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4-09-06 02:35:17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1500字

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创新能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我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  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文1500字

组织人事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不仅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组织人事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雁塔区实际来讲,就是建设“实力雁塔、魅力雁塔、和谐雁塔”,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实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一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队伍。 一是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素质。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旨,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深悟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在思想意识上对科学发展观实现新的升华;要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题,教育干部深学履行岗位职责的业务知识,广学经济、科技、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教育干部强化战略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善于科学决策,努力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要通过加强学习教育,不断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素质,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能力。一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科学决策意识,学习现代决策理论,掌握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努力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要注重调查研究,抓住本质,把握规律,使每一个决策方案,都建立在严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党内议事规则和程序,确保决策科学。要强化法制观念,坚持按制度、规定办事,防止违法决策。二要提高科学领导能力。首先突出重点。工作指导上,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突出重点方向、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分层实施。领导干部必须善于统揽全局,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影响本地区发展的“瓶颈”上,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正规的工作秩序和落实到位的良性循环。第三分类指导。遵循本地区发展的规律,区分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努力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三要提高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善于发现新形势、新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正确处理地区与单位、“硬件”与“软件”、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预见性研究和思考。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建设与管理、新形势下利益调整、社会稳定等实际问题,下功夫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实现能力素质由单一型、经验型向复合型、科学型跃升,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优势。 三是以发挥表率作用为己任,进一步转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要自觉肩负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责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带头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近几年来,雁塔区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强化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思想和干部保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机制,选好配强干部队伍。 首先,要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一是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通过科学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和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等制度,进一步落实群众在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防考察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二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凭实绩和能力用干部,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岗位上工作的干部,要高看一眼;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绝不能亏待。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视为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其次,要加强管理,定期考核。以责任目标为依据,制定规范严密地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建立起“激励有为、淘汰平庸”的考核机制。在具体操作中,要抓好基础考核,对干部的责任目标,逐条对照,逐项检查,逐一考核,进行打分排队。对考核实绩突出者,要给予重奖,该提拔的提拔,该重用的坚决重用;对考核实绩差的,要予以严罚,该诫勉谈话、降职、免职、责令辞退、引咎辞职的,坚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决不能“一拉平”、“一锅煮”,坚决杜绝考核与评价脱节、考核与任用脱节、组织与群众脱节现象的发生。 第三,要强化监督,防患未然。在干部的监督管理上:一是强化事前监督。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人事部门与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制度,落实群众在干部政绩评判上的监督权,健全完善干部监督约束机制和党委内部议事及重大决策机制。二是强化事中监督。对领导班子在实施领导行为和落实工作部署过程中的措施、途径、手段和运行状态,要尽可能地掌握、了解,必要时通过考察反馈、任前谈话、民主生活会、组织函询,运用群体的力量评实评准干部政绩等形式,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强化事后监督。通过年度考核、来信来访、换届考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方法,调查了解干部工作业绩,防止出现并及时纠正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违背求真务实的做法。 雁塔区近年来在干部的任用上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把公开、推荐作为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在干部的推荐过程中明确规定不仅要在本单位机关进行民主测评推荐,而且还延伸到所在部门的下设相关单位。在考察谈话中明确规定:一般谈话人数要在本单位人数的80%,最低不能少于60%;在街办选用干部时不仅与本街办干部谈话,而且扩大到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等。为了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区委先后制定出台了《雁塔区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雁塔区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雁塔区新任区级中层副职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度》、《雁塔区科级领导干部管理办法》、《雁塔区区级中层党政正职任职由区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办法》等多项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的推进了干部队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组织基础。 一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好党建促进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决破除就党建抓党建的务虚作法,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观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探索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社区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社区居民,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社区群众创造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要围绕促进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在各级党组织指导和业主支持下开展活动,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好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利益。 二是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善于抓住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个重点,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工作模式和常规运作方式,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基层实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赋予创造性。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应当以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中心,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党员队伍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改进创新。 三是必须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动力。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历史使命,增强主体意识。要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全面实行基层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为党员行使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创造条件。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文件,努力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网络,使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团结和凝聚群众。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党员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激励机制和表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关心帮助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后备人才队伍。 一是科学选拔,重点掌握一批后备人才队伍。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中的决定》精神,合理规划,分类指导,科学选拔并有效的储备一批一定数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按照人才需求的属性,明确具体的条件,采取“双推双选”(即“双推”群众推、组织推;双选:行业选、组织选)、公开竞选和组织考试、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调整补充优秀后备人才,并按照各方面所用人的比例需求重点掌握一批工作实际突出,经过培养锻炼能力素质提高快,群众公认结构合理的优秀后备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培训,不断拓展后备人才队伍的视眼。首先要对后备人才队伍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培训,使后备人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同增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其次在安排讲座、讲报告时,要把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以及科学管理、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都要作为必修课,系统学习,并组织严格的考试、考核,使后备人才不仅懂得党内生活的准则要求、党的优良传统,而且要树立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和想大事、议大事、干大事的意识。同时,适当安排后备人才队伍到发达地区和红色旅游、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后备人才亲身体验革命事业的艰苦和时代发展的紧迫感。 三是定期考核,使后备人才健康成长。要有组织的对后备人才进行全面考察,让后备人才定期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或组织部门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每年对自己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各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定期开展个别或集体谈心交流,增强对后备人才管理的针对性,同时每一至两年要进行一次全面考察,通过所在单位群众公认测评,对照政绩、贡献或某项工作完成情况的考察,全区掌握每一位后备人才的情况。 四是搭建平台,加大对后备人才队伍实践锻炼的力度。搭建一定平台,把他们选拔到艰苦的地方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当配角进行锻炼,干上一、两年进行认真总结,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良认识或行为习惯必须警钟长鸣,对取得成绩也要给予充分肯定,有效提高其主观性。同时,适时还要进行相互轮岗,使他们对各种工作都有所接触,有所认识,从中得到全区的提高,为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雁塔区近年来从高校应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选录了一定数量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全区不同街道、单位部门工作锻炼,对工作两年以上的又进行了选拔担任街办的主任助理,一方面让这些干部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磨炼,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的培训、考评,有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使这些年轻干部得到很快成长,并作为人才进行储备。在需用时,及时补充到领导干部岗位。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组织人事工作创新与发展的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我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  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1、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要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2、强化创新引领,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核心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3、布局先导产业,培育世界级的先进产业集群: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天产业等未来先导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从规模优势转向创新优势。4、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城市群的全球竞争实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文1500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数字经济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1500

回答 发展数字经济,要积极推进新基建。新基建涵盖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包含推动民生领域发展、助力消费升级的支撑系统,以及依托数字化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完善生活服务新基建是破解生活服务业发展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重点领域包括:服务场所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智能取餐柜、智能快递柜、智能自助服务系统等智能服务终端,以及智能支持设备、多功能智能充电终端等。不过,我国生活服务类企业大都是中小商户,进行新基建投入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需要各级政府开展试点示范,加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经济转型增孕育了一大批极具开展潜力的互联网企业,成为激发创新创业的驱动力量。数字经济还是构建信息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先导力量。在信息革命引发的世界经济幅员重构过程中,数字经济的开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分享经济模式本身就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字经济,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作为一个内涵比较宽泛的概念, 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在技术层面, 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应用层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制造业、消费等领域都在发生“数字蝶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正打破传统的供需公式和经济学定论,衍生出更加共享、普惠和开放的经济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应对挖掘数据的潜力,这个中国经济还是应该是高速发展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文1500号

大数据产业极具潜在价值 三大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正处于快速推进期 三大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大数据成为新的矿产资源,正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大数据不仅是世界各国抢占的战略要地,更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大数据,促进数据价值释放,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集约化程度,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应加快构建以大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这种资源既能直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也可以间接地带动或者服务于其他产业,成倍放大其价值作用。目前,我国大数据正处于快速推进期,相对于发达国家,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相关制度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度较低、驱动创新不够、政务数据开放程度比较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减缓了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当前,应从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精准施策入手,大力发展大数据,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分析预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亿元。预计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2亿元。随着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等概念持续引领产业增长,预计到了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超8000亿元,达到了7亿元。1、要发挥大数据“加速器”作用,加快创新驱动创新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我国打造成全球优质企业的聚集地,培育全球高端企业的福地,需要强有力的创新体系支撑。大数据作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工具,辅助技术创新,掌握创新进度,记录和模拟创新过程,分析创新结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增强以创新破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聚集创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需要大力推动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流通等各环节技术创新与升级。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加快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大力培育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推动数据处理加工交易、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创新发展。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大数据在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大数据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制造业供应体系质量和产品附加值。要依靠大数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制造业智慧化、生态化、个性化、服务化水平,培育新兴业态。要推动依靠大数据的创新能力,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而提升发展质量。2、要发挥大数据“新动能”作用,推动融合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大数据是推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大数据通过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贯穿于传统行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生产过程中,大数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把人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最少的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流通领域,大数据具有“跟踪器”的作用,可以让消费者和商家随时随地知晓产品的位置等信息;在人才建设方面,大数据具有“助推器”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选人、用人、培训等,培养大批研发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在消费市场,大数据具有“监听器”的作用,可以对市场加强监测,保护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安心、省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协调。要坚持数据开放、市场主导,以数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领军企业,不断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增强优势互补,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形成更加高效、均等的新格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3、发挥大数据“导航仪”作用,强化精准施策大数据是精准制定政策和实时监测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可以促使政府决策者树立大数据思维,借助大数据手段,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大数据能让管理者清楚地知道哪些产业产能落后需要淘汰、哪些产业需要扶持、怎样充分利用好宏观调控,以便科学地做出决策,使政府决策由过去的经验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借助大数据打造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慧政府,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此外,大数据还有利于建立健全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大数据构建评价体系,对高质量发展政策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政策,对高质量发展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同时,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政务数据开放程度,加强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运用,加大大数据项目的投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创新能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我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  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