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论文大纲

发布时间:2024-07-05 17:09:52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论文大纲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习惯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也是无时无刻不模仿着大人们的一个行为举止。

摘要: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现今很多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及身体健康。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帮助幼儿快乐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建议“曾子杀猪取信”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典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良好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遇的事物不分好坏不加以过滤就全部学习了。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儿童接触美好的事物,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家长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当前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父母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例如,有的父母在家中陪伴孩子时,不与孩子交流只顾自己玩微信和手机游戏等。孩子很没趣,坐在父母身边有样学样,当“忠实观众”。还有一些父母热衷于“传统娱乐项目”在家里或者棋牌室与人打麻将,忘记时间,忘记孩子。有媒体报道,有一位家长因为打麻将忘记接幼儿园的儿子放学,导致孩子出了意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对学习很难提起兴趣。(二)家庭教育不当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由于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周末还要做家务及各种应酬,生活压力过大,因此,下班后身心俱疲,无心与孩子玩耍,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不能跟孩子有很好地精神沟通。为了补偿孩子,就在物质上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加之老人带孩子,隔代抚养溺爱现象更严重。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爱攀比,花钱大手大脚,不听从管教,爱耍脾气,不懂得尊重他人,独立性差,与父母的关系不好。还有一些家庭是母亲全职在家里照顾孩子,由于母亲生活单一,加之家务劳累,母亲脾气比较暴躁,导致家里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脾气暴躁、敏感、好胜心强。这样性格的孩子如果不加引导教育,有可能走上歪路。(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我国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隔代教养据调查,留守儿童教育中隔代教养类型占总数的60%以上,而且教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除了满足孩子吃穿外,其它教育被忽略。物质满足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为了弥补对孩子教养的缺失,父母往往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儿童,在行为上过度迁就儿童。致使儿童在道德上缺乏引导,在行为上缺乏管束。照顾分歧多很多隔代教养者反映儿童越来越难带,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公然顶嘴,打骂长辈。让隔代教养者非常头疼。父母回家时,隔代教养者会向父母反应,但是父母这时往往不接受,就会造成隔代间的分歧。(四)单亲家庭一般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儿童。家庭的破裂,带给他们的是生活环境的巨变和心灵上的打击。他们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突然变得无人问津,他们恐惧父母的不理和远离。很多单亲家庭儿童开始逃避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自我放弃;心理封闭、内心孤独、敏感且攻击性强;有敌对、嫉妒、多疑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憎恨心理逆反心理强,容易产生反向行为和其他过激行为。二、家庭环境教育实施建议(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儿童的幸福感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与否,主要是儿童的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父母给儿童营造的家庭氛围。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物质环境,家长在创造环境时应该注意以下情况:物质上张弛有度不是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对他们好,我们要给他们最合适的。例如,让孩子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给予孩子生活所需的物品,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用适当的方法遏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自然中养成良好心性《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创造美。幼儿通过观察自然中的事物,增加生活情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同时,大自然为孩子提供许多天然材料做玩具,如:小木棍、树叶等。幼儿还可以利用自然中的事物变废为宝,动手自制玩具。让幼儿在自然中充实起来,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心性。(二)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是一个独立有充分自我意识的个体。作为家长不能只注重幼儿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幼儿更多的养分。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亲子活动的有序开展、拒绝家庭暴力等方面。家庭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与幼儿互动中做好幼儿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家长要重视与幼儿的亲子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一件或者多件事情,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增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幼儿通过亲子游戏学会分配和分工合作,遇到事情思考问题积极动脑,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格乐观,抗挫能力增强,更加自信。家庭暴力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幼儿身心的极大伤害。它包括父母间的暴力、父母对幼儿的暴力等。家庭暴力不仅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的伤害。拒绝家庭暴力,创建和谐家庭,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树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尊重幼儿健康兴趣的培养幼儿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健康兴趣并给予适当机会进行培养。健康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有益于幼儿良好心态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家长在幼儿兴趣培养中要做到不强迫、多鼓励、讲坚持。同时,家长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的优势智能带动幼儿弱势智能的发展,让幼儿全面发展增加自信心。注重生活教育教育家杜威曾强调“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教育应注重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实施。幼儿的学前教育应注重兴趣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益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更有益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总之,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就像需要呵护的幼苗,需要家庭环境教育为他提供良好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的环境。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在教育论丛,2010,(1)[3]群安,孟义国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点滴[EB/OL][4]金芳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EB/OL]作者:潘海丽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1] 家庭教育其他观点:一、《辞海》: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 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如司马光的《家范》,颜之推的《家训》、班昭的《女诫》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阐述了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统一教育影响,使儿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获得发展。(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页)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综观各国家庭教育概念演变过程,参考名家大师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结合我们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论文

摘要: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现今很多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及身体健康。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帮助幼儿快乐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建议“曾子杀猪取信”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典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良好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遇的事物不分好坏不加以过滤就全部学习了。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儿童接触美好的事物,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家长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当前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父母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例如,有的父母在家中陪伴孩子时,不与孩子交流只顾自己玩微信和手机游戏等。孩子很没趣,坐在父母身边有样学样,当“忠实观众”。还有一些父母热衷于“传统娱乐项目”在家里或者棋牌室与人打麻将,忘记时间,忘记孩子。有媒体报道,有一位家长因为打麻将忘记接幼儿园的儿子放学,导致孩子出了意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对学习很难提起兴趣。(二)家庭教育不当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由于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周末还要做家务及各种应酬,生活压力过大,因此,下班后身心俱疲,无心与孩子玩耍,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不能跟孩子有很好地精神沟通。为了补偿孩子,就在物质上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加之老人带孩子,隔代抚养溺爱现象更严重。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爱攀比,花钱大手大脚,不听从管教,爱耍脾气,不懂得尊重他人,独立性差,与父母的关系不好。还有一些家庭是母亲全职在家里照顾孩子,由于母亲生活单一,加之家务劳累,母亲脾气比较暴躁,导致家里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脾气暴躁、敏感、好胜心强。这样性格的孩子如果不加引导教育,有可能走上歪路。(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我国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隔代教养据调查,留守儿童教育中隔代教养类型占总数的60%以上,而且教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除了满足孩子吃穿外,其它教育被忽略。物质满足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为了弥补对孩子教养的缺失,父母往往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儿童,在行为上过度迁就儿童。致使儿童在道德上缺乏引导,在行为上缺乏管束。照顾分歧多很多隔代教养者反映儿童越来越难带,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公然顶嘴,打骂长辈。让隔代教养者非常头疼。父母回家时,隔代教养者会向父母反应,但是父母这时往往不接受,就会造成隔代间的分歧。(四)单亲家庭一般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儿童。家庭的破裂,带给他们的是生活环境的巨变和心灵上的打击。他们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突然变得无人问津,他们恐惧父母的不理和远离。很多单亲家庭儿童开始逃避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自我放弃;心理封闭、内心孤独、敏感且攻击性强;有敌对、嫉妒、多疑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憎恨心理逆反心理强,容易产生反向行为和其他过激行为。二、家庭环境教育实施建议(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儿童的幸福感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与否,主要是儿童的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父母给儿童营造的家庭氛围。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物质环境,家长在创造环境时应该注意以下情况:物质上张弛有度不是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对他们好,我们要给他们最合适的。例如,让孩子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给予孩子生活所需的物品,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用适当的方法遏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自然中养成良好心性《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创造美。幼儿通过观察自然中的事物,增加生活情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同时,大自然为孩子提供许多天然材料做玩具,如:小木棍、树叶等。幼儿还可以利用自然中的事物变废为宝,动手自制玩具。让幼儿在自然中充实起来,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心性。(二)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是一个独立有充分自我意识的个体。作为家长不能只注重幼儿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幼儿更多的养分。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亲子活动的有序开展、拒绝家庭暴力等方面。家庭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与幼儿互动中做好幼儿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家长要重视与幼儿的亲子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一件或者多件事情,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增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幼儿通过亲子游戏学会分配和分工合作,遇到事情思考问题积极动脑,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格乐观,抗挫能力增强,更加自信。家庭暴力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幼儿身心的极大伤害。它包括父母间的暴力、父母对幼儿的暴力等。家庭暴力不仅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的伤害。拒绝家庭暴力,创建和谐家庭,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树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尊重幼儿健康兴趣的培养幼儿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健康兴趣并给予适当机会进行培养。健康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有益于幼儿良好心态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家长在幼儿兴趣培养中要做到不强迫、多鼓励、讲坚持。同时,家长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的优势智能带动幼儿弱势智能的发展,让幼儿全面发展增加自信心。注重生活教育教育家杜威曾强调“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教育应注重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实施。幼儿的学前教育应注重兴趣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益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更有益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总之,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就像需要呵护的幼苗,需要家庭环境教育为他提供良好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的环境。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在教育论丛,2010,(1)[3]群安,孟义国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点滴[EB/OL][4]金芳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EB/OL]作者:潘海丽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爱心无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幼儿期连接着婴儿期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呈现出特有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指3—6、7岁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生活环境和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一般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本论文主要探讨这三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民主型的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于孩子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利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所以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言语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会提高,而且培养了亲子间的友好感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甚将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所以父母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的特征,给予正确的教育。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养成有缺陷的性格,民主型教养方式是较好的选择,建议父母采用此种教养方式,培养出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论文大纲

近年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出现,有的社会交往困难,有的攻击性行为频发,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多烦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呢?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都是由于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出现,极大的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正确可行的,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身心的发展,希望对已经成为幼儿教师和将要成为幼儿教师以及众多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家庭的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父母对待幼儿是平等的,尊重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自己的做法,支持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用恰当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在民主型家庭中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独立性、有爱心和责任心,和父母关系融洽,极大的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通过这种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不仅可以丰沛内心的情感,建立自信的个人品质,同时在这个过程里还可以通过父母对其的关爱给予对周围的同伴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将有爱的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伙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幼儿的任何事情都有所干涉,多数上是制止幼儿自由探索,对幼儿的态度也比较粗暴,不支持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让幼儿觉得温暖较少。这样家庭中的幼儿将来会变成两种极端模样,一种是胆小无主动性,一种是胆大妄为。所以,一旦家庭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专制型的特点,作为父母就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来弥合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其幼儿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百依百顺,宠爱倍加;一种是不关心不信任,任其发展。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往往会胆小蛮横,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做好合理的工作安排,同时也需要营造适宜良好的环境从而给儿童带来深刻温馨的情感体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就成了我们对家庭教养方式有效辨别的一个合理风向标。同时,我们通过对每个家庭情况进行细致严谨的分析,并结合本土的发展文化特点,可以适当给予相应的规划。从上述家庭教养方式来看,最好的家养方式就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能够有利于幼儿身心良好发展,希望幼儿家长及教师能够重视家庭教育,谨记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1] 家庭教育其他观点:一、《辞海》: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 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如司马光的《家范》,颜之推的《家训》、班昭的《女诫》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阐述了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统一教育影响,使儿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获得发展。(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页)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综观各国家庭教育概念演变过程,参考名家大师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结合我们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思想,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遇见事情的时候更加有耐心和毅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好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1、可以让孩子保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孩子每天都积极面对生活。  2、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小孩能够更加独立。在家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他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3、家长学会主动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孩子如何正确做事情,这样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的有耐心和毅力。  4、在家中父母对孩子有礼貌,孩子就会对其他人有礼貌。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和谢谢你,还要多夸奖孩子,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之后也会这样去对别人,成为一个有家教的孩子。  5、家长多带孩子去看博物馆和展览馆,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论文题目

爱心无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三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育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甚至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在大力提倡优化国民教育体系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因为长期以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了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中,也能窥见我国古代时很强调家庭教育。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也告之了我们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我们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的发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而父母则扮演了孩子第一老师的角色。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了。下面就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三个方面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要有效地抓住教育时机。在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接触家庭之外的人和事物时,自然会受到所接触人和事物的影响。这当中既有积极正面的,也存有消极负面的。比如,当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等。在他们遇有这些难题时,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或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的结构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现在我国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据调查,与同龄人相比,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经达90%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父母都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无论是智力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大量投入,这样就使这些孩子智力成熟比较早,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知识面也相应更宽。同时,独生子女也因为“独”而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爱,甚至有时是过分的“溺爱”,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里,父母既不敢打,也不舍得骂,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家庭没有灌输他们要懂得关心别人,没有教会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以致造成大量的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或者上学后不会穿衣等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关心爱护孩子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不能关爱过度。所以独生子女父母不仅应该在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更应利用有利的条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其能身心能得以健康发展。   三、家庭的氛围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家庭是社会存在的细胞,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其中的利弊,做到趋利抑弊,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家庭氛围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论文大纲

家庭氛围要是好的话,孩子也会开心健康的成长,要是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内向、敏感,甚至自闭都是有可能的。

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很舒服啊,在这样的家里长大孩子的脾气也会很好的,又懂事又可爱

要重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偏差。一、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把它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办手抄报要家长代办,不愿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二、过高期望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情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方城”大战,与邻里关系紧张,常发生争执、粗话连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四、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同放任型家教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造成了孩子心理上严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予以矫治。对此,笔者认为在家教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指导和加强。1、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孩子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家长自身的教养,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1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并注意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意见,见解要让他们表达出来,不要总是搞家长一言堂,使家庭生活有和谐融洽民主气氛。如在家长高期望值下造成自卑心理后,父母先对孩子的学习作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并放低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自主地选择他的兴趣爱好。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试着改变了教育方法,使孩子减轻了心理压力,各科成绩稳步上升。2、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向家长建议,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等,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注意使孩子学习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我想只要家长充分认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调动家庭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惜时、复习、预习、作业、自查、行为自律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抓起。家长要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 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许多家长在孩子从多的学习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及其个性的发展缺少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养。因此,学校、班主任都应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向品学兼优的孩子家长谈他们的教子良方。父母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和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孩子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子女子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和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我国古语也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教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述唐宁同学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原因是这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 总之,提高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质,是关系培养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百年大计。为了对祖国的后一代负责,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的示范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