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高考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6 04:33:38

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高考范文

建议你先搜索经典物理学家,最好选些个性点的,避开大家都会选择的那些名人,然后再搜索该人的一些事迹,成功人总是有一些让你触动的东西,然后先摆他的事迹,然后加上你的理解、感触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发展史 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 第一,立足于牛顿力学的经典物理学和经典自然科学在很在程度上是关于自然事物,自然属性,自然过程和自然界规律性的知识,但它往往没有对这些事物,属性,过程和规律性的机制(道理)从因果性上作出解释;近代自然科学所能做到的或应当做到的,则是依据于对微观过程的了解,解决这些"为什么"的问题 第二,经典自然科学有它的普遍性和整体性,但就对整个自然事物的反映看,经典理论基本上是关于特殊的,局部的自然领域的知识;近代自然科学则具有更高程度的普遍性和更大范围的全局性 第一章 发展中的物理学 1 相对论 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建立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对物理学,天文学乃至哲学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相对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电磁理论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发展,是物理学各有关分支又一次综合的结果相对论经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及爱因斯坦等 人发展而建立 2 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了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了量子化概念,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之后经过玻尔,索末菲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开创性的工作,终于在1925年-1928年开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3 原子核及基本粒子 原子核物理学起源于放射性的研究,是19世纪末兴起的崭新课题在这以前,人类对这年领域毫开所知从事这项研究的物理学家,他们通过作新创制的简陋仪器进行各种实验和观察,从中收集数据,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1933年以后,原子核物理理论才逐渐形成 4 固体物理学 20世纪初,固体物理学就开始深入到微观领域,人们开始利用微观规律来计算实验观测量量子力学首先应用于简谐振子及简单的原子上,并显示了其正确性,其次又在化学键的问题上取得了效果二十世纪20年代后,固体物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物理学领域中诞生 5 物理学与技术 物理学的发展为新技术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的关系也完全存在假如不采用电子技术的各式各样的机器,今天的物理学,甚至整个科学研究都可能连一天也存在不下去要建造超高能物理学所不可缺少的巨大加速器,必须要动员当前最先进的精密机械技术和电子学技术才行同时由于对技术进步的不断要求,作为这些技术基础的物理学的研究也正在日益加强可以说,没有上述各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存在今天这种大规模,多方面的物理学研究 6 科学的体制化 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工程学科化这种趋势,当然是由围绕科学的新的社会状况的出现所形成和促进的 7 物理学在地理上的扩大 物理学的变迁,同时也伴有物理学在地理上扩大俄国(苏联),美国,日本,中国及欧洲,亚洲,非洲物理学在地理上的扩大,必将会进一步扩大在进行尖端物理学研究,所以,没有理由认为这些国家将来不会产生真正的物理学研究 8 研究技术化 可以把这一趋势同由物理学所支撑着的各种各样新技术所持有的可能性相结合,看作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第二章节近代物理学的序幕 一 电子的发现 背景: 电子的发现起源于对阴极射线的研究阴极射线是低压气体放电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这一观点得到赫兹等人的支持,赞成以太说的大多是德国人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以及舒斯特根据各自的实验及解释都认为阴极射线是由粒子组成的德国学派主张以太学说,英国学派主张带电微粒说 JJ汤姆生对电子研究 ⒈定性研究:JJ汤姆生还改进了赫兹的静电场偏转实验,他进一步提高了真空度,并且减小极间电压,以防止气体电离,终于获得了稳定的静电偏转 ⒉定量研究 :一种方法是用静电场偏转管在管子两侧各加一通电线圈以产生垂直于电场方向的磁场,然后根据电场和磁场分别造成的偏转,计算出阴极射线的荷质比e/m,另一种方法是测量阴极的温升因为阴极射线撞击到阴极,会引起阴极的温度升高JJ汤姆生把热电偶接到阴极,测量它的温度变化,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荷质比 ⒊普遍性证明 二 X射线的研究 1895年,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伦琴教授 阴极射线研究 发现了X射线 三,放射性的发现 对阴极射线研究引起了放射性物质的发现 1896年5月18日,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虽然没有伦琴发现X射线那样轰动一时,意义却更为深远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核现象,为后来居里夫妇,卢瑟福等对放射性研究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章 相对论的建立 相对论的研究起源于"以太漂移"的探索以及光行差的观测1678年惠更斯把光振动类比于声振动,看成是以太中的弹性脉冲但是后来由于光的微粒说占了上风,以太理论受到压抑,牛顿就认为不需要以太,他主张超距作用1800年以后,由于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以太学说重新抬头在波动说的支持者看来,光既然是一种波,就一定要有一种载体,这就是以太他们把以太看成是无所不在,绝对静止,极其稀薄的刚性"物质" 机械波的波动方程与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机械振动只有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才形成机械波,在弹性介质中应用牛顿定律和胡克定律,即可建立机械波的波动方程,一维横波的波动方程为 机械波的波动方程和波速这些性质是否也适用于电磁波(包括光波)呢 电磁波有类似于机械波的波动方程,那么,电磁波的波动方程是相对于什么样的参考系建立的 真空中速度是相对于什么参考系的 1861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的实验规律基础上,推导真空中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其一维形式的真空波动方程为: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波动理论假定了真空中充满以太,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C传播,地球上的观察者所测到真空中光速的数值将是多大呢 如果认为地球运动时以太完全没有被带动,地球上测到的真空光速应该是光对以太的速度与地球相对于以太速度的矢量差,为了能够显示出光相对于地球的传播速度不同于C,迈克耳逊设计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实验 在迈克耳逊最初装置中,采用地球公转速度可得04个条纹,这是一个很小的效应,但他的仪器装置观察到的只是02个条纹的变动,即使进一步改进,结果都没有观察到条纹的移动 洛伦兹等人的贡献 斐兹杰惹于1889年,洛伦兹于1892年先后独立地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假定他们都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以太中静止的一个长为L的物体,当它沿长度方向相对于以太速率V运动时,将缩短到 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将相对性原理应用于电磁理论,如果认为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正确的(方程组中真空中光速C的普适常数出现)则必须同时承认真空中光速C对所有惯性系相同,与波源的运动无关然而,这却是于牛顿力学不相等的在牛顿力学中,速度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不允许在动力学方程中出现普适的速度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狭义相对论建立之后,爱因斯坦并没有止步,他认为狭义相对论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为什么惯性质量随能量变化 为什么一切物体在引力场中下落都具有同样的加速度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在论文中,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理论可以作为相对论引力理论的第一级近似,并且组给出了谱线红移,光线弯曲,行星轨道近日点进动的理论预言 爱因斯坦的成功分析 兼收并蓄 敢于创新,突破常规精神 哲学修养 美发射探测卫星 验证88年前爱因斯坦的预言 第四章 量子力学的发展 一 黑体辐射的研究 1859年 基尔霍夫物体热辐射的发射本领e(v,T)和吸收本领a(v,T)的比值都相等,并等于该温度下黑体对同一波长的辐射度 1879年 斯特潘根据实验总结出黑体辐射总能量与黑体温度四次方成正比的关系 1893年 维恩经验式子 1900年 瑞利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普朗克利用内插法,将适用于短波的维恩公式和适用于长波的瑞利―金斯公式衔接起来在1900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 普朗克与统一思想的波动 普朗克对量子论的研究工作中犹豫徘徊,畏缩不前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学的统一性问题,即如何对量子论的解释 玻尔理论的形成 光谱 卢瑟福 量子理论 玻尔理论 1913年《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 提出了两条基本假设:定态,跃迁 1914年,夫兰克和G赫兹以能量分立的指导思想,进行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验设计他们利用慢电子与稀薄水银蒸气碰撞方法,来确定银原子的激发电位或电离电位从而证实原子只能处在一定的分立能量状态当中由此突破了"自然无飞跃"能量连续性的经典物理观点这个实验成为玻尔原子理论的一个重要证据之一, 1918年,玻尔为了解释谱线强度这一当时原子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提出了协调经典物理理论与微观量子理论之间相互关系的对应原理 玻尔的直觉与创新研究方法 玻尔的科研思想与他的直觉相联系在一起,他从不畏缩不前,也不遵循所谓严格的逻辑道路的方法玻尔灵活的思维特点与思想方法在今天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赏识 量子力学的建立 1924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这个原理促使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在1925年提出电子自旋的设想从而使长期得不到解释的光谱精细结构,反常塞曼效应和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等难题迎刃而解同年,海森伯创立了阵矩力学,使量子理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设,导致了薛定谔在1926年以波动方程的形式建立了新的量子理论不久薛定谔证明,这两种量子理论是完全等价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1928年狄拉克提出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方程――狄拉克方程,奠定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基础 第五章中国物理学者在近代物理学发展中贡献 一 出国留学 中国学者出国留学可追溯到,在19世纪中叶,清朝赴欧留学得就达一百多人清朝洋务活动的"求强","求富"过程中,为训练新式陆海军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安企业,曾陆续派出许多学生到各国求学在1862―1900年间,有几百人,以官费,自费出国游学,但主要是学习语言,驾驶,架线,电工,炮术,造船,铸造,采矿,机织等实用技术和军事技术,当时不可能也没有眼光派学生去学习数理化基础学科 二 物理学教育的发展 在1895年和1897年分别创办了天津西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中西学堂分设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前者相当于大学 1898年创办的京师在大学堂, 三 研究机构的建立 1928年3月在上海成立国立理化实业研究所,同年6月中央研究院创立,同年11月理化实业研究所之一部分改名为物理学研究所,隶属中央研究院 1929年9月在北平建立了北平研究院 20世纪20年代末,国家批准有条件大学设立研究部,在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 四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它是中国物理学教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截止1932年左右,物理学工作者约300人左右 中国物理学报于1933年创刊在1933―1935年出版了第一卷共三期,至1950年共出版了七卷该学报以外文(主要为英文,个别为法文,德文)发表,附以中文摘要它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 国外物理学家对我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得作用 1 国外物理学家对我国物理学者得培养与帮助我国许多物理学家都得到了国外著名物理学者的培养 2 国外物理学家来华讲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物理学的发展1921年蔡元培和夏元0访问爱因斯坦,并邀请他来中国讲学 朗之万于1931年底来华讲学1937年5月31日至6月4日,玻尔来华进行了讲学 六 我国物理学者在近代物理学中得主要贡献 吴有训在美国研究Compton效应著称,他的关于Compton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比率的两篇实验论文,确凿地证明了Compton效应的存在,丰富的和发展了Compton工作,并加速国际学术界对Compton效应的认识吴有训回国后,或独自或带领研究生继续从事有关的研究 赵忠尧在研究硬射线的吸收系数及其散射的实验中,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现象 萨本栋在30年代关于三相电路并矢代数的研究,是属于数学,物理和电机的三角地带,被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评为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获"40年代萨本栋从事交流电机研究,以标么值系统分析交流电机问题他根据在厦门大学和美国讲课的素材编写的《交流电机基础》一书,被英国,美各国高等院采作教材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教材被国外采用的先例 1949年,张文裕在吸收介子的云室研究中,发现了子和子辐射现象,开拓了奇异原子物理研究的新领域国际上曾称此二发现为"张辐射"和"张原子" 黄昆在1947年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黄散射",即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散射,它直接有效地成为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1950年,黄昆和(李爱扶)共同提出了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黄理论1947-1951年间,黄昆与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它成为该领域的一本基本理论著作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谢玉铭于1932-1934年间在美国与WVHouston合作研究氢原子光谱Balmer系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在40年代后期才得以肯定的"Lamb"移位,并提出了40年代后期有关重整化理论的发展方向相同的大胆建议WELamb于1947-1948年间所作的类似实验及发现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起源及超导体材料的研究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等等和量子有关的分学科 往更小和更大的方面发展。 更小---了解物质的构成,看看夸克是否可以再分。 更大---了解宇宙了!宇宙物理学 外星人的存在与否

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高考

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初探刘志男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习惯、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强调认识和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品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四百多年前提出了一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一步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这位哲人还提出一句关于知识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因此,物理学史能告诉学生物理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身。只有了解了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并像他们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科研,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算真正懂得了物理学知识。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关于惯性概念,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将其定义倒背如流,但仍不能掌握它,用它来分析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和问题。倘若我们从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出发,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再到笛卡儿的“惯性原理”、最后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在回顾惯性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头脑中的观念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从而纠正原有思维中的错误。这比直接从现象和概念出发不但要生动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的多。  三、有助于弥补传统物理教学的人文缺陷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3000~5000字???!!!有点小棘手~!~上面的天才哪复制的!!!

将物理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新课改源于所有不愿意看到学生们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教师们的呼唤,是教师们的理想。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段距离间需要老师们脚踏实地去踏出一条路。新课改是源于许多教师大胆尝试出的优秀课的实践经验,所以它并不遥远。” 新教材: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大选择空间 高中课改物理教材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选修课分为三个系列,“系列1”主要强调物理学的来源、意义和物理学使中人文内容,体现了学科的文化价值,在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系列2”重于知识在实际上的应用,属于技术系列。“系列3”中既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了物理学的文化价值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多适用于理工类的学生。 在三个系列中,学生可以在各个系列间跳跃选择模块去学习,这样的设置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形式所限,一般是文科选系列1、理科选系列3,随着高考的不断完善,学生的选择会更灵活。”王雁老师这样认为。 新课堂:物理学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教材的变化,教学也将随之变化。王雁老师以讲“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时的课堂情景为例子, 首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两辆汽车追尾的事故现场录像。“同学们猜猜看,造成追尾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老师的提问,挑动起学生的兴趣。“肯定是司机睡着了!”“一定是超速驾驶!”同学的回答各有千秋。王老师再从汽车追尾事故的原因开始,让学生分析同学提出的几种可能:疲劳驾驶、刹车失灵等,再引导学生就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利用所学规律得出新的结论,并与交通法律和学科技成果“防撞器”相联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教学上更利于落实“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物理学的思维方法,让物理学源于生活走向实际,更多加大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对这门看似枯燥的科目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新课本中还更多地引入了现代科技成果,如卫星定位系统就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时代性。同时,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新教学:强调自主探究却不能形式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过程应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师生互动的过程。王老师认为,自主探究是源于一个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物理学方法的教学。“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明白的,老师就不该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老师就不该告诉;凡是学生自己能动手去做的实验,老师就不该代替学生去演示。”这是王老师对教学的一种看法。其实,探究过程不一定非有实验。从原知识通过推理得出新结论的过程也是探究。另外,验证结论也体现探究,寻找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路径也可以是探索。非重点知识,也可以进行探究,因为教学目标不在是一维,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高考题

发展史 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 第一,立足于牛顿力学的经典物理学和经典自然科学在很在程度上是关于自然事物,自然属性,自然过程和自然界规律性的知识,但它往往没有对这些事物,属性,过程和规律性的机制(道理)从因果性上作出解释;近代自然科学所能做到的或应当做到的,则是依据于对微观过程的了解,解决这些"为什么"的问题 第二,经典自然科学有它的普遍性和整体性,但就对整个自然事物的反映看,经典理论基本上是关于特殊的,局部的自然领域的知识;近代自然科学则具有更高程度的普遍性和更大范围的全局性 第一章 发展中的物理学 1 相对论 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建立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对物理学,天文学乃至哲学思想都有深远的影响相对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电磁理论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发展,是物理学各有关分支又一次综合的结果相对论经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及爱因斯坦等 人发展而建立 2 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了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了量子化概念,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之后经过玻尔,索末菲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开创性的工作,终于在1925年-1928年开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3 原子核及基本粒子 原子核物理学起源于放射性的研究,是19世纪末兴起的崭新课题在这以前,人类对这年领域毫开所知从事这项研究的物理学家,他们通过作新创制的简陋仪器进行各种实验和观察,从中收集数据,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1933年以后,原子核物理理论才逐渐形成 4 固体物理学 20世纪初,固体物理学就开始深入到微观领域,人们开始利用微观规律来计算实验观测量量子力学首先应用于简谐振子及简单的原子上,并显示了其正确性,其次又在化学键的问题上取得了效果二十世纪20年代后,固体物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物理学领域中诞生 5 物理学与技术 物理学的发展为新技术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的关系也完全存在假如不采用电子技术的各式各样的机器,今天的物理学,甚至整个科学研究都可能连一天也存在不下去要建造超高能物理学所不可缺少的巨大加速器,必须要动员当前最先进的精密机械技术和电子学技术才行同时由于对技术进步的不断要求,作为这些技术基础的物理学的研究也正在日益加强可以说,没有上述各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存在今天这种大规模,多方面的物理学研究 6 科学的体制化 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工程学科化这种趋势,当然是由围绕科学的新的社会状况的出现所形成和促进的 7 物理学在地理上的扩大 物理学的变迁,同时也伴有物理学在地理上扩大俄国(苏联),美国,日本,中国及欧洲,亚洲,非洲物理学在地理上的扩大,必将会进一步扩大在进行尖端物理学研究,所以,没有理由认为这些国家将来不会产生真正的物理学研究 8 研究技术化 可以把这一趋势同由物理学所支撑着的各种各样新技术所持有的可能性相结合,看作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第二章节近代物理学的序幕 一 电子的发现 背景: 电子的发现起源于对阴极射线的研究阴极射线是低压气体放电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这一观点得到赫兹等人的支持,赞成以太说的大多是德国人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以及舒斯特根据各自的实验及解释都认为阴极射线是由粒子组成的德国学派主张以太学说,英国学派主张带电微粒说 JJ汤姆生对电子研究 ⒈定性研究:JJ汤姆生还改进了赫兹的静电场偏转实验,他进一步提高了真空度,并且减小极间电压,以防止气体电离,终于获得了稳定的静电偏转 ⒉定量研究 :一种方法是用静电场偏转管在管子两侧各加一通电线圈以产生垂直于电场方向的磁场,然后根据电场和磁场分别造成的偏转,计算出阴极射线的荷质比e/m,另一种方法是测量阴极的温升因为阴极射线撞击到阴极,会引起阴极的温度升高JJ汤姆生把热电偶接到阴极,测量它的温度变化,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荷质比 ⒊普遍性证明 二 X射线的研究 1895年,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伦琴教授 阴极射线研究 发现了X射线 三,放射性的发现 对阴极射线研究引起了放射性物质的发现 1896年5月18日,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虽然没有伦琴发现X射线那样轰动一时,意义却更为深远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核现象,为后来居里夫妇,卢瑟福等对放射性研究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章 相对论的建立 相对论的研究起源于"以太漂移"的探索以及光行差的观测1678年惠更斯把光振动类比于声振动,看成是以太中的弹性脉冲但是后来由于光的微粒说占了上风,以太理论受到压抑,牛顿就认为不需要以太,他主张超距作用1800年以后,由于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以太学说重新抬头在波动说的支持者看来,光既然是一种波,就一定要有一种载体,这就是以太他们把以太看成是无所不在,绝对静止,极其稀薄的刚性"物质" 机械波的波动方程与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机械振动只有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才形成机械波,在弹性介质中应用牛顿定律和胡克定律,即可建立机械波的波动方程,一维横波的波动方程为 机械波的波动方程和波速这些性质是否也适用于电磁波(包括光波)呢 电磁波有类似于机械波的波动方程,那么,电磁波的波动方程是相对于什么样的参考系建立的 真空中速度是相对于什么参考系的 1861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的实验规律基础上,推导真空中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其一维形式的真空波动方程为: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波动理论假定了真空中充满以太,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C传播,地球上的观察者所测到真空中光速的数值将是多大呢 如果认为地球运动时以太完全没有被带动,地球上测到的真空光速应该是光对以太的速度与地球相对于以太速度的矢量差,为了能够显示出光相对于地球的传播速度不同于C,迈克耳逊设计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实验 在迈克耳逊最初装置中,采用地球公转速度可得04个条纹,这是一个很小的效应,但他的仪器装置观察到的只是02个条纹的变动,即使进一步改进,结果都没有观察到条纹的移动 洛伦兹等人的贡献 斐兹杰惹于1889年,洛伦兹于1892年先后独立地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假定他们都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以太中静止的一个长为L的物体,当它沿长度方向相对于以太速率V运动时,将缩短到 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将相对性原理应用于电磁理论,如果认为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正确的(方程组中真空中光速C的普适常数出现)则必须同时承认真空中光速C对所有惯性系相同,与波源的运动无关然而,这却是于牛顿力学不相等的在牛顿力学中,速度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不允许在动力学方程中出现普适的速度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狭义相对论建立之后,爱因斯坦并没有止步,他认为狭义相对论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为什么惯性质量随能量变化 为什么一切物体在引力场中下落都具有同样的加速度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在论文中,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理论可以作为相对论引力理论的第一级近似,并且组给出了谱线红移,光线弯曲,行星轨道近日点进动的理论预言 爱因斯坦的成功分析 兼收并蓄 敢于创新,突破常规精神 哲学修养 美发射探测卫星 验证88年前爱因斯坦的预言 第四章 量子力学的发展 一 黑体辐射的研究 1859年 基尔霍夫物体热辐射的发射本领e(v,T)和吸收本领a(v,T)的比值都相等,并等于该温度下黑体对同一波长的辐射度 1879年 斯特潘根据实验总结出黑体辐射总能量与黑体温度四次方成正比的关系 1893年 维恩经验式子 1900年 瑞利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普朗克利用内插法,将适用于短波的维恩公式和适用于长波的瑞利―金斯公式衔接起来在1900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 普朗克与统一思想的波动 普朗克对量子论的研究工作中犹豫徘徊,畏缩不前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学的统一性问题,即如何对量子论的解释 玻尔理论的形成 光谱 卢瑟福 量子理论 玻尔理论 1913年《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 提出了两条基本假设:定态,跃迁 1914年,夫兰克和G赫兹以能量分立的指导思想,进行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验设计他们利用慢电子与稀薄水银蒸气碰撞方法,来确定银原子的激发电位或电离电位从而证实原子只能处在一定的分立能量状态当中由此突破了"自然无飞跃"能量连续性的经典物理观点这个实验成为玻尔原子理论的一个重要证据之一, 1918年,玻尔为了解释谱线强度这一当时原子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提出了协调经典物理理论与微观量子理论之间相互关系的对应原理 玻尔的直觉与创新研究方法 玻尔的科研思想与他的直觉相联系在一起,他从不畏缩不前,也不遵循所谓严格的逻辑道路的方法玻尔灵活的思维特点与思想方法在今天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赏识 量子力学的建立 1924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这个原理促使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在1925年提出电子自旋的设想从而使长期得不到解释的光谱精细结构,反常塞曼效应和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等难题迎刃而解同年,海森伯创立了阵矩力学,使量子理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设,导致了薛定谔在1926年以波动方程的形式建立了新的量子理论不久薛定谔证明,这两种量子理论是完全等价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1928年狄拉克提出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方程――狄拉克方程,奠定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基础 第五章中国物理学者在近代物理学发展中贡献 一 出国留学 中国学者出国留学可追溯到,在19世纪中叶,清朝赴欧留学得就达一百多人清朝洋务活动的"求强","求富"过程中,为训练新式陆海军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安企业,曾陆续派出许多学生到各国求学在1862―1900年间,有几百人,以官费,自费出国游学,但主要是学习语言,驾驶,架线,电工,炮术,造船,铸造,采矿,机织等实用技术和军事技术,当时不可能也没有眼光派学生去学习数理化基础学科 二 物理学教育的发展 在1895年和1897年分别创办了天津西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中西学堂分设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前者相当于大学 1898年创办的京师在大学堂, 三 研究机构的建立 1928年3月在上海成立国立理化实业研究所,同年6月中央研究院创立,同年11月理化实业研究所之一部分改名为物理学研究所,隶属中央研究院 1929年9月在北平建立了北平研究院 20世纪20年代末,国家批准有条件大学设立研究部,在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 四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它是中国物理学教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截止1932年左右,物理学工作者约300人左右 中国物理学报于1933年创刊在1933―1935年出版了第一卷共三期,至1950年共出版了七卷该学报以外文(主要为英文,个别为法文,德文)发表,附以中文摘要它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 国外物理学家对我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得作用 1 国外物理学家对我国物理学者得培养与帮助我国许多物理学家都得到了国外著名物理学者的培养 2 国外物理学家来华讲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物理学的发展1921年蔡元培和夏元0访问爱因斯坦,并邀请他来中国讲学 朗之万于1931年底来华讲学1937年5月31日至6月4日,玻尔来华进行了讲学 六 我国物理学者在近代物理学中得主要贡献 吴有训在美国研究Compton效应著称,他的关于Compton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比率的两篇实验论文,确凿地证明了Compton效应的存在,丰富的和发展了Compton工作,并加速国际学术界对Compton效应的认识吴有训回国后,或独自或带领研究生继续从事有关的研究 赵忠尧在研究硬射线的吸收系数及其散射的实验中,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现象 萨本栋在30年代关于三相电路并矢代数的研究,是属于数学,物理和电机的三角地带,被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评为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获"40年代萨本栋从事交流电机研究,以标么值系统分析交流电机问题他根据在厦门大学和美国讲课的素材编写的《交流电机基础》一书,被英国,美各国高等院采作教材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教材被国外采用的先例 1949年,张文裕在吸收介子的云室研究中,发现了子和子辐射现象,开拓了奇异原子物理研究的新领域国际上曾称此二发现为"张辐射"和"张原子" 黄昆在1947年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黄散射",即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散射,它直接有效地成为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1950年,黄昆和(李爱扶)共同提出了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黄理论1947-1951年间,黄昆与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它成为该领域的一本基本理论著作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谢玉铭于1932-1934年间在美国与WVHouston合作研究氢原子光谱Balmer系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在40年代后期才得以肯定的"Lamb"移位,并提出了40年代后期有关重整化理论的发展方向相同的大胆建议WELamb于1947-1948年间所作的类似实验及发现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起源及超导体材料的研究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等等和量子有关的分学科 往更小和更大的方面发展。 更小---了解物质的构成,看看夸克是否可以再分。 更大---了解宇宙了!宇宙物理学 外星人的存在与否

物理3-5课本中,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物理3—4中,麦克斯韦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确实存在。

物理学史论文3000字高考作品

建议你先搜索经典物理学家,最好选些个性点的,避开大家都会选择的那些名人,然后再搜索该人的一些事迹,成功人总是有一些让你触动的东西,然后先摆他的事迹,然后加上你的理解、感触

唉呀妈呀,一群苦逼娃,加上我一个,俺也是高一四班的……

将物理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新课改源于所有不愿意看到学生们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教师们的呼唤,是教师们的理想。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段距离间需要老师们脚踏实地去踏出一条路。新课改是源于许多教师大胆尝试出的优秀课的实践经验,所以它并不遥远。” 新教材: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大选择空间 高中课改物理教材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选修课分为三个系列,“系列1”主要强调物理学的来源、意义和物理学使中人文内容,体现了学科的文化价值,在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系列2”重于知识在实际上的应用,属于技术系列。“系列3”中既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了物理学的文化价值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多适用于理工类的学生。 在三个系列中,学生可以在各个系列间跳跃选择模块去学习,这样的设置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形式所限,一般是文科选系列1、理科选系列3,随着高考的不断完善,学生的选择会更灵活。”王雁老师这样认为。 新课堂:物理学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教材的变化,教学也将随之变化。王雁老师以讲“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时的课堂情景为例子, 首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两辆汽车追尾的事故现场录像。“同学们猜猜看,造成追尾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老师的提问,挑动起学生的兴趣。“肯定是司机睡着了!”“一定是超速驾驶!”同学的回答各有千秋。王老师再从汽车追尾事故的原因开始,让学生分析同学提出的几种可能:疲劳驾驶、刹车失灵等,再引导学生就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利用所学规律得出新的结论,并与交通法律和学科技成果“防撞器”相联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教学上更利于落实“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物理学的思维方法,让物理学源于生活走向实际,更多加大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对这门看似枯燥的科目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新课本中还更多地引入了现代科技成果,如卫星定位系统就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时代性。同时,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新教学:强调自主探究却不能形式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过程应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师生互动的过程。王老师认为,自主探究是源于一个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物理学方法的教学。“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明白的,老师就不该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老师就不该告诉;凡是学生自己能动手去做的实验,老师就不该代替学生去演示。”这是王老师对教学的一种看法。其实,探究过程不一定非有实验。从原知识通过推理得出新结论的过程也是探究。另外,验证结论也体现探究,寻找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路径也可以是探索。非重点知识,也可以进行探究,因为教学目标不在是一维,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3000~5000字???!!!有点小棘手~!~上面的天才哪复制的!!!

物理学发展史论文3000字高考

● 热机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第一种模式:  ● 电气化的进程,提供了第二种模式:核能的利用激光器的产生层析成像技术(CT)超导电子技术技术—— 物理—— 技术物理—— 技术—— 物理粒子散射实验X 射线的发现受激辐射理论低温超导微观理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来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  ● 1962年 发明了集成电路  ● 70年代后期 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 1925 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学  ● 1926年 建立了费米 狄拉克统计  ●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论  ●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带的猜想  ● 1929年 派尔斯提出禁带,空穴的概念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  ● 1957年 皮帕得测量了第一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晶体晶体管的发明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工程  ● 几乎所有的重大新(高)技术领域的创立,事先都在物理学中经过长期的酝酿  ● 当今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两种模式并存,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没有昨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今日的技术革命” —— 李政道量子力学能带理论人工设计材料五 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命题推测答案理论预言实验验证修改理论现代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从新的观测事实或实验事实中提炼出来,或从已有原理中推演出来建立模型;用已知原理对现象作定性解释,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算新的理论必须提出能够为实验所证伪的预言一切物理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事实为准则当一个理论与实验事实不符时,它就面临着被修改或被推翻 六 怎样学习物理学著名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地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物理学发展史与各年代成就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是除数学外最基本的一门学科。 物理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 因此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性质、存在状态、各种物理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现象、物质的内部结构及这些内部结构的组成部分,物理领域的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由于一切物理现象都在时间、空间中表现出来和发生运动和转化,所以物理学也要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联系等。 进行物理学研究,首先是观察各种客观物理现象;或是进行试验,通过变革研究对象以观察因而产生的运动和转化状况中,找出规律;再从许多表象性的规律中,揭示基本规律,建立较为系统的理论。 物理学研究除了要依靠好的科学方法外,还要取决于认知工具。工具越先进,研究效率越高,成果越显著。 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它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乃至哲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物理学发展史(从1638年至1962年) 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公元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开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实验发现波义耳定律。十四年后,法国科学家马里奥特也独立的发现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公元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公元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雷电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勒根据富兰克林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不过直到1791年他才发表这方面的论文。 公元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了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公元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公元1798年,美国科学家伦福德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公元1799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休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公元1801年,德国科学家里特尔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外线。 公元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公元1802年,英国科学家沃拉斯顿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公元1808年,法国科学家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公元1811年,英国科学家布儒斯特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公元1815年,德国科学家夫琅和费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语中的暗线。 公元1819年,法国科学家杜隆与珀替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毕奥和沙伐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安培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公元1821年,爱沙尼亚科学家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作不断地杂乱无章运动,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公元1830年,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公元1834年,法国科学家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公元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1842年发现电振荡放电。 公元1840年,英国科学家焦耳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楞茨定律(楞茨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其后,焦耳先后于1843,1845,1847,1849直至1878年测量热功当量,历经四十年,共进行四百多次实验。 公元1842年,法国科学家勒诺尔从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的性质,发现与波义耳定律及盖·吕萨克定律有偏离。 公元1843年,法拉第从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 公元1845年,法拉第发现强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称法拉第效应。 公元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首次在地面上测光速。 公元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做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公元1852年,英国科学家焦耳与威廉·汤姆逊发现气体焦耳-汤姆逊效应(气体通过狭窄通道后突然膨胀引起温度变化)。 公元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公元1859年,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开创光谱分析,其后通过光谱分析发现铯、铷等新元素,他还发现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辐射定律。 公元1866年,德国科学家昆特做昆特管实验,用以测量气体或固体中的声速。 公元1869年,德国科学家希托夫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公元1871年,英国科学家瓦尔莱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公元1875年,英国科学家克尔发现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会变为各向异性,从而使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称克尔电光效应。 公元1876年,德国科学家哥尔德茨坦开始大量研究阳极射线的实验,导致极坠射线的发现。 公元1879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开始一系列实验,研究阴极射线。 公元1879年,奥地利科学家斯忒藩发现黑体辐射经验公式。 公元1879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 公元1880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公元1881年,美国科学家迈克耳逊首次做以太漂移实验,得到零结果。由此产生迈克耳逊干涉仪,灵敏度极高。 公元1885年,迈克耳逊与莫雷合作改进斐索流水中光速的测量。 公元1887年,迈克耳逊与莫雷再次做以太漂移实验,又得零结果。 公元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作电磁波实验,证实了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同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公元1890年,匈牙利科学家厄沃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 公元1893年,德国科学家勒纳德研究阴极射线时,在射线管上装一薄铝窗,使阴极射线从管内穿出进入空气,射程约l厘米,人称勒纳德射线。 公元1895年,P.居里发现居里点和居里定律。 公元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公元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公元1896年,荷兰科学家塞曼发现磁场

最近,有物理学新基本理论(或物理学新基本定律),发表在《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2期的171页上!

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学更成为高新技术的基础。1、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物理,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也使中国人“九天揽月”成为可能。(2007年我们国家要登月,那时就是神州7号)。杨得伟是神州6号。(学完万有引力定律可窥一斑)2、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偏转的规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电视机显像管等。(学完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偏转会了解了。)刀。如核磁共振,超声波,X光机等。3、核物理的研究使放射线的应用成为可能。医疗上的放疗。在医疗上还有很多,如用于治疗脑瘤的4、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开创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技 。5、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诞生。激光物理的进展使激光在制造业、医疗技术和国防工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家熟悉的微机光盘就是用激光读的。光导纤维等。6、20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磁悬浮列车等。80年代,我国高温超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7、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现是一个新兴的又应用很广泛的前沿技术。秦始皇兵马俑的色彩防脱。8、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理学的发展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推动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次大的进步都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18世纪中叶,在热学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手工业向机械化的大生产的转变,并使陆上和海上的大规模的长途运输成为可能。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古人云:一日千里。火车、飞机的使用使每一个地球人实现了“一日千里”甚至日行万里的梦想。蒸汽机的使用是第一次产业革命。1840年,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力工业,使人类进入电气化的时代,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想想现在使用的电灯、电话、电视、微机等一切的电力设施就能体会了。这是第二次产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微观物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微电子工业,使世界开始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这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是在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