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24-07-19 14:40:28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上册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你好: 孩子是要从小培养的,但您也不能要求的过高,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我们去和他沟通,看看孩子的长处去发展,不足的地方就会有好转的。

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的价钱相等。小明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日记本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把‚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换句话说,就是‚1本日记本和2本练习本价钱相等‛;再把它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和6本练习本价钱相等‛,也就是说‚3本日记本可以换成6本练习本‛。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换句话说就是‚买6本练习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 4÷(6+5)=4(元) 从而求出日记本的单价是:4×2=8(元)。 联系以前做过的一些题目,我又想,有些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解题时,把它换句话来说,可以使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更加直接,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也就方便我们找到解题方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陈老师,陈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还告诉我:‚这就是转化的方法,转化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 [题目2]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我想:把‚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得到一个新数‛。再想把原来的数看作1倍, 新数就是100倍,又可以把‚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换句话说成‚原数的99倍等于46‛。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一个数的99倍是46,求这个数。‛ 46÷(100-1)=54 解题时,把已知条件‚换句话说‛,还真能化难为易! 最后,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数学小论文:《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数学小论文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下册

鸡兔同笼 同学们都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的确,我总能碰到一些偶然的机遇。华罗庚曾说过:“科学上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数学其实也是这样的,这不,我又在上网时偶然看到了一道思考题。 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经过认真的研究后,我终于理解了这道题的意思:有若干只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很明显,这是一道关于鸡兔同笼的题。我曾经学过鸡兔同笼的题,会用列表格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头/个 鸡/只兔/只 腿/条 35 0 35 140 35 10 25 120 35 20 15 100 35 22 13 96 35 23 12 94算出了鸡有23只,兔有12只。可是,用表格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题似乎太复杂了,要是数字很大的话,就会很难算,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为了寻找到更简便的方法,我又开始了冥思苦想。我爸题又看了几遍后,突发奇想:假设全是鸡,可不可以求出来呢?于是,我进行了验证。一只鸡有两条腿,用35×2=70(条),比总脚数少了94-70=24(只),每差两条腿就说明有一只兔子,就用24÷2=12(只),兔子有12只,35-12=23(只),就算出了鸡有23只,这样,也可以算出这道题的答案,证明我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个方法也是正确的。突然,我想起老师说过:“任何一道题,都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可以说,方程是万能的!”那么,鸡兔同笼的题用方程也可以解决吗? 经过我的独立思考,发现可以利用兔和鸡不同的脚数来列方程。可以这样做: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兔子脚的条数为4x,鸡脚的条数为2(35-x) 4x+2(35-x)=94 4x-2x+70=94 2x=94-70 2x=24 x=12 兔子有12只,用(总只数)35-(兔子的只数)12=(鸡的只数)23,所以,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一道鸡兔同笼题,我竟想出了三种方法来解决,而且思路、答案也都是正确的,这都归功于我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可见,拥有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多么重要啊!只要大家都具有这种精神,你们一定就会和我一样有更多的发现,得到更多“偶然的机遇”!

5篇啊!你倒霉了,我那时只需写一篇而且还被表扬了。你想要的话我帮你找找看。

你好: 孩子是要从小培养的,但您也不能要求的过高,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我们去和他沟通,看看孩子的长处去发展,不足的地方就会有好转的。

数学小论文:《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数学小论文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数学小论文150字左右一年级

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的价钱相等。小明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日记本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把‚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换句话说,就是‚1本日记本和2本练习本价钱相等‛;再把它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和6本练习本价钱相等‛,也就是说‚3本日记本可以换成6本练习本‛。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换句话说就是‚买6本练习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元‛。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 4÷(6+5)=4(元) 从而求出日记本的单价是:4×2=8(元)。 联系以前做过的一些题目,我又想,有些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解题时,把它换句话来说,可以使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更加直接,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也就方便我们找到解题方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陈老师,陈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还告诉我:‚这就是转化的方法,转化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 [题目2]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我想:把‚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得到一个新数‛。再想把原来的数看作1倍, 新数就是100倍,又可以把‚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46‛换句话说成‚原数的99倍等于46‛。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一个数的99倍是46,求这个数。‛ 46÷(100-1)=54 解题时,把已知条件‚换句话说‛,还真能化难为易! 最后,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急!!!!!!!!!!!!!!!!!!!!!!!!

数学小论文:《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数学小论文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

你好: 孩子是要从小培养的,但您也不能要求的过高,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我们去和他沟通,看看孩子的长处去发展,不足的地方就会有好转的。

科技小论文150字左右三年级上册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 M · J· 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 D· 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直到60 年代初激光出现之后,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赞同16| 评论(1)

水 的 压 力---科学小论文  记得有一次我在海中潜水。穿上皮质的潜 水衣,戴上密不透风的潜水镜,背上一个氧气瓶,再配一个潜水员做指导,你就可以潜水了。在潜水中,我兴致勃勃,看着海底亦奇亦幻的美景,不断地往下 潜。突然,我感觉耳朵有一点疼,我觉得很好玩就忍着,又往下去了一点。哎呀,不行,耳朵疼得越来越厉害,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浮出海面。问潜水员:“叔叔,我 为什么会感觉耳朵疼?”潜水员叔叔告诉我:“因为你潜得很深了,有8-10米,水的压力比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  我对压力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知道了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  为此我做了个试验。材料是:1个装牛奶的矩形竖直纸盒、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  我 放好牛奶盒,用钉子在任意一个侧面戳三个孔。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纸盒中加满水,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 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 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海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  为 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 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  压力无处不在,有水压,还有大气压,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压力真是既远在天涯,也近在咫尺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 M · J· 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 D· 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直到60 年代初激光出现之后,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

回答 科学有一种奇特的魅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无处不在,他常常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一天,妈妈要用一个饮料瓶并让我洗一洗,我用温水把瓶子洗净后把水倒掉了并且拧紧了盖。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发现瓶子竟然瘪了!我十分惊奇,便去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笑着对我“说你自己寻找答案吧”。于是我就去书中找、去上网查,终于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是热水加热了瓶子里的空气,空气产生了膨胀又导致了瓶子产生了膨胀,而当瓶子里的空气在温度下降以后又产生了收缩,这时候形成了瓶子里面的气压比瓶子外的气压更低,所以瓶子外的气压把瓶子压瘪了。哈哈,我明白了,原来这就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啊。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多多留意就会发现科学的足迹,让科学为我们服务。

数学小论文200字左右一年级上册

数学的色彩 清晨,鲜红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和谐的阳光洒满人间,我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叫我巧算九块五加九十九块五,我马上告诉爷爷:九加九十九,再加一,不就等于一百零九吗?爷爷说我的算法还不算巧,如果凑整减零头就好算得多。我马上打断爷爷的话,告诉他:10+100-1=109(元)。这时爷爷夸我,说我还算灵巧。这是早晨的数学题,我把数学定为红色。 上午,爸爸从银行交完电费回来,叫我计算电费。用电量是从1079-1279(度),每度电单价是38元,我用心算整好200度,我把单价变为分数是38/100,列式:200×(38/100),先约分再乘,等于76元。爸爸说没错,和电脑算得一样。我很得意,这时已近中午,我把数学定为黄色。 下午,我和妹妹在家里切西瓜,把半个西瓜再均匀地切两刀,其中的两份就是2/3,我问妹妹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妹妹开学才上一年级,当然不会算,我告诉她把西瓜整体看作1,第一分率是1/2,它的分率是2/3,相乘的结果就是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2/6,约分后就是1/3。这时我想爷爷曾说七色阳光为白色,那么,这个数学就定为白色吧。 夜晚在蓝色的星空下,我和妈妈在一起看电视,我怎么也弄不懂考古学家是怎样从腿骨的化石推算出大艾尔恐龙的身高呢?妈妈说这蓝色的数学等你长大了,本事大了自然就会了。 生活中的数学简直是太多了,真是绚丽多彩,它随时在你身边出现。我爱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我有一个喜欢捡瓶子的奶奶。院子里经常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瓶。我经常把瓶子到处乱扔。奶奶看见了,说:“这些瓶子的作用可大了 !我从小没上过学,就是靠这些瓶子学会算术的!”我一点都不相信。 奶奶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不信我们比比!”我说:“好的!”我还比不过你吗?我在班上数学还不赖的。我赶紧叫爸爸来做裁判。爸爸拿了十几个瓶子,放在地上说:“小塑料瓶是5分,易拉罐1毛,大塑料瓶2毛。”比赛开始了,我一个一个地加了起来。“1毛,2毛,2毛5,……,我算出来了,是3元5角。”我很得意地朝奶奶笑笑。谁知爸爸给了我张纸条,上面写着“5”。我这才明白奶奶早就算好了。我不服气地问奶奶:“你怎么这么快呀?”奶奶说:“你看,如果你先把它们分一下,小瓶一类,易拉罐一类,大瓶一类,不就快了吗?”“对呀,老师教我们数小棒时,把小棒10个一捆,不是和数瓶子一个道理吗?”“奶奶,我来帮你算算你一共收了多少钱的瓶子?”“好呀!我的孙女会帮我做事了。”我先将它们分类,然后十个一算,不到十分钟,我就算好了。我高兴极了。爸爸笑着对我说:“青青真棒!”我也笑着对奶奶、爸爸说:“我发现数学真得很有用,我要好好学数学!”

一年级小学生可以根据当前自己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进行汇报,以汇报的形式描述自己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以及那些知识点需要加强的,根据自身问题出发就可以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300字怎么写?那就看你。学习实例了,要是学习质量好的话,写300字的作文是很好写的。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