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内容摘要

发布时间:2024-08-27 04:40:03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内容摘要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是在处于劣势的形势下而取得胜利的。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有军队几十万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向曹操发动了进攻。 曹操的力量远不如袁绍,仅占据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不仅地盘狭小,而且多为破烂不堪的战场,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5)”。但曹操亲自率兵北上白马迎敌。他先进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吸引袁绍分兵向西,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当曹操率军突击到来,袁绍己措手不及,斩大将颜良,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当曹操挥师西撤,袁绍又引兵赶来,曹操见追兵渐近命令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上。衰军争抢辎重,阵势混乱,曹操率骑兵突然袭来,大败追兵,斩另一大将文丑。 曹操初战获胜,主动后撤,继续据守官渡。八月袁绍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操大肆进攻,曹军还击,两军相持不下,曹军供给困难。十月袁绍为大战从河北运来万余车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万余人护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十余里的乌巢。曹操得来投的谋士许攸消息,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鸟巢,四面放火,淳于琼据守。袁绍边派兵增援边去袭击曹营,结果曹营未破,乌巢袁军大败,袁绍只得逃回黄河以北,曹操大获全胜(6)。曹操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听取谋士意见,并亲临前线指挥,赢得了最终胜利。官渡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势已是非曹操莫属。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挡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这时,官渡之后投奔刘表的刘备驻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曹操怕江陵落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军从襄阳疾驰二百里,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赶上,击败刘备,随后占领江陵。曹操南下的大军始终是节节胜利的。但由于小说、戏曲“尊刘贬曹”的正统现念的宣传,人们只知道长坂坡赵云的英勇顽强,当阳桥(小说中是长坂桥)张飞的英雄,曹操己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实际上,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迴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9)”、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虽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但他必竟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嵩里行》中写道:“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0)”。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天数有变 神器更易 而归有德之人 此乃自然之理 自桓帝 灵帝以来 黄巾猖獗 天下纷争 社稷有累卵之危 生灵有倒悬之急 太祖武皇帝 扫清六合 席卷八荒 万姓倾心 四方仰德 非以权势取之 实为天命所归 神文圣武 应天合人 处中国以治万邦 !

论曹操的功过得失内容还是要自己写的你再想想有什么好的命题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内容解读

特点一:求贤若渴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特点二:忘恩负义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定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见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第一、二章)。按这种观点,以曹操幼时的生活样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点,看来是很适宜的。“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游荡无度,常在操父面前说操的坏话,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假装中风倒于地上,叔父惊告于其父,父急来看视,操却安然无恙,父问道: “叔父说你中风,现已好了吗?”操答道: “我从来没有此病,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被诬枉。”父相信了儿子,至此,叔父再说起曹操的坏话,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时,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评价。汝南许劭因能准确评价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见劭,问自己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劭回答: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听到后很高兴。第三件事,操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样式: 第一,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出身门第,按法赏罚;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喜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搞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确实贯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为习惯中,也构成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曹操乐于接受“奸雄”的称号,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曹操在一生征战的前期,军暇之际,请刘备喝酒,席间他借飞龙而论英雄,抒发了自己积蓄心底的胸怀和抱负。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进一步告诉刘备: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认为这样的英雄,非刘备与他莫属。这既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又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宣言,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充满坚强信心的人物形象。曹操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众人悲观沮丧的困难时刻,总是表现得异常乐观。曹操在朝为典军校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谋诛宦官,商议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可惜未被采纳。董卓乱政时,王允等班阁旧臣有心图之, 因无计可施,众人聚于席间压声而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正是曹操。他当即提出了谋刺董卓的建议,后来因为意外的情况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面临的困难。在战场上,碰到军事失利的情况,曹操并无悲观情绪。如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后,他伤势很重,众将拜伏问候,曹操仰面大笑说: “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第十二回)当即发出妙计,打败了吕布。曹操与马超作战时,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他一反众人之情,闻报大喜,原来他是想到,边远地区的敌人若汇聚一起,便于他一举歼灭。他相信马超再强大,也终会为自己所败。赤壁之战是曹操最大的一次败仗,损失惨重。他战败仓皇逃跑,数次路过险峻之处,在马上扬鞭大笑,并对军士讲,他若是周瑜、诸葛亮,在此处埋伏一路军马,如此如此。他在战败之际的乐观态度,是对自己和军队士气的鼓舞,是对慌恐情绪的镇定,是在长自己的志气!曹操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绩,向身边的大臣说过: “如国家无孤一人, 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五十六回)的确,他一生曾讨董卓,伐袁术,破吕布,降张绣,除袁绍,灭刘表,平张鲁,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领导人,他晚年作诗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曹操是《三国演义》这部我国优秀的长篇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塑造了一批典型而艺术的人物形象。同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相比,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形象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我们努力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曹操。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即魏武帝。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破元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曹操生前在北方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从上面这段对曹操生平史料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见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但是现在呈现在这里的还仅仅是客观的介绍。作者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在历史上的面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但是在作者进行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见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看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及进行简单分析。 接上论曹操性格 1 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2 任人为贤 知人善认,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惮其烦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曹操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过“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到我的重用。(见《青梅煮酒》周泽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操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陈先生写道:“孟德三令……则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也。由此推之,则东汉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据矣。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之大变革……(详见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我们现在来理解曹操的这种做法时候也许只能从曹操的人格特征来剖析。 3艺术形象的曹操的性格多面性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仅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历史的事实,而且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又有眼光远大、谋略出众、善于用人的雄才大略的一面。对曹操人格的贬斥,实际上是和他的优点一起表现的,正所谓的泥沙俱下。曹操是惯于由大怒转为大笑,大笑转为大哭的。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的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内容概括

给你推荐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他给曹操翻案,天津图书大厦六楼有售。

特点一:求贤若渴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特点二:忘恩负义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看曹操论文1000字内容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绝对的风流人物。 曹操,被天下之人,指为奸雄——谁让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谁让他那么残忍狠毒地杀死了吕老伯全家。 说到曹操,人们便会非常自然地想起了他的奸诈——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初次在书中与曹操见面时,他身为典军校尉,20多岁时就已有与从不同的胆识和谋略。在第四回中,曹操与司徒王允合谋刺杀董卓,以其过人的胆识,独自进入龙潭虎穴。可天不从人愿,将欲行刺,却被董卓发现,故推献刀,后全身而退,逃出城。在第三十回中,袁绍谋士许攸夜见曹操,曹操赤足而迎,一揖到地。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 “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待,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语曰:“军中止有此月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这些可算曹操奸诈的铁证。 曹操不仅奸诈,他也是三国时期的英雄。 曹操煮酒慰玄德,论说天下英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是我最乐读的一段。并且,我始终认为,曹操在当时是十分坦诚的。席间,他特别强调说,英雄者,乃腹有良谋,胸怀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并狠准地指出,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 吓得刘备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地;不过,刘备为了韬光养晦,当时表现得也相当棒。借着青天霹雳的上天之助,惊险而轻松地逃过了一劫。不堪一惊,安能称为英雄。刘备在称帝之前,早就想做皇帝。线索便是他的两个儿子,一儿名封,一儿名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天子祭天地之礼。可见他念念不忘此类事。曹操却未见想做皇帝。曹操是很实在的实干家,曾行刺董卓,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这类事刘备却未见有何军事才能,最后又败亡于军事。此等人,称为英雄,若与曹公相较,还真得大加考量。 曹操,虽奸,却以他的聪慧,胆识,眼光及谋略,使其在三国乃至今日仍令人大可凭吊,堪称当时之英,后世之雄也。

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或者说是 可爱的奸雄

关于曹操的论文1000字内容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定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见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第一、二章)。按这种观点,以曹操幼时的生活样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点,看来是很适宜的。“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游荡无度,常在操父面前说操的坏话,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假装中风倒于地上,叔父惊告于其父,父急来看视,操却安然无恙,父问道: “叔父说你中风,现已好了吗?”操答道: “我从来没有此病,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被诬枉。”父相信了儿子,至此,叔父再说起曹操的坏话,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时,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评价。汝南许劭因能准确评价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见劭,问自己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劭回答: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听到后很高兴。第三件事,操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样式: 第一,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出身门第,按法赏罚;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喜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搞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确实贯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为习惯中,也构成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曹操乐于接受“奸雄”的称号,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曹操在一生征战的前期,军暇之际,请刘备喝酒,席间他借飞龙而论英雄,抒发了自己积蓄心底的胸怀和抱负。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进一步告诉刘备: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认为这样的英雄,非刘备与他莫属。这既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又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宣言,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充满坚强信心的人物形象。曹操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众人悲观沮丧的困难时刻,总是表现得异常乐观。曹操在朝为典军校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谋诛宦官,商议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可惜未被采纳。董卓乱政时,王允等班阁旧臣有心图之, 因无计可施,众人聚于席间压声而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正是曹操。他当即提出了谋刺董卓的建议,后来因为意外的情况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面临的困难。在战场上,碰到军事失利的情况,曹操并无悲观情绪。如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后,他伤势很重,众将拜伏问候,曹操仰面大笑说: “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第十二回)当即发出妙计,打败了吕布。曹操与马超作战时,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他一反众人之情,闻报大喜,原来他是想到,边远地区的敌人若汇聚一起,便于他一举歼灭。他相信马超再强大,也终会为自己所败。赤壁之战是曹操最大的一次败仗,损失惨重。他战败仓皇逃跑,数次路过险峻之处,在马上扬鞭大笑,并对军士讲,他若是周瑜、诸葛亮,在此处埋伏一路军马,如此如此。他在战败之际的乐观态度,是对自己和军队士气的鼓舞,是对慌恐情绪的镇定,是在长自己的志气!曹操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绩,向身边的大臣说过: “如国家无孤一人, 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五十六回)的确,他一生曾讨董卓,伐袁术,破吕布,降张绣,除袁绍,灭刘表,平张鲁,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领导人,他晚年作诗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有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和记载,最早始于《三国志》。该书作者陈寿,他是晋朝的史官。首先,《三国志》卷一魏书一写的就是曹操的生平事迹。该书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一生努力奋发,东征西讨,文韬武略,统一北方,建立王霸之业。该书作者称赞曹操是“超世之杰”。从《三国志》记载来看:一、他出生高贵,家世显赫。他是汉朝开国丞相曹参之后,他的父亲是当朝太尉,而他的父亲的养父是前朝的中常侍;二、年少时就得到当世的名人对他颇高评价。如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说他有济世之才;三、他在朝为官,敢于直谏,在野为官,把地方治理地井井有条,刹住乱祭祀之风,惩治贪官污吏;四、他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祸乱朝政的董卓对他的提拔不屑一顾;多次拒绝参与地方诸侯对天子的废立,和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同时看到起义的各路诸侯只顾自己享乐而丧失战机的行为,他选择分道扬镳;五、他选贤任能,重用人才;注重地方治理,推行移风易俗与民休息的政策。募民屯田,修文学,设校官,选俊才教学,培养人才;六、他武功卓越,拥立汉献帝,保全汉朝刘氏皇族。而后诛陶谦,征张绣,擒吕布,斩黄巾旧部刘辟黄邵,讨袁术,败袁绍,统一北方各州,远征辽东,震慑北方蛮族。封为魏王,建立曹魏宗庙。 但是《世说新语》就不一样,它的作者是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这本书就是一些关于东汉后期到晋南朝的故事。都是结合历代史书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柔和而成,并非属于史书类的书籍。因为该书在当时士大夫流行,所以影响甚广。 而书中有几篇关于曹操的记载,主要是我们现耳熟能详的故事,曹操个人性格开始丰满起来。可是这里面没有文韬武略,王霸之业,而是关于曹操个人操守德行。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一个更加让人讨厌的人设,所谓“奸”字在这本书中展现地淋漓尽致。一、识鉴篇中记载:桥玄相曹操时,说“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二、捷悟篇中描述了曹操和杨修的三个故事,突出杨修的聪明识人,能言善辩,知识渊博;三、容止篇中,曹操让崔琰替自己见匈奴使者,而匈奴竟然说他是英雄,于是派人追杀;四、假谲篇中,曹操年少时与袁绍干偷新娘的勾当,望梅止渴,眠中斫人;五、忿狷篇中有计杀一名身边的才妓;六、惑溺篇中写曹操父子父子争袁熙之妻甄宓。 之后就是《三国志注》,该书作者是南朝的宋史学家裴松之,书中对于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更多的注解。作者也是根据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的记载来描述。包括有《世说新语》、《后汉书》、《曹阿瞒传》、《魏略》、《魏氏春秋》等。对于曹操的描写部分,在曹操为人处世细节上有更多的描述,让曹操的形象更加清晰。北宋大文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于曹操的个人形象描述,既有正面和英雄形象,也有奸诈狡猾的一面,甚至还收录了部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例如曹操父子抢袁尚之妻甄宓等。可见《世说新语》不管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很大影响。直到元朝《三国志平话》,以及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曹操的负面形象更加鲜明的突出,对曹操的描述完全就是一个乱世奸雄的形象,人设完全崩塌,令人汗颜。此文系作者原创。

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二、军事家:曹操唯才是用。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却被他发现,董卓就派人追杀曹操,正是危急时刻,他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救下了他,为了给他压惊,吕伯奢就磨刀杀猪招待他,可没想到曹操却认为是要暗杀他,就先下手,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曹操问为什么要杀他,朋友说是杀猪,曹操虽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还是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狠毒、残忍。还有一次,有个士兵晚上给他盖被子,他却装成是做梦把士兵给杀了,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他还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学家: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反映汉末动乱的,   2、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他的《龟虽寿》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