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范文初中

发布时间:2024-09-06 00:28:44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范文初中

还是多点了解学生吧,才能对症下药。

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发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 素质教育成为课外学习版的应试教育许多学校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技艺为前提,而非如应试教育般,较为强迫的使学生学习。学习目标太过功利,高考不考的科目,学生没有兴趣,那是注定的。(二)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一些学校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就是减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学生则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实减轻学生负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学生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三)无法真正的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学校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堪重负。有的学校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进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于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结果是“换汤不换药”。背后的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解决当前素质教育问题的措施建议有: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课程改革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平衡。二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量,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学校不准随意增加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停办各类补习班、重点班和学科竞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引导和助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素质教育自身,同时也让素质教育有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三是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客观地说,当前并不是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承载起这样的学习模式,并非每一个家庭都能提供这样的“研究基础”。到底哪种教育模式更科学,需要时间检验,但从今后发展来看,类似的尝试会越来越多——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也好,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也罢,应该让“小学生遇见苏轼”更常见、更普遍,让更多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论文:教育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4个春秋。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距离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本文从实践层面就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尝试性探讨。  一、关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素质教育一词可谓耳濡目染,而对什么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却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说主动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问题。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为数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少数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2)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3)少数地区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手工制作课,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制作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2、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出现认识上的偏颇。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就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①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浅,把握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及创造发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应试能力。固然,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核心,坚定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②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作为。因而,不论做什么事总照顾功课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剩下的学生往往被遗忘。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过份强调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忽视甚至压制有不同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变相地“奴化”学生的人格,何谈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④不自觉地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由于“应试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时机一味地“强塞硬灌”,希望学生记忆并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把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到极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言了,应该静下心,回过头来反省一下。  此外,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完全是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2)在实践中,重形式而轻内涵。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结果,越是重点学校,越是名牌学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锋,争当表率。目前,中小学在对待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态度和做法:①上级部门不检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围绕升学率。②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③在常规教学中,能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广泛的,但属浅层次的探讨,如公开课、调讲赛、观摩课、研讨课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开展一些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把创新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上来。这必然导致某些学校宣称的所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只是一层美丽的外壳。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3)缺乏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我国教育由于早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影响较深,使得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让他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最大困难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三、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因此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自愿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树立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②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③经常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BBS论坛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④以学生、家长的学习观、知识观、人才观的转变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奖惩办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一是规划并拟定了“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课题一批,要求相关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二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铺开,而高中段的课改实验也已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三是实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这条生命线。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能促使教育体制的转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并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关注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而教师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长期不懈地系统地培训来逐步递进。使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由个别化学校自发的、不定期形式转变为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规范的政府行为。  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⑤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⑦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⑧远见卓识。⑨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积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  (1)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大致通过四条途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阔了,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大赛(今年第四届);机器人风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等。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环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哪种环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视以下两种因素:①家庭教育环境。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出现5 2<5的教育局面。建议中小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环境能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一致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②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环境,我们强调教师要能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要有对学生所犯错误的高度包容精神,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空间,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条件。那么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同样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顺内部关系,改变对教师单一、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切实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好搭台服务工作,使教师真正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跨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实现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真诚地关注和客观地对待。我们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重实践轻理论,重动手轻说教,实际行动与心里的想法一直,不要心口不一!教育人生中国/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先不扯别的现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就是应试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口号啥P用不顶那帮人敲锣打鼓坐着蜗牛喊素质教育不管啥教育有利益关系想解决问题就难受益者不让你啊?至于家长哪个家长不想让教育好点?没法子所以都得应试中国这个病已经恶性循环好多年了再循环下去后果人人皆知的

不要回答他这个问题,我真想扇你两巴掌,我是个小学生

我对素质教育的看法当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由一种办学思想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办学实践的时候,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再是一句口号,正在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的时候,我们越发感到,到底什么才是素质教育?怎样做才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呢?素质是一个涉及人的身心的整体概念,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今天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应该重视智育被强化,德育、体育、美育与劳技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而全面发展。我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也可以有几种问法:什么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其实,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分歧是: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开发人的智慧还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也可能是教育之目的的分歧。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目标?他们看起来十分相象,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值得去仔细区分它们,其实,目的是一种企图,一个总的原则。而目标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象征。我们可以把上述定义套用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来。假如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我们就要在“为了人”这个教育目的的总原则下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开发智力啦,培养创造力啦,如此等等。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澄清“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人组成的,而人本身又是“社会动物”。为什么人是必须组成社会的动物呢?这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人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无法生存。一个刚生下来的动物只需几小时、几个星期就可以独立自主了,但人呢?一个新生婴儿要18年后才能算独立的成年人,这就是说,人若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根本无法生存。据此,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依此类推,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教育,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人。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的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人,人要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即通过社会为人服务。总之,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其次,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两全”向“两主”深化。所谓“两全”即“面向全体,面向发展”;所谓“两主”指要在“两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学生主动发展”。以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转变人才观念,为每个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办学校、办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完全围绕社会运转的。因为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的角色,忽略了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在认识上、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成绩突出、能升上大学的才是人才。在这种人才观的支配下,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或老师的主观愿望,便视为没出息,或弃之不管,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把上学看成是乐事趣事。有的人还把积累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甚至堂而皇之与培养创造力挂钩,其结果只能是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独立性很强、个性鲜明的人,必须是一个有百折不挠之毅力的人。再次,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我们总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坏,就是看创新教育搞得优与劣。其实,创新教育要纠正两个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拔尖、高科技人才,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教育具有人道、民主、平等的原则,如果仅此目的,就会重新回到“精英教育”的路上去。二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小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其实,这只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创新教育是渗透在学校全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创新是“教”不会的,所以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获得创新的条件和环境。美国沃伦法官曾说过: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眼光瞄准未来的同时,立足现实,从我做起,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改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个培养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氛围,真正将素质教育实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摘 要:全面建设 学习 型小康 社会 ,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 教育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国际教育 发展 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具体包括: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 现代 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 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 历史 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 问题 ,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 农村 ,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 ,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 计算 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 研究 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整合优质 教育 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 现代 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 网络 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 学习 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 社会 的建设和 发展 。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 农村 ”的原则,制订 科学 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目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 理论 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 研究 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 政治 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 应用 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 。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 法律 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 教育报》,2004—05—27(2). [2]转引自周满生:《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第 3—8页. [3]转引自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范文高中

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发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 素质教育成为课外学习版的应试教育许多学校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技艺为前提,而非如应试教育般,较为强迫的使学生学习。学习目标太过功利,高考不考的科目,学生没有兴趣,那是注定的。(二)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一些学校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就是减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学生则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实减轻学生负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学生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三)无法真正的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学校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堪重负。有的学校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进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于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结果是“换汤不换药”。背后的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解决当前素质教育问题的措施建议有: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课程改革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平衡。二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量,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学校不准随意增加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停办各类补习班、重点班和学科竞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引导和助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素质教育自身,同时也让素质教育有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三是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客观地说,当前并不是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承载起这样的学习模式,并非每一个家庭都能提供这样的“研究基础”。到底哪种教育模式更科学,需要时间检验,但从今后发展来看,类似的尝试会越来越多——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也好,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也罢,应该让“小学生遇见苏轼”更常见、更普遍,让更多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素质教育的内涵,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乎的是他们学习的知识,理论性的占据了很大部门。其实,素质教育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因为很多时候,这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了!

论文:教育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4个春秋。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距离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本文从实践层面就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尝试性探讨。 一、关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素质教育一词可谓耳濡目染,而对什么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却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说主动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问题。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为数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少数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2)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3)少数地区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手工制作课,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制作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2、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出现认识上的偏颇。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就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①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浅,把握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及创造发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应试能力。固然,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核心,坚定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②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作为。因而,不论做什么事总照顾功课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剩下的学生往往被遗忘。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过份强调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忽视甚至压制有不同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变相地“奴化”学生的人格,何谈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④不自觉地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由于“应试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时机一味地“强塞硬灌”,希望学生记忆并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把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到极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言了,应该静下心,回过头来反省一下。 此外,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完全是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2)在实践中,重形式而轻内涵。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结果,越是重点学校,越是名牌学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锋,争当表率。目前,中小学在对待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态度和做法:①上级部门不检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围绕升学率。②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③在常规教学中,能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广泛的,但属浅层次的探讨,如公开课、调讲赛、观摩课、研讨课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开展一些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把创新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上来。这必然导致某些学校宣称的所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只是一层美丽的外壳。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3)缺乏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我国教育由于早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影响较深,使得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让他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最大困难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三、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因此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自愿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树立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②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③经常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BBS论坛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④以学生、家长的学习观、知识观、人才观的转变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奖惩办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一是规划并拟定了“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课题一批,要求相关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二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铺开,而高中段的课改实验也已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三是实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这条生命线。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能促使教育体制的转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并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关注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而教师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长期不懈地系统地培训来逐步递进。使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由个别化学校自发的、不定期形式转变为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规范的政府行为。 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⑤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⑦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⑧远见卓识。⑨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积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 (1)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大致通过四条途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阔了,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大赛(今年第四届);机器人风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等。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环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哪种环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视以下两种因素:①家庭教育环境。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出现5 2<5的教育局面。建议中小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环境能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一致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②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环境,我们强调教师要能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要有对学生所犯错误的高度包容精神,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空间,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条件。那么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同样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顺内部关系,改变对教师单一、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切实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好搭台服务工作,使教师真正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跨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实现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真诚地关注和客观地对待。我们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我们的行为往往是盲目的,努力的结果也多是失败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密切关注研究的课题。我县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具体确定实施了“三自一导”主体参与型教改模式:既通过学生的自读、自疑、自求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自我求索创新、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新的教育理念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如新的教训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而其核心的思想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质,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作为教师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多样化个性,使他们都能够在老师的亲切指导下成长成熟、成功成才。我县的“三自一导”主体参与型教改模式,正是一种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和才华,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有效、操作性很强的教改模式。只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聪明的才智,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教材容融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注意挖掘利用、灵活处理,真正发挥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例如:讲初四教材封建社会一节时,对于“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一内容从考点看很少涉及,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点,我没有轻易放弃,而是让学生把在课下整理的知识卡进行小组交流,以充分感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自己的感想,当时有不少同学说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聪明智慧的民族,为生长在这样的民族感到骄傲自豪;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发自肺腑的语言。 再如:讲初四专题“中共80年的辉煌历程”时,除了归纳强化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外,我还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她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站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青少年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 三、重视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目前全国各地大多实行了“文科综合”考试,内容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题目的载体多是时事政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 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这既包括知识板块内的综合,也包括知识板块之间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的综合中产生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来分析、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其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从小范围说可指政史地文科知识的综合,从大范围说可指所有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多方搜集资料,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加强联系、综合,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同学们会逐渐熟练应对综合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题目

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文我不会写!~但是可以给你一些信息!~第一,就是现在的中国教育和古时候的中国教育(这两个时代的教育绝对不一样)第二,国外的教育和国内的教育第三,城市之间素质教育的比较,其实城市不同素质教育也会有一点不同,但这个要你查阅一些相关的信息了!~第四,素质教育的实行!~其实现在国人口里说着素质教育,但真正做到的!恐怕没有吧!~关于这点,批评的多与夸奖的!~当然我不怎么建议你写,因为比赛是杜绝不好的论题的!~(这就反映了现在中国回避不好信息大肆夸奖自己的荣耀)第五,如果素质教育能够实行!~是利多还是避多!~以上是高中生为您解答!~

邮箱多少啊?写出来。。发给你。。。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摘 要:全面建设 学习 型小康 社会 ,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 教育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国际教育 发展 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具体包括: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 现代 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 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 历史 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 问题 ,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 农村 ,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 ,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 计算 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 研究 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整合优质 教育 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 现代 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 网络 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 学习 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 社会 的建设和 发展 。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 农村 ”的原则,制订 科学 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目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 理论 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 研究 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 政治 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 应用 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 。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 法律 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 教育报》,2004—05—27(2). [2]转引自周满生:《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第 3—8页. [3]转引自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论文选题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摘 要:全面建设 学习 型小康 社会 ,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 教育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国际教育 发展 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具体包括: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 现代 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 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 历史 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 问题 ,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 农村 ,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 ,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 计算 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 研究 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整合优质 教育 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 现代 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 网络 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 学习 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 社会 的建设和 发展 。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 农村 ”的原则,制订 科学 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目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 理论 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 研究 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 政治 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 应用 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 。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 法律 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 教育报》,2004—05—27(2). [2]转引自周满生:《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第 3—8页. [3]转引自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不要回答他这个问题,我真想扇你两巴掌,我是个小学生

结合自己的专业 然后看看国内和国外的文章 参考着 给自己定一个 有创新又好写的标题

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