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4-08-28 19:07:07

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论文1500字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  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论文摘要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的要求  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属于作者”;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科学家在哪里工作?有科学发明的地方就有科学家。科学家不仅在大学,在科研院所,任何有需要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提高生产力的地方都会成为科学家工作的地方。比方,“巨磁阻效应”就是在企业发现的。-----------------如何做科研(施一公)(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 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 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 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 “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 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 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 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 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 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 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 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 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三)“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切忌一味追求完美。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 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 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 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 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 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 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 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 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 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 时我才会大量阅读。”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 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 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 见怪不怪了。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 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 题或写文章。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四)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 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 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 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 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 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 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需要的精神:一、专注精神。科学研究是发现,是质疑,是探索,是创新,对科学的研究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昼思夜想,穷究而不舍。反过来,只有专注,才可能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也才能在苦思冥想的过程中激发灵感、产生顿悟。二、求实精神。客观求实就是无条件地“实事求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可能发现的事实,平心静气地承认已发现的事实,把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同时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认为有事实根据的观点。三、创新精神。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站在创新第一线。如果一个科学家不再创新了,其科学生命实际上就停止了,这就是科学为什么会永远向前发展的秘密。

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论文1500字内容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在哪里工作?有科学发明的地方就有科学家。科学家不仅在大学,在科研院所,任何有需要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提高生产力的地方都会成为科学家工作的地方。比方,“巨磁阻效应”就是在企业发现的。-----------------如何做科研(施一公)(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 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 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 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 “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 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 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 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 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 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 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 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 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三)“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切忌一味追求完美。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 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 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 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 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 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 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 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 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 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 时我才会大量阅读。”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 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 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 见怪不怪了。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 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 题或写文章。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四)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 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 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 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 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 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 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归纳,是人们揭示真理的一种认识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准确,然后成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力量。科学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艺术文化有相通之处,求真、求善、求美。科学最终造福于社会,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所提供的源头知识,也包括科学研究对于培养人才的促进作用,体现以科学为指导的为人类进步展示前景的价值观及发展观。

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论文题目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写科学小论文就是把自己在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经过整理、思考后将新的见解告诉大家。一篇科学小论文(以下简称小论文)应当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小论文的灵魂,一般都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出现,小作者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是为了使论点表述得更清楚明白而准备的事实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科技小论文实际上是我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那么,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选好课题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回答 科学有一种奇特的魅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无处不在,他常常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一天,妈妈要用一个饮料瓶并让我洗一洗,我用温水把瓶子洗净后把水倒掉了并且拧紧了盖。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发现瓶子竟然瘪了!我十分惊奇,便去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笑着对我“说你自己寻找答案吧”。于是我就去书中找、去上网查,终于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是热水加热了瓶子里的空气,空气产生了膨胀又导致了瓶子产生了膨胀,而当瓶子里的空气在温度下降以后又产生了收缩,这时候形成了瓶子里面的气压比瓶子外的气压更低,所以瓶子外的气压把瓶子压瘪了。哈哈,我明白了,原来这就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啊。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多多留意就会发现科学的足迹,让科学为我们服务。

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论文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也就是说,凡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和阐明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和各种问题的文章,均属科技论文的范畴。科技论文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描述,是研究成果的体现。运用它们进行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发表标志着研究工作的水平,为社会所公认,载入人类知识宝库,成为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毕业论文,科技论文也是一种学术论文。现阶段,在我国,科技论文一般泛指SCI、EI、ISTP论文等。按照专业领域来说,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等专业科技论文的需要比较广泛。按照研究方法不同,科技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怎样写好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概述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2、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3、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4、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选题。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哲学。目前在社会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⑴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缺或空白的填补;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⑵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还应说明的是,在选题的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题确定之前,要查阅文献资料。目的在于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明确在本学科中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什么成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以便弄清现阶段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此就要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年鉴等工具书。另外,还要做文献目录卡片。这种卡片可以先从最近发表的新的文献资料调查开始,按年一项项写出来。卡片的写法是,记上作者、标题、杂志名、页码。若是单行本,要写上出版单位,报纸要写上发行的年月日。②发挥想象力进行积极的思考。在查阅文献资料、做目录卡和对目录卡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就已经开始工作。论文作者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分类、组合、加减、反逆、类推等等),对文献资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缺少它就得不到新的题目。在阅读资料、进行思考的同时,既要注意资料的记录,更要注意思考的记录,尤其是对突然来临、转瞬即逝的灵感的记录。2、研究。科学研究从选题、确定课题时已经开始。这里指的研究,是指选题确定之后集中攻关的研究。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①搜集资料。凡是与课题有关的资料都应昼搜集齐全。②整理资料。使散乱的资料条理化,具有可用性。③调查材料。材料是科研的基础,除了查阅资料搜集材料外,有时还要进行调查。调查分为实地调查和书信调查2种,实地调查可用开会、查勘、个别访问等方法进行。在调查中要注意搜集原始材料,有时要绘图,或者摄影,或者录音,或者翻印。④观察实验。这主要是自然科学使用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中的某些学科也要用到。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取得重要的数据和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⑤思维创造。这是研究中的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它是由一系列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着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高级的理性认识。这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就是辩证逻辑。李景隆主编的《应用写作》把上述创造性思维称为“创造工艺”,并介绍了对写作论文很有参考价值的“创造工艺”方法——KJ法。具体方法是:先准备下列必要的用品:①铅笔、钢笔;②红、蓝等色铅笔;③曲别针;④橡皮;⑤卡片;⑥图解用的对开大白纸。此外,还必须有能摊开卡片的场所(大的桌子或者是床)。这种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步骤:①写卡片;②对卡片进行分类、编成卡片群;③排列卡片群,以图解来安排文章的结构;④文章化。这种方法进行的过程是:第一,搜集材料。第二,把搜集的材料(包括经过作者发散思维想出来的材料,文献资料,以及从调查、观察、实验中得到的材料)制成卡片。每张卡片写一项,这样就便于材料的分类、综合、比较、追加和剔除。每张卡片都要加上简明扼要、能一目了然的标题。若将这些卡片加上序码则更为方便。第三,把这些卡片象扑克牌那样摆到桌子或床上。第四,边读边思考,把内容相关的卡片调到一起。这时要注意,常常会思考出新的问题来,应该立刻写成卡片放到里边去。第五,这样便会得到若干个卡片群。对这些卡片群要依次细读,琢磨为什么会把它们放到一起,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把思考的结果简要概括地写出一张卡片,放在每群卡片的最上边。为了表明各群卡片内容是不相同的,要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分别标出符号。然后,把每个卡片群用曲别针别好。第六,上面编成的是小的卡片群,下一步要编中的卡片群。编中的卡片群与上述编小的卡片群的方法一样,也要写出一张新的卡片,概括出这一群卡片的要点,放在最上边。也要用颜色铅笔标出共同的符号,以与其他卡片群相区别。第七,以相同的方法,对中卡片群进行编组,最后编出大卡片群。第八,这样就逐步地把卡片小、中、大地集团化。在这个卡片群的编制过程中,要注意:卡片群想做得好,就不能把另一群中的任何一张卡片随意抽出来插入到这一群里。每个卡片群无论大小,都是紧紧绕着一个中心、一个观点组成的。还要注意:编卡片群,必须这么由小到大来编。有些人卡片分类往往先做大的划分,把大类分出之后再分小类。这样由大到小的分类方法不好,因为这么做,是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固定分类标准出发的。如果循着旧的观点分类,就不可能产生创见。卡片群只有从原始材料出发,不抱任何成见,不带任何框框,由小到大地编制才可能产生出新意。第九,开始排列大卡片群,以图解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先把每个大卡片群中的第一张“观点”卡片抽出来摆在桌子上进行空间排列,看这些大的“观点”卡片之间有何意义上的联系,怎样排列能富有逻辑效果,能更鲜明、有力地表达出论文论述的主题。考虑好后,画到大白纸上。第十,再这样排列中、小集团的卡片群。卡片的分类是由小的到大的,是由编出小的卡片群开始,然后再汇集编成中的,到大的卡片群。而以图解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与此刚好相反,要先从大的卡片群开始,也就是先把文章结构上的几个大的部分先安排出来。然后再考虑每个大的部分中几个观点的安排,这就是中卡片群的排列。最后是小的卡片群的排列,把一张张卡片排列好,这样就有条理地集中说明了一个个小的观点。这些都要画在大白纸上,小的卡片群可以只写出观点,一张张所使用的材料卡片,可以用序码标明先后次序,在白纸的图解上加索引说明。第十一,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要按图用嘴试着说一遍,如果通顺、流畅,言之成理,表达得清楚,那是好的图解。如果说得别扭,意思不清或者缺乏逻辑效果,那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修改。第十二,有了满意的图解,就可以按图解的顺序开始写文章了。以上就是“KJ法”的主要内容。3、写作。首先,拟制论文写作提纲。其方法是:⑴写作短小的文章可以用“打腹稿”的办法,而写作学术论文则要通过拟制提纲,使论文骨架、轮廓视觉化,便于研究全篇文章的论点、材料的组合关系,局部与整体的逻辑构成是否均衡、严谨。⑵论文写作提纲应包括以下项目: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论旨);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小项目(段中一个个材料)。⑶每个项目的写法可选用:①标题写法。以简要的语言,用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②句子写法。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起来。⑷拟制提纲的顺序:①先拟标题,或提示论点,或提示课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②以论点句写出论文基本论点。③选择论文构成的基本型,确定全篇逻辑构成的骨架。④写出层次与段落的先后顺序。⑤资料、卡片按构思的顺序标上序码备用。⑥全面检查,修改提纲。其次,根据论文提纲执笔起草。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提纲排列的顺序从绪论写起,接着写本论、结论。二是从本论入手,写好本论、结论后,再写绪论。起草时,较短的论文可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于长篇论文,可以先分成几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写,然后合成一篇。在执笔写作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以下的方法:①从已知的到未知的;②从亲近的到较疏远的;③从简单的到复杂的;④从预备知识到本题论旨;⑤从概说到分论;⑥从具体到抽象;⑦从读者容易赞成的到不大同意的;⑧从与读者有关的到关系不大的;⑨从读者兴趣浓厚的到兴趣淡薄的;⑩语言尽量写得简洁、精炼;避免烦冗、罗嗦;11表和图的运用有助于论文的变化,增强表达效果;12引文尽要少,引用时不可断章取义,要核对无误;引文的出处要加注,方法有夹注、脚注、章(节)附注、尾注。最后,推敲修改,誊清定稿。论文的初稿写成之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认真誊清。论文的修改,一般包括观点的订正,材料的增删,结构的调整,语言文字的润色等几个方面。修改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①要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②要再查阅、再研究,然后动笔修改;③要“冷处理”,即把初稿搁上若干天,然后广泛地浏览有关的资料,让头脑冷静下来,再行修改。这样修改,往往容易突破原来的框框,发现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就可以使论文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怎样才能成为一流的论文写作高手? 作者:卢克谦 真正能写好学科的科研论文或专题专著书稿、文章,并不容易。那些东拼西凑的抄袭、乌合之作,当然不值得一谈。问题是,真正通过学术研究,写好各种专业的论文,并非易事,非得高手不可。事实也证明,许多学者不仅是两栖专家,而是多栖专家,既能进行社会科学的专题研究,如政治、哲学、法学、经济、教育、社会、伦理、心理类的专业研究,也可以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网络技术等诸多专业的深入研究,且能写出导师满意的硕博论文,也能写出在一流的核心的期刊上发表的高深论文。这是如何才能做到的呢?就是说,怎样才能成为一流的论文写作高手呢?条条道路通罗马,升堂入室的途径是多条的,但基本的策略则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我们多年学术研究的经验,我认为,一流的学术研究的多栖论文写作高手,至少应该具有下述一些技能和方法。一、娴熟的语文能力。语文写作能力是基础性的能力,各科各类专业的学术研究,都要用到。因此,学者都应该拥有一流的语言驾驶和应用能力。包括篇章结构的能力、发现和理解文意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这是搞好各科研究的基础。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能透过概念、命题、课题,发敏捷发现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并能通过问题阐发,引起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在知识和理论的海洋中遨游,搏击中流,并能敏捷地发现新点子、金点子,确定命题的创新点,借助有效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创新提高,以使自己的研究及其论文或书稿成果,具有可行性意义和社会价值。三、高超的敏感能力。能敏捷地跟踪各专业各学科研究的发展程度,掌握各个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状况。特别是通过平时的关心时事、关心科技发展、关心各地各国的科技研究成果信息,然后获得最新的情报,不断地补充自己,当需要用到某个学科的研究时,能及时适应,很快上手,尽快完成任务。这样,写出的论文、书稿,也才可能有社会价值,具有可行性意义。如果没有敏感性,满足于教科书的基础理论,是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科研发展形势的,连本专业都跟不上,遑论跨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了。四、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方法都应该掌握。包括调查研究、田野方法、实证方法、数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也包括各个学科常用的实验方法等。并且力求熟练,真正的能到哪山唱哪歌,得心应手地应用于专题研究,得出成果。五、较好的体能。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和体力劳动一样,脑力劳动也需要用到体能。有些人拿起书来看,就头痛,要动笔就打瞌睡,这样是无法深入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过程中,至少要有一个钟头以上的连续思考和相关操作的能力,甚至更多的系统时间。这样才能较好地形成思路,形成思维结果,并把这些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否则,许多思维结果因来不及总结和形成文字,而失之须臾之间。很多扼腕的损失就多出现在发现金点子后当时没有及时记录整理,或时间不够,或体力不支而放弃。灵感一般不会重复,唯良好的体能支持自己,在灵感出现后及时抓住,通过耐力、清醒力、敏捷力等,熬夜、加班、连续作战,最后完成之、攻克之,达标之。上述一些技能、机能和方法,以及写作高手们结合自己实际所派生的技术、技巧和策略等,有些是先天赋的,有些是后天达至的,但都可以通过模仿锻炼、巩固发展和创新而掌握和提高。这就需要付出劳动。学习训练技能,要付出,应用技能用于科研实际,也要付出。要通过强大的意志动力,推动技能掌握和应用,并具体进行专题研究,持之以恒,才能成功。一流的学术研究论文写作高手、高手、高高手,都是这样产生的。

文献回顾也称文献考察或是文献评论,文献回顾是指到目前为止、与某一文献回顾是社会研究过程中前期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对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地查阅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实在不会,我可以帮你写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

论文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回答 您好!请您稍等[作揖] 提问 就是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计划 回答 稍等[作揖] 您好!您就写一些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这个课题的可行性,自己有条件的研究和研究方案(包括材料,方法和实验设计,研究目的和结果预测)等问题的说明…… 比如可以样第1周:决定论文主题的方向性,进行论文主题的筛选。第2周:以论文主题为中心,收集相关资料并翻页。第三周:整理收集的资料,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确定论文题目和大致范围,进行开题报告。第四周:整合现有资料,构建论文大纲 更多3条 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