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鲁迅作品论文500字以上的标题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9 05:08:45

鲁迅作品论文500字以上的标题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朝花夕拾01 朝花夕拾02 二心集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 野 草 长明灯<仿徨集> 肥皂<仿徨集> 高老夫子<仿徨集> 孤独者<仿徨集> 离婚<仿徨集> 伤逝<仿徨集> 示众<仿徨集> 幸福的家庭<仿徨集> 兄弟<仿徨集> 在酒搂上<仿徨集> 春末闲谈<坟集> 从胡须说到牙齿<坟集> 灯下漫笔<坟集> 寡妇主义<坟集> 坚壁清野主义<坟集> 看镜有感<坟集>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坟集> 论“他妈的”<坟集> 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集> 论照相之类<坟集> 娜拉走后怎样<坟集> 说胡须<坟集> 题记<坟集> 未有天才之前<坟集>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集> 我之节烈观<坟集> 写在"坟"之后面<坟集> 杂忆<坟集>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集> 自序<呐喊集> 端午节<呐喊集> 风波<呐喊集> 故乡<呐喊集> 孔乙己<呐喊集> 狂人日记<呐喊集> 明天<呐喊集> 阿Q正传<呐喊集> 头发的故事<呐喊集> 兔和猫<呐喊集> 鸭的喜剧<呐喊集> 药<呐喊集> 一件小事<呐喊集> 题目可以写成《亟待人约束的本性》。

怒剑横眉——铁骨铮铮看鲁迅

太多了,列几个:   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兼论鲁迅反孔的文化契机  李旭东 江汉论坛 2000年 第07期   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  史莽 鲁迅研究动态 1986年 第10期   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  叶润桐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 第02期   “重新认识鲁迅”“必然”论——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同调  罗炯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 第03期   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鲁迅——《论鲁迅》评介  李耕夫 柳树宏 鲁迅研究月刊 1996年 第07期   走近鲁迅、解释鲁迅的一部力作——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解读  陈南先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 第12期   论鲁迅小说的理性色彩——中年鲁迅与鲁迅小说研究  江胜清 孝感师专学报 1997年 第02期   仍然是说不尽的鲁迅——读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陈南先 名作欣赏 2007年 第19期   关于毛泽东论鲁迅的随想——纪念鲁迅诞辰12O周年  刘逢敏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1年 第04期   鲁迅杂文研究的新镜角新拓展——评《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论鲁迅杂文文体精神》  龙雨 荆州师专学报 1994年 第04期

这里有500字的一篇。你可以将下面几点归纳作为提纲,自己修饰一下,就可以很完美地完成你的任务。鲁迅杂文的特点 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 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作品论文500字以上的标题怎么写

对我影响最大且最崇敬的人,鲁迅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人之一。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作为现代中国人我深深的引以为自豪。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母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毛泽东语),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他像马克思一样的把普罗米修斯当着自己的道德偶像,宁愿冒着巨大的个人危难,而“盗天火给人间”;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故园”,像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并不在乎腹背的受敌;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和做着各种鬼脸的妖魔,他的回答就是用他的一支“金不换”,一再地“举起了投枪”还有“匕首”(《野草》)。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高尚的人。先生反抗着,并且肩负着广博的社会和人生的责任--他“肩着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坟》);心胸装着对每一位“弱者和幼小者”的博爱,包括对家人,对“黄包车夫”,和对每一个到书店里购买他的书的读者--他写到:每一块带着读者“体温的铜板”,都像“烙铁一样灸烫着”自己的心(《且介亭杂文》)。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先生没有很高且完全的学历,也不是学文史哲的科班出身,但是他却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与写罢了。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严格要求的人。先生没有私敌,对自己的敌手严厉,至死奉行“一个也不宽恕”的政策;但对自己也非常严格。他说“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他敢于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皮袍裹着的“小”字,虚心向“引车卖浆者流”认输,敢于忏悔并“幡然自新”(《一件小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先生一生恪守的座右铭。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先生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义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敢于理性的分析和呼吁社会对于妇女解放的关注(贯穿于于早期的大量文字),又大胆地感性地指出个别女人的邪恶(见于晚期的杂文《阿金》),修正自己对于女性的偏颇的看法;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西崽”,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善于创新和继承的人。杂文文体在他手中再生;小说史经他亲手开创;故事新编由他立体;短篇小说从斯得以成熟;散文诗体为他所立法;鲁迅的书法也是一绝。“旷世文章属阿Q”(郭沫若语)。实践已经证明:先生是我们伟大民族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旧文化的继承者。他的十六卷集的创作,和十卷集的翻译,以及他的浩瀚的手稿挡案,是我们民族二十世纪文化和思想的百科全书,也是我们后人永远探索的不尽的宝藏。“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鲁迅的道德文章是我们民族的精魂,后世师法的高标。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鲁迅,但我至少敢说忘掉了鲁迅的时代就是一个该灭亡的时代。我一直觉得,在近现代的作家中,只有鲁迅还算一个值得一提的作家。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等因素,没有人会将鲁迅的杂文读上四五遍,可我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遍了,至今还在读着,而且必将永远地读下去。每次阅读,总有感悟,我不知道我读懂了多少,只知道我一次比一次懂得多。而且每次,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是矫情,不是做作,而是真的和鲁迅,我眼中最伟大的作者交流。曾在《书屋》中看到这样的文章,是陈村的《看先生骂人》。陈村这样说:"说起来没出息,我最要看的是先生的骂人文章。鲁迅的骂人,从来一语中的,花样百出,无人能及。 再看郭沫若等人的骂,骂了半天说不到痛处,真叫人急死。"源于骂人,鲁迅也着实被骂过,有把鲁迅比作老女人的,封建余孽的,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不得志的法西斯谛,说他被共产党屈服的,说他的文章渗有毒汁,散布妖言的,说他愿作汉奸的。轻些的说他自以为著名文豪,卖狗皮膏药,平常一些的说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老了……诸如此类种种。可不知为什么,再多的谩骂,也不曾令我放弃过对鲁迅先生的喜爱。恐怕先生的伟大也在于此吧!在那么多的攻击非难和陷害面前,他坦然地活着,不肯改变自己。人其实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活着活着就活到了别人的陷阱里。然而先生没有。他强词但不夺理,不为骂人而骂人。骂人是容易学的,但骂完别人依然说人话过着人的生活就不容易了。这就是鲁迅的不同。但是有人宁愿看林语堂,看余秋雨,看张爱玲,也不愿看鲁迅,为的是讨厌那种压抑的气氛,那种积血的悲哀。记得丰子恺有幅漫画,名字叫"一肩担尽古今愁"。我总觉得,那就好像鲁迅先生,也只有先生,才配得上这样的名字。先生是一座凝聚的大山,他托起的是民族,而不是个人的名利,或是写作的乐趣。只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也只有读鲁迅,才会了解,国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严重。鲁迅留下的不是几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绝不是文章那么单纯,他留下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他被誉为"民族魂",我觉得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鲁迅好像并没有为自己活着,这是种伟大,是一种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可以比拟的伟大。他远可以悠闲地作着他的散文,这样,不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任何的威胁,又可以安然地享受着作家的虚名;而且,从长远来看,散文的生命力远比杂文的久。然而先生没有,他的杂文短小、精悍,却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他不讲任何的情面,只要是对人们有害的,他决不会放过。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这一点,正是他人格的伟大。现在的作者,总是谨小慎微,怕得罪了哪个达官要人,给自己带来祸端。鲁迅很傻,却似一种近于神圣的傻。我喜爱鲁迅,佩服鲁迅。忘记了鲁迅的时代,我只有深深的忧虑。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朝花夕拾01 朝花夕拾02 二心集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 野 草 长明灯<仿徨集> 肥皂<仿徨集> 高老夫子<仿徨集> 孤独者<仿徨集> 离婚<仿徨集> 伤逝<仿徨集> 示众<仿徨集> 幸福的家庭<仿徨集> 兄弟<仿徨集> 在酒搂上<仿徨集> 春末闲谈<坟集> 从胡须说到牙齿<坟集> 灯下漫笔<坟集> 寡妇主义<坟集> 坚壁清野主义<坟集> 看镜有感<坟集>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坟集> 论“他妈的”<坟集> 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集> 论照相之类<坟集> 娜拉走后怎样<坟集> 说胡须<坟集> 题记<坟集> 未有天才之前<坟集>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集> 我之节烈观<坟集> 写在"坟"之后面<坟集> 杂忆<坟集>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集> 自序<呐喊集> 端午节<呐喊集> 风波<呐喊集> 故乡<呐喊集> 孔乙己<呐喊集> 狂人日记<呐喊集> 明天<呐喊集> 阿Q正传<呐喊集> 头发的故事<呐喊集> 兔和猫<呐喊集> 鸭的喜剧<呐喊集> 药<呐喊集> 一件小事<呐喊集> 题目可以写成《亟待人约束的本性》。

这里有500字的一篇。你可以将下面几点归纳作为提纲,自己修饰一下,就可以很完美地完成你的任务。鲁迅杂文的特点 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 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作品论文500字以上的标题是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

这个比较难,应该不会有人帮你写,即使你出再高的悬赏分。

别说100分了,就是100元RMB也不一定求的到啊 社会太现实了,

太多了,列几个:   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兼论鲁迅反孔的文化契机  李旭东 江汉论坛 2000年 第07期   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  史莽 鲁迅研究动态 1986年 第10期   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  叶润桐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 第02期   “重新认识鲁迅”“必然”论——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同调  罗炯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 第03期   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鲁迅——《论鲁迅》评介  李耕夫 柳树宏 鲁迅研究月刊 1996年 第07期   走近鲁迅、解释鲁迅的一部力作——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解读  陈南先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 第12期   论鲁迅小说的理性色彩——中年鲁迅与鲁迅小说研究  江胜清 孝感师专学报 1997年 第02期   仍然是说不尽的鲁迅——读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陈南先 名作欣赏 2007年 第19期   关于毛泽东论鲁迅的随想——纪念鲁迅诞辰12O周年  刘逢敏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1年 第04期   鲁迅杂文研究的新镜角新拓展——评《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论鲁迅杂文文体精神》  龙雨 荆州师专学报 1994年 第04期

鲁迅作品论文500字以上的标题是什么

对我影响最大且最崇敬的人,鲁迅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人之一。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作为现代中国人我深深的引以为自豪。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母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毛泽东语),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他像马克思一样的把普罗米修斯当着自己的道德偶像,宁愿冒着巨大的个人危难,而“盗天火给人间”;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故园”,像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并不在乎腹背的受敌;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和做着各种鬼脸的妖魔,他的回答就是用他的一支“金不换”,一再地“举起了投枪”还有“匕首”(《野草》)。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高尚的人。先生反抗着,并且肩负着广博的社会和人生的责任--他“肩着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坟》);心胸装着对每一位“弱者和幼小者”的博爱,包括对家人,对“黄包车夫”,和对每一个到书店里购买他的书的读者--他写到:每一块带着读者“体温的铜板”,都像“烙铁一样灸烫着”自己的心(《且介亭杂文》)。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先生没有很高且完全的学历,也不是学文史哲的科班出身,但是他却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与写罢了。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严格要求的人。先生没有私敌,对自己的敌手严厉,至死奉行“一个也不宽恕”的政策;但对自己也非常严格。他说“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他敢于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皮袍裹着的“小”字,虚心向“引车卖浆者流”认输,敢于忏悔并“幡然自新”(《一件小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先生一生恪守的座右铭。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先生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义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敢于理性的分析和呼吁社会对于妇女解放的关注(贯穿于于早期的大量文字),又大胆地感性地指出个别女人的邪恶(见于晚期的杂文《阿金》),修正自己对于女性的偏颇的看法;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西崽”,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善于创新和继承的人。杂文文体在他手中再生;小说史经他亲手开创;故事新编由他立体;短篇小说从斯得以成熟;散文诗体为他所立法;鲁迅的书法也是一绝。“旷世文章属阿Q”(郭沫若语)。实践已经证明:先生是我们伟大民族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旧文化的继承者。他的十六卷集的创作,和十卷集的翻译,以及他的浩瀚的手稿挡案,是我们民族二十世纪文化和思想的百科全书,也是我们后人永远探索的不尽的宝藏。“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鲁迅的道德文章是我们民族的精魂,后世师法的高标。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鲁迅,但我至少敢说忘掉了鲁迅的时代就是一个该灭亡的时代。我一直觉得,在近现代的作家中,只有鲁迅还算一个值得一提的作家。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等因素,没有人会将鲁迅的杂文读上四五遍,可我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遍了,至今还在读着,而且必将永远地读下去。每次阅读,总有感悟,我不知道我读懂了多少,只知道我一次比一次懂得多。而且每次,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是矫情,不是做作,而是真的和鲁迅,我眼中最伟大的作者交流。曾在《书屋》中看到这样的文章,是陈村的《看先生骂人》。陈村这样说:"说起来没出息,我最要看的是先生的骂人文章。鲁迅的骂人,从来一语中的,花样百出,无人能及。 再看郭沫若等人的骂,骂了半天说不到痛处,真叫人急死。"源于骂人,鲁迅也着实被骂过,有把鲁迅比作老女人的,封建余孽的,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不得志的法西斯谛,说他被共产党屈服的,说他的文章渗有毒汁,散布妖言的,说他愿作汉奸的。轻些的说他自以为著名文豪,卖狗皮膏药,平常一些的说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老了……诸如此类种种。可不知为什么,再多的谩骂,也不曾令我放弃过对鲁迅先生的喜爱。恐怕先生的伟大也在于此吧!在那么多的攻击非难和陷害面前,他坦然地活着,不肯改变自己。人其实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活着活着就活到了别人的陷阱里。然而先生没有。他强词但不夺理,不为骂人而骂人。骂人是容易学的,但骂完别人依然说人话过着人的生活就不容易了。这就是鲁迅的不同。但是有人宁愿看林语堂,看余秋雨,看张爱玲,也不愿看鲁迅,为的是讨厌那种压抑的气氛,那种积血的悲哀。记得丰子恺有幅漫画,名字叫"一肩担尽古今愁"。我总觉得,那就好像鲁迅先生,也只有先生,才配得上这样的名字。先生是一座凝聚的大山,他托起的是民族,而不是个人的名利,或是写作的乐趣。只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也只有读鲁迅,才会了解,国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严重。鲁迅留下的不是几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绝不是文章那么单纯,他留下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他被誉为"民族魂",我觉得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鲁迅好像并没有为自己活着,这是种伟大,是一种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可以比拟的伟大。他远可以悠闲地作着他的散文,这样,不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任何的威胁,又可以安然地享受着作家的虚名;而且,从长远来看,散文的生命力远比杂文的久。然而先生没有,他的杂文短小、精悍,却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他不讲任何的情面,只要是对人们有害的,他决不会放过。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这一点,正是他人格的伟大。现在的作者,总是谨小慎微,怕得罪了哪个达官要人,给自己带来祸端。鲁迅很傻,却似一种近于神圣的傻。我喜爱鲁迅,佩服鲁迅。忘记了鲁迅的时代,我只有深深的忧虑。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朝花夕拾01 朝花夕拾02 二心集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 野 草 长明灯<仿徨集> 肥皂<仿徨集> 高老夫子<仿徨集> 孤独者<仿徨集> 离婚<仿徨集> 伤逝<仿徨集> 示众<仿徨集> 幸福的家庭<仿徨集> 兄弟<仿徨集> 在酒搂上<仿徨集> 春末闲谈<坟集> 从胡须说到牙齿<坟集> 灯下漫笔<坟集> 寡妇主义<坟集> 坚壁清野主义<坟集> 看镜有感<坟集>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坟集> 论“他妈的”<坟集> 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集> 论照相之类<坟集> 娜拉走后怎样<坟集> 说胡须<坟集> 题记<坟集> 未有天才之前<坟集>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集> 我之节烈观<坟集> 写在"坟"之后面<坟集> 杂忆<坟集>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集> 自序<呐喊集> 端午节<呐喊集> 风波<呐喊集> 故乡<呐喊集> 孔乙己<呐喊集> 狂人日记<呐喊集> 明天<呐喊集> 阿Q正传<呐喊集> 头发的故事<呐喊集> 兔和猫<呐喊集> 鸭的喜剧<呐喊集> 药<呐喊集> 一件小事<呐喊集> 题目可以写成《亟待人约束的本性》。

这里有500字的一篇。你可以将下面几点归纳作为提纲,自己修饰一下,就可以很完美地完成你的任务。鲁迅杂文的特点 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 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作品论文1000字以上的标题怎么写

这个很简单的撒,,来个你

针对他所处的环境 出身 以及他的作品综合写就好~重要的是突出个性

首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是狂人的“多疑”。(当然,我们不能将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鲁迅身上,这待下述。) 其次,结合鲁迅的创作情况来看,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些作品不像《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等作品侧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是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比如《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伤逝》等。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以《狂人日记》来看,小说开头的第一部分就采用这样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鲁迅简介鲁迅(25~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