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22:36:31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做任何事情,从事任何行业,都是在做佛事,也就是说,他的行为和言语全部是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的。佛的境界是巅峰,世间的这些东西确实不能与之并论的。毕竟是出离世间的最高妙法。假如融入了艺术,文学,那会成了佛学,成了知识,而不是智慧。真正的佛弟子,内心清净,一句阿弥陀佛,不着相。就像世间音乐的最高境界,像古琴,你听的是徳音,而不是渲染旋律,过分执着声色的淫乐。

导语:佛教美术,首先来说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是一种外域的文化,这种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对与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影响,作为佛教美术自然就对中国美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有两个持续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个就是南北朝时期,另一个就是隋唐时期,所以这两个时期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佛画家,都是从事佛教美术的,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曹不兴、曹仲达、张僧繇、陆探微,唐代的吴道子等人。但是这些人的作品现在是看不到的,因为佛教美术的作品都是留在佛教寺院的墙壁上的,而中国的建筑都是一种砖木结构的,不易保存。但是这些人,他们所从事的题材上的表现,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是深远的。佛教美术的概念佛教美术首先是佛教,佛教要传播,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被中原文化所接受一定要有说服力,就算现在的人看佛教的文字内容也是打不太懂的。那么在南北朝时期如何让大部分人去接受这样一种晦涩难懂的宗教呢?讲经文明显是不符合现实的,那么人们就用一种形象的视觉把抽象的文献演绎出来,这就是佛教美术。佛教美术的本质是为了宣扬和传播其思想,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佛教的内容。佛像佛教美术的发展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南北朝一个就是唐代。唐代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因为科举入仕为官来协助治理国家,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比较排外的,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有危机感的,所以唐代之后,佛教在中国的高层就基本上消失了,国家不推广佛教了。那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是国教。北魏时以国家之名来开窟。因为宋代时国家上层不推崇佛教了,所以佛教逐步转入民间,那么当时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道教就成为一种主流形式了。所以佛教的高峰期只有这两个时期。观音造像中国的佛教美术,受到了印度以及中亚地区佛教的影响。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传播过程中,佛教绕道了西亚、中亚然后才进去中国,这时的佛教自然而然带有印度的特点还带有中亚西亚的特点,而在中亚西亚的时候又受到了来自于古希腊的影响,所以说古希腊的文化也随着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由于佛教的影响再也不纯正了。佛教美术的传入佛教美术的目的是佛教,是为了佛教教义的推广,而不是为了宣扬这种美术的形式,美术是载体,只是一种被利用的工具,美术是图像,佛教是文本。佛教美术一般通过壁画、建筑和雕塑这三种形式体现出来。佛教艺术在西汉的末期传入中国,经历了四条路径,这四条路径在中国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宗教形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第二条就是在南洋通过海路进入中国,第三条路是通过尼泊尔直接传到西藏,那时的西藏还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文化是非常落后的,所以佛教对于当时的西藏是一个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传到一个落后的地域自然而然是被全盘接受的,所以佛教到西藏之后没有进行任何的改造,就在西藏安家落户了。古代丝绸之路而第一条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文化已经很先进了很强大了,要让中原人接受,所以进行了改造。在丝绸之路沿线分布了有大有小数量众多的石窟,比如非常有名的敦煌莫高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都是风格各异的,是一个逐渐被中原文化改造的过程。第四条路就是从缅甸传到云南的佛教艺术。在这其中第一条以及第三条相对于第二条与第四条重要一些。佛教美术的特点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它是一个中国化过程,第二个是它是一个女性化过程,三是它是一个世俗化过程。在印度,佛教是没有偶像崇拜的,释迦摩尼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弟子,在他死后将他烧了就行,烧完之后就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舍利子。他让他的弟子将舍利子送到全球七个地方供奉,让他的弟子去崇拜他的思想就可以了,不用崇拜他这个人,所以没有造像。那么到后来人们认为没有造像时间一长会被人们遗忘,所以慢慢就出现了佛的像。那么传到中国来,就要被中国人所接受,所以慢慢在佛的旁边就出现了两个弟子,之后又出现了两个菩萨,再出现两个天王,慢慢地越来越多越来越中国化,成为中国化特点。释迦摩尼像而且在早期佛教中,佛是没有性别的,是中性的。但是传到中国来,因为中国儒家是讲求这样一种家庭的伦理关系的,所以在敦煌,佛教中的菩萨慢慢像女性化方向发展了,传到中原来菩萨就已经完全成为女性的象征了。但是如果去敦煌看可以发现,那里的菩萨虽然是具有女性气质的,但是是没有女性的生理特点的,那里的菩萨有的长胡子,是男性的胸部。性特征是男性的但是气质是女性的,所以佛教美术是一个女性化的过程。女性气质佛像在印度时,佛都是裸体的。因为佛区别于人,就是因为佛的身上有很多特征于人不同,如果穿上了衣服,那么佛的特征就被掩盖住了,所以那里的佛造像都是裸体的。但是传到中原之后,中原文化是讲求伦理道德的,衣服是体现人们尊卑高低的,所以佛教要被接受就必须进行改造,那么慢慢就把衣服全部穿上了,所以这又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就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三个特点。结语:佛教美术属于外来文明,它从印度传到中国,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美术。虽然是外来文化但是对于中国美术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虽然在唐代之后不是主流文化了,但是它的影响还是存在的,直到现在,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信奉着佛教,这也是佛教美术这种载体带来的结果,佛教的经文复杂难懂,古人通过简单的形式将经文描绘出来进行传播达到了目的,在当时的佛教美术仅仅作为工具出现,而到了现在,佛教美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成就相当高的美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并非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 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达的。古代佛经的翻译本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的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了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因此,这里我仅想举出文化中的‘文学’一项,用梁启超、胡适等先辈们的话来说明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组织的解剖的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输入,梵文也跟进来,我国高僧仿造字母来应用,才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系。 好了,仅就‘文学’一项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之所以不怕长篇累牍地来引述它,就是希望我们提高警觉,同时投以佛教更多的关切与注目。佛教绝不是一般等闲的宗教,无论就人生的任何角度来看,佛教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从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都能看出佛教的烙印。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哲学;艺术;风俗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国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事实上,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宗教,它产生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受佛教影响颇深。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学起先通过玄学传播,其后两者相互融合,最后玄学被般若学所取代。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甚至超过儒学,成为最强大的思想潮流。唐末宋初,禅宗独盛,在当时的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明心见性”等思想,都是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成果。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特征是不仅有浓郁的道德说教,还有诗意、唯美的内容,但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并且逻辑性差。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思想,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理性和思辨精神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领域,佛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汉译佛经具有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点,因此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佛教中的“声明论”,即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和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促进了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也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多样化。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便于给一般不识字的百姓讲说佛经故事,宝卷、讲俗等由此产生,促进通俗小说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小说形式、内容、取材和观念的发展变化,都收到了佛教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佛教更是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塑都刻下了烙印。汉明帝时期,是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这是以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为标志的。佛教对于绘画方面的影响表现在题材、绘画技巧和观念上。受禅宗影响产生的“禅画”,对唐宋以后的山水画及人物画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思想下产生的绘画与中国古代绘画强调写实的“工笔画”是完全不同的。王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将自己参禅所领悟到的意境结合到诗画中,因此他的画以气韵为主,表现了高远淡泊的“南宗”画风。在禅宗精神影响下产生的绘画,脱离了死板的风格,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唐宋至明清到画坛,凡是有名作和名气的画家,都深受佛教思想熏陶。他们的作品往往深远宁静,大有超然物外的意境。禅宗几乎绘画同盛衰,这也算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特殊现象了。至于建筑方面,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为中心的,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僧舍和寺庙一般在佛塔的周围修建。这与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一脉相承。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的格局开始盛行“伽蓝七堂”,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因此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通常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之感。有的寺院在建筑的构想上十分巧妙,他们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连接整个寺院,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以鹅暖石铺成小路,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相互关联,彼此呼应,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意境。中国古代的建筑,注重精美而不求实用。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的点缀,均有说法,不是西洋以实用为目的的建筑物可比。因此,一般佛寺结构的精致,气派的庄严,气势的弘伟,都是仿效印度原始佛教的状态。至于中国大陆各地都遍布着的佛塔,更能代表佛教的精神,给人神圣崇高之感。中国古代的塑像及铸像也是以佛教的传入为契始的。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形态十分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甚至有飘飘然欲飞之势,实在是中国艺术界的无价珍品。此后经数代的发展变化,至盛唐时,三大艺术终于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高度,至今仍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在风俗方面,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的渗透和影响。由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西方净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佛等观念,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由于中国人重视孝道,因此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便是为死去的亲人诵经念佛以便超度亡魂。佛教谈论的孝,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也因此,佛教提倡的“孝”扩大并充实了中国孝道的内容。佛教还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了的影响。如元宵节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因此元宵节要点花灯,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的发展。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禅宗盛行之后,很多禅寺中还专门设了茶堂,把它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事实上,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也是产于寺院的。比如碧螺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它的原名是“水月茶”。通过饮茶,禅师能够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领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与茶道融合在一起,拓宽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③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音乐,认为音乐有怡悦性情、改善民心的作用。佛教音乐被称为“梵呗”,它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僧侣起初用民间或宫廷乐曲改编而成的佛曲,由善于歌唱的僧人进行创新,形成了新的佛曲,促进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不断发展。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佛教音乐更为繁荣,尤其琵琶演奏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到了宋元时期,器乐演奏开始盛行起来,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这一通俗形式来颂扬佛、菩萨,并以此来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乐对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众多城市及农村集镇不断兴起,各种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乐的元素。文化的交流是双方面、相互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才导致了佛教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盛行的局面。(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论文摘要结构

中国现在有哲学吗?哦,马列主义~ 古代中国的哲学 ,主要就是佛道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吧。文学的话有很多啊,比如最有特点的 变文 就是典型的佛教文学,它主要就是传播佛教思想的文本媒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啊,红楼梦就是阿,西游记,水浒还不是有,聊斋志异也是呢,可以参见蒲松龄的自序, 可以看见作者本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像苏轼也受了很大影响啊;至于艺术,比如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都是佛教的艺术宝库啊,艺术的影响太广了,壁画,雕像,寺庙建筑,就连工艺品陶瓷啊,花瓶阿也都常会有关于佛教思想的图案阿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孩子大部分谁还关心这些阿,阿修罗,夜叉阿,四大天王啊什么的可能都不懂,可日本动漫 银魂 就巧妙的使用并再创造了一些佛教里面的形象,最后创造了这么经典的动慢!真是感慨!目前对佛教仍是个门外汉,但佛教是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可以为中国的文学艺术乃至哲学等提供很多的激发吧,可惜啊可惜。

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从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都能看出佛教的烙印。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哲学;艺术;风俗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国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事实上,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宗教,它产生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受佛教影响颇深。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学起先通过玄学传播,其后两者相互融合,最后玄学被般若学所取代。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甚至超过儒学,成为最强大的思想潮流。唐末宋初,禅宗独盛,在当时的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明心见性”等思想,都是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成果。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特征是不仅有浓郁的道德说教,还有诗意、唯美的内容,但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并且逻辑性差。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思想,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理性和思辨精神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领域,佛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汉译佛经具有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点,因此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佛教中的“声明论”,即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和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促进了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也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多样化。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便于给一般不识字的百姓讲说佛经故事,宝卷、讲俗等由此产生,促进通俗小说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小说形式、内容、取材和观念的发展变化,都收到了佛教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佛教更是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塑都刻下了烙印。汉明帝时期,是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这是以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为标志的。佛教对于绘画方面的影响表现在题材、绘画技巧和观念上。受禅宗影响产生的“禅画”,对唐宋以后的山水画及人物画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思想下产生的绘画与中国古代绘画强调写实的“工笔画”是完全不同的。王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将自己参禅所领悟到的意境结合到诗画中,因此他的画以气韵为主,表现了高远淡泊的“南宗”画风。在禅宗精神影响下产生的绘画,脱离了死板的风格,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唐宋至明清到画坛,凡是有名作和名气的画家,都深受佛教思想熏陶。他们的作品往往深远宁静,大有超然物外的意境。禅宗几乎绘画同盛衰,这也算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特殊现象了。至于建筑方面,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为中心的,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僧舍和寺庙一般在佛塔的周围修建。这与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一脉相承。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的格局开始盛行“伽蓝七堂”,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因此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通常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之感。有的寺院在建筑的构想上十分巧妙,他们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连接整个寺院,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以鹅暖石铺成小路,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相互关联,彼此呼应,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意境。中国古代的建筑,注重精美而不求实用。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的点缀,均有说法,不是西洋以实用为目的的建筑物可比。因此,一般佛寺结构的精致,气派的庄严,气势的弘伟,都是仿效印度原始佛教的状态。至于中国大陆各地都遍布着的佛塔,更能代表佛教的精神,给人神圣崇高之感。中国古代的塑像及铸像也是以佛教的传入为契始的。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形态十分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甚至有飘飘然欲飞之势,实在是中国艺术界的无价珍品。此后经数代的发展变化,至盛唐时,三大艺术终于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高度,至今仍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在风俗方面,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的渗透和影响。由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西方净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佛等观念,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由于中国人重视孝道,因此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便是为死去的亲人诵经念佛以便超度亡魂。佛教谈论的孝,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也因此,佛教提倡的“孝”扩大并充实了中国孝道的内容。佛教还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了的影响。如元宵节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因此元宵节要点花灯,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的发展。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禅宗盛行之后,很多禅寺中还专门设了茶堂,把它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事实上,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也是产于寺院的。比如碧螺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它的原名是“水月茶”。通过饮茶,禅师能够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领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与茶道融合在一起,拓宽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③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音乐,认为音乐有怡悦性情、改善民心的作用。佛教音乐被称为“梵呗”,它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僧侣起初用民间或宫廷乐曲改编而成的佛曲,由善于歌唱的僧人进行创新,形成了新的佛曲,促进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不断发展。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佛教音乐更为繁荣,尤其琵琶演奏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到了宋元时期,器乐演奏开始盛行起来,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这一通俗形式来颂扬佛、菩萨,并以此来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乐对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众多城市及农村集镇不断兴起,各种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乐的元素。文化的交流是双方面、相互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才导致了佛教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盛行的局面。(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佛教是一种和蔼的,圆润的柔和的宗教,他的感觉就像女人的皮肤,很美,但是不能深入,因为没人能参透,对中国的哲学而言,它促使了儒家和道家与他一同进入统一,因为佛教也讲究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他丰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内涵,指出中庸不但要达到和谐,而且要高雅,比如苏东坡的词就非常文雅。佛是一种美,是一种只可远观,而不能近前的美,佛讲人是未来的佛,佛是过去的人,讲来世,那我逆向思维一下,是否今生就是前世的来世?佛寄托思念与来世,但是相对前世而言,今生就是前世的来世,所以苏轼想通了,他认为今生就是极乐世界,结果林语堂说苏轼乐观的不可救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被贬到福建去的感受。佛教以一种看似幻想的教化,把中国人变得极其善良,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要跟村子里的那个寡妇睡觉,就很天真的对那个寡妇说:“阿拉要跟你困觉觉。”转换一下思维,鲁迅认为阿Q愚不可及,我却认为阿Q像夏娃一样天真。天真的能相信蛇。但是反过来说,我认为大善即恶,正是由于佛教的影响,中华民族失去了汉唐雄风,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被洋人欺负的历史。这是佛教的罪过,谢谢!

佛教对国文化影响几乎体现方方面面:从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佛教思想;直 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谭词同也还秉承了佛教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影响也容忽视我们生活于 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日常用语也知觉地使用了多佛教观念烦恼、世界、因缘而佛教道德更对我们人生 有着相当影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说我们沿用至今生活准则   何看待宗教和文化关系每民族发展文化过程必会遇问题佛教对国文化发生过大影响和作用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佛教文化 遗产例我国古代建筑保存多佛教寺塔现存河南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石造东西 塔等都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标志片郁郁葱葱之掩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佛教建 筑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古代雕刻美术宝库举世闻名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特点而发展成具有国民族风格造 像艺术我国伟大文化遗产  佛 教还国文化带来了新意境新文体新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经典本身伟大富丽文学作品马鸣《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 诗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语录体都 和国俗文学有着深关系  佛 经动人故事常常成艺术家们绘画题材曹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擅长佛画而传世国画学由王维派文 人画而发展宋元盛行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国已有梵呗流行唐代音乐又吸 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某些佛教寺庙  伴 随佛教俱来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传习唐代高僧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医书和药 方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世界上古版刻印本几乎都佛教经书图像  佛 教哲学蕴藏着极深智慧对宇宙人生洞察对人类理性反省对概念分析有着深刻独见解恩格斯《自辩证法》称誉佛教徒处人类辨证思 维较高发展阶段上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神认事物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因网络之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自觉并把 已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  佛学和国古典哲学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命题和新方法独特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新启发使人们得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精神生活推向另新世界   佛教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过程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连续断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切有 价值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内现有种偏见提国传统文化似乎只儒家文化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 化国传统文化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国文化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来国传统文化已再纯粹儒家文化而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文化形 态  研 究国历史尤其国文化史离开对佛教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时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 之会(前者标志新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者标志又新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千余年国民族文化灿烂辉煌时期也外学者 盛称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其余波恰恰时期作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却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国外)都远非 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胡适当年写《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因当时懂佛学写下去了还有位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 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位史学家对人说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此之深懂佛学懂国文 化现人们还重视研究佛教把看成粗俗宗教迷信例对玄奘国历史上伟大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西方学者世界史著 作都给留下了应有篇章印度名字更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尊历史上四大伟人之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唐僧 知国文化史上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笔宝贵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该发生事情授人国尊重文化柄 现许多人虽否定佛教国文化部分张嘴说其实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种普遍直接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许多用语世界、 实、实际、平等、现行、刹、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恐怕们连都说周全了因此今天制订文 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问题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论文题目怎么写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信奉的人多是帝王贵族,他们把佛教看成是一种神仙方术。随着佛经被翻译成汉文,人们开始接触佛教教义。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以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这种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传流开来。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先来热热身,如何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用佛教的思想,用个人粗浅的理解来看,大概是这个意思: 《大方广佛华严经》向我们揭示:法界缘起重重无尽。《金刚经》揭示: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是社会性的,社会是人本的。 本人信仰的是以《妙法莲华经》为代表的“大乘圆教”宗旨--度人即是度己,自解脱即是自净佛土,终归也是饶益众生。因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十法界同时互具互动,互彰互显。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理上粗略说大概就是这样。 至于举例,则举不胜举。就举两个最简单、最平凡的实例: 第一、“教学相长”的道理,我想人人都懂吧。当你教别人的时候,首先得益的是自己;开示别人的时候,首先是自己聆听自心智慧的弦外妙音。同样,当在爱问上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首先就是对治自心的疑情。《六祖坛经》有句话--“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第二、现代发现“混沌现象”和“混沌原理”,我想知识分子都接触过吧。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在洛杉矶引起一场飓风;太阳黑子的一次爆发,也许会引起地球上一些夫妻的离婚。最明显的,当我们力所能及作一点环保的时候,首先得益的不正是自己吗? 当你在公园的林间漫步时,突然看到一团令人讨厌的塑料袋,多么破坏心情啊;当你把它拾起来,丢到它该去的地方时,心情是多么愉悦,眼前的美景变得多么完整! 当静谧的心灵与本色的自然对视时,彼此双忘,物我双泯的感受是多么完美啊!我看了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的《俗语佛源》,贴一些与大家共享: 【一丝不挂】 “一丝不挂”之“丝”有两解。一解为一缕衣饰。《五灯会元》卷十二:“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另一解为一根钓丝。《五灯会元》卷十四:“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师曰:合同船子并头行。”意思是说,“一丝不着”,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后用以泛指毫无牵挂。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着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佑《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一念】 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 【一刹那】 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 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刹那无常”。 【—厢情愿】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不顾公主根本不认识他的事实,只顾自己愿意和公主结婚,害了单相思的故事。 【一棍子打死】 “一棍子打死”,源出于佛教禅宗,乃表现禅机的俗语。《云门录》卷中:“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后发展为“一棍子打死”,比喻对犯错误的人不加分析,全盘否定。 【十字街头】 即纵横交叉的热闹街道。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 【十恶不赦】 “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 【七手八脚】 谓人多而手忙脚乱。出于《续灯录》卷三二:“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原意是:不管环境如何嘈杂,人来人往,我自耳不闻,眼不见,心中泰然。后俗语中常用“七手八脚”指动作忙乱。 【入流】 梵文Srata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八字没见一撇】 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 【力士】 《长阿含经》卷四称力士为末罗。末罗,梵语malla意译为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 【大无畏】 佛菩萨不屈不挠地度化一切众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谓之“大无畏”。“大无畏”出于无我无私的平等慈悲精神。像释迦牟尼前生为萨埵太子时舍身饲虎,药王菩萨前生烧臂供佛等,均是“大无畏”的例子。再举一例:宋·许申《重修灵山开善院碑记》称:唐代大颠和尚曾参访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得“大无畏法”。后遇暴徒张远凡以刃加颈,大颠神态自若地说:“若(你)必及我,是夙负命;如不负公,残恶在汝。”张远凡惭愧拜谢而去。 【千差万别】 “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如《景德传灯录·文遂》:“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 【井中捞月】 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 【方便】 梵语paya的意译,犹言善巧、权宜,是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与“真实”相对而言,亦即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权智”。语本《法华经·方便品》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火烧眉毛】 源于《五灯会元》卷十六:僧问:“如何是急切一句?”蒋山法泉禅师答:“火烧眉毛。” 【水涨船高】 水位升高,船也随着上浮,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增长而增长提高。此语出于宋·圆悟《碧岩录》第二九则:“水长船高,泥多佛大。”是引用继彻禅师的话。原意为修福、修慧的功力越深厚,则悟境越高,成就越大。 【世界】 梵语谓路迦驮都(lokadhatu),原意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狱、天上等领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千世界和华藏世界。世含流迁意,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界含方位意,指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空间。《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平等】 如《圆觉经》卷上说:“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生老病死】 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弘扬】 在佛教中,指佛菩萨传播教法,化导众生。至后世,渐指大力宣扬一切思想或观念。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 【吉祥如意】 “吉祥”与“如意”的复合词,谓诸事吉利顺遂。吉祥,梵语Sri,音译作室利、师利,又称为吉羊。据说释尊成道时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陈于释尊的座位上(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回、《华严经疏卷》十二等)。如意,为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手持之器具。此物原为印度古时之爪杖,巴利语为anuruddha(阿那律)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为如意(见《优婆塞戒经》卷五)。后一般多用作祝福之辞。 【执着】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可以广泛应用多方面的比喻。百尺竿头,百尽高的竿子顶端,指极高处。用以勉励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要继续努力,更求上进。语本《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毕竟】 毕”是终止、结束的意思,“竟”是完毕、终于的意思。佛典中常见“毕竟”一词,如:“毕竟空”,谓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终归于空。“毕竟依”,谓佛为众生究竟依处。“毕竟无”,谓龟毛兔角之类毕竟是无。“毕竟智”,谓如实证如一切法总相、别相之智。如此等等。 【自由自在】 《坛经·顿渐品》又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在自在。” 【自觉】 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佛具“三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佛,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即具备以上三觉,对迷者而得名。 【自欺欺人】 是用自己都未能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法苑珠林》卷七五引《佛说须赖经》云:“佛言:夫妄言者,为自欺身,亦欺他人……妄言者,亡失一切诸善根本,于己愚冥,迷失善路。妄言者,一切恶本。断绝善行闲居之本。” 【忏悔】 对自己的过错或罪恶进行反省并决心改正,谓之忏悔,这是一个梵汉并举的词。忏,是梵语Ksama (忏摩)的省音,意为悔过。忏悔原为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的诵戒仪式。在仪式上,让犯戒者披露自己的过失。 【闭门造车】 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规格,关起门来造的车子,出门也能合辙。宋·道原《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曰:‘学人不会,乞师指示’。师曰:‘巧匠施工,不露斤斧’。” 【抛砖引玉】 《五灯会元·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玄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意谓原来自己抛出一块砖是想引出一块玉,却不料引出一块砖坯。后世将此为谦词,比作用粗浅的看法,引出成熟高明的意见。 【报恩】 恩,又称恩惠或恩德。即有好处施于他人。受恩惠者,尽心竭力报答之,叫做报恩。佛家的报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经中收有《报恩经》七卷。 【法宝】 是佛、法、僧三宝之一。“法”指引导众生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解脱生死烦恼的佛法、教法。佛法无垢清净、希有难得、不可思议,故称为法宝。《曾一阿含经》说佛“三阿僧祗集法宝”,即佛经过三个大劫才证知此“法”。 【单刀直入】 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 【单位】 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的名字,故称单位。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 【空想】 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如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 【实际】 在佛教中,“实际”一词与法性、真如、实相、法界、涅盘等含义基本相同,指唯一绝对,常住不变的本体。实际无所不容,无处不在,一切现象都是实际的显现,故亦名“实际海”。《大智度论》卷三二谓:“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 【现在】 《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 【奇特】 梵语ascarya的意译。如《贤愚经》卷八说:“如来出世,实复奇特。”又《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中说佛有三种奇特,即神通奇特、慧心奇特和摄受奇特。 【转变】 如《俱舍论》卷四所说:“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 【拖泥带水】 如《景德传灯录》卷二九:“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愧。”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 【信仰】 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 【律师】 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的人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涅盘经》:“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祝愿】 指僧人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的方式为众生祈愿。又作咒愿。据《十诵律》卷四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咒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 【真实】 “真实”的反面是虚妄、虚假。与事实完全符合,没有虚假的成分,称为“真实”。如《心经》谓:“般若波罗密多(意谓大智慧可达到解脱的彼岸)……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真空】 《大般若经》卷五六七谓,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否定一切存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顽空”。正如唐·慧能《坛经·般若品》所就:“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真相】 犹言本来面目。《洛阳伽蓝记·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 【真理】 知识能与真实情况相符合,或不悖于逻辑法则,都可以称为真理。在佛教显教中,对于有为的事相而称无为的真如(万法之体)为“真理”。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恩爱】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圆满】 指不偏不倚,完满无缺。天台宗称为“圆教”,立有圆融、圆满二义。《华严经》卷五十五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说:“显自在力,演说圆满经。” 【爱河】 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如《华严经》卷二六所说:“随生死流,入大爱河。”又如《楞严经》卷四说:“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逢场作戏】 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曰:‘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烦恼】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差别】 此词出于佛经。《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争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粉身碎骨】 其意原指为求佛法而不惜生命,《大品般若经·菩萨陀波仑品》说,有一菩萨在求法时,“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唐·玄觉《证道歌》亦说:“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海阔天空】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诗话》谓: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句诗表达出禅僧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 【家贼难防】 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 【逍遥自在】 意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五灯会元》卷十八《性空妙普庵主》载妙普自祭文有“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之语,此语后被广泛应用。 【眼光】 见于《楞严经》卷一:“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 【唯心】 佛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谓之“唯心”。《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偏执】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悲观】 佛教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法华经·普门品》云:“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注曰:“以大悲观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今指消极失望之意,与乐观相对。 【普遍】 广泛而全面,谓之“普遍”。唐代不空译有《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这是一部密教的经典,说的是佛在金刚须弥峰,放顶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普遍光明”),为大众说的是大神咒。 【道具】 僧人所用的器具。如比丘所穿的“三衣”,随身备用的“六物”、“十八物”等。《中阿含经》释道:“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释道:“资身顺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须符合佛教的道理和戒律,故称“道具”。 【游行】 佛典中泛指游历各地的意思,亦称“行脚”。《法华经·信解品》:“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游戏】 如《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谓:“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贪世间诸欲境界,是为菩萨游戏法乐。”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 【解脱】 系梵语Mukti或Moksa的意译。《维摩诘经·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 【境界】 本指疆域,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 【演说】 其本义是指佛、菩萨为弘传、阐发教义而向众生宣示开讲。《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说,佛“能为世导师,映蔽人天众,演说无所谓”。据经上说,佛以其:“广长舌”,对天上人间一切众生说法,被称为“天人师”、“大导师”。佛说法无所畏惧,催破一切“外道邪说”,被称为“狮子吼”。佛本着“一实理”,同时适应众生不同的根机,方便善巧地演说不同的法门。据说,佛说一句法义,众生都能依自己的体会而分别受益。 【摩登】 “摩登伽”简作“摩登”,梵语matanga,系古印度旃陀罗族的贱民,以清道为业。佛经中有一部《摩登女经》,谓阿难持钵乞水,遇摩登女。女悦阿难,告母:“非阿难不嫁。”母请阿难赴宴,具述女意。阿难道:“我持戒,不蓄妻。”欲辞去。母以邪术蛊惑威逼阿难。阿难方窘迫间,佛持神咒救阿难出。明日,女复追阿难。佛示以人身不净等法。女悔悟,后成正果。《楞严经》亦以阿难遇摩登女事为一经的缘起。“摩登女”的故事说明爱欲污秽不净,是生死与烦恼的根本。明·徐渭《翠乡梦》第一出:“当时西天那摩登伽女是个有神通的娼妇,用一个淫咒,把阿难菩萨霎时间摄去,几乎儿坏了他的戒体。”即用此典故。也省为“摩登”。如元·伊世珍《琅环记》卷上:“天女本来净,摩登淫第一。”近代用摩登音译英语modern,意为时髦,合乎流行的式样。 【翻译】 翻译的最早意义即指译经。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谓:“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不过,事实上译经并不局限于梵译汉,汉译佛经的来源还有巴利文、西域文(胡本)、藏文等。 非常之多,佛教博大精深,佛教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奘译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旧译多尚直译,所以罗什译本,带有极丰富之西域天然语趣,不但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对中国文学之影飨尤巨。至于新译时代,则转趋意译,其文笔之生动有趣,格式之新颖,词语之创新,结构的精美,竟使中国文学,为之变质,兹举三点如下:(1)国语内容为之扩大中国自汉朝以后,学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创作,虽有新观念,亦必套以古词,使一切学术均带有灰色,毫无生趣。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然推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睹之亦足使人叹为观止。至于日本所编之佛学大辞典,所收集之三万五千余语,皆汉晋至隋唐间,诸译师所创之新语,此等新语之加入中国语言系统,而变为新成分,国语内容,焉得不扩大之理?(2)语法及文体之变化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此种新文体的创立,罗什及其门下居功至伟。唐朝佛经翻译虽盛,但若从文学方面较量,则后之译者,竟无过于罗什。(3)文学情趣的发展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因为中国佛教,自罗什以后,几为大乘派所独占,然大乘之勃兴,却在佛灭后。其首先倡导者应推马鸣,读罗什马鸣菩萨传,知其实为一大文学家及大音乐家,其著作及弘法事业,均本所学,故其著「佛本行赞’一书,可以说是:一首三万余言的长歌;译本虽然不重音韵,但读之,就觉其与孔雀东南虱飞等古絮乐府相仿佛。其所著大乘庄严论,则简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小说,其材虽取自四阿含,但经其美妙之文笔点缀,竟使读者心动神往。马鸣以后的大乘经典,大都以壮润文澜,演极微妙之教理,如华严、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译界宗匠,以极美妙之国语为之翻译,读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至于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浅出的新诗,实为开白乐天,苏东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语录,亦皆模仿于佛教禅宗。此外归元录,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三)对艺术界的影响佛教对中国艺术之影飨,可分四点说明:(1)建筑的弘伟中国古代的建筑,虽不如西洋之实用,但却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后之陈列布置,左右美妙的点缀,又非西洋建筑物可比。特别是一般佛寺之营造,结构之精致,气派的弘伟庄严,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2)雕刻的逼真中国古代虽有雕刻,而塑像及铸像,却始于佛教之输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实是划时代之艺术创作。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岗之石佛、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其形态之逼真,人物之,岂止栩栩如生,简直是飘飘然欲飞之势,诚属中国艺术界之无价珍品。(3)画像的肖妙由于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国国画获得极大的启示,因为当时名工绘画佛像,力求维妙维肖,且将佛经中故事人物绘于壁上,以作庄严之点缀。如炖煌壁画,云岗石佛,均名播遐迩,为中国艺术放一异彩,吾等虽未能亲睹大陆佛寺之艺术创作,仅从书本及画片略窥一二,虽然,亦心向往焉。(4)梵呗的感人中国古乐甚佳,但佛教来华,更有新调加入,使旧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有特别的发展,如‘鱼山梵呗’‘寺院钟声’等乐曲,皆摹佛经中极好之梵音,至于佛寺中档磬钟鼓等,皆僧众起居与共之礼乐,使人闻之,俗念顿消。中国诗人多喜闻佛寺之暮鼓晨钟,而歌咏出绝妙诗词歌赋,即使是现代乐府,亦多取韵于佛教唱诵,可见佛教音乐之感人。四、佛教对中国风俗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一)人生观之改善中国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灯灭,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传入中国,使人知生有所来,死有所往,几生死往还之权,皆操之于自己,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而祸福的招致,又往往系于人一念之间。所以说:‘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恶入地狱。’因为佛教认为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惯性,成为一种能招致未来果报之潜势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业力。由于人的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好丑与苦乐。佛说:‘假使百千,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人生的一切际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际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现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开创幸福。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之说,实含有警惕性及鼓励的作用,使人于因果定律下,生者忏悔积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荐超度,以济其灵,甚而国家帝皇权贵,亦每因国家不幸而自责无德,引为内咎,进而反躬自省:以禳炎疫。由是可知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岂独影响中国人之人生观,抑亦可以治患于未然,而辅政教之不足。(二)对孝道的扩展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或除侍奉左右,冬温夏凉,晨昏定省外,还要继承先人之遗志,完成先人之事业。如孔子说:‘乎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故古德说:‘人而无孝,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禄,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人孝之大孝也。’佛说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放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准是可知,佛教孝道意义之深,而范围之广,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恶行善,最后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甚至对于六道众生,亦应孝之敬之,然则,基于‘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则,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而待。所以我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综上,我们应该知道,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那么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之会(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标志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为其余波。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奖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奖。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怎么写

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从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都能看出佛教的烙印。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哲学;艺术;风俗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国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事实上,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宗教,它产生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受佛教影响颇深。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学起先通过玄学传播,其后两者相互融合,最后玄学被般若学所取代。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甚至超过儒学,成为最强大的思想潮流。唐末宋初,禅宗独盛,在当时的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明心见性”等思想,都是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成果。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特征是不仅有浓郁的道德说教,还有诗意、唯美的内容,但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并且逻辑性差。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思想,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理性和思辨精神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领域,佛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汉译佛经具有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点,因此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佛教中的“声明论”,即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和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促进了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也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多样化。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便于给一般不识字的百姓讲说佛经故事,宝卷、讲俗等由此产生,促进通俗小说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小说形式、内容、取材和观念的发展变化,都收到了佛教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佛教更是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塑都刻下了烙印。汉明帝时期,是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这是以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为标志的。佛教对于绘画方面的影响表现在题材、绘画技巧和观念上。受禅宗影响产生的“禅画”,对唐宋以后的山水画及人物画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思想下产生的绘画与中国古代绘画强调写实的“工笔画”是完全不同的。王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将自己参禅所领悟到的意境结合到诗画中,因此他的画以气韵为主,表现了高远淡泊的“南宗”画风。在禅宗精神影响下产生的绘画,脱离了死板的风格,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唐宋至明清到画坛,凡是有名作和名气的画家,都深受佛教思想熏陶。他们的作品往往深远宁静,大有超然物外的意境。禅宗几乎绘画同盛衰,这也算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特殊现象了。至于建筑方面,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为中心的,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僧舍和寺庙一般在佛塔的周围修建。这与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一脉相承。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的格局开始盛行“伽蓝七堂”,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因此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通常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之感。有的寺院在建筑的构想上十分巧妙,他们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连接整个寺院,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以鹅暖石铺成小路,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相互关联,彼此呼应,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意境。中国古代的建筑,注重精美而不求实用。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的点缀,均有说法,不是西洋以实用为目的的建筑物可比。因此,一般佛寺结构的精致,气派的庄严,气势的弘伟,都是仿效印度原始佛教的状态。至于中国大陆各地都遍布着的佛塔,更能代表佛教的精神,给人神圣崇高之感。中国古代的塑像及铸像也是以佛教的传入为契始的。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形态十分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甚至有飘飘然欲飞之势,实在是中国艺术界的无价珍品。此后经数代的发展变化,至盛唐时,三大艺术终于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高度,至今仍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在风俗方面,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的渗透和影响。由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西方净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佛等观念,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由于中国人重视孝道,因此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便是为死去的亲人诵经念佛以便超度亡魂。佛教谈论的孝,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也因此,佛教提倡的“孝”扩大并充实了中国孝道的内容。佛教还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了的影响。如元宵节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因此元宵节要点花灯,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的发展。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禅宗盛行之后,很多禅寺中还专门设了茶堂,把它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事实上,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也是产于寺院的。比如碧螺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它的原名是“水月茶”。通过饮茶,禅师能够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领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与茶道融合在一起,拓宽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③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音乐,认为音乐有怡悦性情、改善民心的作用。佛教音乐被称为“梵呗”,它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僧侣起初用民间或宫廷乐曲改编而成的佛曲,由善于歌唱的僧人进行创新,形成了新的佛曲,促进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不断发展。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佛教音乐更为繁荣,尤其琵琶演奏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到了宋元时期,器乐演奏开始盛行起来,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这一通俗形式来颂扬佛、菩萨,并以此来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乐对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众多城市及农村集镇不断兴起,各种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乐的元素。文化的交流是双方面、相互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才导致了佛教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盛行的局面。(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石窟艺术寺院建筑禅茶成语(有千千万万的成语来自佛经)国画(国画中的禅意)音乐(梵呗)小说(古代四大名著里面都有佛文化内容)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中写禅的诗句更是千千万万)民俗(很多民俗都受佛文化影响,比如祭祀、等等)……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佛典使文学语言更丰富增加词汇:如世界、演说、究竟、因果、律师、道具等等。增加成语:如单刀直入、一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二、增加作家的想象力 如轮回、无量世界、缘起不灭、真空妙有等。三、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 古典的故事框架,供后世作家变奏或重新诠释

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从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都能看出佛教的烙印。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哲学;艺术;风俗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中国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事实上,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宗教,它产生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受佛教影响颇深。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学起先通过玄学传播,其后两者相互融合,最后玄学被般若学所取代。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甚至超过儒学,成为最强大的思想潮流。唐末宋初,禅宗独盛,在当时的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明心见性”等思想,都是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成果。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特征是不仅有浓郁的道德说教,还有诗意、唯美的内容,但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并且逻辑性差。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思想,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理性和思辨精神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领域,佛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许多汉译佛经具有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的特点,因此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佛教中的“声明论”,即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和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促进了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也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多样化。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便于给一般不识字的百姓讲说佛经故事,宝卷、讲俗等由此产生,促进通俗小说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小说形式、内容、取材和观念的发展变化,都收到了佛教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佛教更是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建筑、雕塑都刻下了烙印。汉明帝时期,是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这是以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为标志的。佛教对于绘画方面的影响表现在题材、绘画技巧和观念上。受禅宗影响产生的“禅画”,对唐宋以后的山水画及人物画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思想下产生的绘画与中国古代绘画强调写实的“工笔画”是完全不同的。王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他将自己参禅所领悟到的意境结合到诗画中,因此他的画以气韵为主,表现了高远淡泊的“南宗”画风。在禅宗精神影响下产生的绘画,脱离了死板的风格,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唐宋至明清到画坛,凡是有名作和名气的画家,都深受佛教思想熏陶。他们的作品往往深远宁静,大有超然物外的意境。禅宗几乎绘画同盛衰,这也算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特殊现象了。至于建筑方面,中国早期寺庙的建筑格局是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为中心的,佛塔是建筑的主体,僧舍和寺庙一般在佛塔的周围修建。这与古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要求一脉相承。唐宋时期,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从建筑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后面。宋朝时期,寺院建筑的格局开始盛行“伽蓝七堂”,如佛殿、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因此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通常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纵深之感。有的寺院在建筑的构想上十分巧妙,他们使用厅、台、楼、阁、长廊等建筑设施连接整个寺院,院内种植有花草树木,荷花池,果树、苗圃、菜园、茶园等,以鹅暖石铺成小路,构成了寺院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建筑,以及修行者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相互关联,彼此呼应,体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净、安详、自然、朴素、优美和谐的意境。中国古代的建筑,注重精美而不求实用。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的点缀,均有说法,不是西洋以实用为目的的建筑物可比。因此,一般佛寺结构的精致,气派的庄严,气势的弘伟,都是仿效印度原始佛教的状态。至于中国大陆各地都遍布着的佛塔,更能代表佛教的精神,给人神圣崇高之感。中国古代的塑像及铸像也是以佛教的传入为契始的。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形态十分逼真,人物栩栩如生,甚至有飘飘然欲飞之势,实在是中国艺术界的无价珍品。此后经数代的发展变化,至盛唐时,三大艺术终于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高度,至今仍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在风俗方面,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的渗透和影响。由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西方净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佛等观念,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由于中国人重视孝道,因此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便是为死去的亲人诵经念佛以便超度亡魂。佛教谈论的孝,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也因此,佛教提倡的“孝”扩大并充实了中国孝道的内容。佛教还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了的影响。如元宵节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因此元宵节要点花灯,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的发展。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禅宗盛行之后,很多禅寺中还专门设了茶堂,把它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事实上,我国的许多名茶,最初也是产于寺院的。比如碧螺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它的原名是“水月茶”。通过饮茶,禅师能够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领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与茶道融合在一起,拓宽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③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音乐,认为音乐有怡悦性情、改善民心的作用。佛教音乐被称为“梵呗”,它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僧侣起初用民间或宫廷乐曲改编而成的佛曲,由善于歌唱的僧人进行创新,形成了新的佛曲,促进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不断发展。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佛教音乐更为繁荣,尤其琵琶演奏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到了宋元时期,器乐演奏开始盛行起来,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这一通俗形式来颂扬佛、菩萨,并以此来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乐对保存和发展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众多城市及农村集镇不断兴起,各种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乐的元素。文化的交流是双方面、相互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才导致了佛教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盛行的局面。(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今印度德干高原)石窟艺术为代表,均为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象也模拟了中国人的形象,当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艺术的某些特点。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下,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佛教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吴道子等历代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上文提到的“诗佛”王维也是擅长佛画的代表文人之一,他们这一派的文人画盛行写意之风,也与禅宗思想有关。  三、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