,能与家长说再见。2.能接受晨检,按号数插好自己的晨检牌。3.不带危险品、零食入园。能将外衣、帽子等放在固定地方。4.学习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愿意进区游戏。5.玩桌面游戏时,能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不影响别人。B:对教师要求 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做好室内外清洁卫生工作。 接待幼儿,与家长做好交接手续,检查幼儿外套,帽子的放置。4.观察幼儿来园精神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与保健医取得联系。 组织幼儿桌面游戏,提醒幼儿做好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 清点人数,作好点名记录。7.作好幼儿生活用品的安放及毛巾、水杯等的消毒工作。8.准备好幼儿一日饮水,保证幼儿随时有温开水喝。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2000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幼儿如厕能力是指幼儿会独自如厕、自理如厕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集体时,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进餐、午睡、如厕等生活自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小班幼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在孩子入园后的观察中发现:幼儿由于家中使用的是大人的马桶或痰盂和旱厕,不利于幼儿独自使用,于是,家长是帮助幼儿如厕。甚至有的家长按时给幼儿把尿,幼儿没有独自小便的意识或表述的意愿,更没有自理小便的能力。有的幼儿在睡觉时还用尿布,养成幼儿有便意不知表述,没有在便池如厕的意识和不会自理。其次,幼儿在家中多有老人带养,老人样样事情包办再先,从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动手操作,造成幼儿动手能力非常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入园以后,幼儿表现在不会向老师表述而尿裤子;如厕时,幼儿不会穿脱裤子,心理紧张;便后幼儿又不会提起裤子,一个个光着屁股等待老师的帮助。所以,对初入园幼儿进行如厕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幼儿现状调查:小班幼儿倾向于幼儿整理衣裤和入厕后的清理能力上,我们总结出幼儿在如厕行为养成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幼儿如厕后整理衣裤的能力较弱。2、便后没有掌握正确的擦拭方法。3、幼儿有便意后不能及时入厕,有弄脏衣裤和床铺的现象。4、不能合理使用纸张,有浪费现象。5、在卫生间玩耍、打闹。6、有窥视异性入厕的行为。7、不歧视、笑话尿湿床铺或弄脏衣裤的幼儿。8、不会观察自己的排便情况。通过和家长交谈,我发现在家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包办代替。2、没有交给孩子识别异常大小便的意识。3、在遇到孩子尿床或拉裤子时,有训斥的现象。4、不重视幼儿如厕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认为无所谓。二、重点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出现上述如厕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弱。2、由于家长包办,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3、缺少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4、农村家长对幼儿入厕习惯养成关注不够。5、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三、重点制定对策:针对小班幼儿存在的个性问题,我们制定了“四个环节、四个原则、四个方法”的实施对策,做到将集体教学和随机教育结合;身体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齐抓;自理能力与行为习惯养成并重;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管。(一)环节:1.让教育活动成为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环节。 让晨间接待来园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环节。3.让游戏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让生活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二)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日生活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家园共育原则。(三)方法:情景教育法,家园对照法,儿歌故事法,奖励评比法。四、对策的实施:(一)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让环境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丰富的环境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起到隐性的教育功能,提醒幼儿如厕前、如厕时、如厕后应该怎样做。幼儿如厕后及时提高裤子。在便池上方粘贴不同的标志,提示幼儿按男女如厕。大班粘贴男孩(小绅士)、女孩(小天使)标志,要求幼儿按相应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各班均将洗手的方法、提衣裤的方法照成照片在盥洗室粘贴,提醒幼儿整理好衣裤并按规定的要求清洗双手。为使幼儿能节约用水、用纸,教师创编了洗手歌,用儿歌进行时间上的隐性提示。在节约用纸方面教师也将用纸量和折纸的方法照成照片。(二)开展如厕健康教育,让健康知识深入幼儿内心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是如厕课题更好开展的前提,为此各班围绕如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小班社会“学习自己如厕”,引导幼儿学习自己如厕,尽可能不尿湿裤子,并知道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大班科学“有趣的座便器”通过认识座便器的外部结构特征,座便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懂得爱惜物品,节约用水的道理。孩子如厕时总喜欢奔跑,而当地面有水时就会很滑,教师除了及时拖干净外,也把入厕安全设计成了一节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猜猜小动物怎么走路”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模仿小猫走路“轻轻”,模仿小乌龟走路“慢慢”等特点,来培养幼儿安静如厕的习惯。(三)抓好随机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如厕习惯1、刚入园幼儿不乐意主动在园如厕如厕是小班幼儿的一大难题,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讲,由于幼儿园与家庭厕所的环境及如厕方式之间的差异,使幼儿对如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大多不喜欢在幼儿园上厕所,尤其是大便,有时出现便在裤子里或床上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宝宝在家如厕情况”的问卷调查,仔细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如厕情况,做好记录,耐心去帮助幼儿建立如厕排便的习惯。对于尿裤子及尿床的幼儿则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还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使幼儿消除恐惧,能够在幼儿园里主动入厕。2、幼儿如厕拥挤,相互碰撞小班幼儿的年龄还小,规则意识差,往往不会去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比较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相互谦让,在如厕及便后洗手时经常挤在一起,争着如厕、洗手。我们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旁贴上小脚印。幼儿马上明白了,要踩在小脚印上才能如厕、洗手,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幼儿便后不能用正确方法主动洗手幼儿如厕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后经常会忘记洗手,有的幼儿虽然洗手了,但是方法不正确。为了增加幼儿的正确洗手、如厕等生活常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听故事、念儿歌的形式向幼儿进行卫生教育。4、幼儿不能便后独立整理衣裤幼儿在家中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代替的,造成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我们要耐心教给幼儿正确的整理衣裤方法,多观察、关注,提醒和帮助幼儿将衣裤整理好,平时加强练习,并与幼儿家长及时沟通,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方便的衣裤,便于幼儿穿脱提拉。要让家长尽量给幼儿多一点的锻炼机会,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我们要使用亲切的口吻,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 “你真棒”,你真能干,教师通过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发挥了语言的魅力,幼儿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增强了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5、便后幼儿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擦拭,不能掌握正确的用纸量。我们教会幼儿从前向后的擦拭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每次等他们擦完以后以教师还以“看看小屁屁干净不干净”为由检查一下,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心理1、対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的隐私在幼儿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喜欢窥视异性的如厕方式,尤以小班幼儿居多。为此我们开展了幼儿性别教育,使幼儿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如厕方式,打消幼儿对异性如厕的神秘感。同时我们在全体幼儿中开展了如厕隐私教育,即:要求幼儿按男女分别如厕,在他人如厕时不进行窥视,尊重他人的如厕隐私2、教育幼儿不歧视大小便失禁的幼儿幼儿在园或家中常有尿床或拉裤子的现象,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会遭人笑话,这样会使尿床或拉裤子的幼儿不好意思。尤其是再加上教师或家中的训斥,就会使孩子更加的自卑。因此我们在幼儿中开展了阳光教育,即不笑话大小便失禁的小伙伴,帮助他及时更换衣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安抚孩子,不要太过于声张。尊重孩子的自尊,将孩子带入到寝室更换衣裤,不要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进行。同时和家长达成一致,请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时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如遇此次情况经常发生时,则要求教师在园及时提醒这些孩子如厕,避免孩子尿裤子。并及时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带孩子进行治疗。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配合,针对幼儿如厕问题及时沟通,达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工作:(一)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把对孩子如厕方面提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如:家长会,每天的入、离园时间,家园联系栏等,请家长配合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商量对策。(二)家园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家长在家里要让幼儿独自养成入厕的好习惯,对幼儿提出与幼儿园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学习正确入厕的方法,这样家园共同努力,保证幼儿在园在家生活规律的一致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厕能力。(三)通过多种形式(家长会、家园宣传栏、班级QQ群、家园联系栏、每月话题、家长预约谈话),向家长宣传“培养文明如厕习惯的重要性和方法”及相关知识。(四)邀请保健老师为家长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及时有效的让家长了解一些培养幼儿文明如厕的措施与方法,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在家也能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良好如厕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及家长都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如厕教育,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抓住幼儿如厕环节,利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幼儿学会自立大小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幼儿真正全面健康地成长。幼儿园还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让好习惯陪伴幼儿一生。

A:幼儿常规活动要求1.能衣着整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能向老师问早、问好,能与家长说再见。2.能接受晨检,按号数插好自己的晨检牌。3.不带危险品、零食入园。能将外衣、帽子等放在固定地方。4.学习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愿意进区游戏。5.玩桌面游戏时,能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不影响别人。B:对教师要求 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做好室内外清洁卫生工作。 接待幼儿,与家长做好交接手续,检查幼儿外套,帽子的放置。4.观察幼儿来园精神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与保健医取得联系。 组织幼儿桌面游戏,提醒幼儿做好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 清点人数,作好点名记录。7.作好幼儿生活用品的安放及毛巾、水杯等的消毒工作。8.准备好幼儿一日饮水,保证幼儿随时有温开水喝。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毕业论文

是。培养小班幼儿常规的重要性,男女,这个,培养小班幼儿常规,重要性,那主要是白叫小孩冻住了磕住了,还是看好的,不要叫她乱跑,这才是最主要的,不叫,科陆,碰住了,还是,不要,这个,不叫叫的,出大门了,小孩儿给弄丢了,这可是中药,主要是,也不动动,感冒了。重要性也有好几种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1 幼儿园教师论文:餐巾纸的妙用点心后,一个孩子用餐巾纸擦嘴后随手一扔,一旁的孩子随口叫到:“这张餐巾纸真象一只鸟”。顺着他的话音我朝前一瞥,可不,还真有点像呢!于是我马上组织幼儿对这张餐巾纸展开了讨论:请每个孩子说说它像什么?是不是所有的餐巾纸都能折叠出这些样子呢?于是在第二天的电脑创意绘画活动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发给每个孩子一张餐巾纸请他们任意折叠,而后请每个孩子来说一说你的餐巾纸像什么?随后我挑选了两张较为典型、并有代表性的餐巾纸进行扫描处理,作为孩子们上机操作的素材。由于孩子有了一个平面想象绘画过渡到电脑想象绘画的活动过程,这样一来解决了幼儿在电脑上刚上手的难处,有了一个缓冲过渡的过程。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过渡,孩子在后面的电脑操作中不再感到困难和无从着手。经过孩子的想象创作一张普通的“餐巾纸”变成了“蝴蝶”“小鱼”“芭芘娃娃”“球鞋”等等。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提出了“电脑绘画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造力的实验研究”的课题。其研究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孩子运用绘画工具的技能有多熟练或是画出的作品有多惊人,而在借纯朴的一草一木、一个玩具等绘画素材,将创造与想象融于一体,让孩子在电脑这个天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独特的电脑绘画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趣、情趣、乐趣的画卷。从而使电脑绘画一举成为发展幼儿创造潜能的现代化教育平台。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  通过此次活动我感到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想象素材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餐巾纸”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的及其普通的物品,选择这样的物品作为电脑创意画的想象素材幼儿感到新鲜有趣,加之“餐巾纸”折叠的形状又很能引起幼儿的想象,由此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独特的电脑绘画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趣、情趣、乐趣的绘画作品。  在整个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沉浸在想象的天地中,在与他们一起交流与讨论中我钦佩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的丰富与大胆,同时也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有了更一步的认识。让孩子在想象中创造,在创造中想象是我开展此次活动的真正目的。2 幼儿园教师论文: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是我国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视的一个新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里要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可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帮我早读书/"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幼儿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三、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幼儿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整个阅读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些书给幼儿听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交流。通过这些努力,发展了幼儿的阅读技能,使幼儿产生了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我们还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我们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  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幼儿互动”的阅读关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阅读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四、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内容。把握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和创造性个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3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差,所以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下面给家长朋友介绍几种方法。   观察法 录制一些孩子自己穿衣、吃饭、自己照顾和管理自己的录像片,或者在幼儿园内选择一些做得好的小朋友做表演,组织小朋友看,然后再举一些与此相反的事例,让小朋友去对比,从中分辨是与非,好与差,激发孩子自理的积极性。  表演法 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要求,创设一些情境,可与家长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正反两方面的形象表演给大家看,鼓励小朋友向做得好的学习。  直观法 对最基本的技能,由家长做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照着做,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位小朋友掌握的程度,加以改正和指导。  游戏法 这种做法,不是事先确定表演者,而是根据需要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让小朋友参加这种游戏,在参与中快快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这个方法在幼儿园中可由老师带领。  提问法针对实际,向小朋友提出一些,让他们思考后回答。接着再让小朋友自己提出一些,由家长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故事法选择和自编一些故事,讲给小朋友,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从而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在3岁以上的孩子中,可以发组织小朋友自己讲故事,还可以在家长讲完之后,让小朋友续故事,通过讲故事做到自己教育自己。  奖励法 一个时期提出几项要求,然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比,凡是进步的,哪怕一点一滴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在自制的评比表上贴上小红花,鼓掌祝贺。不仅可以进行单人比赛,还可以进行多人的比赛。  娱乐法 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如洗脸、刷牙、梳头等,编入活泼欢快的乐曲中,编成小的歌曲,教给小朋友。也可以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儿歌教给小朋友。这样便使幼儿通过娱乐的形式学会了一些本领。  单教法 每个小朋友都可能有特殊情况。所以要用单教法,就是“练兵教练”,手把手一点一点地教会。  以上几种方法,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只要坚持不懈,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4 幼儿园教师论文:有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一、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他指明了形象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首先应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百花齐放、柳枝发芽,燕子呢喃;夏天河水碧波荡漾,泛舟河上、岸旁垂钓、听青蛙歌唱;金秋硕果累累,树叶有红、有绿,遍地金黄;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着上神秘色彩,使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引起许多的幻想。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看到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使幼儿知道现代建筑是许多人不辞劳苦的结晶,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受,更会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使幼儿不但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审美意识。例如教幼儿画“新式汽车”前,我先带他们观察马路上各种车辆,而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使他们由远及近、有浅入深地感知了汽车的构造、用途,在此感性经验基础上又向他们出示了许多奇特的新式汽车图片,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结果孩子们创造出了“飞机汽车”、“苹果汽车”、“机器人汽车”等极其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作品。  二、情感是想象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天生就会画画,他们会用绘画来发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心智,因为心灵是智慧的土壤。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面是情感。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来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画画是人人本有的天禀,幼儿天生就爱画画,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那种不能用语言和言情表达之外的表达,就是绘画。所以儿童画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他们从两岁开始,只要手中有画笔,就喜欢画画涂涂,旁若无人地陶醉在想象之中,如果大人横加喝斥,就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趣才能爱画画,只有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好作品。例如听了故事《美人鱼》后,孩子们深深为美人鱼的故事所感动,讨论热烈,有的说: “美人鱼太可怜了,我不想让它死。”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会说话。”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结婚”等等。我让孩子们画“我能为美人鱼做点什么”,孩子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笔,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美人鱼,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刘音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过圣诞节,小鱼们送给美人鱼许多漂亮的礼物;齐筱颖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要生孩子了,美人鱼的肚子特别大,里面有两个小美人鱼。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画,她说:“我想让美人鱼有孩子,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多么稚拙的语言,毫无造作之气,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三、实践是想象力的发展的归宿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所顾忌,随意夸张,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他们好奇好动的特征大都反映在玩上,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求乐。了解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辅导时就应该从玩开始,玩就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小班的玩色活动就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辅导画画时,应打破常规,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能力,为其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尊重天性,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想象是创造的前奏,不会想象就不会创造。对此,教师要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相结合,集绘画、诗歌、舞蹈、音乐、游戏于一体,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好奇的张扬,启发幼儿大胆落笔,创作与同伴不一样的作品。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创作过程中,幼儿才会画出智慧的火花,才会更好地发挥想象、创造潜能。多鼓励和提倡儿童大胆地画,无论是想象画、写生画、创作画、自由画,都应让儿童亲自去体会一下,实践一下,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儿童的天赋才能得到发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挖掘,儿童的聪明才干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记得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水果想象画”,在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各种水果的基础上启发想象:“现在我们来变魔术,让这些水果变成小精灵,有眼睛、嘴巴、手、脚……而且会哈哈大笑,会生气,跟小朋友一样,它们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如果你是水果小精灵,你愿意打扮成什么样子,做什么”。孩子们兴奋不已,随着音乐做出了各种动作,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绘画时兴致昂然,边画边联想,没有一个说“老师我不会画的”。结果有的画出了水果小精灵放录音机开舞会,有的画出了西瓜国王发脾气,有的画出了美的菠萝公主,长着长长的卷发,穿着美丽的花裙子……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5 幼儿教师论文:如何让幼儿愉快的唱歌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