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9-06 08:08:29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摘要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展示出《秦兵马俑》的课件。让学生尽情地观赏着眼前各种姿态的兵马俑,并且让学生讨论回答:“你看到了哪些兵马俑?”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望庐山瀑布》这课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瀑布壮观的景象。配上豪壮的声音,此情此景,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而且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够顺利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很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三、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猫》一课时,教师适时提出了两个问题:1、小猫的淘气表现在什么地方?2、大猫的古怪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播放介绍猫的影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看完影片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就能容易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整堂课处于情景交融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特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主动性、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学习不同单元时,会遇到不同的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呢?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的“优化”,首要要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切入,着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重点难点及信息量的把握。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可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幻灯片。根据教学所需,在学生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使用幻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激发探求新知兴趣,增强记忆。如在学习英雄董存瑞舍时,我用剪辑的电影资料,再现了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场面:这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场面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他们真切体会到董存瑞的英勇豪迈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难点,突出了中心。综上所述,网络环境这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拓展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人机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自主性 任务驱动 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创新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了创造新型人才,教育必须创新。自主学习是实现创新精神的前提。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竞争提供支持的课程。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将授练结合,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这几年致力于计算机教学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确定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 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受新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目标导学可以去掉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一个被蒙上眼睛带入迷宫的人,丧失了择路的自主性,只能任凭别人牵着前进。对待信息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当老师依次一节一节讲授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一章知识缺乏整体认识,因而只能跟着老师盲目地前进。为了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上好每章开头的启始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去掉了盲目性,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设置认知冲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三、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 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下面就简单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阅读视野。 在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即“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 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创新思维。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丰富了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特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主动性、实效性。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现代教育多媒体的介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悄然引发作文教学的深刻变革。而将信息技术这种全新的教学媒介应用于作文教学中,必将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作为研究方向。本文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帮助收集写作素材,蓄积写作灵感;提高作文评改效率”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整合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信息教学特有的魅力。信息技术同样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内涵,使作文教学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把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外化文本的意蕴与内涵,是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挑战,也是语文教学活力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下面就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总感觉没有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就会对作文感觉头痛,甚至厌恶。因此,让学生始终要对学习活动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多媒体软件有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令学生入情入景,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扩大训练容量,达到教师善教乐教,学生善学乐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巩固写作能力的效果。教学时,教师根据作文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可把平时不能看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将某一特定的情景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在写有关动物的作文时,可选形态、动作、睡眠等等不同的画面,通过反复播放,特点定格等方法,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按作文的要求,边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信息技术,以电脑媒介为手段,输入文稿,掌握文章的排版技能,学习网络技术,登陆相关网站论坛,注册用户,发送文章,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浏览到自己的文章,充分体味到作文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快乐作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窄、视野范围小的限制,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语文学习的水平。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创新情景”、“探索新知”、“应用拓展”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思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延伸功能,它可以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教学的功能和人体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拓展思维、畅所欲言”,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而设置的。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情景、画面、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立体观察、多向思维帮助他们弄清任务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多媒体化对视觉的冲击,它的震憾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使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符合情理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由静想动,由内向外,由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想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眼前想过去,想将来,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在大量的资料面前及逼真的情境面前,学生必然有话可说。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意由浅入深,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画面展示、切换、组合等步骤,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创新,达到思维活跃,观察、思维、联想互为作用,相互激发,产生共鸣,使学生发表出自己的建议和想象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蓄积写作灵感。创作来源于生活,作文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身边的人、做过的事、接触的物,对学生来说,虽然都很熟悉,但是真正落到纸上却往往无话可写。对素材的收集,教师讲授的并不少,但学生平时真正注重的却不多,即便课堂上刚刚分析过的写作内容,学生也常常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空洞乏味。究其原因,还是平时积累太少。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可以说作文的授课方式有了新的转变。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同学间再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学生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真所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篇篇引人入胜的范文、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文字,都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平时的收集,课堂的展现,镜头一转,学生的脑海中尽可回荡放映的情景。即看即写,即写即评,既剖析了作文的教学要求,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形象而又直观地延伸了课堂阅读教学,丰富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观察积累能力。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起着指导、分析、激励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作文评改一直都是一个高耗低效的工作。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从琐碎的评改中解脱出来。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作文的评改简捷、高效了许多。利用多媒体进行习作评改的优势还在于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从批改到讲评的整个过程。以往的作文批改都是在课后,即使是面批,也只是一对一进行交流,不能使全班学生受益。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当场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评议,既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作文评改课上,将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不仅能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而且能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批、改、增、删、调、换”等是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以及它们的规范符号。修改完后,用投影仪将修改前后的作文展示在大屏幕上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懂得“文章不厌百遍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促使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自觉修改的好习惯。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交流评议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接受别人的评议,并从中取长补短。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纠正,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这样的作文讲评,既可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优化了作文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许多不足,为学生创设了多维的习作环境,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创造的个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使学生文思泉涌,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得到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魅力新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呢?本人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充分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理想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开拓了学生眼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使用得当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的效果。譬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风光记录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胜多、桥梁多、小艇多,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这对学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感受小艇之奇特。通过多媒体图片(小艇)的观察,再去阅读和理解教材文本,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并能感受作者运用比喻写法使得句子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继而帮助学生理解其它精彩语段的意味和深刻含义以至文章的主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多媒体信息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但它始终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如今信息发达、资源共享,我们可利用的东西很多、很好,有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为此,我们语文老师若能发挥好导向作用,将非常有助于语文教学。但是,平时教学中,我们有不少的老师都过分的依赖课件而忽视自己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一位同事在上《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他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竟在上新课前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圆明园的毁灭》。应该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不够恰当,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没能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本篇课文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先上网查询一些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和影片《圆明园的毁灭》的介绍等。把搜集的材料集中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在上课时向学生演示,演示的同时教师要有适当的介绍说明。围绕课文,设可适当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利用一些软件,对影片的精彩部分进行剪辑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样处理,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同时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如果对影片感兴趣,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看。看完影片,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这么一来,学生就会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认真观看影片片断,认真的听老师的点拨,认真动脑思考关于涉及文本中的问题。而我们上课所花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可谓是“一箭双雕”。由此可见,我们语文老师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要正确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只有自己发挥作用,才能让媒体信息发挥它的魅力和真正作用。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使用的尺度。  我们老师喜欢用信息技术设备上课的原因是因为它实用、方便、轻松,信息量大,能营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的老师说:学生对传统的教学课堂毫无兴趣,对一些纯文字的东西兴趣不大。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弥补文字的一些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信息的魅力,课堂教学效果很不错。话虽如此,我们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仍要注意度的把握。好的课件固然有吸引力,但是这些太过形象直观的东西会使学生的想象力退化,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字虽然看似枯燥,但融入其中会感受到它的乐趣。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意境,文章的人物形象、主旨的理解等,有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用课件来演示的或即便演示出来了但却无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此,我们不能单纯的把我们的理解制作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会让学生误解老师让他们看的东西才是正确的,而自己的理解是片面或错误的。时间一久,他们就不敢大胆想象,甚至是懒得去想象了。这样一来,就变成老师事先准备思考的成果代替学生思考了,创造力也就退化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费神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我们不少教师没有足够时间或没有独立制作课件的技能,怎么办?有一些教师便充分享受“资源共享”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下载别人制作的课件。这种做法本也无可厚非,可对下载的课件却不加选择和修改,甚至没认真阅读和思考课件设计的内容和思路就用于自己的教学了。要知道,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一定适合教师自己,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不加以选择,不加修改的使用,学生就会被你和你下载的课件“牵着鼻子走”,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若如此,这节课也就变成了教师在演示课件,让学生看“成果展”了。因此,我们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四、语文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常发现部分年轻教师过分注重课件的“感官性”和“刺激性”或不重视课件质量。不少的教师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中喜欢添一些好玩的但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图像、GIF动画或音响效果;或者把课件做得极度花俏,让人眼花缭乱;或者过于简单精糙,连起码的色彩搭配或背景设置,以及明暗对比,字体大小等等都未恰当考虑,这样很难清楚明了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制作课件时应多方面考虑课件播放效果。课件思路设计能引导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和情感上的碰撞,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得多媒体教学过程既避免了华而不实感官刺激,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总之,我们语文老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一定要合理、谨慎。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又要让它定位于辅助手段的角色。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摘要

论文可以去辑文期刊网

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不均衡和学生个性 /html/jichu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的,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二、任务驱动,促进协作学习。进入新知学习后,教师不能一味讲述或演示,而应向学生展示操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三、激励学生,构造活动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独立表演的机会。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四、及时评价,适时相机调控。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要注重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五、总结归纳,系统知识结构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成知识建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兴趣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联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2003年湖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课:比如《武汉一日游》一课,利用制定旅游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真正做到了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可谓“一石三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下面就信息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处理,谈一下我个人的拙见。  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我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第一、感官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让学生感兴趣。如在《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就是先让学生欣赏了许多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贺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这样精美的作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游戏激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勇于探索,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让他们学习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和重复地操作一些计算机技能会减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他们提高对电脑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小部分时间介绍些益智游戏,如:"推箱子"、扫雷等既要动脑筋,又要灵活运用鼠标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很多知识,掌握很多电脑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课外念念不忘对电脑的学习,一有机会就会自己主动地操作电脑,又达到课堂教学延伸的目的!  第三、语言激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键盘上有一块"橡皮",你知道在哪儿吗?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会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吗?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已经坐在教室上课了,可是电脑这个大懒虫,现在还没起床,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课程显得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教师的兴趣要高”,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过来就成了最大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我获得以下几点体会: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作品,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然后根据他们的操作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等不同的格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追求自主选择喜欢的样式,对给定的图文进行混排。如我所想,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在交流评比中,学生更好地完善了作品内容。二、鼓励创新,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例如,我在教学制作贺卡这节课上,没有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创新的空间。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大胆设计,从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不仅掌握了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三、营造氛围,让学生保持乐观饱满的情趣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强的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同时,还进行了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进行练习,紧扣学生心弦,让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当听到教师鼓励、赞扬的话语,学生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四、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间合作、学生间合作。这样,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还可以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实现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五、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学习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可能上机机会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加之学生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学生之间总存在着些许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前提,实施分层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要求不同学生完成不同的目标,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由于目标要求的不同,就激发了不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张扬个性。伴着愉悦的心情,怀着追求成功的喜悦,顺利地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六、游戏激励,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喜爱之情小学生对于游戏和上网的喜爱程度很深,如果教师在计算机课上强行禁止,会使学生反感。面对这种现象,我不打击、不遏制,而是适时以小游戏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喜爱之情。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玩游戏更高的层次是制造游戏”的观念,激励学生增强信心,动脑、动手去创造游戏软件,以此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热爱。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让他们不是单纯地“玩”,而是带有目的性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ating and app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的,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二、任务驱动,促进协作学习。进入新知学习后,教师不能一味讲述或演示,而应向学生展示操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三、激励学生,构造活动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独立表演的机会。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四、及时评价,适时相机调控。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要注重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五、总结归纳,系统知识结构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成知识建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兴趣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联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2003年湖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课:比如《武汉一日游》一课,利用制定旅游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真正做到了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可谓“一石三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下面就信息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处理,谈一下我个人的拙见。  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我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第一、感官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让学生感兴趣。如在《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就是先让学生欣赏了许多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贺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这样精美的作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游戏激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勇于探索,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让他们学习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和重复地操作一些计算机技能会减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他们提高对电脑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小部分时间介绍些益智游戏,如:"推箱子"、扫雷等既要动脑筋,又要灵活运用鼠标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很多知识,掌握很多电脑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课外念念不忘对电脑的学习,一有机会就会自己主动地操作电脑,又达到课堂教学延伸的目的!  第三、语言激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键盘上有一块"橡皮",你知道在哪儿吗?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会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吗?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已经坐在教室上课了,可是电脑这个大懒虫,现在还没起床,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课程显得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教师的兴趣要高”,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过来就成了最大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我获得以下几点体会: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作品,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然后根据他们的操作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等不同的格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追求自主选择喜欢的样式,对给定的图文进行混排。如我所想,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在交流评比中,学生更好地完善了作品内容。二、鼓励创新,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例如,我在教学制作贺卡这节课上,没有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创新的空间。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大胆设计,从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不仅掌握了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三、营造氛围,让学生保持乐观饱满的情趣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强的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同时,还进行了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进行练习,紧扣学生心弦,让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当听到教师鼓励、赞扬的话语,学生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四、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间合作、学生间合作。这样,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还可以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实现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五、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学习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可能上机机会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加之学生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学生之间总存在着些许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前提,实施分层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要求不同学生完成不同的目标,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由于目标要求的不同,就激发了不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张扬个性。伴着愉悦的心情,怀着追求成功的喜悦,顺利地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六、游戏激励,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喜爱之情小学生对于游戏和上网的喜爱程度很深,如果教师在计算机课上强行禁止,会使学生反感。面对这种现象,我不打击、不遏制,而是适时以小游戏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喜爱之情。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玩游戏更高的层次是制造游戏”的观念,激励学生增强信心,动脑、动手去创造游戏软件,以此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热爱。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让他们不是单纯地“玩”,而是带有目的性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的,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二、任务驱动,促进协作学习。进入新知学习后,教师不能一味讲述或演示,而应向学生展示操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三、激励学生,构造活动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独立表演的机会。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四、及时评价,适时相机调控。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要注重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五、总结归纳,系统知识结构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成知识建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兴趣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联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2003年湖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课:比如《武汉一日游》一课,利用制定旅游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真正做到了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可谓“一石三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下面就信息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处理,谈一下我个人的拙见。  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我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第一、感官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让学生感兴趣。如在《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就是先让学生欣赏了许多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贺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这样精美的作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游戏激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勇于探索,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让他们学习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和重复地操作一些计算机技能会减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他们提高对电脑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小部分时间介绍些益智游戏,如:"推箱子"、扫雷等既要动脑筋,又要灵活运用鼠标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很多知识,掌握很多电脑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课外念念不忘对电脑的学习,一有机会就会自己主动地操作电脑,又达到课堂教学延伸的目的!  第三、语言激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键盘上有一块"橡皮",你知道在哪儿吗?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会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吗?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已经坐在教室上课了,可是电脑这个大懒虫,现在还没起床,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