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土地生态评价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9-05 19:26:31

土地生态评价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表面覆盖变化是灾毁土地复垦活动改变的主要内容,它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与自然生境关系紧密,这种关系是人地关系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安全的关键。土地复垦中优先复垦为农用地的原则和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时灾毁土地复垦中生态恢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生态效益评价,才能做到各个效益的统一。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安全危机,危害了其他系统的生态安全,而土地复垦施工过程中对土地和环境的扰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更加重视生态效益,在保证生态安全的情况下考虑经济效益,做到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功能分区、利用方向保持一致,促使复垦与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当前,灾毁土地复垦往往只注重复垦后新增耕地面积,对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及采用的生态修复措施不够重视,导致复垦后受损的生态环境得不到及时恢复或恢复效果不好,因此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的灾毁土地复垦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和体系是极其重要的,通过生态效益评价,监控复垦后的区域生态环境的状态及变化趋势,认识复垦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采取预防、控制和补救措施,保证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

土地生态评价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景观生态学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使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新方向之一[9~10]。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的热点[11]。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有机地综合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生态经济评价,并探求它们在时间上的延伸[12]。1991年9月在泰国清迈(Chiang Rai)举行了“发展中国家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13~15],1993年6月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了“21世纪持续土地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16~17]。FAO于1993年正式颁布了《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18],确定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并初步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指标。1997年8月在荷兰恩斯赫德又召开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19]。Dumanski对加拿大Saskatchewan地区农业系统的持续性研究[20]、John等对肯尼亚 Machakos地区的研究[21]、Berroteran和Zinck对委内瑞拉国家尺度上的研究[22]、Gameda等对加拿大农场水平上的研究[23]、Lefroy等基于农户调查对Vietnam、Indonesia和Thailand的研究[24]等,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开始广泛关注有关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即土地质量指标(LQIs,Land Qulity Indicators)研究[25~26],被世界银行(World Bank)、FA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确定为优先研究项目[27]。Pieri总结研究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有关土地质量方面的评价因素,如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林地退化、草地退化、地下水下降、盐渍化等[28~29]。《Ag-riculture,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杂志2000年第2期集中发表了第16届国际土壤科学会议中有关土地质量评价的8篇研究文章[30~33]。土壤学家从土壤可持续性角度研究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和土壤健康指数(SoilHealthIndex)概念[34]。Sarlinas-Garcia[35]、Hartmink[36]分别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土壤物理、化学指标进行了实验研究,Murage等探讨了土壤养分和土壤有机质等土壤质量指标[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越来越对区域发展、社会进步构成威胁,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3亿元,占经济总损失量的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亿元。从环境指标可以看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达标形势严峻。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环境V类标准;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6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酸雨控制区内酸雨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50%。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的战略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类栖息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来源,在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土资源的多寡和优劣仍然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更是一个先决性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最引人瞩注目的是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2005年7月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92×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土流失严重县有646个,其中04%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104hm2,平均每年“流失”耕地7×104hm2;荒漠化土地面积262×104km2,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104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全国盐渍化土地25×104km2,且有增大的趋势。据专家估计,每年仅土地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25亿元,土地沙化损失540亿元;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经济损失达1165亿元。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退化;90%以上的天然草地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104km2;一些地区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人均水资源量已经接近1700m3/人的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严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的经济损失。时已至今,当大多数土地生态环境遭受到来自人类自身日益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时,人类才开始思考这一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问题。虽然人类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非持续性问题。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某些破坏已达到或超过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受力,有些甚至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而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破坏又反作用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乃至一个国家人民的健康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对生态安全的评价与分析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最终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河南省地处中原,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河南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加重及湿地消失等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在:①耕地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却存在土壤养分失调、土壤污染严重、退化日益加剧;②水土环境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质污染,水土流失面积居高不下,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削弱;③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耕地减少和破坏,诱发矿山灾害,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等。因此,选择河南省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采取措施,以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土地生态的健康与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这对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表面覆盖变化是灾毁土地复垦活动改变的主要内容,它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与自然生境关系紧密,这种关系是人地关系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安全的关键。土地复垦中优先复垦为农用地的原则和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时灾毁土地复垦中生态恢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生态效益评价,才能做到各个效益的统一。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安全危机,危害了其他系统的生态安全,而土地复垦施工过程中对土地和环境的扰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更加重视生态效益,在保证生态安全的情况下考虑经济效益,做到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功能分区、利用方向保持一致,促使复垦与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当前,灾毁土地复垦往往只注重复垦后新增耕地面积,对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及采用的生态修复措施不够重视,导致复垦后受损的生态环境得不到及时恢复或恢复效果不好,因此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的灾毁土地复垦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和体系是极其重要的,通过生态效益评价,监控复垦后的区域生态环境的状态及变化趋势,认识复垦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采取预防、控制和补救措施,保证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

土地生态评价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六(2)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论文选题背景

为了对浙江上虞土地质量安全性进行区域性评价,作者选择了本区大面积种植的水稻作为评价指示作物。评价指标选择Cd、Hg、Pb、As、Cr、Cu、Zn、Se等8种元素指标。评价的源标准采用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表5-1)。表5-1 8种评价指标的国家食品限量卫生标准一览表 Table 5-1 The indexes of National limited sanitary standards for estimating food(一)确定评价标准值浙江上虞境内采取稻米-根系土配套样品26组,另外在浙江东部沿海平原区、浙江北部平原其他地区还采集稻米-根系土配套样品156 组,因此,在浙江省平原(盆地)区可用于确定评价标准值的原始数据共有182组。Cd从稻米-根系土Cd数据分布图(图5-1)可以看出,土壤中Cd含量分布范围为95~2059μg/kg,相应的稻米中Cd含量分布范围为7~3μg/kg。显然,根据如此分布的182组数据建立稻米Cd与土壤Cd的相关分析是不合适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15%的数据组(175组)集中分布在土壤Cd含量为95~608μg/kg范围内、稻米Cd含量为7~6μg/kg范围内,且其相关趋势比较显著,因此,本书试图利用较集中分布的175组数据以《食品中镉限量卫生标准(GB15201—94)》规定的大米Cd最高限量200μg/kg确定评价标准值。图5-2是浙江北部及东部地区175组稻米Cd-根系土Cd的分布及回归分析。从图5-2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和其构造的95%的置信区间,未能很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数量关系特征,主要原因在于这组数据在低值区段极为密集,结果是在采用最小二乘法使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计算中,这些数据的残差占据了明显优势,而这是由于原始数据分布造成的。为了消除这方面的影响,本书采用了聚类分析方法,将密集数据按聚类分组合并构造出一组能代表原始数据特征的新的数据组,并进行了构造数据组的代表性比较试验。代表性比较试验是将原始数据按数据相近程度构造成一系列新的数据组,并分别进行回归分析,观察回归方程对数据特征的逼近程度。图5-3、图5-4、图5-5、图5-6、图5-7、图5-8、图5-9、图5-10、图5-11,分别为160 组、140 组、120 组、100组、90组、80组、70组、50组和30组构造数据的分布及相关关系图。图5-1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分布(182组数据)F5-1 Cd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2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175组数据)分布F5-2 Cd distribution(175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3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160组构造数据)分布F5-3 Cd distribution(16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4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140组构造数据)分布F5-4 Cd distribution(14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5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120组构造数据)分布F5-5 Cd distribution(12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6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100组构造数据)分布F5-6 Cd distribution(10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7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90组构造数据)分布F5-7 Cd distribution(9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8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80组构造数据)分布F5-8 Cd distribution(8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9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70组构造数据)分布F5-9 Cd distribution(7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10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50组构造数据)分布F5-10 Cd distribution(5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11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d(30组构造数据)分布F5-11 Cd distribution(3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通过对90组构造数据与原始数据(175组)的数据特征、回归方程、置信区间的比较,认为90组构造数据可以较好地代表175组原始数据组的数据特征,可以用其确定评价标准值。由Cd食品卫生标准计算的回归值或推测回归值分别为324μg/kg、563μg/kg和802μg/kg。综合考虑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其使用情况,建议取320μg/kg作为本区安全界限值,取560μg/kg和800μg/kg分别作为基本安全界限值和危险界限值。Hg从图5-12中可以看出,土壤中Hg含量分布范围为7~530μg/kg,相应的稻米中Hg含量分布范围为5~2μg/kg;其中45%的数据(181组)集中分布在土壤Hg含量为7~530μg/kg、稻米Hg含量为5~7μg/kg范围内,远远低于卫生部颁发的《食品中汞允许量标准(GB2762—94)》规定的粮食Hg最高限量20μg/kg。说明,当土壤中Hg含量低于530μg/kg时,其上生产的稻米Hg指标是安全的,保障程度达99%以上。若根据181组稻米Hg-土壤Hg数据(图5-13),推测回归值分别为2222μg/kg、3932μg/kg和5642μg/kg,远远高于本地区实测数据范围。因此,综合考虑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其使用情况,建议取530μg/kg作为安全界限值,取1000μg/kg、1500μg/kg分别作为基本安全界限值和危险界限值。图5-12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Hg(182组数据)分布F5-12 Hg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13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Hg(181组数据)分布F5-13 Hg distribution(181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Pb从图5-14中可以看出,土壤中Pb含量分布范围为6~427mg/kg,稻米中Pb含量分布范围为17~95mg/kg,其中25%的数据(177组)集中分布在土壤Pb含量为6~9mg/kg、稻米Pb含量为17~95mg/kg范围内。此时,18%的数据组中稻米Pb含量高于或远远高于卫生部颁发的《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GB14935—94)》规定的粮食Pb最高限量4mg/kg。显然,根据上述集中分布的177组数据计算得到的安全界限值、基本安全界限值和危险界限值(图5-15)远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①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的制定依据来自对照试验数据,而本书中的数据来自天然状态下的测试数据,这也说明用对照试验模拟天然状态会出现很大偏差;②本区天然状态下土壤Pb可能不是稻米Pb的主要来源,而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悖。图5-14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Pb(182组数据)分布F5-14 Pb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15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Pb(177组数据)分布F5-15 Pb distribution(177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鉴于在广大的浙江平原(盆地)区,当地居民在长期食用其上生产的稻米尚未发现大量发Pb 和血 Pb 异常累计的情况,本书暂时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Pb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并把土壤Pb含量为35mg/kg定义为安全界限值;把土壤Pb含量为250mg/kg、300mg/kg、350mg/kg分别定义为pH值小于5、5~5、大于5情况下的基本安全界限值;把pH值小于5情况下的土壤Pb含量500mg/kg定义为危险界限值。As从图5-16中可以看出,土壤As含量范围为87~2mg/kg,稻米As含量范围为074~101mg/kg,其中15%的数据(175 组)集中分布在土壤 As 含量87~89mg/kg、稻米A074~09mg/kg范围内。集中分布的175组稻米As-土壤As数据(图5-17)具有以下特点:①稻米As含量不随土壤As含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与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表4-11)不同。在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组的试验中,从北方到南方的不同地区,不论草甸褐土、草甸棕壤、黄棕壤,还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试验组中稻米As含量均高于对照组。②其中土壤As最高含量低于15mg/kg,所对应的71%的数组中稻米As含量低于《食品中砷限量卫生标准(GB4810—94)》中的7mg/kg。这说明在90%的置信度下,当土壤As含量低于15mg/kg时,其上生产的稻米As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图5-16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As(182组数据)分布F5-16 As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17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As(175组数据)分布F5-17 As distribution(175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考虑到土壤As含量15mg/kg恰好也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自然背景值,本书建议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水田As含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并将土壤As含量15mg/kg定义为安全界限值;把土壤As含量30mg/kg、25mg/kg、20mg/kg分别定义为pH值小于5、5~5、大于5情况下的基本安全界限值;把pH大于5情况下的土壤As含量30mg/kg定义为危险界限值。Cr图5-18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r(182组数据)分布F5-18 Cr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19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r(179组数据)分布F5-19 Cr distribution(179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从图5-18中可以看出,土壤Cr含量范围为9~7mg/kg,稻米Cr含量范围为05~83mg/kg,其中 35% 的数据(179 组)集中分布土壤Cr含量9~7mg/kg、稻米Cr含量05~74mg/kg范围内(图5-19)。集中分布的179组稻米Cr-土壤Cr数据(图5-19)具有以下特点:①稻米Cr含量不随土壤Cr含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悖(包括对照试验和江苏淮安绿色食品基地采样测试),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其中原因;②稻米Cr含量超过国家《食品中铬限量卫生标准》中的0mg/kg的58组数据的土壤Cr含量范围也为9~7mg/kg,就是说稻米超标数据组中土壤Cr-稻米Cr也不存在正相关统计关系。但鉴于长期生活于广大的浙江平原(盆地)区上的居民,并未发现与高Cr有关的健康问题,本书暂时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水田Cr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并把土壤Cr含量90mg/kg定义为安全界限值;把土壤Cr含量250mg/kg、300mg/kg、350mg/kg分别定义为pH值小于5、5~5、大于5情况下的基本安全界限值;把pH值小于5情况下的土壤Cr含量400mg/kg定义为危险界限值。Cu从图5-20中可以看出,土壤中Cu含量分布范围为7~1mg/kg,稻米中Cu含量分布范围为29~8mg/kg,其中45%的数据(181组)集中分布在土壤Cu含量7~1mg/kg、稻米Cu含量29~99mg/kg范围内,远远低于卫生部颁发的《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GB15199—94)》规定的粮食Cu最高限量10mg/kg。这说明,当土壤中Cu含量低于1mg/kg时,其上生产的稻米Cu含量指标是安全的。根据181 组稻米Cu-土壤Cu数据(图5-21),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推测的3个回归值分别为120mg/kg、165mg/kg和211mg/kg。综合考虑国家标准及其使用情况,建议取80mg/kg作为安全界限值,取120mg/kg和200mg/kg分别作为基本安全界限值和危险界限值。图5-20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u(182组数据)分布F5-20 Cu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21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Cu(181组数据)分布F5-21 Cu distribution(181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Zn从图5-22中可以看出,土壤中Zn含量分布范围为7~1mg/kg,稻米中Zn含量分布范围为2~07mg/kg,其中90%的数据(180组)集中分布在土壤Zn含量7~200mg/kg、稻米Zn含量2~40mg/kg范围内,远远低于卫生部颁发的《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GB13106—91)》规定的粮食Zn最高限量50mg/kg。这说明,当土壤中Zn含量低于200mg/kg时,其上生产的稻米Zn含量指标是安全的。根据由180组稻米Zn-土壤Zn数据聚类合并的构造数据组(图5-23)推测的3个回归值分别为259mg/kg、524mg/kg和789mg/kg。综合考虑国家标准及其使用情况,建议取200mg/kg作为安全界限值,取300mg/kg和500mg/kg分别作为基本安全界限值和危险界限值。图5-22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Zn(182组数据)分布F5-22 Zn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23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Zn(60组构造数据)分布F5-23 Zn distribution(60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Se从图5-24中可以看出,土壤中Se含量分布范围为124~642mg/kg,稻米中Se含量分布范围为011~311mg/kg,其中45%的数据(181组)集中分布在土壤Se含量124~642mg/kg、稻米Se含量011~133mg/kg范围内,远远低于卫生部颁发的《食品中硒限量卫生标准(GB13105—91)》规定的粮食Se最高限量3mg/kg。说明当土壤中Se含量低于64mg/kg时,其上生产的稻米Se含量指标是安全的。根据181组稻米Se-土壤Se数据(图5-25),推测的3个回归值分别为21mg/kg、80mg/kg和39mg/kg。综合考虑有关Se生态效应的文献资料,建议取60mg/kg作为安全界限值,取0mg/kg和0mg/kg分别作为基本安全界限值和危险界限值。图5-24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Se(182组数据)分布F5-24 Se distribution(182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图5-25 浙江省北部及东部地区稻米-根系土Se(181组数据)分布F5-25 Se distribution(181 groups of data)chart for rice-root soil in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综上所述,浙江北部、东部平原区水田安全性评价的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标准值可归纳为表5-2、表5-3。表5-2 浙江北部、东部平原区5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值一览表 Table 5-2 Evaluation standard values for the 5 estimation indexes of the north and east plain area in Zhejiang表5-3 浙江北部、东部平原区3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值一览表 Table 5-3 Evaluation standard values for the 3 estimation indexes of the north and east plain area in Zhejiang (mg/kg)(二)评价结果及讨论根据评价方法要求和确定评价标准值实测数据情况,在对浙江上虞市进行土地安全性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之前,首先将浙江上虞全域区分为丘陵山区和平原盆地区两类。本方法仅对浙江上虞平原盆地区进行评价,实际评价范围包括北部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区、章镇盆地、丰惠盆地等,面积约5km2。评价数据采用浅层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数据,即样品数据密度为1个/km2。浙江上虞境内共计1040个采样点数据,其中评价区内共有868个采样点数据。评价程序是,首先逐一进行单指标评价,得到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离散图;再采用“一票否决,区域叠加”方法,进行多指标评价;最后综合考虑地质地理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勾绘评价分区。安全区、基本安全区分别用绿色、黄绿色表示;警戒区、危险区分别用橙黄色、红色表示,并用评价指标命名(图5-26)。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上虞市平原盆地区土地地球化学状况良好,安全区和基本安全区面积约4km2,占评价区面积的5%。其中,安全区面积1km2,占评价区面积的3%,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的沥海镇、崧厦镇、盖北乡、百官镇以及丰惠盆地的永和镇、章镇盆地南部、曹娥江沿岸上浦镇—曹娥街道等地区。基本安全区面积约3km2,占评价区面积的2%,主要分布在丁宅—章镇、汤浦镇、丰惠镇、东关—道墟、小越—盖北等地。基本安全区特征是土壤Pb含量稍高,其中除小越—盖北一带可能主要由于受施用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以外,其余地区主要是受银山、大齐岙矿化的自然地质背景的控制。个别地区也有Hg、As或Cd含量稍高的现象,如东关镇西局部地区土壤Hg、As、Cd 含量稍高,盖北乡以南局部地区As、Cd含量稍高,丰惠镇西北局部地区土壤Hg含量稍高。警戒区零星分布在东关、长塘湖田、银山、丰惠镇黄浦桥、盖北乡夏盖山村五个地点(表5-4),面积约7km2,占评价区面积的4%。其中银山为As、Pb警戒区,主要是由于银山矿化点地质背景造成的;东关、湖田、黄浦桥均为Hg警戒区,主要是受长期人类活动影响所致;盖北乡夏盖山村为Cu警戒区,反映了盖北葡萄基地20余年来施用CuSO4溶液防治病虫害产生的土壤Cu积累。表5-4 浙江省上虞市土地警戒区分布情况一览表 Table 5-4 Distribution chart for alerting land zones in Shangyu City,Zhejiang Province危险区零星分布在海螺山、称山、华镇、中塘四个地点(表5-5),面积约4km2,占评价区面积的1%。除海螺山为As危险区以外,称山、华镇、中塘均为Cd危险区,可能都是人类活动影响所致。表5-5 浙江省上虞市土地危险区分布情况一览表 Table 5-5 Distribution charts for dangerous land zones in Shangyu City,Zhejiang P评价结果讨论从本地区的评价结果看,与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结果相比较(表5-6),二者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第一,从各类区的土地面积及分布来看,土地安全区相当于土壤环境质量的Ⅰ类和Ⅱ类区,基本安全区相当于Ⅲ类区,警戒区和危险区相当于超Ⅲ类区。仅从这一点来说,目前评价工作中,将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得出的Ⅰ类、Ⅱ类、Ⅲ类、超Ⅲ类的土壤环境质量分级,分别定义为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不符合实际情况。第二,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制定原则看,Ⅰ类和Ⅱ类区都应属于未使农作物籽实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地区,应属于安全区,这一点在本书的实例中得到了证实。第三,本书所定义的基本安全区为农作物籽实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保障程度是75%,而用国家土壤质量标准评价的Ⅲ类区属于农作物籽实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范围。二者对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安全性的评判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也证实了国家土壤质量标准确定的界限过于严格。第四,本方法将相当于国家土壤质量标准评价结果的超Ⅲ类区,进一步区分为警戒区和危险区,更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表5-6 浙江省上虞市土地安全性分区与国家标准土壤分类对比表 Table 5-6 Contrast chart for the ecological safety zoning of land in Shangyu City,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National Soils Categories续表图5-26 浙江省上虞市土地生态安全性评价图F5-26 Ecological safety estimation chart for land in Shangyu City,Zhejiang Province

刘胜华、潘成荣、曲福田等学者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角度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刘胜华 (2004)围绕我国土地生态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完善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潘成荣 (2004)根据安徽省自然资源质量与分布等特征讨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并针对土地利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曲福田(2005)首先阐述了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随后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其严重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最后提出了确保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罗贞礼、王强、刘勇、田克明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为主要内容对土地资源生态评价进行了研究。罗贞礼 (2002)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以湖南省 14 个地州 (市)为样本,从 1999 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多方面选取了 24 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作了聚类分析。王强 (2003)通过介绍我国草地概况和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的进展,提出了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刘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评价的目标层,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相关数学方法,对嘉兴市 1991 年和 1997 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田克明 (2005)在分析我国农用地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表 2)。表 2 我国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为主题的部分研究课题一览

土地生态评价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开题报告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主要运用何种理论,要达到的目的。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选题背景就是写一些关于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值不值得研究等问题,论文选题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写作点:  交代社会大环境  再交代这个行业的大环境  再交代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选题背景写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理论意义与价值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实践意义与价值  主要包括: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 研究综述研究  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要写明本选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着,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  综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论述的资料有一定的数量  研究所论述的内容相对集中  研究的系统而全面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历史性意义  实践意义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