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9-06 10:29:0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怎么写初中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发展咨询业的启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说明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使其所有企业和行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应当从行业(产业)的角度来考察才有意义。他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因素归结为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扶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作用、机遇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不仅论述了该理论对制造业的适用性,也论述了其对服务业的适用性。既然如此,笔者认为,该理论亦可用于作为服务业重要分支的咨询业,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关扶持产业、政府作用及机遇四要素对提高咨询业的竞争优势尤为重要:  (1)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作为高级要素的咨询人才是咨询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美国具有强大的国际会计业、管理咨询业,主要依赖为数可观的MBA毕业生,这样大规模研究生院水平的商业培训在其他国家则很少见。  (2)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的支持。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咨询业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年增长率达到33%左右。  (3)政府可通过政策调控来创造竞争优势。美国政府将咨询程序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要求重大决策和大型工程必须经过咨询论证;英国以各种方式帮助咨询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英、美两国咨询业均具有各自显明的竞争优势。  (4)抓住机遇对发展一国咨询业很重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二战后重建的机遇,促进了咨询业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咨询业竞争优势的现状分析  1、从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贸易竞争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咨询服务出口、咨询服务进口和贸易竞争指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的咨询贸易竞争指数均呈负值,说明我国咨询业的竞争力不强,咨询业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2、从咨询业占GDP的百分比分析  以咨询业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例,根据200旧年和2001年上海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自1990年至20d旧年,咨询业所占GDP的百分比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总的说来,百分比数值并不大,最近两年维持在15%,与国际上预测咨询市场理论规模应为当年GDP的3%还有不小差距。  从全国形势来看,情况更为严峻,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6亿元,咨询业的营业额却只有近100亿元,咨询业占GDP的比例仅有11%,中国咨询行业的幼小可见一斑。  3、从产业集中度分析  1999年中国工商注册登记的咨询公司已达13万家,而真正从事咨询业务并在国内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企业不足一百家。可见中国咨询公司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它并不代表产业规模,咨询业处于“小、散、弱”的状态。而1995—1996年度国际排名前四十位的咨询机构年咨询收入总额273亿美元、约占全球咨询收入总额的37%、平均每个咨询机构2亿美元年营业收入。  三、对我国发展咨询业的启示  1、提高咨询人员素质  人才是咨询业发展的关键,而我国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少,复合型人才紧缺,真正有咨询实战经验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为尽快提高咨询人员素质,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严格的执业资格制度,建立专门的咨询人员资格审查机构、监督机构和考核机构,实行有证上岗,并区分资格等级、资格范围等,最终实现我国咨询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  (2)提高咨询顾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从各方面提高咨询业的魅力,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专业的咨询工作。  (3)加强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后续人才的培养。咨询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还要通晓有关法律、心理、社会及相关科学知识,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咨询人员不断提高能力与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外,我们还必须重视咨询人才的后续培养,建议在高校设置咨询专业,既能减缓目前咨询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又能满足咨询业未来人才的需求。  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咨询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我国政府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促进咨询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如1992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速发展会计、法律、科技咨询和其它咨询业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这标志着中国咨询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尽管如此,我国咨询业在国际市场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1)加快咨询业的立法工作,将咨询程序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  (2)建立统一有效的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协会监管和服务职能。  (3)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在信贷、财税方面子以优惠,适当时机建立咨询基金,为咨询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咨询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主要是信息业。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成了当前咨询业在决策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我国有限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大多被政府机构所控制,影响了信息产品的质量。为此,今后需作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收集、整理筛选、分级分类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加强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利用效率,建立信息的流通渠道,为咨询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基础。  (2)咨询公司要完善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咨询案例数据库,并加强与专业市场调查公司的合作,取得市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为自己的解决方案提供强大的文撑。  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以上海为例,考察中国咨询业人世一年来的变化。据上海市咨询协会的统计,2002年虽然上海本土专业咨询机构的数量有所减少,为1500家,减少了7%。但咨询收入总额将超过75亿,增加了6%。另据市外资委的统计,人世之前的20年间,上海共批准外资咨询机构900多家,而人世后仅3个月内,就新批了各类外资咨询、顾问机构1000多家,超过前20年的总和。两组数据的“一增一减”,客观地反映了人世一年间上海咨询市场的发展变化。“增”,反映了上海咨询市场空前的竞争场面,外资咨询机构看好中国咨询市场的巨大潜力,迅速占领市场。“减”,反映了上海本土咨询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外资咨询机构的挤压下,通过自我调整,正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人世后,中国咨询业机会与挑战共存。尽管咨询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咨询机构优势明显,但中国咨询机构还是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抓住本土咨询业发展的有利机会,尽快提高我国咨询机构的整体水平,为不断增强我国咨询业的竞争优势而努力。  (此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请作者及其机构与我们联系以添加来源;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及联系邮箱:)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该理论能合理地诠释一国国际贸易的现状,预测一国贸易发展的前景。波特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也称为“钻石模型”。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架之外寻求新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选择,目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国家竞争优势论文怎么写初中

[摘要]政府改革是政府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对政府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行为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过程。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是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动力。30年的政府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价值的重新确认和公共性的回归、政府职能日趋合理、政府治理结构日趋理性、政府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等方面。未来中国政府改革也面临着重建行政文化、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和结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有效府际关系和管理、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法治政府等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关键词] 社会变革;政府改革;成就与挑战  17 世纪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曾经讲过,一个缺乏能保证秩序的、有效的政府的社会,人的生活将是孤独、贪婪、残忍和短寿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曾从政治和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马克思在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我们在一些亚洲帝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败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在那里收成取决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随时令的好坏而变化一样”。[1 ] ( P763) 在他们看来,如果政府及其权力能按照合乎规律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它和经济发展之间便没有冲突,经济发展便加速。反之,政府权力也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引起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从政府现实主义的观点来看,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形式的不同,而是在于政府治理程度,特别是政府能力大小或高低的不同。“有些国家的政府拥有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而另一些国家的政府则缺乏这些特点”。[2 ] ( P1) 的确,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经验表明,政府治理的能力及其有效性同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齐斯曼(J1 Zysman) 比较英、法、德、日、美诸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后认为,政府能力越强的国家,应付经济震荡的能力就越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就越强,故而经济表现就越佳。[ 3 ]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 G1Myrdal) 也指出:“尽管程度不同,所有不发达国家都属于软政权”。[ 4 ] 他同时认为,软政权的表现主要是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与实施,各级公务员普遍不遵从交给他的规章与指令,以及普遍存在腐败。许多研究发展行政的学者更是认为,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行政的因素而非经济的因素。  的确,对于所有社会而言,始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挑战是如何创建一个有效的政府体系,以支持、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和进步。有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是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政府不再是传统的保守主义眼里的所谓的“必要的恶”,而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同意这样一个命题:政府的性质、能力和绩效,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全世界都在重新考虑政府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建立一个与变化着的时代相适应的新政府体系,并使之更具能力、更具有效性,成为发展的推动力量,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的任务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历史性的转型过程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转型可谓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这场革命,波及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过这场革命的洗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哪一个国家尝试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尽管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同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一样,在过去的30 年中,中国政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体现在政府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方面,更体现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改革与创新政府,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效治理体系,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始终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政府改革与创新既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与变化的动力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主旨在于研究和探讨以下问题: (1) 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是什么? (2) 30 年中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3) 中国政府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4)未来中国政府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  一、中国政府改革的契机和动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5 ] ( P257)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6 ] ( P617 - 618) 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的变化。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由经济体制变革引起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国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总结20 多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二是经济体制的变化。经过20 多年的改革,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型,这种转型对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是社会形态的变化。整个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四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五是政治体制的变化。政治体制朝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上述方面的变革与发展,为政府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中国政府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中,面临和承受着全方位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经济领域,政府始终面临着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稳定、充分就业、收入公正分配等艰巨任务。与此同时,政府还肩负着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艰巨任务。这就是说,政府既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要成为新经济体制的设计者、改革的推动者。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都要求政府扮演发展与改革推动者的角色。在政治领域,政府始终面临着维护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增强政治合法性,聚合和分配各种利益等艰巨任务。  在社会领域,政府也承担着创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确保13 亿民众生活保障的艰巨任务,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压力。与此同时,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增大。凡此种种,均表明中国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效率的政府。  政府体制是连接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的,中国的问题多多少少与政治和政府体制有关。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体制障碍,根本在于政府体制的不完善。1978 年以来,中国虽然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但始终存在着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盲目扩张与经济过热、重复建设严重、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不公、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得不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相关的体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政府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角色,决定了政府改革在中国全面改革过程中的特殊制约作用,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体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进展和成效。如果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割断政府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切实解决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问题;要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就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要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减少政府的干预,减少政府对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管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促进技术进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要强化公共服务,就必须改革财政体制;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必须实行政社分开,还权或者放权于民;要实现法治国家,就必须实现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  中国的政府改革,就其基本任务而言,就是要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建立确保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要破除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障碍,建立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体制;要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因素,建立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破除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东西,建立适应民主政治发展的政府体制。总之,政府改革就是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政府体制,这是政府改革的直接动因所在。  二、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30 年的基本成就  1978 年以来,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变化,中国政府在价值理念、职能调整、理顺关系、机构优化、完善机制、活化人力、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改革与创新,实现了向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的初步转变。  (一) 政府管理价值的再确认与公共性的回归  政府治理的过程,既是社会目的的执行过程,也是社会目的和价值的创新过程。中国政府改革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趋于理性化的过程,是形式的合理性与价值的合理性的有机结合。政府价值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形式的合理性具有优先性。因为政府管理的价值不仅影响着政府的合法性,也影响着政府行为的合理性。中国政府改革30 年,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其自身价值的重新思考和确认。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观,从物化的思考和选择到以人为本观点的确立,从强调政府是一个权力中心到强调政府是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从强调强势国家的治理到强调社会的参与与协同治理,从政府行为的秘密性到公开性,从依靠人治到重视法治,等等,都体现出对政府管理价值的重新思考和确认。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在于中国政府的“公共性”的回归和立国价值( regim value) 的捍卫和落实。概括起来,对立国价值的捍卫和“公共性”的回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到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性尊严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不断提升和改善公民的权益。(2) 认识到政府管理不仅是追求秩序、经济和效率,更重要的是促进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3) 认识到政府不仅是一个管理的中心,更是一个服务的中心,政府的核心职能和职责在于提供公共的产品和服务。(4) 认识到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建立在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治理的基础之上。(5) 认识到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人,理应承担更大的公共责任。诚然,公共价值的实现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重要的是公共性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确认、选择,并在具体的公共行动和公共政策中得到体现。

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看天津旅游业的发展一、天津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显著 天津市地处环渤海地区,毗邻首都北京,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是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其独特的中西文化密集交融的城市特色以及丰富的海、河、山等自然资源等,为天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天津旅游业从无到有并逐步壮大,为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9年7月26日,从天津市旅游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5万人次,同比增长9%,旅游外汇收入93亿美元,同比增长4%,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国内旅游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2%。发展速度处在全国较快地区行列。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津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各大景区景点游人如织。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指导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的形成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一国特定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产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机遇与政府行为六个要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市场和企业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这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是不相符的。目前,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建立完善,旅游业以政府主导型战略为主,在此种背景下,我们对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相应的城市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模型。 该模型基于波特的经典国家钻石模型,包括构成城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因素的旅游生产要素条件、旅游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旅游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它们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发展和成熟,通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城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的“国际菱形”。除此之外,机遇条件在城市旅游产业竞争优势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机遇因素可能调整产业结构,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机会。三、天津国际化旅游竞争优势分析政府主导作用。天津市政府已经将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对天津旅游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战略目标是:“经过五至六年的努力,把天津建成立足环渤海、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以近代历史文化为主脉,山河湖海为载体,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滨海都市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在“努力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四大功能”中提出“增强休闲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天津山河湖海泉资源齐备和现代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一区五带旅游发展格局,精心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城市品牌,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实现与北京及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错位发展。深度挖掘、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建设若干特色突出、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聚集区,充分发挥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把天津建设成为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休闲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同时,天津市政府不断地通过促进环境生态保护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并逐渐意识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与协作,推广应用新技术,收集反馈市场信息对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旅游生产要素。天津市旅游生产要素以历史文化类资源为主,兼有一些具有较高丰度的自然资源。天津还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为开发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高端产品提供了宝贵的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条件。旅游需求条件主要表现为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状况等方面。旅游相关产业及辅助产业。旅游业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还必须具有发达、完善的相关和辅助产业的支撑。旅游产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产业综合性。从相关的住、食、行、游、购、娱乐产业部门到辅助的金融、保险、通讯等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间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品牌等的双向交流,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进而形成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原来你也没有写的啊? 呼呼,我不怕了~~

论文的竞争优势怎么写?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怎么写

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ter)先生,1990年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转移到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来,从而各国对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的关注日益高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该理论能合理地诠释一国国际贸易的现状,预测一国贸易发展的前景。波特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也称为“钻石模型”。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架之外寻求新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选择,目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发展咨询业的启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说明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使其所有企业和行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应当从行业(产业)的角度来考察才有意义。他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因素归结为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扶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作用、机遇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不仅论述了该理论对制造业的适用性,也论述了其对服务业的适用性。既然如此,笔者认为,该理论亦可用于作为服务业重要分支的咨询业,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关扶持产业、政府作用及机遇四要素对提高咨询业的竞争优势尤为重要:  (1)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作为高级要素的咨询人才是咨询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美国具有强大的国际会计业、管理咨询业,主要依赖为数可观的MBA毕业生,这样大规模研究生院水平的商业培训在其他国家则很少见。  (2)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的支持。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咨询业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年增长率达到33%左右。  (3)政府可通过政策调控来创造竞争优势。美国政府将咨询程序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要求重大决策和大型工程必须经过咨询论证;英国以各种方式帮助咨询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英、美两国咨询业均具有各自显明的竞争优势。  (4)抓住机遇对发展一国咨询业很重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二战后重建的机遇,促进了咨询业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咨询业竞争优势的现状分析  1、从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贸易竞争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咨询服务出口、咨询服务进口和贸易竞争指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的咨询贸易竞争指数均呈负值,说明我国咨询业的竞争力不强,咨询业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2、从咨询业占GDP的百分比分析  以咨询业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例,根据200旧年和2001年上海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自1990年至20d旧年,咨询业所占GDP的百分比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总的说来,百分比数值并不大,最近两年维持在15%,与国际上预测咨询市场理论规模应为当年GDP的3%还有不小差距。  从全国形势来看,情况更为严峻,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6亿元,咨询业的营业额却只有近100亿元,咨询业占GDP的比例仅有11%,中国咨询行业的幼小可见一斑。  3、从产业集中度分析  1999年中国工商注册登记的咨询公司已达13万家,而真正从事咨询业务并在国内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企业不足一百家。可见中国咨询公司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它并不代表产业规模,咨询业处于“小、散、弱”的状态。而1995—1996年度国际排名前四十位的咨询机构年咨询收入总额273亿美元、约占全球咨询收入总额的37%、平均每个咨询机构2亿美元年营业收入。  三、对我国发展咨询业的启示  1、提高咨询人员素质  人才是咨询业发展的关键,而我国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少,复合型人才紧缺,真正有咨询实战经验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为尽快提高咨询人员素质,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严格的执业资格制度,建立专门的咨询人员资格审查机构、监督机构和考核机构,实行有证上岗,并区分资格等级、资格范围等,最终实现我国咨询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  (2)提高咨询顾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从各方面提高咨询业的魅力,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专业的咨询工作。  (3)加强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后续人才的培养。咨询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还要通晓有关法律、心理、社会及相关科学知识,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咨询人员不断提高能力与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外,我们还必须重视咨询人才的后续培养,建议在高校设置咨询专业,既能减缓目前咨询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又能满足咨询业未来人才的需求。  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咨询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我国政府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促进咨询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如1992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速发展会计、法律、科技咨询和其它咨询业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这标志着中国咨询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尽管如此,我国咨询业在国际市场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1)加快咨询业的立法工作,将咨询程序作为决策过程的法定程序。  (2)建立统一有效的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协会监管和服务职能。  (3)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在信贷、财税方面子以优惠,适当时机建立咨询基金,为咨询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咨询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主要是信息业。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成了当前咨询业在决策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我国有限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大多被政府机构所控制,影响了信息产品的质量。为此,今后需作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收集、整理筛选、分级分类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加强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利用效率,建立信息的流通渠道,为咨询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基础。  (2)咨询公司要完善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咨询案例数据库,并加强与专业市场调查公司的合作,取得市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为自己的解决方案提供强大的文撑。  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以上海为例,考察中国咨询业人世一年来的变化。据上海市咨询协会的统计,2002年虽然上海本土专业咨询机构的数量有所减少,为1500家,减少了7%。但咨询收入总额将超过75亿,增加了6%。另据市外资委的统计,人世之前的20年间,上海共批准外资咨询机构900多家,而人世后仅3个月内,就新批了各类外资咨询、顾问机构1000多家,超过前20年的总和。两组数据的“一增一减”,客观地反映了人世一年间上海咨询市场的发展变化。“增”,反映了上海咨询市场空前的竞争场面,外资咨询机构看好中国咨询市场的巨大潜力,迅速占领市场。“减”,反映了上海本土咨询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外资咨询机构的挤压下,通过自我调整,正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人世后,中国咨询业机会与挑战共存。尽管咨询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咨询机构优势明显,但中国咨询机构还是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抓住本土咨询业发展的有利机会,尽快提高我国咨询机构的整体水平,为不断增强我国咨询业的竞争优势而努力。  (此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请作者及其机构与我们联系以添加来源;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及联系邮箱:)

概述: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其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公司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根据HO理论,多数国家必定会有相对优势。如果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的相对优势不是可持续的,那么这一相对优势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基于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根据企业凭以竞争的生产率,第一次给出了理论解释。诸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之类的传统比较优势,波特解释了它们作为财富的源泉是如何被替代的,以及对于竞争力泛泛的宏观经济解释是不充分的。 评价:波特的“钻石”模型——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波特的“集群”观点或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群体,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  波特的理论已经指导了新西兰和其他地方国家竞争力的重新评估。他的观点和亲身参与研究形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如荷兰、葡萄牙、哥斯达黎加和印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美国的麻萨诸塞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巴斯克县等地区。上百种集群战略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了。

国家竞争优势论文怎么写

[摘要]政府改革是政府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对政府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行为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过程。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是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动力。30年的政府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价值的重新确认和公共性的回归、政府职能日趋合理、政府治理结构日趋理性、政府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等方面。未来中国政府改革也面临着重建行政文化、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和结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有效府际关系和管理、提升政府能力、建设法治政府等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关键词] 社会变革;政府改革;成就与挑战  17 世纪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曾经讲过,一个缺乏能保证秩序的、有效的政府的社会,人的生活将是孤独、贪婪、残忍和短寿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曾从政治和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马克思在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我们在一些亚洲帝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败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在那里收成取决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随时令的好坏而变化一样”。[1 ] ( P763) 在他们看来,如果政府及其权力能按照合乎规律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它和经济发展之间便没有冲突,经济发展便加速。反之,政府权力也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引起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从政府现实主义的观点来看,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形式的不同,而是在于政府治理程度,特别是政府能力大小或高低的不同。“有些国家的政府拥有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而另一些国家的政府则缺乏这些特点”。[2 ] ( P1) 的确,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经验表明,政府治理的能力及其有效性同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齐斯曼(J1 Zysman) 比较英、法、德、日、美诸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后认为,政府能力越强的国家,应付经济震荡的能力就越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就越强,故而经济表现就越佳。[ 3 ]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 G1Myrdal) 也指出:“尽管程度不同,所有不发达国家都属于软政权”。[ 4 ] 他同时认为,软政权的表现主要是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与实施,各级公务员普遍不遵从交给他的规章与指令,以及普遍存在腐败。许多研究发展行政的学者更是认为,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行政的因素而非经济的因素。  的确,对于所有社会而言,始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挑战是如何创建一个有效的政府体系,以支持、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和进步。有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是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政府不再是传统的保守主义眼里的所谓的“必要的恶”,而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同意这样一个命题:政府的性质、能力和绩效,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如此,全世界都在重新考虑政府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建立一个与变化着的时代相适应的新政府体系,并使之更具能力、更具有效性,成为发展的推动力量,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的任务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历史性的转型过程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转型可谓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这场革命,波及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过这场革命的洗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哪一个国家尝试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尽管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同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一样,在过去的30 年中,中国政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体现在政府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方面,更体现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改革与创新政府,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效治理体系,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始终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政府改革与创新既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与变化的动力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主旨在于研究和探讨以下问题: (1) 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是什么? (2) 30 年中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3) 中国政府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4)未来中国政府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什么?  一、中国政府改革的契机和动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5 ] ( P257)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6 ] ( P617 - 618) 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的变化。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由经济体制变革引起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国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总结20 多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二是经济体制的变化。经过20 多年的改革,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型,这种转型对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是社会形态的变化。整个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四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五是政治体制的变化。政治体制朝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上述方面的变革与发展,为政府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中国政府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中,面临和承受着全方位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经济领域,政府始终面临着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稳定、充分就业、收入公正分配等艰巨任务。与此同时,政府还肩负着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艰巨任务。这就是说,政府既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要成为新经济体制的设计者、改革的推动者。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都要求政府扮演发展与改革推动者的角色。在政治领域,政府始终面临着维护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增强政治合法性,聚合和分配各种利益等艰巨任务。  在社会领域,政府也承担着创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确保13 亿民众生活保障的艰巨任务,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压力。与此同时,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增大。凡此种种,均表明中国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效率的政府。  政府体制是连接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的,中国的问题多多少少与政治和政府体制有关。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体制障碍,根本在于政府体制的不完善。1978 年以来,中国虽然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但始终存在着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盲目扩张与经济过热、重复建设严重、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不公、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得不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相关的体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政府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角色,决定了政府改革在中国全面改革过程中的特殊制约作用,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体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进展和成效。如果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割断政府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切实解决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问题;要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就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要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减少政府的干预,减少政府对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管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促进技术进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要强化公共服务,就必须改革财政体制;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必须实行政社分开,还权或者放权于民;要实现法治国家,就必须实现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  中国的政府改革,就其基本任务而言,就是要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建立确保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要破除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障碍,建立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体制;要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因素,建立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破除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东西,建立适应民主政治发展的政府体制。总之,政府改革就是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政府体制,这是政府改革的直接动因所在。  二、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30 年的基本成就  1978 年以来,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变化,中国政府在价值理念、职能调整、理顺关系、机构优化、完善机制、活化人力、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改革与创新,实现了向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的初步转变。  (一) 政府管理价值的再确认与公共性的回归  政府治理的过程,既是社会目的的执行过程,也是社会目的和价值的创新过程。中国政府改革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趋于理性化的过程,是形式的合理性与价值的合理性的有机结合。政府价值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形式的合理性具有优先性。因为政府管理的价值不仅影响着政府的合法性,也影响着政府行为的合理性。中国政府改革30 年,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其自身价值的重新思考和确认。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观,从物化的思考和选择到以人为本观点的确立,从强调政府是一个权力中心到强调政府是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从强调强势国家的治理到强调社会的参与与协同治理,从政府行为的秘密性到公开性,从依靠人治到重视法治,等等,都体现出对政府管理价值的重新思考和确认。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在于中国政府的“公共性”的回归和立国价值( regim value) 的捍卫和落实。概括起来,对立国价值的捍卫和“公共性”的回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到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性尊严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不断提升和改善公民的权益。(2) 认识到政府管理不仅是追求秩序、经济和效率,更重要的是促进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3) 认识到政府不仅是一个管理的中心,更是一个服务的中心,政府的核心职能和职责在于提供公共的产品和服务。(4) 认识到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建立在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治理的基础之上。(5) 认识到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人,理应承担更大的公共责任。诚然,公共价值的实现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重要的是公共性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确认、选择,并在具体的公共行动和公共政策中得到体现。

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争优势 作者:杜业明 [摘 要]: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强调必须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争优势以应对跨国汽车集团的强有力的挑战,并给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争优势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汽车工业;国家竞争优势;钻石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2001年,全国《目录》内103家企业汽车总生产量44万辆,比1981年增长了12倍。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即通过设置高关税壁垒和其它非关税壁垒,实行汽车工业进口替代。中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关税壁垒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拆除使得“散、乱、差”的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考虑到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因此,调整和制定正确的新时期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在WTO架构下推动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和结构优化,对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WTO架构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 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以后,在西方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受到国际贸易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波特认为,“企业是国际市场上所扮演的主角。┅┅企业不只在一国之内发展,还各自有一套全球竞争战略,进驻许多国家。”⑴而“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⑵波特指出,“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的基本单位。”⑶可见,“国家竞争优势”就是国家整合相关资源,协助和促进特定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取决于该国的生产要素、内需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结构、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等四个关键因素,这四个因素构成了该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在WTO架构下,中国汽车工业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笔者认为,基于汽车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呈现的新特征,应该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制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要着眼于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争优势的构筑。这是因为: 1、斯密指出,“┅┅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换言之,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⑷在WTO架构下,中国汽车市场真正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导致汽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之间的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个汽车厂商甚至整个汽车工业都无法在一个自己可控制的区域内创造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依赖于政府、社会、相关行业及支持性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生产出满足国际消费者偏好的拳头汽车产品组合。 2、发达国家正在设置更高的汽车产品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保护本国的市场。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技术,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如汽车新产品研发技术、关健系统总成制造技术等。于是,发展中国家在汽车市场竞争中将会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3、发达国家在实现汽车工业现代化之后,正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自己的汽车工业,使得他们的汽车工业日益信息化、知识化。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尚未实现汽车工业现代化,现在又面临着汽车工业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单独依靠一个汽车厂商,不可能自主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汽车工业,很难应对跨国垄断汽车集团的强有力挑战。 二、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争优势的路径依赖 波特强调,“政府的政策其重要性不在于政策本身,而在于它对钻石体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⑸ 因此,政府应当通过改善汽车工业的“钻石体系”结构,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汽车厂商作为汽车工业的微观基础,应当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构筑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推动汽车工业制度良性变迁 不少人强调技术创新对于汽车工业发展的强大作用。但是它是以制度不起作用、不存在交易费用为前提的。必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绩效受一定的制度安排制约。诺斯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要素;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⑹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争优势的构筑最终是由制度决定的。 1、推动汽车工业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汽车工业是为数不多的政府长期实行严格行政审批的领域。政府通过实行“目录制”来控制新汽车厂商准入、现有汽车厂商投融资以及汽车产品市场准入等微观市场行为。行政审批机制长期僭越市场机制,造成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且缺乏活力。目前国家经贸委已经用所谓“公告制”取代目录管理。然而,公告制的基础仍是目录管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应当加快推出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尽可能地让汽车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复位。 2、完善汽车工业企业资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大多数汽车工业企业是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与国有汽车工业企业投资主体单一、政企不分相适应,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这往往使得国有汽车工业企业目标不明确、缺乏效率,甚至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则因其固有的资本结构缺陷,往往受到跨国汽车集团全球战略的制约,其技术研发部门被合资外方掌握。为此,政府应当努力完善汽车工业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其一,积极推动国有汽车工业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有资本充分介入汽车行业,坚决避免“一股独大”的资本结构。 其二,下大力气扶持中外合资汽车工业企业的中方母公司,帮助其成立自己的全资子公司和汽车研发机构,改变合资外方掌控技术研发的被动局面。其三,严格执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了的汽车工业企业构建有效制衡、规范运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3、持续推进微观财政政策供给创新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增殖税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企业所得税不是按地域而是按所有制性质征收,即中央企业的所得税由国税局征收,而地方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然而┅┅被选举经任命当政的政治家和官僚与其他人一样,他们的行为至少有一部分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而不是受社会利益之类的崇高思想支配。”⑺现行分税制所造成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博奕格局使得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保护当地汽车厂商,外地产品很难进入本地市场,全国统一的、竞争有序的汽车市场难以形成。对于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反对地方本位主义,地方政府总是“阳奉阴违”。地方政府还极力阻挠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并购重组行为,其动机是防止税收流到其他征税主体手中。为重构全国统一的汽车大市场,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优化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中央政府有必要持续推进微观财政政策供给创新:其一,将汽车工业增殖税划为中央税,按某一特定时间段地方政府征收的增殖税为依据确定中央向地方返还额度,以维护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其二,将汽车工业企业所得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政府按企业所属地域征收应得企业所得税份额。其三,汽车消费税或类似汽车消费税的税种应当由地方政府征收,以提高地方政府发展与汽车有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积极性。 (二)改善汽车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两类。汽车工业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资本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工业对基本要素的依赖程度逐渐减轻,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汽车工业的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人力(如汽车产品设计人员、汽车工程师)、汽车研究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是企业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流程的必要条件。人不但属于高级要素,也可以创造出高级要素。企业拥有数量相当的科技人才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大批熟悉汽车制造工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但是,与国外汽车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企业科技人才比例、企业R&D强度、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都偏低。以一汽为例,一汽的技术开发人员约为2600人,仅占全公司职工总数的6%,而日本丰田公司的职工总数与一汽相似,但技术开发人员近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更为严重的是,汽车高级科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例如,天津汽车工业公司高级技术人员流失相当严重,甚至其下属某企业的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高层技术人员近年也都流失。作为技术精英的聚集之地的一汽、东风集团,高级技术人员流失也相当严重。很多人才特别是懂得汽车高科技(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人才流失海外。汽车工程专业大学生尤其清华大学等名牌院校的毕业生,其首选去向往往是出国和外企,对国有汽车企业少有兴趣。 政府和汽车工业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创造和培养,要千方百计地留住高级人才。从“十五”计划起,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汽车工业的力度。凡是属于基础性的、关系到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前途的研究项目(如电动汽车的研发),必须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其经费。地方政府应当加大与汽车工业有关的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工资报酬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创造吸引和留住汽车高级人才的政策环境。汽车工业企业也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本开发,改进高级人力资本的激励方式(如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持股、享有购买股票期权的权利、实施退休金计划等),建立一流汽车研究所,与有关高校加强产学研大联合。 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也是高级生产要素。当前信息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1世纪将是网络革命时代,而电子商务则是实现这场革命的主要形式。因此,中国汽车工业要抓住机遇,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力,加强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的汽车电子商务保持同步甚至超前发展。 (三)改善汽车内需条件 内需条件包括内需的水平、内需的质量、客户的性质和偏好等等。内需市场的规模可以导致企业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超前性的内需和挑剔性的客户能够帮助企业改善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引领世界潮流。“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中,母国的客户形态具有关键性的意义。”⑻ 1、从内需规模来看。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增长,在1978-2000年间,人均GDP年均增长13%,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220元(约合874美元),预测2010年,人均GDP将达2845美元,GDP将达39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与之相适应,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为汽车内需的扩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加入WTO有利于汽车厂商公平竞争的开展,必然导致汽车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这将极大的刺激居民购买汽车的积极性。然而,针对汽车征收的各目繁多的税收却严重制约了居民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能力。因此,政府应当下决心清理各种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项目,较大幅度地降低汽车产业的税负水平。尽快开征燃油税,以取代烦琐不堪的公路养路费。 2、从内需质量来看。其一,中国缺乏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和先进的汽车文化。政府应当与汽车厂商密切合作,共同营造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如举办各种大型汽车展览会、成立品牌车迷俱乐部等。其二,安全、节能、环保的经济型轿车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全球轿车需求方向。为此,政府应当实行差别税率政策,鼓励经济型轿车发展,即对安全、节能、环保的经济型轿车征收较低税率,而对能耗高的豪华型高档轿车则征收较高税率。其三,政府应当加大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力度,尽快推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努力培养“挑剔型”顾客。其四,汽车厂商应当通过自己的销售终端和发展“BTOC”模式的电子商务,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增加客户价值。 (四)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还受与汽车工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机械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含冶金工业、橡胶工业等)、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汽车服务业等产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对提高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体上讲,中国汽车工业的相关产业不很发达。以钢铁工业为例,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大国,但是汽车专用钢材的产量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又如汽车服务业:当今世界,汽车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已使汽车产业的盈利向贸易与服务业转移,主要表现在以市场营销全球化、售后服务全球化和服务贸易全球化为核心内容的汽车服务业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汽车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广泛应用。汽车服务业不仅是汽车产业链条的主要利润源泉,而且能极大地增强汽车厂商的市场控制和扩张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全球汽车服务业竞争格局中,中国的劣势甚于汽车制造业。因此,政府应当通过税收优惠和优先安排贷款等措施,积极扶持置身于汽车工业上游产业的企业,推动它们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和市场供求衔接。政府应当推动金融体制创新,允许规模较大的汽车工业集团的财务公司开展汽车金融服务,鼓励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合资设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各大汽车厂商要加紧整合自己的营销网络,通过大规模地建立品牌店来掌控汽车销售终端,增强市场控制和扩张能力。 注释: ⑴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2页。 ⑵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7页。 ⑶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69页。 ⑷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7页。 ⑸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612页。 ⑹道格拉斯。C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页⑺詹姆斯。M布坎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80页。 ⑻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82页。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詹姆斯。M布坎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3]道格拉斯。C诺斯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4]LE戴维斯 ,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中小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一、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所谓中小企业,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为便于界定,《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对其作了划分。一般说来,除了因行业不同人数有差别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所谓竞争力,是指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整合自身内外要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是多种要素的总和,表现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竞争力包括一般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是指企业生存的一般能力,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设备、生产、营销、供应等基本要素的优劣,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而不易被模仿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反映企业多方面技能和机制的有机融合,以及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结合,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外在竞争力主要指环境竞争力,是指企业成长环境的优良程度,反映融资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政府管理与扶持、基础设施、市场秩序等要素的状态,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保障。  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构想  (一)围绕增强核心能力构建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以完善的创新机制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创新企业产权制度,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这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来说,要通过改制将国有集体资产转变成产权清晰的人格化资产;对股份合作制企业来说,要通过改制使其向股份制转变;对私营企业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也要进一步明晰产权,以消除在企业做大之后存在着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所有转制的企业,都应告别那种经验式、粗放式、家长式的治理模式,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治理。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确保企业不断发展。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企业的根本性创新。当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就应该调整或创新发展战略。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要很好地谋划战略措施,这是实现战略定位的保证,是善用资源的体现,是企业发展战略中最生动的部分,如从哪里入手、向哪里开刀、施什么政策、用什么策略、保哪些重点、舍哪些包袱、怎么策划、如何运作等等。  创新技术机制,增强研发能力。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研究,每1美元R&D费用取得的创新数,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的24倍,中小企业的创新占全部创新的55%。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结构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4%,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必须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把市场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开发的定盘星,作为技术转化、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指南针。  创新管理机制,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实施规范化的决策管理机制,使企业及时把握社会机遇,有效规避行业风险,从而保证企业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实施规范化的业务管理机制,使企业各项业务工作程序化、职责分工明细化、工作标准制度化;实施规范化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管理,使员工保持充足的工作动力和良好的企业团队精神,以有效保障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  创新企业文化,铸造企业灵魂。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前,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界所重视,很多企业正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如人们对海尔“零缺陷”、“真诚到永远”、“客户满意”等海尔文化已耳熟能详。“海尔文化”是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企业文化促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  (二)围绕强基固本优化中小企业运营要素,以高效的企业运营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优化产品结构,争创名优品牌。据国家对365家中小企业的1157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73年,比国有大企业的5年还高出23年。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末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752种,占67%。中小企业这种产品水平低、周期长的状况反映了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要摆脱这种状况,应着眼于产品结构调整和争创名优品牌,设计制造新产品,并避免与大企业的正面冲突;切实注重产品质量,走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之路;切实形成特色产品,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创新营销方式首先应创新营销观念,这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如,亲情营销观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其次应创新营销组织,就是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将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再次应创新营销方法,一方面企业应敢于把国际先进的营销做法创造性加以应用,另一方面又要大胆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如,有的企业实施的无缺陷营销,即产品无缺陷,销售无缺陷,服务无缺陷等等。  构筑物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研究表明,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省15%-30%物流成本,并且大大地减少库存和运输成本,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应该说,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价格和对市场需求反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果加上科学的物流体系运作,则更能在节省产品销售成本方面见到实效。对于每个中小企业来说,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供应链的战略同盟,成为整体供应链的一部分,既可减少中间层次,减少费用,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又可利用第三方物流机构提供的储运、包装、装卸和搬运等服务,使货品付运的过程更有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集群。国际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都是以企业集群的面貌出现的,它是产业发达国家的特征。据资料显示,如今正在崛起的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宁波奥克斯公司,所以能以比市场上售价最高的同型号空调降价三分之一左右的“标准价”打破空调市场价格体系,快速跃升中国空调企业三甲之一的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集群与协同竞争战略所发挥出来的威力。这一经验应引起广大中小企业的重视。  (三)围绕改善成长环境重构融资、政策、信用、服务等体系,以优质的生存空间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改革融资体制,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改革融资体制,要针对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为其提供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可考虑建立政府系统中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设立相应的政策性银行,委托现有的商业银行开设此类业务;完善直接融资方式,可考虑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将我国庞大的居民储蓄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用于改造中小企业,还可考虑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通过筹集社会资金投资于企业;扩大间接融资的覆盖面,可考虑成立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增加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创办民间地域银行,既留住地方资金用于地方发展,又方便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创业。  出台支持政策,构建配套的政策体系。实施有效的产业引导政策,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进行清理和重新设计,修改对中小企业不公的内容,支持民营资本向基础设施及公共行业投资等等;增加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通过开展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鼓励个人或法人依法以工业产权或者非专利技术等投资参与创办中小企业;对有关社会福利、环境保护、高新技术等项目,应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夯实信用基础,构建规范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适时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还可建立相应的专家咨询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审保分离制度;逐步扩充担保体系的服务内容,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在高度信用的可靠基础之上;完善担保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包括城市信用担保和中央与省级再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多层担保机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担保为核心,包括信用评估、风险管理、损失处理在内的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担保体系。  增强服务功能,构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呼唤其提升竞争力过程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应注重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及时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增强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抓紧发展服务组织和机构,一方面继续支持发展各类中小企业服务组织,另一方面扶持具有带动力的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推进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坚持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如,信息网络体系,中介服务体系,行业互助体系等等,满足中小企业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调控手段有力、高效、公正。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职能转换,否则,中小企业难有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要在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创造平等有序竞争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以保证中小企业发展的持续性、规范性和平稳性。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怎么写的

推荐 查一下百度 百科,比较全。再参考一下百科 里面的钻石体系的解释就明白了。

概述: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其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公司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根据HO理论,多数国家必定会有相对优势。如果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的相对优势不是可持续的,那么这一相对优势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基于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根据企业凭以竞争的生产率,第一次给出了理论解释。诸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之类的传统比较优势,波特解释了它们作为财富的源泉是如何被替代的,以及对于竞争力泛泛的宏观经济解释是不充分的。 评价:波特的“钻石”模型——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波特的“集群”观点或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群体,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 波特的理论已经指导了新西兰和其他地方国家竞争力的重新评估。他的观点和亲身参与研究形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如荷兰、葡萄牙、哥斯达黎加和印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美国的麻萨诸塞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巴斯克县等地区。上百种集群战略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了。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般指产业竞争力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哈佛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ter)先生,1990年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转移到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来,从而各国对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的关注日益高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该理论能合理地诠释一国国际贸易的现状,预测一国贸易发展的前景。 波特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也称为“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