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经济2000字大学生

发布时间:2024-08-30 09:47:16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经济2000字大学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net)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信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对象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信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

形式与政策的文章Q我帮做

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2000字大学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net)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信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对象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信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十一五辉煌成就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数字经济论文2000字大学生

你njupter???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net)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信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对象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信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 影响, 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 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 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 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7 年 3 月 13 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 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 年9 月15 日,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 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 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 1930 年经 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 世纪30 年代的 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 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 2008 年9 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 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 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 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 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经 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 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 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 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 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 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 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 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 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 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 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 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 ,创造出巨大 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 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 刺激政策, 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 4%,2010 年世界经济将 有望出现 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 O6%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7%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 " 折复杂的过程, 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 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世界 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 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 近 5%的增速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 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 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 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 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 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我们可以从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 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 "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 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 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 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 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 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 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 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 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 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 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 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 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 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 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 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 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上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 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 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如 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 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 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 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 ,把发展绿色能源 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 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 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低 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 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 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 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 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 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 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 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 2007 年下 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 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 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 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 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 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 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 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 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 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 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 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 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 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1 年的 5%上升到 2007 年的 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 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 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 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7 具有现实紧迫性, 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 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 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 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 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 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 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 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 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 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 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 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将面临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手快, 出拳重, 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 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试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 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呼声 增大在实现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 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 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 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有点多,但这都是我精选下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谢谢!!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经济社会2000字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一 删的文明与我们的传统篇享差三妻蓦 道 ,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对于中国文化,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曾为 为:本原 、 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此充满热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 国人的共识是30年来的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成就了A'fr-~的一代伟国家”。狄德罗则在法国《百科全书>的《中国> 业。而当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分析便会发条目中,赞美“中国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 现:在中国崛起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深刻和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 广阔的文化与精神因素。族之上”。 当代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 但她其中国长达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带来的 实并不是从“一穷二白”中崛起的,她更不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一直 一个新兴的暴发户。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经康乾盛世,维持到乾隆末年。其时,中国 史使她底蕴深厚,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与其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的第一位,人口占世界 他文明古国相继生发,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由于中国所处的独 超稳定地发展,终于成为古老文明中硕果仅特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 存者 , 其决定因素在于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以来一直是东亚国家和民族中最先进的,文 本身。无论是与人类文明兴起时的古巴比伦 、 明发展程度在所知世界范围内无可匹敌,古 古埃及 、 古希腊、古印度相比,还是与后来的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烈,形成了 罗马甚至近代的西文明相比 , 中国文化与完整系统的“华夷”观念及与之相关联的一整 文明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着,这就不难套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和准则。 理解为什么在17 、 18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然而,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却正面临 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世界上其他古文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 明相继衰亡以后,她却生生不息。那么,这个叶,从英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工 从未断续 、 硕果仅存的文明的灵魂又是什么业化革命浪潮,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浪潮使工 呢?业生产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创造了人类 历史上,中外文化之交流,可以上溯到东历史上空前的繁荣。这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 汉末年的佛学传入中国,而西方和中国的直宣言》中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 接接触,则大概要到唐宋时期。其时,无论是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 学术文化,还是经济贸易,中国都要比西方世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界发达得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曾中国自被迫开启了国门,一直到艰苦卓 经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侣世纪的欧洲人喜绝的八年抗战,最终“唤醒了酣睡的巨人“,所 欢中国的东西成为一种时尚,他们不仅对合谓近代的救亡与启蒙的主题即由此而生。本 乎理性的儒家伦理道德和政府的开明专制制来,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短暂时期的落后, 度加以理想化,而且还狂热地喜爱中国的艺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 术风格,喜爱中国建筑、瓷器、家具和装饰的“五四”时代,就像我们今天感恩于改革开放 风格。所以,就学术文化而言,在18世纪以3O年的伟大实践一样,因为正是“五四”首先将古老的中国引入了现代。 “五四”是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空前 的大时代,她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 儒家传统,并使其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 她开创了现代中国的多元学术与文化时 代,重新估计一切价值:她将马克思主义 引进到中国,创造性地同中国文化与革命 相结合:她促成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最终使中国摆脱了近二个世纪的沉沦与 屈辱,重新昂首走向了世界的前列。首先, 正是“五四”的~代思想领袖和知识精英 将“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制”等人类 的基本价值传播到了中国,他们是那个时 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伟大的 思想和不懈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走出了 泥潭;其次,代表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西 学的输入,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 个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从更加深厚和 广阔的思想资源中吸取了人类精神的养 料,在传统几乎断裂时重新获得了新生。 二、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事业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巨变,一个在30年前经济濒临 崩溃的大国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 点。如果说,20世纪曾经是美国梦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将是造就“中国梦”的世纪, 人们不分种族、性别、信仰,只要你努力奋 斗,在你的晚年都能够实现你的梦想,过 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对于“中国梦”以及中国的世界意义, 早在1975年,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即有 先见之明。面对当时还是贫穷落后的中 国,他说:“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 要起什么作用呢?……我所预见的和平统 一 ,一 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 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 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在汤 因比看来,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 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 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 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 的成功经验。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 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 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 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中国的发展之道之所以是和平的发 展,乃是由其文化、文明的本性与特性所 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代全 中国人的事业,她的横空出世,既是中国 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 与实践的继承,更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 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与当代中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她蕴涵了中国五 千年伟大文明的智慧,也凝聚了当代中国 共产党人的全球眼光和世界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体现 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历史,即找到了 一 个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发展的 道路:这个“中国之道”的价值目标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我们的困难与我们的未来 尽管当代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恢复了中华民族以往的光荣,但是我们仍 然有太多的困难与问题。这其中有些是发 展的不足,如资源的禀赋、技术的落后;有 些是发展的不当,如环境污染、人口失控; 还有更多的则是我们认识的不够。 与GDP等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相比, 我们还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对市场 经济不足的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一个时 期内过分地强调GDP的增长而轻视了精 神家园的建设,忽视了文化与道德的意义 与价值。尤其是贫富分化和严重腐败,足 专家讲坛I2009.髹11隶TIo 以对我们的事业构成威胁。发达国家的历 史表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能够自发地形 成公平与正义,这既要完备的制度建设和 相当的监督机制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意 识形态批判。 与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 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急 剧变化相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提出“以 人为本”以及党的十七大将人民民主提升 到“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高度,深刻表明了 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越发展的道理。 与国力的逐年大幅增长相比,我国国 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藏 富于民、国强民富、共同富裕是我们事业 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 不是社会主义。 就不断出现的腐败案件和我们的反 腐败政策而言,我们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 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 然产生腐败”,在体制、机制和舆论监督方 面着手,同时要依靠教育和道德的力量。 腐败对于我们事业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毒瘤,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相比 较,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更需要与时俱 进。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变硬 诉求为软诉求,变传统诉求为现代诉求, 变概念性诉求为人格诉求。当代中国,已 经进入到一个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相互 激荡的大时代,如何重建理想信念和与时 代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当代中 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全 民族的共识,凝聚全民族的理想,从世界 优秀文明和中国古代传统资源中撷取精 华,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伟大的时 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课题。 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以和 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影响世界,成为 多元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另一方 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中 国对未来世界的特殊与杰出的贡献。满意请采纳

形式与政策的文章Q我帮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 影响, 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 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 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 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7 年 3 月 13 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 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 年9 月15 日,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 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 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 1930 年经 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 世纪30 年代的 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 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 2008 年9 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 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 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 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 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经 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 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 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 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 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 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 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 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 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 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 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 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 ,创造出巨大 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 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 刺激政策, 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 4%,2010 年世界经济将 有望出现 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 O6%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7%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 " 折复杂的过程, 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 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世界 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 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 近 5%的增速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 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 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 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 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 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我们可以从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 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 "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 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 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 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 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 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 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 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 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 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 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 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 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 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 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 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 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上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 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 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如 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 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 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 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 ,把发展绿色能源 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 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 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低 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 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 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 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 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 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 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 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 2007 年下 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 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 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 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 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 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 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 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 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 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 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 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 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 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1 年的 5%上升到 2007 年的 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 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 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 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7 具有现实紧迫性, 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 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 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 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 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 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 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 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 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 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 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 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将面临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手快, 出拳重, 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 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试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 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呼声 增大在实现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 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 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 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有点多,但这都是我精选下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谢谢!!

他说查 一定会查么 又有多少人会自己写呢 一学期一节两节的课程会卡学生不过么。。楼主自己考虑下、、、、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经济复苏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势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人类还会发展,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大趋势。只有立足这些重大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增加消费,降低储蓄。“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和资本流向也会有重大变化。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会继续调整。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加速了全球经济多极化进程,特别是中、印、俄、巴“金砖四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在较长时期内稳居第一。G20取代G7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场所,标志着全球治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大变革。金融危机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欧元地位有所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会加速。特别是,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双边互换和跨境贸易试点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加快上升。世界各国还就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达成共识,势必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和智慧地球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均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其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已势不可挡。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上的差距有望第一次缩小。 总的来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百年危机也为中国发展创造了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健康、更平稳、更具活力的“黄金十年”。 “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尽管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中国的加快发展,关键在于自身。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还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阶段,要素供给条件较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仍能保持8%—9%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过度依赖外需、投资、资源和要素投入,直接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加快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转变发展方式做出了系统部署,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保增长和促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可以看出,“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替代“以增长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不仅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规模将继续增长,但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重点是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投资资金将保持适度增长,但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新上项目会受到严格控制。可以预见,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节能汽车、医药和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都会有大幅增长。结构性减税政策还将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服务性企业、高技术企业和工薪阶层将是政策支持的重点。 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度微调。货币信贷投放规模比2009年会有一定下降,投放节奏也会更加平稳。投放结构会有较大变化,重点将加大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三农、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振兴、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对投机性购房的信贷政策将会明显从紧。在调控手段上,货币当局可能会优先考虑控制信贷规模、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数量型工具,其次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如果通胀压力或预期较强,才会考虑调整利率。利率调整还会参考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快上升的情况下,央行不太可能早于美联储加息。同时,央行和监管部门对信贷投放节奏的调控也将加强,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在收入分配、保障性住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继续落实国家已经确定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支持服务贸易出口。支持企业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将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大公共支出,加强公共服务。 作为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适度改变,但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总的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会好于2009年。初步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5%—9%左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左右。中国经济将以更稳健的步伐迈入新的“黄金十年”。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将会在适度增速中加快转型 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看,“增长”与“转型”是一对共生的矛盾体。高增长,往往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政府选择了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以一个合适的速度保持增长。从理论上看,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201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5—9%左右的中速增长,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像2003—2007年那样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的时期,恐怕不会再出现了。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伴随着这一基本特征的还有以下特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将会大大加快。“通过收入结构调整带动需求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整思路会更加清晰。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将会步入更快增长轨道,新兴产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会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力度也将大大增强。 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加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这预示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会加速,质量也会提高。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尤其是皖江城市带等中部城市群将会成为新的发展热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将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占领“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区域经济布局将进一步调整。国务院2009年共批复了9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最近又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中部地区低成本、接近市场的优势更加凸显,远离港口、物流成本高的劣势趋于弱化,沿海企业的制造、营销等价值链环节将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 如果说,中国的加快发展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重大趋势,那么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中速平稳增长将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内涵,中部地区的加快崛起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新亮点。

“360读者网”里面有提供形势与政策论文的参考范文,你可以去看看此外这个网站还提供情感美文、动漫下载、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范文、笑话等各种热门资源,全部文章都经过精挑细选,欢迎阅读!

他说查 一定会查么 又有多少人会自己写呢 一学期一节两节的课程会卡学生不过么。。楼主自己考虑下、、、、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