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9-05 05:31:00

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有哪些

水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与水产养殖,渔业科学关系极为密切。它依托于已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水产学院,随着学院的发展逐渐发展、形成和壮大,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具有硕士学位11人。学术队伍中50岁以上的3人,40岁至50岁的2人,其余均在40岁以下。梯队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年轻、有活力。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集美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3名。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名。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包括子课题2项),省市科技项目20多项,三年内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300多万元。近年来,本学科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的有5项,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5项,已完成了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并均顺利通过鉴定或验收。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入20多篇。 1996年集美大学水产学院设立渔业科学与技术系,并向教育部申请设立了渔业经济管理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其中渔业经济管理专业从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多年来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的渔业资源学专门人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渔业资源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学术队伍中46岁以上的1人,36岁至45岁的10人, 35岁以下10人。梯队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年轻、有活力。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集美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一层次。目前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等科研项目10多项,三年内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300多万元。近年来,本学科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的有7项,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入10多篇。本学科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渔业生物学;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渔业政策与管理;渔业环境评价与保护和渔业生态学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形成了在我省乃至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水产养殖学是集美大学办学历史最久的学科之一,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南迁厦门时就设置了与水产养殖学相关的淡水养殖学专业,紧接着设置了海水养殖学,1998年淡水养殖学与海水养殖学合并为水产养殖学。2004年水产养殖学被福建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26人,博士37人,硕士1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留学归国人员2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师德之星1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入选福建省高等教育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厦门市拔尖人才1人,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该学科教学、科研条件良好,拥有福建省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中心、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现有仪器1700多台件,价值2100万元。实验室面积3000多㎡。2007年学校投入750万元更新改造建设该学科的实验基地,目前实验基地的循环水等设备达国内同类实验基地的先进水平。此外与15个校外水产苗种繁育与饲料生产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02年以来承担项目128项:国家863项目(含合作)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合作)19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海洋局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6项、福建省科技项目21项、福建省青年创新基金项目8项、市、厅级科研课题27项、其他科研课题27项。经费3800多万元。近3年科研成果40多项。其中省、市科技进步奖16项、国际先进成果3项、国内领先成果10项、验收结题成果31项、申请和取得专利12项。在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90多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4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该学科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已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同行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集美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主要面向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产品开发的学科。自1997年国家批准设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迄今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专门人才,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和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3人,博士8人。十多年来,该学科一直得到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相关课题的资助,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鱼虾营养与饲料为研究重点,以鱼虾营养与代谢调控、饲料生物技术与饲料添加剂、饲料工程与产品质量控制及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研究特色的研究团队,在牙鲆、大菱鲆、石斑鱼、对虾、鲍鱼等海水养殖动物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的研究上取得多项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5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漳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牙鲆南方人工育苗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成功地开发出牙鲆系列饲料并实现产业化生产。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2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目前该学科点承担的在研项目共有18项,研究经费171万元。

1994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995年获福州大学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996年获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光荣称号。2002年获福州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结构工程中青年优秀论文奖(指导教师)。2004年获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居一)。2005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居一)。2005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入选中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论文(Small2011, 7, 3046)入选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4)2013年度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论文(N Photonics2013, 7, 234)入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杂志“2013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4)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2)论文(A M, 22, 3266, 2010)入选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2)论文(Small2011, 7, 3046)入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杂志“2011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2)论文(A M2010, 22, 3266)入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杂志“2010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1年)第十七届运盛青年科技奖(2010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二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10年)首届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中科院上海分院首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名奖(2008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008年)福建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2003年)第一届全国发光学徐叙瑢优秀青年论文奖二等奖(1998年)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7年)

2001年 福建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7年 厦门市优秀教师2007年 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原理》 负责人2007年 福建省省级教学团队 负责人2008年 福建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负责人2009年 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负责人2010年 第4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指导教师2007年 集美大学教学名师奖 指导教师2007年 集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 集美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 第九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指导教师2007年 第3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一等奖 指导教师2010年 第4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一等奖 指导教师2012年 第10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3年 2012-2013年度集美大学南顺奖教金2014年 第11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生物反应过程模型化与优化》获国务院侨办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12)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四次(第一作者)福建省科协优秀论文奖一次(第一作者)全国优秀教师(9)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9)华侨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4,5,9,9)华侨大学教学优秀特别奖(9)

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获奖

入选中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论文(Small2011, 7, 3046)入选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4)2013年度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论文(N Photonics2013, 7, 234)入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杂志“2013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4)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2)论文(A M, 22, 3266, 2010)入选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2)论文(Small2011, 7, 3046)入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杂志“2011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2)论文(A M2010, 22, 3266)入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杂志“2010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1年)第十七届运盛青年科技奖(2010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二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10年)首届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中科院上海分院首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名奖(2008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008年)福建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2003年)第一届全国发光学徐叙瑢优秀青年论文奖二等奖(1998年)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7年)

1)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指导老师(2009);2)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指导老师(2009);3)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0);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5)获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09);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008);7)获第六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2009);8)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2010);9)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7);10)获福建省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指导老师(2009);11)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12)福建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06);13)获第八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

国家级精品课程《护理管理学》课程负责人,曾主持国家教育部科研课题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10多项,主要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6项。1999年、2000年、2006年分别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1997年、2005年获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1999年、2001年、2005年、2007年获福建省护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1998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0年获福建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04年获福建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与二等奖各1项;2005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00年、2006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主编及参编15本专著或教材。 1991年获福建医科大学授予的“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4年获福建省教委授予的“自学考试先进个人”称号,1995年分别获“福建省护理学会先进工作者”、“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获福建省“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获福建省教育厅授予的“自学考试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获福建省护理学会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2004年获第三届“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评为“福建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姜小鹰是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同时也是全国历届62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护理教育工作者。2011年获评为“2011年福建年度人物”。2012年9月3日,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励

2001年 福建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7年 厦门市优秀教师2007年 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原理》 负责人2007年 福建省省级教学团队 负责人2008年 福建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负责人2009年 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负责人2010年 第4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指导教师2007年 集美大学教学名师奖 指导教师2007年 集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 集美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 第九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指导教师2007年 第3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一等奖 指导教师2010年 第4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一等奖 指导教师2012年 第10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3年 2012-2013年度集美大学南顺奖教金2014年 第11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省科学技术进步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分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六个类别。第四条 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根据当年评审工作需要,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若干个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组(以下简称专业评审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设省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监督工作。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我省科学技术奖励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二章 奖励设置第七条 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授予下列个人: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突出建树的;  (二)在我省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第八条 省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组织。  前款所称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三)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第九条 省技术发明奖授予在我省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对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做出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组织。  前款所称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二)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三)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显著贡献,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十条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我省实施科学技术开发研究和应用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下列个人、组织: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技术创新,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了显著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国家安全项目中,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重大科学技术贡献的;  (四)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创造重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前款第(四)项的奖励仅授予组织。第十一条 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授予将自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依法引进、消化吸收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本省落地转化并大规模应用或者大面积推广,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并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个人、组织。第十二条 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我省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候选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与我省个人或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对我省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  (二)向我省个人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科学技术或者管理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  (三)为促进我省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第十三条 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不分等级,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奖项目总数不超过230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3名。  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奖金具体数额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的奖励荣誉和奖金由获奖人个人享有。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的奖励荣誉由项目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共享,奖金由主要完成人按照贡献大小分享。

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6133),主持;(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197),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三;(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219),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三;(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107),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四;(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5117),主持;(6) 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2011Y4008),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二;(7) 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2012Y0051),主要研究人员,排名第四;(8)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03030),主持;(9) 2010年度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10E01),主持;(10)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9BS620),主持。(四) 获奖情况(1) 201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 2010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3) 2010年度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第四届、第五届“精工杯”优秀青年论文奖;(5) 第九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6) 第六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五) 学术论文代表作[1] 刘阳, 郭子雄, 欧阳文俊, 朱雁茹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6): 57- (EI)[2] 刘阳, 郭子雄, 刘宝成, 叶勇 嵌埋CFRP筋组合石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3):75- (EI)[3]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节点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0, 27(10):173- (EI)[4] 刘阳, 郭子雄 基于ADINA的CSRC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J] 工程力学, 2011, 28(8):99-105, (EI)[5]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S2):196- (EI)[6] 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S1):149- (EI)[7] 刘阳, 郭子雄 SRC柱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44(S1):60- (EI)[8] 刘阳, 郭子雄, 谢吓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9(S2):137-(EI)[9] 刘阳, 郭子雄, 张志伟 核心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 28(3):82- (中文核心期刊)[10]刘阳, 郭子雄, 林煌 SRC柱塑性铰区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1):112- (中文核心期刊)[11]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型钢混凝土柱的损伤模型试验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2(9): 203-207, (中文核心期刊)[12]刘阳, 郭子雄, 杨勇, 董星, 叶斌 闽南地区农村住宅安全性现状及防灾建议[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1):63- (中文核心期刊)[13]刘阳, 郭子雄 CSRC柱抗震性态水平的指标试验[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6): 684- (中文核心期刊)[14]刘阳, 郭子雄, 叶勇 C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1):72- (中文核心期刊)[15]刘阳, 郭子雄, 黄群贤 东南沿海村镇房屋安全性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 31(6):56- (中文核心期刊)[16]刘阳, 郭子雄, 杜耀峰 带粉刷层混凝土试块高温后抗压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3):304- (中文核心期刊)(六) 学术交流活动(1) 2004年12月,首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广州,发表论文1篇;(2) 2005年7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成都,作大会报告1次;(3) 2006年8月,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Fuzhou,作大会报告1次;(4)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5) 2007年4月,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南京,作大会报告1次;(6) 2007年6月,第二届闽晋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福州,作大会报告1次;(7) 2007年8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长沙,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8) 2008年8月,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发表论文2篇;(9) 2008年11月,第八届全国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0)2008年11月,第十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2篇,并作大会报告2次;(11)2009年5月,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研讨会,福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2)2009年10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二次会议,厦门,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3)2009年12月,第四届全国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学术研讨会,厦门,发表论文3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4)2010年5月,第七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武汉,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15)2010年6月,《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海,发表论文1篇,并做大会报告2次;(16)2010年12月,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2次;(17)2011年11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三次会议,广州,发表论文1篇,并作大会报告1次。

1994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995年获福州大学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996年获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光荣称号。2002年获福州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结构工程中青年优秀论文奖(指导教师)。2004年获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居一)。2005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居一)。2005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点学科方向带头人。曾先后赴日本鹿儿 岛大学、香港大学、台北大学和德国联邦农业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与合作科研。主讲博硕士生《动物生化遗传学》、《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家畜育种学》等课程。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的《中国部分地方鸡种肉品质遗传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先后在《Asian-AJAS》、《畜牧兽医学报》、《遗传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中国禽类遗传资源》、《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鸭鹅饲养技术手册》等著作8部。已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