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选题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17 11:39:0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选题意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信息技术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

网上摘录的,供您参考~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另外一篇: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是不是在一节课里,你用了电脑,用了主题网站,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不然,那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较好的整合呢?我认为功夫在课后。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实践跟大家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悟。首先是选好内容。并不是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用信息技术。以数学为例,很多老师选题就不正确。他们选择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加大上课容量或是为了公开课,把数码投影仪当成一般投影仪来用。简单的认为课堂容量越大越好,讲得越多越好,而实际上课的效果确是事与愿违,课上学生回应寥寥,老师急得跳脚。正确的选题应当是我们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的,比如数学中的动态问题,立体几何,比较抽象的概念,真实环境下难以演示的实验等我们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因此,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而是课程有需要才用。第二是精心备好课,准备好脚本。确定内容后,我们就要备好课。备课不仅仅要备重点、难点,备学生,还要把知识呈现的方法、时间备进去(何时呈现,怎样呈现)。因此,不是整堂课都要用多媒体。例如数学中的探索性问题,往往可以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这样更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是选择恰当的媒体。不要盲目的追求好看,而要实用。目前很多老师都掌握了flash等较高级的软件的使用,但在制作是往往要化大量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往往要花一、两个礼拜的时间甚至更长。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多媒体课。其实,FrontPage,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很简便,花的时间也很少。所以不要盲目跟风做复杂的课件。第四是要做好课件。好课件的标准是什么?要满足以下几点: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便于学生理解老师授课意图;3、要有强大的交互性;4、要有拓展性。第五是素材、积件的积累。1、新课程提供了很多课件资源,我们老师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教师用书后的光盘里,就有很多小课件。2、网络上有很多好的课件可以下载,加以修改后就可以为我所用。同时,网上不仅仅有课件,还有很多试题,只有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游刃有余。所以老师们要在平时多积累。最后,要加强学习,不但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还要学技术。多看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干出成绩。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定义(1)课程的概念①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或指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②狭义:指一门学科。(2)整合的概念 简单地说,整合不是混合,是融合。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融入了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如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1)可以对教师教学提供帮助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当然,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信息技术在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上具有自己的优势。(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信息应用的实践力;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的态度。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参与和应用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3)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的支持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有力支持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5)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点,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二、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简单方式,也是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所处于的层次。教师使用第三方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利用PowerPoint等一些比较易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此类应用的目的一般在于清楚地说明教材内容的结构,或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还不如使用投影、幻灯、录像的教学效果,或者只是简单地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就毫无意义。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教学手段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这种教学应用模式中学生仍是被动地学习。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交流、互动是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标志之一。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必然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的BBS、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交流。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此层次的主要教学策略,学生仍以个体作业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教师多了一项工作:在互联网和局域网上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交流进行组织和管理。由于感情和兴趣被激起的原因,学生对学习产生更高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技术的教育深入应用,许多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软件开发出来了,为学生巩固新知识、熟练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以及预习要学的知识,提供了用技术手段来辅导教学的新形式。计算机软件实现了部分代替教师的职能,如:出题、评定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别差异得到了体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和节奏学习。学生有了与教学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不能把信息技术的个别辅导功能过分放大,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功能。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三、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上都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在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思路也转到以学为中心上,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信息技术作为获取资源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资源的丰富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这些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扩充课堂上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容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如:上网速度慢、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无法上Internet等原因,也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不过要求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可能。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丰富知识的内化。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适合于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所有年级,如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你最向往的地方的作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丰富的资源,在对资源加工整理后,选择写作主题,拟定题目,然后将有用的文本、图形等加工后融入自己的文章,再用Word编出精美的格式,就可能写出一篇内容丰富的、感人的作文等。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这是一种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或学习模式,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或学习,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或学习(即可以开展集体讨论或辩论),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协作教学、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的,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学习者可以在家里或是在办公室学习(通过计算机终端),也可以在旅途中学习(通过便携式多功能微机)。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均可完成下列操作功能: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拷贝所需的软件或资料);对选择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重新排序或重新建构)和存储;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直接通讯(进行咨询、辅导、讨论和交流);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或共同操纵某个软件或文档资料的内容。由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自我探索式、自我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实现自我建构知识的意义、甚至发现与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该层次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很好的支持。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计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在经济学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作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等都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模式仍是国内外所有教育人员奋斗的方向之一。四、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发展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依据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教材的多媒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信息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算”等能力,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在重视学生的传统能力的基础上,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获得信息的能力,加工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如果缺乏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也就谈不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反过来,学科教学中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又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基本读写能力。当前突出讲现代信息技术是因为原来重视、理解不够,不是只要计算机网络,而否定“传统”的读写能力。教育内容改革中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改革中将成为主体。这些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等。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这些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改革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0或45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将来,在学校里应该出现更多的这样的数学教学设计:为期两周或更长一点的教学时段里,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选择一种职业,按照你的收入情况、纳税情况来建设一个家庭,包括选择贷款方式来买房、买家具,选择贷款方式买车,计算家庭日常消费等,计算每个月的收支表,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学生在真实性问题情境中,以协作的方式完成基于真实任务的作业,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融为一体,把知识和能力目标统一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选题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信息技术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

!!题目要精确,不然过不了

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我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论文选题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较为粗浅的看法。   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是主动的,最有效的。乌申斯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只有将数学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合,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兴趣做导向,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兴趣上去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平时购物的情景: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强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小明花了这笔钱的32%,小刚花了这笔钱的3/8,小强花了这笔钱的 35倍 。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在多媒体上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其余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三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五种方法: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任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个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量角,从屏幕上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样,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也只要让他们把自己操作的过程通过投影来展示、交流及反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自由地发挥个性。这样的课堂能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如在一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要求不同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将占主导地位,它必将成为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不难的,可以写很多题目。开始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很专业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批判与超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重构南阳市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聋生的有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抚顺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管理对策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基于聊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重庆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名县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石首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对比研究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究  4、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系统研究  5、利用网络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改革  6、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与实现  7、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8、基于FLASH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9、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现状与对策  10、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信息技术课改情况调查分析  1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素质和能力、角色与地位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13、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研究  14、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制作  15、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选题方向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情境,展开丰富的猜想和联想。 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 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主题词: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们很多老师利用现代化技术,上出许多精彩的课。 正文: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揉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形式的整合 即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 当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教育领域同样面临挑战。信息技术对语文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辅助教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在教学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便于学生学习的理想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学生能够随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非常广泛丰富的各种资源,而且能够彼此协作、进行适应个别化的学习,同时进行网上交流。通过电子邮件或视频、音频、文字的会议系统,教师可快捷地与学生通信、交流。所以现代媒体对于教师解决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模式的整合 即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例如:《边城》一课中,学生对湘西是怎样的风情,边城所展现的那种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他们是不清楚的。教学中适时地播放根据《边城》改编的片段,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再现,他们仿佛置身于湘西小城风光当中,自然对小说描绘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生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们对于湘西小城的样子,对于翠翠和傩送是怎样的样貌,他们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上去。如:《天净沙 秋思》一课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画出来,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他们认为的夕阳西下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经过这样的激发,学生脑海中夕阳西下就不是课文上面仅仅有的那个图画,可以有很多的场景。这样的话,对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因此,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即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小说,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说,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药》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他们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路线,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而计算机的出现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形象、直观,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设计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难点也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了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果无法相比的。 另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就是数字化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50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的连通器。老师通过教学设计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又通过主动的探索与教师的知识交融。所以信息技术带给这个平台一种互动开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研究的空间。 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的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它很大的优势。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这些都要在教学中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这样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所以,网络环境下开放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和计算机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都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两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应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减少各自的不足,使两者的优势变得更加有效。

网上摘录的,供您参考~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另外一篇: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是不是在一节课里,你用了电脑,用了主题网站,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不然,那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较好的整合呢?我认为功夫在课后。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实践跟大家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悟。首先是选好内容。并不是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用信息技术。以数学为例,很多老师选题就不正确。他们选择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加大上课容量或是为了公开课,把数码投影仪当成一般投影仪来用。简单的认为课堂容量越大越好,讲得越多越好,而实际上课的效果确是事与愿违,课上学生回应寥寥,老师急得跳脚。正确的选题应当是我们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的,比如数学中的动态问题,立体几何,比较抽象的概念,真实环境下难以演示的实验等我们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因此,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而是课程有需要才用。第二是精心备好课,准备好脚本。确定内容后,我们就要备好课。备课不仅仅要备重点、难点,备学生,还要把知识呈现的方法、时间备进去(何时呈现,怎样呈现)。因此,不是整堂课都要用多媒体。例如数学中的探索性问题,往往可以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这样更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是选择恰当的媒体。不要盲目的追求好看,而要实用。目前很多老师都掌握了flash等较高级的软件的使用,但在制作是往往要化大量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往往要花一、两个礼拜的时间甚至更长。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多媒体课。其实,FrontPage,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很简便,花的时间也很少。所以不要盲目跟风做复杂的课件。第四是要做好课件。好课件的标准是什么?要满足以下几点: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便于学生理解老师授课意图;3、要有强大的交互性;4、要有拓展性。第五是素材、积件的积累。1、新课程提供了很多课件资源,我们老师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教师用书后的光盘里,就有很多小课件。2、网络上有很多好的课件可以下载,加以修改后就可以为我所用。同时,网上不仅仅有课件,还有很多试题,只有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游刃有余。所以老师们要在平时多积累。最后,要加强学习,不但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还要学技术。多看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干出成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张鹤摘要: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教育进入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经过二十几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截至到目前为止,教育依然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反应最落后的领域之一。乔布斯生前曾说过: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追问原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与水平,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师需要具备何种教学能力,应当如何培养和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型教学模式需要,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能力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最为显著改变的是网上购物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实现购物网页个性化,千人千面,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教育也成为互联网改变的行业。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明确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教育部也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规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和推动教学资源库的要求和时间表。2017 年我国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0》其核心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有效途径,尽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各个学校进行了积极推进,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一、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内涵教学能力的概念,因考虑与观察的角度不同,阐述有所不同。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角度上看,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上分析,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与科研等综合能力;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基于以上学者的论述,教学能力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从内涵上分析,教学知识是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掌握扎实的教学知识才能去进一步发展教学能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必须先知“道”,授业必须先业“精”,解惑必须先无“惑”。教学技能是教学能力的表现形式。但仅仅具备熟练的教学技能并不能说明教学能力水平就高,教学技能的应用必须是恰到好处,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能力的实践条件。教学能力离开了教学活动,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教学能力的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构建与信息社会人类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与发展的新体系势在必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简单应用能力,而是面向技术重组学习环境并提出有效教学策略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广泛获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的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能利用信息技术评价教学的能力等等。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建设工作,特别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中着重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发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特色不足一些高校教师把教学仅仅当任务来完成,不愿参与教研活动及其他学术活动,缺失与外界的互动、交流、沟通和对话,缺失教学行为诊断、反思和纠错的能力……教学因此单调无聊,毫无特色而言,仅仅是传授了知识,但教学效果欠佳。也有部分教师一直在努力模仿他人教学模式和方法,授课过程如同生产线,按部就班,无纰漏但也无个人风格。也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部分高校,职称晋升中因为科研加分所占比重高于教学加分,致使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科研项目上,教学方面明显投入时间和精力偏少,教学能力不充分发挥,原本具备的教学特色也显现不出来。 掌控课堂能力较差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是设计出来的,如同建造一幢楼房,教师在开始授课之前,都要对讲授的课程进行规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而设计好的教学具体到执行,产生的效果要依赖于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些教师经常会抱怨自己的学时不够,所教的学生不好管理,学生发言不积极主动等等,归根结底是掌控课堂的能力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的能力欠缺个别教师多媒体设备操作不熟练,尤其是一些年长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故障,使教学活动出现时间耽搁,影响教学效果。也有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内容无扩展,单纯进行课件播放讲解。创新教学的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展示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潜力是巨大的,作为高校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时间,地点及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反思教学的能力不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教师仍缺乏对教学的反思。特别是新手教师,课后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课,没有真正的课后反思,缺乏反思意识。教学反思实际上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也可以对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分析,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实现自我完善。三、如何培养和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带来的日益技术化的工作环境,而面对教师发展中的这些需求,高校要依托专门设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有效支持。修订、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实施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教师教学发展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教师教学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制度包括学生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制度、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等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目前高校管理教师发展事务权力的机构,一般以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发展教学学术为总体目标,制定各项教师发展制度并监督其有效实施。开展教学研究,转换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高校在开展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学课题,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兴教学。高校应紧跟教学发展趋势,转换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本科教学工程”的五个建设内容之一。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转为“内涵式发展”建设的需要,是信息社会和知识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保障;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直接和最具效能地影响着教学质量,进而影响高校长足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应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培训。(1)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高校教师根据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可分为四个层次:新手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对高校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也要按此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新手教师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试讲进行随堂听课,并作必要的指导,使其掌握教学基本技能,承担一些基础课程。普通教师要教授他们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树立教育信心,成功掌控课堂,把握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特色,站稳讲台,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学研究成果。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促进他们主动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对教材再造,建设网络资源课程,承担重要科研项目。专家型教师要提供给他们充分展示的平台,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帮一”对子,传承教学技能。通过系统的教育信息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使高校教师的教育信息素质逐步达到教育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要求。(2)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为复杂,需要教师仔细研究课程内容、提升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来授课,应对个性化的学生;不断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成效数据,不断寻找问题,改善教学;观摩学习国内外名校名师的在线教学视频,创新教学实践。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积极利用教育技术人员优势,为本校教师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例如,推出混合式教学改革,搭建课程中心,制作一批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为目标的校级网络课程;对相关资源进行收集、分类、筛选并上传至平台,定时更新,供教师教学使用。构建交流平台,实行教师之间互动和师生之间互动,围绕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利用大数据精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等一系列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高校教师通过教学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创造出崭新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传统教学中主要基于提问、测验、考试等评价方式,这些方式无法支持学习方式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学业水平评价等多多维度的评价要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大数据,可以及时、有效地收集、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水平等多种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更为精准的科学评价。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教师自身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之外,高校要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人力及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提高教学能力。参考文献:[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16-[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4]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J]现代远程教学研究,2017(1):59-[5]姚尚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对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选题背景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信息技术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

网上摘录的,供您参考~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另外一篇: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是不是在一节课里,你用了电脑,用了主题网站,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不然,那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较好的整合呢?我认为功夫在课后。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实践跟大家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悟。首先是选好内容。并不是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用信息技术。以数学为例,很多老师选题就不正确。他们选择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加大上课容量或是为了公开课,把数码投影仪当成一般投影仪来用。简单的认为课堂容量越大越好,讲得越多越好,而实际上课的效果确是事与愿违,课上学生回应寥寥,老师急得跳脚。正确的选题应当是我们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的,比如数学中的动态问题,立体几何,比较抽象的概念,真实环境下难以演示的实验等我们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因此,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而是课程有需要才用。第二是精心备好课,准备好脚本。确定内容后,我们就要备好课。备课不仅仅要备重点、难点,备学生,还要把知识呈现的方法、时间备进去(何时呈现,怎样呈现)。因此,不是整堂课都要用多媒体。例如数学中的探索性问题,往往可以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这样更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是选择恰当的媒体。不要盲目的追求好看,而要实用。目前很多老师都掌握了flash等较高级的软件的使用,但在制作是往往要化大量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往往要花一、两个礼拜的时间甚至更长。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多媒体课。其实,FrontPage,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很简便,花的时间也很少。所以不要盲目跟风做复杂的课件。第四是要做好课件。好课件的标准是什么?要满足以下几点: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便于学生理解老师授课意图;3、要有强大的交互性;4、要有拓展性。第五是素材、积件的积累。1、新课程提供了很多课件资源,我们老师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教师用书后的光盘里,就有很多小课件。2、网络上有很多好的课件可以下载,加以修改后就可以为我所用。同时,网上不仅仅有课件,还有很多试题,只有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游刃有余。所以老师们要在平时多积累。最后,要加强学习,不但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还要学技术。多看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干出成绩。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