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发布时间:2024-08-31 04:34:05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灾害。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它们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二、裂缝是堤防工程中常见的一种险情,它有时很可能性是其他险性(滑坡、崩岸等)的前兆。而且由于它的存在,洪水或雨水易于侵入堤身,常会引起其他险情,尤其是横向裂缝,往往会造成堤身土体的渗透破坏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三、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四、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降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中,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矿产、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当遭受到自然或人类的严重破坏,并造成地质环境恶化、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的毁损时,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热害等。

全国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现频发的态势。从地形、地貌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而且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2021年中国共发生4772处地质灾害,造成80人死亡和11人失踪。随着近年来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波动变化,相应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波动变化。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2021年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不利于区域内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产业涉及五大细分业务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和正确的勘查结论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后续的每个工作阶段又不断补充完善并深化前期工作的认识,即表现为对地质体的多次再认识,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殊之处。从地质灾害防治市场主体企业类型来看,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共发布了12批次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名单,共计审核通过714家甲级资质企业和1310个资质(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从甲级资质类型来看,获得危险性评估资质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获得施工、勘察资质的企业,占比均超过20%,而获得监理资质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整体来看,全国获得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企业是以危险性评估、施工、勘察类业务为主。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再从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占比来看,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以滑坡、崩塌类灾害为主,2020-2021年国内滑坡灾害发生数量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比重超40%,相应地对滑坡类灾害防治市场需求较大,包括滑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锚固、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技术设备以及系统工程等等。注:外圈2020年,内圈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产业规模约300亿元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财政支持规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财政支出占比数据,初步测算得到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300亿元。注:2021年财政决算支出数据尚未披露,此处根据财政预算数据测算得到。——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热害等常见的地址钻探灾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灾害。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它们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种灾害性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裂缝是堤防工程中常见的险情,它有时很可能是其他险情(滑坡、崩岸等)的前兆。而且由于它的存在,洪水或雨水易于侵入堤身,常会引起其他险情,尤其是横向裂缝,往往会造成堤身土体的渗透破坏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降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题目是什么类型

全国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现频发的态势。从地形、地貌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而且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2021年中国共发生4772处地质灾害,造成80人死亡和11人失踪。随着近年来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波动变化,相应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波动变化。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2021年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不利于区域内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产业涉及五大细分业务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和正确的勘查结论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后续的每个工作阶段又不断补充完善并深化前期工作的认识,即表现为对地质体的多次再认识,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殊之处。从地质灾害防治市场主体企业类型来看,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共发布了12批次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名单,共计审核通过714家甲级资质企业和1310个资质(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从甲级资质类型来看,获得危险性评估资质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获得施工、勘察资质的企业,占比均超过20%,而获得监理资质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整体来看,全国获得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企业是以危险性评估、施工、勘察类业务为主。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再从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占比来看,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以滑坡、崩塌类灾害为主,2020-2021年国内滑坡灾害发生数量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比重超40%,相应地对滑坡类灾害防治市场需求较大,包括滑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锚固、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技术设备以及系统工程等等。注:外圈2020年,内圈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产业规模约300亿元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财政支持规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财政支出占比数据,初步测算得到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300亿元。注:2021年财政决算支出数据尚未披露,此处根据财政预算数据测算得到。——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题目有哪些

杨胜元(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阳,550000)摘要 本文分析研究了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总结了省内7个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效果,针对当前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在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国土资源部与贵州省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方针与政策,探讨了在贵州省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意见。关键词 地质灾害 发育特点 防治对策 贵州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依存于地质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栖息场所。“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呼唤。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问题。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贵州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选择几起典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示范治理,发挥了职能部门的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但是由于贵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现状,汛期强降雨和各种工程活动仍然是导致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因素,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防治的对策措施已成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重要课题。1 贵州地质灾害的特点1 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和人为活动,使地质灾害频发而灾种齐全贵州省位于国内外最大的西南连片岩溶石山地区的中心地带,多为峰丛河谷洼地,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由于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已达25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雨量充沛、植被稀少、软硬相间的地层出露以及人多地少的省情,使得全省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常见的6类地质灾害都有发现。仅据至2002年完成的2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结果,全省掌握了2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圈定重要隐患点4400多处,初步统计受威胁人数在38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150余起(其中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重大级以上灾害14起),造成291人死亡,451人受伤,经济损失5亿元。2 河谷深切的斜坡地形,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由于境内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类型为主。通过对1993年以来发生的345处地质灾害的统计和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分别占70%、11%和10%。近几年来崩塌和泥石流发生比例还有上升趋势,通过对近5年来发生的140余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滑坡仍然占主导地位,约60%,而崩塌占20%,泥石流占13%。此三种灾害往往相伴而生,使危害和影响范围加大,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如乌江上游的大方县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沿河县城滑坡,石阡县城的滑坡泥石流,印江县城的岩口特大滑坡、杉树小学滑坡与县城二小滑坡,赤水市大同滑坡等等,灾情均十分严重,损失特别巨大。3 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气候特征,使得主汛期的强降雨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贵州省气候温和多雨,在雨季民间常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一般4~8月是雨季,但主汛期多在6~7月,此时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总数的70%,重大级、特大级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在这段时期。1999年6月27~30日,我省黔北、黔中和黔东普降暴雨,11个县市发生地质灾害22起;2000年6月6~8日黔北、黔南又普降暴雨,8个县市诱发地质灾害10起,连续两年近乎在同一时段发生的灾害占了当年总数的40%。2003年6月25日,黔北习水县连降暴雨4小时,致县城及24个乡镇成灾,诱发山洪泥石流,冲毁电厂、公路、大坝和民房,使5人死亡,20人失踪。4 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省情,使愈演愈烈的工程活动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贵州省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1亩,毁林开荒、采石、采砂、采煤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地质灾害频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各年间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占当年地质灾害总数的15%~35%,但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2001年全省是个干旱年,全年仍然发生有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事件19起,死亡63人,其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5起,死亡39人,占62%,而因自然因素导致的虽然有11起,但只死亡11人,仅占18%。可见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容忽视。我们注意到,现实中发生的很多地质灾害都或多或少的能见到人为活动的影子。1996年9月18日发生在印江县的岩口特大型滑坡就是常年采石形成高陡临空面而诱发的,由于地处印江河上游,倾刻间180万m3的岩土滑入印江河形成堰塞湖,淹没1镇4村1830户民居,3000亩农田,导致2人失踪,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若堰塞湖一旦溃决,将威胁县城和下游沿江4万民众的生命安全,估算可能达到的经济损失约24亿元。2 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效果1 思南县城白虎岩滑坡治理该滑坡位于乌江岸边斜坡地带,由于乌江水位频繁变动及强降雨影响,于1996年6月开始蠕动变形成灾,为中层堆积层滑坡。滑坡纵长104m,前缘宽172m,平均厚度10m,滑体约20万m3,滑床层位为志留系中下统秀山组泥岩。采用抗滑桩+护坡+截排水方案,由国家、地方共同投入资金417万元(含勘察15万元),于2000年、2002年分两期进行治理,使刚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的自来水厂、10余家企事业单位得以平安。第一期工程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工程。2 印江县岩口滑坡残留体与危岩体治理该滑坡位于印江河上游1km,由于长年挖山采石及连降暴雨,形成2万m3的基岩切层滑坡。其中180万m3的岩土滑入河中形成高4m,纵长420m的堆石坝,回水10km,水深10m,堰塞水库库容达6250万m3。在纵长434m,高差155m的滑床上,堆积了2万m3的残留体;在滑床右侧壁陡崖上残留了41万m3危岩体,高于滑床80~140m。滑体由三叠系下统玉龙山组灰岩构成,滑床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滑带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泥页岩,厚8~10m。由水利防汛部门采用坝体两侧打永久性导流隧洞泄水并加固坝体,国土资源部门采用危岩体爆破清除+残留体抗滑桩与截排水治理措施,两相配合,取得极其明显的效果。不仅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而且治理遗迹已成为印江人民的游览之地。斜坡上的危岩体爆破和残留体二级支挡与截排水工程共耗资340万元,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3 赤水市大同滑坡治理赤水市大同镇位于赤水河支流大同河岸边斜坡上,是贵州省有名的古镇之一。由于强降雨于1998年6月24日诱发滑坡,阻断赤水—四川叙永的省际公路,毁房62间,致21户484人无家可归,毁坏水厂、饮料厂各1座,破坏了水、电、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该滑坡分浅、中、深3层滑体,总方量138万m3,基底为侏罗系中下统砂岩。于1998年10~12月由地方自筹20万元对浅层滑坡实施了挡土墙治理工程,次年5月至1999年6月对中层滑坡实施了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生物治理工程,采用地方出资、国家补贴办法,投入资金374万元(含勘察40万元),已使浅、中层滑坡稳定。通过监测,深层滑坡也已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该滑坡的治理,抑制了灾害的进一步扩展,使下游8km的赤水市区以及赤天化厂、华一造纸厂等国家大型企业免除了安全隐患,避免经济损失14亿元以上。4 石阡县城区滑坡治理由东门坡滑坡群和城南温泉滑坡两部分组成。东门坡正对城区,由5个滑体组成,宽540m,长250m,厚8~5m,总方量120万m3,滑床为志留系中统秀山组泥岩。城南温泉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在其上方出现宽280m,长170m,厚6~12m,规模32万m3的滑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险情,毁坏县人民医院、县党校、烟厂、茶厂等建筑。1996年7月灾情进一步扩大,直接威胁县委、县政府及民族中学等61个企事业单位1161户5276人近6亿元财产的安全。由部投入70万元进行勘察,设计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方案分期进行综合治理,需投入资金997万元。于2000年4月—2001年6月由省、市、县政府投入134万元实施了第一期工程治理,有效抑制了县委后山滑坡的变形。5 盘县松河乡朝阳崩塌、地裂缝治理由于长年采煤,1995年在上覆地层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砂岩中开始出现山体开裂,2000年雨季地裂缝增多,2001年5月明显增大变宽,有三处出现较大规模的崩塌,残余的危岩体单体达7万~10万m3,使32户126人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并使大片土地荒芜。危岩体一旦下坠,可能形成滑坡,继而演变成泥石流,将威胁下游80户3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002年由部投资30万元对危岩体进行了爆破清除。但要消除全部隐患尚需进行综合治理。6 印江县杉树小学滑坡治理2001年5月,由于降雨诱发,小学内出现两个相邻的滑坡,长42~50m,宽38~85m,厚23m,体积35万~1万m3,为浅层松散堆积层滑坡,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秀山组泥岩。直接威胁学校和前缘居民69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经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治理措施,于2001年~2002年由部共投入60万元,使隐患得以根除。7 习水县隆兴镇交通村立坡滑坡群2号滑坡治理1999年7月,由于强降雨,交通村发生由4个单体滑坡组成的滑坡群,其中范围和危害最大的为2号滑坡,宽700m,纵长600m,体积约110万m3,为大型浅层松散层滑坡,滑床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砂岩、泥页岩。该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上49户211人以及周围90户35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赤水河航运将造成一定影响。2001年由部投入30万元进行勘察,2002年由省政府投入30万元对2号滑坡采取了地表截排水应急工程治理,初步遏制了滑坡的扩展。对以上7个项目实施勘察示范治理,共投入资金1475万元,其中部出资700万元,省内自筹745万元。3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贵州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危害性大,除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和监测预警预报外,很多应该治理的却无力投入治理。从贵州省对几起典型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来看,其产生的示范带动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但一般都是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的结果。通过治理的实践,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地质环境状况掌握不够,地质灾害的底数摸得不准,难以预测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和何时容易发生。虽然进行过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但比例尺显得太小。现在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件好事,但推进速度较慢。加之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地(市)级分站由于体制问题使职能难以到位,信息不能集中,综合分析研究不够,也是造成工作被动的重要原因。(2)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和防治原则宣传普及不够,基层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缺乏判断能力,防治分寸把握不准。无论是否为地质灾害,随意夸大、一味向上伸手的现象时有发生。(3)对地质灾害治理缺乏统一规划,且专业队伍和政府部门的结合不好,技术与经济脱节,既便做过规划,但没有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准,使规划不能落实,难以实施。实际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应急”状况。(4)对地质灾害治理没有规定稳定的资金渠道,治理经费难以落实。虽然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缺乏硬性规定,实际很难到位。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申请补助,实在万不得以时,挤出一点资金,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办法,地方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项目管理体制不顺,没有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于现实工作中受权力因素的影响,以至项目下达后,搞“拉郎配”、重新进行项目二次分配等,使项目法人只能被动管理甚至无法管理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项目重新下达给谁、资金多少、进度如何、质量怎样?项目法人是很难知道的。由此带来的财务决算、资料汇总等系列问题也随之而生。这与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不相符合,也与项目法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相匹配。(6)与地质灾害治理相关的规程、规范不配套,缺乏严格的技术、操作与经济依据。地质灾害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状况是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只能参照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行业和部门的标准、定额执行,应该说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4 落实地质灾害治理的对策与措施2003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向有组织、专门化、主动性的状况转变。我们要刻意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深入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从机制、体制、法制上解决问题,用制度来规范治理工作。一方面,地质灾害从客观上讲有其不可避免性,但力图减少和竭力遏制是有可能性的;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研究,采取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防范治理措施,使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针对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提出以下落实和加强地质灾害治理的对策措施,供参考。(1)强化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技术作用,深入开展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全省基础资料和信息,在加强“三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气象部门联手,探索出一条适合省情的汛期气象预警新路子,真正使总站成为新时期覆盖全省、反应迅速的高科技、有权威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心。鉴于目前各省总站归属不一,体制及基础条件不一,开展工作的程度也不一样,建议部环境司、中国地调局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加强对总站的领导及工作部署,在调查研究取得一手资料后,对总站存在的问题做出进一步明确,不能因为队伍属地化就疏于管理,各行其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总站成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省内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业务技术支撑。(2)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民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普及与业务培训,让他们认识地质灾害,懂得地质灾害的一般防范措施、治理规则及程序。实践证明,宣传与培训与否,在灾情出现时显示出的处置能力大不一样。(3)把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规划抓好抓实,既要有专业队伍的主动参与,又要有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编制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和政府批准颁布实施。要根据国家制定的防治原则和上级编制的治理规划,在空间上、时段上、措施上以及管理做到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允许根据情况变化作出调整,但一定要任务明确,措施与责任清晰,便于操作和落实。(4)要疏通和建立稳定的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渠道并逐步使治理资金多元化,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组织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地质灾害防治基金或专项治理基金,以确保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和完成规划部署的治理任务。同时,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强制性和鼓励性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获得更多资金。还要广开其他渠道,如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环境恢复费、土地整理费中争取能够使用一些,包括社会赞助等,以利于多方面筹积资金。目前,在资金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应继续开展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发挥出国家与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对使用鼓励政策投资治理项目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成果和投资者,政府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使这一政策深入人心。(5)要坚决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有依法全权管理项目的权利,同时有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义务。原则上公益性工作应该委派给地方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力量不足的可以通过与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协作完成,政府部门对项目实施程序管理和成果的检查验收,从繁琐的项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履行其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这样对全省地质灾害的归口管理,提供为编制本行业规程、规范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本部门地质灾害的研究水平和质量大有好处,政府管理与事业支撑也相得益彰。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勘察上有哦!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经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河南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2km,危险性小的8km(图11-5)。图11-5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危险性大区;危险性小区;危险性分区界线;崩塌;湿陷性黄土;风蚀沙埋;地裂缝;采空塌陷;输气管线;输气管线建议避绕线;活动断裂;分输站根据上述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灾种有:采空塌陷、崩塌、地裂缝、风蚀沙埋以及黄土湿陷可能造成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表11-6)。表11-6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表续表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一)采空塌陷的防治措施(1)该处采空塌陷众多,地裂缝发育,且正在发展中,条件复杂,建议绕避。(2)若绕避困难,对小型的塌陷坑,可先充填碎石,然后再注浆加固;对尚未塌陷的巷道,可采用块石砼柱进行支撑和基础梁跨越双保险,以防塌落,确保管线安全。(3)对采空区地裂缝,采用灌浆加固处理。(4)管线两侧50~100m范围内禁止采矿。(二)崩塌的防治措施基岩山区注意清除松动岩体,削坡减荷或设置支挡墙。黄土区对边坡削坡减荷,在坡面种植草皮,防止冲刷、潜蚀。对河岸崩塌处,在坡脚用块石砼衬砌,或堆积块石,保护河岸,防止崩塌。(三)地裂缝的防治措施(1)荥阳北部地裂缝:① 输气管线基槽开挖后,要进行验槽,发现异常及时用洛阳铲勘探查清,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② 对基槽地基土适当超挖,用“二八”灰土回填夯实,管道铺设后用素土或“二八”灰土回填夯实,并要略高于附近地面,防止降水渗入,影响管线的稳定安全。(2)太康、淮阳及温县到沁阳一带的地裂缝多为粘性土干缩形成的地裂缝,一般规模较小,当出现规模较大的地裂缝时,进行灌浆加固处理。(四)黄土湿陷的防治措施管线沟槽开挖后,要认真验槽,发现异常地质情况,首先用洛阳铲进行勘探,查明情况后,妥善处理;在铺设管道前对沟槽底部夯实,尽量消除或减小黄土湿陷量;铺设管道后,用素土或“二八”灰土进行回填夯实,防止雨水或地表水入渗诱发黄土湿陷;管线建成后,要经常检查管线埋设质量,如发现管线附近有湿陷、塌落现象,要立即回填夯实或进行灌浆处理。管道通过冲沟地段,对冲沟沟壁要进行抗冲刷加固,导流排水,种草护坡等。(五)风蚀沙埋的防治措施风蚀沙埋灾害防治,主要是建立防风固沙林,不仅保护管线免遭危害,而且可改善轻度沙化的不良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对管线区段要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沙丘、沙地区植被的覆盖率,对因建设管线而破坏的耕地、林地及草地要及时恢复。防止植被破坏,加剧风沙飞扬和水土流失。三、关于输气管线部分地段改线的建议(一)关于建议将郑州西南部山前倾斜岗地(K82—K167)区段管线改到山前倾斜岗地前缘与古黄河冲积平原交界处的理由改线前(山前倾斜岗地)(1)管线区地势较高,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冲沟发育,沟谷切割深度为20~40m,局部地段基岩浅埋,管线施工困难较大;(2)岩土工程性质较差,岗地上部黄土状粉土,为轻微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易受水流侵蚀、冲刷,且有沟岸崩塌灾害,影响工程的稳定性;(3)局部地段有压矿现象(K93+400—K98+000),工程建设对今后采矿将造成影响,且采矿也会危及管线的安全。改线后(山前倾斜岗地前缘与古黄河冲积平原交界处)(1)山前倾斜岗地前缘与古黄河冲积平原交界处,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冲沟较少,切割较浅,一般小于10m,施工较方便;(2)除少部分地段为轻微湿陷性黄土外,大部分岩土工程性质较好,不具湿陷性,有利于管线工程的稳定;(3)不存在压矿问题;(4)输气管线的线路长度83km,可缩短2km。根据上述理由,经过调查,提出改线方案,有利于工程稳定,并可节约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二)关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K1—K8)改线的建议该段采空塌陷严重,并伴生一系列地裂缝,且目前采矿仍在进行,塌陷仍在发展,不仅施工困难,也影响输气管线的安全运营。为此,建议线路西移,避开石炭、二叠纪地层分布区,选择西边4~5km以外(逍遥村西)绕避,另选线路,绕线长度约13km(改线前7km)。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你这个问题提的太空泛了!无语

全国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现频发的态势。从地形、地貌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而且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2021年中国共发生4772处地质灾害,造成80人死亡和11人失踪。随着近年来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波动变化,相应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波动变化。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2021年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不利于区域内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产业涉及五大细分业务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和正确的勘查结论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后续的每个工作阶段又不断补充完善并深化前期工作的认识,即表现为对地质体的多次再认识,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殊之处。从地质灾害防治市场主体企业类型来看,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共发布了12批次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名单,共计审核通过714家甲级资质企业和1310个资质(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从甲级资质类型来看,获得危险性评估资质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获得施工、勘察资质的企业,占比均超过20%,而获得监理资质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整体来看,全国获得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企业是以危险性评估、施工、勘察类业务为主。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再从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占比来看,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以滑坡、崩塌类灾害为主,2020-2021年国内滑坡灾害发生数量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比重超40%,相应地对滑坡类灾害防治市场需求较大,包括滑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锚固、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技术设备以及系统工程等等。注:外圈2020年,内圈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产业规模约300亿元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财政支持规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财政支出占比数据,初步测算得到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300亿元。注:2021年财政决算支出数据尚未披露,此处根据财政预算数据测算得到。——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题目是什么类型的

1 历史与现状(1)1991年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的以省为单位的全国地质灾害现状概查1991年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实施了以省为单位的全国地质灾害现状概查,主要以收集资料和各省(区、市)上报的资料为主,较全面地对全国地质灾害类型与现状进行了总结。调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发生的重点区域、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以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根据收集整理的成果和万余个典型地质灾害点资料,汇编并出版了《中国地质灾害》,编制出版了《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2)1992~2003年期间,原地质矿产部部署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992~2003年,原国家计委和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省(区、市)级(1∶5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编图,圈定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区;1996年为减灾防灾、提升国土整体的调查研究程度和水平,把此项工作扩展为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这是我国第一轮较全面地在全国开展的地质灾害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在概略查明各省(区、市)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初步查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遇到的和引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作出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3)1999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从1999年开始,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组成部分,国土资源部启动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这项工作强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专业人员与地方结合,大力推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做法是采取专业调查和发动群众查险、报险相结合的办法,不强调按比例尺布线与布点。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险线索,以乡镇、村庄、重要交通干线和工程设施为重点,逐步进行现场调查并注意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对隐患点、危险点综合分析后,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包括:建立减灾防灾领导责任制;建立临灾避险群防体系;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险情速报制度等。1999年在进行1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试点的同时,启动了三峡库区(包括宜昌市、巫山县等在内的)19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为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示范。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经完成616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防治管理,为县、乡级地方政府行使减灾职能,提供了重要依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是新一轮的地质灾害调查,它注重减灾防灾实效,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重要工作,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新模式。(4)大江大河流域的地质灾害调查如长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黄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等。“七五”期间,开展了1∶20万三峡工程库区环境地质调查,1∶20万攀西、六盘水、岷江流域、沱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1∶10万嘉陵江、大渡河等部分干流环境地质调查,1∶10万小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工作。(5)重点经济地区较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各省(区、市)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1)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上海市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以防治地面沉降为重点的城市地质工作,系统地进行了地面沉降调查和长期监测。江苏省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围绕南京、南通、常州、苏州、无锡等10个中心城市,开展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分析研究了各中心城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的起因、现状、发生发展特征与规律。2)矿山地质灾害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东地区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矿山地质调查工作,如兖滕—两淮能源开发区环境地质论证、两淮煤田煤炭开采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辽宁、黑龙江等省先后在矿业城市开展了矿山地质灾害调查。3)其他类型地质灾害调查。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鞍山西部隐伏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查;黑龙江中俄界河1∶5万塌岸地质灾害调查。(6)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勘查三峡库区开展了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工作。2 调查成果的应用(1)为规划和防灾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成为全国各省(区、市)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重要依据。(2)为重大工程部署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资料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重大工程,如水库移民选址,铁路、公路和输电、输气管线的选线,大江大河安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3)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地质灾害多发县(市)、乡、村所在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为合理地部署地质灾害监测网提供依据。(4)为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作出贡献通过地质灾害调查,特别是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提高了公众,特别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了对地质灾害认识的普及率。3 存在问题的分析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划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比率的不断提高,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等需要提供大量基础性、先导性的地质调查数据,我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调查的对象和内容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不够以往的地质灾害调查,偏重传统的自然属性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及经济建设结合不够,服务领域较窄,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相对薄弱。(2)调查工作不规范,调查的精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局限过去开展的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一般为中小比例尺,调查精度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50万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开始于“八五”,至2003年基本完成,历时12年,技术落后,各省调查程度不一,灾害规模分级标准不统一,绝大部分省份没有建立相应的调查数据库,给全国的数据汇总和综合分析带来困难。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淡化了对地质环境的调查。同时,县(市)调查从全国角度来看,比较分散,很难形成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精度较低,比例尺小,缺乏重点地域的重点调查研究成果。(3)调查的技术方法、标准的局限在技术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工作程度偏低,工作中获得的大量原始信息资料,相当部分未能建立数据库,信息的社会化和开发利用程度低。(4)调查的时效性的局限在科学认识上,没有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客观规律,结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地质灾害调查落后于地质灾害发展的速度,由于原有的工作方法、思路和成果的表达方式陈旧,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低,大多未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相结合,或未考虑如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影响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难以满足政府和社会的实用性、实效性需求。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5)没有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没有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对地质灾害调查的责任、周期、比例尺、内容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4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需求的分析(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地质灾害动态变化,需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仅大大小小的崩塌、滑坡灾害危险点就有百万处以上,每年还会出现几万至十几万处新的危险点。近年来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平均每年有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以往基础工作薄弱,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情况底数不清,无法进行有效的灾害预报预警,从而使防灾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开展适当比例尺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和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演变,地质灾害也是动态变化的,为认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确保国家减灾方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反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2)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人员伤亡,基础就是建立在对我国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全面认识上。国土整治与开发、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为确保生产、生存、生活的安全,必须开展系统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减灾工程的需要为达到防灾减灾、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将采取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减灾工程行动。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实施减灾工程计划,必须开展相应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4)国家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其他规划的需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道、交通等部门,依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调查是国家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依据,同时也是指导各部门(行业)协调行动的依据。

全国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现频发的态势。从地形、地貌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而且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2021年中国共发生4772处地质灾害,造成80人死亡和11人失踪。随着近年来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波动变化,相应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波动变化。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2021年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不利于区域内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产业涉及五大细分业务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和正确的勘查结论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后续的每个工作阶段又不断补充完善并深化前期工作的认识,即表现为对地质体的多次再认识,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殊之处。从地质灾害防治市场主体企业类型来看,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共发布了12批次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名单,共计审核通过714家甲级资质企业和1310个资质(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从甲级资质类型来看,获得危险性评估资质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获得施工、勘察资质的企业,占比均超过20%,而获得监理资质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整体来看,全国获得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企业是以危险性评估、施工、勘察类业务为主。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再从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占比来看,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以滑坡、崩塌类灾害为主,2020-2021年国内滑坡灾害发生数量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比重超40%,相应地对滑坡类灾害防治市场需求较大,包括滑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锚固、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技术设备以及系统工程等等。注:外圈2020年,内圈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产业规模约300亿元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财政支持规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财政支出占比数据,初步测算得到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300亿元。注:2021年财政决算支出数据尚未披露,此处根据财政预算数据测算得到。——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杨胜元(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阳,550000)摘要 本文分析研究了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特点,总结了省内7个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效果,针对当前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在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国土资源部与贵州省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方针与政策,探讨了在贵州省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意见。关键词 地质灾害 发育特点 防治对策 贵州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依存于地质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栖息场所。“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呼唤。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问题。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贵州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选择几起典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示范治理,发挥了职能部门的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但是由于贵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现状,汛期强降雨和各种工程活动仍然是导致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因素,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防治的对策措施已成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重要课题。1 贵州地质灾害的特点1 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和人为活动,使地质灾害频发而灾种齐全贵州省位于国内外最大的西南连片岩溶石山地区的中心地带,多为峰丛河谷洼地,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由于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已达25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雨量充沛、植被稀少、软硬相间的地层出露以及人多地少的省情,使得全省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常见的6类地质灾害都有发现。仅据至2002年完成的2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结果,全省掌握了2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圈定重要隐患点4400多处,初步统计受威胁人数在38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150余起(其中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重大级以上灾害14起),造成291人死亡,451人受伤,经济损失5亿元。2 河谷深切的斜坡地形,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由于境内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类型为主。通过对1993年以来发生的345处地质灾害的统计和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分别占70%、11%和10%。近几年来崩塌和泥石流发生比例还有上升趋势,通过对近5年来发生的140余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滑坡仍然占主导地位,约60%,而崩塌占20%,泥石流占13%。此三种灾害往往相伴而生,使危害和影响范围加大,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如乌江上游的大方县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沿河县城滑坡,石阡县城的滑坡泥石流,印江县城的岩口特大滑坡、杉树小学滑坡与县城二小滑坡,赤水市大同滑坡等等,灾情均十分严重,损失特别巨大。3 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气候特征,使得主汛期的强降雨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贵州省气候温和多雨,在雨季民间常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一般4~8月是雨季,但主汛期多在6~7月,此时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总数的70%,重大级、特大级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在这段时期。1999年6月27~30日,我省黔北、黔中和黔东普降暴雨,11个县市发生地质灾害22起;2000年6月6~8日黔北、黔南又普降暴雨,8个县市诱发地质灾害10起,连续两年近乎在同一时段发生的灾害占了当年总数的40%。2003年6月25日,黔北习水县连降暴雨4小时,致县城及24个乡镇成灾,诱发山洪泥石流,冲毁电厂、公路、大坝和民房,使5人死亡,20人失踪。4 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省情,使愈演愈烈的工程活动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贵州省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1亩,毁林开荒、采石、采砂、采煤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地质灾害频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各年间由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占当年地质灾害总数的15%~35%,但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2001年全省是个干旱年,全年仍然发生有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事件19起,死亡63人,其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5起,死亡39人,占62%,而因自然因素导致的虽然有11起,但只死亡11人,仅占18%。可见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容忽视。我们注意到,现实中发生的很多地质灾害都或多或少的能见到人为活动的影子。1996年9月18日发生在印江县的岩口特大型滑坡就是常年采石形成高陡临空面而诱发的,由于地处印江河上游,倾刻间180万m3的岩土滑入印江河形成堰塞湖,淹没1镇4村1830户民居,3000亩农田,导致2人失踪,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若堰塞湖一旦溃决,将威胁县城和下游沿江4万民众的生命安全,估算可能达到的经济损失约24亿元。2 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效果1 思南县城白虎岩滑坡治理该滑坡位于乌江岸边斜坡地带,由于乌江水位频繁变动及强降雨影响,于1996年6月开始蠕动变形成灾,为中层堆积层滑坡。滑坡纵长104m,前缘宽172m,平均厚度10m,滑体约20万m3,滑床层位为志留系中下统秀山组泥岩。采用抗滑桩+护坡+截排水方案,由国家、地方共同投入资金417万元(含勘察15万元),于2000年、2002年分两期进行治理,使刚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的自来水厂、10余家企事业单位得以平安。第一期工程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工程。2 印江县岩口滑坡残留体与危岩体治理该滑坡位于印江河上游1km,由于长年挖山采石及连降暴雨,形成2万m3的基岩切层滑坡。其中180万m3的岩土滑入河中形成高4m,纵长420m的堆石坝,回水10km,水深10m,堰塞水库库容达6250万m3。在纵长434m,高差155m的滑床上,堆积了2万m3的残留体;在滑床右侧壁陡崖上残留了41万m3危岩体,高于滑床80~140m。滑体由三叠系下统玉龙山组灰岩构成,滑床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滑带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泥页岩,厚8~10m。由水利防汛部门采用坝体两侧打永久性导流隧洞泄水并加固坝体,国土资源部门采用危岩体爆破清除+残留体抗滑桩与截排水治理措施,两相配合,取得极其明显的效果。不仅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而且治理遗迹已成为印江人民的游览之地。斜坡上的危岩体爆破和残留体二级支挡与截排水工程共耗资340万元,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3 赤水市大同滑坡治理赤水市大同镇位于赤水河支流大同河岸边斜坡上,是贵州省有名的古镇之一。由于强降雨于1998年6月24日诱发滑坡,阻断赤水—四川叙永的省际公路,毁房62间,致21户484人无家可归,毁坏水厂、饮料厂各1座,破坏了水、电、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该滑坡分浅、中、深3层滑体,总方量138万m3,基底为侏罗系中下统砂岩。于1998年10~12月由地方自筹20万元对浅层滑坡实施了挡土墙治理工程,次年5月至1999年6月对中层滑坡实施了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生物治理工程,采用地方出资、国家补贴办法,投入资金374万元(含勘察40万元),已使浅、中层滑坡稳定。通过监测,深层滑坡也已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该滑坡的治理,抑制了灾害的进一步扩展,使下游8km的赤水市区以及赤天化厂、华一造纸厂等国家大型企业免除了安全隐患,避免经济损失14亿元以上。4 石阡县城区滑坡治理由东门坡滑坡群和城南温泉滑坡两部分组成。东门坡正对城区,由5个滑体组成,宽540m,长250m,厚8~5m,总方量120万m3,滑床为志留系中统秀山组泥岩。城南温泉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在其上方出现宽280m,长170m,厚6~12m,规模32万m3的滑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险情,毁坏县人民医院、县党校、烟厂、茶厂等建筑。1996年7月灾情进一步扩大,直接威胁县委、县政府及民族中学等61个企事业单位1161户5276人近6亿元财产的安全。由部投入70万元进行勘察,设计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方案分期进行综合治理,需投入资金997万元。于2000年4月—2001年6月由省、市、县政府投入134万元实施了第一期工程治理,有效抑制了县委后山滑坡的变形。5 盘县松河乡朝阳崩塌、地裂缝治理由于长年采煤,1995年在上覆地层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砂岩中开始出现山体开裂,2000年雨季地裂缝增多,2001年5月明显增大变宽,有三处出现较大规模的崩塌,残余的危岩体单体达7万~10万m3,使32户126人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并使大片土地荒芜。危岩体一旦下坠,可能形成滑坡,继而演变成泥石流,将威胁下游80户3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002年由部投资30万元对危岩体进行了爆破清除。但要消除全部隐患尚需进行综合治理。6 印江县杉树小学滑坡治理2001年5月,由于降雨诱发,小学内出现两个相邻的滑坡,长42~50m,宽38~85m,厚23m,体积35万~1万m3,为浅层松散堆积层滑坡,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秀山组泥岩。直接威胁学校和前缘居民69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经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治理措施,于2001年~2002年由部共投入60万元,使隐患得以根除。7 习水县隆兴镇交通村立坡滑坡群2号滑坡治理1999年7月,由于强降雨,交通村发生由4个单体滑坡组成的滑坡群,其中范围和危害最大的为2号滑坡,宽700m,纵长600m,体积约110万m3,为大型浅层松散层滑坡,滑床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砂岩、泥页岩。该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上49户211人以及周围90户35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赤水河航运将造成一定影响。2001年由部投入30万元进行勘察,2002年由省政府投入30万元对2号滑坡采取了地表截排水应急工程治理,初步遏制了滑坡的扩展。对以上7个项目实施勘察示范治理,共投入资金1475万元,其中部出资700万元,省内自筹745万元。3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贵州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危害性大,除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和监测预警预报外,很多应该治理的却无力投入治理。从贵州省对几起典型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来看,其产生的示范带动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但一般都是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的结果。通过治理的实践,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地质环境状况掌握不够,地质灾害的底数摸得不准,难以预测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和何时容易发生。虽然进行过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但比例尺显得太小。现在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件好事,但推进速度较慢。加之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地(市)级分站由于体制问题使职能难以到位,信息不能集中,综合分析研究不够,也是造成工作被动的重要原因。(2)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和防治原则宣传普及不够,基层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缺乏判断能力,防治分寸把握不准。无论是否为地质灾害,随意夸大、一味向上伸手的现象时有发生。(3)对地质灾害治理缺乏统一规划,且专业队伍和政府部门的结合不好,技术与经济脱节,既便做过规划,但没有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准,使规划不能落实,难以实施。实际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应急”状况。(4)对地质灾害治理没有规定稳定的资金渠道,治理经费难以落实。虽然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缺乏硬性规定,实际很难到位。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申请补助,实在万不得以时,挤出一点资金,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办法,地方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项目管理体制不顺,没有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于现实工作中受权力因素的影响,以至项目下达后,搞“拉郎配”、重新进行项目二次分配等,使项目法人只能被动管理甚至无法管理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项目重新下达给谁、资金多少、进度如何、质量怎样?项目法人是很难知道的。由此带来的财务决算、资料汇总等系列问题也随之而生。这与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不相符合,也与项目法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相匹配。(6)与地质灾害治理相关的规程、规范不配套,缺乏严格的技术、操作与经济依据。地质灾害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状况是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只能参照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行业和部门的标准、定额执行,应该说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4 落实地质灾害治理的对策与措施2003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向有组织、专门化、主动性的状况转变。我们要刻意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深入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从机制、体制、法制上解决问题,用制度来规范治理工作。一方面,地质灾害从客观上讲有其不可避免性,但力图减少和竭力遏制是有可能性的;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研究,采取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防范治理措施,使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针对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提出以下落实和加强地质灾害治理的对策措施,供参考。(1)强化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技术作用,深入开展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全省基础资料和信息,在加强“三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气象部门联手,探索出一条适合省情的汛期气象预警新路子,真正使总站成为新时期覆盖全省、反应迅速的高科技、有权威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心。鉴于目前各省总站归属不一,体制及基础条件不一,开展工作的程度也不一样,建议部环境司、中国地调局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加强对总站的领导及工作部署,在调查研究取得一手资料后,对总站存在的问题做出进一步明确,不能因为队伍属地化就疏于管理,各行其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总站成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省内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业务技术支撑。(2)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民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普及与业务培训,让他们认识地质灾害,懂得地质灾害的一般防范措施、治理规则及程序。实践证明,宣传与培训与否,在灾情出现时显示出的处置能力大不一样。(3)把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规划抓好抓实,既要有专业队伍的主动参与,又要有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编制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和政府批准颁布实施。要根据国家制定的防治原则和上级编制的治理规划,在空间上、时段上、措施上以及管理做到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允许根据情况变化作出调整,但一定要任务明确,措施与责任清晰,便于操作和落实。(4)要疏通和建立稳定的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渠道并逐步使治理资金多元化,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组织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地质灾害防治基金或专项治理基金,以确保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和完成规划部署的治理任务。同时,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强制性和鼓励性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获得更多资金。还要广开其他渠道,如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环境恢复费、土地整理费中争取能够使用一些,包括社会赞助等,以利于多方面筹积资金。目前,在资金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应继续开展典型地质灾害的示范治理,发挥出国家与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对使用鼓励政策投资治理项目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成果和投资者,政府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使这一政策深入人心。(5)要坚决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有依法全权管理项目的权利,同时有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义务。原则上公益性工作应该委派给地方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力量不足的可以通过与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协作完成,政府部门对项目实施程序管理和成果的检查验收,从繁琐的项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履行其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这样对全省地质灾害的归口管理,提供为编制本行业规程、规范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本部门地质灾害的研究水平和质量大有好处,政府管理与事业支撑也相得益彰。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