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2024-08-31 02:43:59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论文题目大全

你也是杭电的吧?!!

1,中国道路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道路形成和展开的基本依据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则是中国经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的各个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这样“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延续。第二,集中地体现在中国道路具有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统一内涵。现代化在当代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统一的内涵,即现代化就是指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生产力、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并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统一性的这两个方面都意味着世界历史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中国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努力探寻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的结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极大地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道路的开辟,既具有中国性,也具有世界性。我们起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的贡献:它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它为马克思主义展示现实性和向前发展开辟了途径。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意义,才能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历史担当意识。

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道路就是让国家更强大,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形成发展:1、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战略转移的同时,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3、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的理论。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5、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并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6、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全面成熟。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重大意义: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一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论文题目

你也是杭电的吧?!!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目录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结束语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前不久,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利益,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信守国际义务和承诺,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事务,努力发挥建设性促进作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平等相待,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78年以来,中国努力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215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19317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不足300美元增加到1400多美元。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中国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借鉴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多年来,中国坚持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中国成功地实行了人口政策,延迟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采取各种节能措施,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年消费量只翻了一番。由于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20多年来在火电装机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烟尘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1980年的水平。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中国已颁布了节能中长期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年均节能率3%,累计节能14亿吨标准煤。  中国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政府已使大约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目前,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中国与主要大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对话、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不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了近30年来最快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为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548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14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了近一倍。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  中国为周边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亚洲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国家有20多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周边国家从中受益。从1999年到2004年,亚太地区经济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为使周边地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向重灾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作用。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并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发展。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时、真诚的帮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2005年10月南亚发生地震后,中国向灾区人民提供了积极帮助。  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资料和中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日本的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中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历史经验表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  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有许多优势和条件:有可以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保障,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为做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中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能够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通过改革,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应当而且有可能实现以国内需求为主。中国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通过实行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呈较快增长态势。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中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中国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环保型经济,努力形成集约发展、清洁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国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到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44%增长到5%左右。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中国努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从2006年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将为社会输送2500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将为社会输送1100万名毕业生。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左右。同时,中国将积极引进海外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国际社会必须处理好能源问题。中国正在通过同世界各国的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的安全和稳定。中国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坚持立足国内的方针,不断增加国内能源供给。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的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中国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煤炭现有探明储量占地质储量的比例很低,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同时,中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不断完善涉外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优化投资和贸易环境,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度、便利程度,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与所在国的企业共同发展。对外开放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弥补了自身发展资金的不足;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管理经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世界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素质。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互利共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中国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中国依照承诺逐步降低关税,2005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在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了开放步伐,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5%,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加了各项议题的谈判,在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等谈判中,开展一系列多双边磋商,为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一道,为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达成共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继实施“早期收获”农产品零关税措施之后,已经于2004年11月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自由贸易区减税进程全面启动,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中国还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促进与各国的共同发展。国家间存在贸易摩擦,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国遵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坚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摩擦问题,并在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政策时切实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影响,注意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考虑中国汇率改革对周边国家、地区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稳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不断发展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和服务贸易从中国获得丰厚的收益。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给外国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市场之一。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有7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满足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进口国的支出和通货膨胀压力,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1997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每年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过去10年,中国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仅2004年就节省了近1000亿美元。  中国对外互惠互利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大,给中外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6%以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过渡期间进口了大约27万亿美元的商品。200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进口增加额达7亿美元,占全球进口增加量的9%。2004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贸易额分别为1696亿、1678亿和1773亿美元,欧盟、美国、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和外资的主要来源地。2004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6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占中国外贸总额的6%。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利润达2506亿美元。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约750亿美元,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市场约750亿美元。中国美国商会2005年调查显示,约70%的美国公司在华赢利,约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平均利润率。中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大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会。到200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448亿美元,遍及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达334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75%。  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国平均每年进口近500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今后几年,中国每年进口将超过6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总需求将比2000年翻两番。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都能从与中国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商机,这将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各国应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各国内部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理应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国际社会应反对单边主义,提倡和推进多边主义,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通过合作尽可能消除或降低恐怖主义活动、金融风险、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应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特色,就在于即有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它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论文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特色,就在于即有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它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必要性: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由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根据中国革命新的道路意义,主要是:1、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指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4、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扩展资料: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力量强大,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旧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①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个人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根据自身条件作出科学的人生设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特色,就在于即有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它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论文题目怎么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 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使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这四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明确界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丰富,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

你也是杭电的吧?!!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论文题目有哪些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目录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结束语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前不久,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利益,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信守国际义务和承诺,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事务,努力发挥建设性促进作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平等相待,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78年以来,中国努力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215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约为19317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不足300美元增加到1400多美元。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中国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借鉴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多年来,中国坚持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中国成功地实行了人口政策,延迟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采取各种节能措施,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年消费量只翻了一番。由于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20多年来在火电装机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烟尘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1980年的水平。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中国已颁布了节能中长期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努力实现年均节能率3%,累计节能14亿吨标准煤。  中国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政府已使大约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目前,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中国与主要大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对话、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不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了近30年来最快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为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548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614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了近一倍。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  中国为周边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亚洲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国家有20多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周边国家从中受益。从1999年到2004年,亚太地区经济一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为使周边地区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向重灾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作用。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并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发展。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国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及时、真诚的帮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2005年10月南亚发生地震后,中国向灾区人民提供了积极帮助。  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资料和中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日本的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中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历史经验表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  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有许多优势和条件:有可以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保障,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为做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中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能够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通过改革,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应当而且有可能实现以国内需求为主。中国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通过实行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呈较快增长态势。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中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中国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环保型经济,努力形成集约发展、清洁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国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到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44%增长到5%左右。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中国努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努力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从2006年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将为社会输送2500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将为社会输送1100万名毕业生。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左右。同时,中国将积极引进海外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国际社会必须处理好能源问题。中国正在通过同世界各国的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的安全和稳定。中国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坚持立足国内的方针,不断增加国内能源供给。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的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中国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煤炭现有探明储量占地质储量的比例很低,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同时,中国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不断完善涉外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优化投资和贸易环境,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度、便利程度,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与所在国的企业共同发展。对外开放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弥补了自身发展资金的不足;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管理经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世界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素质。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互利共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中国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中国依照承诺逐步降低关税,2005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在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了开放步伐,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5%,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加了各项议题的谈判,在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等谈判中,开展一系列多双边磋商,为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一道,为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达成共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继实施“早期收获”农产品零关税措施之后,已经于2004年11月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自由贸易区减税进程全面启动,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中国还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促进与各国的共同发展。国家间存在贸易摩擦,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国遵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坚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摩擦问题,并在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政策时切实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影响,注意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考虑中国汇率改革对周边国家、地区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稳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不断发展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和服务贸易从中国获得丰厚的收益。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给外国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市场之一。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有7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满足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进口国的支出和通货膨胀压力,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1997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每年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过去10年,中国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仅2004年就节省了近1000亿美元。  中国对外互惠互利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大,给中外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6%以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过渡期间进口了大约27万亿美元的商品。200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进口增加额达7亿美元,占全球进口增加量的9%。2004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贸易额分别为1696亿、1678亿和1773亿美元,欧盟、美国、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和外资的主要来源地。2004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6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占中国外贸总额的6%。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利润达2506亿美元。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约750亿美元,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市场约750亿美元。中国美国商会2005年调查显示,约70%的美国公司在华赢利,约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平均利润率。中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大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会。到200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448亿美元,遍及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达334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75%。  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国平均每年进口近500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今后几年,中国每年进口将超过6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总需求将比2000年翻两番。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都能从与中国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商机,这将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各国应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各国内部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理应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国际社会应反对单边主义,提倡和推进多边主义,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通过合作尽可能消除或降低恐怖主义活动、金融风险、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应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中国革命新道路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品格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第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目标展开的,因而自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第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你也是杭电的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