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数学

发布时间:2024-09-06 04:06:32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数学

结合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谈县域经济发展

回答 比较好写的经济学小论文题目:1、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2、环首都经济圈小语种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3、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简明政治经济学小词典》4、政治经济学小词典5、经济型小容量交流伺服主轴一体化驱动系统6、探析经济型小居室的室内设计7、屯留三禾村镇银行全力支持“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8、人民币贬值了,“经济小白”怎么办?9、宁波市第三次经济普查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简析10、县域经济小企业 HR 管理现状及完善措施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领;又好又快   [论文摘要]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化、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体系。发展首先是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目前,我国县域主体是农村,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小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不能直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割裂,整体效益低,不能适应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战略指导下,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地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构建以产加销一体化为表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解决初级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链接问题,并将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联为一体,使相关环节运作内部化,以农业一体化组织和服务系统,引导和帮助农户的商品生产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之路,形成规模经济,整体进人社会化大市场;依靠农业一体化经营系统,实现加工增值,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依靠一体化经营系统将部分外部经济变成内部经济,发挥组织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构造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放活农村生产要素,大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引导,规范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确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实体,给予一定时期减免税费优惠和财政扶持,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在农村的公共服务作用。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把工业摆在县(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性转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   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催生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着力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县域工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壮大自主创新主体。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原始创新型企业群体。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包括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组,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壮大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当前县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等行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行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新建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按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节约能源,生态环保的原则,调整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投资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信息市场发展,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环境恶化,走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推进改革和完善政策,加强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价格机制调控资源供求关系,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根据各县(市、区)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对就业拉动作用大等特点,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内需和就业的迫切需要。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应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像重视农业、工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要把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从政府办为主向企业办为主转变。推进后勤服务由企事业单位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业的水平和利润,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研发和营销等服务领域。针对当前县(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要着力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对知识密集、在市场发挥中介作用的会计、律师、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要加以规范,实现有序发展;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并实行有效监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机制。四、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转移      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农村人口转移。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要与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要突出特色、稳步推进,以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以坚持强化中心镇、淡化一般建制镇的发展观念,和以努力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重要思路,建立县域城镇体系,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相对较好应重点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竞争力的核心,选择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或规模优势的中心镇3~5个优先发展。要搞好城镇功能定位,依托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要以业兴镇。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和各类农产品市场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集效应。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城镇。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县,应把旅游、观光业作为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开发相关服务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应把矿产品开采加工作为主业,在保护好环境生态的前提下,力争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在大中城市周边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可发展为大中城市服务配套的产业及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加入现代化产业循环,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向下游转移的产业,利用县域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优势,壮大县域城市经济;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要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规划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判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是“三农”问题成为难题的根源,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三农”问题可以在农业和农村的内部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因此,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也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主体是农业经济及其副业,因此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产业的角度跨村、跨县、跨省、甚至跨国拓展视野,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延长形成价值链、生态链相一致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一条龙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生态保护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人为破坏。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控制农牧交错区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减轻农牧交错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地区,以“人退”实现“沙退”;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治新的破坏。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持的关系,规范涉水行为,以水定发,从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发展适应洪涝与干旱的避灾经济,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充分论证。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海洋开发行为,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保护。   积极开展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灌,改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的用途;防治农用薄膜污染耕地,严禁危险废物占用耕地;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靠农民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新型农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落脚点,要着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要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农村水、路、电等建设。要本着多予不取放活,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把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要把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要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建议你看下汉斯出版社官网上的社会科学前沿等等这样的期刊吧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李旭同志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付梓出版了,这是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园地和县域经济研究园地的一件喜事。县域经济,指的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一种中观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和运行单元。对于执政党而言,县域经济又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全局,也关系着党的科学执政基础。因此,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都明确提出和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地理

李旭同志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付梓出版了,这是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园地和县域经济研究园地的一件喜事。县域经济,指的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一种中观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和运行单元。对于执政党而言,县域经济又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全局,也关系着党的科学执政基础。因此,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都明确提出和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以前写过类似的  可以从城镇化入手的  人文地理 区域规划 方面的  推荐一个思路给你吧  摘自新闻的  实现城镇化移民战略 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娄底市娄星区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 颜周雄  (2010年5月19日)  娄底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双园社区位于娄底中心城区西北部娄涟高等级公路旁,是2006年9月成立的新社区,土地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原双江乡清桥村移民计124户528人及潇湘职业学院、涟鑫佳苑房地产开发公司、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企事业单位。该社区成立以来,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治安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说起移民后的变化,二组居民贺文龙显得很激动:“过去住离城区最偏远的低矮潮湿的土砖房,出门要爬坡,喝的是山涧水,信息闭塞,现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均安装到户,人们安居乐业,娄星区委、区政府为移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一、科学决策,选准移民脱贫路子  娄底市娄星区双江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修建,将淹没该区双江乡清桥、义坪、坪底三个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其中坪底村需征林地7亩,义坪村需征林地、旱土、水田5亩,清桥村需征土地842亩,移民124户528人,其中外迁安置113户494人,后靠安置11户34人。由于多种原因,1999年水库工程立项时就包括移民安置,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经费需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  移民的困苦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牵挂。为改变移民贫困落后面貌,让他们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2004年5月,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走集中安置为主移民的路子,在城郊原区园艺场的土地上集中安置双江乡清桥村移民,帮助移民在城镇安居乐业。  二、以人为本,做好移民搬迁安置  为认真做好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这个任重道远的安置工程,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从区直各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移民安置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征地拆迁、群工、工程、后勤等部室,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了解移民安置意愿,考察移民安置地点,讨论移民安置办法,摸清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依法解除区园艺场土地承包合同并改制,移民安置区规划报批和土地报批、征用,出台移民安置办法,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丈量和补偿协议签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为第三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施工,移民安置宅基地分配,移民搬迁到安置区临时定居和新建住房,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结算。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为第四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合同审计,工程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料整理归档。  为争取市里的支持,区委、区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水库移民原居住地视察,了解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市委、市政府急工程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重大问题,分5年为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筹措经费1400万元。区财政在财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打紧非生产性开支。每年投入200万元,确保水库移民安置工程顺利实施。  通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工作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44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76万元,工程建设21万元。移民在未搬迁前仅有陈旧的砖木结构房屋6平方米,而在安置区新建砖混结构楼房7平方米,是原来的46倍。每个移民在安置区还分得了3亩土地,该地适用于种植蔬菜,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三、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移民安置后,如何使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产生活,走上健康发展的致富之路,是各级政府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处理化解相关遗留问题和矛盾,做大做强后扶产业。2006年经上级批准,以500多名双江水库移民为基础,成立双园社区。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了居民小组长和妇女专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警务室,实行移民自治。几年来,居委会的同志积极主动,组长、妇女专干、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同时多方向上争取资金,惠及广大移民。2007年来,仅每年发放到户的后期扶持资金达31万元;每年发放低保资金达20万元;逢年过节和有人重病的时候,社区还给予及时的慰问关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3年来,区政府共投入60万元,居委会及居民自筹近10万元,完成了1700米长、6米宽的社区公路硬化,修建了近1000米的公路排水沟,社区绿化、活动场地也在抓紧建设。社区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移民经济。先后引进3000万元的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和400万元的矿石加工厂,成立了运输队和装卸队,共安排20多名劳动力就业。如今,社区每年的劳务工资、土地租用等收入近60万元,居民也由外出打工转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980元一跃到了2009年的2800元,走上了稳定致富的发展道路。  还可以参考这个  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  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 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县域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县(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支柱作用日益凸现,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工业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占全省人口74%的乡村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4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3%、25%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远处在不饱和状态,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69台,而农村只有89台;电冰箱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43台,农村仅78台;彩色电视机城镇拥有36台,农村拥有83台;照相机城镇拥有04架,农村拥有11架;摩托车城镇拥有85辆,农村拥有33辆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仅占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  总体看,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全省县域经济GDP超过5亿元的县有9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  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甘肃省山区县占到了全省县域单位的5%县域经济中,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4344元,最低的仅100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7305元,最低的县仅41元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横向比,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倒数第2、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落后表现在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生存发展难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壮大难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为38亿元,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7%,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近30个百分点  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赤字严重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2%,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当前甘肃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甘肃省城镇化的水平较低,提高甘肃城镇化水平是解决甘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在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甘肃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5元,城乡收入比为98:1,城乡差距颇大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其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有3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有23个,分别占全省县域单位的9%、7%;县域经济中,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是6439元,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必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从所有制角度看,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个私经济一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而对活跃县域经济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  从实践看,近年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一般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个私经济,无疑是一个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忽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还应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力度在充分搞活县属国有经济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个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  从管理角度看,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县域,难点在农村观念落后无疑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初中数学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领;又好又快   [论文摘要]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化、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体系。发展首先是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目前,我国县域主体是农村,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小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不能直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割裂,整体效益低,不能适应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战略指导下,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地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构建以产加销一体化为表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解决初级产品生产与销售的链接问题,并将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联为一体,使相关环节运作内部化,以农业一体化组织和服务系统,引导和帮助农户的商品生产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之路,形成规模经济,整体进人社会化大市场;依靠农业一体化经营系统,实现加工增值,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依靠一体化经营系统将部分外部经济变成内部经济,发挥组织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构造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放活农村生产要素,大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引导,规范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确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实体,给予一定时期减免税费优惠和财政扶持,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在农村的公共服务作用。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进程      把工业摆在县(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性转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   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催生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着力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县域工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壮大自主创新主体。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原始创新型企业群体。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包括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组,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壮大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当前县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等行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行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新建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按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节约能源,生态环保的原则,调整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投资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信息市场发展,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环境恶化,走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推进改革和完善政策,加强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性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价格机制调控资源供求关系,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根据各县(市、区)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对就业拉动作用大等特点,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内需和就业的迫切需要。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应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像重视农业、工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要把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从政府办为主向企业办为主转变。推进后勤服务由企事业单位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业的水平和利润,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研发和营销等服务领域。针对当前县(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要着力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对知识密集、在市场发挥中介作用的会计、律师、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要加以规范,实现有序发展;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并实行有效监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机制。四、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转移      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农村人口转移。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要与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要突出特色、稳步推进,以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城镇建设规划。以坚持强化中心镇、淡化一般建制镇的发展观念,和以努力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重要思路,建立县域城镇体系,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相对较好应重点发展,使其成为县域竞争力的核心,选择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或规模优势的中心镇3~5个优先发展。要搞好城镇功能定位,依托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要以业兴镇。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和各类农产品市场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集效应。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应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城镇。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县,应把旅游、观光业作为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开发相关服务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应把矿产品开采加工作为主业,在保护好环境生态的前提下,力争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在大中城市周边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可发展为大中城市服务配套的产业及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加入现代化产业循环,成为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向下游转移的产业,利用县域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优势,壮大县域城市经济;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要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规划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判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就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是“三农”问题成为难题的根源,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三农”问题可以在农业和农村的内部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因此,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也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主体是农业经济及其副业,因此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产业的角度跨村、跨县、跨省、甚至跨国拓展视野,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延长形成价值链、生态链相一致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一条龙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生态保护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人为破坏。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控制农牧交错区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减轻农牧交错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地区,以“人退”实现“沙退”;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治新的破坏。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持的关系,规范涉水行为,以水定发,从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发展适应洪涝与干旱的避灾经济,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充分论证。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海洋开发行为,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保护。   积极开展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灌,改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的用途;防治农用薄膜污染耕地,严禁危险废物占用耕地;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靠农民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新型农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落脚点,要着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要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农村水、路、电等建设。要本着多予不取放活,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把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要把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要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将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我晕,人家要的是咸宁发展的论文,你拿个湖北的!!

湖北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运行较稳、后劲较足”,是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与潜在的发展优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在提倡“大开放”的背景下,有一些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 □在坚持“好”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好”当然是首要的,但“快”也是必须的,两者兼顾,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从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GDP数据看,湖北的总量位于第二,增长率为第四。河南02亿(1位),增长7%(1位);湖北6亿(2位),增长3%;湖南38亿(3位),增长2%(2位);山西6亿,增长1%(3位)。 上半年,我省的GDP在全国居第11位,但之前的10位速度更快。譬如,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辽宁、四川的增速分别为3%、7%、15%、7%、7%、8%、7%。 我们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开放不够,经济潜力没有转变为经济实力。 □完善投资环境,增强湖北的投资魅力 从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投资情况来看,我省投资增长6%,总量位居第三。在投资中一些大项目尤其是电子信息项目明显增加,如80万吨乙烯、中芯国际(总投资100亿元)、富士康(一期10亿美元)等。但是整个投资规模增长并不快,环境招商与产业链招商成为两个关键问题。 □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力,提高配套能力 我省的大企业在中部独占鳌头。“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部地区有55家,湖北有11家,东风汽车公司(22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48位)位居前列。 与大企业骄人业绩相比,我省中小企业却成了发展的“短板”。“200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北只有10家,仅占2%。 中小企业发展不快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环境问题,中小企业在缺资金、人才、技术的同时,还受到发展环境不优的制约。 □县域经济的扩张能力急待增强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2006年12月,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六届百强县公布,河南省3个、湖南省2个、山西省1个,我省榜上无名;中部百强县(市)中,山西有12个、安徽有10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0个、湖南有20个、湖北仅有9个。经济发展具有“动车组效应”,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城和15个左右的乡镇的共同发展。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对恩施之外的县市全部实行扩权,其他省份则又有新的进步。浙江已经从“强县扩权”发展到“强镇扩权”,今年5月给141个省级中心镇部分赋予县级权限,鼓励山区农民到中心镇落户。 □在中部崛起机遇中谋发展 中央2006年3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进一步明确了享受政策区域、中部办、增值税转型等问题,中部各省都相应修改了发展战略。我省在发展战略上也应做一些调整:学习川渝经济区,建设鄂豫经济区;“三圈鼎立,三带均衡”,拉动湖北经济发展。即在武汉之外,发展宜昌、襄樊经济圈,发展长江、汉江、清江经济带。 □积极争取国家级新区,协调武汉城市圈发展 从中央同时批重庆、成都两个西部新区来看,“四大板块各设1-2个新区”的说法有可能。武汉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是中部单体最大的城市,但是,郑州、长沙在全力追赶。2003年郑州、长沙的经济总量分别为武汉的 3%和8%,2004年分别为 3%和7%,2005年则分别高达7%和9%。郑州圈从2002年起在中部一直领先。2004年中原城市圈的经济总量超过武汉城市圈1100亿,2005年超过1900亿,2006年超过近2500亿。关键的问题是武汉卫星城市规模小。经济学中有一个“狮狼之争”:一群狼肯定能够打败由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GDP:郑州2001亿,洛阳1331亿,许昌717亿,焦作698亿,平顶山671亿,新乡633亿,开封472亿,漯河377亿,济源180亿,共计7080亿(一年增加1166亿)。而2006年武汉城市圈的GDP分别为:武汉2590亿,孝感404亿,黄冈391亿,黄石401亿,咸宁234亿,鄂州168亿,仙桃162亿,天门122亿,潜江125亿,共计4597亿(一年增长596亿)。 为使圈内8个城市与武汉同步发展,建议结合武汉新区的争取和建设,采取以下措施:武汉城市圈应该1+8+3,即增加岳阳、信阳、九江,相当于原来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打破行政区的局限;发挥武汉科教实力,实行1+1战略,即一所著名大学帮助一个地级市;大圈套小圈,如黄冈、黄石、鄂州,或者天门、潜江、仙桃本身就是一个小经济圈,目前合作不足,竞争有余。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范文初中数学

文献综述概念及格式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你是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的吧,我们老师也出这个问题了,找了很久很久,没有找到,还是洗洗睡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