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人口发展新特点论文3000字数

发布时间:2024-08-30 16:06:48

人口发展新特点论文3000字数

看待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2、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3、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75个百分点。4、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世界人口发展概述根据人口发展的特点,人口学家将世界人口规模增长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 ①史前的原始静止时期(公元前100万一前3000年); ②古代和中世纪的缓慢增长时期(公元前3000一1650年),③近现代的过渡增长时期(1650一1950年);④当代的急速增长时期(1950年以后) 史前时期 (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近100万年的时间里, 世界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几乎停滞不前地波动在静止线上下据人口学家推断,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为1-2万人,公元前1万年,为400万人,公元前3000年,为3000万人 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包括奴隶社会(公元前3000年一纪元前后)和封建社会(纪元前后一1650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进入相对稳定并持续缓慢增长的时期这期间,总的看,封建社会的人口增长快于奴隶社会 这一时期的世界人口由公元前3000年的3000万人缓慢增长到公元元年的3亿人,再增长到1650年的45亿人近现代时期[包括近代阶段(1650一1900年)和现代阶段(1900一1950年)],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这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尤其是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死亡率下降提供了条件因而出现了世界人口的第一次大增长, 即从1650年的45亿人增长到1900年的 50亿人,再增长到1950年的04亿人这期间,世界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国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比较缓慢190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传播,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也是有史以来最迅猛的增长时期1950―1985年,有约2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5倍以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增加了1―5倍到1996年,世界人口已达7亿人46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3倍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的时间,由1804一1927年的123年,缩短到33年,14年,13年,11年按目前的年增长率预测,2015年世界人口将可能达到71亿 /FONT>78亿之间,2050年将达到79亿一119亿之间 人口剧增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人口学家纷纷提出节育的主张,医护人员开始创建节育指导所,开展计划生育实践活动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世界人口增长1954年,在罗马召开世界性非政府间人口科学讨论会,讨论有关人口理论和共同关心的人口问题1965年,在联合国主办下,国际人口学会,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贝尔格莱德联合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以期增进入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全球性政府间会议,对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广泛讨论,通过《世界人口行动计划》,提出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认为凡人口增长妨碍实现增进人民福利的目标的国家,应选择适当的人口政策;所有夫妇和个人都应自由地同时又是负责任地决定生育孩子的数量和生育间隔,并有为此而获得信息,教育和手段的基本权利,夫妇和个人在行使这种权利时有责任考虑他们现存子女和将来子女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1984年,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国际人口会议,再次重申《世界人口行动计划》的原则和目标,并通过了进一步执行该计划钓具体建议1994年,联合国在开罗召开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国际人大会行动纲领》,确定今后20年人口与发展目标,广泛讨论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提高妇女地位,包括计划生育和性健康内容的生殖健康等问题,表明世界对人口与发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日益重视今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先后制定了人口控制政策制定旨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的国家从1976年占世界国家总数的0%增加到1993年的9% 其中,发展中国家已占53%亚洲,拉美地区由于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 1990年与1970年相比,妇女总和生育率均由5下降到L1,人口增长率均由30%左右降到20%左右 整个发展中国家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从8降到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有以下特点:1、总人口数虽在增加,但人口总量增速放缓目前,我国人口总数虽然已超过14亿,但与十年前相比,仅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为38%;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增长率便逐年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长率是今年的3倍。2、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目前,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而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3,较2010年降低了8,表明性别结构正趋向正常水平。3、少儿人口数量有所增加,“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少儿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受到“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政策的影响,“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4、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5、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相比于2010年,我国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从8930增加到15467,翻了近7倍,而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2010年的08年提高到91年。

人口发展新特点论文3000字

看待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2、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3、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75个百分点。4、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下是从“七普”数据看出的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0至14岁的人口数量和占比较往年有所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双双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出生性别比开始向正常水平回归劳动力供给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特征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有以下特点:1、总人口数虽在增加,但人口总量增速放缓目前,我国人口总数虽然已超过14亿,但与十年前相比,仅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为38%;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增长率便逐年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长率是今年的3倍。2、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目前,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而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3,较2010年降低了8,表明性别结构正趋向正常水平。3、少儿人口数量有所增加,“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少儿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受到“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政策的影响,“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4、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5、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相比于2010年,我国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从8930增加到15467,翻了近7倍,而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2010年的08年提高到91年。

人口发展新特点论文3000字高清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才15分啊,给我100分,我给你搞一篇,以人誉保证喔!!!!!!!!!!!!!!!

回答 您好!接下来由我为您服务。您的疑问这边已经了解到了,正在为您查询相关资料,请您不要着急,要耐心的等待哦~ 我国2020年总人口达到1亿,比2010年增长38%,与2000年至2010年相比,人口增速略有下滑。总体来说,我国人口仍然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理论上来说,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一般为1左右)的人口具有内在负增长潜力。由于人口增长存在一定的惯性,从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到人口出现负增长存在一个时间差,时间差的长短取决于人口转变的快慢。我国人口转变属于典型的“东亚模式”,其人口转变晚、节奏快、周期短,意味着我国将更快出现人口负增长。七普数据还显示,2020年出生人口约为1200万,比2019年减少200万,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意味着人口负增长可能更快到来,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充足的准备。 2020年,我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95%、55%、50%,人口总抚养比为88%。人口抚养比反映了人口红利的状况,当人口抚养比较低时,劳动力供应充足,人口负担轻(即儿童和老人相对较少)使得社会保障支出少,社会财富累积较快,储蓄率高转化为投资率高,能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条件。一般把人口总抚养比低于50%的阶段称为人口红利期。由此可知,我国仍然处于人口抚养比较低时期。但与过去相比,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速度较快,将使得社会养老负担明显加重。 第三,人口出生性别比接近合理区间,性别结构矛盾在区域、结构层面仍然存在。 出生性别比偏高是困扰我国多年的人口问题。按照自然规律和生物特征,人口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3至107之间(即103-107个男婴对应100个女婴)。由于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男孩偏好”,再加上生育数量的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技术的普及,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在过去20年一直严重偏高,2004年曾达到峰值121。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3,较2010年下降8,接近合理区间。但从结构上来看,性别比问题在特定年龄段(如:20-30岁)或特定区域(如:偏远农村)仍然存在较大矛盾,适婚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将持续上升,由此带来的婚育挤压问题,将造成男性婚姻竞争加剧,从而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第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人口迁移流动持续活跃。 不懂得还可以问我哦,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可以的话给一个赞哦 •͈ᴗ•͈ ♡ 提问 老龄化问题及低生育问题如何解决? 人呢 回答 单身税以前作为一种调侃,难道现在要认真起来了么?单身税没有开征的政策和社会基础,从根本上来讲是违宪的假如开征了,作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我国,铁定要有至少一千万的光棍中枪,而这个群体往往是贫困人口,对于他们来说这笔税是雪上加霜啊,没钱娶不上媳妇儿也就罢了,还得被罚钱,这是经济和精神上伤害的双重暴击啊,老子XXX去了……而且作为税收,面对生育这种比较特别的社会问题,它的调节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甚至为负。生育率低,根本原因是过高的抚养成本,这个高的程度是任何“正常税收”(注意这个词)无法扭转的。如果以非正常税率进行征税,短时间内会拔高生育率,但会严重动摇国家经济根基,计划经济将重新回归所以要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几乎所有相关国家都采取“奖”而非“罚”的手段,以降低抚养成本为主要出发点,提高生育福利,在比较长远的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生育率不过,个人脑洞一下,低生育率是整个人类种族到达一定经济阶段都会面临的难题,要想彻底解决除非出现又一次巨大的工业或能源革命,又或者人类打开太空探索的新局面,这样人口又有了雄起的理由和基础 提问 我认为语言学习是什么?(应付考试的工具?和人交流的手段?) 回答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交流是学习的方法。多学习一门语言,就多一种人生体验。 更多10条 

人口发展新特点论文3000字内容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有以下特点:1、总人口数虽在增加,但人口总量增速放缓目前,我国人口总数虽然已超过14亿,但与十年前相比,仅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为38%;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增长率便逐年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长率是今年的3倍。2、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目前,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而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3,较2010年降低了8,表明性别结构正趋向正常水平。3、少儿人口数量有所增加,“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少儿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受到“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政策的影响,“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4、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5、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相比于2010年,我国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从8930增加到15467,翻了近7倍,而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2010年的08年提高到91年。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高,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在度过高峰期后,人口总数才会呈下降趋势,但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虽然我国人口生育率已经于上世纪90年代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并持续至今

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特点——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看待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2、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3、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75个百分点。4、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口发展新特点论文1200字数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有以下特点:1、总人口数虽在增加,但人口总量增速放缓目前,我国人口总数虽然已超过14亿,但与十年前相比,仅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为38%;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增长率便逐年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增长率是今年的3倍。2、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目前,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而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3,较2010年降低了8,表明性别结构正趋向正常水平。3、少儿人口数量有所增加,“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少儿人口数量也有所增加。受到“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政策的影响,“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4、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5、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相比于2010年,我国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从8930增加到15467,翻了近7倍,而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2010年的08年提高到91年。

世界人口发展概述根据人口发展的特点,人口学家将世界人口规模增长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 ①史前的原始静止时期(公元前100万一前3000年); ②古代和中世纪的缓慢增长时期(公元前3000一1650年),③近现代的过渡增长时期(1650一1950年);④当代的急速增长时期(1950年以后) 史前时期 (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近100万年的时间里, 世界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几乎停滞不前地波动在静止线上下据人口学家推断,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为1-2万人,公元前1万年,为400万人,公元前3000年,为3000万人 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包括奴隶社会(公元前3000年一纪元前后)和封建社会(纪元前后一1650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进入相对稳定并持续缓慢增长的时期这期间,总的看,封建社会的人口增长快于奴隶社会 这一时期的世界人口由公元前3000年的3000万人缓慢增长到公元元年的3亿人,再增长到1650年的45亿人近现代时期[包括近代阶段(1650一1900年)和现代阶段(1900一1950年)],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这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尤其是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死亡率下降提供了条件因而出现了世界人口的第一次大增长, 即从1650年的45亿人增长到1900年的 50亿人,再增长到1950年的04亿人这期间,世界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国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比较缓慢190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传播,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也是有史以来最迅猛的增长时期1950―1985年,有约2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5倍以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增加了1―5倍到1996年,世界人口已达7亿人46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3倍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的时间,由1804一1927年的123年,缩短到33年,14年,13年,11年按目前的年增长率预测,2015年世界人口将可能达到71亿 /FONT>78亿之间,2050年将达到79亿一119亿之间 人口剧增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人口学家纷纷提出节育的主张,医护人员开始创建节育指导所,开展计划生育实践活动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世界人口增长1954年,在罗马召开世界性非政府间人口科学讨论会,讨论有关人口理论和共同关心的人口问题1965年,在联合国主办下,国际人口学会,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贝尔格莱德联合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以期增进入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全球性政府间会议,对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广泛讨论,通过《世界人口行动计划》,提出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认为凡人口增长妨碍实现增进人民福利的目标的国家,应选择适当的人口政策;所有夫妇和个人都应自由地同时又是负责任地决定生育孩子的数量和生育间隔,并有为此而获得信息,教育和手段的基本权利,夫妇和个人在行使这种权利时有责任考虑他们现存子女和将来子女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1984年,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国际人口会议,再次重申《世界人口行动计划》的原则和目标,并通过了进一步执行该计划钓具体建议1994年,联合国在开罗召开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国际人大会行动纲领》,确定今后20年人口与发展目标,广泛讨论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提高妇女地位,包括计划生育和性健康内容的生殖健康等问题,表明世界对人口与发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日益重视今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先后制定了人口控制政策制定旨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的国家从1976年占世界国家总数的0%增加到1993年的9% 其中,发展中国家已占53%亚洲,拉美地区由于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 1990年与1970年相比,妇女总和生育率均由5下降到L1,人口增长率均由30%左右降到20%左右 整个发展中国家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从8降到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